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勋中医诊所办出个“幼儿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志勋中医诊所办出个“幼儿园”

杨志勋中医诊所办出个“幼儿园”

从一个理工科背景的文革期间的研究生,到能主持门诊,再到近几年当上幼儿园的“园长”,从事儿童国医启蒙教育,杨志勋将它归结为中医世家的一种情结。

杨志勋,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家深造项目客座教授,从事中医理论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研究和教学。出身于中医世家,是国家中医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新药管疗法)的主持人。近几年来开展儿童和成人中医普及教育。

5岁到10岁不等的孩子们不但可以识别出几十种中药材,而且通过望闻问切,能准确说出脏腑、三焦、命门的脉象。每逢周六日,近百名从京城四面八方赶来的小学员们聚拢在位于朝阳区安慧东里不足百平米教室里学习中医药知识。

“手把手地教他们把脉,我先摸一个,再让他们摸,他们摸完以后讲出来,我纠正,再摸,直到对什么是浮脉,什么是沉脉有直观感受。”学中医首先从切脉开始,秘诀则来自杨志勋自编的80句切脉口诀。孩子们先记下口诀和个中关系,接着就在诊所里连续一周实地操练,不断地摸不同病人的脉象找感觉,有的干脆在家里就给亲人把起脉来。

这是一个周末中医少儿学习班,凡是想学习了解中医的家庭都可以到这里免费学习,学习内容包括背诵歌诀、辨识药材到现场看诊等等,举办这个中医学习班的就是北京清新中医诊所所长杨志勋教授,学习班就设在他自己的诊所内。

年过六旬的孩子王

杨志勋退休前一直搞的是理工研究。他的父母曾是上海有名的中医大夫,而他接触到中医药还是二十岁以后的事情。那时,正值“文革”,接受再教育的杨志勋除了开推土机,下班后就无事可做,母亲怕他荒废了时间,就教他学起中医。很

快,他就用母亲教的点穴法治好了同事的老毛病。这以后,为同事和朋友解除病痛几乎占满了他的业余生活。

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杨志勋作为国家科技成果“新药管疗法”的负责人在首都儿研所专家门诊部主持临床研究工作。在那里,他接触到不少因饮食无度、生活无规律患病的儿童,而且,大凡他给孩子们提的要求都会起到一定效果。

2003年,杨志勋在北京开设了自己的诊所。在诊所里给人看病,或是到社区走诊,偶尔到高校讲学。直到一个孩子的出现让杨志勋产生了传授中医知识的念头。孩子叫刘子实,初次到杨志勋诊所时身体很不好,在给她说明病因时,孩子总是要刨根究底。于是,当时才5岁的她从病号变成了杨志勋的第一个“娃娃学生”。随着儿童病号越来越多,杨志勋动起了开班的念头。在如今已68岁的杨志勋看来,与其帮人治病,不如自己主动教会别人健康。于是,2006年春节后,这从娃娃教起的国医讲堂,就开讲了,而且一开就是三年。杨志勋开始减少他的出诊时间,把精力更多地用于中医的普及和教育上,特别是对幼儿的中医培训,他认为这尤其关键。

从一个理工科背景的文革期间的研究生,到能主持门诊,再到近几年当上幼儿园的“园长”,从事儿童国医启蒙教育,杨志勋将它归结为中医世家的一种情结。

边吃边上课的国医启蒙讲堂

为了既不影响给孩子们讲课,也不耽搁前来问诊的病人,杨志勋将诊所和教室设在安慧东里的同一栋居民楼上。教室在九层,诊所在五层,两间房每个月要缴数千元的租金。

九楼的教室不到百平米,客厅是课堂,前后墙壁上悬挂着国医启蒙口诀和名医大家的

画像。厨房则用来给孩子们烹煮课间休息时吃的食物,每次都会有新花样。这里的学员,最小的才4岁,最大的有10岁,每个孩子都是免费入学。不过,杨志

勋对孩子的家长有个要求,每周末必须要陪着孩子一起过来听课。孩子们坐中央,家长围在四周。

杨志勋向孩子们传授的中医理论都是来自《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这样的中华几千年传统中医经典。只不过,面对毫无基础的幼童,他需要多琢磨些入门的好点子出来。

学中医除了切脉,最基础的就是阴阳五行。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学会这么复杂的关系呢,杨志勋发明出五行牌,一共80张,上面写着肝胆,肺,冬,膀胱,恐等。“比如这一组牌:中间肾、膀胱是五脏六腑,北是它们对应的方向,咸是对应的五种味道,恐是对应的五种情志,黑是对应的颜色等。以此类推,人体的五行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学会了打牌,也就明白了阴阳五行的关系。可是中医毕竟非常枯燥难懂,让这么小的孩子坐下来认真听也是一个难题。杨志勋就给孩子们讲古代名医的故事,比如华佗、张仲景、扁鹊等,他将故事转化成小孩愿意听的方式,再辅以弯腰、摆手等姿势,丰富有趣的故事把一群调皮的小孩逗得哈哈大笑。

听完了故事,就是背口诀。中医班的口诀以《黄帝内经》为主线,一共1200句,6000字。“我们不要求他全理解,主要是印象,规范。”背完口诀,开始认药材,怎么认呢,通过吃。杨老师每堂课都会给大家发水果或者是一些药材,让孩子们注意观察它、品尝它,然后再告诉大家它在中医里怎么用。旁边的家长都在记录杨老师讲课的要点,而孩子们则边吃边听杨老师讲课。“吃过之后,开始对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什么好处,坏处有印象了,在生活中就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哪些要多吃,哪些要少吃。”

姜兆聪算是“大师兄”级的学员了,2006年5月就开始入班学习。可他今年才7岁。他现在不仅会背口诀,认出40多种药材,还能给病人诊脉了。“我的诊所

也可以算是孩子们把脉的实习基地,”虽然诊过之后杨老师还要再诊,但“他们大部分都诊得很准。”

学医更学道

由启蒙班进入到初级班后,6岁的刘小宁对口诀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在加深,以前只是简单记住些药物的名称,现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具有一定的关联思维能力,也开始对日常生活的现象以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解释。例如,对“有无”的概念,他可以作出形象化解释,“无”为妈妈未生前,“有”为妈妈已生后。

杨志勋的学生都是从病号发展而来,在坚持学习中医后,生病少了,认识的字比同龄人要多,而且懂得礼貌谦让。家长们总结孩子们上的中医课,教的是中医,其实普及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每到给患者把脉时,孩子需要立正站好,双手合十给站在旁侧的老师行礼。

姜兆聪的妈妈告诉记者,聪聪原来在幼儿园的时候,如果老师不是第一个叫他起来回答问题,聪聪就会生气地背过身去不听课了。“现在不会了,并且还很谦让,知道尊重别人。”

刘尚瑾在发现爸爸有抽烟、长时间加班、喝酒等有损健康的情况时,总会加以规劝。有一段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又开始学习当秘书,练习待人接物的基本能力,从接电话、让座、倒水、跑腿干小事做起,干得挺来劲。“‘中和圆通’的思想他未必懂,但健康和谐意识会逐渐建立起来。”刘的爸爸说。

一年52周,一周一个半小时的学习,算起来不到100个小时,可却让10岁不到的小孩,有了跟同龄人不一样的思维。“中医是人生的必修课,这是我对中医第一条的认识。因为中医是三道合一的学问,即做人之道,健康之道,成才之道。这也是我从事儿童教育的首要依据。通过中医这一特定的载体,传授给儿童怎么做人。”学会开药看病或者当医生,这些并不是父母们想让孩子学习中医的初衷,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