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的迷信行为解读

合集下载

将鸽子和蛇一起融入灵魂

将鸽子和蛇一起融入灵魂

将鸽⼦和蛇⼀起融⼊灵魂
鸽⼦是纯良的象征,⽽蛇则是狡诈的象征,我们应该将鸽⼦和蛇⼀起融⼊到⾃⼰的灵魂⾥,这样做你才能够在困境中审时度势,并且找到⾛出困境的办法,并且在遇到故意刁难的⼈时,你也能够很好的摆脱刁难,直接打击想要为难你的⼈。

之所以要让鸽⼦与蛇共存,正是因为你要⽤鸽⼦的纯良对待善良的⼈,⽽要⽤蛇的狡诈对付那些居⼼不良的⼈。

因为我们的⾝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纯粹善良的⼈是最愚蠢的,既不能够保护⾃⼰,也不能够帮助⾝边的⼈。

准确的说,⼈性都是不完美的,所以你也不能够为了善良⽽善良。

在现实的⽣活和⼯作中,纯粹的善良不仅不值得称赞,⽽且必须要及时的纠正。

颠覆⼩贴⼠:我们的⾝边总是会有许多潜在的危机,能够识别这些危机的⼈有两种:⼀种⼈是吃⼀堑长⼀智的⼈;另⼀种⼈则是能够从别⼈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

⽽这两种⼈都是鸽⼦和蛇的典型融合体。

当你被愚弄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发⽕,⽽是要找到被愚弄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奇怪的事物,⽐如:越是善良的⼈越容易受到愚弄,越是轻易相信别⼈的⼈,更加容易受到欺骗。

由此可见,如果你经常受到愚弄和欺骗,那么你应该⾸先从⾃⼰的⾝上找到原因的所在。

不要单纯的⽤鸽⼦的纯良为⼈处世,这样做不仅会让你⾃⼰受到愚弄,⽽且你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居⼼叵测⼈的不良之风。

你应该明⽩⼀个道理:善良虽然是⼀种美德,但是善良是要有限度的,正如狡诈也应该有限度,⼀旦善良和狡诈超过了限度,那么你就会变成极端愚蠢的⼈,或者⼀个⼈⼈讨厌的坏⼈。

鸽子在屋檐下安窝的寓意

鸽子在屋檐下安窝的寓意

鸽子在屋檐下安窝的寓意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鸽子在屋檐下安窝是一幅常见的景象,它展示了鸽子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对家的寻求。

这一景象不仅仅是鸽子的行为,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鸽子在屋檐下安窝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其中包括对家庭温暖与归属感的追求、稳定和和谐的象征以及对生活与繁荣的期许。

首先,鸽子选择在屋檐下安窝显示出它们对家庭温暖与归属感的追求。

鸽子是一种温顺的鸟类,它们热衷于建立自己的巢穴以供繁衍生息。

而选择在屋檐下安家的行为,暗示着这个环境为它们提供了安全感和温暖的居住条件,它们将屋檐下的巢穴视为自己的家园。

这种行为与人们对家的向往和对家庭温馨环境的渴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鸽子在屋檐下安窝的行为还象征着稳定和和谐。

屋檐是房屋的一部分,它为房屋提供支撑和保护,保持房屋的稳定。

鸽子选择在屋檐下筑巢,可以理解为它们在追求稳定和安全的同时,也希望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这种象征不仅仅与鸽子有关,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稳定和和谐关系的渴望。

人们希望自己的家庭充满和谐、稳定的氛围,就像鸽子在屋檐下安家一样。

最后,鸽子在屋檐下安窝还寓意着对生活与繁荣的期许。

鸽子的巢穴代表着它们开始新的生命,孵化下一代。

在屋檐下安家,鸽子们表达了对生活和繁荣的渴望。

这种寓意也可以被视为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期许,人们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繁荣兴旺,生活幸福美满。

综上所述,鸽子在屋檐下安窝的寓意包括对家庭温暖与归属感的追求、稳定和和谐的象征,以及对生活与繁荣的期许。

这个简单而常见的场景,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家庭和生活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引言: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即“鸽子在屋檐下安窝的寓意”。

阐述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正文:分为多个要点,详细讨论鸽子在屋檐下安窝的寓意。

每个要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论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2.1 鸽子在屋檐下安窝的意义:介绍鸽子作为特殊的动物在文化中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鸽子被赋予的各种寓意。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

⼼理学四⼗⼤经典案例⼼理学四⼗⼤经典案例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物学和⼈类⾏为1、⼀个脑还是两个脑?——脑割裂实验理论由来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脑半球⽪层的某⼀部分后,不能同时⼜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对侧⽪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独⽴地进⾏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

从1952年⾄1961年的10年⾥,斯佩⾥先⽤猫、猴⼦、猩猩做了⼤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1961年开始,斯佩⾥把“裂脑⼈”作为研究⼤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长时间进⾏了⼀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论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

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脑”。

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体协调、视知觉、美术、⾳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式具有⽆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

斯佩⾥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创造⼒、想像⼒;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直觉⼒、灵感、梦境等;超⾼速⾃动演算机能,如⼼算、数学;超⾼速⼤量记忆,如速读、记忆⼒。

右脑像万能博⼠,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

把右脑潜⼒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类⽆穷的创造才能。

所以右脑⼜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乐脑”、“艺术脑”。

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为全⼈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世界右脑开发第⼀⼈”,斯佩⾥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类⼤脑科学研究的重⼤⾥程碑。

⼈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祝匡武談鴿論羽(一)

祝匡武談鴿論羽(一)

祝匡武談鴿論羽(一)祝匡武談鴿論羽(一)目录一、谈鸽论羽二、赛鸽羽色之我见三、我对鸽眼研究的结论四、祝氏鸽言五、中外鉴鸽大相径庭六、为眼志正名七、冬日夜语——面壁反省60条八、夏天白话——知己闲聊40句九、鸽界怪圈八则十、《赛鸽日记》节选十一、养鸽三十年而不惑十二、以貌取鸽十三、新十不买十四、南聊北侃粗谈细说十五、祝匡武2001年语录十六、祝匡武2002年养鸽语录十七、鸽友明智相处八诀十八、重新起步八个精明选择十九、羽鳞翅屑二十、粤语长篇二十一、好鸽离不开对人的依赖二十二、最后的底线二十三、想到已经晚了二十四、对流行的纠正二十五、鸽技点滴与您切磋二十六、养鸽随笔三则二十七、同等羽数参赛才公平二十八、谁说冠军看不出来?二十九、鉴鸽秘方三十、鼠年猫语(一)三十一、鼠年猫语(二)三十二、鼠年猫语(三)三十三、鼠年猫语(四)三十四、牛年心语三十五、信言不美一句十年一、谈鸽论羽鸽事谏言百句1.养鸽如下棋,一步败着,全盘皆输。

2.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买高价的好鸽子的话,那么最好把钱存起来,直到这些钱够买那只好鸽子时再去买。

由此可从一开始就避免那永无止境的失望和挫折。

3.养少数高水平的鸽子终要比养众多泛泛之辈来得有益。

4.鸽舍的实力在质不在量。

5.一只幼鸽就是一只冠军的希望。

6.冠军鸽主仅属于那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聪颖灵活、极富忍耐幷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自制的人。

7.最成功的养鸽者就是那些屡败屡战的人。

8.最失败的养鸽者正是喜欢诅咒鸽子的人。

9.自己随时出现的感受和判断最珍贵,这时千万别去请教鸽友或去翻阅书刊。

10.养鸽者朝秦暮楚,老是变卦,绝不会有好运。

11.起步之初购幼鸽无论如何都是明智的。

12.判明一位鸽主是否在行,不在于他拥有众多的良血、优异的赛绩、豪华的鸽舍、悠久的翔历,而在于他比别人在鸽事上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13.适量的喂食是鸽事中最大的学问。

14.预见、捕捉、识判赛鸽是否处于颠峰状况,是鸽事中最深奥的一门艺术。

人文类学习PPT教学课件

人文类学习PPT教学课件
注意:强化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行为与强化物的互换性(老鼠跑笼与食物)
操作的相互性
相互操作
经典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比较
应答行为 诱发反应 刺激在先 特定的刺激 自主NS
工具性行为 自发反应 反应在先 无特定刺激 躯体NS
操作条件作用的应用
行为塑造 程序教学
行为塑造和链接
行为控制与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的要领
刺激的泛化、分化和消退
新刺激越接近原刺激,越可能唤起反应 这种对类似刺激的反应就是泛化。 分化,是对刺激差异的反应。 CS不再与UCS一起出现,条件反应会减 弱,这就是消退。 即刻恢复 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进化适应意义
影响经典条件作用的因素
刺激的间隔 个体的学习历史 学习的准备性(进化的角度)
– 电击==>避光、声,不避味道 – X光==>不避光、声,避味道
Back
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看法
经验塑造行为 学习是适应 学习可以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Back
巴甫洛夫的模式
– 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 – 研究狗的消化系统(Nobel winner)
唾液分泌(Salivation)
先天反射与条件反射 学习是一种联系的建立(获得)
– UCS, UCR – CR, CR – NS,中性刺激,与UCS多次重复出现...
生理因素
– 突触分泌的N递质数量及后膜易感性
Back
操作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效果律
– 行为倾向取决于该行为产生的环境效果 – 尝试-错误机制
斯金钠的操作条件作用
– 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 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及其后果
操作,是自发的,主动的,操作反应; 而非诱发的、被动的应答性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7
无条件反射
8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 条件反射学说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科学基
础和理论核心 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9
基本观点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 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 机制★
10
食物(无条件刺激US)——→唾液分泌 (无条件反 射)
29
老人的智慧
一位老人喜欢安静的环境,但是总有一群孩子 在他家附近打闹,她制止了几次,都无效。 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孩子们说,谁叫得最凶, 他就奖励谁。结果孩子们很高兴地大喊大叫,他 果真奖励了叫得最凶的。过了几天,任孩子们怎 么叫,他也不给奖励了。于是孩子们说,不给钱 谁还给你叫呀。于是孩子们再也不在他家附近吵 闹了。老人达到了他的目的。
32
(四)强化物的种类与程式
正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 ) :当在环境 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负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 :当某种刺 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 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它们的结果都 是增加反应概率。
食物(无条件刺激US)+铃声(条件刺激CS)→唾液 分泌
铃声(条件刺激CS)——→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
11
条件作用的获得
条件作用是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 反复结合而建立的。
中性刺激,一定要同时或先于无条件刺 激呈现。
中性刺激于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不能 过长。
12
条件作用的消退(ex时,若获得 满意的结果,联结的力量就增强;若得到 烦恼的结果,联结的力量就减弱。

鸽子会认路和判断方向的原因

鸽子会认路和判断方向的原因

鸽子会认路和判断方向的原因鸽子,一种常见的鸟。

鸽子和人类伴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考古学家发现的第一幅鸽子图像,来自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

世界各地广泛饲养,鸽是鸽形目鸠鸽科数百种鸟类的统称。

我们平常所说的鸽子只是鸽属中的1种,而且是家鸽。

鸽子会认路和判断方向的原因较为权威的解释包括敏锐嗅觉说和探测磁场说。

如今在经过数十年的调查研究后,科学家证实了鸽子的上喙确实具有一种能够感应磁场的晶胞,正是这种器官为鸽子的飞行导航。

有关这一研究的报告发表在11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

秘密藏在嘴上最近,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行为试验后宣布,他们首次明确证明鸽子具有磁性感知能力,就像简易的磁性罗盘,这让鸽子也许还有其他鸟类和海龟一样,是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导航的。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生物学专家卡杜拉.诺拉博士在教堂山艺术科学院说:“关于鸽子能够识途的能力有两种主要的理论:一种是鸽子靠嗅觉找到回家的路;另一种是在它们的脑中有一个磁力图。

我们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后一种理论。

当然,这一理论还需进一步的证明。

”对鸽子的这种研究是诺拉在新西兰的一项博士研究课题,有关这一研究的报告发表在11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研究报告的另几位作者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迈克尔.沃克博士、迈克尔.达维森博士和马丁.韦尔德博士。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著名的生物学教授肯尼思.罗曼博士说:“这是一项迷人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诺拉训练了一些能够对磁场作出反应的信鸽。

这是一项生物学上的重要新闻,因为,一些人在以前多年的时间里曾做过10多次试验,但均告失败,诺拉是第一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人。

”试验是这样进行的诺拉说,在实验中,如果鸽子准确地找到设在隧道一样的房间里的两个平台,它们就会受到食物奖励。

在正常的条件下,它们会随便爬到两个平台中的任何一个寻找吃的。

但当在放有食物的平台上面和下面都放上马蹄磁铁对它们进行诱导时,这些鸽子就会准确地找到食物。

鸽子的迷信行为

鸽子的迷信行为

《鸽子的迷信行为》'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斯金纳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堪称行为主义之父,他是著名的“斯金纳箱”的发明者,此外他还出版了 10 多本著作,发表了 70多篇科学论文。

斯金纳的理论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那么随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你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

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你在以后的相似情况下就很少会重复这种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

在斯金纳的众多研究中,有一篇题为《鸽子的迷信行为》,这篇文章不仅题目幽默,而且通过这个有趣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清楚的认识斯金纳的基本理论,他的研究行为方式、方法,还能对我们都熟悉的“迷信”现象进行一种斯金纳式的解释。

理论假设人们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迷信行为,比方说,忌讳从梯子下走过,忌讳踩到裂缝等等。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某些时候人们是会因为迷信而做某些事情。

斯金纳认为,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或推测在迷信行为和某些被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即便是实际情况下两者并不相关。

所以,斯金纳说了下面的话“如果你认为这是人类特有的行为,那么我将给你一只迷信的鸽子。

”实验方法斯金纳在此项研究中使用了“斯金纳箱”,但做了重要的变化:即为了研究迷信行为,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 15秒落下食丸,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

可以看到这便产生了非关联性强化。

换句话说,不管动物做了什么,每隔 15 秒它将得到一份奖励。

研究中的被试是 8只鸽子。

连续几天对这些鸽子喂少于他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

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这增加了强化的效果)。

让每只鸽子每天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不作任何限制。

在这期间,每个15 秒强化自动出现。

几天后,两个独立的观测者记录了鸽子在箱中的行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些关键词

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消退是一种过程,有机体由于若干次重复某种反应,然而没有强化 刺激相伴随,就逐渐丧失那种反应或习惯。强化次数越多,消退越缓慢 断断续续的强化比连续强化能产生较长的消退曲线。

维持:指行为的保持。 分化:知觉在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 泛化:指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 一个情境中。
Contents
1 2
3 4
生平及著作
经典实验 操作性反射原理
评价
一、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 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 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 小镇。斯金纳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 • 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 作。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深感兴趣。 • 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 • 1930年获硕士学位, • 1931年博士学位。 • 1937~1945年他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心理学 • 1945~1947年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系主任。 • 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 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
举例
案例1:3岁的孩子在哭叫,试图得到母亲的注意。5分钟 后,孩子停止哭叫,并开始与布娃娃玩。母亲立即坐下 和女儿一起玩。以后该女孩就可能与布娃娃玩而不打扰 母亲。当她开始与布娃娃玩时才会得到母亲的注意。
案例2:对一个爱咬指甲的儿童,可用在其手指甲上涂上胡 椒粉或黄连粉,儿童一咬指甲便会产生不舒适感。为了避 免这种厌恶刺激,儿童就不再咬指甲,而减少了这种不良 行为。 案例3 :闹钟的作用。如果你早上醒来时发现比闹钟设定的 时间早几秒钟,你往往会先去关闭闹钟,以防止它再闹起 来。 案例4:食品店里的收银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妈 妈带着她的小宝贝在购物,小家伙一直很乖,可是当他看 到一种糖果时,他要妈妈给他买了,但他妈妈没有答应。 这时,小家伙开始哭闹,甚至是大发脾气。无奈之下,妈 妈只好给他买了。在以后的几周里,你都会看到,这位妈 妈只要一走进食品店,就先给孩子买糖果。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内在性强化物:自豪感, 成就感等
.
27
最实用的强化物
• 最好使用能起作用、但不太贵的非物质的强化物 • 从最不物质化到最物质化依次排列的强化物:
– 自我强化 – 表扬 – 关注特权 – 活动强化物 – 物质化的强化物 – 食物
.
28
普雷马克原理
•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 教育中的代币法
• 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
• 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 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
7
斯金纳的著作
• 斯金纳一生著作很多。自1930 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
本专著。
• 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 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科 学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 《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 《教学机器》。这些著作全面 阐述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这 种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
23
强化物和惩罚
反应 增加
反应 降低
刺激增强
积极强化 (呈现愉快刺激)
惩罚1 (呈现不愉快刺激)
刺激消除
消极强化 (消除不愉快刺激)
惩罚2 (消除愉快或强化刺激)
.
24
强化&惩罚
正强化
增加(+)满意刺激 “回答得很好,小明,你今天 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
实施惩罚
增加(+)厌恶刺激 “大卫,安静一点!” “大卫,抄写我决不在上课时大 吵”100遍,并让家长签名。
操作性条件是通过强化范式而 形成行为的过程。
.
强调无条件刺激物,并且无条件 刺激物是非常明确的。
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 接受刺激。

这个让鸽子信神的实验,让我明白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是最靠谱的

这个让鸽子信神的实验,让我明白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是最靠谱的

这个让鸽子信神的实验,让我明白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是最靠谱的本章是《用反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的第20章,本章揭示的是我们这个专栏的理论基础。

相信每个父母都关心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显然都不知道如何具体地做,或者说尽管知道如何做,但是操作起来却很难。

在过去我也一直为这个问题头疼,直到我看到这个让鸽子信神的心理实验。

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我突然有了新的领悟,发现了在我看来目前最靠谱、最具普适性和可行性的方法。

让鸽子信神的实验你认为鸽子会信神吗?你肯定会觉得不会,鸽子怎么可能会信神呢?这种精神活动应该只有人类有才对。

一直以来,无论你的智商多高,多么相信科学,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迷信行为。

还记得前些年闹得风风火火的王林大师吗?连我们的马云同志都跟他有亲密的合照,就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普通人了。

无论是谁,在求学、工作或者是结婚生子中,都会表现出一些迷信行为,比如说买房时讲风水、结婚时讲究时辰等等,相信冥冥之中有一股什么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简单的说就是有相信有神灵。

肯定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这种迷信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其他的动物是不具备的,更不用说什么鸽子了。

而有这么一位心理学家却靠一个实验推翻了人们原有的认知,这位心理学家就是斯金纳。

如果你认为这是人类特有的行为,那么我将给你一只迷信的鸽子——斯金纳斯金纳是心理学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行为心理学的发扬广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么?你不知道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那这位行为主义创始人的名言你肯定听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华生简单地说,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行为。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Watson)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

他的实验思路是: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就是”学会”了恐惧。

华生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

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

听到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感到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看见牙医工具时感到害怕......,这些情绪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前生活中建立的复杂的条件反射。

在华生那个时代,人们尚没有注意到此类实验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伤害,诸如,情绪实验可能会使人类被试难以摆脱负面情绪(如恐惧)的困扰等等。

当研究者了解到这种危害以后,像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实验这样的研究就不被实验伦理所容许了。

人们开始采用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新方法,来研究情绪的习得性,其中包括利用动物被试、减少被试受到的伤害等。

斯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

作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

迷信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迷信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迷信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蹇璐亦摘要: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迷信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外部原因, 即偶然的相倚联系使个体相信某种行为会带来某种结果; 迷信行为形成以后受到间歇强化, 个体的单次行为虽然不定伴随有强化结果, 但却总有得到强化结果的可能, 使个体不愿放弃再次得到强化结果的努力。

迷信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内部心理原因则可以用人类追求意义的本能和归因理论来解释。

关键词: 迷信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归因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人们作出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行为称为迷信行为, 实质上, 也是荣辱观念在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上的一个认识偏差行为。

最常见如过去巫师通过某种仪式或用一些复杂而莫名其妙的方法给病人治病, 有的情况下只是贻误病情, 有的时候却真有一定效果; 古代大旱时人们常去龙王庙求雨, 在现代人看来这毫无意义, 但求雨偶尔也会奏效, 古人也对求雨的作用深信不疑。

生活中普通人常表现出一些微小的迷信行为, 如有的赌徒在大赌前一定不会洗手, 认为洗手就把运气全洗掉了, 必然会输; 或者有的足球运动员在重要比赛中射点球前可能有一番例行公式: 系系鞋带、亲吻足球、闭眼念念有词等。

实践表明, 人们不但易于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迷信行为, 而且一旦形成, 还不会轻易改变这种行为。

那么, 其中原因何在?1. 迷信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外部原因1 .1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 Skinner) 在《科学与人类行为》一书中对迷信的定义是:“只要呈现强化物, 就总会强化着什么, 因为它一定和某一行为相联系。

当反应和强化物之间只有偶然的一次联系, 由此而形成的行为就叫迷信行为。

”[ 1] 理解了这个概念, 就等于理解了斯金纳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对迷信行为作出的解释, 这就有必要先了解他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将人类行为分为两类: 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

反应行为是由某种特定刺激(S) 引发的行为(R) , 如看到美食会分泌唾液, 大多数人看到蛇会惊声尖叫, 这类似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称之为反应性条件反射) 。

迷信及其意义

迷信及其意义

迷信及其意义1、当年卖肾买IPHONE4的男孩,现在怎么样了?先从一个人人皆知的卖肾买苹果的故事说起。

姑且称呼这个人为A,十年前,他为了买一部最新出的IPHONE4,选择割掉自己一个健康的肾卖掉,得到2万元,除了买最新的手机,其余的钱都被他花光了。

当时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嗟叹,可是风头一过,很多人都已经不再关心A的后续情况怎么样,而苹果手机从此多了一个“肾机”的称号。

那么,A后来的情况怎么样了呢?根据最新的了解,A作为一个1米9的大男孩瘦到120斤,身体受到巨大的影响,终日卧床,需要人照顾。

他的后半生,只能陷入僵卧病榻、生活不能自理、每天需要父母照顾的困境。

为了当初一部手机,人生从此无法回头。

2、说说商品拜物教为什么要先说这样一个故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当然,与其说是对商品生产者产生决定命运的神秘力量,不如说更多是对商品拥有者的影响。

而A购买IPHONE4手机的行为,就是商品拜物教的一种极端形式。

我们日常生活里,虽然A这样的极端案例很少,但是给所使用的物品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精神内涵,甚至将某一商品作为某种生活方式的精神图腾。

这不仅是我们在做的事,也是商家希望我们能够去做的事。

而这样对所有生活的商品赋予意义,就是一种迷信。

3、斯金纳与鸽子有一个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曾经用鸽子做过一个实验。

他首先选择8只鸽子,连续几天喂这些鸽子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让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对于食物有着特别的渴望。

然后,他把鸽子分别放进一只箱子。

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而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一定时间便放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它们在若干时间后都将获得一份食物。

同时斯金纳还记录鸽子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鸽子的迷信行为”解读
斯金纳,行为主义之父,发明了“斯金纳箱”,出版了 10 多本著作,发表了 70多篇科学论文,提出了著名的条件性反射理论,即简单点说就是指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那么随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你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

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你在以后的相似情况下就很少会重复这种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

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分别称为“强化”和“惩罚”。

在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和“惩罚”是两个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即“情境--à行为 ---à结果----à强化=学习;惩罚=不学习.”通过这一概念,斯金纳也就能解释习得的行为是怎样消退或彻底消失的。

在斯金纳的理论研究中,他用鸽子的实验坚定而幽默地向我们对“迷信”现象进行了一次斯金纳式的诠释。

斯金纳有言:“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些人类特有的行为,那么我将给你一只迷信的鸽子。

”《鸽子的迷信行为》这个有趣的研究向我们清楚地解释了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使我们认识了他的研究行为方式,对“迷信”行为有了深层次地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地发出迷信行为,这也许是我们在潜意识中还未察觉的但我们确定这样做了,即我们迷信了这种行为的发生。


1、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球的运动及其全中或补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转臂行为,并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
2、高中生按键实验“3”是强化物但被实验者认为其他键才是建立被强化物所必需的而在自我无知中不自觉地进行了该项迷信行为。

可见迷信行为无处不在,不管行为与结果是否具有必然的因果关联。

然而,从本质上看这些迷信行为和发生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被强化了。

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是,斯金纳的理论研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其一,他的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极端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倾向,试图用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来解析人类的一切行为,显然是过于偏狭的。

其二,斯金纳的理论研究有明显的动物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忽落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将动物的学习原理直接运用到人类的学习中。

一方面,鸽子的迷信会使一个身处困境的人产生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控制我们的焦躁,从而使我们变得自信并提高对生活的热情。

而另一方面,鸽子的迷信行为也潜存很大的危害——不合理的期待和期待落空之后的自我否定与颓废。

人并非梦有大就都能成真,一旦迷信自己能够成功而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那将是另一种习得性无助。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鸽子的迷信行为”。

迷信,它是当事者试图探索未知的因果关系,努力寻找之后得到的“见解”。

它不同于浑然不知,与混乱妄想也不等同,而是系统科学地证伪猜想并由此产生事实的真相。

大胆猜想,敢于实践,回归生活,才是“鸽子迷信行为”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