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发表时间:2010-09-02T13:12:25.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刘伍才[导读] 由于本术式损伤小、切口美观、成功率高、费用低,因此对于婴幼儿斜疝此术式就更显得有优越性。

刘伍才(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卫生院江西吉安 343132)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8-0143-02 【摘要】目的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4例,效果较好,现予以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4例,男360例,女4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

2.6岁。腹股沟型88例,阴囊型276例,难复性疝13例,嵌顿性疝57例,先行手法复位,24~48h后再手术治疗。手术后复发疝不用此法治疗。

1.2 手术方法仰卧位,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选取患侧耻骨结节偏外侧小切口,相当于外环口下方位置,长约1cm,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至耻骨筋膜前方外环口下方,用钳分开切口,在直视下可以看到肉红色的提睾肌,将其提出切口,此时睾丸应有牵拉上提感。分开提睾肌,在精索血管的前内侧找到疝囊,分离后切开证实,横断疝囊,将近端疝囊分离至腹膜外脂肪处的疝囊颈,用4号丝线结扎和缝扎。然后创面止血,阴囊内牵拉睾丸归位,1号丝线缝合皮下,皮肤切口可以用0号丝线缝合1针或用ZT胶粘合。

2 结果

本组手术364例,随访3个月~8年,复发5例,复发率1.4%。复发均为男性,1~2岁2例,4岁1例,6岁1例,7岁1例。1例因术后发热、腹泻1个月伴消瘦,1例因合并尿道下裂行手术治疗后排尿费力,1例因合并营养不良瘦小,还有2例复发原因不明。平均住院时间4天。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在治疗上首选手术,手术方法众多。由于小儿疝的发生是因为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引起的,手术仅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就可达到治疗目的,不同于成人还要行腹股沟管的加强,这也是现代腹腔镜治疗小儿疝的理论基础[1]。本术式的优点是在外环口处行切口,切开的层次少,不需要打开腹外斜肌腱膜,不打开腹股沟管,因此损伤小,切口可以选择很小。钝性分离皮下,很少出血,可以达到无血手术,精索位置表浅,切口用钳稍作分开就可以看到提睾肌和精索,可以提出切口外操作。术后修复层次少,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操作熟练者手术时间不到10min,对小儿打击更小。术后当天小儿大多可以下床活动。由于小儿腹股沟管短,约1cm左右,经外环口稍用力牵拉即可剥离到腹膜外脂肪处,可以达到高位结扎[2]。手术后效果可靠,复发率低,本手术不经腹股沟管,为以后腹股沟管的手术留有余地。对于比较大的小儿疝,往往有外环口扩大,我们也应用此术式,没有发现复发率增高的情况,只要术中做到高位结扎,术后由于小儿腹股沟管处薄弱,小儿哭闹时外环口处有冲击感,但随着小儿身体肌肉发育的加强,外环口很快恢复正常。对于斜疝病儿来说,年龄越小嵌顿的机会就越大[3]。由于本术式损伤小、切口美观、成功率高、费用低,因此对于婴幼儿斜疝此术式就更显得有优越性。此术式由于切口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嵌顿疝、滑动性疝和复发疝,不是手术适应证。

参考文献

[1]缪健航,师天雄,何荣佳.安全快捷的微型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广州医药,2003,02:9-10.

[2]袁继炎,周学锋,杨晓进.经外环途径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外科杂志,1995,06:309-310.

[3]梁春华,刘志刚.婴幼儿腹股沟疝经外环入路手术397例体会.中国医师杂志,2003,12:16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