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之考前必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之考前必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之考前必背

考前必背/默(必修二)

第一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所以一般是纯种;(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人工异花传粉步骤:去雄→套袋→人工传粉→套袋

3、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4、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形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6、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

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

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

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四分体: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注:1个四分体= 1对同源染

色体= 2条染色体= 4条染色单体= 4个DNA)

8、交叉互换: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互

交换一个片段的现象。

9、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并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0、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3)提出方法:类比推理。

11、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1)选择果蝇做实验的原因:易饲养、繁殖快(2)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3)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4)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第2节伴性遗传

14、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他们所控制的性

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15、类型:

16、遗传方式的判断方法(右图)

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肺炎双球菌额类型

第三章第2节DNA 分子的结构

2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22、DNA的结构:①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3、特点:①稳定性:DNA分子中氢键、磷酸二酯键和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不同数目和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分子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

第三章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5、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6、DNA是遗传物质的原因:a、能自我复制b、结构相对稳定c、储存遗传信息d、能够控制性状。

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27、RNA的组成元素:C、H、O、N、P ;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28、种类和作用:(1)信使RNA(简称m RNA):翻译的模板,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蛋白质。

(2)转运RNA(简称t RNA):识别密码子,转运氨基酸

(3)核糖体RNA(简称r RNA):参与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

29、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①种类:64种(包括不决定氨基酸的3种终止密码子)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30、反密码子:tRNA上能够识别密码子的三个相邻碱基。共61种。

31、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第四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32、中心法则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 或RNA。

34、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

制生物的性状。如豌豆粒形、白化病。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

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35、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与性状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表现型(性状)= 基因型+ 环境。

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36、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1)原因:①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②内因:DNA分子偶尔发生复制错误、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2)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低频性④多害少利性⑤不定向性

(3)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7、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②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也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

38、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39、染色体结构变异

(1)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3)影响:大多是有害的,严重的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40、染色体数目变异:(1)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

(2)、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如: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形成。

4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一组染色体。

42、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1)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特点:植株矮小,高度不育。

(2)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多倍体特点:茎秆粗壮,果实硕大,营养丰富。

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

43、概念: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概念特点举例

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遗传病。呈家族遗传、发病

率高

抗维生素D佝偻病、多指、并指、软骨发

育不全、色盲、血友病等。

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等或两对以上等

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群体中发病率较

高、家族聚集现象

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

糖尿病等

染色体异常遗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猫叫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性腺发育

45、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方法:①遗传咨询②产前诊断: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和基因诊断等

(2)意义: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47、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22条常染色体+X+Y,共24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50、基因工程的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3)基因的运载体:能将外源基因送入细胞的工具。(常见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5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①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②生物都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的特征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形成的(错误观点)。

5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5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4)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4、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55、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56、物种形成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方式:

(1)渐变式(2)爆发式:二倍体西瓜→秋水仙素处理→四倍体西瓜

57、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结果:产生了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