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一》赏析

合集下载

《一一》(Yi Yi)500字观后感

《一一》(Yi Yi)500字观后感

《一一》(Yi Yi)500字观后感《一一》(Yi Yi)是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台湾电影,该影片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对家庭、生活的细腻观察而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对这部电影的500字读后感。

《一一》是一部如诗如画的电影,它通过对每个角色微妙而真实的描绘,呈现了一幅富有情感、令人深思的家庭画卷。

影片以极为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普通人物的世界,使得观众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深刻的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精心构建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主人公杨家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和独特的人性。

从小学生的天真、中年男子的沉默,到中年女子的矛盾心理,再到年迈父亲的百感交集,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个性,使得整个家庭在多样性中显得更加真实而富有戏剧性。

影片通过三个主要角色的视角,以及对周遭人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台湾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纷扰。

小学生杨嘉轩透过摄影记录生活,表达了对于成长和变化的独特视角。

父亲杨德修则在职场和家庭责任之间左右为难,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无奈,他的沉默和反思成为整个故事的心声。

母亲杨淑贞则在家庭的平凡中体现出对生活的不安和对幸福的追求,她在纷繁的情感中展现出女性的坚韧和智慧。

其次,影片通过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杨德昌巧妙地融入了城市的现代化元素,展示了台北这个繁忙城市的喧嚣与深沉。

从繁忙的街头巷尾到高楼大厦,再到家庭的小屋,影片通过城市的变迁,展现了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安排,没有多余的情节,每一场景都让观众在静默中思考。

音乐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符,为观众带来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最后,影片的结尾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当故事走向尾声时,人物们在不同的场景中展开对生活、对未来的思索。

结局没有过多的交代,而是以开放的方式留给了观众。

这种留白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沉思着生活的种种可能性和选择。

台湾影视观后感

台湾影视观后感

台湾影视观后感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台湾的影视作品,《一一》。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台湾上班族家庭的故事,通过描绘不同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内心矛盾,展现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电影从女主角小霞的视角展开,她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职业女性,但却陷入了婚姻的困惑中。

她的丈夫荣浩经营一家小公司,面临经济压力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困扰。

小霞的父母则是两位成熟稳重的长辈,他们在家庭中承担了许多责任,但也有自己的梦想。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深入探讨了当代台湾家庭的现状和问题。

《一一》用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现代家庭的复杂性。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内心矛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女主角小霞在工作和婚姻之间感到无力和迷茫,她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又要面对现实的压力。

她的丈夫荣浩面临着生意失败的危机,他努力工作,但也因此忽略了家庭的责任。

小霞的父母则为了供养子女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对此他们也有所埋怨。

这些复杂的情感和矛盾使得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他们需要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电影通过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小霞的丈夫荣浩在经历一次意外之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最终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动力。

小霞的父母也在电影中展现了他们对家庭和梦想的坚持与矛盾。

通过这些角色的成长和变化,电影传递了关于家庭、婚姻和生活的思考与启示。

《一一》不仅是一部写实的家庭题材电影,更是对当代台湾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对家庭价值的思考。

电影呈现了现代家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在现实压力下的迷茫和挣扎。

但与此同时,电影也传递了希望和勇气的信息,告诉观众只要我们坚持自我和追求梦想,就能找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

总之,《一一》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当代台湾家庭的现状和问题。

这部电影引起了我对家庭、婚姻和生活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台湾电影的魅力和深度。

论文:景 静 镜——杨德昌《一一》影评

论文:景 静 镜——杨德昌《一一》影评

景·静·镜——杨德昌电影《一一》评析杨志伟杨德昌电影《一一》对于生活在繁闹中的人来讲看过之后或会得到一份平静,一个生活的过于单纯的人来讲或会得来一份繁琐。

平常而又简单的生活之景,客观而又真诚的态度之静,复制而又深刻的人生之镜,这部《一一》带给我们观众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生活的片段,而是个体生命存在的重要以及生命个体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情感的交流。

正如杨德昌对自已影片名字“一一”的解释:“《一一》代表一切简单自然,其实质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是言语的相互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我坚持生命个体的重要性。

”然而生活之景、态度之静、人生之镜,感觉上,近乎用白描(这里请允许我用文字媒介中的修辞或是绘画媒介中表现技法,加以借用)的手法再现生活:平淡朴素、真实自然,其实不然其意境深远,看似很平淡的生活片段,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体会,言虽尽留人予思考。

生活之景也许是因为影片的太长的缘故,我几次都是片段性的观看《一一》,也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才一气呵成的将整部影片看完,但是看完后就有了很多的感受,想说但是又不知该从何说起,也许很多的观众是和我一样的。

这样看来,几次的观影应该说看的最多一个场景应该是影片的开头。

对我来说,影片伊始——结婚的场景,其实是吸引我看完整部影片最重要的动力,也应该是这部影片给予那些和我一样碍于影片太长,一次次锲而不舍看完影片的观众动力来源的地方。

它的出现,把我们从婚礼的神圣与喜悦中,一下拉到了恬静而平凡的人生时光里。

场景的设置,从一开始就用心的处理了整部影片不会脱离现实生活场景真实性的理念灌输,教堂里两个人的一场婚礼,一群人在公园里的游园,一个家庭的一场合影......像一段历史,像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就是这么简单,仿佛每个人都已经经历过了或者是正在经历着,只不过观众现在成了旁观者,我们在重读或目睹着这一切的。

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和平凡不奇。

这场戏,导演杨德昌极大发挥了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视听语言的可塑性。

长镜头理论下的写实风格——影片《一一》的长镜头分析

长镜头理论下的写实风格——影片《一一》的长镜头分析

长镜头理论下的写实风格——影片《一一》的长镜头分析摘要】长镜头是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本文通过分析影片《一一》的典型长镜头,对长镜头理论的功能与背后的美学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表达影片主旨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一一;长镜头理论;长镜头的功能与美学特征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一一》在曾在嘎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

这是一部故事复杂的剧情长片,影片主要通过五条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台湾中产阶级家庭生活。

故事主要讲述主人翁简南俊人到中年的烦恼。

事业面临危机、与相交多年的朋友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结识一位和自己有着共同爱好与追求的日本电脑游戏工程师、初恋女友的突然再次出现更令他陷入感情与婚姻危机,同时还有婆婆的生命危机,妻子对个体存在的价值质疑,女儿婷婷的青春期危机,儿子洋洋的成长困惑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大都市下一个普通家庭的缩影的危机。

这部影片的有别于主流的常规叙事电影,影片中固定不动的机位,将一个个场景空间纳入全景画面,无须分切,从不推拉,叙事大多通过全景长镜头的场面调度实现,主要人物的刻画则用一些中近景的单人画面加固定画框,加话外空间,比起蒙太奇镜头组接,这种方式更加客观真实。

这种叙事方式属于典型的长镜头理论。

其写实风格明显受到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和四五十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风格影响,走的也是一种真实、自然、纯朴、再现的写实路线。

电影呈现出以深焦摄影和长镜头运动为主的美学风格,大多运用散文化的情节结构和开放式结局,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本来面貌,追求一种记录式的真实感。

①一、长镜头理论所谓“长镜头的理论”是美国电影理论界对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的一种称谓。

巴赞为了实现其审美理想,在重现现实的不同方式中找到了一个鼓吹的对象。

他以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依据,提出按照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想拍摄影片。

其理论因其美学意义上的绝对化,从六十年代以来就遭到某些电影理论家的批评。

影片《一一》的影评

影片《一一》的影评

《一一》——长镜头分析在杨德昌执导的电影中,他总是力图还原人们的真实生活场景,强调电影的记录、纪实功能。

因而,导演会试图用最真实的长镜头来展现社会中人性的变化。

而在《一一》这部影片中,它大多采用了固定长镜头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展现人物的生活处境,导演用大段的长镜头语言创造了影片的总体风格即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思考,对重复单调生活的洞穿。

在年迈的婆婆生病昏迷,需要家人依次通过与婆婆交流的方式来唤醒婆婆时,采用了长镜头的方式真实的还原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

而长镜头附之近景呈现了家庭成员间彼此的困惑,放在现代化都市大背景下,更显每个人的卑微与无助。

在婷婷对婆婆倾诉时,婷婷的眼部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眼睛与暗色调的光线相融合,用长镜头叠加色调的方式,意味着此时婷婷的心理正处于压抑和自责的状态。

在洋洋的舅舅讲话时,他的话题只能是不断的自述着自己变有钱,这是对把人变成只知道追逐金钱的社会最有力讽刺。

而长镜头在此时也缓慢记录着,它以第三视角冷眼旁观着在都市大背景下普通人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

在简南俊与合伙人发生理念上的冲突时,导演通过长镜头加框架构图的方式,借助窗户本身的框架、推拉门、墙等物体,成功将物理空间同人物的心理空间对立起来,表现了人的分裂、隔膜与空间对人的挤压感。

而在置身狭长的走廊和过道上的人时,借助窗户和门缝等隔景去看,由于景观的阻挡,观众视角的模糊,无形之中就拉大观众与影片人物之间的距离,使现代文明社会中个体的孤独与他者的排斥相显现。

在简南俊与初恋在日本相会时,而身处台湾的女儿婷婷此时也与初恋在街头散步。

导演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将两段长镜头“合二为一”。

相同的动作、相似的对话、相同的时间点,横跨空间的蒙太奇剪辑手法无不暗示了相似的情感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延续,契合了人生重复循环的主题。

在这一剧情中,导演还用后续的长镜头还原了本来的真实生活以及用长镜头去记录了每个人的心路成长历程,烘托表现了情感上的升华与认知能力。

观电影《一一》有感

观电影《一一》有感

观电影《一一》有感这是杨德昌导演的一部很经典的电影,时间很长,在3个多小时的漫长叙事中,导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美又很凄凉,很伤感又充满希望的关于我们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普普通通的人们的家庭,事业,爱情的故事。

影片的切入角度很小,一个普通的台湾家庭,三代人的世界与导演所要表现的宏大叙事相比,算得上是很小了。

就是通过这样的一扇窗口,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出导演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换言之,就是高速发展,充满变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语境下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看《一一》的时候,是一种莫名的感觉,好像意在此处又浑然不可知。

总之,我们在导演的刻意引导下,拾起了丢失的那种感动和思考的能力。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个社会的理性或者感性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办……所有的问题紧紧缠绕着我,就像影片中所有的人都被各自的生活所缠绕一样。

当今社会的发展在物质上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但在精神上却在切割人与人,人与自然地联系。

我们这个社会的疏离感,陌生感,恐惧感,孤独感在增加,而真正的,纯粹的人情味要么变了味,要么就完全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洋洋一家三代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感悟社会,体察人生的视角。

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曾经也有过洋洋式的关于“背后真实”的疑问,有过婷婷式的关于友情和爱情的困惑,或许我们还可以预见NJ身上的那种矛盾,冲突,无奈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可能性。

所有的这些人的故事最终回归到影片的主题,我认为就是该影片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现代语境下人的生态的一种探索和追问。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媒体即隐喻”,我们生活的.是一个被隐喻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意义和象征包裹的世界,我们人本身是否真实已经不再重要,关键的是看我们是否显得真实。

现代语境下的真实性不再是那种与心灵同步的真实,而是一种想象的真实,面具化的真实。

洋洋说:“人们总是看不见自己的背面”,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变化,充满诱惑的世界,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进行价值探寻和理性选择,对于“背后的世界”,现代人失去了观看的兴趣,很大一部分人也失去了这种能力。

浅析影片《一一》对生命与世界的阐释

浅析影片《一一》对生命与世界的阐释

浅析影片《一一》对生命与世界的阐释作者:赵嘉慧来源:《活力》2009年第17期《一一》是杨德昌导演1999年的作品。

讲述的是一个台湾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

影片以一个并不令人愉快和喜悦的婚礼开始,以一个并不令人感到悲伤的葬礼结束。

其中有父亲公司面临倒闭的危机、与初恋女友的重逢,母亲发觉生活的单调而精神崩溃,女儿陷入苦涩的初恋等一系列琐屑的生活故事。

影片通过对剧中人物的一一讲述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与生命的缩影。

影片一开始屏幕上便有一笔写下了“一”,又是一笔写成“=”,然而却不是二。

如同无穷与无穷相加不会有两个无穷,一一相加仍然为一。

“一”是起点吗?是终点吗?是极大?是极小?一有尽吗?抑或无尽?……影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命题。

洋洋曾在影片中这样问他爸爸:“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事情呢?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样是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呢?”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只看到了世界的一半……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便是“一”,然而把两个人眼中的世界叠加在一起仍是“一”,无论怎样的叠加,它就是一个世界,只不过它更具体更丰富,却绝不会完全的分裂成两个,正如同阴阳的浑然,如同海天的相接,它们各自为“一”,相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相对更完整的一。

所谓相对,是因为无论我们找到多少个“一”加在一起都无法得到一个绝对完整而清晰的世界。

生活与世界本身就是那样不可捉摸、参悟不透、变幻莫测,可是它的魅力不是正在于此吗?影片的叙事节奏是相当缓慢的。

比如天空中云彩变幻的镜头,大桥下汽车转转停停又疾驰而过、火车在轨道上驶入驶出站台的镜头,简南峻徘徊在海岸堤坝上的镜头,洋洋跳下游泳池后水面的镜头……它们都不影响电影的叙事,却无一例外地被安排了长时间的停顿。

在这里导演就是要描写一种生存的状态,同时也是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飘忽不定的云不正是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多变吗?火车、汽车不是在描写生命旅程的匆匆吗?每一个人都是这世界的过客,而疲惫的我们却永远搞不清人生的终点到底在哪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一一电影观后感

一一电影观后感

一一电影观后感《一一》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于2000年上映。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不同的故事线索,以及对台湾社会变迁的观察和抒发,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情感和细腻描绘的电影世界。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引人深思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对其中的多个主题和意象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首先,我被电影中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刻画所打动。

影片以一个台湾家庭为背景,通过几个人物角色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纠葛、爱与牺牲。

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紧张却又充满了温情。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节设置,让观众感受到每个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进而引发对亲情的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电影中展现的家庭关系与现实中的家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令我倍感亲切。

其次,电影中的音乐和摄影技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采用了许多悠扬动人的音乐来渲染情节,如波琳娜·张的歌声和林弟弟的钢琴演奏,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凄美和回忆的情感色彩。

同时,杨德昌导演善于运用摄影手法以及光影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引导观众的情绪。

影片中的镜头构图和色彩运用都非常出色,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电影氛围。

我在观影过程中受到了这些音乐和摄影的熏陶,感受到了电影所传递给我的情绪和情感。

此外,我认为电影中对人生和成长的思考也引人深思。

影片通过多个故事线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人生抉择和成长历程。

他们面对现实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内心的挣扎,最终都在这个特殊的时空背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这种关于成长和生命的思考令观众产生共鸣,自己也在电影中找到了一些关于自己生活的答案。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选择,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总的来说,《一一》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考的电影作品,它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家庭关系、亲情、音乐、摄影等多个主题。

这部电影以其深情和感性的叙事风格,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审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机会。

一一 影评

一一 影评

一一影评电影评论:《一一》《一一》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该片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刻画而闻名。

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对这部电影深感震撼,因为它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心构建的剧情,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导演杨德昌以他独特的拍摄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中。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镜头,捕捉到了人物的微妙表情和情感变化,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细节,每一场戏都让人沉浸在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其次,影片通过真实的人物刻画,让观众与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一》以一个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选择和反思。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使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是年轻的小孩还是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迷茫,而这些情感共鸣点正是观众与电影建立联系的桥梁。

最后,影片所传递的主题和思考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一》通过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探讨了时间、记忆和人生的意义等深刻的话题。

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在讲述着一个小小的故事,然而这些小故事却蕴含着更大的哲理和启示。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回顾过去的经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电影《一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刻画,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它让观众不仅仅是欣赏电影,更是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

《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

《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而《一一》这部电影,无疑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在观影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入了一个刹那却又永恒的现实世界。

影片以台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导演杨德昌以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情感,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一系列的碎片化叙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家庭,让我们在电影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复杂。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矛盾。

首先是主人公小琦,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他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他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家庭的困扰以及初恋的迷惘。

小琦的父亲,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但他却对家庭缺乏关心和责任感。

母亲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但她却因为家庭的种种问题而感到沮丧。

还有小琦的姐姐,她在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深刻的恋爱和痛苦的分离。

通过这些角色的交织和碰撞,导演展现了家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他没有刻意渲染情节的曲折和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的迷茫和奋斗,看到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无奈。

这些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除了家庭的故事,影片还涉及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导演通过小琦的学校生活和与同学的互动,揭示了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对个体发展的束缚。

他通过小琦的初恋经历,探讨了性别和爱情的困惑。

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让观众在思考的同时,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导演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和非线性的结构,将时间和空间交错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每个角色的情感和成长。

我们看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看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

《一一》的成长观后感

《一一》的成长观后感

《一一》的成长观后感电影《一一》是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作品,于2000年上映。

这部影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家庭的成长与变迁,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迷茫。

观看完《一一》,我被影片中所展现的情感和人物形象深深打动,思考了许多关于成长和人生的问题。

首先,影片以一个家庭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线索展示了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成长与变化。

从小孩到成年人,从父母到子女,每个人都经历了自己独特的成长之路。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种刻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成长的艰辛和无奈。

其次,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关系。

家庭、友情、爱情,这些关系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快乐。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情感纠葛,他们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伤害了他人。

这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复杂而又脆弱,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保持真诚和善良?同时,影片还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展现了生活的流转和变化。

时间是无情的,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它总是在不停地流逝。

影片中的人物也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长大,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岁月的沉淀,更是一种成熟和思考。

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展现了导演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从镜头的运用到音乐的选择,每一个元素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影片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导演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描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迷茫。

《一一》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成长和人生的问题。

在这个喧嚣而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我们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答案,他们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总的来说,电影《一一》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成长与变迁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迷茫。

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

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

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摘要]杨德昌创作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反映现代都市中上阶层家庭生活的影片。

影片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现实生活的层面,而是通过影片的内容表达了创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态度。

以平静的影像描绘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表面波澜不惊的画面却难以掩盖创作者表达赤子之心的强烈愿望,而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以及杜绝恶的心灵是本片最鲜明的审美主题。

影片也通过这三个方面表现出心如止水的人生审美理念。

[关键词]心如止水;人生;审美;态度;理念人生就像是一个经历万事万物后最终回到起点的过程。

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恰如电影的名字,生命平静地一一到来又平静地一一归去。

尘世间的人对于生活应具有凝神关注的生命精神,康德曾经说过美是道德的理念,美是无功利的生存凝视,影片中从容面对生活的人生观念以及杜绝恶之心灵的审美主题恰是这一理念的现象表达。

这是一种只有对生命大彻大悟后方能达到的人生顿悟。

一次心灵的沉静观照,往往会造就人的生命动向,由此,荣格曾经说过人恰恰是应该在他忽略或者不能认真感受的现象中才能达到对心灵的精神观照,因此,电影中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这一审美主题恰恰做了最完美的回应。

尼采曾指出:“魔变(Verzauberung)是一切艺术的前提。

”[1]杨德昌则将这一魔变充分运用到了电影中,使《一一》和生命做了静默的联系,开始了一次生命的回归之旅。

一、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从容不迫中展开,任何事件都在一一进行。

现实生活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可悲的,这种美好或者悲哀取决于内心对待生活的审美理念,从杨德昌的心灵表达层面来看,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都应该以一种心如止水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控因素,过多地干涉或者掌控欲太强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应,在心如止水的平面荡起阵阵涟漪以致造成心灵的动荡。

影片以阿弟和小燕的婚礼开始,当亲人和朋友漫步在充满阳光的林荫大道上时,一切显得那么和谐与美好,然而剧情中云云的出现使得婚礼的美好气氛戛然而止,看似美好的事物在背后掩藏着氤氲的因素。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摘要】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在表现方式上通过人物行为和对话展现出来,体现了生死在儒道哲学中的意义和境界。

生死观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与儒道思想相契合,强调生死循环、无始无终的概念。

电影通过生死观的探讨,给人们带来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儒道生死观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也在电影中得到展现,呼应着当代人对生死的思考与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

电影中的人物生死观则通过不同角色的经历和选择展现了多样的观念和态度。

综合观影体验,电影《一一》对生死观进行了深刻探讨,让观众在情感与理性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电影《一一》、儒道生死观、表现方式、哲学内涵、影响、启示、现代社会、人物、探讨1. 引言1.1 电影《一一》简介《一一》是由著名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台湾电影,于2000年上映。

影片通过描绘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主人公,探讨了生命中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影片以极为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再现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一》被认为是杨德昌导演生前的杰作之一,也是他对生死观进行深刻探讨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部电影不仅在台湾本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大奖,被誉为亚洲电影的经典之一。

通过《一一》,观众可以感受到导演对人生、生死、时间等重大命题的思考和探讨,引发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2. 正文2.1 儒道生死观的表现方式儒道生死观在电影《一一》中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言行举止、情感表达以及道德选择上。

电影中的角色们在面对生死问题时展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生死观。

片中的男主角杰桑面对父亲的过世表现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却又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女主角小玲则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选择了轻生,展现出一种消极的生死观。

电影中还通过一些对话和场景的描写,展现出儒道生死观对人生价值、道德选择和生命意义的影响。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情节描写,观众可以深入感受到儒道生死观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以及它对人类生存和生命意义的影响。

电影一一观后感

电影一一观后感

电影一一观后感《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电影,于2000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家庭和个人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选择,引人深思。

电影以台北作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离散的片段来讲述几个人物的故事,这样的叙事方式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的遐想空间。

其中,一个小男孩,一个父亲和一个祖父三个人物的生活交错呈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命运纠葛使电影具有了戏剧性和张力。

影片中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一一。

他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表现得非常冷漠。

他的家庭环境并不幸福,父亲的出轨和母亲的消极使得他在家中感到孤立和无助。

然而,他的冷漠并不是真正的冷漠,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通过与其他人沟通和交流,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解脱。

尤其是在和女孩小强相识之后,他逐渐变得开朗和活力,这也使得观众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一一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的生活并不如意。

他在工作上屡遭挫折,在家庭中也备受煎熬。

与妻子的关系紧张,他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面对问题。

然而,在儿子的帮助下,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并努力修复与儿子和妻子之间的关系。

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但却是他个人成长的契机。

电影中的祖父则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面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变迁和家庭的困境,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并通过传统的文化和信仰来鼓励和支持家人。

他的存在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一种情感的纽带和力量。

《一一》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绘,展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和挣扎。

电影的情感细腻而真实,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

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在这些人物中的一些影子和共鸣。

这也是电影成功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一》还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营造了一种悬念和不确定性。

电影中的片段并不是按照时间线性排列的,而是交错呈现的,观众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故事的真正含义。

这样的叙事手法给人以启发和反思,使电影更富有艺术性和思考性。

影评: 一一

影评: 一一

影评: 一一电影影评:《一一》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有幸观看了《一一》这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这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作品,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一一》给我带来的感觉。

这部电影以一个家庭为背景,通过不同的角色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展现了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喜悦和迷茫。

观影过程中,我时而被情节的发展所触动,时而被角色的内心世界所打动。

这种情感共鸣让我感受到了电影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能够触及人心的艺术表达。

其次,我要赞扬电影中的演员们的出色表现。

杨德昌导演以及他的团队选择了一群非专业演员来饰演主要角色,他们的真实演技给电影增添了许多魅力。

特别是主人公一一,由李李仁饰演,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内心的矛盾和成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观影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对电影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另外,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是非常出色的。

导演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将台湾的城市风景和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画面给人一种亲切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同时,电影的音乐也很符合剧情的发展,通过温柔的旋律和节奏,进一步加深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一一》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而细腻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多样性。

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给人以共鸣,让观众能够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无论是从情感共鸣、演员表演还是摄影音乐方面来看,这部电影都堪称经典之作。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留在观众的心中,并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一一》台湾社会魅影,爱与亲情的交织纠结

《一一》台湾社会魅影,爱与亲情的交织纠结

《一一》台湾社会魅影,爱与亲情的交织纠结《一一》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00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细腻而真实的叙事方式,深入探讨了台湾社会的魅影,并将爱与亲情的交织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以一家人为主线,通过不同角色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多元面貌。

影片以一对中年夫妇的家庭为中心,他们的儿子小杰正在经历着青春期的烦恼和探索。

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家庭经济的压力和婚姻关系的危机。

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电影展现了台湾社会中许多人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和困境。

影片以一种缓慢而沉静的节奏展开,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演员表演,将观众带入了这个家庭的内心世界。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情感,他们的内心世界被真实地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够深入理解他们的痛苦和困惑。

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爱与亲情的描绘。

在这个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在寻找自己的爱与幸福。

父亲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矛盾重重,母亲则努力扮演着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的角色。

小杰则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矛盾和挣扎,他对于爱和性的探索与家庭的期待产生了冲突。

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纠结和矛盾,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样。

除了家庭问题,电影还通过小杰的奶奶和外婆的故事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变迁和传统观念的冲突。

奶奶是一个传统的台湾妇女,她对于婚姻和家庭有着坚定的信念,但她的儿媳却在外面有了情人。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观众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一》的拍摄手法也非常出色,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静态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纷乱。

同时,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出色,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总的来说,《一一》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电影。

它通过对于台湾社会的描绘,展现了爱与亲情的交织纠结。

影片中的角色和故事都非常真实,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

《一一》岁月流转中的家庭情感

《一一》岁月流转中的家庭情感

《一一》岁月流转中的家庭情感电影《一一》是导演杨德昌于2000年拍摄的一部作品,它以细腻入微的方式展现了岁月流转中的家庭情感。

通过讲述一个台湾家庭的故事,电影深刻地探讨了亲情、爱情和人生的意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以一个中年男子,也就是主人公阿杰的视角展开。

阿杰是一个摄影师,他的工作是记录别人的生活,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家庭。

他的妻子秋雅是一个忍受着婚姻不幸的女人,她对阿杰的冷漠和不关心感到失望。

而阿杰的儿子阿贵则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他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感到困惑。

整个家庭的关系紧张而脆弱,仿佛一根绷紧的弦,随时都有可能断裂。

电影以一系列的事件和场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比如,阿杰与一个小女孩晓雯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之间的亲密接触和情感交流,让阿杰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

而阿贵则在与同学小翠的相处中,逐渐发现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情节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让观众对家庭情感产生了共鸣。

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

《一一》通过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困惑,提醒观众要关注和珍惜自己的家庭。

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回归内心的避风港,只有在家庭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电影还通过对时间的流逝的描绘,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宝贵。

岁月如梭,时间不会等待任何人。

在电影中,阿杰的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她的记忆逐渐模糊,最终无法辨认自己的亲人。

这一场景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和无情。

电影通过这一情节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因为它们可能在下一刻就消失不见。

《一一》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庭情感的电影,它还涉及到了社会变革和个人成长的问题。

电影背景设定在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社会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影通过展现家庭成员的内心矛盾和挣扎,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电影《一一》的叙事结构分析

电影《一一》的叙事结构分析

电影《一一》的叙事结构分析电影《一一》的叙事结构分析分析影片《一一》的叙事结构,指出其叙事结构上的独特性并将之命名为多线式聚合结构。

分析这种叙事结构背后的美学指向和形成原因,特别是叙事结构与影片主旨阐述的关系。

关键词叙事结构美学指向影片主旨《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的最后的一部作品。

杨德昌凭借此片荣膺2000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影片以家庭为单位,讲述了爸爸、妈妈、青少年、小朋友及奶奶这些不同族群的生命经验。

探讨了诸多社会问题:中产阶级家庭、两性关系、中年危机、宗教问题、青春期迷惘和儿童困惑。

对这些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探讨使影片在全球范围获得喝彩。

关于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中的位置最恰当的表述莫过于——“这部电影几乎在告诫着,无人能够绕开这部作品,去讨论华人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下的境遇。

”对现代化与人的关系的探讨几乎是贯穿杨德昌电影的始终的,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麻将》莫不如此,而且这种探讨越来越走向深入,在《一一》这里达到了极致。

而杨德昌认为该片的最大突破是“叙事架构”。

的确,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多条线索平行、独立的叙事方式和精巧的叙事结构,不仅建置了故事、安排了情节和内容,还对影片主旨的阐释做出贡献,并使影片形成特定的风格特征。

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叙事结构的细致分析,读解影片内容和主旨,更重要的是对这种独特的结构进行特征的概括和功能、美学上的分析。

在正式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分析之前,有必要先理清电影的叙事结构的概念。

同文学中的叙事结构理论一样,电影的叙事结构理论概念众多、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采取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定义,即“具体到电影叙事结构讲,所谓叙事结构同样是一个拥有多级层面的复杂概念。

其首要的和最基本的一个层面,是指一部具体影片的结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

这个层级上的叙事结构又可以称之为本文结构或‘影片总体结构’。

在影片总体结构的意义上,叙事结构与通常所说的电影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它表示这一部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我们以上几章论述的时间畸变、空间呈示、叙述方式等各个要素和方面在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的分解、配置、对应与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长镜头下的⼈⽣
刘诗豪120150477 摘要:《⼀⼀》是杨德昌重要的代表作。

他以台北为背景,通过对⼈物不同命运的叙述,揭露出城市的现代化逐步使⼈异化。

影⽚中,众多长镜头的运⽤,还原出⽣活最真实的⾯貌,使观者能够思考⾃我的⽣活状态。

⽽杨德昌以《⼀⼀》作为电影的⽚名,蕴含了他对⽣命的理解,并阐释出⽣命循环的哲理。

关键词:⼀⼀ 长镜头 ⼈⽣
杨德昌是⼋⼗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是他艺术⽣涯中最后的绝唱。

影⽚讲述了⼀个台北中产阶级家庭中各个成员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所⾯临的压⼒与困惑。

在长达167分钟的电影⾥,杨德昌⽤娓娓道来的⽅式,将他对社会敏锐的观察和理解叙述给观众。

法国媒体形容杨德昌真正触摸到了“情感的精髓”,把”⽣命的诗篇”透过电影传送吟唱。

⼀、长镜头与⽣活
杨德昌作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实践者,继承了法国新浪潮电影和新德国电影观念,即“以现实世界的外部真实和内⼼真实作为电影取材的基本依据,探索电影剪辑⽅法的真实效果,完善以长镜头为核⼼的电影再现美学在表现⼈⽣、反映社会⼼理中的巨⼤作⽤。

” 1杨德昌在《⼀⼀》中多处运⽤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意图还原出社会与⽣活最本质的状态,以引起⼈们对社会问题和⼈类命运的思考。

通过长镜头将各种纷繁复杂的⽣活⽚段连接,取得⽇常⽣活审美化的效果。

杨德昌为了突出敏敏独⾃⼀⼈在公司的窗前思索的场景,进⾏了长达1分20秒的拍摄。

巧妙的是,杨德昌利⽤了落地窗的镜像反射,还原出了三个真实的空间——窗外的城市灯⽕通明,车流不息;窗内办公室⿊暗、寂静;外部的办公间热闹喧哗。

窗外与窗内的世界都集中在了⼀⾯薄薄的玻璃之上,⽽敏敏模糊的⾝影同样在玻璃之上投下了⼤⼤的剪影;两⾯落地窗之外隐隐地传来喧嚣的嘈杂声,将陷⼊思索的敏敏紧紧地包围。

这种⼼灵的疏离恰到好处地被空间分割开来,陌⽣孤寂的感觉⼀览⽆余。

杨德昌所表现的窗外两个喧闹复杂的世界,就好像⽣活中⼀件件纷繁琐碎的事情,让每⼀个处于城市中的⼈们⽆处逃遁。

⼈们⾃以为每天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其实不过是在与⽣活周旋,每天不过是在⽇复⼀⽇地重复。

⽽⼈到中年的敏敏,豁然发现⽣活的乏味,想要逃离获得救赎。

⽽最后她才发现,⽆论⾝居何处,都逃离不了⽣活的怪圈,⽣活⼀直都是那么简单。

由于长镜头“能够表现⼀切,⽽不分割的世界;能够揭⽰⼈与物的隐蔽涵义,⽽不破坏⾃然的统⼀”。

因⽽它在审美上能带给观众平稳、连贯、真实的感觉。

电影中NJ与阿瑞在⽇2
本度过的时光,也是《⼀⼀》中集中使⽤长镜头最多的场景。

他们在古⽊参天的公园⾥平静地诉说婚后的⽣活;在长⽯道上激动地宣泄各⾃当年等待和被控制的痛苦;在幽深的树林间愉悦地追忆年少时美好的恋爱。

这⼀系列长镜头,都原原本本地将最真实的场景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毫⽆距离地感受到主⼈公或喜或悲的⼼情,让⼈慨叹⽣活的⽆常,为这⼀对昔⽇相爱的恋⼈各奔东西⽽感到可惜。

同时⽚中频繁使⽤两种拍摄⼿法:⼀是从玻璃窗外拍摄窗户⾥⾯的场景时,有意使窗外的幻彩世界反映在玻璃窗上,与窗内的影像交叠在⼀起,以凸显物质丰富的都市⼈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是对声⾳独⽴性的重视,主要表现为画⾯不是声⾳的来源。

这两种⽅式都试图促使观众积极地去⾯对影像本⾝并思考意义,⽽不是被动地观赏情节。

声画的不完全对位延展了⼈们对画外空间的想象,婷婷不为⼈知的伤⼼、洋洋的暗恋、阿弟的发财过程及其与云云的关系、NJ的不如意……都融汇在这5个镜头中。

⽽拍摄者有时有意让说话者在画外,则暗含了他的价值判断,如让法师在画外头头是道,批判宗教的商业化,讽刺阿弟为保障个⼈财运吉凶,迟迟不给孩⼦取名和上户⼜等。

⽽在阿弟忘形炫耀时,让洋洋给他看⾃⼰后脑勺的照⽚,正是导演精⼼安排的冷静提醒。

⼆、《⼀⼀》对⽣命的阐释
“⼀”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内涵,道⽣⼀,⼀⽣⼆,⼆⽣三,三⽣万物,是道家对天地⾃然和⼈类社会的普遍关系的概括。

因⽽,《⼀⼀》的这个名字蕴含着杨德昌对⽣命的理解,以及他关于⼈类⽣⽣不息的⽣命循环的思考。

这⼀理念,在电影中有很多体现,如视听教室中,⼥教师讲解着:⼩冰粒所带的正电和负电,在闪电的瞬间结合,形成了雷,这是⼀切⽣命的起源。

短⽚中,⼩冰粒的正电和负电隐喻了阴阳两极,阴阳融合便形成了平衡的太极,是⽣命最稳定的状态。

《⼀⼀》以婚礼上婴⼉的啼哭声开始,又以婆婆的葬礼结束,以此形成了⼀个⽣命的循环。

杨德昌在电影中,运⽤平⾏蒙太奇的⼿法,还原婷婷与NJ的相似初恋经历;以插叙的⽅式,叙述洋洋的成长经历,使观者清晰地看到洋洋和婷婷⾝上有着爸爸NJ的影⼦。

上⼀代⼈的情感纠葛,就像脱离不了的影⼦,两代⼈相似的命运同样构成了⽣命的循环。

在不同的时空中,年轻的⼀代着上了⽗辈的烙印,他们的经历有着惊⼈的相似。

由此,故事的外部便构成了⼀个⽣命的循环。

⽽同⼀时空中,三⼗年前,NJ选择⽤离开来反抗⼥友给⾃⼰设定的⼈⽣;三⼗年后,当阿瑞希望能重新开始,肩负着家庭责任的NJ再次拒绝了阿瑞,故事又以阿瑞的离开⽽落幕。

如此,故事的内部再次构成了⼀个循环。

杨德昌在《⼀⼀》中,阐释了他对⽣命的理解,即⼈类却始终脱离不了⽣命循环往复的怪圈。

透过《⼀⼀》,观者仿佛能领悟到,⼈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的错误,每⼀次重新
开始,都逃离不了⽣命的循环。

这样的命题,使得《⼀⼀》带上了⼀种宿命论的⾊彩,具有⼀种荒诞的美学效果。

三、结语
杨德昌曾经表⽰:《⼀⼀》的概念早在15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在漫长的时间⾥,他不断地琢磨、构思,将⾃我情感和对⽣活的思考融于其中,这也是《⼀⼀》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

杨德昌⽤影像聚焦于他最熟悉的台北,把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化展露⽆遗。

他将⾃⼰对⼈⽣的思辨潜藏于电影,阐发出他对于⽣命的理解。

⽽影⽚中长镜头的运⽤,则有机地将纷繁的⽣活连接,还原出最真实的现实世界,让每位观者都在《⼀⼀》中看到⾃⼰的⽣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