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的崛起与蒙古的衰落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

七年级历史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赫图阿拉 (今辽宁新宾西),国号金,史称后金。
练习:
在会宁称帝建立金朝的是 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的是
完颜阿骨打 努尔哈赤
; 。
返回
4.萨尔浒之战
后金建立后,明政府仍对女真实行民族压 迫。1619年,明政府派杨镐(hà 0)统四路大 军讨伐后金,想一举消灭后金。努尔哈赤采用 “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集中兵 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一带打败明军。 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胜利。
②、土木之变 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南下,进攻明朝,并与 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大战。其结果是明军败北, 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从此,明王朝由盛转衰。
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
---- 土木之变
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
---- 安史之乱
③、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明英宗被俘后,英宗的弟弟做了皇帝,就是明景帝。 这时的也先率军继续南下,逼进北京。明景帝支持主战派的 大臣于谦组织北京军民抵抗瓦剌军队,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 的胜利。
24 课 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
教材导学
1.瓦剌(Wǎlà)和土木之变
2.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3.后金的兴起 4.萨尔浒之战 5.清朝的建立
课堂练习
1.瓦剌和土木之变
①、蒙古族的分裂与瓦剌的崛起
元顺帝北逃以后,蒙古贵州继续统治长城以北一些地区。 14世纪末,蒙古分裂为鞑靼(Dādá)和瓦剌等部 在蒙古分裂的各部中,后来瓦剌逐渐强大起来,并打 败了鞑靼部。
萨尔浒之战----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又一 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从此,后金取得对 明作战的主动权。
返回
5.清朝的建立
①、后金夺取辽东地区

探究蒙古帝国的崛起和灭亡的原因

探究蒙古帝国的崛起和灭亡的原因

人生遗憾
回军灭西夏(1225年)秋,经过7 回军灭西夏(1225年)秋,经过7年西征的 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将木 华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 华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 征西夏。途中围猎受伤,高烧不起,但他仍不退 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盘山休养,留下了三条 著名的遗嘱。太祖二十二年(1227)秋,成吉思 著名的遗嘱。太祖二十二年(1227)秋,成吉思 汗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 他虽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灭亡西夏,更 未能征服中原,却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夏、灭 金的方略。
蒙古帝国开国四杰
博尔术
博尔忽
木华黎
赤老温
蒙古帝国开国四勇
忽必来
哲别
者勒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速不台
全能统帅——木华黎 全能统帅——木华黎
木华黎(1170―1223),曾辅佐成吉思汗征 木华黎(1170―1223),曾辅佐成吉思汗征 服蒙古各部,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左军万户长, 服蒙古各部,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左军万户长, 后加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赐九族白 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经6 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经6年征战,木华 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于公元1223年 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于公元1223年4 月班师归途中,病逝于山西闻喜县。木华黎 在燕京、云中分别设置行省进行管理。他统 帅的亲军,有汪古骑兵1 帅的亲军,有汪古骑兵1万、兀鲁兀惕部 4000、混合兵卒1000、孛图驸马率领的伊奇 4000、混合兵卒1000、孛图驸马率领的伊奇 烈思兵2000、蒙和哈勒札率领的忙忽惕兵 烈思兵2000、蒙和哈勒札率领的忙忽惕兵 1000、木华黎的兄弟岱孙率领的札剌亦尔兵 1000、木华黎的兄弟岱孙率领的札剌亦尔兵 1000,总计约2 1000,总计约2万人。其它兵卒,主要是招 降的金兵和汉军。前者主要是驻扎在北京一 带的各族士兵,由吾也尔统帅;汉军主要是 早年降服的刘柏林等地主武装。 早年降服的刘柏林等地主武装。 刘柏林为济 南人,金时曾任都提控和威宁防城千户等职。 南人,金时曾任都提控和威宁防城千户等职。 1212年降服成吉思汗后,授予原职,令其挑 1212年降服成吉思汗后,授予原职,令其挑 选士卒,予以统领。后因进攻西京有功,赐 金虎符,以原职留守并兼兵马副元帅。在跟 金虎符,以原职留守并兼兵马副元帅。在跟 随木华黎攻占山东、山西诸州中,又立大功, 被累赠太师,封为秦国公。除此,还有耶律 被累赠太师,封为秦国公。除此,还有耶律 图花率领的契丹军。耶律图花为契丹人,世 图花率领的契丹军。耶律图花为契丹人,世 居桓州,早年降服成吉思汗,同饮巴勒渚纳 河水(特指他们20人1203年夏在此河边盟誓 河水(特指他们20人1203年夏在此河边盟誓 结义之举),成为至交。1211年蒙古伐金时, 结义之举),成为至交。1211年蒙古伐金时, 充作向导。后又随从木华黎,在征服山东、 河北战争中有功,拜为太傅,封濮国公,赐 虎符、银印,统万户札剌亦儿部。 虎符、银印,统万户札剌亦儿部。

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历程

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历程

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历程介绍: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外交关系的发展与周边国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清朝建立开始,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往来、友好和敌对关系等方面,探讨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历程。

一、清朝建立初期的外交关系清朝建立于1644年,当时的中国已经与周边国家存在一定的外交往来。

清朝建立后,初期的外交重点是与中亚的吐蕃、楚尔赤等建立联系,以稳定国内政权。

同时,清朝还与俄罗斯、缅甸等国家进行了一些贸易和友好往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二、清朝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清朝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历程相对较长,从17世纪开始就有了接触。

双方曾就边界划定、贸易往来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和条约签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尼布楚条约》和《库页岛条约》,分别规定了中俄边界问题和贸易往来事宜。

此后,两国间的冲突和合作并存,外交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三、清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清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始于17世纪,朝鲜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清朝通过派遣使臣、赠送宴会等方式,巩固了对朝鲜的控制和影响力。

然而,清朝和朝鲜的关系并非完全一帆风顺,朝鲜在清朝后期曾经发生一些反清起义,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不过,总体来看,清朝和朝鲜的外交关系较为稳定,代表了中朝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四、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起始于17世纪,当时的日本处于封锁状态,对外交往限制较多。

清朝通过贸易和使篆往来的方式,逐渐加强了与日本的联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出现了摩擦和冲突,尤其是在19世纪后期,两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和领土争端。

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伴随着两国间的竞争和矛盾而逐渐升温。

五、清朝与满洲诸部的外交关系清朝建立初期,满洲诸部是其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

清朝通过与满洲诸部的婚姻联姻、赏赐封号等方式,巩固了与满洲诸部的外交关系。

在清朝的统治下,满洲诸部逐渐同化为汉人,外交关系逐渐走向一体化。

六、清朝与蒙古的外交关系清朝与蒙古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清朝建立后,对蒙古实施了较为温和的统治政策。

原创:蒙古帝国迅速崛起与衰亡的启示

原创:蒙古帝国迅速崛起与衰亡的启示

原创史谈:蒙古帝国崛起与衰亡对统一台湾的启示蒙古帝国的崛起和蒙古大草原上斡难河边的一个伟大英雄的名字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这位英雄就是少小丧父、饱经苦难、有着无比坚强斗争意志的、原名叫铁木真的一个小部落首领的儿子。

他将忠诚、智慧、信念和勇猛集于一身,巧妙运用政治这一斗争艺术,很快消灭了周围的众小部落,率先统一了蒙古大草原,并于1206年在库里尔台的部落酋长会议上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得尊号“成吉思汗”,意思为“世界上的统治者”。

从此,在其以后的若干岁月里,他和他的子孙们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世上绝无、历史罕见的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疆域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最远往西一直马踏多瑙河边,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世界级强国。

关于蒙古帝国的崛起,至今仍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不解之谜。

一个行为野蛮、政治经济文化都极为落后、总人口尚不足100万、所能提供兵源不足13万的游牧部落,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横扫欧亚非建立起来一个强大的帝国、成为世界的统治者的哪?最近笔者在研究元朝历史的时候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认真分析综合,认为蒙古帝国的崛起既有历史的机遇、蒙古部落的血腥强悍、军事技术和装备上的先进,也有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强烈的征服欲望。

具体的讲:一是当时的世界局势和蒙古周边环境有利于蒙古的崛起。

蒙古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初步崛起于13世纪初。

这时欧亚大陆上南面的中国一分为三,金朝在北、宋朝在南、西夏在西,三个王朝并立并且连年互相征战,力量都不是很强大;再往西的喀喇汗国、花剌子模和在两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今天的伊拉克一带)也均处在衰落的时期。

周边的这些国家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顾及蒙古的崛起。

成吉思汗敏锐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蒙古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二是生活在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历来就有强烈的征服和掠夺欲望,作为草原雄主的成吉思汗这种欲望更加强烈。

清朝是怎么解决游牧民族的威胁的 统治者是怎么做的

清朝是怎么解决游牧民族的威胁的 统治者是怎么做的

清朝是怎么解决游牧民族的威胁的统治者是怎么做的本文导读:中原王朝千年来一直都饱受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每一次的中原动荡都少不了游牧民族,为此从秦朝开始就修筑长城,一直延续到明朝还在不断的完善长城,但始终解决不了北方威胁!到了清朝,却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清朝是如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的。

修筑长城抵御外族入侵说起历朝历代中原王朝之外同样都分布着一些小国,但唯有更具攻击力的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在跟中原王朝相爱相杀,在中原王朝鼎盛时,秦始皇修筑长城、汉武帝驱除鞑虏、唐太宗征服突厥把北方游牧民族打趴下,然后游牧民族彻底臣服中原王朝,然而这就跟养不熟的白眼狼一样,一旦中原衰落,立马突入中原,侵扰汉家江山!北方游牧民族可以说中原强盛时草原臣服,中原衰落时草原侵袭,两千多年来草原民族居无定所,不断更迭,秦汉时代的东胡和匈奴、三国时代的乌桓和鲜卑、五胡乱华时代的鲜卑和柔然、隋唐时期的突厥和回纥、唐宋时期的契丹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匈奴骑兵草原民族不断演变,中原王朝也没闲着,过不了几百年就得改朝换代,但每一次新朝建立之初头等事就是怎么解决北方的心腹大患!秦朝时修筑长城抵御外族入侵,汉朝时有卫青、霍去病横击大漠,封狼居胥,使匈奴远遁,但没几十年新的草原主人又出现了!唐朝时李世民被逼签下渭水之盟,引以为耻,终在后来灭了突厥一雪前耻,在北方设置安北都护府进行管理,但没啥用,几十年后草原又被新的民族给占据了,到了明朝,对草原蒙古的打击力度非常猛烈,堪称空前,然而对于如何管理依然不甚成功!蒙古大汗唯有清朝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那么他是如何解决的呢?其实清朝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清朝的前身是满洲部落,也就是女真族,女真族本身就是少数民族,马背上的民族,同样是人人弓马娴熟,跟蒙古游牧民族是一样的,这就具备了天然的基础,可以说清朝是最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既然了解,自然就可以找到不一样的方式去解决威胁。

【中职】《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 课件

【中职】《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 课件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二)外部危机 1、天朝上国,盲目自大
乾隆回礼及对这些礼品的态度:
• 回礼: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 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 等计92项479件
• 英国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别无用处。 • 这两架望远镜与别的望远镜没有本质
区别。 • 天文地理大表,是用来测算节气的,
3、设置将军,军政合一


东北地区分为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
将 军
军的辖区,新疆地区为伊犁将军的辖区,外附


蒙古则为乌苏雅里台将军辖区(五将军)
4、蒙古建立盟旗制
盟旗会盟制度,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设盟、旗 两级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清朝建立全国政权
5、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目的:杜绝太监干预朝政 官级:正二品
内务府是清朝特创的中央行政机构,内务府长官 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简称为内务府大臣或总管大臣, 掌管府内一切事务,由满清大臣或王公担任。
荣禄(1836-1903)
大兴文字狱
历 史 纵 横
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从压制汉人的民族意
识发展到对诗文字句望文生义, 吹毛求疵,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确立驻藏大臣在西藏政教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乾隆
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 清朝疆土达到极盛,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清朝疆域图(1820年)
第 三 章
盛世危机
盛世危机
封建王朝最后的盛世——“康乾盛世”









康熙
在位1662年~1722年

蒙古帝国的灭亡

蒙古帝国的灭亡

一代强悍帝国的崩溃:蒙古帝国的灭亡1. 蒙古元朝被推翻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这得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近似于疯狂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

元顺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触汉文化较深的一个,大都陷落仓皇北归的打击,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虽然依然还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国怀乡”的忧愁,尤其是明朝军队对于他的继续打击又接连不断,更使他惶惶不可终日。

终于,1370年5月23日,他怀着悲愤和郁闷,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去世。

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便在哈拉和林继位,他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八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国皇位。

然而,他非但没有机会实现这一愿望,还面临着深入到蒙古地区的明朝军队的攻击。

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地边缘。

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这位第三任残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更显得毫无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万人的明朝军队在大将蓝玉的率领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残元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及军士七万余人被俘,脱木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缢杀。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维护国家利益、发展贸易和维护领土完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清朝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进行探讨。

一、大一统和藩属体系清朝建立初期,其外交政策主要是确立大一统和藩属体系。

清朝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战争征服,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同时,在统治周边地区时,清朝还遵循藩属体系,尊重并维护各个藩属国家的封建制度,并通过贡使制度来维持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清朝的外交政策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

清朝朝廷认为海外贸易对国家利益造成威胁,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海外贸易。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外商进入内地、禁止私人海外贸易以及破坏船只等。

然而,这一政策也限制了清朝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

三、修复边疆和维护领土完整清朝在外交政策中积极修复边疆,并努力维护领土完整。

清朝朝廷意识到领土的重要性,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战争、和谈、婚姻联姻等方式来维护领土边界的稳固。

清朝通过与俄罗斯的《尼布楚条约》(1689年)、与英国的《南京条约》(1842年)等条约,确保了东北边境与沿海地区的安全。

四、满洲与蒙古满洲和蒙古地区对清朝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满洲是清朝的发源地,满洲贵族被融入到清朝的统治体系中,并在外交事务中发挥重要角色。

清朝通过与蒙古地区的联姻、军事防守等方式,保持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并确保了对西北边境的稳定。

五、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和抗争清朝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和抗争中,形成了一系列与外国交往的规范和制度。

清朝通过与英国的《南京条约》、与法国的《黄埔条约》(1844年)等条约,迫使这些国家接受中国的示弱外交,保护自身利益,同时也引发了对外国侵略的抵制和反抗。

六、修复大明湖与修建暹罗王城清朝在外交政策中还注重修复和建设文化遗产。

清朝修复了位于山东的大明湖,并使之成为一处重要的对外交往场所。

此外,清朝还兴修了位于今泰国的暹罗王城(曼谷),以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清朝的兴起与后期衰落满族统治下的中国

清朝的兴起与后期衰落满族统治下的中国

清朝的兴起与后期衰落满族统治下的中国清朝的兴起与后期衰落:满族统治下的中国引言从1644年到1912年,清朝统治者以满族为核心,统治了中国,承袭了中国五千年的封建传统,开启了清朝的兴起与繁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统治下的中国逐渐陷入衰落。

本文旨在探究清朝的兴起及其后期衰落的原因。

一、清朝的兴起清朝的兴起始于1644年,当时明朝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中。

满族领袖努尔哈赤及其儿子皇太极利用时机,集结力量,建立了后金政权。

后经顺治、康熙、雍正等一系列统治者的执政,清朝逐渐壮大起来,确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

1. 确立满族统治努尔哈赤致力于满族的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立其统治地位。

他制定了“八旗”制度,将满族人分为不同的旗,强化了统治层级和军事力量。

2. Confucianism儒学的继续清朝实行的是满汉合一的政策,为了巩固统治,清朝吸收并继续发扬了儒家思想,将士大夫阶层纳入统治体系,维护社会稳定。

3. 推行满汉文化的融合清朝将满族与汉族文化相融合,积极推行满汉文化的交流。

尤其康熙皇帝提倡“圣母本汉”政策,对汉语的学习和使用进行了大力支持,进一步加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联系。

二、清朝的繁荣期在清朝的繁荣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积极发展,国力逐渐增强。

1. 区域扩张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领土扩张和军事征服,统一了整个中国领土,使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得以实现。

2. 商品经济的发展康熙时期以后,商业活动得到了推动,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商人在社会地位中也得到提升。

3. 文化艺术的繁荣清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化风貌。

三、清朝的后期衰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进入了衰落的阶段。

1. 内忧:官僚腐败与政治衰败清朝后期,官僚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贪污成风,官员无视民生疾苦,民怨沸腾。

政治衰败导致了国家治理的瘫痪,国家的凝聚力逐渐下降。

蒙古帝国覆灭原因与影响

蒙古帝国覆灭原因与影响

蒙古帝国覆灭原因与影响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帝国之一,它在13世纪初成立于蒙古高原,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一直到14世纪末,蒙古帝国还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这个强大的帝国最终还是走向了衰落。

本文将探讨蒙古帝国覆灭的原因和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蒙古帝国覆灭的原因1. 统治者的内部纷争和争权夺利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一直以来都存在内部纷争和争权夺利的问题。

不同的统治者往往对政治和经济政策有不同的看法,这会导致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对抗。

这种内部的统治弱点给蒙古帝国的政治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 自然灾害和资源枯竭13世纪中叶,蒙古帝国的领土面积已经扩展到了东欧、西亚和南亚等地。

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比如特别严重的干旱、洪水和瘟疫等,蒙古帝国的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同时,由于经济政策长期以来过度开采资源,这使得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恶化,无法承担大规模战争的费用。

3. 政治上的失误和外部势力的侵袭蒙古帝国在其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扩大领土,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战争。

然而,在蒙古扩张的过程中,统治者经常犯军事上的失误和战略上的错误,导致蒙古军队遭受重创。

而在政治上,蒙古统治者的决策有时也经常会犯错误,不少政策在实施的时候只会失去民心。

外部势力也不断向蒙古帝国发起攻击,这让蒙古帝国的国力不断衰落,最终导致它走向了覆灭的道路。

二、蒙古帝国覆灭的影响1. 对后世的影响蒙古帝国的覆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蒙古帝国的覆灭打破了亚洲大陆上几乎两个世纪的稳定状态,导致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混乱。

其次,蒙古帝国的覆灭也间接导致了中亚和蒙古的殖民化。

最后,蒙古帝国的覆灭也加速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的国际形势。

2. 对文化的影响蒙古帝国兴起时期,成为一个文化、人口和宗教交融的地区。

随着蒙古帝国渐渐衰落,它所代表的文化也逐渐边缘化。

但是,蒙古帝国仍然对整个亚洲的文化,特别是中亚和印度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满洲统治与中国的版图变迁

清朝的满洲统治与中国的版图变迁

清朝的满洲统治与中国的版图变迁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

满洲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中国的版图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清朝满洲人的统治方式以及他们对中国版图的变动所做出的贡献。

一、满洲人的统治方式清朝满洲人的统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汉族文化和行政制度,但也融入了满洲民族的特点。

首先,满洲人采取了八旗制度,将世袭贵族纳入统治体系,并且形成了统一而有效的军事与行政管理。

这一制度为清朝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清朝满洲人实行分封制,将统治下的领土划分为各个封建领地,并任命满洲贵族为封地的统治者。

这种分封制促进了地方政治的稳定,同时也加强了统治者对各地的掌控。

封建领主需要效忠清朝,并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收税,从而确保了满洲人统治的延续。

此外,满洲人在统治过程中采用了汉化政策,鼓励满洲贵族学习和使用汉语,并为汉族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使得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达到相对的融合。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满洲人统治带来的族群冲突。

二、中国版图的变迁清朝的满洲统治对中国版图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满洲统治之前,中国的版图曾经迅速扩张,形成了辽阔的国土。

然而,随着满洲人的崛起,中国的领土逐渐缩小。

满洲人在入主中原后,对南方的藩属国进行了一系列扩张,如对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的统治,使得中国版图重新扩大。

其次,在满洲统治下,清朝对中亚地区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使得中国的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

以准噶尔部为主的西北地区,以及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清朝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通过康熙、乾隆时期的战争,成为亚洲最庞大的帝国之一。

此外,在清朝统治期间,中国的海疆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清朝通过一系列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使得台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国的版图。

然而,清朝统治对中国版图的变迁并不仅仅是扩张。

满洲人在统治过程中也失去了一些领土。

其中最具争议的是对外蒙古地区的失去,这一部分地区在清朝末年被沙俄吞并。

此外,东北地区的著名黑龙江流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清朝的控制。

近代中国的落后

近代中国的落后

近代中国的落后鲁迅说过,中华文明的真正衰落就是因为这两次野蛮的异族入侵。

这两个异族分别是元朝的蒙古族和清朝的满族。

尤其在清朝政府统治期间,其腐朽的统治政策,使中国开始一步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关紧国门、禁海休船。

明朝对接纳外国人、外国文化是开明的。

利玛窦的活动就曾得到万历皇帝的鼓励。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已成积贫积弱之势。

崇祯皇帝为挽救明朝的颓败,对新鲜事物也采取开放态度,批准徐光启“以其新法相参较,开局修纂”历法,“指挥督造战炮”,并且下令再次开放了海禁。

清朝政权与明朝相比带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特别是在国内叛乱得到平息,边疆地区包括台湾实现统一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它的保守性和封闭性表现得更加明显。

清朝实行了严厉的海禁。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因为妄自尊大和心怀恐惧。

这种狭隘的防范心理,使清朝统治者不可能有开放的胸怀。

清朝严厉的闭关政策,使中国自绝于世界大潮之外,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使中国未能开拓海外市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和文化上进行大规模的专制和愚民。

清朝统治者为了独裁,对国民进行奴化教育。

有几条禁令:生员不得言事;不得立盟结社;不得刊刻文字。

这明显地违反了近代国家文明发展必须的三大自由:言论、结社和出版的自由。

《四库全书》的编纂中,清政府大批地毁灭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和不利于殖民统治的书籍,对中华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

文字狱就是为了压制汉人的反抗的最外化的表现。

在文字狱恐怖下,汉人学者退回故纸堆中搞起考据训怙来。

以至于,在清朝独裁的268年漫长时间中,中国没有一个真正意上的思想家出现。

八股取士的政策,更是清朝政府对汉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压制破坏。

明中后期,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逐步发展起来,人的自主意识增长。

心学提倡自我,蔑视权威,提倡社会相对平等。

传统的价值观念、教条受到挑战。

士大夫主体意识高涨,他们集会结社,强烈要求参与政治。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在一些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开始了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蒙古帝国的发展和扩张

蒙古帝国的发展和扩张

蒙古帝国的发展和扩张在世界历史上,蒙古帝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实体,它在13世纪中叶,由成吉思汗创立,由他後人管理,一直持续到14世纪中叶。

它是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在当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帝国的发展和扩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包括地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

一. 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崛起蒙古帝国最初是由成吉思汗创立的。

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左右,在蒙古中部的一个贫困家庭中长大。

他从小就像普通的小伙伴一样,跟随他的兄弟和族人一同放牛、狩猎和打架。

成吉思汗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天赋很快就展露出来。

他在1206年成为蒙古部落的皇帝,并将各部落团结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维持稳定的政府。

成吉思汗开始将他的军团出动到东北亚、中亚和欧洲,对抗他的敌人,在这一过程中他迅速发展了强大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能够扫荡一切,战无不胜。

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帝国的权力范围迅速扩张,统一了内蒙古平原,西方的哈萨克草原,东北的满洲,南部的云南和中原地区,实现了一个统一的蒙古国家的梦想。

二. 蒙古帝国扩张的原因蒙古帝国的发展和扩张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蒙古部落领袖之间的争权夺利。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部落尚未有一个真正的统一帝国。

相反,他们常常互相攻击,争夺土地和资源。

成吉思汗采用强有力的措施解决了这个问题,整合了所有蒙古部落,加强了族群之间的团结。

第二,蒙古帝国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军事策略。

他们发展了世界上最出色的骑兵部队之一,这个部队能够在平原上快速移动和攻击。

蒙古骑兵战术的核心是“八阵图”,这是一种包括弓箭手、骑兵和步兵等多种兵种的军事编制,在战场上让他们优势明显。

蒙古帝国还通过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来扩大自己的领土。

其中最显著的是对中央亚、中东和欧洲国家的扩张。

成吉思汗的后续军事行动将他的统治范围扩大到了西亚和欧洲的广阔地区,这是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政治帝国之一。

三. 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满洲:永远消失的地名

满洲:永远消失的地名

满洲:永远消失的地名满洲国”这样一个曾经的“国名”,存在过13年,它伴随着屈辱和挣扎,已被彻底地埋进了历史。

在地理意义上,“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再加上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

“满洲”在清朝这段历史时期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域的双重称谓。

公元1635年,清朝开国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以海西女真为主体,吸收了部分汉人、蒙古人、达斡尔人、锡伯人、朝鲜人等组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改“女真”名称为“满洲”。

从此,“满洲”的名称正式出现。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满洲”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吉祥”。

1894年,甲午战争后,旅顺沦陷,日本从此开始了对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蚕食野心。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对外扩张纲领。

关东军参谋部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在给调查“9?18事变”的调查团的备忘录中,明确提出:(一)如不利用满蒙资源,日本国民的生活就没有保障。

(二)为此日本防御“满洲”已有20余年。

(三)苏联的军备在增强,日本也不得不扩张军备。

但是,对于已被政府束缚住手脚的关东军而言,通过军事作战已无望,剩下的只能选择“政略”这条路。

所以,关东军只能通过满蒙建立亲日政权,来实现实际上由日本领导的政权这近似于占领的目的。

1932年3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张景惠以“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

9日,溥仪举行执政就任仪式,并组建由关东军选定的“第一任内阁”。

关东军统治部的重要成员之一山口重次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的一个细节:许多关东军反对推举溥仪复辟,他们发牢骚说,“我们豁出性命作斗争,为什么要把地位让给那些在天津、旅顺袖手旁观的人?”反对的人中包括石原莞尔中佐。

有一天,石原问满洲青年联盟的理事小泽开作,“青年联盟怎么看溥仪皇帝?”小泽立刻回答,“傻里傻气,我们怎能为溥仪去死!”石原笑道,“那么,关东军推他做皇帝也没关系了。

七年级历史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

七年级历史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

我正在家里吃饭,突然听见,在我家的牛圈里发出一种“嗖嗖”的声音,这声音很熟悉,像是一种解开牛绳子的声音。人人游戏官网 我推开了门,走了出去,果真看见堂伯父解开我家的牛绳。他看见了我,笑眯眯地说,“吃好饭了没有”。 “恩” 在路上天天如此,畜生的东西也了解主人的生活规律。 牛不分青红皂白,哪里有岔路口,趁主人的不留神,牛便偷偷摸摸闯进里去,啃到了一撮青草,挨到主人的鞭子它心甘情愿。 “停”“停”“走”“走”。 赶牛的人走在后头,牛走在前头。我家的牛和堂伯父家的牛经常放在一起,日久生情,感情相惜。可是,走到了一条路,你争我斗仍然存在,时不时互相发出“甫甫”的怒骂声,甚至用犄角推开对 方的牛。 “别打架,赶快走”。 堂伯父在身后背着小背篓,黝黑黑的皮肤,中等的身材,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走在小路,一阵轻风吹来,舞动了树叶,凉透了心里。 农村人喜欢种橡胶树,这种树成本高,家有一两亩地的橡胶树,经济生活不愁吃、不愁穿,吃香喝辣,过上一种人上人羡慕的小康水平生活。 下雨过后,人们开始在自己的破地挖出一个坑,四四方方形,下了树苗,等到了四年过后方可收成。过程要注意管理、施肥、打农药、水的利用等等。破地的周围边得扎结结实实,要不然放牛的人 不看好牛,牛会硬闯进去糟蹋橡胶苗。

七下历史第10课笔记

七下历史第10课笔记

七下历史第10课笔记一、蒙古族的兴起1. 生活区域- 蒙古族原先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

2. 统一蒙古- 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还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

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1. 蒙古灭西夏- 过程: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

- 影响:蒙古灭西夏后,解除了西夏对蒙古的威胁,为进一步进攻金朝和南宋奠定了基础。

2. 蒙古灭金- 过程: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1234年,蒙古灭金。

- 影响: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 元朝的建立-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2. 元朝的统一-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 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回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插汉部西迁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为建人所逼”、或者企图一雪祖先被蒙古右翼逼迁辽东之仇等
等。蒙古插汉部西迁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蒙古诸部,而是给明朝、还有后金都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明史纪事本未.插汉寇边》记载了插汉部西迁的来龙去脉:“(天启七年十月),插汉虎墩兔取板升以为穴。板升,华人也。嘉靖中,叛逆赵全等为乡道,集被掠万人于沣州滩东西一带,立为板升,桑种饮食悉如中国,所未易者胡服耳。自俺答款后,俺答义子怡台吉统之。虎墩兔新强,拥众数万,故板升富庶,甚习内地。插汉远在东偏,领赏买马必由两哨,既与俺答积衅数世,会素囊死,卜石兔有其地,然幼且弱,插汉遂顷巢而西,以旧地让建州。阳称报仇,遂杀哈利兔,直抵杀胡堡,克归化城,夺银佛寺,收习今色令。卜石兔西徙避之。遂与习令等盟归化城,以合把气喇嘛守之,驻营独石塞外。习今色以东西两哨并丰州滩大小板升俱献于插。卜石兔走河套。插汉西并摆言台吉、哈刺慎诸部多溃散,或入边避之。”“插汉既居俺答地,日:‘吾欲得金印如顺义王,大市汉物,为西可汗,不亦快乎?’”插汉部终于重新回到了阔别八十年左右的故土。
此时,蒙古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落亦有零散投金的蒙古人,壮大了后金的势力。
后金把握时机向明沈阳、辽阳发动了进攻。攻占了沈、辽之后,又谋取广宁。后金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蒙古插汉部首脑虎墩兔憨(又称林丹汗)的不安。早在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虎墩兔憨就致函努儿哈赤,威胁后金不要进攻广宁:“蒙古国统四十万英主青吉思汗,谕问水滨三万人英主安否?大明于吾两国乃仇雠也。吾闻自戊午年(万历四十六年)来大明始受兵汝国,今夏我已亲往广宁,招抚其城,取其贡赋,倘汝兵往图之,吾将不利于汝。吾两人原无交恶,若吾所服之城为汝所得,吾名安在?设不从吾言,两人之是非,穹苍鉴之。......”努儿哈赤毫不示弱,回函严词驳斥了虎墩兔憨,双方都互相羁留了使者。明朝亦于同年十一月命人带五万两银“速出关与经抚诸臣相机行事,”争取联合虎墩兔憨反金。第二年五月,明朝:“遣通官王猷涉历虏地,至毛脑大、虎憨等营,始言访问金、白。继挑以报仇
四.蒙古插汉部的西迁改变了后金的命运
明天启七年,皇太极入侵朝鲜,胁逼朝鲜订了兄弟之盟,算是有些收获,但朝鲜并没有彻底屈服,后金的战略困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任这种情况拖延下去,对后金是非常不利的。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发生了蒙古插汉部
西迁的事件,从而挽救了垂危的后金,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天启六年,努儿哈赤抓住辽东经略高第把关外一些部队撤入关内的失误,进攻宁远。没料到被坚守宁远的明将袁崇焕用红夷大炮击败,不得不撤回老巢。后来清人修《明史》称:“修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宁远之战后不久,后金汗努儿哈赤死去,皇太极接位。
后金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传统市场,遭到了明朝的经济封锁,更兼有蒙古某些部落及朝鲜在旁掣肘,这时后金恰逢发生饥荒,一时陷入困境。
对于蒙古的掣肘,努儿哈赤也一直耿耿于怀。他曾经说:“满洲苟无城郭,蒙古岂令我等安居哉!”的确如此,努儿哈赤多次迁都可以证明他对蒙古的重视。努儿哈赤迁都辽阳时即认为辽阳美中不足:“辽阳城头大,且多年顷圮,东南有朝鲜,西北有蒙古,二国俱未服,若释此而征大明,难免内顾之忧,必另筑城郭,派兵坚守,庶得坦然前驱,而无后虑矣。”四年以后迁都沈阳,努儿哈赤认为沈阳是战略要地:“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努儿哈赤这些年的言论反映了现实中蒙古对后金巨大的威胁。
后来,明廷又先后在建州卫附近分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成化五年,明与朝鲜联手进剿扰边的女真,建州诸卫的头目董山、李满住父子等被杀戮。建州女真一蹶不振。
明朝成化年间,蒙古的达延汗继承了汗位。经过奋斗,大致统一了部落割据、四分五裂的蒙古草原之后,便废除了太师制,分封诸子及亲族。到了明嘉靖年间,蒙古大汗的宗本部落插汉部(即左翼)迫于右翼的压力,东迁辽河河套,蒙古本部再度分裂。《明实录》嘉靖二十六年六月记载:“是时,(蒙古右翼头目)俺答诸酋与(插汉头目)小王子有隙,小王子欲寇辽东,俺答以其谋来告,请得以中国夹击之,且以此立信。”但是,“夹击”计划显然没有得到落实。插汉部成功的东迁到了辽东。
《明史.日本传》评论抗倭援朝之战称:“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经历了这场大伤元气的战争后,明王朝为了休生养息,在辽东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政策。
万历二十九年,明廷重新起用七十九岁的老将李成梁驻守辽东(李成梁先前曾于万历十九年离任)。在李成梁重新出山驻守辽东的这段时间里,努儿哈赤势力再次得到发展。如《明史纪事本未.辽左兵端》记载:“(李成梁)议徙宽奠新疆民居六万余口入内地,弃新疆为瓯脱,即元年成梁所筑六堡也。时建州势坐大,渐逼宽奠,成梁再出镇,乃有此议。已而建州主与其弟速儿哈赤先后请金缯,即于暖阳、清河诸沿边田土摊派给之。总督蹇达、巡抚赵楫及成梁俱以招回华人叙功。”而《明史.李成梁传》记载尽徙宽奠居民入内地时:“居民恋家室,则以大军驱迫之,死者狼籍。成梁等反以招复逃人功,增秩受赏。”总之,放弃宽奠,明朝在辽东辽东可谓失一藩篱,得益的只是努儿哈赤。
后金为了避免同时对明朝及蒙古两线作战,对蒙古诸部采取了怀柔政策。就在后金战胜宰赛四个月后,后金与蒙古内喀尔喀部会盟,共谋联合。虽然双方结盟的基础并不牢固,后来还发生过冲突,可是结盟也为后金蠃得了巩固内部统一、继续征明的时间。时人对此评论道:“建人既禽宰赛,威制暧兔、炒花数十营,慑服不敢动,取北关如拉朽。”
更重要的是,后金军攻克广宁,不敢乘胜进军山海关,显然是受到了蒙古诸部的牵制。据天启二年六月经略王在晋向明帝疏报:“有李世英、刘承功等自广宁滴水寺逃回等,距城十里,夜望城头灯火达旦,以防西虏之掩袭,贼之不攻关者惧虏也,非惧虏之强,惧虏之众,招呼其部落也。又有乐清人王国,自辽阳苏胡子堡逃回,知奴住新城,李永芳住辽阳,奴发兵一技守镇江防朝鲜,发兵一技守南卫防登莱,发兵一技守广宁防西虏。”
明朝的隆庆、万历年间,西部的俺答接受了明廷的封贡,“七镇皆宁,独土蛮(插汉部头目)獗强犹昔,建州诸夷与之声势相倚,时为边患。”插汉部与辽东的朵颜原诸卫及女真勾结,把辽东搞了个天翻地覆,使辽东明军疲于奔命。
辽东局势不稳,形成了女真乘乱崛起的局面。女真族甚至有人建国称汗。这是自蒙古联宋灭金之后,女真族再次建国称汗。历史意义非常重大。(《明史.张学颜传》:“俺答封顺义王,察罕土门汗语其下曰:‘俺答,奴也,而封王,吾顾弗如。’挟三卫窥辽,欲以求王。而海、建诸部日强,皆建国称汗。大将王治道、郎得功战死,辽人大恐。”)
插汉部西迁之后,“以旧地让建州”,但是与后金的关系并没有改善。《明史纪事本未.插汉寇边》记载,“时插汉浸强,然建州颇以其淫贪易饵轻之。”
这时后金即使吞下插汉旧地,一时之间也消化不了。然而后金的运气实在太好了,新上台的明崇祯帝竟然帮助后金消化吸收了插汉旧地。据《明史纪事本未》之《插汉寇边》记载,“(崇祯元年)六月,时上锐精边事,欲矫时弊更辙,以市赏徒耗金钱坠军实。因卜素没,革其赏,虽边吏屡为插汉请,竟弗充”,“(崇祯元年)七月,塞外诸夷以苦饥请粟,不许。初,广宁塞外有炒花、暧兔、贵英诸部,藓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部,皆受我赏。建州虽强,其势未大合。至是,中外迎上指,谓俱通建州,尽革其赏,诸部皆哄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部落群起扬去,尽折归建州,而建骑直叩宣、大矣。”从此,山海关以西至宣、大一线就直接暴露在虎视眈眈的后金之前。(崇祯二年,后金首次入寇关内,就是从山海关以西至宣、大一线中的喜峰口突入,连克明诸边城,直抵京师的。那么,后金为何不直接经山海关入寇,反而要兜个大弯呢?这是因为山海关的防御体系比较好,明军在山海关之外层层布防
满洲的崛起与蒙古的衰落
一.蒙古插汉部的东迁导致女真崛起
明初,明成祖于永乐年间在东北设置了建州、海西、野人三卫来控制女真。(女真这个名称从明初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太祖努儿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于天聪九年钦定国名为“满洲”,女真及诸申等名始废。)
女真部落建国称汗的王杲、阿台等先后被明朝名将李成梁所杀。而李成梁也和后来统一女真的清太祖努儿哈赤关系微妙。努儿哈赤的外曾祖父(即是王杲)、外祖父(即是阿台)、祖父(名叫场)、父亲(名叫塔失)都是死于李成梁属下之手。据姚希孟的《建类授官始末》记载万历二年冬李成梁率领明军进剿建州之役:“杀叫场及其子他失”、“努儿哈赤年十五六,抱成梁马请死,成梁怜之,不杀,留帐下卵翼如养子,出入京师,每挟努儿哈赤与俱。”(努儿哈赤的弟弟速尔哈赤的女儿,更嫁与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为妾,后来,李如柏当了辽东总兵官之后,辽东便流行歌谣:“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努儿哈赤反明,在萨尔浒大战中,出战的四路明军,三路丧师,唯有李如柏一路独存,
之意。虎酋款赠颇厚,随遣夷使同来,请期出兵杀奴”明朝与虎墩兔憨双方胁议,共同反金。
后金并没有理会虎墩兔憨的
警告,出兵攻占了广宁。广宁之战时,明巡抚“王化贞以二万金抚炒花五大营、虎墩八大营,歹青二千人,许助兵攻建州......化贞持西人为援,锐言战以挠廷弼。西人卒不至,河西尽没,化贞论死”似乎明朝联合蒙古反金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蒙古某些部落的确有出兵援助明军,据《明史纪事本未补编.西人封贡》记载:“建人入广宁,参将祖大寿借暧兔、贵英二万骑,却建人于宁远城北双树子。”
当时就引起人们的怀疑,李如柏惧而自
杀。)
对于努儿哈赤的崛起,《明史纪事本未.辽左兵端》称:“建州主名哈赤,父塔失,王杲女孙婿也。先是李成梁藉之克阿台,死于兵。时建州主兄弟入中国,后海西南、北关更相仇杀,而速把孩、伯言把都等复跳梁于西,成梁势不能东西奔命,遂复建州以杀海西、毛怜之势,而建州主乃还国,收集旧部,生聚教训,阴有并吞诸部之志。”李成梁希望通过扶持努儿哈赤来牵制辽东诸部落,从而达到稳定辽东局势,结果却是养虎为患。
公平的讲,李成梁亦有功有过,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就象时人陈子壮所
评论的:“宁远伯李成梁驰驱疆场四十余载,先后血战,上首功一万五千,拓地七
百,击速把亥、阿台、擒王杲、皆名渠雄长,虽古卫、霍之功,何以加兹!或与其误地误国,大抵谓宽奠六堡耳。......夫建州生聚教训三十年,宽奠即不弃,将不为板升之续乎!边吏不能守辽西,而苟责成梁以弃宽奠,此刀笔吏所以败人国家也。”不过,李成梁死后刚一年,努儿哈赤便正式建立后金国,三年后,公开以“七大恨”为由攻明,这些事实表明李成梁镇守辽东期间并没有为朝廷防患于未然,对于努儿哈赤的坐大李成梁实在是难辞其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