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芬芳茉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芬芳茉莉
教学目标:
1、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能用一两句话说出它们在风格上的不同。
2、能学唱三首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两句,并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演。
3、欣赏并哼唱歌剧《图兰朵》中的《东边升起月亮》,能说出它与哪首《茉莉花》的旋律相似。
4、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二声部合唱《茉莉花》,能背唱一段歌词,尝试用江苏方言演唱,体会歌曲的地方风格。
5、通过聆听和演唱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乐于搜集与“茉莉花”相关的资料,与同伴分享。
重、难点:
1、能学唱三首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两句,并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演。
2、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二声部合唱《茉莉花》,能背唱一段歌词,尝试用江苏方言演唱,体会歌曲的地方风格。
教学具准备:
三首不同地区民歌《茉莉花》的录音;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风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
1、视频导入:(提示:我们的声音是什么声音, 短片中代表着中国的声音是哪一首中国民歌?)
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短片《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茉莉花篇》。
2、完整聆听歌曲。
初次聆听时,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歌词所表达的内容。
再次聆听,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江苏风土人情的了解,引导其从速度、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以及歌词、语
言去感受歌曲的特点。
3、用听唱法跟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在歌唱中体会歌词细腻含蓄、歌曲婉转流畅的特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二、聆听东北民歌《茉莉花》
1、完整聆听歌曲。
在复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后,播放东北民歌《茉莉花》,让学生猜
猜这首歌曲大致是哪个地域的,并谈谈感受。
2、再次聆听,抓住歌曲中衬词“嗯啊”、“哎嗨呀”、“嗯哎呀”以及旋律中的几处下滑音,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具有粗犷豪爽的东北特点。
(带着问题聆听歌曲中哪些地方最具有东北特点?选一段东北二人转的音乐或视频、江苏民歌《茉莉花》一起进行听辨,说说哪首歌曲的风格与东北民歌《茉莉花》相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风格特点)
3、用模唱法哼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重点唱唱最后一句衬词部分;歌曲中带下滑音的地方,采用对比的方式演唱,感受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不同效果,进一步体验东北民歌风趣、爽朗的音乐风格。
4、再次比较聆听江苏、东北两首《茉莉花》,说出两者在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上的异同,分组讨论后回答。
三、聆听河北民歌《茉莉花》
1、初听,比较与感受。
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河北民歌《茉莉花》在歌词、旋律上又有什么不同?(引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音乐也一样,只有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环境,才可以在那里扎根。
《茉莉花》流传到河北,汲取了地方的戏剧素材,与江苏《茉莉花》相比,它又有所不同。
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如:第一段歌词基本一样,但河北民歌第二、三段叙述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河北民歌《茉莉花》,多了一些衬词、装饰音,旋律跳进较多等。
2、再听,模唱与体验。
请学生跟着录音模唱第一段,由于歌曲旋律高亢,语言趋于普通话,因此在演唱时提示学生要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来演唱。
可重点模唱最后一句拖腔“人儿骂”,此处起伏较大,多在高音上,唱时既要把北方人爽朗的性格表现出来,但也不能扯着嗓子大喊。
3、讨论,归纳与提升。
通过聆听与比较、感受与体验,学生对河北民歌《茉莉花》有了进一步的感知,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小结出河北民歌《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同时,完成本课的“活页练习”,归纳出江苏、东北、河北地区三首不同的《茉莉花》的音乐风格。
4、自选一首《茉莉花》,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演。
让学生情动于中,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
间。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现,可以是个人唱的、跳的、奏的,也可以与同伴一起进行综合性表演。
5、对比聆听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将已聆听的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从速度、节奏、旋律、歌词和方言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归纳,采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
第二课时
一、聆听歌曲《东边升起月亮》
1、播放歌剧《图兰朵》片段《东边升起月亮》,请学生听出熟悉的旋律,听出歌曲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似。
选取1998年张艺谋导演与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联袂执导的太庙版歌剧《图兰朵》片段,让学生能视听结合,增加对歌剧的认识。
2、哼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东边升起月亮》的旋律,请学生谈谈两者之间的相同与变化。
(选用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一书中记录的版本,歌剧中选用的《茉莉花》曲调就是这个版本。
)
3、简单介绍歌剧《图兰朵》大致的剧情,知道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时为了增加歌剧的中国元素,把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中所记录的《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
让学生了解茉莉花是美的,中国的民歌也是非常美的。
4、再次观看歌剧片段,进一步了解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之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喜爱中国民歌,从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二、演唱歌曲《茉莉花》
1、发声练习。
练习时,提示学生要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来唱,注意气息的保持,一口气唱到底。
吸气时犹如用鼻子闻到茉莉花淡淡的清香。
此环节既可为本课的歌曲演唱作发声的练习,也能作为歌曲学习的导入。
练习后设问:刚才练习的旋律与哪首歌曲相似?
2、分享课前搜集与《茉莉花》相关的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增加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和相关学习内容的了解。
3、两个声部合唱的方法:
(1)两个声部合唱前,可先做江苏民歌《茉莉花》高声部的轮唱,逐步过渡到二部合唱。
(2)歌曲是经改编后的二声部合唱曲,学生对高声部的旋律非常熟悉,因此,学习的重点放在低声部的学唱上。
在教唱过程中,让学生多听多模唱。
教师多范唱、用琴带唱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旋律、唱准旋律。
(3)采取学生演唱一个声部,教师弹奏另一个声部,以巩固声部的稳定。
待声部相对稳定后再进行二声部的合唱。
(4)合唱时用乐器来辅助。
避免声部之间的:“串门”。
4、高声部的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处于变声期的六年级学生演唱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唱时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适当调整歌曲规定的调高。
同时,提示学生在高音区不要大声喊唱,注意歌唱气息的正确应用,能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
5、学唱歌词及歌曲处理。
(1)歌词含蓄、细腻,刻画了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想摘又怕,欲弃不舍”的爱花惜花之情。
在学唱歌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歌声表现出少女的这种心理活动。
(2)在演唱时注意气息要连贯,运用强弱、连断的对比,唱出江南水乡的韵味。
如:“好一朵茉莉花”要唱得流畅,“香也香不过”、“采一朵”用弹跳短促的声音唱。
第三句描写的是心理活动,要弱处理,把内心细微的变化表现出来。
低声部整体来讲可比高声部唱得连贯些,以形成声部的对比。
最后一句“不发芽”可用渐慢、渐弱来处理,“芽”字的拖腔,为保持气息,注意在句头吸足气后,控制住气息慢慢吐出,把一字多音的拖腔唱出“余香未尽”的感觉。
6、聆听方言演唱的童声版《茉莉花》,让学生用方言模仿演唱歌中的片段,以更好地体验歌曲的地域风格。
抓住歌词中的“满园”、“花开”、“香不过”等字,来体会吴侬软语的特点。
7、设置课后活动。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言演唱《茉莉花》,并思考如何将《茉莉花》加以变化,使它具有本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