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2
2014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4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4dda46701f69e31433294f5.png)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一、整体把握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点读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点读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
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点拨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有何作用呢?点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点拨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高中语文一第单元第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高中语文一第单元第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2f155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c.png)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 何事who何人why何因how何果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⑷大家交流新闻稿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6f346fe45c3b3567ec8b23.png)
《短新闻两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及时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6how:何果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基本特征:1〉内容真实。
2〉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5、根本特点:让事实说话6、消息的结构1)标题:a.引题(形势、气氛、背景)b.正标(高度概括内容)c.副标题(重要事实结果提要)2)导语: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3)主体(时序式、空间式、逻辑式等结构)4)结语(可有可无,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5)背景(相关事件背景,无固定位置)三、思考:1.标题有什么含义?明确:标题新颖,含义有二:一是现实场景,查尔斯王子等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的夜幕中;象征意义,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2.找出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的具体内容。
明确:导语(1节):末代港督离港,英国统治终结。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126b39482fb4daa58d4b66.png)
2013学年高中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入新课(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
)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
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
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
(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整体感知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7e563ba21614791711286c.png)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激趣导入:新闻,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一种重要的实用类文本,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窗口,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文本之一。
那么,如何学习新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新闻两篇》,一同分享学习新闻的快乐与心得吧!学习要点:一、重点1.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新闻的社会价值。
3. 学习新闻报道简洁有力的语言,掌握对比手法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
二、难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精析:一、整体感知1. 《别了,“不列颠尼亚”》(1)背景简介①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2019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②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2019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bb164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d.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高中语文 4.1短新闻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短新闻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54f961d5727a5e9856a6123.png)
《短新闻两篇》教案一、整体把握《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
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文章共有10段。
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旗仪式;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
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比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64ca672aa8114431b90dd8f2.png)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由轮到的两位同学上台说话,然后点评。
二、在黑板两侧悬挂由学生画的中国五星红旗和英国米字旗;板书题目和作者三、导入本课时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同学们应该还都清楚的记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幕啊!香港被英国统占了156年,现在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映香港回归的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四、回顾历史五、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其原因和经过是怎样的。
课前已请同学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同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附:香港被占领的经过: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
1840年,由于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
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
同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五、香港被占领后,很多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其中还有一些人写下了纪念的诗篇,例如闻一多于1925年写的《七子之歌·香港》(出示小黑板,教师作适当讲解。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分解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8d5ef8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c.png)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2.明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 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归了祖 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 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5任港督代表英国对 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 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 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 一庄严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 作出来的。
诌
秘 (8)密
蜜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5.解词义 (1)易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10)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隐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窒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祷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11)隐秘:隐蔽而不显露。 (12)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 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13)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2014年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4年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d51293f647d27284b7351f4.png)
2014年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学习目标:1、把握本篇新闻中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有机结合的独特风格2、联系新闻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3、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瞬间美,培养关注社会、反思历史、热爱和平的意识二.学习重点:联系新闻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三.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四. 学习课时:一课时五.学习过程:知识积累:一. 给下列生字注音噩梦嬉笑沼泽撰写步履废墟惊惧窒息祷告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绿树成阴踉跄祈祷呆滞嬉戏二.作家作品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背景链接: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奥斯维辛集中营是1940年修建的,一开始时,集中营只关押波兰政治犯,后来纳粹将整个德国在欧洲占领区的“犯人”集中在此,首当其冲的是来自各国的犹太人、俄国战俘以及吉普赛人,此外还关押有来自捷克、南斯拉夫、法国、奥地利、德国的犯人和他们的家属整个二战期间,至少有110万犹太人在此被屠杀,其中波兰人30万,匈牙利犹太人至少40万大部分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后,他们不像其他囚犯一样要编号和被当成奴隶一样送去劳动,而是直接送往毒气室,然后焚烧……解题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人间惨剧,但这个严重事态已经过去,所以记者访问这里的目的自不在于报道事态,而在于激起人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暴行者的憎恨,以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三.整体感知:理解这些话的含义: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地狱3.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4.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四.问题探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拓展延伸:阅读:1.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2.“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五、作业布置:1、作业本文有不同的译本,另一译本的题目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花香鸟语”你更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2、上网查询有关其他南京屠杀的新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价值附答案:2、解释下列生词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陈迹:过去的事情瞩目:注目十:答:历史性的时刻——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要性: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远离故土一个半世纪的游子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血洗百年耻辱的喜庆时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十一:整体感知课文:1、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②.用倒装句式突出了别了的内涵;其次,运用借代修辞格,用‘不列颠尼亚’舰指代英国,形象、生动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l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④.深层含义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名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2、时间地点主要事件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3、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4.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画面强,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而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更强化了中国香港主权的恢复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现实场景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十二:重点语句赏析:1.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2.国旗一个国家的象征,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3.语言庄重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运用对比手法,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知识积累:1、给下列生字注音噩梦嬉笑沼泽撰写步履废墟惊惧窒息祷告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绿树成阴踉跄祈祷呆滞嬉戏二、整体感知:理解这些话的含义:1.运用描写手法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寓含着强烈而深沉的愤慨之情: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这样写,突出文章主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写出了布热金卡的现状结尾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对法西斯不可遏制的憎恨之情3.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人们已经了解很多,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即使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4.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残暴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任凭纳粹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问题探究:一、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二、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短新闻两篇教案范文
![短新闻两篇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bb600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d.png)
短新闻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概括两篇短新闻的主要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比较两篇短新闻的异同点。
3. 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新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短新闻的主要内容概括。
2. 短新闻的异同点分析。
教学难点:1. 短新闻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和运用。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新闻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短新闻两篇:《新闻一》和《新闻二》。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了解新闻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新闻一》,理解主要内容,概括新闻的主题。
2. 学生自主阅读《新闻二》,理解主要内容,概括新闻的主题。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新闻进行分析。
2. 学生通过讨论,找出两篇新闻的异同点,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各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分析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总结两篇新闻的异同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编写一篇短新闻,锻炼写作能力。
2. 学生可以关注更多的新闻媒体,了解更多的时事新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两篇新闻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新闻的结构、语言特点及新闻价值。
2.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两篇新闻案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七、新闻写作技巧(10分钟)2. 学生通过实例学习,掌握新闻写作技巧。
八、实践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新闻写作技巧,编写一篇短新闻。
2. 教师对学生编写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九、课堂小测(10分钟)1. 教师设计有关新闻阅读和写作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课堂小测。
人教案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案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3b5195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0.png)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提高阅读和分析新闻的能力。
2. 通过对比两篇新闻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取两篇具有代表性的短新闻原文进行教学。
2.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两篇新闻的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讲解:教师对两篇新闻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差异和特点。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两篇新闻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强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篇新闻进行评论,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
2. 在讨论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
5.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新闻写作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新闻内容的分析和评论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后续教学的改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新闻采访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新闻采访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短新闻两篇之二》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短新闻两篇之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4e8a2a783e0912a2162ab0.png)
一年级语文学科共案时间:星期:主备人:使用人:【教学主题】短新闻两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
【知识梳理】(一)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
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
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
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天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
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
然而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二)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废墟(xū)不寒而栗(lì)踉跄(liàng 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这里有试验室,这里有毒气室,这里有焚尸炉……这里曾倒下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之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短新闻两篇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短新闻两篇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61a845f18583d0496459af.png)
《短新闻两篇》【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3、强化学生关注社会、洞察人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难点: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为拓展训练课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安排两课时,划分三个教学板块: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
教师加强训练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时时刻刻都有信息。
新闻就是传播信息的,“就是能够唤起读者、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舞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美国华连)。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闻特有的文化、审美功能,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有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
(二)阅读和写作新闻:教学板块之一: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包括以下内容:①新闻的定义②新闻的特征③新闻的类型④新闻的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别了,“不列颠尼亚”》:①在选材上有何独到之处?②“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时刻。
”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①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请你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1、按小组,任选一项内容,在课外进行采访练习,并整理成书面稿件。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https://img.taocdn.com/s3/m/cb9c8a1bb84ae45c3b358cfa.png)
一、导语设计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
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一)信息筛选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
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
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
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二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0bf1e286d1f34693daef3e4e.png)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瞬间美,培养关注社会、洞察世相、了解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
2.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双线展开、表里交织的结构布局。
难点:学习和体味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采写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可报道的内容、场面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
这就要求记者穿越时空隧道,用在新闻发生现场独具慧眼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以朴实无华的动态语言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如此说来,非优秀记者不能为之。
短新闻两篇的记者的的确确地做到了。
二、整体感知1.介绍与两篇新闻有关的文体知识和背景资料。
2.引导学生阅读两篇课文,理清思路结构,体味情感倾向。
三、品读鉴赏《别了,"不列颠尼亚"》提示: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阅读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描写部分,仔细分析作者是如何把现实和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以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详见"文本解读"部分)。
方法:点评法1.课文第四自然段既有现实场景的描写(如:"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又有历史背景的交代(如:"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成为历史的陈迹"),穿越时空,借景寓意,对比引申,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
记者还特别注意到以色彩增强文章的"视觉效果":绿色的树丛、白色的港督府,一"绿"一"白",反差强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https://img.taocdn.com/s3/m/2de1a7ceb8f67c1cfad6b834.png)
一、导语设计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
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一)信息筛选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
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
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
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0903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5.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写作特点,了解两篇新闻的内容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文本细读、讨论探究和实践练习,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客观、公正和简洁的写作手法,培养其对新闻的敏感性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篇新闻所传达的不同情感,培养其对历史和国家事务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新闻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掌握;对两篇新闻所传达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2.教学难点:把握两篇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和国家意识,理解新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强对新闻写作的介绍和讲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英国撤离香港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两篇新闻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式: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
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
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
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
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
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
三、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①学生齐读)1、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③学生齐读)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 (举例比较。
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
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
“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总结
四、积累与巩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an yìng)瞩目(zh? mù)展拓(zhan tuò)冉冉升起(ran ran )凝重(níng)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
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
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
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