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情世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人情世故

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简而言之,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是指世界上这些事情。

相传此成语出自宋·文天祥《送僧了敬序》:“姑与之委曲于人情世故之内。” 元·戴表元《故玉林项君墓志铭》:“君少历艰险,长径离折,精于人情世故。”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 现·冰心《忆读书》九自然段:“这又是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而泱泱大国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大多徘徊在情感之中,但是也有一点是过分的虚伪,不好意思去排斥。又说回来,人情好了,万事都好办了。

中国人这一生大略是在“性情”与“人情”之间流连反复的。

“人情练达”处世,“性情放达”养生。若处世,便得处理各样“人情”;若养生,最好陶冶自己“性情”。性情不好,喜怒无常,容易致病;人情事故处理不得体,处世多紧峭淤塞。

总的来说,“性情”在道,“人情”在儒。

《红楼梦》中有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真好,而“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则演绎着老成、干练。在这个“关系”社会里,得道升天,失道寡助也。自古要在中国处世做事,皆须要做到“人情练达”的。中国是个很重“人情”的国度,中国百姓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找个“熟人”托点关系之类的。俗语:“朝里有人好做官”“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的便是“人情”的重要之处。这一点,可能与西方国家不大一样。西方人遇事,多半是要找律师之类的。在中国,处世做事,若一门子“法治思维”,多是要碰壁。中国人“屈死不打官司”,一是打官司往往会将情况搞紧张,二是打官司也多打不起——“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当下虽然讲法治了,然而终是积习难改。非万不得一,老百姓多愿意将事情“私了”。这里面就需要“人情”。中国老百姓最怕被人讽刺为:“连一点儿人情事故都不懂”!人若懂得“人情事故”了,左右圆转,上下浸润,那世俗的小日子该是过得滋润呢。比如古代的西门庆,那么坏一个男人,懂人情,会浸润,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日子便过得舒服。耿介,倔强,洁身自好如屈原,却是跳了汩罗河。在中国的世俗生活,奔仕途,求富贵,多须学儒。孔夫子教人这一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有一番作为的。要有所作为,儒教便教人懂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循其道,规规矩矩,在朝在野,都喜欢。《大学》中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要“近道”,则须知先后,懂

本末,听君话,尊师长,便会落得好名声,获得好前程。“意诚心正”要修炼,“克己复礼”,性情必得要收敛,不可率性而为。久在其道,人便受不得。

于是,便有一流人物,反其道而行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

比如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过着这些田园生活,悠闲度日的,其人生哲学多近道家。“居虚极,守静笃”“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将那当官入仕的心放下,潇洒处世,洒落为人。陈继儒弃冠,苏东坡题竹,李笠翁闲花美酒度日,皆是如此。这些人物,善养“性情”,浑不计较人情事故,或种菊,或写梅,或“把酒问青天”,或“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将人性放归自然,性情由之,悠然放逸。

但大多数中国人是做不来这样旷达的。

他们的“人生永有两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与放逸,谨慎与潇洒。”

尤其在现在这个“关系”社会,你要么会溜须拍马屁、要么踏踏实实;踏踏实实还不算,人会说你太过于迂腐,不懂得人情世故、为人处事的圆滑;你若是太过于圆滑,人又会说你这人不靠谱,交不得。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蕴含了那几千年传承的文明!两个字“圆滑”!

在官场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到了就当没有那回事。这样才能把“官”做好、坐稳!对上要“为首是瞻”,对下呢,则是要“鹤立鸡群---我才是老大”。只有那样才能达到对上之恭敬万分,对下则一呼百应的效果,从而才能“官之保,位之稳”。

总而言之,在中国这个社会,是一个以权力为基础,以“人情关系”维系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中,人情世故自然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为重要的“制胜因素”。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沉淀的文化,中国人的文化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