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结构重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注:本文是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刘明康在世界经济论谈2000

中国企业高峰会上的演讲

中国银行业的结构重组

刘明康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商业银行业也是一个只有二十年历史的幼稚行业。在二十年的成长历程中,中国的银行业始终处于一个改造和重组的过程中。中国的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大一统银行,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的唯一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当时它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又办理企业、个人的具体经营业务。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只是财政部的一个部门和出纳而已,所以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化的需要。因此从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重组也就启动了。在银行业改造重组的初期,人

们的主观愿望是增加一些竞争性,主要的手段就是放宽市场准入和改变银行机构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金融政策的基调具有比较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大批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新建银行的审批也大大加快。最后,就有了四大国有银行,十多家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城市商业银行,还有二百多家外资银行的分行或者代表处。最兴旺的时候,农村、城市的信用社上万家,各地的信托投资公司达到了一千

家以上。

当然,这样的结果也使得贷款金额在二十年中增长了二十二倍。银行资产规模的膨胀举世罕见。所以有人讲,在财政能力非常有限和资本市场非常弱小的中国,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正象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样,银行业的竞争和业务规模的高速发展,也蕴藏着很多隐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改造既缺乏内在动力,也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持。结果,改造的进度缓慢,人才大量流失,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给银行健康经营带来了严重威胁。由于国

有独资商业银行仍然拥有国家的信誉,监管机构对它们的要求实际上大大地放宽了。而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就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商业银行,本身也没有彻底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没有发挥应有的参与和监督约束作用,各股东权益没有得到公正的保护。另外,股东的金融意识和专业经验都很缺乏,无以尽职,例如,长期以来,中央银行监管这些股份制银行的时候,对任职资格的审查只包括两位:一位是行长,一位是董事长,却从来不检查这些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是否懂得银行业的专业经营。加上前面提到的治理机制缺陷和外部因素,这就使得这些银行慢慢地积累了一些问题,如规模偏小,风险偏大等,这些问题现在正在逐步暴露。而众多的信托投资公司也是一开始就从来没有良好的构造,加上大多数被地方政府所控制,公司无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存在大量行政干预,其经营能力与庞杂的经营范围不相适应,导致资产质量不佳和资产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普遍暴露。

中国的中外合资银行大多沿袭国内银行的老路,管理不善,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经营水平与国际水准相去很远。就中央银行而言,在过去二十年里,在建立一个竞争性的银行体系上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央银行的监管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放有余而管不足,或一管就死,监管单位内部的健康约束也常常不能到位。针对这一情况,中央银行从九十年代中后期逐步加强了监管力度,提升了监管技能;另外还通过关闭少量经营极端恶劣的机构以突出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维护整体安全、保护存款公众的利益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中国遵循市场化道路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当中,所提出的承诺非常坚决,表明了这一决心。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银行业应该怎样重组?怎样再造?

首先,这个重组和改造必须要有一些基本原则,主要有三条:第一就是中国应当根据自己的独特形式和环境制定出符合自己国情的方式;第二就是重组必须先要有一个宽广的视野,有一个整体化的设计;第三就是必须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短期所采取的步骤一定要与长期的目标任务协调一致。

银行重组首要的任务和战略,第一就是一定要使银行储蓄的功能安全和有效,因为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很好地回答什么样的存款机构应该受到政府政策的保护,什么样的不应该保护。中国在关闭一些办得很不好的存款机构的时候又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存款政府应该帮他清付,什么样的负债—比如说外债,一是对私的存款、对公的存款,应该由政府帮他清付或者得到保护;而什么样的负债可以打折处理,这个问题没有说清楚。

然后就是现在正在建立的储蓄存款的实名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没有这种制度,就谈不上健康的市场退出制度,谈不上风险的管理,也谈不上一个干净的社会。

银行重组要研究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的问题。对中国而言,四大银行是国有的,要不要参与存款保险;而中小机构量大、复杂,风险又不小,怎么样建设一个存款保险机制,既体现大数原则,又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的拖延会带来政府成本的增加,也会带来金融业的道德风险。第二就是要改进中国的信贷决策机构,使得所有的存款资源能够得到最有效的运用。比如说在中国银行内部,现在正在进行信贷系统和审慎内控等建设。所有从事贷款的分支机构今年以内都要成立独立的贷款评审小组,然后在此基础上成立风险评审委员会。

其次就是加强制度的建设。我认为需要加快利率改革。客户有大有小,行业有左有右,风险有高有低,如果统统用同样的贷款利率水平来对待它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也不能体现竞争机制。还有一个就是严格地把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分离。中国政府1994年以来成功地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但是在实践当中,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银行法来独立从事商业银行业务还有困难,内部也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

5

《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第三就是要加快建立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在这方面,中国的银行业有很多功课要做,中国银行也有很多功课要做。

第四就是要建立法律和司法框架,给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包括按审慎会计原则、提呆打呆在内的一系列健康的市场退出机制。讲到市场退出机制,要强调两项原则:第一,目的只有一个,是保护普通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永远不是为了赖帐;第二就是如果获得政府任何形式的直接支持,比如说代位偿还负债、承担或有债务、提供一些担保、以及注资或资产置换等等,不管它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这些银行都必须定期满足一定的条件,都要严格地接受有关经营和财务目标的约束,否则道德危害将非常巨大。

第五就是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深化银行改革。短期目标就是要优先发展银行间的拆借市场和政府的债券市场。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放开利率,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利率的市场化就使得不会再出现政府的债券利率甚至高于企业债券利率这种怪现象,也就能结束在我们的市场上不能为企业提供利率保值和货币保值的业务的现状,因为所有的远期外汇买卖,都建筑在两种货币的远期不同利率折算基础之上。中期的目标我认为应该是资金应可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来注入我们的银行,特别是国有的银行。比如说发行普通股,发行附属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邀请合格的海外金融机构部分持股等。现在中国已经有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持股情况。同时中国还可以与国际上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换股股权合并。只要国家继续保持对国有银行控股的地位,就不会产生对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负面影响。

第六就是要改进现有的审核监管体系,使其更加有力,更加集中。目前至少要加强三个分业监管者的信息共享和共同研究工作以及政策的机制。

现在中国在金融业改造和重构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中国整个的高层管理当局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在下面几个方面应当是同等地加以强调:第一,大家都认为,中国确实需要银行的改革和重组,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都认为金融业要加强监管;第二,大家也知道,要消化那么多的历史包袱,需要更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系统的支持;第三,现在也没有人怀疑金融改革和重组,必须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同步推进,而且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重组将需付出的代价已取得了初步共识。第四个共识就是中国必须进一步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对国际合作采取了积极态度。第五就是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对好银行、坏银行(就是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业绩能够定出一个初步的跟踪和监控的计划。

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前进道路上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以中国银行为例,首先要重视改革,对内对外要进行一定的宣传,宣传工作的准确性如果不够的话,会造成很大的振荡和风险。市场上不希望听到突然性的新闻,而我们在这个方面往往做得不够。第二,因为项目的计划实施和管理方面的判断失误及事先计算的错误而产生的风险。比如说,我们想关闭一个经营不善的分支机构,我们估计花那么多钱就够了,做了一半发现帐算错了,要好几倍的代价才能做完。第三个可能发生的风险就是缺乏大量的专业人员和大量的技术管理支持而产生的过程风险。第四个可能发生的风险,就是和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是因为不能对负面影响进行有序的、连贯的、有效的约束而产生的。第五个风险,就是由于无法使用资本市场而产生的风险。因为财政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有更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钱财,所以银行资本金的充实,大型国有企业资本金的充实,如果不走资本市场道路的话,潜在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备无患的人,我希望,中国的银行业能对未来的金融改革所带来的利弊、风险和机遇都有及时和充分的研究,并做好对策。

(责任编辑:耿群)

6《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