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

论曹操
论曹操

论曹操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汉族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孙权评价曹操:

“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

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关键字:历史人物曹操历史事实评论

论曹操的管理思想

论曹操的管理思想 社会学院10(2)班 41号汤蕾 摘要:东汉末年,三足鼎立,曹操凭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独霸一方的枭雄。曹操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他诡谲、狡诈、冷酷、残忍,但同时他也是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的,他运筹帷幄,征讨四方,广纳贤士,擅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建立霸业于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私人仇恨,通过自己在经济,行政,文化,人才以及军事方面的独特的管理方式,把一方水土治理的井井有条,是当世当之无愧的“英雄”。 关键词:以礼教化;大气豁达;知才善任;唯才是用;文武兼重 一、经济管理思想 1、实行屯田制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196年(建安元年),他决定推行屯田制,颁布《置屯田令》。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屯田组织自成系统,不隶属郡县,官员有典农中郎将(相当于郡守)、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屯田农民称屯田客。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用自己牛耕种的,交百分之五十。屯田农民不再负担徭役和兵役。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2、抑制土地兼并 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颁布的《抑兼并令》,主要内容: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于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丝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曹操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直接来源于董仲舒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儒学是包含了一些道家、法家思想在内的新儒学,毕竟要抑制土地兼并光靠德治是不行的,更需要有法治做后台,这也就是所谓的“阳儒阴法”,也因此曹操抑制土地兼并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行政手段则体现法家思想。 3、奖励农耕 曹操注意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荒地,或贷给耕牛,帮助和鼓励他们从事生产。关中地区因遭受军阀破坏,有十万多家流入荆州。后来这些人想重返关中,但苦于无犁、牛等生产资料。曹操便采纳为觊建议,实行食盐专卖,以其收入购买耕牛和农具,贷给归还的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 谈起那个战火纷飞、尔虞我诈、阴谋与阳谋共存,英雄与枭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多少豪杰浮于眼前,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个性鲜明:智诸葛、猛张飞、义关羽、憨鲁肃、帅吕布、狡司马……其中,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物是英雄,枭雄,还是奸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曹操,不是一个简单地大坏蛋,也不是一个恶德恶性的容器,也不像上面提过的人那样性格鲜明,而是一个活的有着复杂性格而以奸为性格主导的人物。他给我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多面体的十分矛盾的人,很难让人理解透,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个人又是那么的真实。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的一生, 从孩提之时直到死亡。他一生都在活动着, 斗争着。封建时代的英雄的事业心、权势欲, 政治上的阴谋野心, 旺盛的精力,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的才能, 圆熟的政治斗争的手段, 使他先后战胜了许多的敌手, 成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权臣。皇帝在他手里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傀儡, 皇帝的宝座随时随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拉到自己的屁股下面来。人人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曹操一生,确实是曹操怀着一颗奸雄的心,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枭雄想做却做不到的英雄事迹,他收黄巾,讨董卓,败袁术,战张绣,破陶谦,平张邈,灭袁绍,定乌桓,降刘棕,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操的复杂性格究竟表现在哪里, (一)、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 在看《三国演义》时,大多数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曹操太残忍,太凶狠,杀人如麻,不像刘备那样的仁君,也做不出像为救助百姓而拖垮军队进程,在曹操的世界观里,只要能活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说为了保住自己小命,不惜恩将仇报,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毫无人味,这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曹操,一个用兵谨慎,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一个赤胆忠心,严于律己的好臣子;一个奸诈无比、足智多谋的好将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曹操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1 不论是京剧唱词,还是巷头故事,还有文学作品,曹操都被骂为“白脸奸雄”、“曹瞒狗贼”,可是又有谁又去欣赏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谁又去了解他背后的孤独、寂寞?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粗犷豪放,用兵如神。官渡之战,打得本初落花流水。可惜四世三公,竟成黄粱一梦!北征乌丸,东临碣石,他挥笔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多么壮丽的篇章!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后人对他的赞叹。一次战乌丸,使曹操这个名字青史留名。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求贤若渴,苦觅贤才。江东赤壁,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将东吴围个水泄不通。大战在即犒赏三军喝了个酩酊大醉,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岁月不饶人,华发早生,贤才的重要曹操比我们都要清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不就是你的心事吗?在大江上,所有愁绪都化作金樽中的美酒一倾而尺,随着江水东流不回,只有那船只的影子打在水面,仿佛一片黑黝黝的山影。月亮如一块玉壁沉入江面。寂静的夜里,只有那雄浑的声音一遍遍诉说着心中的寂寞,在江中飘荡。只叹曹公大意,公瑾运筹帷幄,文韬武略,八十万大军号谈笑间灰飞烟灭。孟德败了,可是他的《短歌行》却永传于世,他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天下贤士,曹公手下

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老当益壮。迟暮之年,可仍怀雄心壮志,激流勇进,毫不亚于大耳碧眼。你仍用话语表达着自己的愿望:“老骥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你须发苍苍,却仍迸发着无限的精力。东征仲谋,西讨孟起,北伐张鲁,中稳朝纲。为魏国的建立和三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如今曹公早已远去,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曹公,仍低吟着他的诗句。我忽然感到,曹公并未走远。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2 三国是一个传奇的时代,天下三分,群雄逐鹿,在这片土地上,充斥着无数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无数豪杰在这里演绎着自己的故事,乱世之中,谁能称雄?在我心中,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个。 有人说,他是奸臣,是枭雄,心狠手辣,扰的国家鸡犬不宁,我说,他是天才,是英雄,在他的领导下,百姓生活幸福安定。 孰是孰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的功绩配得上这“英雄”二字。 年少时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又是何等的眼光敏锐,在天下一片大乱之际,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混乱的漩涡中抓住了最重要的机会,他礼贤下士,广交天下豪杰,身边的将领谋士越来越多,兵力日益强大。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乱世,是他最好的舞台,那些所谓的英豪在他面前都是跳梁小丑,他笑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统一全国的那天,这,是他的时代。 他的军队,永远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有一次,他行军经过麦田,他下令任何军士不得毁坏麦子,违者立斩,但走了一会,他的马突然受惊,踏坏了一片麦田,这时,他竟拔出剑来,要自刎于此,被手下诸将慌忙拦下,于是他便将头

三国演义曹操的故事简介

三国演义曹操的故事简介 1.曹操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 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话说曹洪中了西凉战将马超的计,丢了军事要地潼关,曹操大怒,曹操带领三寨大小将校,向潼关杀来,正巧遇上西凉兵马。两边都布下阵势。曹操部将于禁、张郃、李通先后迎战马超,均败下阵来。马超把枪往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曹军大败。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

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 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zī)髯(rán)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3.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区讨伐张秀,天气热的出奇。到了中午,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附近有没有水源曹操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加快速度感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4.曹操梦中杀人 为防止别人暗算,曹操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 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

教学重点: 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而这此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主要写曹操和刘备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智慧的较量,又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课文节选自第二十一回,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董承联络刘备聚义图谋,刘备参与了这一行动计划。当时,刘备为豫州牧,势力弱小,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左近宅院居住,实际上受到监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在这种情势下,刘备只能

论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大悦而将归己。”《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心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西汉贾谊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国家的安危存亡兴坏,定之于民;君之威侮、昏明,强弱,系之于民;吏之贵贱,贤不肖,能不能,辨之于民;战争的胜败,亦以能否得民之力以为准。”这些思想历代都有,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诸葛亮总结汉的历史经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晏子春秋》则把对人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其害无穷。在治生学方面,我国也有重视人才的传统。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唐代陆贽说:“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隋则篓空”。西晋的傅玄说:“夫裁径尺之帛,形方寸之木,不任左右,必求良工”。凡能工巧匠,或对生产建设有重大贡献者,如春秋时发明木作工具的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宁殷1338130333 摘要;曹操这一历史人物虽然世人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个具有文才武略的政治家,不仅自己积极从事创作,开创新局面。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延揽人才,网罗贤士,形成了以其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字;个人风格诗歌成就名篇分析散文特点 正文: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开建安风气之先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文学事业上,把文学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延揽天下文士,奖掖文学人才,给作家们以较高的社会地位,为其创作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他更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曹操的作品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令,教,乐府,古辞等140余篇。中华书局校勘本《曹操集》收录诗歌122首,文章152篇,较为完备。 曹操在文学上历来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诗。相传曹操“登高必赋”,每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现存的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且大都是乐府相和歌辞——一种利用管乐和弦乐相和伴奏,主要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的歌词。这与他一生爱好音乐并精通音律有关。但曹操亲自写作乐府歌辞供乐工演唱,不仅仅是爱好问题。他的乐府诗往往突破旧题的限制或自创新题,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思想感情,在娱乐性的歌辞中融入个人的人生感慨,而又不太顾及诗的整体结构的严密,凡此均反映了他在艺术上也不受传统习惯束缚的“通脱”性格。 曹操今存二十一首乐府诗,其中艺术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而以四言居多。其五言诗善于叙事,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感情,推动了五言体的新发展。其四言诗成就更高,继承了“国风”和“小雅”赋比兴的手法和抒情的传统,使中衰了七百年的四言诗重放光彩。语言运用上朴质,自然又遒劲有力。既学习乐府民歌的表达方式,不事雕琢,不求辞藻,真率自然,恰当地结合自己的性格个性,无论写事抒情,都掷地有声。内容上除《气出唱》《陌上桑》等是表现仙游题材,《短歌行周西伯昌》是歌咏历史题材的以外,大都是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活感受。 下面,笔者会通过几首比较突出的作品来浅谈一下曹操的文学创作。 从曹操的乐府诗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打着个人印记的激情,这不仅仅是汉代民歌中所没有的,在仅存的几篇汉代文人所作乐府相和歌辞中也看不到。其最典型的例子,应当数《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当是曹操为宴会而创作的乐府歌辞,因此并不以思想的深邃见长。从内容上看,第一节所表达的人生短暂,只能借酒消愁的感叹,与以下展示的期待天下贤才归于他麾下而成就功业的愿望,二者之间实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为面对短暂的人生,像曹操这般具有雄才伟略的乱世英雄也只能无奈地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他希望才智之士助其建功立业的宏伟目标,其本身是否有价值也就存在极大的疑问。不过,如果考虑到这是一首在宴会上演唱的乐歌,也就可以理解,其第一节乃是劝与宴者放怀痛饮,第二第三节对与宴者表示其深厚的感情,包括原先对他们的怀念和由于他们的到来而产生的喜悦,末节

论曹操

论曹操 ——从史传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曹操,乱世时期一颗星光灿烂的明珠;曹操,战争与政治熏陶下的一个优秀人物;曹操,大智大勇与奸诈无比的矛盾化身。出身宦家,力求除宦;初讨黄巾,安身立命;胸怀大志,所向披靡。恭迎献帝,首倡义师;许下屯田,流民归附;北征乌丸,荡除不轨。举贤用能,不避其瑕;唯才所宜,不求其全;知人善任,不问其身。袁氏败亡,北方遂平;南谋孙刘,赤壁遗恨;克成洪业,天下三分。行军伍间,尚能作赋;立战阵前,激昂吟诗;攻城拔地,大修学堂;陷州夺池,整齐风俗;整顿经济,兴修水利;文武兼施,天下升平。其人伪诈,其好残杀;屠城徐州,血洗邺城;诛杀名士,只报一恨;枉杀名臣,只为已思;假梦杀姬,自欺欺人;与仓官谋,借头安心;凡此之类,不胜枚举。晋室一统,以此为基;曹操之功,实不可没;错过虽多,掩瑜千秋功过,后人评说。曹操,这个《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毁誉参半,说曹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曹操太复杂,而且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始终没有断过论争。甚而至于将历史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放在一起,越搅越乱,越乱越不能够认识曹操的真面目。我这里说曹操,将选取两个角度对曹操谈谈看法,力求能够让大家对曹操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 曹操;事家;政治家;残忍;奸诈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前言 (3) 第二章从史传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3) 2.1曹操的历史真面目 (3) 2.1.1史籍中对曹操的评价 (3) 2.1.2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4) 2.1.3曹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5) 2.1.4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 (6) 2.1.5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男人 (7) 2.2曹操之丰满的文学形象 (8) 2.2.1曹操的文学形象的形成 (8) 2.2.2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 (9)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编版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 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

1.中国文化简论

第一章简论 文化的含义—用中文在google上检索有两亿多条。用culture来检索有五亿多条。它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大家都常用这个词,但能认真反思这个词的人可能不多。 我们都会见过很多事物被冠以“文化”之名: 传统文化、新兴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都不一样,吃的讲究也不一样。其实这种文化只是一种习俗。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什么叫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在追求高效益,更大利润的同时,让职工感受到精神文明层次的一种需求或者说在企业职工中形成这么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和利益的追求。 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酒文化。仅仅是了解酒的各种品牌,酿造的过程,就能说了解了酒文化?这是不够的。酒文化里包含什么内容呢?比如说跟酒文化联系起来,你会想到什么?酒不醉人,人自醉。那是酒的一种功能。其实酒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交流.外国人到中国来,发现中国人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你不跟他喝酒,他不跟你谈生意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还有促进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功效。拉近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效果。古代,李白喝酒就能写诗歌。对他而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是消愁的一个工具。不是光是尝试其味道而已。而是抒发他自己的情感的辅助工具。曹操也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愁唯有杜康是杜甫写的诗词)杜康是一个人的名字,是个酿酒的大师和高手。他酿的酒非常好喝。对于古人而言,酒的含义太多了。 竹文化。并不是你见过竹林你就了解了竹文化。竹子在中国人的心目这代表着一种品格。它被人格化了。竹子的特点是什么?它是非常笔直的。它有非常正直的品格。它中间是空的。代表什么呢?代表一个人很虚心,很谦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品质的一种向往。这时竹子有了内涵,这种内涵既有价值观的东西,有审美观的东西。比如,红楼梦里有很多作为装饰用的植物。林黛玉选了有竹林的潇湘馆。她肯定是在竹子这种植物中找到一种寄托。她的审美与这种植物的审美相契合了。当然这不是刚才所说的正直的品格,香妃竹,传说眼泪落在竹子上面形成了这种斑点,所以,竹子也跟林黛玉很爱哭的特性相符,有一种情愫在里面。所以说价值观和审美观都在文化中体现出来。 汽车文化、青铜器文化…汽车怎么会有文化呢?其实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体现出一种价值,我们对它物质文化内涵的一种挖掘。 所以文化这个词的含义非常之多。 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我们从中国字“文化”来进行追踪溯源。 一、文化的含义 1.“文化”寻根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测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社会关系、人伦规范、风土民情(精神层面)),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是最早的文和化并用的依据。 在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zhū]。”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先用文化来教化去统治百姓,然后再用武力。先礼后兵。凡是用武力的情况都是对方不降服你,不服气。用文的手段,用文化的手段来治理他们,如果他们还不服气的话,就用暴力的手段来镇压他们了。这是讲圣人治国的方法。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晋束哲《补亡诗·由仪》 这里说是文化武力内外有别,对自己国家国内应该用精神层面道德修养制度层面来进行教化。武功用于对外,不能靠讲道理,靠教化来解决。要靠武力征服他们了。 从这两句话来分析,最早的“文化”是指国家的文教治理的手段。它是与武功(镇压)相对的东西。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释义: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这句话也可以从这里深受上述观点的影响。 “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圣人所看到的人文,这里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指人类社会的种种。它是指诗书礼乐之谓。诗—诗

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

1996年10月第19卷第4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 y(Social Science) Oct.1996 Vol.19No.4试论曹操的人才思想 关玉生 摘 要 本文从“不念旧恶”,“失晨之鸡,思补更鸣”、“不惟德修”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曹操的人才思想,并指出其人才思想不仅对曹魏集团的建立与巩固有 重要作用,就是对今天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人才 求贤 唯才是举 曹操其人,过去我是从小说中认识的。因而,每每接受的是一个“残忍”、“奸诈”的形象。近来读史,我发现曹操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子,历史真实的曹操和艺术加工过的曹操是两码事。在曹操的性格特点中,既有残忍和奸诈的一面,又有大度、爱才、节俭和多情善感的一面。特别是他的人才思想,不但过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现在也有某种借鉴意义。 一、关于管人的官要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思想。曹操的这个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掾属官员的选拔之中。三国曹魏集团的掾属是分管人事的机构,正职叫掾、副职叫属。在其中任职的崔琰、毛王介等人,都是曹操亲自遴选的。崔琰,性耿直敢言,知人善知,具有美好的声誉。曹操于是选他担任东西曹的掾和属。授职之时,特发了一道手令:“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三国志》魏书、崔琰毛王介等传)从曹操的这个手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掾属官员选拔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要选具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给社会作出表率,起到影响人、教育人的效果。 手令中所提到的伯夷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孤竹国君死后,与其弟叔齐三相让国,弃国逃走;史鱼是春秋时的卫大夫,临死对其子说:我数言遽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死后,报告卫君,卫君按照子鱼生前要求擢用遽伯玉,而斥退弥子瑕。伯夷在历史上以谦让著称,史鱼则是公正无私的典型。曹操用“伯夷”和“子鱼”比作崔琰,既是对崔琰的褒肯,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宣示。 毛王介,在担任县吏时,就以公正廉洁著称,被曹操发现后,亦让他担任东曹掾的职务。由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得罪了权贵,据说,有一次曹操之子曹丕找到毛王介,要求任用他的一个亲属,被毛王介拒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有人以西曹地位高于东曹为由,要求裁并东曹只保留西曹,想把毛王介排挤出去。曹操了解到实情后,特地下了一道手令:“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三国志》魏书、崔琰毛王介等传)不但

论曹操的功与过

论曹操的功与过 由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影响,曹操早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对于他的功过,可谓是争论许久了。最近,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打着回复历史原貌的大旗,大肆贬刘扬曹,造成一时间的思想混乱。 其实凡是读过上述两本书的人都清楚,曹操是人雄。这点不夸张;刘备亦是人雄,诸葛亮也是人雄。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能在同一时代聚集如此多的英雄,恐非三国时代莫属,也就无怪乎三国故事能源远流长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了。 曹操作为三国时代的一个特殊人物,首先是具有其时代特色的。他也忠君爱国,忠得是刘氏的国君;爱的是汉王朝。那个时代,君国是不分家的,所谓忠君即是爱国,这与我们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曹操的早期活动是完全履行这一准则的,无论是他除洛阳北都尉;还是后来征讨黄巾大起义,都是出于这一思想的。曹操对于汉室来说,的确是有功之臣。但是,随着军力的扩张,权利的增加,他也就逐步走向了具有独裁特色的统治。作为今天的人看待,皇帝是否应姓“刘”的这一问题不算重要,但是在整个封建王朝来说,这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是关系到一个人是否是忠、是奸的大问题,失去了这一大前题,任何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明朝的皇帝是姓朱的,那么到了大清朝,为了恢复明朝,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即连孙中山先生不也提出“驱除鞑虏”吗?这又怎能说和姓不姓刘不重要呢?我们可以不管呢?说

到底,曹操还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终其一世,仍为汉臣。同样是汉朝人王莽,没有不说他是奸臣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反汉,他成立了新朝。但是在历史上,王莽对汉朝其实也是立有大功的,王莽为夺取汉室天下,万事模仿昔时圣人周公的言行,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谦恭天下士。当时,人们无不相信王莽是周公再生,近50万人士上书请求皇上给王莽加官晋爵。皇上降旨加封,王莽坚决固辞。但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最后连皇帝都死在了他的手上,无怪白居易写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也就是说,我们要等等,等这个人在历史舞台上将自己的面目全部演出后,再盖棺定论。如果没有光武中兴,那么王莽不也算是一代开国之君了吗?同样,作为同时代的董卓,也是大家公认的奸臣,为什么呢?他残杀皇室、后宫、大臣、百姓,将大汉王朝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最终他要的是篡汉。曹操为保汉室江山,毅然逃官回归故里起义兵讨伐董卓,这算是正义之举,是史书上浓墨重笔的地方。但是,曹操当上了丞相、魏王后,又是如何呢?一样是残杀皇室、后宫、大臣、百姓,同时还想谋篡汉,那么相比下他又与董卓有什么区别呢? 王莽依靠的是文治,曹操依靠的是武功。他从征袁绍、灭吕布、讨张绣、诛袁术、伐刘表可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从军事上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军事家。说到这里,我补充一点,我们往往在称赞曹操的军事天才的时候,不由得很是瞧不起刘备。为什么呢?因

论曹操诗歌风格

论曹操诗歌风格 内容摘要:曹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以四言诗成就突出,继承了汉乐府的写实主义精神。在汉末动乱时代,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二十余首诗。本文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作进行了分析。诗歌真实的反映了纷乱的社会现实,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士兵的疾苦深表同情和怜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求,迫切要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操的诗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梗概多气”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人们论及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时,往往笼统地以“悲凉慷慨”、“梗概多气”加以概括。其实,曹操特殊的精力和地位,使他的诗歌与其他建安诗人相比,颇具独到之处。诗人将昂扬的奋斗向上的精神与沉郁悲凉的心境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古朴苍凉、沉雄顿挫、慷慨激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曹操诗歌艺术风格 慷慨激昂博大雄伟 古朴苍凉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人。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文坛的杰出领袖。曹操的诗今古二十余首,都是乐府歌辞。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

于下品。我觉得这种品评有失偏颇:汉武帝罢工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二四百年,弄少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又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被子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①。其诗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彩,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实在是值得我们深究的。本文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浅述。 一、沉雄顿挫慷慨激昂 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复分配而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没有悲观厌世,而是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豪情,在他的诗歌中,诗人善于描写社会现实,揭露矛盾,更善于表现自己积极的社会现实,揭露矛盾,更善于表现自己积极诉社会理想,处处灌注着要求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这使得他的抒情诗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诗风粗犷刚健,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二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诗在深沉忧郁的气氛中激荡着一种慷慨昂扬的情绪。诗歌开篇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低沉感伤。诗人对月把酒,思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 一、曹操人物经历

三国演义曹操故事精选

三国演义曹操故事精选 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 键性一仗。通过这次战役,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袁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大世族豪强势力,于公元199年,大体上统一了河北。曹操当 时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大体上统一了河南。于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规 模兼并战争爆发了。 公元199年春,袁绍调兵十万,进攻黎阳,准备一举攻下许昌,消灭曹操。曹操以两 万左右的兵力抗击袁绍。曹操亲自率兵,打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俘虏了他的妻子,又 迫使刘备的大将关羽投降,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以后,曹操迅速移兵官渡,准备迎击 袁绍。 公元200年8月,袁绍进军官渡。袁军依河丘屯营,东西达几十里,曹军也立营相拒。打了几仗,曹军不利,坚壁不出。袁军筑楼台,堆土山,居高临下攻打曹营,结果曹操用 霹雳车击破了袁军楼台。袁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挖道一直通向曹营,曹操针锋相对, 在营外挖深沟以防御。就这样,双方大军在官渡相持了好几个月。 曹军转机终于来到了。同年10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兵一万多人押送军粮,驻在 大营以北四十里处。此时袁绍未能采纳谋士许攸、大将沮授的建议,结果袁军内部众叛亲离。许攸投降了曹操,将袁绍的情况告诉给了曹操,并建议他偷袭故市、乌巢,烧掉袁绍 军粮,以此置袁绍于死地。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他调兵遣将,并亲率五千轻兵,假冒袁军,让战马口衔横杖,军士每人抱一捆干柴,连夜抄小道行进。 天将亮,曹军已到乌巢,包围了袁军,焚烧了军粮,袁军大乱,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最后,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仅带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 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 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则 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 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 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 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 否定。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 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 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

论曹操作文1000字

品曹操 乱世造就英雄,东汉末年的烽火,一代枭雄曹操从这极端中诞生。民间流传中,曹操奸诈、凶残、惟利是图,被许多人称之为“一代奸雄”,是汉朝之大逆臣;与宽厚、仁慈的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我在暑假里几次细细读了《三国演义》后,觉得在罗贯中笔下,曹操的性格是多变的: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他求贤若渴,唯贤是用……远大的理想、超凡的能力以及丰富的人生铸就了这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极富人格魅力的传奇一生。 我佩服曹操面对失败毫不气馁,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兵折将,数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败走华容,却傲笑不已,问尽天下苍生,谁人能及?生命诚可贵,傲气犹胜许,胜者本无恒,何必再输掉那份顶天的不羁呢?曹操这种豁达进取的性格深深启发了我。每当我遇到难题时,一下子又想不出解答的方法,就不多想,立马放弃了,一点儿也不肯深究,面对失败,总觉得自己不行。 我更佩服曹操为成大业,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胸襟。他曾与张绣争战多次,并被张绣打得落花流水,儿子、侄儿、及爱将典伟都死于张绣的手下,可以说与张绣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但看到张绣率兵前来向他投诚,他既往不咎,

热情地接待张绣,并立刻委以重任,还与之结为儿女亲家。为天下人树立了不计私怨、宽宏大量的榜样,取信于天下,使众英贤知道他是个讲义气之人,便投靠于他。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宽宏大度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使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终成大业。说来惭愧,我没有曹操这样博大的胸怀:有时为一支笔,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一句话语,对同学不理不睬……因此在选班干部时、在评先进优秀时,我的票数明显不如别人。我想我缺少的正是这种宽宏与大量,使得我在同学中威信不高。“宰相肚里能撑船”,堂堂男子汉应有曹操这种博大的胸襟。我在曹操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顿觉释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从曹操身上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它将成为我人生的目标,成为我永恒的追求。 2论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进行阐述。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

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