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赋体文学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西汉初期,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文人开始追求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赋应运而生。
汉赋最早是一种歌咏祭祀的文学形式,用于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宴会、祭祀、悼念等。
二、汉赋的发展1. 风格特点汉赋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多样:汉赋的形式多样化,既有五言古体赋,也有七言古体赋,还有五言绝句赋等。
这种形式的多样性为赋体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2)意境丰富:汉赋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通过丰富的描写和比喻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赋往往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的美丽和变幻,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3)修辞繁复:汉赋在修辞手法上非常繁复,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修辞繁复的特点也是汉赋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之一。
2. 代表作品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包括:(1)《离骚》:《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汉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离骚》以屈原的个人遭遇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了屈原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长恨歌》:《长恨歌》是杜甫创作的一篇汉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通过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唐朝繁荣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切。
三、汉赋的演变汉赋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逐渐从祭祀的文学形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阶段。
这主要是因为汉赋的形式和题材相对固定,缺乏创新和变革。
“赋”这种文体在汉代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赋”这种文体在汉代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赋”最早是一种文学表现的方法,如“六义”中的“赋”为不假象征、“直指其事”的意思。
最早把“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是荀子,他作有《赋》篇。
赋是汉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式样,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优秀作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到了汉武帝时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辞赋作家。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子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在许多方面都超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
武帝后期及昭帝朝,即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去世后,将近30年的时间内,赋体文学创作有所低落,见于记载的作家、作品较前期明显减少。
至宣帝、成帝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
以赋名世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扬雄。
土褒有《洞箫赋》,是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它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前最早的咏物赋。
西汉后期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有《蜀都赋》,实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导致东汉初期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思想发生较大变化。
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汉代的赋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蜀都赋》、《甘泉赋》
班固:《东都赋、西都赋》(《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东京、西京)
3、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汉赋的衰微时期
以小赋为主
张衡是处于大赋向小赋转变时期的作家,他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小赋中的优秀作品。
《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也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氓》《七月》
2、
受楚辞的影响
“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较长的篇幅
华美的语言、词汇
问答对唱的方式
铺陈事物 的方法
“赋”与“辞” 的关系
小赋
小赋又称抒情小赋,是东汉中叶以后逐渐兴盛的一种赋体,它篇幅短小,文辞清丽,多通篇用
韵,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结构上不用问答体,而显示出灵活自由的特点
赋在汉代以后的演变
赋在汉代经历了兴起,兴盛到衰落的变化历程,但仍然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六朝时演变为骈(俳)赋,唐宋时演化为律赋,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以来又发展为文赋,现代仍有峻青的《秋色赋》等。
大赋的特点
大赋又称体物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中最具特色的赋体
特点:
①体制宏大,篇幅较长,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②多用铺陈夸张的手法,语言华美,词藻富丽;③内容上多写宫殿、苑囿、京都、山川等壮丽的事物以及帝王的活动;
④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通常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⑤散韵结合,正文以韵文为主,序、尾一般用散文。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汉赋的起源与发展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最早的汉赋作品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在汉朝初期,由于受到楚辞和乐府民歌的影响,赋体文学逐渐兴盛起来。
最早的汉赋作品以抒发个人感情和抒发政治抱负为主题,形式上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采用了较为简练的句式和韵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在西汉时期,赋体文学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许多文人开始创作赋体作品。
其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誉为汉赋的代表作之一,开创了赋体文学的新风格。
他的作品以雄浑的气势、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二、汉赋的特点与风格1. 情感抒发:汉赋强调个人感情的表达,赋作者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为素材,通过赋文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汉赋的情感表达通常较为热烈、激昂,充满了激情和豪情壮志。
2. 辞章华丽:汉赋注重辞章的华丽和修辞的运用。
赋作者常常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汉赋也注重音韵的运用,追求声律的和谐和节奏的流畅。
3. 想象丰富:汉赋作品常常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
赋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的描写,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使汉赋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汉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唐宋诗词和元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唐宋诗词中,汉赋的影响表现在诗词的形式和内容上。
汉赋的辞章华丽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唐宋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唐宋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借鉴了汉赋的辞章技巧和表达方式,使诗词的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元曲中,汉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戏剧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上。
元曲中的历史剧和神话剧常常借鉴了汉赋中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使戏剧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第八讲汉代赋体文学
司马相如
(前179-前117) 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 成都(今属四川)人。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 病免。至梁,从枚乘等游。工辞赋,所作《子 虚赋》为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 赋》,武帝用为郎。曾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 令。其赋富于文采,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 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于篇末则寄寓讽谏。 原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二、政治的稳定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 环境。
三、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宫廷园林的兴建 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
四、统治阶级的提倡为其提供了巨大的 发展空间。
汉赋的发展过程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全盛、成熟三个 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 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 是骚体赋,代表赋作家是贾谊。从武帝到西汉末年的 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全盛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体 大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 扬雄等。从东汉开国到汉末的近两百年间,是汉赋的 成熟、衰落期。由大赋转变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有 班固、张衡等,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 先河。
内容
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 并通过他们讲叙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 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 本骨架。作品生动描绘出大汉帝国的富 庶繁荣,是大汉帝国盛世景象的艺术再 现。司马相如将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 则和验证的艺术旨趣紧密结合在一起, 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 义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好的融为一体。
汉赋产生的基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荀子和宋玉首创的。荀子 作有《赋篇》,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赋”为自 己作品名篇的第一人,而形式上设为一问一答, 也为汉赋作了必要的准备。宋玉学习屈原的辞 赋,创作了《神女赋》、《高唐赋》、《风 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直接以赋命名的赋 体作品。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 叙事,并且开“微讽”先河;手法和形式上, 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词藻更为汉赋奠定了基础。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浅析汉赋的艺术特点(《文心雕龙》)
浅析汉赋的艺术特点(《文心雕龙》)汉赋的体式与艺术特点汉赋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这一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期,它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赋的`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是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如象南朝刘宋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汉赋出现了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汉赋的分类与类别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
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以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为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东汉赋体文学的兴起东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赋体文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赋体文学的兴起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东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东汉赋体文学的特点东汉赋体文学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既有以描写山水、人物、风物为主题的田园赋,也有以叙述历史事件、抒发思想感情为主题的叙事赋,还有以抒发个人情感、抒发政治抱负为主题的抒情赋等。
这些赋体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写实的叙述,也有抒发情感的抒情,展现了东汉时期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东汉赋体文学的发展趋势在东汉时期,赋体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文学题材的多元化东汉时期,文学题材开始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田园、宴会等题材,而是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这种多元化的题材选择丰富了赋体文学的内容,使之更加贴近时代和人民的需求。
2.文学形式的创新东汉时期,赋体文学的形式也开始不断创新。
一方面,赋体文学开始与其他文学体裁相结合,如与诗歌、散文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赋体文学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如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3.文学思想的深化东汉赋体文学在内容上开始追求思想的深化。
赋体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政治抱负和人类命运等大问题。
作品中通过对历史、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4.文学作品的群体化东汉时期,赋体文学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群体。
除了宫廷文人外,士人、官吏、农民等也开始参与到赋体文学的创作中来。
这种群体化的创作模式使得赋体文学的内容更加广泛,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和情感。
东汉赋体文学在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
汉代赋体文学
3、其他文章 (1)赋作 《大人赋》、《长门赋》、《哀秦二世赋》。
(2)散文 《谕巴蜀檄》 《难蜀父老》:假托蜀父老非难“通西南
夷”,阐明“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 《封禅文》:颂扬“大汉之德”,认为可以
举行封禅的典礼。
二、司马相如时代的其他赋家
1、枚皋(前156-?)
字少孺,善辞赋,有《平乐馆 赋》等,但 “其文骫骳(wěi bèi),曲随其事”(《汉书·枚乘 传》),属于文学弄臣性质,后 世罕有流传。
古代文学专题之
辞赋研究
【要点】从楚辞到汉赋的产生;枚乘《七 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的《归田赋》。
【重点】汉赋的发展;司马相如赋作的艺 术特征。
【难点】汉大赋的基本特征;由大赋而抒 情小赋的社会文化原因。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辞赋
一、从楚辞到汉赋 二、枚乘的《七发》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的辞赋
的形式劝帝王听谏。
《七谏》:因袭楚辞,无甚特色。
三、西汉后期辞赋 1、王褒
约前88-约前55,字子渊, 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生 逢宣帝倡导文学之时。
王褒的作品体现了汉赋的转 变:题材上由游猎、女色而 细小的物件;风格上由规模 壮阔而纤弱沉缅的风格;手 法上由铺排夸张而密巧细致。 其名作《洞箫赋》就是“三 个转变”的集中体现。 这是第一篇专写乐器与音乐 的赋。
作家。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 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四赋是其代表作。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 代表作是《两都赋》。
③此期赋作多数 旨在“润色鸿 业”——汉家 帝国的赫赫声 威、新兴都邑 的繁荣新旺、 宫室苑囿的富 丽堂皇和贵族 田猎的盛大场 面等,但也有 劝谕之意。
2、刘安及其门客
赋体文学
散体之赋
• 以贤人失意为主题的骚体赋在西汉中叶以后,无 论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规范化、类型化的趋势。 但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曾做过一篇《招隐 士》,试图在句型、用语以至意境的创造方面有 所突破,从而形成一种骚赋变体。 • 到了武帝时期,散体赋是赋体文学的代表性文体。 散体赋是一种含有诗、骚、散文等文体因素的综 合性文体。标志散体赋成型的第一篇作品,当推 枚乘的《七发》(138、183)《七发》,李善曰: “《七发》者,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也,犹《楚 辞》、《七谏》之流。”(《文选》卷34)
子虚上林为汉大赋的代表之作对后世的赋作影响甚大它成为扬雄张衡班固左思等模仿的典在武帝时代的赋家中最富有个性色彩的当推东方朔其答客难借宾客之口抒发自己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同胞之徒无所居容的不平
赋体文学
• 以赋名篇,始于荀子。其《赋篇》分别咏 礼、智、云、蚕、针,是后来咏物赋的开 端。
•
3、用字怪异、重沓和同偏旁字的联绵堆 砌(“字林”之讥),如: 志之赋
• 目睹社会黑暗,传统的道德信念开始动摇; • 随时可能遭到迫害,内心忧惧、愤懑与日 俱增,辞赋成为抒情写志的工具。 • 代表作家:张衡、蔡邕、赵壹。(175)
• 东汉前期的班固是散体赋由全盛而走向没 落的最后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两都 赋》在叙写苑圃、田猎、祀仪而外,描绘 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以征 实与夸张相结合的笔法,有开创的意义。 东汉末年张衡之《二京赋》,实由此为发 端。
•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 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 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 称诗以喻其意,盖以别贤与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寝坏,聘问歌咏, 不行于列国。学诗之人,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罹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 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 扬子云,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讽喻之义。是以扬子悔 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 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 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汉书·艺文志》)
汉赋思维特征探析
汉赋思维特征探析赵玲【摘要】汉代的赋体文学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汉赋以象喻志,这是隐喻思维的标准流程.汉赋在内容上着力"体物",而"体物"的目的则是为了"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这其实正是隐喻的方式.汉赋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在对隐喻方式的运用上可以说已经很成熟.汉赋大多采用假托的方式,实际上主要是艺术隐喻方式之一的借喻,也就是假借一个事物来表现某种情志.汉代的赋体作品,尤其是大赋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如此受到文人的厚爱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其关键因素就是隐喻思维方式的被看重和广泛应用.同时,汉赋也采用讽喻的方式实现其隐喻价值.汉赋在艺术意象的创造上具有很高的隐喻价值.%The Fu literature in Han Dynasty had its unique way of artistic thinking.It is the standard procedure of metaphor thinking.Han Fu in the content focused on the "objects" and "wills", namely by copying things to express emotion.The most of the spurious, actually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artistic metaphor metonymy, which is under the guise of a thing to show some emotion.Fu works in the H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great one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the key factor is that the metaphor thinking mode was highly valued and widely used.At the same time, Han Fu also used the allegorical method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metaphor.The metaphor has a high value in art image creation.【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汉赋;艺术隐喻;借喻;讽喻【作者】赵玲【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赋作为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体式,不仅因其铺排的语势,特有的艺术风格,而且因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历来被学界所称颂,但研究者却寥寥,今撰此小文,求教于方家。
汉代赋体文学
第十章汉代赋体文学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汉代赋的起源和特点,骚体赋在内容与句式上的特点,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班婕妤《自悼赋》与《捣素赋》;汉代散体赋的特点,汉代重要的几位赋体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蜀都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汉代的抒情赋特征及其代表作家,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客疾邪赋》。
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汉赋的主要特征。
对汉赋的分类有所了解,并明确汉散体大赋的主要特点。
了解汉赋作家的创作情况和代表作品,了解重点作品,如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归田赋》,主要内容和艺术形式。
骚体赋,散体赋及其代表作家贾谊,司马相如、枚乘、班固、张衡等,赋的抒情化和小品化演变。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十章汉代赋体文学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元戏曲史序》)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本章对汉赋的渊源、特点、发展流变、分类及重要作家进行介绍。
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代文学创作中最流行的文体是
汉代文学创作中最流行的文体是汉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最流行的文体是赋。
赋是一种以古文体为基础,以古代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体裁。
它以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以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模仿、续写、发挥、发展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赋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汉代文学家在赋的创作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优秀的赋作品。
这些赋作品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成为了汉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赋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了政治、历史、风俗、风景、人物等各个方面。
赋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有对历史事件的追忆,同时也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赋作品的题材多样化,使得汉代文学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了丰富的特点。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赋的风格也是非常多样的。
有的赋作品雄浑壮丽,气势磅礴,富有豪情壮志;有的赋作品婉约柔美,细腻婉转,富有诗情画意;还有的赋作品清新明丽,清新淡雅,富有清新雅致。
这些不同风格的赋作品,使得汉代文学创作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赋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汉代的赋作品不仅在当时广泛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文学家都受到了汉代赋作品的启发和影响,他们在赋的创作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因此,可以说,汉代赋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代文学创作中最流行的文体是赋。
赋作品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成为了汉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汉代赋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汉代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名词解释汉赋
名词解释汉赋汉赋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赋最早出现于汉代,而汉赋的鼎盛时期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
下面将对汉赋进行名词解释。
一、汉赋的定义汉赋是一种抒发情感、描绘景物、讴歌人物的韵文体裁。
它通过丰富的比喻、夸张的修辞和多层次的意象,以及独特的韵律和韵音的运用,表达出作者的感受和观点。
二、汉赋的特点1.比兴手法:汉赋以比兴为其主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描绘绚丽多彩的目的。
比如将云彩比作绸缎、流水比作银河等等。
2.描写技巧:汉赋以细腻的描写技巧著称,通过详细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等,使读者能够产生直观的感受,仿佛亲临其境。
3.抒发情感:汉赋追求情感的真实和直接,通过凝练的词语和精确的构思,将作者的感情直接传递给读者,引发共鸣和思考。
4.韵律和韵音:汉赋注重文章的韵律和韵音的运用。
它采用七言或五言的句子结构,注重音节的抑扬顿挫,使文章既有音乐感,又有节奏感。
5.主题广泛:汉赋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以史事为题材的史赋,也有以山水为题材的山水赋,以及以人物为题材的人物赋等等。
不同的赋体强调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但都彰显了作者的才情和才华。
三、汉赋的代表作品1.《离骚》:《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美得令人窒息的赋体辞章,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
它以婉约的笔触和悲壮的情感,描绘了屈原自贬谪之后的心路历程。
2.《观沧海》:《观沧海》是东汉文学家张衡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对海洋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沧海桑田的感慨与追求。
3.《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东晋文学家高适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韵律,描绘了长安城的繁荣和盛景。
以上是对汉赋的名词解释。
汉赋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创作水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楚辞”与“赋”的关系
赋的发展与楚辞曾有密切联系,因此汉代往
往将辞与赋连称,汉初的“骚体赋”确与楚 辞相当接近。但二者终究性质不同。楚辞在 根本上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而典型的 汉赋已经演化成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 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 文体。
二、赋体的含义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
第三节
汉赋发展的阶段
(从西汉开国
第一阶段:汉赋的形成期
至武帝初年) 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 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 赋的第二个阶段。枚乘的《七发》标志 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汉赋的全盛时期(从武帝初年至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
2、枚乘(?—前140), 汉初著名辞赋家 字叔,淮阴人,生活于 文帝、景帝时代。先追 随吴王刘濞,因吴王谋 反投奔梁孝王。受到景 帝的重视,但他不热衷 仕进,托病辞官。武帝 好赋,“安车蒲轮”请 他入宫,终猝死于赴京 途中。
《汉书· 艺文志
》载共有赋9篇,仅存3 篇:《七发》、《菟园赋》、《柳赋》, 以《七发》文学成就最大。
2.赋又有诵诗之意。
“瞍赋矇诵。”《国语· 周语》
·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 艺文志》
窃以为赋自有一种声调,细别之与歌不同。
荀、屈所创之赋,系取瞍赋之声调而作。 《文心雕龙》范文澜注 故此,赋又是指一种诵读诗歌的方式。
3.最早写赋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他在
《赋篇》中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手 法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 物。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矰缴(zēng zhuó ):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秋风辞(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zhà o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东汉中叶) 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并达到了 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 武帝、宣帝之时是汉赋创作的鼎盛时期,西 汉末年以降则出现了创作中的模拟风气。形 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摛文,体 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的内容 和艺术上的特点。 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 班固、张衡。
汉代赋体文学
目 录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第 Nhomakorabea节 第五节 汉 初 的 韵 文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汉赋发展的阶段 代表作家作品 汉赋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汉初的韵文
楚声短歌
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小
的诗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鸿鹄歌》等。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项羽《垓下 歌》
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摹写事物, 以物写志,篇章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赋是汉代最流行 的文体,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张衡、赵壹等,其 中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出自《文心雕龙〃诠赋》,即铺陈词藻,
彰显文采,描绘事物,书写志思。
第三阶段:汉赋的转变期(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这 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情 小赋创作的蔚起。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 赵壹、蔡邕、祢衡等
转变原因:
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东汉中叶后,宦官外
戚专权,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祸乱频起。文人写 作态度发生变化,赋体题材有所扩大。开始这一转 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还有蔡邕的《述行赋》、 祢衡的《鹦鹉赋》。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壹的《刺世 疾邪赋》。
“很多人仿效《七发》,故有“七体”的流行。
如傅毅的《七激》、刘广世的《七兴》、崔骃 《七依》、李尤的《七款》、张衡的《七辩》等
3.司马相如(前179—前118)
鲁迅语 “武帝时文人, 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 (约前179—前117)汉代文学家。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 人,一说成都人。原名司马长卿,小名犬子(狗儿)。因为 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才改名,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 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武骑常侍”。所作《子虚赋》 与《上林赋》为汉武帝所赞赏,拜为中郎将,公元前135年 (建元六年)奉命出使西南有功,后为孝文园令。他见武帝 喜好神仙之术,曾上《大人赋》欲以讽谏,然效果适得其反。 后病卒于家。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遗有《封禅文》一 卷。作品还有散文《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凡将 篇》,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内容:假托楚太子因纵欲享乐导致卧病不 起。吴客前往探病,陈说了奇声、奇味、骑 射、游宴、田猎、观涛来启发太子,最终以 “要言妙道”使太子痊愈。
《七发》 ◇
枚 乘 的 《七发》
◇ 主旨:劝戒统治阶级要摆脱腐朽糜烂的生活, 倡导追求要言妙道,具有积极的意义。 ◇ 写作特色: Ⅰ、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上 见于屈原与渔夫、贾谊与鵩鸟,后见于班固的 《两都赋》,成为汉赋重要表现形式。) Ⅱ、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
三、汉赋的三种体式
(一) 骚体赋
骚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 品而写就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 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 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 “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 迁的《悲士不遇赋》。
(二)汉大赋
◇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七发》的主客问答体式和敷陈七事以进言等写法为 后人竞相仿效,形成了一种定型的文体:“七体”。 “七体”:
以一件事做开端,采用反复的问答体,铺陈辞藻,咏物
说理,达到某种讽谏的目的。通常由序言、赋文主体、 结尾三部分组成。其文韵散结合,句式参差,铺陈夸张, 描绘细致。
第二节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 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 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 后世莫能继焉。”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序》
一、赋体的起源
1.“赋自《诗》出”
“诗六教: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 颂。” 《周礼·春官·大师》 “赋者,古诗之流也。” (班固《两都赋序》)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 体物写志也。”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 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 诠赋》) 综上,所谓的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陈述性、叙事 性和描绘性的手法,并用以称谓以上述手法为主要 特征的文体。
散体大赋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 代表性的文体。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 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 和气势。 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 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 的美学方式。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
汉景帝之第9子,17岁即 位,在位55年。继承了“文 景之治”的政策,实行了一 系列改革措施,使汉帝国达 到强盛的顶峰。
Ⅲ、运用一系列比喻、排比层层铺陈,极尽夸张 之能事 ,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
枚 乘 的 《七发》
◇ 文学成就:在多方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 Ⅰ、虚构的故事框架摆脱了描述实际事件的限制, 使作者能自由地选择和表现自然与社会生活内容, 对汉赋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Ⅱ、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 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符合了后人对赋体所下 的定义。 Ⅲ、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在后来的赋中得 到进一步发展。 Ⅳ、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和“劝百讽一” 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
在政治上的不平和对社会现实的憎恨。
▲ 《吊屈原赋》和《服鸟赋》
都在于以此排解内心的忧愤情怀。这两
篇赋的风格不一,前者宜为抒情之作, 后者应是说理之篇。前者充满了入世的 思想,因入世不能而悲愤难耐;后者与 前者相距三年,这三年贾谊的思想可以 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入世走向了出 世,所以后者充满了道家的齐生死的思 想,看似很超脱了。实际上,贾谊并没 有超脱,当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自伤 为傅失职也死去了,足见其不能脱世。
(三)抒情小赋
产生并盛行于东汉中期和后期。
小赋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
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 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 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 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 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 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 意化的倾向。 其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和 《思玄赋》、弥衡的《鹦鹉赋》、赵壹的《刺世 嫉邪赋》等。
骓:青白杂色的马
☆ 刘邦
(前256-前195), 字季,沛丰邑(今江 苏沛县)人。曾为泗 水亭长,秦末加入到 反秦大军中,逐步建 立了军事力量。经过 四年的楚汉战争,打 败项羽,建立西汉王 朝,史称汉高祖。
▲
刘邦短歌二首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盛行于汉武帝中期到东汉中期,枚乘的 《七发》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结构形式。汉大 赋最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代表作品有《子 虚赋》、《上林赋》)、杨雄(代表作品有 《 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甘 泉赋》等)、班固(代表作为《两都赋》)、 张衡(代表作为《二京赋》)。这四人合称为 “汉赋四大家“。
小赋虽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突破了彼此沿袭的赋颂的传统, 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