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合集下载

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附120例报告)

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附120例报告)
四川医学 2 1 0 0年 l O月第 3 1卷( l ) Scu nMei l o ra,0 0,c. 1No 1 第 0期 i a h dc un l2 1 59
腹 横 纹 小 切 口治 疗 J 腹 股 沟 疝 ( 10例报告) L 附 2
谭茂 林 , 卓
垫等。②手术治疗 : 目前小儿腹股 沟斜疝在治疗上首
选 手术 , 因为绝大 多数 / J疝 最 后 都 需 要 手 术 才 能治 ]L ,
愈, 手术 的 方 法 中又 有 两 种 , 即开 刀 手 术 和 腹 腔 镜 手
11 一般资 料 : 患者 10例 , 中男 15例 , 1 . 本组 2 其 0 女 5 例 , 龄 1 7岁 , 均 ( + . ) 。斜 疝 12例 ( 中 年 — 平 5 18 岁 0 其 右 侧斜 疝 8 5例 , 侧斜 疝 1 ) 直 疝 l 左 7例 , 8例 ( 侧 直 右 疝 1 , 2例 左侧 直疝 6例 ) 。本 组 患 儿 疝 嵌 顿者 均 先 行
效果 , 现报 告如 下 。
1 资料与 方法
③因为/ J腹股沟管尚在发育之中, ]L , 因此 , 它的各构成 壁结 构薄 弱 , 腔直 ( 管 由后垂 直 向前 ) 短约 2~ I。 3OI T
32 ,L 的治疗 : . d J疝 ①保守治疗 : 适用 于半岁 以内的
/J , I L 还有 可能 自行 消失 , 可 采 用 穿 丁 字 裤 , 加压 , 也 放
手 法复 位 , 儿近期无 发热 、 患 咳嗽 、 呕吐 、 胀等 症状 。 腹 1 2 手术 方法 : 组 患 儿 在氯 胺 酮 麻 醉 下 , 患 侧腹 . 本 选
术。传统 的手术切 口, 是腹股沟平行 的斜切 口, 口较 切 长 , 后 瘢痕 明显 , 患者 带 来 一定 的心 理 影 响 ; 术 给 而腹

耻骨上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耻骨上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耻骨上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作者:郑学聚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评价耻骨上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7岁以下婴幼儿在氯胺酮复合麻醉和局部麻醉下行耻骨上横切口手术的资料。

结果本组均为7岁以下的患儿,最小年龄6月,最大年龄7岁。

86例为可复性斜疝,8例为嵌顿性斜疝,本组94例均为耻骨上小横切口不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行高位疝囊结扎术,术后无复发。

结论耻骨上小横切口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耻骨上小横切口;手术治疗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69-01腹股沟疝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是外科常见病之一,但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发病特点、腹股沟解剖、手术方法等均与成人不同,通常不修补内环和腹股沟管,具有小儿疝特点。

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是多数婴幼儿发生腹股沟斜疝的原因,并非是因为肌肉薄弱。

但是疝块仍会随年纪增长而变大,疝块增大就会导致腹股沟绞窄与嵌顿,这样不但会损伤肠道,更有可能导致睾丸、卵巢等生殖器官的萎缩,从而影响生育能力。

相对于修补术,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1]。

腹股沟疝的患儿年龄在3个月以上者,自愈机会很少[2],目前在多数医院中,医生多数会采取疝囊高位结扎和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手术治疗患者,由于幼儿腹股沟管较成人短小(约1-1.5cm),不需要暴露出弓状缘、腹股沟韧带等结构,因此不用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与腹股沟管,直接经耻骨上横纹小切口至腹股沟斜疝外环口拉出疝囊,并结扎疝囊颈即可。

现将我科94例小儿疝手术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从2009.09——2012.11年收住94例患儿均为腹股沟斜疝,男性85(90.5%),女性9(9.5%)最大年龄7岁,最小年龄6月,平均4.6岁,单侧88例(93.6%),其中右侧56例(59.6%),左侧32例(34%),双侧6例(6.4%)。

横形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

横形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
4 腹股沟疝是 ̄J # 科常见病 之一 , JL LF 治疗不 当或不及 时 , 会导致复发 , 同此手术是治疗d J 腹股沟疝的最有效方法 。本 院 ,L 采用横形小切 口手术治疗腹股 沟疝并 与同期传统 手术治疗 腹股
沟疝 相 比较 , 得 良好 效 果 , 取 现报 道 如 下 : 1 资料 和 方 法
采下腹皮 纹横形 小切 口治疗 小儿腹股 沟疝具有创伤 小、 恢复快 、 口美观等优点值得推广应 用。 切
【 关键词】 腹股沟疝
儿童Biblioteka 小切 口 L o Z iu n Y h q n u h g a g, u S u ig,L i a
Th l c l p tc t n o n r— ta s e s ncso o r a n n u n lh r i n c i r n e ci a p a o fmi o m a i i r n v r e i ii n f r te t g i g i a e n a i h l e . i d
横 形 小 切 口治 疗 小 儿 腹 股 沟 疝 的 临 床 应 用
罗志光
【 中图分类号】 662 R 5.
余树 青
赖 汝柱 张富明
【 文章编号 】61 72 (07 2 — 0 1 0 17 — 8120 )3 03 — 2 对 下腹 皮纹横切 口手 术病 人 4 例 ( 8 A组 ) 并和 同
连 平 县人 民 医院 外 科 ( 东 连 平 5 7 0 ) 广 1 10
【 文献标 识码 】 A 【 摘要 】 目的 探 讨下腹皮纹横 形小切 口治疗小儿腹股 沟疝的临床应 用。方法
间明显短 于 B组 ( 0 0 ) P< .5 。结论
期 传 统腹 股 沟切 口手 术 病 人 5 0例 ( B组 ) 行 切 口 长度 、 术 时 间 、 院 时 间进 行 比 较 。结 果 A 组 病 人 切 口长 度 、 术 时 间 、 院时 进 手 住 手 住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1 临床资料 1.1 一 般 资料 本组 364 例 , 男 360 例, 女 4 例 , 年 龄 4 个月 ~9 岁, 平均年龄 2.6 岁。腹股沟型 88 例, 阴囊型 276 例, 难复性疝 13 例 , 嵌 顿性疝 57 例 , 先 行手法 复位, 24 h~48 h 后 再 手 术 治 疗。 手 术 后 复 发 疝 不 用 此 法 治 疗。 1.2 手术方法 仰卧位, 采用氯胺 酮静脉麻醉, 选取患侧 耻骨结节偏外侧小切口, 相当于外环口下方位置, 长约 1 cm, 切 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 组织至耻骨筋 膜前方外环 口下方, 用钳 分开切口, 在直视下可以看到肉红色的提睾肌, 将其提出切口, 此时睾丸应有牵拉上提感。分开提睾肌, 在精索血管的前内侧 找到疝囊, 分离后切开证实, 横断疝囊, 将近端疝囊分离至腹膜 外脂肪处的疝囊颈, 用 4 号丝线结扎和缝扎。然后创面止血, 阴 囊内牵拉睾丸归位, 1 号丝 线缝合皮下, 皮肤切 口可以用 0 号 丝线缝合 1 针或用 ZT 胶黏合。 2 结果 本组手术 364 例, 随访 3 个月 ~8 年, 复发 5 例, 复发率 1.4%。复发均为男性, 1 岁 ~2 岁 2 例, 4 岁 1 例, 6 岁 1 例, 7 岁 1 例。1 例 因术后发热 、腹 泻 1 个月 伴消瘦, 1 例因合 并尿道下 裂行 手术治 疗后 排尿 费力, 1 例 因合 并营养 不良 、瘦小 , 还有
经验 体会
5 例, 敏感 多疑 2 例, 争强 好胜 3 例, 自私 任性 4 例 , 心胸狭隘 3 例, 情绪不稳 2 例, 依赖性过强 2 例, 性格内向不随和 3 例, 开 朗活泼 2 例; ③家庭因素 : 父母 离异 3 例, 过分 溺爱 6 例, 父母 要求过于严格 3 例, 随祖父母生活者 2 例, 父亲亡故 2 例; ④学 校因素: 老师过于宠爱 4 例, 老师经常批评 2 例, 与同学关系不 好 3 例。

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论文

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论文

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探究摘要:目的:对采用横切口手术方法对患有疝气的小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96例患有疝气的临床确诊患儿病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平均每组48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小横切口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患儿;该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该组患儿手术后出现并发症和病情再次复发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小横切口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儿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手术后患儿出现并发症和病情再复发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运用spss13.0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经过临床对比实验研究后证明,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患儿,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手术后出现并发症和病情再次复发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采用下腹部小横切口手术方式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治疗时,在外环口上方的皮肤处作横切口,其切口可以刚好落在朗格氏皮肤纹理线上,对组织进行分离的操作相对较少、产生的创伤相对较小、患儿在手术进行过程中的出血量能够明显减少,在手术结束后患儿的切口愈合比较平整,疤痕相对较小,形态与患儿的腹横纹非常相似。

对2-7岁的小儿来说,其腹股沟管的长度相对较短,亦可以采用不对腹外斜肌腱膜进行切开处理的方法,将患儿的外环口直接分开,寻找处于游离状态下的疝囊至疝囊颈部进行高位结扎处理。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评价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评价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6-05-21T10:36:26.0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作者:夏尚红[导读]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关医院外科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男孩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孩,约为女孩的14倍[1],且多发于早产儿。

夏尚红(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关医院外科甘肃酒泉 735000)【摘要】目的:探究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疝气患儿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常规组。

常规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 <0.05);且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对疝气患儿给予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小切口;疝气;小儿;治疗【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213-02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男孩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孩,约为女孩的14倍[1],且多发于早产儿。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80例疝气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别采用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基数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疝气患儿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治疗前均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疝气。

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常规组。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4∶6,平均年龄(3.6±1.3)岁,4例直疝,36例斜疝;常规组男女比例为33∶7,平均年龄(3.8±1.5)岁,5例直疝,35例斜疝。

改良横行小切口治疗小儿斜疝手术的精细技巧(附154例报告)

改良横行小切口治疗小儿斜疝手术的精细技巧(附154例报告)
的疝 手 术方 法 , 即全部 经 横 纹 切 口显 露 外 环或 内环 区
域, 不将 精 索 提 出切 口外 而 在原 位 剥 离 、 断疝 囊 行 疝 横 囊 高位 结 扎方 法治 疗 dJ 斜疝 14例 。术 后无 复 发 , ,L 5 效
果 满意 。现报 告如 下并讨 论该 手术特 点 。 1 资料 与方法
C i r n s n i c e naf ei r v d ta s e s ma c ins is f u gc l ra me t( i 5 ssrp r ) h l e ' idr t r i n d e h i mp o e n v res l i i o kl r i e t n w t 1 4 e e e o t r ln s os at h a
1 . 经外环行疝囊高位结扎 16 .3 2 2 例方法 经横纹处 切 开皮 肤 , 钝性 分离 皮 下 , 显露 外环 , 此 原位分 离 精索 在 找 到疝 囊 , 开疝 囊 前 壁后 , 1 小拉 钩 伸 入 疝囊 内 切 用 个
改 良的疝手术方法符合微创特点 , 作安全 、 操 简捷 , 恢复快 , 美容效果好 , 适合
[ 关键词 ] 改 良横行小切 口技巧 ; 原位 ; 小儿 ; 腹股沟斜疝
di 03 6 ̄i n10 — 3 92 1. . 3 o: . 9 .s.00 0 9 . 00 0 1 9 s 0 82
o t ih l ain h r i a i mp o e r n v r e s l i c s n s i , ih e p s u e r in rr gsa e a s t ru h s l lt rl c t u i t e n a s c w t i r v d ta s e s ma l n ii k l whc x o e o tr o e n ' r a p s h o g mal a e a— u hg g o l h o l n i i c s n sr n k g t n c o sc t n h r ils c i i , i o t r g t e s e mai o d o t n ii , t p a d ma e a l ai r s u e a a n st w t u a h p r t c r u .Re u t 1c s c u rd h mao o- o i i o o n u h d e s ls a eo c re e t ma f s rt m ; 0 c s so c r d mi d ma feo u ; h t e sh v o r c r n e a d a y c mp ia in c ou 3 a e c u e l e e os r tm T e o h r a e n e u e c n n o l t .Co l s o T e i rv d s i Ss f d c o nc u i n h mp o e k l i ae l

腹横纹下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外疝应用体会

腹横纹下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外疝应用体会

腹横纹下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外疝应用体会发表时间:2011-11-17T14:12:25.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牛光领[导读] 最常见的小儿腹外疝是腹股沟斜疝,为先天性发育异常。

牛光领(山东省定陶县人民医院外科山东定陶 274100)【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282-01【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外疝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

方法采用腹横纹下小横切口行小儿腹外疝疝囊高位结扎术824例。

结果 824例患儿手术顺利,手术操作时间平均22分钟,术中出血少,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平均3天,无1例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及医源性隐睾发生。

术后随访678例,随访时间12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腹横纹下小横切口行小儿腹外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适合小儿腹外疝患者,患儿切口小、疾苦少、恢复快,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腹横纹下小横切口小儿腹外疝我院自2005年8月—2010年10月共收治小儿腹外疝824例,均采用腹横纹下小横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824例,男701例,女123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2.7岁,右侧417例,左侧263例,双侧144例,其中嵌顿疝238例,手术时间18—31分钟,平均22分钟,住院天数2-4天,平均3天。

2 手术方法氯胺酮全麻下,去枕仰卧位,取患侧腹横纹下1.5cm处(即耻骨上方相当于腹股沟管外环口在体表投影处)顺皮纹作横切口,长约1.5-2cm,切开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后,将切口向外下方牵拉,找到外环口腹外斜肌腱膜的内外两个脚,一般不切开外环,即可确认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钝性分离提睾肌和固有鞘膜,即可见到白色疝囊,提起并切开疝囊,辨认清楚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后钝性剥离疝囊至内环,至腹膜外脂肪处用4号丝线作贯穿缝扎,距结扎线0.5~1cm处切断多余疝囊。

经外环小横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

经外环小横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
中 国临 床 新 医 学
21 00年
5月
第 3卷
第 5期

48 ・ 1
压力差变 大 , 易使 破 裂 的动 脉瘤 再次 破 裂 出血。谢 明祥 容 等 认为收缩压 控制 在 6 O~8 H 。我们认 为收缩 压控 0mm g 制在 lO mH 左右较为合适 , Om g 本组 病例均控 制在此范 围, 无 动脉瘤 破裂及脑缺血缺氧表现 。( ) 2 术前腰穿 留置腰大 池引 流管 , 剪开硬膜后 开放 引流脑脊 液 。本组 病例均 行腰 穿 , 引 流脑脊液 , 速度 1 0—1 5 ̄/ i; 中充 分解 剖侧 裂池 、 内 mn术 颈 动脉池 、 视交叉 池释放脑脊液 , 使颅 内压 明显降低 , 增大手术
因。我们 体会 防治脑血 管痉挛 方法 : I 术 中尽量 清除脑 池 ()
[ 收稿 日期
20 0 09— 6—1 ] 本文编辑 5[


黄晓红]
经外 环 小 横 切 口治疗 d,L 膜 积 液及 小 儿 腹 股 沟斜 疝 ' 鞘 l f
梁英 学
作者单位 :5 3 0 广西 , 3 70 德保 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神经外科杂志 , 0 ,39 : 5 77 2 72 ()7 — 0 . 0 0
9 Du n mo t AS, mo t RJ Ch w MM , t a . Cee rl v s s a m f r Du n , o e 1 r b a a o p s a t e
切的发病机制 目前 尚不 完 全清 楚 , 与蛛 网膜下 腔 出血有 但 关 。有学者 认为血细胞分解产物 、 炎症因子等 引起血管 内
sbrc ni h m r aep tierl o f mm tn[ ] er— u aahod e or g uav oe fi a ai J .N uo h t n l o

精索前横行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体会

精索前横行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体会
2 结 果
复。注意事项 : 皮瓣 蒂部皮肤切 口设 计为锯齿状 , 以防线形瘢
痕形成影响手指屈 伸功 能。创面稍 大 , 合皮瓣 时 可将 手指 缝
稍屈曲。 4 参 考 文 献
2 O例 2 皮 瓣 全 部 成 活 ,8 2 指 皮 瓣 ~ 期 愈 合 , 3指 l例 l 2例 2指 皮瓣 术 后感 染 , 拆 线 换 药 后 愈 合 。术 后 随 访 3. 经 - 8个 月 , 皮 瓣 外形 、 地 、 觉 满 意 , 质 感 手指 功 能恢 复 良好 。
需 要 两 把 小拉 钩 即 可 暴 露 术 区 , 出血 量 极 少 , 要 求 熟 悉 局 部 但 解 剖 关 系 , 免 副 损 伤 , 键 要 找 到 疝 囊 行 高 位 结 扎 , 免 将 避 关 避
大 疝 囊 转化 为 小 疝 囊 而 不 能 达 到 治 疗 目的 。男 性 患 儿 在 还 纳
l 9. l
需要 植皮 , 后 需 要 固 定 , 加 了 患 者 的 痛 苦 及 经 济 负 担 。利 术 增 用指 背 神 经筋 膜 皮 瓣 修 复 , 后 皮瓣 往 往 表 现 为 轻 度 缺 血 , 术 易
萎 缩 。供 区 不 能 直 接 缝 合 需 要 植 皮 , 响 外 观 , 瓣 蒂 部 扭 影 皮 转 易 受 压 , 理 不 当 会 出 现 血 管 危 象 l 利 用 趾 腹 皮 瓣 修 复 处 。
5针 )游 离 疝囊 或 近端 疝囊 至 高 位 , 露 出腹 膜 外 脂 肪 组 织 , , 显 4
儿 及 家 属 心 理 压 力 及 经 济 负 担 。切 口无 需 缝 合 , 7d后 去 除
3M贴 膜 后 切 口均 达 到 甲级 愈合 , 少 因换 药 对 患 儿 的 心 理 创 减 伤 , 减 少 因 换 药 出现 院 内 感 染 发 生 的 几 率 。 本 手 术 方 法 只 并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和传统斜切口临床疗效观察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和传统斜切口临床疗效观察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和传统斜切口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小儿斜疝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分成下腹横纹小切口组(88例)和腹股沟斜切口组(80例),对两组的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min)、手术出血量(ml)、术后住院天数(d)、阴囊水肿、复发例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88例小切口手术者全部治愈,无感染,无并发症。

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与斜切口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操作简单、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小儿;斜疝;小切口;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俗称疝气)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可以说是先天性的疾病,是指婴儿的腹腔内器官经过没有封闭或紧缩的内环口突出腹外,就形成斜疝。

患有斜疝的患儿,在其哭闹或用力时于其腹股沟处可见圆形的肿大,质软,有弹性,可自行还纳。

但是如果肿物包块卡住不能复位,就可能引发嵌顿性疝,导致进入疝囊的腹腔脏器(如小肠等)坏死等恶性生理疾病。

所以,孩子得了斜疝后,应积极就医治疗。

治疗斜疝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手术,时间在孩子一岁左右最佳。

本研究采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用不同手术治疗的1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数据,进行分析,现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168例在本院就诊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40例,女性患者28例;右侧88例,左侧72例,双侧8例。

年龄1-7岁。

将168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腹横纹小切口手术88例,腹股沟斜切口手术80例,两组自然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1.2.1 小切口手术组完善术前检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禁饮禁食,采用氯胺酮全麻。

术者在腹股沟耻骨旁滑动触摸,寻找精索,沿精索向上找到外环口标志,以此点为中心,沿皮肤做小横切口约1cm。

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至皮下外环口,将精索与外环口周围脂肪组织分离开,提夹出精索,用血管钳顺着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提睾肌,在精索前内方寻找瓷白色疝囊,打开疝囊,向上剥离,当出现腹膜外脂肪或一圈增厚或变厚纤维环时行高位结扎,后加缝扎一次。

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3 王倩, 孙盛敏 , 王文颖 . 颅脑外伤病人的麻醉处理经验 [] 中国麻 J. 醉与镇 痛,0 3 3 2 3 2 0 , :0. 4 刘 俊 杰 , 俊. 代 麻 醉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赵 现 M] 北 人
18 . 6 . 9 7 1 4
8 卫 希 明. 利多卡 因在 神经 系统疾 病 中的应用 ( ] 中 国医药学 杂 J.
月~1 岁 , 均 3 O 平 ~6岁 。复 发疝 5例 , 顿 2 嵌 O例 , 单侧 者 4 3 , 中右侧 2 8 , 侧 1 5 , 0例 其 3例 左 6 例 双侧者 3 例 。术 中均 1
证 实为腹股 沟斜疝 , 中腹股沟型 1 9例 , 其 8 阴囊型 2 5 。 4例 12 方法 . 采 用氯胺 酮静脉麻 醉 , 腹后 壁 缺损较 小者采 用
单纯高位结扎 , 缺损较 大者采 用下述 方法 : 患侧第 二腹 横 取 纹处切 口, 按皮 纹方向切 开 1m, 锐性分离 皮下组 织 , 露 c 钝 显 外斜肌腱膜 、 外环 口, 外环 口松弛或腹横 筋膜缺损 者 , 按腱 膜 方 向斜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 打开外环 口, 并 显露精 索 , 分开
用 的结果 , 先天性结 构上 的不 足 , 肉腱膜 中胶 原代 谢 包括 肌
紊乱及腹压高等 机械 因素联合 致病 。其 中肌 肉腱 膜 中胶 原 代谢紊乱 , 使得 肌肉 中成 纤维 细胞合 成胶 原减 慢 , 腹 壁腱 使 膜组织薄弱 。因此在 4 J 斜 疝 手术 治疗 中如 单纯行 高 位结 ,D 扎, 术后复发率相对增高 , 且复发与否 与术 前疝囊 大小 、 腹壁 缺损程度 、 外环 口大小呈 正相 关 , 明腹 股沟 区局部 薄 弱在 说 4d 疝 的发病及复发 问题上起一定 的作用 。 'L 在实际工作 中, 笔者发现 , 腹横筋膜 的修补非 常重要 , 即 加强 了腹后壁 , 又重建 了内环 口, 使之大小 适 中, 可有效 防止 其 复发 ; 同成人 相 比, 加强 前壁 的修 补术意 义不 大 。术 中缩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18例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18例

几点 :① 选择 切 口应 避开 腹壁 浅静 ( 下转第 7 7页 )
维普资讯
临床 小 儿外 科 杂 志 2 0 0 7年 8月第 6卷 第 4期
Junl f l ia P dai ugr, uut 0 7V 1 , o ora o i cl eitcS reyA gs 2 0 ,o. N . Cn r 6 4
小切 口治疗s J 腹股沟斜疝 5 例 J ,L 1 8
薛彦 生 曹立 平 佟 亮
【 键 词 】 疝 , 股 沟/ 科 学 关 腹 外
腹股 沟斜 疝是 小 J  ̄ 科 的 常见 病 , 疗 上 主要 L' b 治
结 果
采用 传统 腹股 沟 区切 口手 术或腹 腔镜 下手 术 。我 院
15c 局 部 发 育 差 , 行 修 补 的 病 例 或 嵌 顿 疝 患 . m, 需
儿宜 直 接采 用 常规 切 口手 术 。 术 中遇疝 囊壁 过 于 如
口两皮缘 对合 粘贴 即可 , 闭用 沙袋压 迫 术 区 6h 术 。
麻 醉 完全 清 醒后 即可 进食 , 规给 予 抗 生 素 3d预 常
运动 。术后 第 3天搀 药 1 , 次 如切 口无异 常 情况 即 可 出院 。
小 切 口手 术对 患儿 损伤小 ,手 术过 程 中基 本无
明显 出血 , 到 了手 术元 血化 的 目标 , 达 术后 患儿痛 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轻 , 口无瘢痕 , 切 家长 易 于接 受 。手术 中应 注意 以下
作 者 单 位 : 芦 岛 市惠 好 医 院 小 ) P 科 ( 宁 、 2 0 1 . 讯 葫 LI - 辽 15 0 )通 作 者 : 彦 生 , - al u a h “ @ h t li c l 薛 E m ix e ns P g on al on :

经内环口下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分析

经内环口下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分析

经内环口下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经内环口下方约0.5 cm横纹处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经下腹部内环口下方约0.5 cm横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8例,随访6月至4年。

结果所有68例患儿全部临床治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及疝复发。

结论经内环口下方约0.5 cm横纹处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和开展。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小切口;超高位疝囊结扎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普外科腹股沟斜疝患儿共68例,其中男62例,性6例。

年龄6个月至12岁,6岁以下者54例,占79.4%。

右侧45例,左侧19例,双侧4例(为双侧且均为男性患儿)。

62例男性患儿均可触及双侧精索及睾丸,无合并隐睾,其中有4例合并轻度鞘膜积液占5.9%,有疝嵌顿病史15例占22.1%。

术前检查腹股沟区均有可复性包块,指诊皮下环扩大、咳嗽时指尖有冲击感等,均符合腹股沟疝诊断。

所有手术均为择期手术。

患儿病程2月至3年,平均1.4年。

1.2 手术方法及麻醉所有患儿均采用氯胺酮全身麻醉,取右侧或左侧下腹部内环口下方约0.5 cm横纹处微小切口(长约0.8~1.0 cm),于标记处尖刀仅切开皮肤全层,以免损伤皮下血管。

用纹氏血管钳指向腹股沟管方向交替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达提睾肌,提起提睾肌表面筋膜,钝性分离提睾肌,在精索内侧提起白色疝囊于切口外,确认无误切开疝囊,助手一手可用食指伸入疝囊并向上提起疝囊,另一手适当反方向牵拉精索,术者用镊子提起疝囊外侧疏松组织,用电刀沿疝囊壁边分离精索与疝囊壁之间的纤维束,游离至看到腹膜外脂肪及相对狭窄的疝囊颈处后再向高处游离约0.5~1.0 cm,检查无疝内容物,于尽可能高位处用4号丝线结扎加缝扎,去除多余的疝囊,剪断疝囊之后近端自然缩回腹腔内,充分止血,于阴囊外牵拉睾丸使睾丸复位;女性患儿以子宫圆韧带代替精索作为寻找标志,若遇粘连严重,必要时可将圆韧带连同疝囊一起超高位结扎;皮下组织缝合1针,皮肤切口予以对和好后使用小纱布块加压,外使用静脉输液敷贴粘合固定。

横形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

横形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

go p I. n tet a h si l ai h gs tegop m c s ta a go p I a d m ( < ru 1 I o opt i t n ca e , h u I u hl sh n t t ru 1 n P h t l az o r r e h
【 关键 词 】 腹股 沟疝 ; 儿童 ; 小 切 口; 手术
中图分类号 : 6 6 + R 5.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9 9 6 20 ) 1 0 — 0 3 0 10 — 7 X(0 7 0 — 0 0 3 — 2
St y o i r t a s e s n ii n f r t e i g i g i lhe n a i hid e ud n m no -r n v r e i c so o r at n n u na r i c l r n n
zHoU el xu u
D p r e t ug r ,H s ilo rdt nlC ieeMe iieo og u n e at n S rey opt Ta io a hns dcn D n g a , m f o a f i f
Gu n do g 5 30 5 ag n 2 0
【 摘要 】 目的 探 讨下腹皮 纹 横形小 切 口治 疗dJ 腹股 沟疝 的疗效 。方 法 ,L 随机取 我 院 19 年 7 至 98 月
20 0 2年 3月 13例 d J 腹 股 沟斜疝 , 7 ,L 采用 经 下腹皮 纹行 横形 小切 口, 与 同期 传统 腹股 沟切 口修补 4 并 3例和 腹 腔镜治疗 的 3 0例进行对 比研究 。结果 小 切 口组切 口长度 大于腹腔 镜手术组 . 明显小 于传统 手术组 。 但 小切 口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90例体会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90例体会
横 切 口的 方 法 手 术 治 疗 8 , J L 腹 股 沟 斜 疝
稍扩大外环 口, 但要夹起 I 一 下叶避免 回缩 给修补时带 来 困难。( 4 ) 疝 囊和外 环 口较 大患儿 , 虽然小 儿处于 发育 过程 , 认 为修
补还是很有 必要 的 , 更 能减 少疝 的复发 , 避 免 医疗 纠 纷 的 发 生 。提 起 疝 囊 颈 外 环 容 易 露 , 直 视 下缝 合 可 以 避 免 神 经 和 精 索损伤不需延长切 口, 隐 含微 创 理 念 。 如
囊较大 , 要认 真辨 认精 索尤 其是 输精 管 , 切开疝囊 并仔细剥离疝囊 , 至内环高位缝 扎, 这 时提起疝囊 颈部 , 将精索睾 丸复位 , 分离外环 口J 一 下缘 , 保 证精索无卡压情况 下缝合 1针 , 以便 缩小外 环 口, 之后 剪去 多余 疝囊 , 疝 囊颈 回缩 不可 见 , 下牵 睾丸 复位 , 缝合 切 口, 术毕 。手 术 时 间 8~2 0
分钟
疝的患者需 要 外科手 术治疗 。 为其病

发病特点 、 腹股 沟解 剖和发育等 因素 ,
物无异 常后 , 再 夹 闭切 口, 因麻 醉后腹 壁
松 弛, 疝内容物 更容易 还纳 复位 , 必 要 时
手术方法则与成人不 同 , 通常不需修补腹
股沟管壁 , 斜切 口单纯行疝囊高位结扎是 其常用手术 方法 。2 0 0 3~ 2 0 1 0年 采用小
毕 。疝 嵌 顿 者 , 在 找到疝 囊后 , 切 开 疝 囊

合, 就能更进一步 防止疝 的复发 。 体会 : 在行小切 口4 " , J L 腹股沟斜疝 高 手术时 , 笔者体会 : ( 1 ) 在患儿耻骨 上, 相 当 于外环体表 投影 处 的皮 肤 自然皱襞 或沿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

[】马进 ,等. 4 消化道 溃疡穿孔的非手术活疗 [] 中国普通外 J.
科 杂 志 ,2 0 ,1 1 :7 5 7 0 2 1( 2) 2- . 2 7
孔 ;④病人年龄不能太 大 ( 5岁,最好 <4 <4 0岁) 抑酸治 ;⑤ 疗 耍持续实施,能进食后可改为 口服 , 并结合抗幽门螺旋杆菌 及保护 胃粘膜治疗等,直至行 胃镜检 查证 实溃疡痊愈 。
胃肠 减压 时 间相 对 要 长 , 呜音 恢 复 有肛 门排 气 后 , 要 马上 肠 不
[]吴在德 外科学[]第5 北素 人民卫生出 1 M. 版, 版社, 0 1 45 2 0: 8. [】吴在德 ,昊肇汉. 2 外科 学 [] M .外科学 [] 第 6 , 北京 : M. M 版
小横切口治疗,J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 J  ̄L
谷 印堂 ( 东 广 [ 摘 要 ] 目的 汪 洋 李应 军 深圳 沙 井人 民 医院 外科 5 80 ) 11 4 随机 抽 取 我 院 2 0 0 0年 5月 至 20 年 5月 小 儿腹 股 09 小横 切 口组 与传 统
探 讨 小 儿腹 股 沟斜 疝手 术 治 疗 的 , 应 用价值 。 法 临床 方
综 上 所 述 , 消化 道 溃 疡 穿 孔 保 守 治疗 是 一 种 行 之 有 效 的 上
[]冉 志华. 5 消化性溃疡的历 史变迁 [] 胃肠病 学,2 0 ,9 J. 4 0
(1) 3 4 : - .
【]朱继领,李秋英 , 6 马庆敏. 选择 性非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
14 体会 … . 例 0 现代 中 西 医结合 杂志 ,2 0 ,1 5 :6 6 04 ) 3. 3(
方法 ,尤其是对其发生机制深入研究及抑酸新药开发应用等 ,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方法比较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方法比较

治愈 , 1 复发 。结论 : 无 例 两种方法均具 有手术切 口小、 疤痕小、 美观 、 创伤轻 , 均可在 临床推广 。
关 键 词 小儿 ; 股 沟斜 疝 ; 术 治 疗 方 法 腹 手 d i 0 3 6/.s .0 5— 34 2 1 . 03 o:1.9 9 ji n 10 9 3 .0 0 1 .2 s 1
内环 口缝扎术最大的优势就在 于可以在术中发现对侧的隐 性 斜疝 一 并 处 理 , 免 了 再 次 入 院行 对 侧 手术 及再 次 麻 醉 , 避
根 据 文献 在 腹 腔 镜 手术 中发 现 对 侧 隐性 斜 疝 的 比例 达 到
龄 8个 月 一1 2岁 , 中 术 前 单 侧 斜 疝 20例 , 侧 疝 2 其 8 双 5 例 。其 中 13例 行小 横 切 口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12例 行 腹 9 1 腔 镜 内 环 口缝 扎 术 。
中图 分 类 号 :R 5 . 1 6 62
文 献 标 识 码 :B
2 结 果
d J 腹 股 沟 斜疝 是 常 见 的先 天 性 发 育 异 常 , 发 生 率 ,L 其 为 0 8 ~ . % … 。小 儿 腹 股 沟 斜 疝 的 发 生 是 因 为 先 天 .% 44 性 鞘 状 突 未 闭 引 起 的 , 术 进 行 鞘 状 突 高 位 结 扎 即 可 达 到 手 治 疗 目的 , 同 于 成 人 还 要 行 腹 股 沟 管 的 加 强 , 便 成 为 不 这 我 们 目前 的 两种 普及 的手 术 方 式 的 理 论 基 础 , 两 种 普 及 这 的手 术 方 式 即 小 横 切 口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和 腹 腔 镜 内 环 口 缝 扎 术 。 现将 我 院 20 0 6—0 2 0 1~ 09—1 2的 35例 d J 腹 0 ,L 股 沟 斜 疝 手 术 治疗 情 况 进 行 总 结 对 比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发表时间:2010-09-02T13:12:25.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刘伍才[导读] 由于本术式损伤小、切口美观、成功率高、费用低,因此对于婴幼儿斜疝此术式就更显得有优越性。

刘伍才(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卫生院江西吉安 343132)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8-0143-02 【摘要】目的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

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

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

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4例,效果较好,现予以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4例,男360例,女4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
2.6岁。

腹股沟型88例,阴囊型276例,难复性疝13例,嵌顿性疝57例,先行手法复位,24~48h后再手术治疗。

手术后复发疝不用此法治疗。

1.2 手术方法仰卧位,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选取患侧耻骨结节偏外侧小切口,相当于外环口下方位置,长约1cm,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至耻骨筋膜前方外环口下方,用钳分开切口,在直视下可以看到肉红色的提睾肌,将其提出切口,此时睾丸应有牵拉上提感。

分开提睾肌,在精索血管的前内侧找到疝囊,分离后切开证实,横断疝囊,将近端疝囊分离至腹膜外脂肪处的疝囊颈,用4号丝线结扎和缝扎。

然后创面止血,阴囊内牵拉睾丸归位,1号丝线缝合皮下,皮肤切口可以用0号丝线缝合1针或用ZT胶粘合。

2 结果
本组手术364例,随访3个月~8年,复发5例,复发率1.4%。

复发均为男性,1~2岁2例,4岁1例,6岁1例,7岁1例。

1例因术后发热、腹泻1个月伴消瘦,1例因合并尿道下裂行手术治疗后排尿费力,1例因合并营养不良瘦小,还有2例复发原因不明。

平均住院时间4天。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在治疗上首选手术,手术方法众多。

由于小儿疝的发生是因为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引起的,手术仅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就可达到治疗目的,不同于成人还要行腹股沟管的加强,这也是现代腹腔镜治疗小儿疝的理论基础[1]。

本术式的优点是在外环口处行切口,切开的层次少,不需要打开腹外斜肌腱膜,不打开腹股沟管,因此损伤小,切口可以选择很小。

钝性分离皮下,很少出血,可以达到无血手术,精索位置表浅,切口用钳稍作分开就可以看到提睾肌和精索,可以提出切口外操作。

术后修复层次少,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操作熟练者手术时间不到10min,对小儿打击更小。

术后当天小儿大多可以下床活动。

由于小儿腹股沟管短,约1cm左右,经外环口稍用力牵拉即可剥离到腹膜外脂肪处,可以达到高位结扎[2]。

手术后效果可靠,复发率低,本手术不经腹股沟管,为以后腹股沟管的手术留有余地。

对于比较大的小儿疝,往往有外环口扩大,我们也应用此术式,没有发现复发率增高的情况,只要术中做到高位结扎,术后由于小儿腹股沟管处薄弱,小儿哭闹时外环口处有冲击感,但随着小儿身体肌肉发育的加强,外环口很快恢复正常。

对于斜疝病儿来说,年龄越小嵌顿的机会就越大[3]。

由于本术式损伤小、切口美观、成功率高、费用低,因此对于婴幼儿斜疝此术式就更显得有优越性。

此术式由于切口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嵌顿疝、滑动性疝和复发疝,不是手术适应证。

参考文献
[1]缪健航,师天雄,何荣佳.安全快捷的微型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广州医药,2003,02:9-10.
[2]袁继炎,周学锋,杨晓进.经外环途径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外科杂志,1995,06:309-310.
[3]梁春华,刘志刚.婴幼儿腹股沟疝经外环入路手术397例体会.中国医师杂志,2003,12:16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