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记录全解
[cctv港珠澳大桥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纪录片
[cctv港珠澳大桥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纪录片(1)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00字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00字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一、工程概况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
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
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
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
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
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
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
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
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智慧中国众创时代第三期观后感
智慧中国众创时代第三期观后感“智慧中国众创时代第三期〞以充分展现记录新时代主题下的记录与人,记录与生活,记录与家国情怀的核心理念。
聚焦纪录片人和被记录者本身,深刻挖掘他们无比宝贵的感激瞬间。
充分呈现由纪录片人记录下的真实、客观、立体的新时代中国。
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2022年度国产纪录片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纪录片人用他们的视角记录时代,从02年到18年,二十一世纪的这16年是中国开展变化最快的16年,纪录片(零零后)就整整拍摄了一批“零零后〞的孩子16年,通过他们的成长表现了这16年来的时代变迁。
而(智慧中国—众创时代)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新时代中国。
那(我们这五年)所讲述的时代故事,正是这5年来几十张中国面孔不变的坚守、不变的努力、不变的热爱与良善。
我们发觉,这些纪录片人,记录的正是中国人的力量。
纪录片人用他们的镜头描绘生活,(在期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用润物无声的方法讲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东北农村故事。
而(田埂上的芭蕾)中女孩们的励志故事绝对可以让你泪崩。
纪录片人用他们的汗水诠释使命,所以我们看到了(航拍中国)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拍摄总行程相当于围绕赤道4圈留下来的绝美中国;我们看到了(黄山短尾猴)摄制组千方百计融入猴群留下来的生动影像;我们看到了(当他们渐渐老去)中老人们用一次次地呼喊让我们关注“阿尔兹海默症〞群体;〞我们看到(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二辑〕用一幅幅的照片告诉我们一个民族遭遇灾难后坚强重生的缩影;最后,我们也看到了(将改革进行到底)散发出的那股“升腾不屈〞的壮阔气概。
纪录片(港珠澳大桥)在香港回归 20 周年和港珠澳大桥马上完成全面贯穿的重要时点上,创新性地以国际视角关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经过,通过国际化视角、国际化表述,客观解读大桥“连通世界〞的深远意义以及“中国制造〞的开展对世界的影响。
影响。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也如港珠澳大桥一样,从一开始就走进了国际舞台。
观看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心得体会写作素材5篇
观看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心得体会写作素材5篇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以第E30号沉管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回顾了港珠澳大桥自2009年动工以来,中国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历程。
下面是橙子精心准备的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中国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港珠澳大桥,这是一座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连起了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港珠澳大桥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风采。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一种自豪。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以第E30号沉管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回顾了港珠澳大桥自2009年动工以来,中国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历程,展示“一带一路”背景下“一国两制”的丰硕成果,体现中国制造背后的国魂匠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
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
只有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聚焦中国桥梁人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聚焦中国桥梁人电影《港珠澳大桥》是一部关于中国桥梁人的纪录片,它记录了中国工程师和建筑工人们在建设港珠澳大桥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
这座跨海大桥是中国乃至全球建设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桥梁工程的代表之一。
影片聚焦了这些桥梁人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奉献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桥梁建设的敬意和赞美。
影片首先从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和设计谈起,介绍了这座桥梁的背景和重要性。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大陆与澳门、香港的一座桥梁,其建成后将大大缩短珠三角地区内的交通时间,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影片中展现了中国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技术实力,在复杂的海域环境中设计出了这座世界级的大桥,充分展现了中国桥梁工程的强大实力和创造力。
随后,影片叙述了建设过程中桥梁工人们的艰辛奋斗。
在大桥施工现场,高空作业、深水浅埋、海上建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为挑战。
中国桥梁工人们以钢铁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大桥的顺利建设。
他们在海上奋战,争分夺秒,用自己的汗水和血泪诠释了中国桥梁工程的伟大和辉煌。
影片中还呈现了桥梁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
他们常年在大桥工地上劳作,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影片中有许多感人的画面,展现了桥梁工人们的真实生活,他们在工地上不仅面对着艰辛的工作,还要处理与家人的隔离,承受着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为了完成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导演通过对大桥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仅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工程师和建筑工人们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中国的桥梁工程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桥梁人也因此受到了全球同行的赞誉和尊重。
电影《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生动展现中国桥梁人的纪录片,它记录了他们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
这部影片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桥梁工程的实力和创造力,更是对中国桥梁人的一次致敬和肯定。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中大型工程建设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世界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超级工程进行深入的拍摄和记录,展现了人类在工程领域的巨大成就和技术突破。
《超级工程》在叙事手法上有着独特的特征,本文将对其叙事特征进行浅析。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在叙事上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纪录片一般都是以客观、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件为主要目的的,而《超级工程》更是以展现人类工程建设的真实面貌为宗旨。
在叙事中,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数据资料来呈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此来展现工程建设的规模、技术和影响。
观众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通过镜头可以深入了解到各种工程背后的科学技术和劳动成果,唤起了观众对于科技和人力劳动的尊重和敬意。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以环绕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展开,通过对工程背后的故事、设计构想、技术挑战、人员合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叙述,把工程建设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展现给观众。
在叙事过程中,纪录片充分挖掘出工程建设的戏剧性和情感性,让观众在了解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其中的种种困难挑战,产生共鸣。
在《超级工程》中,对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记录展现了工程建设中的水利工程技术突破和艰苦劳动,以及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的展现,让观众对于工程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在叙事艺术上有很高的技术水准。
纪录片在叙事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在画面构图、音效处理、剪辑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精心制作,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在节目对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记录中,通过高空俯瞰、水下摄像等特殊的摄影手段来展现大桥的设计、建设和通过过程,全方位地展示了大桥的壮观和美丽。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生动的画面更加深入人心。
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的国之重器
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的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表面上看是建一座桥,但它的背后是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各行各业集大成的成果,代表了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进步。
三地合作建桥,不仅从地理上连接了起来,同时还把心理、感情、思想都连接起来了,正如青州桥的桥塔,是个中国结,寓意三地同心,共建未来。
天开海岳,珠联璧合。
在南中国海的珠江口,浩瀚无垠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横空出世,它从珠海抬起左脚,从澳门迈开右脚,一路向东,汇入香港。
从高空鸟瞰,它既像一个大大的“人”字,也像一条潜龙——55公里全长的它,倏尔是桥,在海上延伸;倏尔是隧,钻进海底。
与其说它是桥,不如说它是一个跨海集群工程,难度之高、伟岸之奇让人惊异。
在桥上细看,我们更能明白,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有力证明。
苏权科,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是这一超级工程背后的技术总负责人。
他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们,攻克桥梁史上一道道难关,创造交通建设领域一个个奇迹,成为新时期大国工匠的突出代表。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到,正是一次次创新,一滴滴汗水,铸就了这座“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世界级桥梁。
“有那么多让人兴奋的东西”《同舟共进》:港珠澳大桥建设方案开始讨论时,不少工程师坦承建设难度极高。
刚接到建设任务时,您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苏权科:我毕业后就在广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工作,在科研所干了16年,最后几年做总工程师。
20XX年10月推荐我去参加港珠澳大桥建设,20XX年春节后开始着手做工作。
在伶仃洋上建桥,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事。
海里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以及自然灾害等都是未知数。
在没有任何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开始一点一点收集、记录数据,分析实际情况。
开始筹建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有夜不能寐的时候,但我们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我相信,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装备制造业基础大大提升,人才储备有基础,有修建跨海大桥的经验,具备相应的实力。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聚焦中国桥梁人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聚焦中国桥梁人《港珠澳大桥》是一部记录中国桥梁人的纪录电影,该电影聚焦了中国桥梁工人在建设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时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
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桥建设者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
无论是在设计、施工还是监督过程中,他们都展现了非凡的技术和专业素养。
这些桥梁人不仅仅是建筑工人,更是艺术家和工程师,他们将对桥梁视作一种艺术和对人性的理解。
电影深入展示了桥梁人的生活,他们的家人如何支持和理解他们的工作。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与家人的温馨互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赢得了家人的尊重和爱戴。
在这些平凡的家庭中,我们看到了父母对下一代的期许和梦想。
电影也反映了桥梁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港珠澳大桥》也展示了中国桥梁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技术难题,他们都能迅速找到解决办法。
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合作,使得艰巨的工程变得可能。
电影中还展示了他们的工匠精神,他们坚持追求卓越,致力于创造一座历史性的大桥。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桥梁人的工作和生活。
他们不仅仅是施工者,更是桥梁文化的传承者。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桥梁连接起来,连接了人们的生活和梦想。
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努力,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建筑奇迹。
《港珠澳大桥》这部纪录电影,是对中国桥梁人的一个真实的记录和致敬。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辛勤劳动和顽强拼搏精神。
他们的付出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工程,更是为了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这部电影也展示了中国桥梁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展现了中国工程技术的卓越和创新力。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1《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珠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
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
正如电影中的旁白所指,“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
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
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五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
不少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
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的,现在已成中年男子。
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
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
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大桥的建成,而是建造过程中的挫折。
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败更能展现出工作人员对大桥所付出的心血。
在建E15号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
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这令我们很是感动。
2021年《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五篇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五篇《港珠澳大桥》纪录片以国际视角 ___度、宽视野、全景式再现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重点挖掘了港珠澳大桥之所以成为___一世纪伟大工程的原因和意义。
以下是职场的给大家的关于《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想要获取更多文章,敬请 ___职场,谢谢大家!《港珠澳大桥》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号 ___过程为叙述主线,展示了大桥项目涉及地质、水文、环境、防风以及满足通航、海事、 ___限高等复杂的建设难题,将大桥主体工程桥、人工岛、 ___三大部分的设计理念和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如万花筒般呈现出来,大桥的建设者孤岛筑梦、奋战七年的峥嵘岁月载入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史册,举世瞩目的大国工程闪耀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桥的完工是世界的又一大奇迹,这份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夜以继日的付出及精诚通力的合作。
在伶仃洋上“作画”,在大海深处“穿针”,我们的工程师顺境不骄,逆境不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海上搭积木,海底穿针线,为了对接34个___结构,数万吨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处进行无人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滴水不漏。
展现了 ___的风采,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就就骄傲自满,不求上进。
要有明确的,对于每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对待,不要敷衍了事。
要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韧劲,干一行爱一行,保持对于职业的敬畏心和忠诚度,做一个工作中的好工匠。
作为工程师,我会以工匠精神为榜样,扎扎实实一步步走,精益求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奇迹从来都不是大自然的专属,而我们始终都在创造奇迹。
我们时常感叹于兵马俑的壮观,万里长城的雄伟,但我们更应该赞赏的是这些正在创造奇迹的人。
历时9年的港珠澳大桥建设,有成功时的喜悦,有失败时的不屈。
影片中最让我影像深刻的是在E15沉管 ___两次沉放失败,第一次沉放失败时总工程师林鸣紧紧握住自己颤抖的双手告诉大家不要灰心,我们可以卷土重来;三个月后第二次沉放失败时所有人都哭了,但林鸣总工程师强忍住已经在眼眶打转的泪水告诉大家我们还可以重头再来;当第三次沉放成功的消息传来后,满屋子的寂静,林鸣总工程师也终于将一直悬着的心放下了,他慢慢的坐下靠在椅子上,享受着这一份少有的平静。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怎么写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篇范文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怎么写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篇范文《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其观后感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圆梦桥。
港珠澳大桥工程是国家的重点工程、超级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的跨海通道工程。
其中岛隧工程为控制性关键工程,规模大、技术十分复杂。
七年来,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理论研究、现场试验、国内外专家咨询等,最终成功建成。
港珠澳工程不仅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体现,也书写着国家强大的新篇章。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同心桥。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与内地的交流日渐频繁,港珠澳大桥开通,在缩短地理距离的同时,更深化了同胞血缘之情。
大桥的建设,有助于让香港人看到内地的进步和发展,强化港人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大大促进国家建设“利益共同体”。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自信桥。
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而且大桥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也被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设工作者们面临着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科研攻关,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因此大桥的建成通车无疑也彰显了建设者们的技术自信与实力。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复兴桥。
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对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港珠澳大桥务必将成为联结粤港澳三地的“民心桥”。
港珠澳大桥记录范文
港珠澳大桥记录范文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座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约55公里。
它于2024年10月23日正式通车,成为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的一条重要陆海交通通道。
以下是关于港珠澳大桥的详细记录。
港珠澳大桥的构建始于2024年12月,历经8年的建设,总投资约为1272亿人民币。
这座大桥由两座人工岛和一座海底隧道组成,全桥主要由大桥桥段、人工岛通道和隧道通道三部分构成。
为了克服地质、水文等复杂环境,建设者采用了多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并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首先是大桥桥段。
大桥桥段全长约22.9公里,包括香港口岸人工岛、中英涌岛以及中珠西岸高速公路主线桥段。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跨口径海峡的虎门大桥,这是全球跨径最长的公路斜拉桥,总长约8888米。
虎门大桥采用了斜拉悬索桥设计,主塔高达205.15米,每个主缆由144根钢索组成,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程。
其次是人工岛通道。
为了连接香港口岸和珠海主桥段,建设者设计了两座人工岛,分别为香港口岸人工岛和珠海口岸人工岛。
两座人工岛建设了燃气、电力、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并且人工岛建设过程中,还进行了水下挡土墙的施工,以确保人工岛的稳定性。
最后是隧道通道。
大桥中的海底隧道全长约6.7公里,连接珠海和澳门两地。
这是全球最长的海底交通隧道,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连接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海底隧道。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建设者采用了地震防御设计,隧道内还设有排水、通风等相关设施。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于改善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环境、提升交通便利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港珠澳大桥,人们可以更加快捷地从香港前往珠海、澳门,将大湾区内的经济、文化、旅游等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
同时,大桥也为珠三角地区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加速了这一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的运营对于粤港澳三地的居民、旅客来说也带来了很多好处。
过去,从香港前往澳门,需要经过珠海地区,需要通过关口来回切换交通工具,不仅耗时还不便。
模型02 死结与活结(解析版)
模型02 活结与死结(解析版)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
“死结”两侧的绳因结而变成了两根独立的绳,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
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
“活结”一般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
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一根绳,所以由“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角平分线。
【典例1】[2017·全国卷Ⅲ]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cm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也为80cm.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cm;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A.86cm B.92cm C.98cm D.104cm【答案】B【解析】由题可知,挂上钩码后,如图甲所示.此时弹性绳长度为100cm,则θ=37°,sinθ=0.6.对结点O 进行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则由图乙得2Tsinθ=mg,当将两端缓慢移动至同一点时,由受力分析可得:2T′=mg,由弹性绳上弹力为F=kx得出Tx=T′x′,由题可知x=100cm-80cm=20cm,则移动后弹性绳伸长长度为x′=12cm,那么弹性绳总长度变为L=L0+x′=92cm,B正确.【变式训练1】(2019·天津卷)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跨海大桥正式通车。
为保持以往船行习惯,在航道处建造了单面索(所有钢索均处在同一竖直面内)斜拉桥,其索塔与钢索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钢索的数量可减小索塔受到的向下的压力B.为了减小钢索承受的拉力,可以适当降低索塔的高度C.索塔两侧钢索对称且拉力大小相同时,钢索对索塔的合力竖直向下D.为了使索塔受到钢索的合力竖直向下,索塔两侧的钢索必须对称分布【答案】C【解析】A、以桥身为研究对象,钢索对桥身的拉力的合力与桥身的重力等大反向,则钢索对索塔的向下的压力数值上等于桥身的重力,增加钢索的数量钢索对索塔的向下的压力数值不变,故A错误;B、由图甲可知,当索塔高度降低后,α变大,cosα变小,故T变大,故B错误C、由B的分析可知,当钢索对称分布时,,钢索对索塔的合力竖直向下,故C正确D、受力分析如图乙,由正弦定理可知,只要,钢索AC、AB的拉力F AC、F AB进行合成,合力竖直向下,钢索不一定要对称分布,故D错误;综上分析:答案为C。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第1~8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少选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分)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为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已知港珠澳大桥总长49.968公里,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
某辆汽车通过港珠澳大桥的记录显示:12:00进入港珠澳大桥,12:43离开大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题中的“100公里/小时”为瞬时速度B.研究该汽车通过大桥的运动情况时,不可以将汽车看成质点C.该汽车通过港珠澳大桥的位移为49.968kmD.该汽车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平均速度为69.7km/h2.(4分)下列关于重力和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重力都相等B.物体静止时,向下的压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C.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D.用细线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物体的重心一定在悬线所在的直线上3.(4分)斜向上抛出一小球,则小球在空中的受力情况可能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B.C.D.4.(4分)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一定减小B.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有可能和速度方向相同C.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和速度方向相同D.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一定增大5.(4分)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块靠在竖直粗糙墙壁上,受到水平力F的作用,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重力加速度为g)()A.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于mg,方向竖直向上B.若F增大,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保持不变C.若F增大,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增大D.若F减小,木块一定向下滑动6.(4分)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
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A受到摩擦力的作用B.物体B受到摩擦力的作用C.斜面对物体B的作用力和物体B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D.若物体A、B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物体A受到摩擦力的作用7.(4分)如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竖直向上为正方向,DE段为直线),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0~t2时间内,小球先做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减速直线运动B.t0~t2时间内小球的平均速度一定为C.t3~t4时间内,小球竖直向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D.t3~t4时间内,小球上升的高度为(t4﹣t3)8.(4分)如图所示,AB为半圆的一条直径,O为圆心,P点为圆周上的一点,在P点施加了三个共点力F1、F2、F3,已知F1=3N,F3=4N,F2指向O,则这三个力的合力为()A.0B.1N C.7 N D.7.5N9.(4分)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象如图所示。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聚焦中国桥梁人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聚焦中国桥梁人《港珠澳大桥》是一部记录片,聚焦中国桥梁人的奋斗与智慧。
这部电影以大桥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工程师、工人和农民工在建设这一世界奇迹中的故事。
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和记录,电影展现了他们不懈的努力、聪明才智和对大桥的深情。
电影以大桥从设计、建设到完工的全过程为线索,通过镜头和照片的穿插,揭示了大桥建设背后蕴含的巨大困难和无私付出。
影片首先从大桥的设计过程开始,介绍了参与设计的工程师们。
这些工程师来自各个领域,有的是资深的桥梁设计师,有的是新晋的毕业生。
他们面临着极度的压力,需要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完成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到大桥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电影接着转入大桥的建设阶段,展示了工人和农民工的艰辛努力。
他们不怕艰辛,日夜奋战,徒步数十公里来到工地,为了大桥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用汗水和勤劳的双手,将大桥一块一块地拼接起来,塑造了中国工人的形象。
影片还记录了大桥建设中的一些重要瞬间。
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预测的问题,例如强力风暴和地质变化。
工程师们需要迅速应对这些问题,重新设计和修复。
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展现了超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团结合作和不畏困难的精神,也是中国桥梁人的核心价值观。
在电影的结尾,大桥终于完工,连接了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
这一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桥梁人的聚焦和智慧的集结。
他们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大桥,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程师和工人的智慧和勇气。
《港珠澳大桥》这部电影通过纪实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桥梁人的奋斗与智慧。
他们以丰富的工程知识和独特的技术,创造了一个世界级的工程壮举,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记录片,更是对中国桥梁人的致敬和赞美。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聚焦中国桥梁人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聚焦中国桥梁人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记录片,由中国导演制作,聚焦中国桥梁人的故事。
这部纪录
片以港珠澳大桥为背景,通过讲述桥梁人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中国桥梁工程的壮丽景观
和中国桥梁人的奋斗精神。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部纪录片,探讨中国桥梁人的故事,
展示他们的艰苦奋斗和不屈的精神。
我们看到《港珠澳大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中国桥梁工程的壮丽景观。
这座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包括人工岛和隧道等多项工程。
这座大桥的建设不仅创下了世界纪录,更展现了中国在桥梁工程领域的成就。
影片中通过高清摄
影技术展现了大桥的宏伟景观,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桥梁工程的壮丽景观。
这部纪录片以聚焦中国桥梁人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桥梁人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无数桥梁人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日夜奋战,他们不畏艰辛,
在高空作业、海底作业等极具危险性的环境下,展现出了中国桥梁人的顽强和勇敢。
影片
中还通过采访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桥梁人的家庭和生活,他们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付
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这些感人的故事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展现了中国桥梁人的奉
献精神。
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中国桥梁人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中国桥梁人的奋斗精神。
在大
桥建设过程中,中国桥梁人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毫不退缩,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这项世界级的工程。
这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了观众,也
展现了中国桥梁人的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珠澳大桥纪事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
岛隧工程是大桥工程的施工控制性工程,由沉管隧道、东西人工岛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之一。
起于伶仃洋粤港分界线,沿23DY锚地北侧向西,穿越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止于西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西端,全长7440.546米。
合同工期63个月,2010年12月至2016年3月。
岛隧工程结合、长距离通风及安全设计、超大管节的预制、复杂海洋条件下管节的浮运和沉放,高水压条件下管节的对接以及接头的水密性及耐久性、隧道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控制等技术均要达到世界最高水准。
沉管隧道东西人工岛的深厚软土的加固处理、人工岛各部分差异沉降的控制、与沉管隧道的连接,岛、隧运营阶段的可靠性及耐久性等技术,也都具有世界挑战性。
项目特点除了超大型工程所普遍具有的规模大、工期紧、难度高、风险大等共性外,还具有社会关注度高、三地政府共建共管、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等特点,以及白海豚保护区、复杂的通航环境、工期及接口限制等限制条件。
2012-11-22 9:10:00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一批沉管预制模板安全运抵桂山沉管预制工厂建设现场2011年8月13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一批沉管预制模板由“明光1001号”运输船安全运抵桂山沉管预制工厂建设现场。
第一批沉管预制模板包括8块行车道底模、两条针形梁及部分配件,总重约500吨,由“明光1001号”运输船负责运送,8月1日从上海振华江苏南通基地出发,途中因躲避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梅花”在温州乐清湾滞留了3天,途中共历时13天,行程1700公里,于8月13日下午5点抵达桂山沉管预制工厂的散货码头。
Ⅲ工区一分区项目部与上海振华重工密切配合,已经开始模板卸船转运工作,计划于9月初完成第一批模板的安装工作。
第七船钢圆筒顺利运抵西人工岛钢圆筒振沉步入冲刺阶段2011年8月23日下午,由“振华17号”轮运载的第七船8个钢圆筒顺利抵达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西人工岛施工海域。
第七船共装载4个40.5 m高、2个42.5m高、1个45.5m高、1个46.5m高的钢圆筒。
钢圆筒抵达施工海域后,Ⅰ工区项目部立即安排船舶驻位,8月24日开始振沉施工,随着第七船钢圆筒的顺利运抵,西人工岛钢圆筒振沉施工步入冲刺阶段。
Ⅰ工区项目部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本着“每一个都是第一个”的理念,将全力以赴确保夺取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西人工岛钢圆筒振沉施工的全面胜利。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抛石作业2011年9月7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Ⅱ工区东人工岛作业现场C3区域完成抛石1250m3,与此同时C15-2区域完成精抛约650m3,抛石施工进展顺利。
自9月4日东人工岛开展新一轮抛石施工以来,累计完成抛石量约5670m3。
随着原料供应量的不断加大,东人工岛抛石施工效率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首片副格顺利振沉2011年10月6日下午16:00,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首组副格顺利振沉,东人工岛副格振沉施工全面拉开帷幕。
本次振沉的副格在D55号钢圆筒和D56号钢圆筒之间,测量人员通过精确测量,确定钢圆筒上端宽榫槽的距离和钢圆筒的垂直度偏差,进而计算出副格锁口间的距离符合振沉要求,可顺利展开副格打设。
首片副格于13:00开始打设,经过两个小时的施工后成功振沉;第二片副格在吸取首次振沉经验后,提高施工效率,仅用半小时即完成了打设任务。
随即,副格内部回填砂也全面展开。
目前,东人工岛D56至D57号钢圆筒间的副格已完成自沉,自沉效果良好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三船钢圆筒振沉实现“一日双筒”2011年10月22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三船钢圆筒实现“一日双筒”,振沉工作有序推进。
当日振沉的钢圆筒设计编号分别是D01、D02号,均为45.5m高。
D01号钢圆筒于早上6:40移船,7:12取筒驻位完成,9:45移船定位完成,11:33振沉,12:07振沉完成。
D02号钢圆筒在12:45开始移船,14:00取筒完成,15:00移船定位完成,15:45振沉,15:57振沉到位。
截至目前,东人工岛累计振沉钢圆筒21个,副格26片。
第四船钢圆筒预计于本月23日自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岛基地启运。
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西人工岛挤密砂桩施工再创新纪录2011年10月22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I工区“砂桩6号”SCP施工船在西人工岛挤密砂桩施工中再创新纪录,单日内完成了30根挤密砂桩施工任务。
目前“砂桩6号”于西人工岛C11区进行挤密砂桩施工,10月22日当天完成的30根挤密砂桩桩长均为17.5米,单根方量35.2方,共打设525延米、方量1056方。
截止10月22日,“砂桩6号”在西人工岛挤密砂桩施工中累计施打砂桩964根,完成方量36822.5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拌和站配套设备安装火热进行中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桂山沉管预制厂散料码头及码头沿岸,粉体输送码头卸船机和骨料皮带输送机等机械设备安装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粉体输送码头卸船机主要用于输送水泥、粉煤灰及矿粉等,骨料皮带机系统供应砂石料等材料,卸船机及皮带输送机都将完全服务于500多米远的拌和站,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原料输送、供给系统,从而提高整个沉管预制混凝土搅拌的工作效率。
面对机械设备安装工作面窄、交叉作业多、安装时间紧迫、技术要求高等困难,Ⅲ工区二分区设备部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全面的技术交底,认真落实每个施工环节,做好安装现场监控与指导,确保设备安装的快速推进,为沉管管节预制做好保障服务81天完成东岛振沉东西人工岛成岛目标提前实现2011年12月21日上午10:30,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副格全部振沉完毕,实现了东岛岛壁顺利合拢。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岛隧工程项目总部总经理林鸣、一航局、三航局、振华重工等单位相关单位领导嘉宾,以及来自港澳与内地28家媒体齐出席成岛庆典仪式,一起观摩了最后一片即第242片副格振沉,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现场采访。
在东人工岛钢圆筒以及副格振沉施工中,Ⅰ工区、Ⅱ工区、振华重工等单位在项目总部统筹协调下,设计施工紧密配合,突破了地质条件复杂等困难,不断优化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显著提升,全面冲刺目标节点,避开季风影响,抢抓有利时机,严细组织、一鼓作气,自10月28日始,连续6天保持了“日振四格”的施工进度,创下了东人工岛副格振沉施工记录。
12月12日开始又连续四天“日沉六格”刷新纪录,保证了第一战役第四节点的全面胜利。
港珠澳大桥桂山沉管预制厂深坞口土建进入收尾阶段2011年12月22日,随着桂山沉管预制厂深坞第30件拦水坝沉箱混凝土浇筑的顺利完成,深坞坞口土建施工开始进入最后的收尾冲刺阶段。
沉管预制厂深坞坞口主要由坞门底板、坞门墩、水泵房及坞口拦水坝沉箱等组成。
整个坞口施工面临着施工作业面狭窄、交叉作业多,高空作业和施工环境恶劣、受季候风影响大等困难,施工生产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和工期压力。
为按期完成第一战役第四节点任务目标,为后续的橡胶止水带、泵房设备、钢闸门止水结构、桅杆吊等的安装创造作业空间和充裕的施工时间,Ⅲ工区二分区领导靠前指挥,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在确保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确保了深坞坞口施工进展按计划推进。
岛隧项目沉管预制厂钢结构厂房顺利封顶2012年2月4日,历经8个月施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桂山沉管预制厂钢结构厂房顺利完成封顶。
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厂房位于于珠海市万山区桂山岛北端的牛头岛,由中交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Ⅲ工区二分区承建,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配套生产项目:沉管预制的主要场所,钢结构厂房总建筑面积26935m²,其中建筑结构最高浇筑区屋面与地面高差30.5m。
厂房建筑面积为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形式,结构最大跨度为50m,沉管预制厂厂房砼结构工程量为4339m³;钢结构工程量为2705t;墙面及屋面压型钢板面积达34640m²;厂房主体结构采用门式钢架及排架结构。
钢柱采用格构柱和实腹式焊接型钢两种形式,钢结构柱脚通过钢板及螺栓与砼基础采取刚接形式连接。
屋面结构采用网架和钢架梁两种形式,屋面檀条采用Z型冷弯薄璧型钢,面板均采用压型钢板。
采用零星散装吊装方案施工,且与沉管预制模板拼装交叉施工,安装难度较大。
由于厂房施工处于沉管预制的关键线路上,其进度直接影响到沉管模板拼装及预制的节点工期,工期极其紧迫,任务相当繁重。
厂房建设结构之复杂,跨度面积之大,质量标准要求之高,建设工期要求之紧,孤岛材料运输之难,堪称世界厂房建设之首。
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钢筋加工设备安装有序推进中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包括两个管节预制分厂,每个预制分厂有两条钢筋加工设备生产线,一条是从日本东洋公司引进的自动剪切设备;另外一条来自国内廊坊凯博制造的自动锯切生产线。
截至2月16日,廊坊凯博制造的钢筋锯切加工生产线设备正进行气管、电源的接驳工作和设备的单台调试,东洋公司提供的钢筋剪切、弯曲加工设备主要构件已经运至现场,剩下部分零件正陆续进场,本月底将完成所有钢筋加工设备的整体调试和工人操作培训工作。
自动剪切生产线是将原材料钢筋经过自动剪切机剪成需要的长度,然后放到弯曲机上进行弯曲加工,加工成需要的钢筋成品送往绑扎区或成品堆放区存放。
锯切生产线是因沉管预制中的钢筋对接均采用套筒螺纹连接,钢筋的螺纹加工需要采用锯切和套丝加工;即将原材料钢筋经过自动锯切机锯成需要的长度,然后通过送料机送到套丝机,套丝机将钢筋两端自动剥肋和套丝加工,然后将套过丝的钢筋再送到弯曲机经过弯曲加工成钢筋成品送往绑扎区或成品堆放区堆放。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引入的国内外先进钢筋加工设备与厂房内龙门吊、桥吊、过跨车的配合作业,将大大减轻施工人员的作业强度,全面提高劳动功效,为后续的钢筋笼绑扎、管节的浇筑提供基础保障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第一次足尺模型试验圆满完成继本月22日沉管足尺模型顶推试验成功以后,2月23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Ⅲ工区一分区再次开始了顶推工作。
巨大的砼模型沿着滑移梁缓缓前进了七个半行程,共计5.8米,稳稳的停在了预定位置。
至此,第一次足尺模型试验圆满结束。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隧道沉管段总长5.664km,由33个管节组成,其中直Ⅲ工区一分区制冰系统试运行成功2012年3月17日上午9点,晴,气温25℃,Ⅲ工区一分区混凝土搅拌站,只见片片白色的冰块如雪花一般,纷纷从一根白色的管道中飘落,作为混凝土搅拌站的重要辅助设施——ICW-120制冰系统今日正式试运行。
沉管预制时单次浇筑混凝土约3400方,时间约30小时,尤其是夏季施工时,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大,为保证产品质量,需采用制冰器制造片冰以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