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术技术美学的哲学阐释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美术|技术美学的哲学阐释论文

【内容提要】技术美学是在现代人文基点上研究人、技术和自然之间审美关系即追求

技术美本体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技术非人性的遏制,并非美学简单地

应用于技术,而是着重于更为根本的人类技术活动的审美化即人类生存状态的审美化。技

术美学的形上一维(技术美本体)与形下一维(设计及其技术性操作)存在着互动关系,

对技术美本体的内涵应从技术与劳动(工具)、技术与艺术、技术与语言三个维度多层面

加以理解。

【关键词】技术美学/技术美本体/设计/海德格尔

自费希特倡导实验美学以来,美学虽力图“走向科学”,注重实验、研究审美心理,

但终究未能“科学化”,她始终以丰满人性为旨归,以人本质的提升为最高境界。作为人

类终极目的,美存在于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在此,实践是有着“能动”内涵的人的感

性活动,亦即人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它是人文背景下价值理性统摄认知理性而对人

之人性圆满丰富的提撕。在此,“人文”并非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价值和意义世界,这

一意义世界赋予事实性的自然和社会以人学本体论内涵,它必本真地对事实性的自然和社

会“存在者”具有一种超越性的批判态度,故此它寓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批判中不断把

人类自身推向前进,为人类健康合理发展提供导向;质言之,它对于人类事实性的生存活

动提供本体论的根据和原则。“美学更普遍的对象是人文生存性的现实审美,它是主体内

在体验的动态时间性过程,而艺术审美则是这一过程的形式符号化亦即积淀的静态结果,

审美只有从艺术审美的对象静观还原于操作行为的主体体验,才是生存(人文本体)论的。”[1]P2只有这种立足于马克思劳动审美观而非康德—克罗齐超功利的感性直观的审

美观,才为人文学科提供制高点。美学在马克思那里有着深刻的内涵,“人也按照美的规

律来建造”,不仅揭示了趋真、向善、审美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突出了人在自然和社会

面前的主体地位。审美创造作为内在总动,成为人类不断扩大再生产、“自然向人生成”

的伟大进程中的精神条件和动力。它不但不是以掠夺剥削自然为旨归,不是把自然作为征

服对象的工具理性之实践,而是达到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一种主体间的和谐。它是人与

自然共在此中之时间性的呈现、在场。“美的规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深刻的内在规

律之一,它体现在一切人类有创造性的发展历史的伟大实践中。美成为衡量人类自由自觉

活动水平的直接尺度,由审美才可憧憬共产主义这种克服一切分裂的社会理想形态。在理

想条件下,人的全部谋生活动都内含人文意义。锄头在作为生产谷物的手段过程中逐渐凝

聚为特有的文明尺度,从而锄头扬弃了作为手段的有限目的而获得了尊贵的目的地位。主

体在运用科技工具改造、协调万物的新型生存方式中实现了自己的人性本质,锄头及其科

学技术在此承载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便具有了人文意义。所以在海德格尔眼中,锄头主

要不是人满足一己私利的工具,而是汇聚天地人神的场所,是使此在进入存在意义的路径。正是这种深刻内在的人文价值使美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着导航作用,并在实践活动中克

服技术的非人性效应,为人类开拓出意义世界,为人类的技术生产提供宜人尺度,并协调

天人关系,使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技术美学作为美学的分支,较之于一般美的哲学的思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应用性。可以说,技术美学就是美学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体现,它使技术活动艺术化、审美化,直接体现了美学的“效用”。人文性之于技术美学并非外在附属而是深蕴其中,故此技术

美学才会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人文导向,才能保障技术美学的人文学科属性。因此,技术美

学并不仅仅表现为产品静观的功能美上,而是在产品的宜人性而非对抗性上观照人的本质

力量。技术美更表现为在生产产品的技术操作过程中人的身心愉悦满足和带着极大的兴趣、热情投入机器操作,与外在环境处于平等友爱之中,而非掠夺式的开发,这主要体现在工

业设计中根据宜人尺度对人—机遇面关系的处理。所以技术美应成为人类整个技术活动过

程中自觉追求的目标。尤其在文化整合的创造活动中,要把社会伦理的审美文化的和生态

的因素纳入设计中,在对技术美的自觉追求中领悟到社会前进的目的性、人文性;通过物

的组合秩序实现生活环境与人的和谐,通过提高生活趣味引导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通过

物与人关系的体验展现人性的提升历程。

有此技术美本体提供依据,在自然向人生成的历程中,自然就不再隐蔽它的本质,而

向人敞开,此时的人如海德格尔所言,从极度的自我纠缠中,从自我中心(人类中心)论

与形而上学主体论的束缚中拯救出来,不再是自然的霸主,而是存在的牧者,在这种“弱化”的形象中,人并没有遭受损失。相反,由于更接近了存在的真理,具有了开放的胸怀

而更具有了人性:不再是执著于物质欲求而索取自然算计大地的人,不再是抛弃精神家园

高唱技术突飞猛进凯歌的人,不再是陷于为物所役而痛苦呻吟的人。技术美本体提供的

“人性化”尺度,在具体操作层面就不能局限于静态的产品实体,而要注重技术行为和使

用过程的设计;设计中要满足各方面的利益,体现设计者的个性和尊重工人在劳动中的创

造性,尽量合理地利用天然材料,注意解决废旧产品回收防止环境污染、加强生态意识;

设计产品的系列化和组合化,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根据生活需要确立产品的寿命。由此设计就会带来生活观念的转变,如托夫勒所言:“今天世界上正飞快地发展着另

外一种看法:进步再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如果在道德、美学、政治、

环境等方面日趋堕落的社会,则不能认为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不论它多么富有和具有高超

的技术。一句话,我们正在走向更加全面理解进步的时代。”[2]P365对于现代生活而言,汽车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现代旅行穿越的湖光山色远不如中古时代“古道西风瘦马”般

亲切感怀。人没有了物质匮乏的痛苦,却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无聊,随意调侃,MTV、

肥皂剧,当下的文化快餐都缺乏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执著追求。人没有了往昔曾经的沉重、苦涩、质朴、厚重,有的只是表面的潇洒、亮丽,内心的深刻茫然。

技术美学形下部分的设计因其人文价值的关怀,而不再迷恋于技术,不再沦为工艺学

的一门技术。它不单单注重产品功能的完善,外在包装和环境的美化,而是从深层动机上

对技术非人性的遏制,协调人—机关系,在参与生产的技术活动中全面理解丰富技术的内涵,因为只有不丧失内在目的和人文关怀的生活才是真正人的生活。如果人受技术支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