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民俗体育扩布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_覃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2014年8月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Sport University Vol.30No.4Apr.2014
*收稿日期:2014-02-22
项目基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XYZDb002)作者简介:覃林(1969-),男,广西浦北县人,
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改革。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民俗体育扩布
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

林,刘朝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崇左532200)

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原因。

研究表明,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是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动因;民俗体育的扩布性现象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对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民俗体育;扩布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4)04-0093-04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Folk Sports Spreading by the Cultural Ecology Angle
Qin Lin ,LIU Chao -meng
(Health and P.E Department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Abstract :Folk sports spreading phenomenon is explain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an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olk sports SPREADING.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of human society and folk sports adapt to the natural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ports SPREADING motivation ;the folk sports SPREADING phenomenon is the folk sports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o adapt a manifestation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flecting the multi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process.Study of folk sports spreading phenomenon ,is conducive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living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
Key words :Cultural Ecology ;the folk sports ;spreading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带动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也逐步提高。

民俗文化的传播性使得民俗文化生态系统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民俗体育在这个动态平衡中,不断的与其他文化生态因素碰撞与融合,逐步超越本民族、本地域的限制,扩展到更加广大的区域,如果说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那么文化的生态平衡则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维系人类精神家园的最终保证。

通过研究民俗体育扩布现象及其成因,能够对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1民俗体育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
“Folklore ”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 ”
(民众、民间)和“lore ”(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
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民间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受到人民群众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民俗体育在《体育科学词典》中的定义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
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

扩布性是民俗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特性在民俗体育的发展方面也
表现得十分显著。

2民俗体育扩布现象及其特点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
平面上的伸展。

”俗话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自然也衍生出不同的民俗体育形式,比如:南北方由于地势、气候的不
·
39·DOI:10.13720/ki.22-1286.2014.04.021
第30卷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
同,形成了南北方人在性格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体育项目也有所不同,北方人比较偏爱力量型的项目如摔跤、奔跑、赛马等;南方人则青睐技巧类活动项目如游泳、弈棋等。

然而,“民俗文化是一种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1]这种行为模式不是死板的、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扩布的。

因此一些民俗体育项目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摆脱了空间的束缚,随着民俗的扩布性扩展到中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民的喜爱,这就是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

比如:舞狮是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民俗体育活动,有南狮和北狮之分,二者的表演形式虽然有一定差别,却都是南北各地重大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体育项目;赛马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共有的民俗体育项目之一,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赛马项目,除了规模最大、形式最多、距离最长的蒙古族的赛马外,藏、彝、维、哈、水、苗、回、汉等民族的民俗节日中也会举行系列赛马活动;赛龙舟不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而且泰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也举办过数届国家龙舟大赛,使龙舟竞渡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竞技项目。

从另一方面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西方的民俗体育文化也逐渐对我国产生影响,比如:曾经是西方民俗体育的篮球和橄榄球、印度的瑜伽和肚皮舞、巴西的探戈和柔术、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等等都逐渐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融入了各个民族的民俗体育之中。

“民俗体育的特征分为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其内部特征有: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民族的差异性、全人类的共通性,其外部特征有: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观赏性。

”[2]根据民俗体育扩布现象及其特征可以发现:第一,民俗体育扩布现象是伴随着民俗的扩布现象产生而产生的。

这正是民俗体育对于民俗活动依附性特点的体现,如现在流行于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抢花炮,起源于广东,后因广东沿海等地的商人到邻省做生意,便将抢花炮这一民俗体育引入到当地。

目前,在侗族、壮族、仫佬和瑶族的“三月三”中都会举行隆重的抢花炮活动。

第二,民俗体育扩布现象是经过长期的文化融合与分化而形成的,是一个文化历史演进的过程。

第三,民俗体育扩布现象不是我国单一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而是全人类都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现象。

如中国的龙舟竞渡,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举办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群越来越广。

在2012年南宁国际龙舟邀请上,参赛队伍多大73支,参赛选手1741名,在这些参赛队伍中,除了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的“土龙”外,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越南等国的“洋龙”。

比赛举办地也扩展到泰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真正的成为了一项世界性的民俗体育项目。

第四,民俗体育扩布现象具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差异性。

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特征,如我国南方因雨水比较充沛而流行游泳,赛龙舟等民俗体育项目,而西北一带多草原草原、沙漠,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所以多开展赛马、赛骆驼、摔跤等民俗体育项目。

当然,就算是同一民俗体育项目也因地域的差异而体现不一样的风格,如北方的舞龙、舞狮强调威武豪迈,南方的舞龙、舞狮突出灵活敏捷。

第五,民俗体育扩布现象体现了民俗体育的适应性和变异性。

“民俗体育的变异性特征实际上是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如土家族的茅古斯舞,原本是一种古老的巫术行为,远古人类通过巫词、巫术、巫歌、巫咒、巫祀来表达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认识大自然的能力增加,茅古斯舞的性质慢慢的发生了改变,到现今,其宗教因素逐渐淡化,但它仍然体现出一种民俗文化所应具备的凝聚力,只是这种凝聚力更多以娱乐的形式呈现。

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俗体育扩布现象形成的原因
3.1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以文化学和生态学为其学科归属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建立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文化学的研究领域。

文化生态学最先诞生于美国,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领域,“文化生态的概念由自然生态演变而来,它是指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状态。

”[4]文化学是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和环境的组成、结构、分布以及发育变化的情况。

中心概念是文化生态系统,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

”[5]生态学是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它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文化要素与生存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初的文化生态学是作为美国人类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J·斯图尔德在其《文化变迁论》一书中提出了不同文化发展的规律并概括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混合文化的类型,标志着文化生态学的诞生。

六十年代,人类学家R·内廷、R·拉帕波特和J·贝内特先后发表了三部重要的文化生态学著作,
·
49
·
第3期覃林: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民俗体育扩布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2014年
确定了文化生态学的范围。

”[6]
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表明,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不可能只停留在原始的稳定状态,而是随着文化系统各要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影响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发生改变时,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随之调整,重新建立另一个平衡。

民俗体育扩布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各个地域民俗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是与当地文化生态系统共同调整适应的结果。

3.2民俗文化生态因素对于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影响
3.2.1生产技术和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
对于民俗体育而言,生产技术的提高发挥着双重作用。

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直接受到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舞龙为例,据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汉代中有舞龙求雨的祭祀活动,典仪盛大。

汉代的五行思想的盛行也在当时的舞龙运动中体现出来,即所谓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

”[2]可见舞龙曾经是一项以求雨为目的的祭祀活动,以“娱神”为主要目的,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

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求雨已经不需要求助于虚幻的神灵,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不仅能够预知天气的变化,甚至能够掌握下雨的规律。

舞龙已经变成逢年过节的一种娱乐节目,在各个民族之间广泛流传。

比如:广西宾阳县的“炮龙节”、钦州乐民镇的“舞青龙”等等,虽然只是从晚清时期才开始流行,但是非常自然的融入了当地民俗活动之中,深受各族人民喜欢,尤其是宾阳“炮龙节”更有“东方狂欢节”的美称。

自然,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体育文化的本质,使得民俗体育文化变成了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的文化。

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是这种便利是建立在远离自然、甚至是破坏自然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违背了民俗体育它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使其成为民俗活动中的一种表演,不利于其传承和发展。

3.2.2文化信仰形态的调整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服从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物质形态层面的变化也会导致文化层面发生相应变化。

民俗文化最主要的源头就是文化信仰,很多民俗体育活动都是源自信仰崇拜,比如:湘西土家族的“毛古斯”就是源自对生殖器官的崇拜。

云南傣族的孔雀舞源于当地居民将孔雀作为本民族的精神象征,从而模仿孔雀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再如《大荒东经》所载:“有五彩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记录了原始人以模仿鸟类动作来祭拜太阳神的舞蹈。

文化信仰的变化最能直接反应在民俗体育活动的变化上。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最初为了娱神祈福、强身健体或者武力保家、娱乐怡情的民俗体育活动,如今却演变成为侧重娱乐表演性质的文娱活动,彻底失去了文化信仰的严肃性和崇高性。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变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恰恰反应了民俗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适应和调整。

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跨越原始信仰的封闭和限制,超越了本身的民族和地域限制,传播到了更为广泛的区域并得到更高的接受度。

比如盛行于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摔跤活动,原本是彝族人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而娱神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大自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彝族摔跤活动的宗教祭祀色彩慢慢褪去,但它仍然体现出强大的文化性和民俗性。

3.2.3异国文化文明的冲击
除了来自现代文化文明的影响,作为当今全球强势体育文化的西方体育文化,也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拿自然生态系统与文化生态系统来比较,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好比我们常吃的稻米,而西方体育文化就好比现在我们很常见的玉米。

玉米原产自中美洲,十六世纪明朝时传入中国,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是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区等旱谷地区人民主要粮食之一,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与稻米几乎平分秋色,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不亚于稻米,在作为牲口的饲料方面它比稻米更有优势。

相对本土的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而言,西方体育文化就是一种外来文化物种,已经具有成熟而紧密的文化体系,适应性和影响力均大于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其扩布性也相对更强。

不可否认,西方体育文化像玉米一样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并,甚至其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民俗体育,接受度也相当的高。

况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之下,异国文化的入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种不可逆的趋势,我们不应该盲目排斥,应该“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调整和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系统争取求同存异、达到双赢。

况且,西方体育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一方面,它带来了更先进的体育文化和更积极的体育精神,也给民俗体育文化带来了危机感带来了竞争,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逼迫着民俗体育走出封闭的圈子跨越地域的限制,传播到更加广
·
59
·
第30卷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
泛的地区去;另一方面,从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看,2000多年前奥林匹克运动,也是一项典型的以祭神为主的宗教庆典活动,如今,它成为世界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象征。

相比同样有悠久历史、依托民俗活动的中国民俗体育发展历程,相信西方体育的发展史有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4结语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中国民俗体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一方面,在于其体育文化扎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土壤之中,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在与各种民族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之中,很好的适应了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显现出其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文化交流性。

这样的特性使得民俗体育在传播过程中,既能够保留本身的特色,又能够跨越本身的民族、地域的限制从而传播到更加广泛的区域。

文化具有传播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已经不可避免,这固然使得民俗体育受到了巨大冲击,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能够良好的利用民俗体育的扩布性,将可以实现民俗体育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等.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6-9.
[3]蔡宗信.民俗体育范畴与特征之探讨[J].台北:国民体育季刊,1995(3):68-76.
[4]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5):1-7.
[5]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5.
[6]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19-25.
(上接46页)
[5]郑芳.基于要素分析的职业体育治理结构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0.
[6]樊纲.作为不同思想方法的“计划”与“市场”[J].科技导报,1993(5).
[7]吴彤.市场与计划:自组织和他组织[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8-19.
[8]郑芳.美国职业体育制度的起源、演化和创新———对中
国职业体育制度创新的启示[J].体育科学,2007,27(2):84.
[9]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赵强国.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4(1):9.
[11]王伟.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
6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