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德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准确把握我县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家底、找出存在问题和困难,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做好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市扶贫办关于开展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问题研究的通知要求,我县及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全县各乡镇对我县的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抓好产业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对于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二、全县产业发展现状

(一)蔗糖产业

1、发展现状:蔗糖产业已成为我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县财政收入的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蔗糖产业。截止目前,产业覆盖8个乡镇、64个村、557个村组、79516人;总面积达26.4万亩,其中,下田蔗2.82万亩,水浇地蔗3.03万亩,旱地蔗20.6万亩,对外合作2.19

万亩;05—06榨季,全县实现农业产量60.8万吨,工业入榨51.7万吨,蔗农总收入11253.55万元。

2、主要措施: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加强对蔗糖产业的领导和指导。健全和完善县蔗糖产业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落实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蔗糖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的具体办法,对任务分解、组织实施和考核评比等提出明确要求,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定职责,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戒勉惩罚。二是各制糖企业要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做强做大企业,全心全意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蔗农增收,要在延长产业链、开发链条产品上下功夫,增加产业附加值。三是要提高甘蔗生产科技水平。由县糖办牵头、企业配合、农业局支持,在品种改良、中耕管理、砍运榨等方面开展深入的技术指导,形成一整套科学的运行模式,使蔗农理解和掌握,提高群众科技种蔗、科技管蔗水平。四是加大以蔗水、蔗路和生态环境为重点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提高蔗区道路等级,确保运输安全;提高蔗区有效灌溉率,加速推进甘蔗水浇地建设。

3、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种植管理粗放,平均单产较低,蔗农素质有待提高;二是蔗区水利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够配套;三是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甘蔗良种推广速度较

慢;四是多半蔗区地理位置较差,对高优蔗园建设工作有很大的制约。

(二)茶叶产业

1、发展现状:“十五”末,全县累计面积达122573亩,采摘面积103169亩,平均单产32.7公斤,其中,高优生态茶园23792亩。产业辐射10个乡镇、108个村、875个村组、51000户农户、207000人;2005年,实现茶叶总产3372吨,工农业总产值7052万元,茶农人均增收193元;全县共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59个,年生产能力可达5000吨,其中,年生产加工量达100吨以上的企业有9家;有8户企业通过QS认证;共有野生古茶树12.05万亩。

2、主要措施:一是抓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并举的原则,“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建茶园10000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实现茶叶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效益。二是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抓好龙头企业培育。按照“树龙头、创品牌、打市场”的思路,重点扶持年产3000吨左右龙头企业2—3户,积极争创茶叶名优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提高我县茶叶的市场占有率。三是新发展的茶园按原定政策进行扶持补助,低产茶园改造,每亩补助一袋复合肥,补助费由县财政预算安排。

3、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乡村领导对发展茶叶产业

重视不够,信心不足;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兑现难度大,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三是加工企业量小质弱,产品品牌多杂乱,企业效益低下,龙头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营销体系和营销网络不健全,价格不能体现价值,效益流失严重;五是县级部门的服务方式、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六是古茶树资源保护和茶文化资源开发难度大。

(三)畜牧产业

1、发展现状:“十五”以来,我县畜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农民增收为目的,结合“三村”工程建设,抓基础、调结构、树示范、促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共有草山草坡可利用面积达216万亩,理论载畜量15万个黄牛单位;年产蔗叶、蔗梢及农作物秸杆55万吨;高峰黄牛、油葫芦猪、乌骨鸡、黑山羊等地方优良畜种各具特色,畜牧业可开发潜力巨大。2005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12.2万头;其中:牛存栏11万头,出栏2.05万头;生猪存栏41.27万头,出栏17.22万头;肉类总产1.61万吨;外销收入达5350万元;畜牧业产值(现价)1.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07亿元的30%。

2、主要措施:一是加大草山管理和草籽扩繁工作力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制定出具体工作机制,07年要完成30吨的“非洲狗尾草”草籽下种和扩繁工作。二是加大肉牛

冻精改良工作力度,到2010年完成11个冻精改良站和24个冻精改良点建设,力争使我县肉牛良种覆盖率达50%以上。三是培育养殖大户,加快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协调,实施信贷投入、招商引资等方式,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大户,在原料基地建设、良种繁育、防疫设施、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3、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发展畜牧产业的认识不到位;二是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三是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缺乏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整体水平低;五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六是牲畜口蹄疫仍然是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大敌。受境外疫情的威胁,加之近年来我县牛羊商品交易频繁,防堵工作任务重,困难重重,牲畜口蹄疫疫情在县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县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四)烤烟产业

1、发展现状:2005年末,全县共完成烟叶种植14042.9亩,同比增加2874.9亩,增长25.7%;收购烟叶31468.5担,同比增加9112.1担,增长40.7%;平均单产2.24担;平均亩产值893.83元,收入万元以上农户有96户,规模效益逐步显现。2006年,共完成烟叶种植16028.6亩,比上年增加1985.7亩,增长14.1%;收购烟叶39000担,同比增加7531.5担,增长23.93%,其中,中上等烟叶253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