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敏:书法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科讲堂| 杨广敏:书法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来源:“集美科普”微信公众平台)
许多人认为,相较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缺乏科学性。
其实,这是误解。
科学有不同标准,论“精密”,自然科学自然胜于人文科学,论趣味,人文科学就多于自然科学。
但在总结规律方面,两者是相通的。
自然科学总结必然规律,人文科学讨论约定俗成的经验。
人们往往忽视人文中的科学性,对其关注和掌握也远远不够,往往充满神秘感,这就影响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以及对艺术活动的体验。
今天,咱们的小科讲堂有幸请来了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杨广敏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研究与教学。
他目前正在撰写《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的福建石雕和石雕两书,他将教我如何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人文世界。
杨广敏,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福建省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福建卷-木雕》常务副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福建卷~石雕》常务副主编。
省书法家协会、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古代文学、美术学硕士生导师。
2005年被授予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
书画作品多次参展、获奖。
主持完成省部级规划课题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3部,曾获中国图书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杨教授关注的“人文世界”包罗万象:文学、绘画、书法、建筑、
雕刻……在他的眼中皆是值得玩味、深究的学问,这些学问属于艺术学。
今天,我们选择了他一直坚持、感悟颇深的书法,聊聊人文世界中的科学。
杨教授说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学习书法首先要认识到它的科学性,然后才能体会其艺术性。
而书法的几个主要方面都包含了科学性的问题。
1、用笔
用笔主要包括执笔、运笔。
学习书法要选择正确的、适合的写字方式,如写硬笔或软笔,其所用之笔相异,用笔方法要有别。
与此同时,笔还要配合适当的纸、墨使用。
毛笔柔软有弹性,有特有的用力结构,必须根据它的特点,才是用笔,不然就是为笔用了。
不同的字体,对用笔也有自己的要求。
只有尊重这些前提,才能科学地练字,否则将事倍功半。
2、结体
结字的方法。
‘’体‘’有多个含义。
比如习书最常学习的书体,当属“欧体”、“颜体”、“柳体”与“赵体”,这里的“体”指的就是书法家结字特征,即字形。
由于每个字的笔划繁简不同,且笔划之间的结构搭配也常因人而异,字的造型特征因而具有了可识别性。
评定书法家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尺就在于他是否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结体方式。
我们只有尊重每个字的结构特点,发现并掌握其所蕴含的美的规律,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具有美感。
3、章法
布局的方法。
一幅完整、规范的书法作品须讲究谋篇布局、整体安排。
写字时,我们要处理好虚实、主次关系问题。
书法作品的主体内容是实、是主要的,而落款与留白则是虚、是次要的。
在主体中,又有虚实、主次。
一行中內、临行、邻字之间,也有虚实结合的问题。
要想写出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须注重行与行、字与字间以及每个字一笔一划间的疏放、虚实节奏,遵循“多样又统一,丰富又和谐”这一重要章法。
4、墨法
书法的用墨讲究浓淡、干湿、燥润。
在书法中,墨的痕迹直接记录身体和心灵的活动,它是书法的根本要素,不同的笔、墨、纸,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提按、使转、停顿、节奏,形成不同的笔痕,由于墨的丰富表现力,使毛笔墨痕才成为书法艺术。
体现笔情墨趣,是书法艺术的关键。
如何处理好墨迹的艺术性,也只有按照规律才行。
不然,看起来龙飞凤舞,其实杂乱无章。
如今,书法活动越来越广泛,人们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集美区学习书法的风气也越来越浓,这体现了大家对传统艺术的重视,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与此同时,有人也常陷入一些误区,杨教授也谈到了他对于书法界普遍存在的几种现象的担忧及看法。
1、迷信“古”
人们往往厚古薄今,习惯性地认为凡是古代的书法就是好的。
王羲之无疑是中国书法界的一个高峰,但在他之后,还有其他高峰迭出,
例如宋时的“苏、黄、米、蔡”。
人文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标准不能以“一”来衡量,不能用一个人的成就去衡量其他人。
时代变迁,审美的标准也跟着改变,我们应不断创新、更替我们的审美标准,这也是人文的科学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2、迷信碑刻
碑刻是书法一种很重要的载体,古代许多杰出的书法作品都是通过被刻在石碑上得以流传下来。
人们常通过描摹碑上的字以此来学习书法家的“真迹”,然而描摹出的字往往和书法家的真迹很难相像。
这是由于当初刻工使用刀凿,刻字的过程中对原先的笔迹进行了加工,纸上的书法被刻成碑文,材料和工具都发生了改变,字迹自然也跟着改变,因而若是亦步亦趋地临摹,往往很难成功。
正如启功先生诗言:“透过刀锋看笔锋”,这即教我们对碑刻的字应科学地看待,而非一味地迷信。
3、迷信定法
有些人练习书法时,常常对某种固定的、流传下来的方法过于迷信。
就执笔方式说,在矮几上写、在高桌上写,不一定一样。
写小字、大字,不一定一样,可因人、因时而异。
当然,执笔虽无定法,但执笔也有大法,执的“法”即“稳”与“便”。
只要能将笔拿稳,书写得方便,达到这两点,就说明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方法。
4、迷信头衔
名人历来被追捧,但名人不一定书法好。
书法也是一种专业技能。
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如果在用墨、笔力
等方面无法评头论足,又喜欢书法,往往会选择以为头衔越高,书法越好。
其实不然,头衔和书法是两回事,很多时候两者并不成正比。
因而我们要判断一幅书法的好坏,应以作品本身为依据,而非作者的头衔。
5、迷信书论
书法家写得出一手好书法,但不一定会说清为何写得好。
因为书法活动可意会却难以言传。
如果我们不去观赏、临摹王羲之的字迹,纵然将他写的书论背熟,也很难达到王羲之书法成就的万分之一。
书论只能作为参考、辅助工具,学习书法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加观赏、临摹名家作品,而不是光靠阅读他们的理论。
6、迷信天才
杨教授从十五六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还坚持着每日练习,从不懈怠。
在他看来,学好书法,首先要方法科学,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书写的技能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书写是一种综合素养,需要时间的积累才会学有所成。
因此,杨教授并不相信“天才”一说。
他坚信,每个人只要讲求科学方法、坚持练习,就会有成效。
1988—1989年,杨广敏教授曾前往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期间,经李壮鷹教授引荐,多次拜访启功先生,向其讨教书法。
杨教授的书法艺术和书法观念都深受启功先生的影响。
在他看来,启功先生对中国传统书法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科学地继承了书法传统,启功先生的书法正是其这一思想的结晶,此外他的一些关于书法的见解及观点也都体现了其科学的认识。
他说:先准再熟才是功夫,体现了他对书法学习的
科学认识。
师承启功先生的杨广敏教授也认为,只有科学地认识书法,才能真正地继承书法传统,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
许多人认为书法很难学成,杨教授鼓励大家,其实书法是门槛最低的艺术,它唯一的难处就在于这条道路太漫长,触碰它很容易,但要切实地掌握,需要长久地费一般功夫。
学习书法,物质投入不需要太大,但精神的收效却很大,经常练练字习书,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保持好的心情,提高人文修养,造福社会。
杨广敏教授说:“人人学书,人人懂书,人人能书——这是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