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控部谁来干都干不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控部谁来干都干不长
前些天和一个老同事在微信上聊天,她说前段时间从一家大公司挖过来一个绩效经理,看上去很专业,刚来的时候,大家都寄予了厚望,可是还没有干满三个月,又被干掉了!
我说:这个太正常不过了。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为此,很多公司都设置了绩效经理这个岗位,指望帮助提升公司的绩效和经营业绩,但往往事与愿违。
很多公司的绩效经理干不长,不是由于他们能力不行,也不是由于他们不努力,而是绩效经理这个岗位本身就是德鲁克所说的寡妇船,设置这个岗位的目的就是寄希望于做好绩效,并且还开出了相对较高的待遇,但实际上,谁干谁翻!
绩效考核几乎成了所有公司的痛点和槽点,老板不满意,员工也不满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反感、厌恶、恐惧、回避、消极对待……等各种情绪和情感都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
既然绩效考核这么招人嫌,那为啥不废除呢?说的轻巧!哪有这么简单,这个涉及到心理博弈的问题。
“如果废除了绩效考核,员工的工作如何衡量?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完全就处于失控的状态嘛。”老板和管理者一般都会这样想。有了绩效考核未必能保证提升绩效,但是没有这个东西可能会带来失控的风险。换句话说,做绩效考核,更多的目的是出于风险角度考虑,其本质上是要约束,而非激励。如果对于这一点没有把握好,那难免会对绩效考核寄予不切实际的厚望。
那么,既然绩效考核不可或缺,而且又处于这么重要的位置,为什么会招致如此强烈的抵触和反弹呢?原因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
其实很简单,绩效考核中的很多做法,都是反人性的。
痛点在哪里?
绩效考核中的很多痛点,都是反人性的点,在这里稍微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第一、扣分。没有人喜欢被扣分、被惩罚,除非他是受虐狂,就是对于惩罚者(行驶考核权的管理者)而言,对于扣分,往往也会犹豫,迟迟下不去手。虽然平时常常埋怨属下工作不给力,但真的到了评分尤其要扣分的时候,多数管理者还是比较纠结的,因为他面对的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自然会产生于心不忍或者逃避心理。可见,扣分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沟通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它在很多时候考验的是人性,怎么过这一关,实在有些煎熬。
第二、与薪酬挂钩。很多把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直接与薪酬挂钩,表面上看,这样做很直观,目的就是促使你好好干活,但是其最大的弊端是把工作表现好坏与薪酬混为一谈。先不说考核能否做到公平,能否准确衡量收入的问题,就是从目的上来看,也会造成极大的偏离。因为对于员工来说,一是只需要为考核结果干活,根本不会关心整体目标是否达成;二是容易把关注点放在薪酬上,而不是放在工作本身上来,怎么可能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呢?
人本身有工作的需求,如果只是通过外在的经济手段进行刺激,只能起到短期效果,而且其效用会逐步递减,甚至会对长期激励带来负面影响,请深入的想一想,为什么谷歌的OKR考核不与薪酬挂钩?这是有原因的。
第三、绩效反馈。几乎是个人都知道,绩效沟通应当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当中,但是在做完绩效考核后,如何把那些考核不好的方面反馈给对方,总是办法不多。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干脆不告诉,省得多费口舌,“让你猜”好了;第二种是根本开不了口,内心认为:本来我就考核了他,现在还要跟他解释,他要是不承认怎么办?会非常尴尬。第三种,缺乏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考核结果,甚至害怕反而会被那些刺头员工将上一军!那不如回避最好。绩效考核惹来这么多麻烦,当然与人性是相悖的。
所以很多绩效考核的效果不好,与固有的人性有着极大的关系。况且在绩效考核过程当中,主要还是人工操作,只要人工介入过多,就免不了更容易犯错,也就不可能保证完全的客观公正,所以绩效考核带来这么多口水和不满,也就不足为奇了。
黑箱里的秘密
对于被考核者来说,如果上级没有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或者哪里有问题。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猜测:是不是领导不认可我?是不是公司在搞变相降工资和变相裁员?这里面有什么阴谋诡计?
这里面就相当于有一个黑箱,谁都不知道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很多流言,流传在网络上的《一只牛是怎么死的》刚好说明了这一点。可怜一头勤劳而实在的牛,最后被传言“杀”死了。其实,针对传言,沟通
一下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很简单的,但是对待复杂的考核问题,却远非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
绩效沟通的目的,是让信息对称起来,但是能否让信息完全对称呢?这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管理者的精力有限。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事件考核,要做到相对的客观公正,恐怕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事情的原委,但是这么做,管理成本就会相当高。任何高质量的沟通都需要投入时间和专注度,这就陷入了另一个两难的困境:是粗线条考核还是细化考核?
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在哪里?在这里我分享一下亲身经历的案例,或许能够带来一点启示:
我在今日头条号创办了“人力知本论”,经常在里面发布一些个人的原创文章,有的阅读量还很高,其中有一条问答阅读量达到了78万,但是有一个问题,我的头条号指数老是徘徊在450-500分之间,没有达到650分,就无法自助转正,也就无法获得流量收益和原创补贴。
这个头条号指数是个雷达图,有五条指标:原创度、健康度、活跃度、垂直度、互动度。每一条指标都有相应的说明。可是我发现我的头条号指数除了垂直度、活跃度方面表现不错外,原创度、健康度和互动度指标上不去,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
我看有的人在转正公告的评论上吐槽,说头条号的转正要求的分数太高,打算离开,甚至伴随出现了“关系论、阴谋论”等一些说法,针对这些说法,我也开始怀疑,是不是机器算法有问题或者人为故意对新人进行打压?我的疑问变成了一封邮件发过去询问,得到的反馈就是请好好看看头条好指数白皮书。
没有办法,我只好再次打开文章发布系统,通过一篇篇文章数据对比,终于发现了其中国的一个问题:原来我的系统推荐量很高,阅读量也不低,但很多文章的读完率比例还不到30%,而读完率与健康度息息相关,而我的健康度指数明显偏低。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一个标题好不好,决定能否吸引人来点击,这就产生了阅读率,但是如果内容跟不上,甚至仅仅是标题党,很多读者就不会在阅读页面停留太久,会影响读完率,看来这些指标都是有用的。
这些基本上明朗了,问题还是出在内容上,如何写出流畅又有用的内容,成为今后写作的主攻点。
以上说的这个案例其实跟考核一样,假设我们工作中的考核数据能够有这么具体的反馈,可能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对考核的猜测和不满是由于我们缺乏可靠的数据。
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管理者就没有办法进行反馈,员工也不知道哪方面不足,不知道自己该在哪方面投入,这样的考核怎么可能让人满意呢?
我们也就能够知道,考核上的很多问题根本不是什么暗箱操作,而是它根本就是一个黑箱,不仅被考核者看不到里面有什么,而且管理者也看不到里面有什么,从而陷入了集体思维的盲区,这个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应该“控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