张爱玲《雨伞下》中英互译及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雨伞下》中英互译及读后感【张爱玲《雨伞下》中文原文】
下大雨,有人打着伞,有人没带伞。没伞的挨着有伞的,钻到伞底下去躲雨,多少有点掩蔽,可是伞的边缘滔滔流下水来,反而比外面的雨更来得凶。挤在伞沿下的人,头上游得稀湿。
当然这是说教式的寓言,意义很明显:穷人结交富人,往往要赔本,某一次在雨天的街头想到这一节,一直没有写出来,因为太像讷厂①先生茶话的作风了。
(收入《流言》,1944年12月中国科学公司初版)
①讷厂,原名严谔声,三四十年代上海知名的小报作家。
【张爱玲《雨伞下》英文译文】
It’
spouring.Somepeoplearecarryingumbrellasandsomepeoplearenot. Thosewhodon’
thaveanumbrellapressagainstthosewhodo,squeezingbeneaththeed gesofpassingumbrellastoavoidtherainandaffordthemselvesalitt leshelter.Butthewatercascadingfromtheumbrellasturnsouttobew orsethantherainitself,andtheheadsofthepeoplesqueezedinbetwe enaresoakedtotheskin.
Thisisaparable,ofcourse,themoralofwhichisperfectlyclear:whe npoorfolksassociatewiththerich,theyusuallygetsoaked.Ithough
tofitonerainydaybutneverwroteitdown,becauseitsoundstoomuchl ikethestyleofthetabloid“teatalks”ofMr.Nachang(1).
(1)AcelebratedcolumnistintheShanghaitabloidsofthe1930sand19 40s.
【张爱玲《雨伞下》读后感】
张爱玲大雅大俗。说她雅,她出身于逐渐没落的贵族家庭,有着深厚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蕴,因而能够写出常人不能写的文章;说她俗,因为她经历了常人难得经历的世情,她自小就对金钱看得很重,斤斤计较。也许正因为她俗到骨子里,没有了一般文人的自高自贵的毛病,所以她总能理解生活中芸芸众生的苦难与心理诉求,因此她的文章于清淡处藏珠玑,在平静中响惊雷。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把雨伞也是富有的象征,穷人在外谋生赶上大雨天只能巴着在富人的伞下求得一点掩蔽,可是雨伞边缘的雨水线汇集了更大的能量,给借共者带来更大面积的浸湿。张爱玲由此像一个社会学家一样感叹道:“穷人结交富人,往往要赔本”。彼时此处不但表达了张爱玲对穷人的淡淡怜悯之情,对旧社会不平等的隐隐控诉之气,而且单从这句话语来看,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意蕴。
中国乃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道德原则是“礼尚往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效价的交换,应该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为何会产生“穷人结交富人,往往要赔
本”这种背离伦理和经济规制的社会现象呢?这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解释:
垄断优势说。在经济没有全面发展的社会,少数富人占有控制着大多数社会财富和资源,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当穷人不得已要与富人进行物质或经济方面的交往时,富人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开出垄断高价,穷人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谈判能力的弱小,被迫接受垄断高价下的交易,支付值超其物的交易成本。同时,少数富人垄断了奢侈品和高档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市场,而供给方的穷人由于人数众多,几乎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富人完全有机会给定一个垄断低价,穷人为了再生产的进行和供养家庭,再次屈辱的接受物超其值的垄断低价,出让手中的产品,承担效价的亏损。
钻石与水的悖论。这是由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里提出来的,也称作价值悖论。众所周知,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任何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却非常低。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这个悖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若不考虑市场上的其他因素,就供给面来说,水的数量非常大,且几乎随处可见;而钻石呢,是蕴藏在地表底下,且必须经过时间与适当的条件产生,供给非常的少,物以稀为贵,附加值很高。故会产生这样矛盾的现象。同样的道理,富人手里掌握的是往往是精品资源,经过了深加工,科技含量高,因而附加值高,且相对稀缺。穷人大多数拥有的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穷人受崇富心理的
驱使,为了与富人交换自己所需求的稀缺品,就必须打肿脸充胖子,用大量的初级的但效用大的产品去交换,损失很多效价。
重叠需求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1961年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认为贸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尔定律)——带动本国
工业制成品生产增加,结果使产量的增加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从而有能力出口——对于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贸易量增大。这个理论也可以借用来解释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交往。富人与富人之间、穷人与穷人之间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价值观念等方面类同性及等级的差异性,使得穷人富人之间对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注重门当户对,因而富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旺盛,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存在观念和心理障碍,因而交往需求很少,就是人们常说的“嫌贫爱富”。而一般的穷人由于受急迫利益和某些虚荣心的左右,乐于与富人交往,俗话叫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正如古人云:“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近邻”。由于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交往不经常,穷人又处于交往的需求地位,富人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尽量规避交往风险,以小博大,穷人不但在物质经济方面要承担更多风险,支付相对大的对价,而且在尊严人格上也要遭受损伤。
要素禀赋差异观点。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认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