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着装也是教育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着装也是教育环境
王萍2013.1
我们老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老师的穿着打扮也是一种课程。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我们老师的穿着打扮着实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
我想,要弄清“老师该怎样着装?”一个首要的问题恐怕是“教师该为谁着装?”或者说“衣为谁容”。穿衣打扮首先是为自己而美、为悦己者容,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年代,一个人如何穿着,又不完全是私生活范畴的事情,也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也就是说,人们的衣着,既要为个人,也要是为他人,为社会,将其作为展示社会形象、沟通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文化载体。既然生活本身就是社会化的,穿衣自然少不了社会性要求。把着装的规范性、社会性视为“干涉个人自由”,并不符合事实。任何时候,得体的装束都是一个人赢得社会尊重、人际交往和谐的必备内容。
就教师而言,我们完全可以说衣服其实也是给学生穿的、为教育而容的。而且从教师为人师表的特殊职业特点来看,这一点更加明显。为人师表根本上是就内在的品格魅力、素质素养而言的,但服饰、仪态显然也不能排除在外,所谓言传身教,穿什么衣服,化什么妆,也是一种语言、也是“身”的一部分,同样负担着传与教的神圣使命。如果老师们穿戴得过于时尚、前卫,这种传教效果想来不会很妙,还会对一般的教学内容造成干扰。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人说“教师着装也是教育环境”的道理所在。
着装与教师良好形象的建立
一、着装与教师的自我形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形象,如有的人希望自己看起来像个英雄豪杰,有的人希望自己是个风流小生,有的人希望自己具有大家闺秀的气质,有的人则追求企业家的气派等等。虽然这些理想形象的获得,首先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如气质、形体、年龄、相貌、言行等,但服饰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俗话说,人靠衣马靠鞍。服装是一种最重要的物体语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不感到服装的魅力。
教师作为大千世界中的一员,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随着物质生活和审美情趣的现代化,不少教师的衣着打扮具有较强的整体效果意识,颜色或漂亮大方,或柔和自然,款式既新颖别致而又不流于俗气。这种和谐的着装不仅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同时也使着装者本人产生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积极心态。因此,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满激情,精力充沛,并能充分发挥工作中的独创精神。
二、着装与教师的社会公众形象
从历史上教师的地位来看,中国教师的社会公众形象并非尽如人意。②虽然儒家曾把教师的地位抬得很高,荀子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但是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并不是所有的统治阶级把所有的教师都看得如此尊贵崇高。在统治阶级内部,尊师重道者只是少数,受尊敬的教师主要是“名师”,其中又多为天子之师和一代宗师。统治阶级“尊师”是为了“重道”,对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的“名儒”、“经师”许以高官厚禄、给予尊重;而广大的塾师、蒙师的社会地位却极为低下,生活极为贫困。韩愈作为统治阶级当中的一员,在《师说》中虽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但在他心目中的教师是指成人之师,而非童子之师。他说,童子之师,不过是只能识文断句的教书匠,没有多大才学,算不得真正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他把童子之师排除在教师之外,可见他是轻视基础教育的。在元代,曾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把教师排在了行九的位置上,连妓都不如。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很低下,在1948年《教师节杂志》中有这样的叙述:“中小学教员的收入早已比不上一个普通的苦力”,“为生活所迫的中小学教员,不得不厚着脸皮自己开口自己伸手,向学生要尊师费,到必要时也不得不像难民一样结队到主管官署或民意机关去请愿,甚至露宿街头,犹如乞丐”。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描写过教师的生活:“人家称我老夫子,生活不如老妈子,整天给人管孩子,吃不饱来饿不死。”教师不仅生活上没有保障,而且随时有遭失业和迫害的危险。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教师同劳动人民一起彻底摆脱了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然而,在“十年浩劫”期间,人们的灵魂被扭曲,教师又重新被扣上“臭老九”的帽子,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和迫害。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两千多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这种自然经济条件下,患短视症的人们看不到教育的间接的物质产品输出,也就是说不把教育作为生产力看待。于是教师便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待遇。经济是基础,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公众形象就建立在这种塌陷地基础之上。
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社会公众形象的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呢?除国家、社会的至关重要的决策外,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是否也应针对自身存在的缺憾而努力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就“教师着装是否重要”展开过讨论。一名叫戴维德的男教师在一份《今日》的教育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辩论文章,文章指出:
许多教师抱怨说,在美国社会里人们不把他们看作是教师。他们的抱怨是有道理的,因为实际情况正是如此,那么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许多教师看上去不像教师。我看到有些教师上课时穿牛仔裤,圆领汗衫,普通便鞋;有些人看上去甚至还要寒酸些。
在这个社会里,衣着给人以一种视觉印象,你是什么人,担任着什么样的职位,你的行为上的差异以及别人对你看法上的差异都取决于你的衣着。假如你衣着随便,别人便会随便地对待你。假如你的衣着表明:“我是主持这儿活动的教师,大家都听着。”那么别人就会对你认真起来。
在美国这样一个追求强烈个性意识的国度里,着装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公众形象居然如此重要。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教师的着装与其社会公众形象的关系便可想而知。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自尊、自爱,在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专业知识修养的同时,注重个人衣着、仪容的修饰,以崭新的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
三、着装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是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衣着打扮如何,自然影响着仪表美。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生影响较大。教师衣着不整,反映精神面貌不佳,但奇装异服,也有损严肃端庄,都不利于教育工作。只有仪表大方,衣着整洁得体,才能引起学生的尊重与好感。因此,一个教师在着装方面给学生印象的好坏与否,是影响教师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
着装对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与种种因素有关。就学生来讲,随着年级的增高,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对教师的着装要求会逐渐提高,“通过多年来我和学生的接触,常常知道学生对教师的衣饰、仪表观察得不尽其细,评头论足,吹毛求疵,是他们经常的热闹话题。先从反面说,他们不喜欢哪些教师呢?对于衣着打扮守旧落后、邋邋遢遢、不修边幅的教师他们不喜欢;对于花俏超前、浓装艳抹的教师也很反感。不过,对于音乐美术老师打扮过分一点倒不反感。他们喜欢打扮得庄重、漂亮而又有时代感的教师。对女教师如此,对男教师也如此。我想,学生的这些看法是值得我们做教师的重视的。”像这样“评头论足,吹毛求疵”的现象,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是较为少见的。
此外,学生已熟悉的教师,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很少受到着装的影响;而对新教师(包括初为人师者和新调到一所学校的教师)来说,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则较多地受到着装的影响,这是因为同普通人一样,学生也存在“先入为主”、“衣帽取人”的认识偏差。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琐忆》中曾回忆起自己初为人师时的一幕:
1962年9月1日,我带着初为人师的神圣、庄重、热情和希望,穿着一件白衬衣,一条虽然在膝盖部位打了个补丁却洗得脆生生的浅灰色的裤子,跨进了徐州市搬运工子弟小学三年级二班的教室。
教室里一片混乱。学生似乎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有两个小男孩扭在一起打起来了。我赶紧从脑子里“检索”《教育学》、《心理学》中的有关“法则”,可是法则全部失灵。
一个大个子男生说:“老师,你把他们拉出去!”
拉出去?教育学上有这么一说?这是“紧急状态”,也只能如此了。我把他们二人拉到教室外面。教室里顿时安静了。这一教育学里没有的一招果然奏效。
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想和蔼而又亲切地“背诵”两天前就准备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开场白”。可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
安静了没有五分钟,学生们又开始骚动起来。讲话的、争吵的、因为对方的胳膊过了“三八线”而发生“边界”冲突的……按下葫芦又起来瓢。
这是怎么了?我对我这个所谓堂堂的师范学校的“三好生”产生了怀疑。
下课了,学生们议论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