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片断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拜师》片断赏析
一、从“子曰”切入,以对联结束,为课堂涂上一抹亮丽的中华古文化色彩。
1.“子曰”切入,闪亮登场。
一堂精彩的课,往往有一个精彩的开始,就像一朵花儿绽放,花蕾虽小,但色泽最艳;一个精彩的开始,也就预示着精彩的过程和精彩的结局,就像把车子带到的高速路口。“孔子”已经成为一张名片——文化的名片,“孔子拜师”自然从孔子的名言开始,因此,潘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孩子们“咿呀”“子曰”——
生: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
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是善于向老师学习的。课题为什么用“拜”师呢?《说文解字》说,“拜,首至地也。”请带上动作读课题。
学生带上作揖的动作朗读课题。
师(板书:老子):关于老子,同学们了解什么?
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生:《道德经》对后人影响很大。
生:老子学问渊博。
这样,潘老师的课堂就开始了“中华古文化之旅”。
2.对联结课,精彩谢幕。
精彩的开始,必有一个精彩的结局。潘老师怎样安排这次“中华古文化之旅”终点呢?对联!一副赞美老子和孔子的对联,再次让孩子品味“中华古文化”的特殊魅力。
师:从此以后,老子怎么教?孔子怎么学?
生(朗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师: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生:温故而知新。
生:学而时习知。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师:老子怎么教?
生(朗读):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生:老子一丝不苟地教孔子,一下也不会觉得孔子很烦。生:老子一字不露地教孔子。
生:老子一心一意地教孔子。
生:老子专心致志地教孔子。
师:想不想夸夸他们呀?
生:孔子的学问很渊博,我尊敬他、佩服他!
生:我夸老子:老子非常无私,毫无保留地教,不怕孔子超过他。
生:我夸孔子:他勤学好问,又谦虚。
生:我夸孔子:孔子的学问已经远近闻名,还去拜师,值得我们学习。
师:对古人的赞美,可以用一副对联——(板书)“孔子拜师学无止境老子授徒毫无保留”现在要把上下联的后四个字换一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语?上联——
生:随时请教谦虚好学勤学好问专心致志谦虚谨慎
师:下联——
生:一字不露一心一意一丝不苟专心致志不厌其烦
师:横批——
生:虚心接受流传千古专心致志敬佩敬重
这让我们再一次领受孩子的了不起,同样领教潘老师的聪明,透露出老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灵气。
3.收集“传统文化”,延续精彩。
课堂教学结束了,学习并没有结束,潘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继续着“中华古文化”的旅程——课外作业——“收集周围的传统文化,语文活动课交流。”
二、在情境中理解词语,在评议中有所感悟。
1.创设情境,妙解词语。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
呆板。潘老师在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设计呢?有。潘老师为学生理解词语创设了一个贴切的情境、一个生动的语境和一个自由表现有环境,而且,以老师规范、美观的书写,学生模仿、书空,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有趣味。师: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
生:日夜兼程。
生:风餐露宿。
老师板书这两个词,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生:不容易。
生:风尘仆仆。
师:这些词语都写出孔子在拜师路上遇到很多困难。听——(多媒体播放风雨雷电声)
师:假如你们现在都是孔子,会怎么做?
生:我会怀着永远不放弃的希望向前走着,去洛阳拜师。师:又是风来又是雨,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早点见到老师,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师:天黑了,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我得赶路。
师:困了,孔子你怎么不睡觉啊?
生:我在树上打个盹就行了。(全场笑)
师:饿了,孔子你怎么不吃饭啊?
生:我会去树林里找野果子吃。
师:白天赶路晚上赶路,就是哪个词?
生:日夜兼程。
师:在露天吃饭在露天睡觉,就是哪个词?
生:风餐露宿。
2.评议朗读,显现个性。
如果仅仅用语言说出词语的意思,还只是停留在“理解词句的意思”表层,如何让它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感受到呢?潘老师安排了一个朗读、评议、再自由朗读的训练,把理解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师:把词语送到句子中去读。
生(朗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好,因为她把“兼”读得急,看出很辛苦。生:我从“兼”字感到孔子日夜赶路,很急、很辛苦。
师:那你读一读。(学生朗读。)还有谁来读?(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她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因为她把“终于”读得很重,说明孔子很高兴。
生:因为孔子终于走到洛阳,可以见到老师,很高兴,所以我读得响。
师:好,只要你想得有道理,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句。
三、入情入境地读,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灵。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方法。朗读赋予了作品生命,使形象“活”在眼前、“活”在心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师生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充满灵气的,也一定是有效的。朗读好了,一切讲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孔子拜师》有一段描写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充满哲理,又生动有趣,读好了,老子与孔子的形象、老子的诲人不倦和孔子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进入
孩子视界、进入孩子的心灵。潘老师不仅深谙此道,而且落实到位。
1.分角色朗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理解“学无止境”,渗透思想教育。
师:课文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同学们找出来细细地朗读,边读边体会老子和孔子的心情。然后分角色表演读。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生1: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生2:你是——(学生拖长音,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2:因为他(老子)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老子是问“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