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意象特征

合集下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1. 介绍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创作的十四行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形式的精髓。

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十分严谨,包括三个四行节(四联体)和一个两行节(双联体)。

其中,四联体的韵脚模式通常是ABAB,而双联体的韵脚模式则是CC。

这种结构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音韵上十分和谐,给人以优美的感受。

四联体部分往往描述问题或情感,而双联体则给出作者对问题或情感的看法或解决方案,使得整首诗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更为丰富多彩。

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特征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发。

其中,常见的意象有鲜花、月亮、星辰、海洋等。

这些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爱情、灵魂等丰富的主题,使得整首诗在意蕴上更加丰富深刻。

莎士比亚还善于通过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来加深意象的内涵,使得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更易产生共鸣和共情。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爱好者,我深深地被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意象所吸引。

在我看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是无与伦比的。

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和阅读,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爱情、生命和人性的感悟,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艺术。

5. 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

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诠释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深刻内涵,使得其诗歌作品至今仍然备受推崇。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并对其产生更多的兴趣和热爱。

在我的文章中,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文学形式。

希望你能够根据我的要求撰写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是散文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曹润宇王莹一、简介本文以国内针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赏析、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全局出发,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结构和意象进行研究。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诗作的结构和意象的研究上。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结构并非全是一成不变的4-4-4-2形式,而是多样化的:诗中的意象具有时代性、谚语性、中心性、系列性和矛盾性等特点。

除此之外,尝试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个别作品进行诠释和评析也是本文的重心之一。

二、文献回顾在国内,目前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相对来说滞后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对诗作的赏析,主要分为两类:诗作的单篇赏析和译文后附加的简要分析。

前者散见于各种杂志刊物。

这一类文章总体来说涉及的诗作不多,而且集中在少数几首在国内比较普及的诗作,比如第18首、29首、116首等。

后者如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在大部分译文后面,屠岸先生就诗歌的内容作了一小段简要译解。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解释现在看来显得相对简略和单薄。

另外就是1995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石宗山和崔健编著的《友谊与爱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欣赏》。

这本书选取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部分诗作的译文,并附加了简短的欣赏。

第二种是对诗作的研究,分为单篇的学术论文和专门著作。

学术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期刊,而专门的著作目前国内只有一本,即罗益民所著英文版《时间的镰刀》。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此书主要集中于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主题进行了研究。

第三种是对诗作的注释。

首先是各家在选编英诗选集的时候,选取少数几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了注释。

有的版本中还带有针对所选诗作的赏析。

其次是全本注释。

目前国内的全注释本不多,有:钱兆明注释的《十四行诗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此版本侧重个别单词的解释,注释整体比较简单,忽略了诗中的很多难点和要点;李明强译注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该版本是近年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注释最为详细全面的一部。

浅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文学意象

浅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文学意象

浅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文学意象作者:王斯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1期作者简介:王斯纯(1989.1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3一、作者和作品简介在英国文学的历史中,莎士比亚无疑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和剧作家。

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这位虽受过良好教育却从未上过大学的天才青年凭借他在创作中精巧的构思和华丽的语言来到伦敦谋求职业发展。

在经历过在剧院里从事过各种杂活苦役后,莎士比亚最终在迅速流行的戏剧行业里名声大噪。

值得注意的是,莎士比亚早期幽默积极的创作风格和当时伊丽莎白一世稳固的政权和繁荣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随后的作品更多体现出了社会的阴暗与不公,这也侧面反映出了詹姆士一世统治期间的社会矛盾。

莎士比亚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英国,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欧洲文艺复兴的主题所契合,为这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斗争提供了推动力。

在诗歌领域,莎士比亚的才能和贡献也同样不容忽视,历代的读者和作家都为其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神秘的隐喻所痴迷,不断挖掘其深层的内涵和思想。

莎士比亚是一个高产的剧作家,相比起庞大的戏剧创作数量,其诗歌创作可堪称“少而精”,之中代表作品就包括著名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历时八年完成这部诗集,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结构严谨的抒情诗在当时颇为流行,然而莎士比亚的创作却感情充沛、浪漫奔放,丝毫没有被严格的韵律韵脚结构所限制,几乎诗集中的任何一首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与此同时,十四行诗也引起了人们对创作背景的巨大兴趣和种种争论,直到1780年,英国学者提出了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从内容上看,这154首诗中前126首是献给一位年轻的贵族,表达了友情亦或爱情,而126首之后的诗在献给了一位“黑女郎”。

莎士比亚悲剧的意象(选修教学总结)

莎士比亚悲剧的意象(选修教学总结)

莎士比亚悲剧的意象(选修教学总结)第一篇:莎士比亚悲剧的意象(选修教学总结)莎士比亚悲剧的意象据我所知,迄今还没有人注意到反复出现的意象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所发挥的作用,它们能提高、发展、延续、重复悲剧中表达的感情,其作用颇像音乐中的赋格曲、奏鸣曲或瓦格纳的一出歌剧中重复出现的主题一样。

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自始至终,部部都有一些起主导作用的意象。

只是早期剧作中,比较浅显、程式化,有些意象则是从原来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来的。

但在后期剧作,尤其在伟大的悲剧中,这些意象的产生常常由主题的感情所决定,而且像在《麦克白》中,它们是微妙的、复杂的、千变万化的,但又十分生动、很有启发性,或如在《李尔王》中,它们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甚至于不只在文字表示的图像中而且在个别单词本身也重复出现。

当然任何读者都一定意识到莎士比亚的某些重复出现的象征性意象,例如贯穿在英国历史剧中的树和树枝、植树、斫树、拔出树根这类意象。

读者也一定感到《李尔王》中野兽的意象或《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火药爆炸的闪灭的意象对读者想像产生的效果,但直到最近几年我在研究莎士比亚意象过程中把每一剧本的每一意象都列表、分类、做卡片,数过三遍之后,这些主导的画面才真正引起我的注意。

我发现每一剧本都有一定类别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大致也有一定比例。

某些常见意象,如关于自然、动物和可以称为“日常”或“家庭”生活的,就容易尽先碰到。

但在这种正常的意象之外,我还发现,尤其在悲剧中,某些成群的意象好像在某一个别剧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并由于这些意象的内容特殊或数量特多,或二者都不平常,而立刻引起读者的注意。

好像莎士比亚在某一个别剧作影响下,就有一种意象或意象群浮现在他心中。

现在我只想简单地从这些意象群的观点来考察一下莎氏的悲剧。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把青年的美丽与炽热的爱情看成黑暗世界里耀眼的太阳光和星光。

主导的意象是光,表现为各种形式:太阳、月亮、繁星、火、电、火药爆发的闪光和美与爱的折光。

由麦克白看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特征

由麦克白看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特征

对称·重复·主导·同类——由«麦克白»看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特征牡丹江市第二中学刘红梅摘要:文学以象显意,意象作为一种情感符号负载着作家主体之意。

莎士比亚戏剧的意象由他火热的创作激情熔铸而出。

在他的代表作«麦克白»中,意象运用尤其突出,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莎士比亚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受,强烈情感与精邃见解。

这些意象绝非他牵强附会的刻意制作,而是其创作灵感的自然流露,是其思想火花的天才闪烁。

关键词:«麦克白» 意象自然对称连续重复主导作用同类意象群正文:文学从它产生的那天起,便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滔尽了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每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都会在其中掀起一波浪花,而其中的一波巨澜始终在轰响着一个“巨人”的名字——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思想及不朽作品成为世界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作为一名著名戏剧家,他的戏剧之所以成为人类艺术的一座高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意象手法的运用不能不算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此,我以莎士比亚闻名世界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为例,以一斑窥全豹,分析一下这位戏剧大师是如何成功运用意象去创作的?他笔下的意象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一、自然对称的意象组合«麦克白»中意象多以对立组合形式成双成对的出现,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意象运用的突出特征。

如母亲与婴儿、孩子、疾病、伤痛与医生、医药,黑暗与光明,血与水,暴风雨与音乐,天堂与地狱等意象的对立组合都是明显确切,意味深长的,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麦克白夫人在怂勇犹豫惶恐的丈夫时,说过一段令人颤栗,毛骨悚然的话:“我曾经哺乳过婴儿;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他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他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他的脑袋砸碎。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
莎士比亚的诗歌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自然意象,被认为
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部分。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

一、自然之美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自然之美的描述,他把自然的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例如,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写道:“百花齐放,百宝齐聚,芳草萋萋,鸟语花香。

”这
句话把自然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着迷。

二、自然的力量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自然的力量的描述。

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他写道:“风啸海浪,天空翻滚,波涛汹涌,海浪滔滔。

”这句话把自然的力量描绘得淋漓尽致,
令人惊叹不已。

三、自然的和谐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自然的和谐的描述。

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他写道:“鸟儿欢歌,林中鸣禽,鹅鹅鹅,水中游鱼。

”这句话把自然的和谐描绘得淋漓尽致,令
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充满了自然意象,他把自然的美丽、力量和和谐描绘得淋漓
尽致,令人着迷。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
对自然的热爱。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身体意象解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身体意象解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身体意象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是英国作家乔治戈登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其中的身体意象象征了女性自我价值、自尊和个性的演变。

在这部作品中,莎菲戈登莎士比亚以身体意象展示了过去和现在女性承受的不同压力:被指责,被忽视,被剥夺权力,被压抑,被强制定义等等。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戈登莎士比亚把女性自我价值变为一种身体意象,表达了一种不安的感受。

莎菲的身体意象中,可以看到她对自己身体的痛苦体验,以及她承受着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压力。

在莎菲的日记中,她反复提到“皮肤”和“血液”,这些概念反映出她对自身外在形象的质疑和挑战。

同时,通过描述自己的“骨骼”,她还表达了自信的渴望:她想象自己的身体变得坚强,可以抵抗社会标准。

莎菲的身体意象也表现了她想要获得的自尊的渴望,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女性受到社会压力的感受,还表达了主观感受。

她记录的关于身体的描述,也反映出女性个性的演变,也表达了她想要得到社会尊重的渴望。

比如,她经常描述自己的流血形象,这是她对女性意识形态的反叛性表达。

这也反应了她想证明自己在家族及社会中位置的渴望。

莎菲女士的日记对于我们理解她在现代社会中的女性自我价值和自尊以及个性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她使用的身体意象,可以看出,她的日记把女性古老的挑战和现代的斗争相结合。

她的自尊渴望也象征着一种新的女性主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现状及其对未来的渴望。

此外,莎菲的日记也提醒我们,身体意象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女性自我价值、自尊和性格的演变,还可以用于传达个人价值观。

莎菲的身体意象中充满了沉重的情绪,但这也让她坚强,更加自信,从而掌控自己的人生。

因此,从莎菲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体意象可以用来传达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信念,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与美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与美感

ywjszxk@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领军人物,莎士比亚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莎士比亚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能够捕捉到人们思想上的共性,然后在作品中用富有表现力的意象营造出恰当的意境,让人们更好地实现感官、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莎士比亚创作的十四行诗包含丰富的自然意象,具备多维度的意象美,本文浅析莎翁154首十四行诗中主要的自然意象以及其中蕴藏的美感,为莎翁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自然意象1.玫瑰意象玫瑰是浪漫爱情的象征,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充分表达了对玫瑰的喜爱之情。

他将玫瑰的外形、香气、寓意充分展现,对其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莎士比亚用“美丽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来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自己对生命和精神力量的信仰;用“带刺的玫瑰”象征爱情中的小插曲,暗示爱情历经风吹雨打才弥足珍贵;通过对玫瑰高贵气质与独特个性的描述,表现自己高尚的追求和美好的憧憬。

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纯净无比的,爱情即使“带刺”,也是它品格中自带的鲜明个性。

莎士比亚以类似于存在主义的思想憧憬世间的美好情感,承认爱情的不足,尊重情感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现实的情感需求是莎士比亚想要传递给世人的讯息,表达了他对内在美的追求和对真挚情感的向往。

2.海洋意象海洋是莎士比亚创作诗歌和戏剧的灵感源泉。

面对汹涌奔腾的大海,莎士比亚联想到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他在十四行诗中赋予了海洋生命,用海洋的自然运动象征万物在时间作用下产生的变化。

大海的运动永无止境,象征着时间永不停歇。

任何事物在时间的作用下都会经历消逝和重生,在永不停息的往复中永存。

大海能够包容万象,各种样式的船只、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可以在大海中找到归属,所以诗人用大海的波澜壮阔象征宽容的情感;大海中有太多未知,诗人用这种神秘感象征情感的难以捉摸;大海汹涌澎湃、波涛翻滚,诗人用这种激荡的感觉来象征人生的艰难险阻。

莎士比亚对海洋充满敬畏之心,他自觉难以用有限的笔墨展现大海的情怀,所以在营造的意境中流露出对作品不够完美的隐忧。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93 年至1599 年间创作的一组十四行诗,共154 首。

这些诗歌以爱情、友情、人生、时间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友谊等的思考和感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其主要特点包括:
1. 形式严谨:每行诗通常有10 个音节,采用抑扬格五音步,整首诗由三个四行诗和一个对句组成。

2.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春天、花朵、太阳、月亮等,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3. 情感真挚: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友情、人生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情感真挚而深沉。

4. 语言优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言优美、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珍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自然意象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自然意象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自然意象分析摘要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意象俯拾皆是,是解读莎士比亚内心世界的关键所在。

本文拟从诗歌的意象着手,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从整体上把握诗中的自然意向及理解全诗。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自然意象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其全部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共一百五十四首,大致作于1592年至1598年。

这些后来被称为“莎士比亚式”(shakespearean sonnets)的十四行诗结构严谨,形式却不拘谨,如其天马行空的剧作一般自由奔放,语言想象丰富,有着充沛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莎士比亚对这一诗体的运用极其得心应手:洗练的用词,丰富的语汇,新颖的比喻,加上巧妙的结构,铿锵悦耳的音调,而最后两行诗构思奇诡,往往又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他的十四行诗,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诗坛上绽放的一束绚丽的花朵”。

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尤其是1至126首,使用了多种意象。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赞美友人,表达自己的爱与恨,刻画时间的无情。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用(诗)这把钥匙,莎士比亚打开了他的心扉”。

本文则要用“诗中的意象”这把钥匙,来开启这154首十四行诗的大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源于自然界的意象,包括自然万物、天气、季节等;二是对社会、日常生活,以及各种学科艺术的设想(spurgeon,1979:44-45)。

本文将重点分析诗中的自然意象。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自然意象“意象”理论源于《易经》,“立象以尽意”,是传统文学中作家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

所谓意象,指对我们的感觉能起刺激作用的具体形象,是诗歌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概念。

简言之,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情感方面的经验”(罗良功,2002:73)。

作为传递思想的工具,意象是诗歌的精神。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点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人物刻画真实生动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真实生动,能够深入人心,感人肺腑。

他常常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得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真实全面。

比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被刻画得十分鲜明,他爱憎分明,内心纠结,这些特点让读者/观众深受感动,并能对人物产生共鸣。

2. 情节曲折复杂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通常是曲折复杂的,却不失连贯性和逻辑性。

他巧妙地将许多不同的情节线索相互交织,呈现出了多层多面的戏剧世界。

这些情节线索有时是代表性的,有时是历史事件的重现,有时是经典故事的改编等。

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将爱情和家族仇恨紧密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令人悲伤的爱情悲剧。

3. 语言优美有力莎士比亚的语言是其作品的核心,他的作品以其优美、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为人所称赞。

莎士比亚的语言显得非常生动、诗意,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作品中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都达到了自然流畅的程度,甚至还增强了人物的个性,随时在戏剧的最高潮处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内心独白,让读者/观众体验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4. 含深意的象征意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斥着丰富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有时是具象形式的,有时是抽象形式的,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传达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比如,在《暴风雨》中,暴风雨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痛苦,而魔法术语则象征着人性的弱点和卑劣行径。

5. 大量使用舞台元素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也大量运用了舞台元素,如音乐、装饰品和戏剧道具等,这些元素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节走向。

比如,在《仲夏夜之梦》中,场景切换频繁,莎士比亚运用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元素,在传达情节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神秘的童话世界氛围。

莎士比亚与李商隐诗歌中意象运用比较

莎士比亚与李商隐诗歌中意象运用比较

莎士比亚与李商隐诗歌中意象运用比较莎士比亚和李商隐都是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各种动人的意象,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1. 自然意象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莎士比亚将自然中的风暴、海浪、闪电等等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感觉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在《仲夏夜之梦》中,他描绘了夜晚中的星空、月亮、花朵等自然景象,为夜幕下的爱情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

李商隐:在李商隐的诗歌中,自然意象也经常被运用。

比如在《夜雨寄北》中,他写道:“白首愁逢旧,千里独归伤。

”这里的“夜雨”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愁闷和孤独;在《无题》中,他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来描绘春天的美景,将人类的美好与自然融为一体。

2. 战争意象莎士比亚:在他的历史剧中,战争成为了主要的主题之一。

在《亨利五世》中,他通过描绘战争中士兵们的奋勇争先和英勇顽强,表达出对英国民族精神的赞美;而在《麦克白》中,他通过描绘凶残的战争和人性的扭曲,表现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悲剧。

李商隐:在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比如在《乌夜啼》中,他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那堪更忆江南处,几回梦到杏花村。

”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此恨不关风与月”则暗示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与伤害。

3. 爱情意象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了爱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描写了两位恋人在家族宿敌的阻挠下,最终守护着爱情成为了一对不朽的传说;而在《暴风雨》中,他通过诗人费迪南德和女仆米兰达的恋情,揭示了人类本性中渴望爱情的一面。

李商隐:在他的诗歌中,爱情同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

在《锦帐》中,他写道:“结发为余期,胡琴琵琶与群儒。

借君一曲江头舞,如何?下取梅花扇。

”通过描绘女子的美丽和舞蹈,李商隐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总体来讲,两位诗人都善于用意象来表现和强化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然而,莎士比亚的意象表现更加注重于具体的细节和形象,而李商隐则将意象融入了更加含蓄和委婉的语言之中。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夏日意象建构认知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夏日意象建构认知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夏日意象建构认知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夏日”的意象建构是将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即通过情感、思考等形式联系起来的。

其中用更加丰富的语言及意象将整个夏季的无限魅力直观的地展现出来了。

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意象建构中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诗中传达出的主题,描绘出一个富有意义及文化背景的印象。

首先,从第一节“酒杯苔藓浸,夏日野步稳”开始,莎士比亚以自然景象为描述背景,将夏季的光热与丰美的自然风景相融合。

其中的酒杯、苔藓等描画的很实在,但却又能体现出自然丰盈,带有芳香味道。

此外,“夏日野步稳”又增添了一种悠然而和谐的节奏,极其符合夏季休闲乐活的气息。

采用自然的色彩和景物,作者就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夏季的温馨之美。

其次,在第二节“夏日黄花布,鸟语花饮香”中又提出了另一种丰富的失意。

黄花、蝴蝶等夏季花卉和鸟儿的飞翔,枝叶的蚊香,清新的饮香,都营造出一种舒有的节奏。

这种丰富的夏季景物呈现出令人兴奋的快乐与美好。

花卉给夏季带来希望、多彩,而鸟儿的歌声令人格外欢乐。

作者在情绪上也给新加入夏季的朋友们作了一种意象和形象的表现,表达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

最后,第三节“夏日朋友侣,一唱一笑间”给人一种清新、缤纷的情感。

夏季,是拥有许多欢乐日子的季节。

就像唱歌、笑话一样,朋友们也会一起结伴,去放风筝或吹泡泡,不断相互竞争,凝聚更加密切的友谊。

作者用朋友侣这一代词概括了夏季朋友之间微妙而丰富的情感,表达出和谐、快乐的氛围。

总体来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夏日”通过各种自然景象与有趣的文化背景,准确地展现了夏季的美好。

它将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形式连结起来,从而表达了对夏季温馨的怀念,也对夏日里短暂而又美好的生活充满想象力和憧憬。

正是通过这些意象建构形成的立体空间,使整首十四行诗堪称壮观绝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自然意象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自然意象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自然意象分析古今中外的诗歌中大量运用意象,所谓意象是关于感官映像、情感以及思想的具体代表。

也就是说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情感方面的经验。

意象是传递思想的工具是诗歌的精神。

朱光潜在《诗论》中写道:“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

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到具体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

一种意象与某种意义相关联,若反复运用就构成了象征。

象征是含义超出自身本意的任何事物或行为。

如玫瑰象征美或爱情;树象征家族的根源和分支;飞翔的鸟象征自由。

象征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被大量的运用着。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四行诗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象征。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使用了多种意象。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爱与恨以及刻画时间的无情。

读懂莎士比亚的诗就如同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说的“用这把钥匙莎士比亚打开了他的内心世界”。

“钥匙”指的就是莎翁的154首十四行诗。

本文主要从自然和时间两方面分析莎士比亚诗中的意象。

一、莎翁十四行诗中的自然意象当诗人赞美爱友的美或表达内心喜悦时,他常用“玫瑰”、“太阳”、“春天”、“夏天”等能带给读者温暖与甜美的词。

但当他表达伤心沮丧的心情时,他却用“冬天”、“黄叶”、“日暮”等词,这些词带给读者的只有凄凉和酸楚,因为“意象是连接情感与思维的桥梁”。

借此我们可以把握诗人最初的思想,并且领会诗歌的主旨。

莎士比亚用日出日落来象征人的一生,冉冉升起的旭日新鲜又有活力,这正如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它冉冉升起给万物带来生机,当太阳到达天顶时,它在这一时刻最温暖、最耀眼、宛如一个人到达其人生与事业的顶峰。

日落就如人到暮年,虚弱、行将就木,只能靠回忆安慰自己。

诗人用此诗来规劝他的爱友尽早娶妻生子,不要等到年老寂寞时后悔。

这样通过日出日落这一意象,诗人成功地描述了人一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诗人一方面委婉地劝说爱友娶妻生子,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爱友的崇敬之情。

凝视自然,观照人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意象赏析

凝视自然,观照人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意象赏析

凝视自然,观照人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意象赏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以凝视自然和观照人性为主题,通过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象反映出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行为互动,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了人们以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式去发现他们自身的内心深处,从而引发超越自我的进化。

诗中意象首先表达了与自然相处的浪漫情怀,“夕阳之销,见海水上层罗列金色之波,犹如一片钻石结晶”,其中的“金色之波”是指天边西斜的夕阳,如同钻石般的余晖在海面上荡漾,而海面则散发出淡淡芳香:“馥郁的气味从海中飞腾,混杂岸边蒲公英的香气,洞悉出一种梦幻活力”,此处的芳香来自蒲公英,提醒人们自然的野趣和自由;同时,夕阳也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无尽美好的追求,在自然的景色中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清新,诗句中的“明亮莹耀”便是这种追求的表达,它不仅蕴含着对于未来的憧憬,也暗示着对于现实的渴望。

诗中的意象还蕴含着人类共同的象征意义,诗句中的“满天繁星点缀湛蓝的夜空”,代表着人们夜晚无尽的思考;“野草如火,天空万里无边”,代表着人们独立无畏的精神;而“仅有低唱,闻柳枝轻叹”,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奈与感慨,这些意象把每个人都连接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激发出一股深刻的思考力,在思考人生的意义,理解自我的内在价值的过程中也暗示那种“游走自然,思考自我”的内心动态。

此外,结合作者的背景,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凝视自然,观照人类》中,作者尝试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比喻成一种互动的关联,在这里,作者用自然景物来描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让自然成为一个把人们思维联系在一起的工具:“海潮像一把直到深处的灵魂,海浪把它拉到下一个精神层次”。

这种借助自然的一种重新定义的深刻的思维方式,把自然和人类彼此联系起来,让人们从自然中看到了内心更深处的思考和审美,激发出超越自我的进化。

我们可以从《凝视自然,观照人类》这首诗中感受到,自然是人们思维和情感的深层部分,可以通过自然来提升自我意识,进而激发超越自我的进化。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主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部戏剧作品。

在这几部戏剧作品当中,莎士比亚都大量运用了意象手法进行人物塑造与情节描写,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呈现在读者、观众面前,是其戏剧创作中的点睛之笔。

为更好的理解莎士比亚戏剧,学习莎士比亚创作方法,后人应当注重对作品中的人物与意象的深入探究。

一、运用意象塑造四大悲剧中的人物性格在四大悲剧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多种意象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突出了戏剧主题。

也揭示了正是主人公性格中的悲剧因素最终导致了该剧的悲剧走向和悲剧结局。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说道,“丹麦是一所牢狱。

”他将当时自身所处的环境比作“牢狱”,这不仅表明了哈姆雷特身陷囹圄,也侧面表达了现实环境让其灵魂也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利用意象将其忧郁、犹豫、痛苦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知道,他在装疯,但是却并不是说他是一个懦夫,他只是利用这样的形象来观察自己的叔父,并积极地寻求机会才复仇。

而在《麦克白》当中,麦克白曾用这样的话来揭示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短的烛光!”短短的言语中,就将麦克白在成为国王之后的感情、思想、欲望与意志的挣扎与冲突呈现出来。

他既想要保住自身的地位,又害怕自己曾经放下的罪状被揭发出来,最终导致人格分裂、精神崩溃,也正是内心的冲突悲剧才导致了最终的悲惨结局。

二、利用意象来揭示善与恶的对比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他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他对善恶的看法,即他会用美好的意象来赞美美好的事物和善良的人。

反而会用讽刺的形象来批判。

例如,在《李尔王》中,李尔王的臣子在形容狄俐亚时,为了说明她有多么的善良,便运用了这样的意象表达,“他们从她钻石一样晶莹的眼球里滚出来,正像一颗颗浑圆的珍珠。

”在这句话中,“钻石”、“珍珠”都是美好的事物,将其用在形容人物时,可知莎士比亚对于狄俐亚的喜爱。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

基本内容
接下来是《奥赛罗》。奥赛罗是威尼斯的将军,他娶了一位美丽而轻信的女 子苔丝狄蒙娜为妻。然而,他的好友伊阿古却利用他的嫉妒和猜疑,诬陷苔丝狄 蒙娜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奥赛罗在愤怒中杀死了苔丝狄蒙娜,后来才发现真相。 奥赛罗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但他的嫉妒和愤怒让他失去了理智。他的形象揭示了 人性中的弱点和盲点,也提醒我们不要被愤怒和嫉妒所控制。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是东西方文学的两大瑰宝,各自在文学史上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两者在产生、形成、取材内容、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分别代表了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的典范。
一、产生与形成
一、产生与形成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神话传说,取材于神话传说,将各种传说中的神神话,形 成了古希腊的悲剧。这种悲剧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信仰有着密切的 关系。古希腊人相信命运,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悲剧则是命运的一 种表现形式。因此,古希腊悲剧的主题通常是人类对命运的抗争和无能为力。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历来备受。在这 些作品中,恶魔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本次 演示将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恶魔人物论入手,深入探讨这些角色在文学、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恶魔人物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恶魔人物
四、艺术手法
米修斯是一种伟大的形象,他与宙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家把这一斗争 提高关系人类命运的高度,歌颂了他为人类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而 哈姆雷特在剧中性格不是很完美,有着崇高的理想却事与愿违,在与剧中人物的对 照中映衬出其性格特点.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 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首先,本文将首先介绍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物。

从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说起,首先要提及的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有着高貌,长于才智的英国君主,在受到叔叔家伙的迫害,以及来自恋人的背叛之后,他经历了心灵的苦闷。

痛苦和窒息困扰着他,并最终导致他毫无意义的死亡。

其次,我们来看看《奥赛罗》。

奥赛罗是一位曾经统治贝加尔湖畔的英雄,他拒绝了自己的婚约,因此他受到了惩罚。

他最终不得不选择投向河中而死,他的死亡也引发了湖边的悲剧。

第三,我们来看看《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是一位出自高贵贵族家庭的郎君,他正当他遭遇了爱情的际遇,却又遭遇到不公平的判决,最终导致他的死亡。

朱丽叶则是一位独立、坚强的女性,他受到一系列挫折,最终也死于非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最终也告终于悲剧。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麦克白》。

麦克白是著名的苏格兰英雄,他深陷父子之间的仇恨,以及来自英国王子的恶意而出现的挫折。

最终,他也经历了一场悲剧的挫折,他的爱情故事,也因仇恨而感到痛苦。

虽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物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英雄式的爱情与危机的矛盾面前的绝望悲剧。

几位主人公,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莎士比亚一贯的哲学信念,即人生充满了痛苦和失败,但是他们依然坚定地面对和勇敢抗争。

正是因为这些主人公所展示出来的勇气,给了观众们剧烈的震撼,也让观众们能够看到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

另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每一部中,都有着独特的意象和象征。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英勇处事以及曲折的结局,强烈地提醒着观众们注意阴谋者的计划;而《奥赛罗》中,湖边的悲剧,也象征着注定不能改变的命运;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不仅是一尊崇高的爱情英雄,他对无休无止的爱情之间的痛苦,以及社会所限制的爱情,也提醒着观众们珍惜爱情;而到了《麦克白》,麦克白的痛苦和失败,让观众们反思家族的冲突,也在暗示着家族的仇恨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探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探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探析摘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莎翁十四行诗的主题,洞察莎翁对自然、社会、友情、职业等的审美观。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意象是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灵魂,美学大师克罗齐曾这样谈论意象和艺术的关系:“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不能独立,意象也只为情趣而存在。

”①语言学家朱光潜认为,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融合与统一。

情趣来自于人的感受,起于自我,可经历而不可描绘;而意象起于外物,是观照得来的,有形象,可以描绘。

②概括起来,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意象众多,俯拾皆是。

对这些意象的解读是理解这组十四行诗的一个关键所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来自不同的方面,每个意象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共同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意象这把“钥匙”,来了解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以及人的生存价值。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众多,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来自自然界的意象,一类是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意象。

前者包括自然万物和天气、季节的变化;后者则相对零散,涵盖了日常生活、社会的各个方面。

③一、自然意象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对自然意象的运用可谓是纷繁复杂,无所不能,涉及花草、季节、天体、海洋等。

在十四行组诗中,诗人对情感的描述特别多。

当诗人赞美“爱友”④之美或者表达自己内心的欢喜和愉悦时,常使用一些能带给人们甜美和温暖的词语,如“春天”、“太阳”、“玫瑰”、“夏天”等;当他表达内心的沮丧、落魄和悲伤时,他使用了一些饱含酸楚和凄凉的词汇,如“冬天”、“日暮”、“黄叶”等。

诗人莎士比亚就是以运用这些自然界的意象作为桥梁,把情感与思维连接了起来,使我们能够把握诗人的真实思想,领会诗歌的主旨。

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玫瑰意象的运用非常频繁。

除了在开篇就运用了玫瑰意象——“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之外,“玫瑰”和“玫瑰花蕾”等样的词语还在第18首、第35首等九首诗歌中多次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比亚戏剧意象特征分析20世纪中叶,西方莎学因意象派的兴起而别开生面,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人们更加说不尽了。

这一标新立异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评论流派,对于各派莎评所产生的启迪和影响是巨大的。

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研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解析莎士比亚的思想活动、创作历程及其剧作的艺术魔力,窥察莎士比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活跃的想象力,解析莎士比亚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剧作主题的看法与感受,探讨莎士比亚剧作思想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是十分有益的。

据伦敦大学斯帕津教授研究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出现的意象多达数千个。

莎剧中的这些意象是独特的、莎士比亚式的意象,它既不同于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那种以理性和逻辑思考代替感情自然流露、取喻怪僻奇特的意象,又有别于本世纪初埃兹拉·庞德和埃米·罗维尔所代表的英美意象派诗的意象;莎士比亚戏剧的意象由火热的创作激情熔铸而出,饱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象是用另一种媒介对文字作出连续的伴奏;有时象征性地强调或解释思想的某些方面,有时在直接提供点缀或气氛,有时是怪诞的,甚至是令人反感的、逼真的、离奇的、引人注目的,有时又在形象和色彩上描绘出非人间的美”。

(1)正是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莎士比亚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受、强烈情感与精邃见解。

这些意象绝非他牵强附会的刻意制作,而是其创作灵感与激情的自然流露,是其思想火花的天才闪烁。

意象派诗人庞德评价说:“意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交溶的思想,具有活力。

”莎士比亚的意象在剧作中形成“一条不间断的总是生动的链条,因为是连续的,所以常常是细致入微的……需要读者的注意力不停地活动着”(2),它们“不是用幻想给机械地连接到一起,而是有机地连接起来,是受到主导激情的控制并在彼此之间发生着相互影响”(3)。

这些彼此关联、互为影响的不间断的意象链条,在剧中犹如一个活跃的精灵时隐时现,不停地刺激和调动着读者、观众的情感与注意力,反复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它在剧中所发挥的作用如同歌剧中重复出现的主题歌一样,在于提高、发展、延续、重复剧作中表达的感情。

这些草蛇灰线般的意象线索,若即若离,将人们的思想与注意力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导引、融汇于剧作“思想与意象的快速流动、急剧变化和游戏性质”(4)之中,伴随剧情的展开而感情起伏,思绪翻腾。

莎士比亚的每部剧作都有一些意象和意象群体反复出现,用以表现剧作的主题思想,形成戏剧氛围。

在其早期剧作中,意象的出现一般比较浅显、程式化,而在其成熟时期的剧作,尤其在伟大的悲剧如《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中,意象的产生往往为主题的感情所决定,显得微妙复杂、变化万千,它不仅一再显现于文字表示的图象中,而且重复出现在个别词汇的使用上。

这些象征深远、含蕴丰富的意象,不易辨察,而又活跃自然,颇像一个细密分布于全身的微循环系统,成为剧作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意象在莎士比亚生活热情和创作激情的驱使下,常常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含义,其象征意义与作用,往往可以烛照全场,甚至烛照全剧,发现、理解和揭示这些意象的象征含义、相互关系及其在剧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仅能够准确地击中莎剧主题思想的许多奇妙音键,辨听其不同凡响的“交响乐章”,而且有助于人们领悟自身之所以受到莎士比亚戏剧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和悲剧情感深深刺激的缘由来。

在意象的运用上,莎士比亚以其大量的、连续不断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和意象群,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诗人、剧作家的独特风格,这也是莎剧意象最为突出、最引人注目的典型特征。

这里,我们把意象出现的这种连续性和重复性,视为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特征。

人们注意到莎士比亚剧中存在着同类词语的大量出现和同类词汇的对比映照现象,莎士比亚常以个别词语重复出现的方式对观众进行暗示和强调,通过这些词语向观众持续地输入信息,逐渐酿成戏剧效果。

对于这些大量的、反复出现的象征性意象,我们只要仔细辨识是不难察觉的。

如“自然”、“违反自然的”一类词语,在《李尔王》里出多次,在《雅典的泰门》里出现25次,在《麦克白》里出现28次,大致包括了伊丽莎白时代这一词语的全部含义。

而“黑暗”和“血”一类的词语在《麦克白》中则出现更为频繁,这类前后连接、重复再现、不断强调、延绵全剧的词语,构成了一幅色彩阴沉昏暗、血雨腥风的历史画面,形成一派动荡混乱、恐怖不安的悲剧氛围,强烈而持续地影响、刺激着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

探究此剧所形成的极为阴郁昏沉、恐怖不安的悲剧气氛,分析莎士比亚之所以能魔术般地牵动人们的心弦,调拨人们的感情,研讨其神奇的悲剧效果,这些大量、连续、反复再现的意象当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意象是和全剧的情节、结构发生联系的,它们相互之间或并行不悖、或交叉纠结,有时意象则成为剧情本身的元素。

如果把全剧的结构比作一条清晰可见的明线,那么这些连续重现的意象则是一条不易觉察的隐线。

许多意象细节往往细致入微,一晃而过,观众的注意力也在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转移、变换、跳跃,甚至那些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意象,由于我们未加注意而视为自己头脑中的幻象很快地忽略过去。

而莎剧意象的这种重复性、连续性却在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引导、提示、激发观众的想象与联想,引起感情共鸣,发挥贯串联系的实际效果,使悲剧感情和基本象征这条钱不断向前延伸,不致中断,从而保持、发展和升华悲剧感情并揭示全剧的意义。

因为经过强化、突出的东西,更易加深印象、激发效果、触动观众。

这样,我们只要对剧中意象的出现有所感知,就可能根据少许特征被刺激出一个生动完整的意象来。

反之,没有这种连续性、重复性,则难以积蓄悲剧感情和形成“一定长度的”悲剧过程,剧中的意象则支离破碎,难以把握和被人忽视。

斯珀津发现:“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自始至终,部部都有一些起主导作用的意象”。

这些起主导作用的意象与剧作的主题思想密切相关。

它们往往是主题思想直接或间接的注解、延伸、深化和补充。

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强烈而持续的意象贯穿并牵动着全剧,它是那么强劲有力,地位显赫,以致驾驭、统领、调动和影响着其它意象,使之为其服务。

因此,我们把这些具有主导作用的意象视为莎剧意象的极为重要的第二个特征。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导的意象是“光”,表现为太阳、月亮、繁星、电光、炸药的闪光等意象的反复出现。

莎士比亚把青春的美丽与炽热的爱情看成是黑暗世界里耀眼的阳光和灿烂的星光。

“光”象征新型的爱情,它照亮了黑暗的中世纪。

而《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剧却沉浸在一种迥然不同的悲剧气氛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剧作中包含着众多疾病、精神苦痛或身体残缺等意象。

发挥主导作用的是通过疾病、毒疮、恶瘤等“丑恶“的意象来角征丹麦社会的腐败、肮脏与罪恶。

在《雅典的泰门》中,主导的意象是“金子”。

……那么在《麦克白》中,主导的意象是什么呢?布鲁克斯认为是“婴儿”。

在他看来,这一意象是直接阐明主题的,婴儿是这一悲剧中最有力的象征,是统领并包含全剧的中心象征。

“赤身裸体的婴儿,在狂风中健步;或像一个天上的小天使,御风而行。

”这是麦克白把人们对将遇害的邓肯表示怜悯所作的奇特比喻。

这一意象本身是矛盾和奇怪的,因为怜悯若像软弱无助的婴儿,就谈不上在狂风中健步;若怜悯像御风而行的小天使,则强健有力,不存在软弱,也就难以让人怜悯。

布鲁克斯却从矛盾中看出,这一意象一方面说明人们对邓肯被害产生怜悯之心,一方面又说明由怜悯而产生愤恨的力量,这又引起麦克白将受惩罚的畏惧心情,这一意象同时又与剧中其它许多的婴儿、孩子相映照、相结合。

婴儿有时表现为人物,如麦克德夫的孩子;有时表现为象征,如女巫唤出戴王冠的婴儿和流血的婴儿;有时表现为比喻,婴儿意味着麦克白想控制而控制不了的未来,也象征着具有生活意义和发展前景的一切新事物,象征着人是有感情和非理性的。

因为孩子正是未来、生命和活力的象征。

另外,婴儿的意象也意味着与邪恶抗争的力量,寓示着麦克白的未来与终将失败的结局,足见这一主导意象与全剧主题思想、人物命运的紧密关系。

《麦克白》中另一极为重要的意象是“服装”的意象。

这个意象是斯珀津教授发现的。

她认为:麦克白觉得新荣誉对他很不自然,好象一件属于别人的宽大的不合身的衣服,即“旧衣服”的意象,她通过小人、侏儒与巨人衣服的对比来解释莎士比亚对麦克白的印象:一个可怜而且有点滑稽的人物。

由于她的机械分类法,她未能看清这些意象之间某些更为重要的关系,未能探索出她的发现的全部意义。

布鲁克斯则认为,这是把旧衣服意象的一方面的意义看成是主要方面的意义了。

他指出这一比喻的关键不在于小人与大衣的对比,而在于不管人物大小,麦克白穿的不是自己的衣服,这身衣服是偷来的,穿着它深感不安。

另外,衣服也是伪装的象征,麦克白不愿扮演也确实扮演不好伪装者的角色。

布鲁克斯看到,在贯串全剧的一系列衣服的比喻中,还出现一连串戴面具、披画皮的象征虚假伪装的同类意象,这些意象提示了麦克白在全剧中力图掩饰伪装自己,实则是沐猴而冠。

布鲁克斯发现了斯珀津所未曾注意的一个重要意象即“穿上血污短裤的匕首”,这个变形的衣服象征,意义深刻,象征明显,豁然地揭露了麦克白弑君篡位,伪装忠贞善良的真面目。

这种从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联系上,从意象和剧作结构、人物形象所发生的关系上,从意象所发挥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象征含义上,对莎剧展开的深入研究,确实给人以洞幽探微,柳暗花明,耳目一新的感觉。

莎士比亚的每一剧作中都有一定类型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大致地呈现为一定比例,尤其在悲剧中,某些成群的意象好像在某一剧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并由于这些意象内容特殊或数量特多,或两者都不平常,而立刻引起读者的注意。

这里,我们把这种大量的、同类的意象群的存在,视为莎剧意象的第三个特征。

许多莎学家都注意到,莎士比亚早期作品的格调是明朗欢快的,充满了色彩鲜丽的感性意象。

在这里的剧作里,“一切是青春与春天”,“你会在人物性格上感到南方气候的影响,像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那样强烈”。

这与莎士比亚的早期思想是完全吻合的,这时他认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可以实现的,因此他的剧作充满了人文主义理想的乐观气氛。

但后期剧作里,可以明显地看出其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出现的意象迥异前期。

如《哈姆雷特》中大量出现丑恶、疾病、恶疮、肿瘤等意象,《李尔王》中大量出现的有关人体遭受极端痛苦折磨的意象和野兽撕咬相残的意象。

这些意象的出现显然是他人文主义的理想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丑恶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时的产物。

在这时期,他对现实世界、社会环境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他看到整个世界、社会秩序都颠倒混乱了。

生活的各方面都充排斥着邪恶不公,人的尊严与善美都横遭践踏,反映出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痛苦的思想活动和剧烈的感情波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