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深拉伸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锈钢筒形件深拉伸新工艺

编辑

1Cr18Ni9Ti 不锈钢属于应变很强的金属材料,即在深拉深过程中加工硬化严重,呈现硬度增加、塑性降低的现象且十分明显。因此,在对该类材质的板料进行深拉深加工中,每次拉深之后,均需进行退火处理,以保证后续工序的正常完成。

1Cr18Ni9Ti 工件退火处理时,加热温度一般为1150~1170 ℃,为不使材料表面产生氧化皮,一般需采用光亮退火的热处理方法。这种退火成本高,使生产周期延长,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为此,在不锈钢筒形件(图1)拉深加工中,采取了取消或改变热处理方法的新工艺 [1]。

图1

工艺参数的选择

编辑

按照在保证工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拉深次数的原则,采用两次拉深成形工艺,拉深系数分别取为m1 = 0.52 ,m2 = 0.78 。图2 为两次拉深工序的工艺参数。为了减少第一次拉深后材料加工硬化的时效时间,应尽量缩短两次拉深工序的间隔时间,从而在整体上达到较好的拉深质量 [2]。

图2

拉深模设计参数的改进和热处理工艺的调整

编辑

第一套拉深模凹、凸模间隙的改进

首先取凹、凸模间隙为Z = 1.2t(t为板料公称厚度)进行试拉。由于Z 偏小,变形程度太大,不仅使模具和零件表面严重拉伤,而且使零件锥形底部圆角处出现严重变薄和裂纹。

为此,在改进润滑条件、提高模具表面质量的同时,用Z = t + 0.26t(t 取板料厚度允许偏差的中间值)重新调整了凹、凸模间隙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很好的解决了底部圆角变薄和裂纹问题。这里特别说明,为了减小第二次拉深时的变形抗力,使工件不易拉裂,第一次拉深的半成品设计为45°角的锥底,其目的在于改善材料的拉深变形性能。

最终拉深凹、凸模间隙的调整

第一次拉深的半成品最大壁厚达2.3 mm。当用凹、凸模间隙为1.1 t 的第二套拉深模对已经产生加工硬化的半成品进行最终拉深成形时,由于成形零件紧包在凸模上,强力脱模造成了筒壁变形,使之产生了凸肚(图3)。但零件和模具工作表面并无拉伤。

图3

为此,在改进润滑条件的同时,又按Z = tmax +0.12t 调整了第二套拉深模的凹、凸模间隙,使得零件筒壁变形得以克服。

热处理工艺的调整

为消除内应力,最后对零件进行650 ℃低温退火处理 [1]。

润滑剂的选择和使用

编辑

在整个生产工艺中,除了合理地调整凹、凸的间隙外,零件拉深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合理选择和使用润滑剂。以下3种润滑剂的配合使用,保证了拉深过程的顺利完成。

1、零件和凹模接触表面隔开,同时,其中的挥发性物质能带走拉深过程中产生的部分

热量。

2、G0124 氯代乙烯是不锈钢板料拉深过程中使用的另一种润滑剂。涂在与凹模工作

表面接触的毛坯或半成品表面,以弥补HB221 在凹模工作表面形成保护膜的不均匀性。因为HB221 保护膜是在拉深过程中形成的,其均匀性难以保证,再加之涂抹时也难免不均匀。

需注意,HB221 与G0124 均不能等到润滑剂干固在涂抹表面再拉深,因为这会影响凹、凸模间隙,造成零件拉裂或产生皱纹等缺陷。

3、25 号机油。主要用于第二次拉深时,涂在凸模与成形零件接触表面,以便顺利脱

模,从而避免发生变形和拉伤现象 [2]。

总结

编辑

经过探索研究和反复实验,该生产方法终于取得成功,在取消了中间热处理的情况下,深拉深出了表面质量理想的不锈钢筒形件,并用于批量生产。模具寿命也大大延长,取得了很好的生产效益。在两次拉深成功t = 115 mm 不锈钢筒形件之后,又先后对t = 018 mm 和t = 1 mm 不锈钢筒形件进行了3 次深拉深,并基本成功。区别只是在第二次深拉深之后需进行860 ℃的“装箱退火”热处理,而不必进行“光亮退火”热处理 [3]。

适用材料1. 深拉伸工艺依赖金属延展性和抗压性的平衡,适合的金属有:钢,铜,锌,铝合金,其他金属在深拉伸成型过程中容易撕裂起皱。2. 因为金属的延展性直接影响了深拉伸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所以一般用金属薄片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

1.通过深拉伸成型的零件截面内径应控制在5mm-500mm(0.2-16.69in)之间。

2.深拉伸的纵向长度最多为零件截面内径的5倍。

3.零件纵向长度越长,则金属板材越厚,否则加工过程中会出现表面撕裂,因为在拉伸过程中,金属板材厚度会逐渐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