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拜物教是一种追求物质享受和物质追求的信仰和追求方式,它被广泛认为是当代消费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
当代拜物教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
那么,如何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别是加强人文教育、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加强社会关怀,来探析当代拜物教现象的消解路径。
加强人文教育是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到物质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还有更重要的精神、道德和文化追求。
通过开展人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对艺术、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让人们能够从更高层次的视角来看待物质追求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也是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消费观念应当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前提,尊重自然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追求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平衡。
引导人们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避免盲目追求奢侈品和过度消费,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质量,减少对无谓消费和浪费资源的依赖。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以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为核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注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履行。
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告诉人们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加强社会关怀也是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的重要途径。
社会关怀是指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共享程度。
加强社会关怀,可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让人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物质利益,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从而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加强人文教育、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加强社会关怀,这些都是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的重要途径。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当代拜物教现象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过分追逐物质的快感,追逐物质财富,而忽视对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关注和追求。
这种拜物教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以发达国家为甚。
同时,拜物教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加深和扩大。
那么,如何才能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呢?以下是几个思路:一、弘扬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文化形态摇摇欲坠。
但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此应该重视挖掘和传承。
倡导传统文化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且学习及保留传统文化可培养人们高尚的文化情操和鉴识能力,有助于人们加强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认识、理解和思考。
二、保持审慎态度在当代社会中,商品丰富多样,很多人会因为外表或炫酷的广告语言而盲目追逐或消费,无视事实情况和实际需求。
因此,在面对商品时,保持审慎的态度尤为必要。
我们应该首先确立自己的需求,再作出理性的消费决策,不要过度追求奢品或虚无的物质。
三、重视精神生活人类不只存在于物理世界,更存在于精神世界。
我们应该读书、练习运动、旅行、参与社交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这不仅仅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还能够增加我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育和舆论引导针对当代拜物教现象,教育和舆论引导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思想觉悟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样,舆论引导也能够在向消费者推介商品的同时,提供相关教育和引导,让社会更加理性与文明,避免消费者陷入拜物教的漩涡。
总之,在当代追逐快速发展的时代,消解拜物教现象所需要的是文化的弘扬、审慎的态度、重视精神生活和舆论与教育的引导,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社会现实,让消费变得更加理性和文明。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拜物教现象在中国社会中愈发突出。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将商品视为生活的中心,甚至愿意为了购买商品而做出牺牲。
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愈发普遍,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现状和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之道。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网上购买商品变得更加容易,网购成瘾的人群也逐渐增多。
他们在网上购物时犹如饥饿的人面对美食,往往无法自拔,最终造成了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
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商品拜物教的原因分析1. 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文化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节俭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攀比和炫耀的消费观念。
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将物质视为衡量幸福的标准。
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造成了人们对商品的过度迷恋。
2. 广告和媒体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和媒体对商品的宣传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他们打造出的经典广告语、鲜艳图片等,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商品的向往和迷恋。
广告中的美好生活、奢华享受,使人们不自觉地把商品作为了实现这些美好生活的工具。
3. 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通常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比如打折促销、虚构商品的价值、制造人为的炒作等手段,都会加剧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
1. 浪费资源商品拜物教导致人们追求奢侈品和名牌,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这种过度消费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会加剧资源的枯竭,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 造成心理问题过度崇拜和迷恋商品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负担,尤其是那些为了购买商品而陷入负债的人,往往会产生自卑感、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
3. 损害健康过度迷恋商品还会导致人们忽视了对健康的重视,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最终导致了身体健康的恶化。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一、引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把物质追求置于精神追求之上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商品拜物教现象逐渐在社会中暴露出来。
本文将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表现、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揭示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1. 追逐名牌、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消费者开始疯狂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把高档商品当作自我价值的象征。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和奢华,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明星同款、名牌包包等奢侈品,甚至在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借贷购买,导致消费过度。
2. 盲目追求消费享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过度追求消费享乐,买买买成为一种习惯。
看似满足了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内心的精神需求,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
3. 把商品当作快乐源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的狂轰滥炸,许多人开始相信“买到就是快乐”的观念,把购买商品当作获取快乐的唯一途径,这种对商品的过度崇拜演变成一种拜物教现象。
1.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 广告宣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无处不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诱导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从而导致拜物教的产生。
3.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节俭和朴素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消费观念取代,物质享受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
1. 弘扬积极的消费观念政府应该加大对积极消费观念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杜绝盲目追求,避免过度消费。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对广告宣传进行监督管理,遏制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避免对消费者的过度引导和诱惑。
3. 提高人民的消费素质加大对人民的消费素质教育,培养人们对商品的正确认识和消费管理技能,提高人们的消费理性和自控能力,避免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引言:当代社会中,拜物教现象日渐严重。
拜物教指的是人对物质倾向的崇拜,将物质财富视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
拜物教现象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减少消费观念灌输、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参与感三个方面探析解决当代拜物教现象的路径。
一、减少消费观念灌输当今社会,媒体和商业广告不断向人们灌输消费观念,引导人们追求物质享受。
这种消费观念的灌输容易引发拜物教现象的产生。
为了消解拜物教现象,首先要减少消费观念的灌输。
政府可以加强对广告内容的监管,限制商业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和夸张效应,避免误导消费者追求不切实际和过度追求的物质享受。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媒体的宣传引导力度,推动媒体更多地报道社会正能量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引导人们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经济类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经济学原理,提高他们对消费观念的理性认识。
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让他们明白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追求。
二、加强道德教育拜物教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代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
为了消解拜物教现象,应加强道德教育,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学校中,可以设置专门的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的价值不仅来自物质的积累,更来自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
在社会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道德宣传和道德倡导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相关的主题讲座和论坛,让专家学者传播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社会媒体和公众人物也要承担起引导公众道德观念的责任,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提高人们的参与感当代社会中,拜物教现象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缺乏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物质追求来寻求满足。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引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狂热崇拜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经济体制所催生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商品拜物教的现象同样存在且日益严重。
本文将就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对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找出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1. 市场营销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市场营销手段的不断升级,以及消费者行为的不断引导,使得人们对商品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购买欲望。
广告、促销、营销活动等手段不断地强化了商品的地位,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拜物教的情感。
2. 物质文化的崇拜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极度追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种追求物质的过度行为也助长了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物质的炫耀、奢侈品的热销,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推波助澜。
二、商品拜物教对社会的影响1. 消费主义盛行商品拜物教助长了消费主义的盛行。
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导致了消费行为的过度,而这种过度的消费行为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对商品的拜物教情感。
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消费主义的观念在社会中得以蔓延。
2. 价值观念的扭曲商品拜物教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这就会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人们开始用自己所拥有的物质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道德观念的追求,却变得日益淡化。
这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1. 完善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对广告、促销手段的监管,杜绝一切不良的营销手段。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可以减少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2. 增强教育力度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的消费观念。
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够扭转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对商品的过度崇拜。
3. 增加文化熏陶通过艺术、文化宣传的方式,鼓励人们对美的追求,引导人们在精神领域达到满足感,逐渐摆脱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四、结论商品拜物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确有产生的土壤,它对社会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商品拜物教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商品经济,商品作为市场交换的主体,占据着经济运行的重要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品种日益丰富,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这些商品以其独特的外貌、包装和标志等形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并激发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人们开始将商品视为具有神秘属性的存在,认为只有拥有这些商品才能获得幸福和满足。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和商品供给的不断丰富,助推着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形成。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广告宣传加剧了商品拜物教现象。
广告作为商品的宣传媒介,通过美化商品的形象和功能,加强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欲望。
广告以各种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通过电视、网络、公交车等媒体,不断满足人们对商品的渴求。
广告的宣传手法常常追求感性、华丽的形象,使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无法抵挡它们的诱惑,进而进一步加剧了商品拜物教现象。
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也是商品拜物教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富裕的时代。
消费主义思潮推崇和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满足感。
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商品和更高档次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拥有更多的商品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这种消费理念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使人们更加崇拜和追求商品,使得商品拜物教在中国社会中蔓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是一种充分显示出市场经济特征的社会现象。
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广告宣传的结果,经济发展和消费主义的思潮也促成了商品拜物教的形成。
虽然商品拜物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过度消费、浪费资源等问题。
我们应该适度对待商品拜物教现象,关注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合理消费,追求真正的物质和精神满足。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导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将其当作一种神圣的存在而对其进行过度追求和崇拜的现象。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根源和影响。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品拜物教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品拜物教现象愈发明显。
人们对于名牌、奢侈品、高档消费品等的追求和崇拜愈发热衷,一些人甚至把消费当成了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迷恋和追求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分析1. 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断扩大,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实用主义逐渐演变为虚荣主义,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和享受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的竞争也加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崇拜和迷恋,竞争压力使人们更加追求外在的奢华和豪华。
2. 媒体和广告的影响随着媒体和广告的不断发展,对商品的宣传和推广也日益炽热,消费者在媒体和广告的大肆渲染下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进一步加剧。
广告中所呈现的奢华、美丽、时尚等元素,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和购买欲望,从而加深了对商品的拜物教情结。
3. 社会价值观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开始将物质财富作为成功和幸福的象征,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和追求。
这种价值观的变革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对商品进行拜物教式的追求和崇拜。
1. 消费过度商品拜物教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过度,消费行为也因此变得不可控制,导致了消费过度的问题。
人们为了追求名牌、奢侈品等而不顾一切,导致消费过度的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对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在市场经济中的超越物质属性,成为人们的信仰和追求的现象。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不仅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存在,也在公司和政府层面上反映出来。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拜物教进行深入探讨。
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商品拜物教也随之而来。
例如,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需求”,会不惜花费大量金钱买名牌、豪车等奢侈品,追求炫耀价值。
这些人将物品的价值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等挂钩,随着物品的升值,这些人的身价也会随之提高。
但这些追求奢华的人可能无法真正享受到生活所带来的真正的乐趣和幸福感。
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过度信仰。
人们常常将产品与某种信仰捆绑在一起,这种信念会引导人们作出对于特定品牌的偏爱。
这种信仰有可能是商品本身带有的精神内涵,也有可能是市场宣传营销带来的效果。
无论是哪种方式,它都为商品带来了长期的客户。
消费者的商品拜物教表现为强烈的忠诚度,他们会将同一品牌一直使用,不会轻易地转换。
公司层面在公司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企业对于形象的追求。
企业将自己的形象与产品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公司的品牌形象来强化客户对于其产品的信任和好感。
一些公司甚至会将自己的品牌形象作为营销活动的核心,希望能够通过强大的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的快速,企业应该在兴起的生态意识中加强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政府层面在政府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政府部门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率。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一直将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
但这种目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空气和水污染、能源资源短缺等。
政府应该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等因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通过合理的政策制订和执行,引导企业遵守环保法规,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拜物教。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崇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我们有必要探讨当代拜物教现象的消解路径,以期能够引导人们理性对待物质追求,更好地走向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代拜物教现象的成因。
拜物教的产生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而这种现象的盛行也和人们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
在当代社会,物质丰富、信息发达,人们的经济条件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因此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社会上对物质成功的追逐、崇尚金钱的价值,以及广告等宣传手段的影响,都使人们对物质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向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物质享受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这些都是当代拜物教现象盛行的原因。
当代拜物教现象的存在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拜物教增强了人们的功利心和竞争意识,使得社会风气趋于功利化和拜金化,人际关系的纯粹性逐渐被消磨,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下降。
拜物教也会导致人们的贫富差距加大,生活方式分化严重,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
更有甚者,拜物教还会导致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困顿。
为了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在教育上,应该加强对当代拜物教现象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物质的价值和地位,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念。
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节约消费、崇尚简约生活,培养人们理性消费和良好的品质。
在社会管理上,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减轻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物质享受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追求。
在公共宣传上,应该加强对拜物教的批判和批判,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追求和内在修养,培养和弘扬美德和文明。
我们也应该从个人层面入手,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个人在面对物质时,应该理性对待,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更应该关注内心的平静和深层的精神需求。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拜物教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消费观念会让很多人将消费视作一种生活方式,奢侈品、品牌、限量版的物品随处可见。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探索消解之道呢?首先,要对拜物教现象进行认识。
拜物教现象是指人们对物质物品的无限崇拜和追求,这种追求表现为对奢侈品的不断追求和追捧,消费欲望无限膨胀,一味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这种拜物教现象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心理驱使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种消费现象,做出精准的反应。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
在教育中,理性消费的思想应该被灌输给学生。
例如,如何准确地识别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差别、提高自我审美并不断涵养精神生活。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宣传,推动理性消费和节俭理念,提高公众的消费观念,从而使人们了解到消费并不是满足欲望的唯一途径。
另外,德信和规范的建立可以有效的缓解拜物教现象的问题。
从生产到消费中,如果行业内的从业者都能够坚持公平、规范的制度,从而让消费者购买到对他们最有价值的产品,消费者也将会保持理性的消费。
最后,亲身体验是一个很好的降低拜物教现象的方法。
当你拥有一件喜欢的物品时,享用一段时间后也许就会感到平淡无奇了。
消费者们冲动地将买到的物品刷存在朋友圈里,这种行为并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很快就会得到别人的忽视和遗忘。
而理性地将资金投入到旅游、美食、音乐等方面,更能够体验到享受和快乐。
因为这些体验是长期的,它们会给你带来更加深刻的思考,让你学会如何拥有适当的欲望,而不是一味地奉承消费。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进入了一个既快速又复杂的时期。
人们需要更多地思考消费产生的后果,去认真考虑每一笔钱的花费。
通过重视教育、倡导公平规范的市场、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消费者们可以更精确地确定自己的需求,更好地涵养自我意识。
这样,才能真正健康地消费,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的问题。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拜物教逐渐深入人心。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于商品的过分追求和崇拜,将商品当做是信仰和生活的重心。
在这种教义的支配下,人们对于商品和消费的渴求十分强烈,甚至牺牲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来满足消费的欲望。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文化,也折射出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求。
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从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拜物教与商品文化密不可分。
商品文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
商品文化的核心是商品,而商品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又反过来推动了商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消费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时尚化和个性化,许多消费行为也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出现了新的特点。
在这种环境下,商品拜物教的滋长便成了难以避免的结果。
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赚钱的手段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文化符号和意义的塑造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不仅是一种经济商品,更是一种文化商品和社会象征。
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对于个人生活方式的塑造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至关重要。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不仅会考虑其使用价值,还会关注其品牌、形象、文化内涵和社会认同度等方面。
这也促使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崇拜和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社会方面来看,商品拜物教的滋长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分化加剧,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更加明显,人们面临着更复杂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消费取向逐渐从“必需品”向“奢侈品”和“享受品”方向转变。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商品拜物教的蔓延不可避免。
现代社会中,人们狭义的人际关系、社会身份、文化认同等标志性因素正在逐渐向商品的拥有程度靠拢。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当代拜物教是指人们对物质物品的过度崇拜与追求,认为物质拥有无限的吸引力和价值。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十分普遍,给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析当代拜物教现象的消解路径。
要明确认识拜物教的危害。
拜物教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人们对物品过于依赖,贪图虚荣和外在的满足,导致浮躁的心态和欲望的无止境。
拜物教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使个体之间的价值判断和社会价值混淆。
要找到消解拜物教的根源。
拜物教现象的形成与人们内心的空虚和不满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渴望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从而产生了对物品的过度追求。
商业广告和媒体的宣传也加剧了人们对物品的迷恋和盲目追求。
然后,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寻找消解路径。
从个人层面来说,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人们应该注重培养精神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与人际关系的建立。
可以通过读书、艺术欣赏、旅行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减少对物质的依赖。
要学会理性思考和抵制商业广告的诱惑,避免盲目消费和攀比心态。
从社会层面来说,需要加强教育和媒体的引导作用。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媒体应该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减少对物质享受的炒作和宣传,推动社会的理性消费和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法治和监管,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拜物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需要政府加强监管,打击非法和不道德的商业行为。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努力。
个人应调整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注重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应加强教育和媒体引导,推动理性消费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法治和监管,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引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中国开放的持续推进,商品拜物教现象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于商品狂热的崇拜和追捧,以及通过拥有物质财富来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价值取向。
本文将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商品拜物教的起因1.市场经济体制助推商品拜物教: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自由交易和商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各种商品的丰富多样性和广告宣传的普及,使得人们对商品拜物教的需求逐渐增加。
2.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和当代文化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将其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标准,进一步助推了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二、商品拜物教对个体的影响1.物质满足感提供了短暂的幸福感:拥有和购买物质商品常常能够带给个体一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然而这种幸福感往往只是暂时的,且容易逐渐减弱,需要不断追求新的物质满足。
2.物质追求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和焦虑感的增加,尤其是当个体无法满足自己的购买欲望时。
三、消费主义观念与商品拜物教1.消费主义观念对商品拜物教的推动:消费主义观念认为通过购买和消费物质商品可以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这种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对商品拜物教现象起到了推动作用。
2.消费主义观念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观念过分强调物质財富和物质享受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容易导致个体的盲目消费和浪费现象。
四、应对商品拜物教的建议1.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个体应该理性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尽量避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关注其他重要的人生价值。
2.提高金钱管理能力:个体要学会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财务,节制消费,避免过度依赖物质满足。
3.加强教育引导: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
结论: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商品拜物教现象逐渐盛行。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引言拜物教是指人们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崇拜和追求,将物质财富作为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
当代社会,拜物教现象愈发严重,不仅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还导致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本文将探析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的路径,以期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二、提供合理的消费选择当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消费选择层出不穷,很容易让人产生选择困难和迷失方向的感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消费选择,引导人们将注意力从消费本身转移到更有价值的方面。
推广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方式,同时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传播。
这样一来,人们在消费时会更加理性,将重点放在提升自身素质和充实自己的层面上,从而减少对物质消费的偏执追求。
三、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当代社会,很多人将物质财富作为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价值因素的存在和重要性。
要想消解拜物教现象,我们应当建立科学的价值观,认识到物质并非一切,更应该注重个人品德、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其他价值因素。
家庭和学校是培养人的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加强对科学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
四、加强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督在当代社会,很多消费行为是受到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限制的,存在一些行业和个体故意规避法律监管,以牟取暴利。
为了消解拜物教现象,需要加强对这些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罚,同时加大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力度。
只有建立一个公正、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有效地遏制拜物教现象的发展。
五、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拜物教现象的存在往往导致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比如过度焦虑、物质虚荣等。
需要加强对人们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等形式,为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人们从心理上摆脱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从而缓解拜物教现象带来的心理困扰。
结论拜物教现象的消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多方面的施策。
通过提倡节约环保理念、提供合理消费选择、建立科学价值观、加强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途径,可以逐步从根源上解决当代拜物教现象带来的问题。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与治理对策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与治理对策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与治理对策李炳炎唐思航(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南京 210004)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拜物教现象,深入地分析了拜物教的涵义与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最后提出以马克思关于破除拜物教的观点为指导,采取与现阶段相适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拜物教现象理论分析治理对策一、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在宗教世界里,拜物教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这种观念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科学知识极其匮乏,人们把某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神化,赋予它们超越自然、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把它们当作神来崇拜。
后来,马克思将商品以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叫做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则是商品拜物教的进一步延伸。
下面,笔者将首先分析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
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劳动产品一旦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就意味着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取得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而当劳动被社会规定为抽象的或等同的性质,就以价值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这个商品产生谜一般的神秘性。
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人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难以认识清楚。
第二,“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生产产品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迷惑不解。
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生产者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商品的神秘性由此产生。
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对物质追求的一种极端表现,表现为人们对于拥有物质财富的强烈欲望和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的心态。
这一现象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和自我意识培养三个方面探析当代拜物教现象的消解路径。
要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我们需要重塑社会环境。
当代社会的商业化和物质化倾向使得物质的价值在社会中被过分强调,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大多围绕着物质来界定。
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提倡人们追求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要加强社会对于道德和伦理的引导,提倡人们从道德和伦理角度思考和评价事物,减少对于物质的盲目追求。
要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我们需要改革教育方式。
目前,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的倾向,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来达到经济效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
我们应该倡导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从而摆脱对物质的极端追求。
要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我们需要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倾向让人们过分关注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导致人们为了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而不断追逐新的物质享受。
我们应该倡导个体主义和独立思考,让人们学会从自身需求出发,审视自己在物质上的欲望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内心需求。
我们还需要扩大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读书、旅行、艺术欣赏等方式,培养人们宽广的视野和独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减少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要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我们需要从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和自我意识培养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重塑社会环境、改革教育方式和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逐渐减少人们对物质的极端追求,实现社会价值观的升级和个体意识的成长。
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持久的社会发展模式。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现象和影响。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首先介绍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了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的具体表现,并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因素。
接着提出了应对商品拜物教的对策,并探讨了其社会意义。
在强调了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和警惕的重要性,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影响因素, 对策, 社会意义, 认识, 警惕, 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商品拜物教在中国社会中日益突出。
商品拜物教是指将商品视为神圣的、超然的存在,将其赋予超乎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过度追求和陶醉于商品的消费和拥有。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个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运转。
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拜物教在中国日益蔓延。
人们对商品的过度追求和沉迷,导致消费主义泛滥、浪费严重、社会问题频发。
研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现状,探讨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的特征和现象,探讨其影响因素和社会意义,为进一步认识和应对商品拜物教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拜物教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象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商品拜物教在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导致消费者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消费和奢侈消费的情况,也影响了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建设。
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有助于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代拜物教现象指的是一种现象,即追求物质享受和拜物崇拜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表现为人们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注重外在物质表现、将物质财富视作成功与幸福的唯一标准等。
背景介绍的也需要探讨其形成原因。
很多人追求物质享受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经济压力大,导致人们对物质的依赖性增加,而拜物崇拜则可能是由于媒体和广告的宣传影响,将物质享受和幸福感联系在一起,误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社会的物质丰富和消费主义的倡导也加剧了拜物教现象的蔓延。
在当代社会,拜物教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寻找消解之道。
1.2 研究意义当代拜物教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更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理性消费习惯。
研究拜物教现象的消解路径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探索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治理模式。
对当代拜物教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消解路径,可以为我们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
【200字】2. 正文2.1 当代拜物教现象的表现1. 物质至上: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对物质追求的狂热,人们追求名牌、奢侈品,将拥有物质财富视为成功和幸福的标志。
消费主义盛行,导致了拜物教现象的泛滥。
2. 社交媒体效应: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让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观念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财富、炫耀奢侈品成为一种时尚,导致人们盲目跟风,陷入物质追求的泥沼中。
3. 社会比较压力:人们往往通过物质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成功,社会上的比较压力使得人们不断追逐物质,希望通过拥有更多的物质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4. 空虚和焦虑感:在物质过度至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和焦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与治理对策李炳炎 唐思航(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南京 210004)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拜物教现象,深入地分析了拜物教的涵义与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最后提出以马克思关于破除拜物教的观点为指导,采取与现阶段相适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拜物教现象 理论分析 治理对策一、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在宗教世界里,拜物教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这种观念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科学知识极其匮乏,人们把某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神化,赋予它们超越自然、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把它们当作神来崇拜。
后来,马克思将商品以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叫做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则是商品拜物教的进一步延伸。
下面,笔者将首先分析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
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劳动产品一旦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就意味着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取得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而当劳动被社会规定为抽象的或等同的性质,就以价值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这个商品产生谜一般的神秘性。
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人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难以认识清楚。
第二,“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生产产品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迷惑不解。
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生产者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商品的神秘性由此产生。
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①可见,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像宗教迷信那样,把商品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观念。
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
作为私人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纯粹是生产者私人的事。
但是,作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须适合社会的需要,否则就难以实现其价值,从而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破产或亏损的威胁。
这样,商品变成了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东西,市场运转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商品生产者,由此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①货币拜物教是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拜物教形态。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流通领域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可是人们误以为货币就是纯粹的价值,甚至将金属货币直接当成了价值的化身。
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假象:“当一般等价形式同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即结晶为货币形式的时候,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
一种商品成为货币,似乎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相反,似乎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其他商品才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物,即金和银,一从地底下出来,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
货币的魔术就是由此而来的。
”②货币显示出了“无穷的魔力”,成了支配人们命运的力量。
对商品生产者而言,如果他生产的商品不能卖出去变为货币,他就会亏本,甚至破产;对普通公众而言,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商品,似乎“金钱是万能的”。
人们完全为它的支配力和神秘性所迷惑,对其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形成货币拜物教。
其实,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更明显了,耀眼了。
当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后,又产生了资本拜物教。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采取了货币、生产资料和商品等物质形式。
这就给人们一种假象,好像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而是资本本身具有价值增殖的魔力。
在产业资本的运动中,资本运行的公式表现为G-W …P …W ′-G ′。
剩余价值采取利润形式,表现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共同的产物,其真正的源泉被掩盖了。
商业资本的运行公式是G-W-G ′,利润与生产过程无关,表现为单纯流通过程的产物,其实质被进一步的掩盖了。
在这里资本增殖还体现为一个有中介的过程,可是当它被简化成G-G ′这个生息资本的运动公式时,资本拜物教最露骨的表现形式出现了。
利润完全表现为纯资本的产物,其真正源泉被掩盖得无影无踪,好像货币自身就能够生长出货币。
“因此,在生息资本上,这个自动的拜物教,即自行增殖价值的价值,会生出货币的货币,就纯粹地表现出来了,并且在这个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迹了。
社会关系最终成为一种物即货币同它自身的关系。
”③由于资本存在能够自动增殖的假象,追求金钱的人们便像宗教信徒崇拜神灵一样崇拜资本。
由此可见,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
货币本质上只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因此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特殊形式。
资本拜物教则是商品拜物教的完成形态。
至此,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形式掩盖得无影无踪。
商品、货币、资本的三重拜物教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颠倒地反映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物支配了。
人们把自己的创造物当作偶像加①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辞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77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1页。
以膜拜,这就造成普遍支配人们头脑的拜物教意识。
二、拜物教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及其危害(一)拜物教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拜物教现象正在以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形式出现。
而在我国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各级地方政府都热衷于招商引资、热衷于追求GDP 的增长,资本拜物教就显得尤为突出,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呈现出来。
从下面的一些事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拜物教现象还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
在兰州举办的“浙江论坛”上,浙江省某市经协办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兰州重商氛围还不是很浓,在东阳,领导干部都不怕‘傍富’,会主动和地方富人们交朋友、打交道,为地方经济发展寻找出路。
而兰州的一些地方官员在这方面主动性不够,甚至怕和富人打交道”。
兰州某报以此为由头立即发表评论,题目是《“帮穷”先要“傍富”》,号召官员傍富。
评论说:为什么要“傍富”?是因为富人一有资本,二有能力,三有信息,和他们交朋友,就能获得更多展示自己、推介自己的机会,就会获得更多的招商引资的机会,这样的朋友不交,就等于把招商引资的机会拱手让人。
官员“傍富”,实质上是在主动地、积极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寻找出路。
招商引资有很多渠道和途径,在东西部经济对接过程当中,西部地区打得最多也最有效的牌就是“以商引商”。
如果害怕“傍富”,无法把自己的资源宣传推介出去,就不可能营造出“重商、护商”的发展氛围,不可能吸引到有效的投资,地方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好的发展,百姓的整体收入就难以提高。
①这是一个令人感到很奇怪的逻辑。
市场经济条件下,招商引资不应该是政府的职能,市场完全能够做好。
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外来资本来投资,关键在于其与周边地区相比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而不是看商人与地方官员的私人交情如何,不是看是否官员可以通过非法手段让投资者能够获暴利。
因此,政府官员完全用不着通过“傍富”,与商人作朋友,而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为所有的市场主体服务,而绝不是仅仅为官员的朋友服务。
因此,让政府官员亲自赤膊上阵招商引资或者与富商交朋友招商引资,其实质是对资本的崇拜。
据《法制晚报》报道,河南沁阳为了吸引投资,3年出台了5个红头文件,其中规定,投资5000万元以上或符合其他条件的外地客商可享受一系列优厚待遇。
沁阳市政府在2006年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详细规定了领取 “荣誉市民证”、“特别通行证”的条件和享受的待遇。
文件规定,“依法注册、且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法定代表人(委托人),或年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享受的待遇有12项,其中包括娱乐场所消费(嫖娼和赌博)不接受公安机关检查、车辆违法不罚款不扣证(重大交通事故除外)、子女入学自由择校、医院看病半价支付、风景区免收门票、配偶免费参观市政府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等。
当地百姓习惯称这些规定为“超国民待遇”。
另外,沁阳市还规定:凡是外商在本地投资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每月1日到25日为“安静生产日”,职能部门一律不得对企业进行例行检查。
如有违反规定擅自进厂检查,将受到严厉的党纪、政纪处分。
为了把“安静生产日”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该市纪委、监察局还专门成立了“优化环境办公室”,受理企业对职能部门的投诉。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名触动“高压线”的公务员的“官帽”被摘,17名干部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尽管沁阳市连续三年出台的5个红头文件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但却为该市三年来吸引了高达百亿元的外资。
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为了吸引投资,某些人竟然敢于违反国家法律的明文规定,给与资本以政治特权。
资本拜物教在这种方式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各类生产部门呈欣欣向荣的发展之态。
但许多企业不顾客观条件,不考虑市场空间有多大,也不管是否有经济效益,盲目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争当行业老大,抢占大市场,致使企业发展速度上去了,但效益却降低了。
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受到高利润的诱惑,在市场供求已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下,企业盲目扩大产能的现象已有端倪。
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具体来看,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可是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
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
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②我国经济总体供过于求的局面进一步持续,超过七成的消费品供过于求。
商务部公布的一项市场供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1.7%的消费品供过于求。
其中,饮料、服装、纺织品、家电、家居用品等类商品供过于求的比例较高。
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普遍供过于求情况的出现,表面看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无计划性造成的,实际上却有着商品拜物教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作祟的原因。
有些企业为了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不惜夸大产品功效,通过媒体做大量的虚假广告以迷惑消费者。
这种情况在医疗产品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其虚假广告泛滥是有目共睹的。
每天只要一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各种具有“神奇疗效”的抗癌药、美容药、壮阳补肾药、降脂药的医疗广告就会铺天盖地映入眼帘。
2006年出现了含有苏丹红的红心鸭蛋、“嗑药”的多宝鱼、抛光的“陈化粮”等多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