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体质学说概述

合集下载

中医归类8大体质(含治法)

中医归类8大体质(含治法)

中医归类8大体质(含治法)1寒体——机能处在收敛、低下、阴冷、减退、沉迷的状态色黄暗、不易出汗皮肤干燥粗糙身困多睡眼神呆滞腰痛腿痛小便清长大便易稀或先干后稀舌淡脉细微弱迟缓。

不易汗出面黄暗,皮肤干燥粗糙见,身困多睡神呆滞,大便易稀或先干,腰腿疼痛小便长,脉细微弱缓舌淡。

2热体——机能处在亢进、高涨、炎热、张扬、兴奋的状态面红油光声音洪亮烦躁易怒眼屎多口苦唇红舌红口腔破溃牙龈出血咽喉红肿鼻子出血生脓包或疮多汗尿黄声音洪亮面油红,牙宣口糜咽红肿,烦躁易怒多眼屎,口苦舌红唇亦红,多汗尿黄鼻出血,皮肤生疮或化脓。

3虚体——物质匮乏和功能低下的状态疲惫乏力头昏健忘,易激惹声音低怯心慌气短肌肉萎缩皮肤干枯动则汗出嘴唇干瘪头发脱落脉弱少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头昏健忘易激惹,疲惫无力声低怯,皮肤干枯动则汗,心慌气短肌萎缩,经少色淡脉无力,口唇干瘪发脱落。

4实体——功能障碍体内毒素不能有效排出的状态体型胖壮腹部充实硬满腹胀腹痛胆大鲁莽、脾气暴躁体重上升便秘生疮生痘思维缓慢女性闭经或经来不畅体型胖壮腹硬满,脾气暴躁莽大胆,体重上升腹胀痛,生疮生痘思维缓,经来不畅或闭经,或者大便结与干。

5郁体——机能紊乱失调的状态面黄或青情绪低落入睡困难神疲乏力胸闷心悸便秘或腹泻女性经前乳房胀痛情绪低落青黄面,神疲乏力入睡难,胸闷心悸四肢冷,怕冷怕风肌肉挛,性欲低下头晕痛,便秘腹泻交替见,女性经前乳房痛,柴胡类方用当先。

6瘀体——血液循环不畅的状态面色暗红面部毛孔粗大鼻翼毛细血管扩张下脚便秘痔疮女性月经色黑有血块,淋漓不易干净面色暗红毛孔粗,鼻红健忘眼圈黑,少腹压痛舌紫暗,唇色暗红烦不寐,下肢肤干腿腰痛,脚跟开裂痔便秘,月经色黑有血块,不易干净漏淋漓。

7痰体——感觉出现异常的状态营养尚可眼神飘忽不定紧张惊恐耐力不佳,咽喉常觉有异物感、粘痰感及不适感,失眠心慌心悸舌胖苔腻营养尚可眼神飘,心情不定惊恐高,耐力不佳易紧张,第六感觉灵敏超,怕小动物咽异感,失眠噩梦来惊扰,心悸心慌舌胖腻,痰生怪病要记牢。

人的八种体质

人的八种体质

人的八种体质人的体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条件和后天养生方面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身体特点和健康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质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和特禀质。

每种体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易患疾病,了解个人的体质类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这八种人体质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1. 平和质平和质是理想的体质类型,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食欲正常等。

平和质的人体内阴阳平衡,气血充足,免疫力较强,抵抗力强,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身体健康。

2. 气虚质气虚质的人体内气血不足,面色苍白,常常感到乏力、倦怠,容易出汗、气短等。

气虚质是一种虚寒体质,容易感到怕冷,抵抗力差,容易患上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适宜经常进行适量有氧运动,练习气功等方式来调养身体。

3. 阳虚质阳虚质的人体内阳气不足,面色苍白,畏寒怕冷,手脚发凉,性格内向,容易疲劳,抵抗力较弱,容易患上感冒、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等。

适宜进行阳气调养的运动如太极拳、长跑等,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

4. 阴虚质阴虚质的人体内阴寒亢盛,常常感到烦躁不安、心悸、口干舌燥、咽干等。

阴虚质是一种易上火的体质类型,容易出现失眠、口腔溃疡等问题。

宜选择一些养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沙参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 痰湿质痰湿质的人体内湿气重,易出现体重超标、容易困倦、皮肤粗糙以及容易长痘痘等问题。

痰湿质的人宜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以促进新陈代谢,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6. 湿热质湿热质的人体内湿气和热气太重,容易出现口干舌燥、舌苔厚腻、易生痤疮等问题。

湿热质的人宜进行适当的排湿热运动,如跳舞、游泳等,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

7. 血瘀质血瘀质的人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皮肤黯淡、淤血、瘀斑、手脚冰凉等问题。

适宜进行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饮食结构。

8. 特禀质特禀质是指过敏反应较强的体质类型。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④ 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 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的抵抗、调 控能力、修复能力。
2、健康体质的标志 (WHO)
①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⑤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⑥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疼痛、缺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 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决定 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变化,男女体质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 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 从出生到青春期,是体质渐趋成熟、定型的阶 段,体质基本定型于青春期末。
② 青春期到35岁左右,处于壮年阶段,体质变化 大多数较为平缓。
③ 35岁至更年期以前的男女,女性的体质常会发 生较明显的变化,且多半是转向病理性体质,出现一些 病态。相对而言,男性这一时期的变化不很显著。
中医基础理论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黄煌八大体质详解(经方学习之干货,建议收藏学习)

黄煌八大体质详解(经方学习之干货,建议收藏学习)

黄煌八大体质详解(经方学习之干货,建议收藏学习)八大体质学说是黄煌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用于病的人的诊治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该学说而较为便捷的运用于实际临床,并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人不揣浅陋,将黄煌教授整理的八大体质结合具体药物作一个较为粗浅的梳理,非为自炫,乃备诸同好采择而已,倘能有小助于同道则余甚慰!一寒体指身体机能处于收敛、低下、阴冷、减退、沉迷的状态。

体质特征:黄肿发胖而身体困倦的人;面部浮肿或有黄褐斑的人;皮肤干燥粗糙作痒的人;平时不易出汗的人;经常腰痛腿痛的人;有剧烈头痛的人;月经延后、经量少或闭经的人;经常大便不成形或腹胀腹泻的人;疲倦懒言而思睡的人;口不干渴、小便清长的人;脉象沉细微弱迟缓的人。

调体药物(1)麻黄发汗、平喘、利尿、通经、兴奋。

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所谓黄肿是指面色黄暗而浮肿或有浮肿貌者,患者多见小便量少。

咳喘则是麻黄的兼治证之一,这种咳喘多伴有喉中痰声,或有哮鸣音。

黄肿者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恶寒无汗而身疼痛者,乃是一组综合症状。

这种恶寒是指虽不当风而感觉有寒冷感;无汗的互词是皮肤干燥;身疼痛,是指全身性的疼痛感、困重感、拘急感。

临床有恶寒而体痛气喘者;有恶寒而体倦、息微而脉沉迟无力者;有始虽恶寒,后必肌肤发热者;有恶寒而面目黄肿、精神困顿者;由于恶寒与身体疼痛均是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所以无汗一症的鉴别特别重要,患者多无汗或少汗并且平素不易出汗,故其皮肤多见干燥而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其肤色多黄暗而缺乏光泽。

张仲景在判定使用麻黄后的疗效时,常以患者服药后有无出汗作为标准。

麻黄体质:是寒体中相对来说较为充实的体质,具体特征是体型壮实,肌肉发达或较肥满,胖或浮肿、同时皮肤干燥而粗糙,不容易出汗,无光泽、发暗,困倦;感觉和反应比较迟钝;腹肌较有弹性,腹壁脂肪较厚,脉搏有力,心脏功能较好,无心脏病。

常用麻黄类方: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麻杏甘石汤等。

体质学说.ppt

体质学说.ppt
13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正常体质 总体而言,健康人群体内阴阳是平衡的, 具体而言,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或偏阴、或偏阳
——不超过机体调节的适应能力( 常度之内)
1、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有五 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 开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 润,脉象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 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 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一)体质的评价标准:
1、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包括体表形态、体格、体 型、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协调性;
2、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功能;
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包括速度、力量、 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及走、跳、跑、投、攀越 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不适应阴雨天气。
26
特禀质 (I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
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 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 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 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 关疾病特征。
7、地理因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其气体随地而不 同。”
8、疾病针药和其他:慢病、长期服偏于某性的药物12。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 津液的盛衰偏颇,实际上是脏腑精气阴阳及 其机能的差异和经络气血之偏颇,所以,着 眼于整体生理功能的高低强弱运用阴阳的分 类方法对体质进行分类是体质分类的基本方 法。
6
四、体质的特点:

八大体质的特点

八大体质的特点

八大体质的特点八大体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养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体质类型。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体质类型的不同会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易患疾病的类型和倾向,以及对药物和疗法的反应。

以下将对八大体质的特点进行详细解释,并根据标题中心扩展下进行描述。

1.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处于正常状态,没有明显的偏向。

这类体质特点是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容易入睡且睡眠质量好、食欲正常、消化吸收良好、抵抗力强等。

平和体质的人比较健康,不易患病,对药物和疗法的反应也较好。

2.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阳虚阴盛的体质类型。

这类体质特点是面色苍白、容易感到寒冷、手脚发凉、怕冷、容易疲劳、精神不振、胃口不好、便溏等。

阳虚体质的人对寒冷和潮湿环境敏感,容易患感冒、腹泻等疾病,药物和疗法的反应较差。

3.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虚阳盛的体质类型。

这类体质特点是面色潮红、易出汗、热感、口干、大便干燥、容易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

阴虚体质的人对炎热环境敏感,易出现口腔溃疡、失眠等问题,对药物和疗法的反应较差。

4.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人体气血不足、气虚血弱的体质类型。

这类体质特点是容易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容易出汗、容易感到心慌、头晕等。

气虚体质的人对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不耐受,容易出现乏力、心慌等症状,对药物和疗法的反应较差。

5. 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指人体湿气和热气过盛的体质类型。

这类体质特点是皮肤油腻、面色发黄、口苦口干、容易口臭、大便黏滞、尿黄等。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感到口渴、口臭、大便黏滞等不适,容易患湿热相关的疾病,对药物和疗法的反应较差。

6. 血瘀体质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凝固能力较强的体质类型。

这类体质特点是皮肤暗黄、容易瘀斑、经期不调、容易出血不止、容易有疼痛感等。

血瘀体质的人容易患瘀血相关的疾病,如瘀血性疼痛、血栓等,对药物和疗法的反应较差。

八种体质类型

八种体质类型

八种体质类型八种体质类型包括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特禀体质。

下面将对每种体质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1.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器官功能均衡稳定,没有明显的疾病倾向。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精力充沛,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情绪稳定。

他们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食欲正常,睡眠质量好。

平和体质的人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2.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不足。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疲倦乏力,容易出现气短、懒言少语、容易感到寒冷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补气的食物,如山药、枸杞子等,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3.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旺盛。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感到畏寒、腰膝酸软、容易疲倦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肉类等,同时还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阳气。

4.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人体阴液不足,阳气相对旺盛。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感到口干咽燥、心烦口渴、容易失眠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滋阴的食物,如冰糖、银耳等,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5.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人体湿气较重,容易产生痰湿。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胖,皮肤容易油腻,容易出现口苦、胸闷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清热化湿的食物,如薏米、荸荠等,同时还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促进湿气排出。

6. 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指人体湿气和热气同时较重,容易产生湿热。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口苦口干、大便燥结等症状,皮肤容易发炎。

他们需要多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黄瓜、苦瓜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

7. 血瘀体质: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产生血瘀。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出现皮肤瘀斑、痛经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桃仁等,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8. 特禀体质:特禀体质是指人体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或反应异常敏感。

人体八大体质

人体八大体质

体质养生总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体质状态,《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体质与先天禀赋有关系,体质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体质的形成与后天的修为有关。

体质:具有可调性,可变性,相对稳定性.体质决定我们的健康,决定疾病的异感性,决定疾病的反应,决定我们的治疗效果。

气血双补丸根据体质的可调性,可变性,相对稳定性,具有优化体质的特点.八大体质类型: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淤血体质、气郁体质.一、平和体质是一种身体和谐、自稳能力强的体质。

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身体不一定结实强壮,甚至可能还有些气血不足、血压偏低,脉搏也不是很有力,但是脏腑、气血很和谐,七情适度。

这种体质的人,多数生在长寿家族,比如五世同堂的大家族,而平常的人家四世同堂就不容易了。

平和体质通常表现为情绪稳定,生活规律,体重波动小等;得病少,对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强;生病以后,对治疗的反应敏感,好治,自我康复能力强。

拥有这种体质,一方面可以说是上天的厚爱,另一方面说明后天个人的修为好。

但是平和体质在人群里边不是太多,因为长寿的人毕竟是少数。

有的人经常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浑身毛病,但是到医院之后,照了X光,做了核磁共振,也抽了血,结果一切正常,这就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即体质出现明显的偏颇,但是又没达到疾病的程度.凡是经常出现这些情况的人,相对于平和体质来说,有一个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偏颇的体质,就像一只总是摇摇摆摆不稳的船,虽然不出大事,但是船上的人总是不舒服。

总之,每个人的体质都有相对不足的薄弱环节和软肋,当然也有优势和强项。

二、阳虚体质:火力不足,畏寒怕冷,真阳不温,活力不足.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四季手都冷,夏天大家都喜欢吹空调,他不敢,一吹空调就手脚冰凉,还要加一件毛衣.但是如果冬天只有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阳虚,“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才是真正的阳虚。

九种体质学说

九种体质学说

九种体质学说1 什么是体质?体质是指每个人先天所拥有的不同体质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生理功能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表现。

它是个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疾病防治的重要参考依据。

2 九种体质学说九种体质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体质分类方法,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已经出现。

具体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3 平和质平和质是指人体各方面的运行状态均衡,气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脾胃消化功能正常,反应机制适度。

通常被认为是体质中最为理想的一种。

4 气虚质气虚质是指人体气血精气不足,神疲乏力,容易气短、出汗等,经常感到身体疲倦。

此体质大多数是因年龄衰老或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等造成的。

5 阳虚质阳虚质是指人体中的阳气不足,表现为懒言少语,畏寒怕冷,失眠,手脚不温等症状。

此体质多见于体质虚弱而素食过多,失去了正常生活作息的人。

6 阴虚质阴虚质是指人体中的阴液不足,表现为心悸失眠,口干燥渴,脉细弱等症状。

此体质多是由长期思虑过度、缺乏休息等原因造成的。

7 痰湿质痰湿质是指人体湿气过重,湿邪痰浊不化,表现为口苦舌腻、嗜睡倦怠,胸闷、气短等。

此体质多由外邪侵袭、生冷食物等引起。

8 湿热质湿热质是指人体中的湿热钩结,大便黏腻,口臭身臭,自汗过多,口渴,体重增加等症状。

此体质多由饮食不当及情志不舒畅等引起。

9 血瘀质血瘀质是指人体经络循行不畅,气血凝滞,表现为疼痛、色黯、生瘀等。

此体质多由外伤、劳力过度等原因造成。

10 气郁质气郁质是指人体外在情绪和内在削弱造成的体质状态。

主要表现为容易精神疲劳、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

此体质多由生活中的压力和忧虑引起。

11 特禀质特禀质是指人体对某些特殊物质过敏的体质状态。

这类体质敏感性很高,对某些食物,气味,药物特别容易过敏反应。

此体质通常是由基因遗传等原因形成的。

12 总论不同的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特征,临床表现有明显的主观和客观症状,这些症状在诊断和治疗上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人体的八种体质

人体的八种体质

人体的八种体质现代中医根据临床上的症候表现、脉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种体质:1、阴虚体质2、阳虚体质3、气虚体质4、血虚体质5、阳盛体质6、血瘀体质7、痰湿体质8、气郁体质1、阴虚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烦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小便黄、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

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色黯红(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养生原则滋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养生方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

环境调摄:此种人形体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应滋阴潜阳,宜清淡,少吃肥腻厚味、燥烈之品。

2、阳虚体质养生法●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口淡唇白、常自汗出、脉沉无力、舌淡胖边有齿印。

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酸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温补脾肾以祛寒,阳虚者关键在补阳。

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本,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 养生方法精神调养: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8种体质的正确标准

8种体质的正确标准

8种体质的正确标准八种体质标准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被分类为八种不同的体质。

这些体质是通过对人体形态、体征、症状以及心理特点的综合分析得出的。

了解自己的体质有助于我们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下面将详细介绍八种中医体质的正确标准。

一、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均处于良好状态,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

平和体质的人通常精力充沛,睡眠良好,食欲正常,皮肤色泽健康,抵抗力强,稳定的情绪。

平和体质是其他七种体质的标准。

二、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人体气血不足,易疲乏无力,容易出现气短、心慌、肢体乏力等症状。

气虚体质的人通常脆弱敏感,容易受寒邪侵袭,抵抗力较弱。

平时应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增加营养摄入,避免过度劳累。

三、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人体阳气不足,常常感到畏寒,手脚发凉,容易疲乏乏力。

阳虚体质的人通常面色苍白,舌质淡,容易出汗,睡眠不深。

这类体质的人应该保持温暖,避免寒冷环境,适量补充阳气所需的营养。

四、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人体阴液不足,常常感到口干、咽干、心烦易怒、盗汗等症状。

阴虚体质的人通常面色潮红,舌质红,舌苔少。

防止阴虚体质的方法是保持饮食营养均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内外环境湿润。

五、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指人体湿气积聚过多,易出汗,口舌黏腻,尿色深黄等症状。

湿热体质的人通常面色黄暗,舌体偏红,舌苔厚腻。

预防湿热体质的方法是保持室内干燥,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规律的排便。

六、血瘀体质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不畅,易出现刺痛、疼痛、血块等症状。

血瘀体质的人通常面色晦暗,舌质深红或紫暗,舌苔厚腻。

预防血瘀体质的方法是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适当运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七、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人体湿气和痰湿积聚过多,易出现体重增加、胸闷、咳嗽等症状。

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体态肥胖,面色晦暗,舌体偏胖,舌苔厚腻。

预防痰湿体质的方法是保持适当的体重,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和吃太多湿热的食物。

八大体质

八大体质
面色、肤色润泽,头发茂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 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 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 白,脉和有神。
(3) 调体养生———让你的生命之常青树.
平和体质:机能协调,七情适度
二. 阳虚体质,怕冷派
【定义】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 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3)养生方法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籼米、
莜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 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若气 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
3.经络调理: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 太阴脾经 4.建议多运动.
八. 气郁体质
(1)体质特点:(气机不顺,情绪郁闷) 1. 神情忧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 2. 多愁善感,忧郁,焦躁不安; 3. 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容易失眠; 4. 容易受到惊吓,遇事容易感到害怕; 5. 舌淡红,苔薄白,胁肋部或乳房容易胀痛; (2)养生方法 : 1.精神调养 2.环境调摄
饮食调养
如大麦、荞麦、高粱、刀豆、蘑菇、豆豉、苦瓜、萝 卜、洋葱、菊花、玫瑰等。气郁体质者应少食收敛酸 涩之物,如乌梅。南瓜、泡菜、石榴、青梅、杨梅、 草莓、杨桃、酸枣、李子、柠檬等,一面阻滞气机, 气滞则血凝。 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 克,冰糖75 克。 养生功效: 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甘麦大枣粥
讲解大纲
1.平和体质:机能协调,七情适度 2.阳虚体质:火力不足,畏寒怕冷 3.气虚体质:气力不足,容易外感
4.痰湿体质:怠惰沉重,容易发胖

8种体质的特征

8种体质的特征

8种体质的特征中医将人的体质大体分为九类,除去相对健康的平和体质外,还有另外八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体质类型,即: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

以下是这八种体质的特征:1. 阳虚体质:总体特征为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

形体特征为肌肉不健壮,心理特征为性格多沉静、内向。

常见表现有总是手脚发凉,胃脘不总是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耐受不了冬天的寒冷,夏天耐受不了空调房间的冷气,喜欢安静,吃(喝)凉的东西总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量多。

发病倾向为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为不耐受寒邪,耐受夏季,不耐受冬季,易感受湿邪。

2. 阴虚体质:总体特征为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为体形偏瘦,心理特征为性情急躁、外向好动。

常见表现有经常感觉口干舌燥,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皮肤干燥,头发干枯等。

发病倾向有盗汗、手足心热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是不耐热邪,耐受秋冬,不耐春夏。

3. 气虚体质:总体特征为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为肌肉松软不实。

心理特征为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常见表现有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等。

发病倾向有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4. 痰湿体质:总体特征为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心理特征为性格温和,开朗。

常见表现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等。

发病倾向有易患糖尿病、中风、胸痹等病。

5. 湿热体质:总体特征为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为形体偏胖。

心理特征为性格多急躁易怒。

常见表现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畏热烦躁等。

发病倾向有易患痤疮、黄疸等病。

6. 血瘀体质:总体特征为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体质学
第一章 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章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体质的形成和演化
目 录
第四章 体质的分类 第五章 体质状况辨析 第六章 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第七章 体质与疾病的治疗 第八章 体质与养生、预防和康复
第九章 中医体质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一章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及相关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四、中医体质理论的建构方法 五、中医体质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素质 现代生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 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包括身体素质 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本质特征,它概括了 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生命活动或形 体运动中的反映,与人的体格、体型、机能、神经、心理等均有 密切的关系。人体机能在形体运动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 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概括了人体心理上的本质特性,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态度、个性、性格、意志等均是 心理素质的反映。
发生体质学、生态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类型体质学、
病理体质学、治疗体质学等,初步构建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本框架,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医体质理论。
《内经》对体质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中
医体质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内经》 的基础上,结合医疗实践,使中医体质学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赵献可 — 称之为“气禀”。 清代徐灵胎 张介宾 — 在以“禀赋”、“气质”而论的同时,最早明确提出“体质”一词。 — 称“气体”、“形质”,并与“体质”混用。 尤在泾
自叶桂 等所编撰的医著中,又相继直称“体质”,且多按 “质”论治。 华岫云 — 至此人们渐趋接受“体质”一词,普遍用于表述不同个体的生理特 吴鞠通 — 殊性。
可见,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种多水平、多层次的完整系统,它 们彼此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其中与中医学体质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个性 心理特征中的气质与性格等。
人格
人 格 的 结 构
现代心 理学中 的气质
Hale Waihona Puke 气 质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 相当于西方心理学中的 “temperament”,是指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表 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性的人格 心理特征。既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思维的灵活程度、情绪体 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情绪状态的稳定性、情绪变化的幅 度及心理活动的内倾性和外倾性方面,也表现在行为动作和言语 的速度与灵活性方面,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与遗传有关的动 力特征,是人格的内部心理气候。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特性的 典型结合。人们据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分类方法, 将气质类型概括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大类型。
(二)体质与人格、气质、性格、素质 — 是指个体独特的,持久的心理或行为特征的综合,常决 定整个心理面貌,显示出个体之间特定的行为和精神风 貌上的差异,是个体心理行为差异性、个体化的核心因 素和标志。 一是人格倾向,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动力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二为心理特征,主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 三为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
心理素质
中医体质是对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反映着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 能和心理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内在脏腑气血阴阳之偏倾和机能活动 之差异,是对个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概括。素质在中医学中是对体质 概念更深刻、更简明的表述
二、体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一)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 遗传因素维持着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 原因。
2.个体差异性 个体差异现象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个体差异性是体质的基本特点。 3.形神一体性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自然地域性差异而形成的特定人群的群体特征。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 4.群类趋同性 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 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 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在生命过程的某个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 性。保持了生命信息的连续性,使体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一是机体随着年龄而形成的阶段性变化,二是由外来因素不断运动变 6.动态可变性 化的干扰所造成的各种变化。 不同个体体质的存在和演变时间的不间断性,体质的特征伴随着生命自 7.连续可测性 始至终的全过程,具有循着某种类型体质固有的发展演变规律缓慢演化 的趋势,这就使得体质具有可预测性。 5.相对稳定性 8.后天可调性 体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和连续可测的,这就为改善体质的 偏倾,防病治病提供了可能。(预防、个体诊疗)
即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 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 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它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的差 异现象表现出来。
基本特征: 其一,强调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其二,突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一体”的 自然 观,充分体现出中医学整体观念这一基本特点(生命 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生命存在的客观条件和必然 规律 )。
一、 体质及相关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内经》— “体质”一词之源,常用“形”、“质”、“素”、“态”等以表述体 质之义。
张仲景 — 使用含有“体质”之意的“家”字,如“衄家”、“亡血家”、“汗家” 等,说
明个体间的差别。
孙思邈 — 以“禀质”言。 陈自明 —《妇人良方大全》称之为“气质”。 南宋无名氏 —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称之为“赋禀”。
争论的焦点:体质内涵
倾向于身体素质 倾向于心理素质
主 要 有 四种倾向
倾向于身心素质 广义概念 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即与气质并列的身体素质。气 质专门用来描述人的心理活动 状态
倾向于
狭义概念
体质的概念与特征 概 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 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 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一)中医体质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一)中医体质理论的初步形成 体质做为一个重要的医学命题始于《内经》。《内经》对于个 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体质的形成与变异规律,各 种不同体质的分类,体质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质与疾 病的诊治,体质与预防、养生等内容均有较深刻的论述,内容涉及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规律对人体的影响方面考察和认 识体质现象,注意到人体在体型、体态、肤色、机能、心理等
2.整体观察
方面的差异,把人体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进行整体观察。
如:
《灵枢· 论勇》指出:“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 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 冬之虚风也。” 《灵枢· 逆顺肥瘦》谓肥人“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 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瘦人者,皮薄色少,肉 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 通过对人体的广泛观察,中医学认识到人体有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 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种种差异,这是进一步认识体质差异规律的基础。
(二)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张仲景在《内经》体质理论的指导 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的医学体系,并将以人体质为本的思想始终 贯穿其中,将中医体质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上,从体质与发病、辨证、 治疗用药以及疾病预后关系等方面,对体质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宋金元时期,从体质的形成、特征、 体质与内脏的关系等方面,医家们将体质理论进一步充实提高,颇有建树。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出现了深化发展的趋势,在集前代体质理论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的临床 经验和哲学思想,医家们提出了许多创见,使体质理论得到了空前丰富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医理论整 4.现代—中医学体质理论体系的系统化 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受到了重视,以王琦、匡调元为 代表的学者们,从文献整理、理论研究、社会调查、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多方 面对体质的形成及基本原理、体质差异规律及类型,分类方法,体质构成要素、 特征、分布、体质与病证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涉及体质人类学、生 理、生化、遗传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相继有 《中医体质学》、《人体体质学》、《中医心理学》、《体质病理学》、《体质 食疗学》、《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实验研究》等著作问世,有近200篇学术论 文发表,中医体质学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 3.明清时期—体质理论的空前丰富和发展 2.宋金元时期—体质理论不断充实提高 1.东汉末年—重视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体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重要医学科学命题,《周礼· 地官· 司徒》 《荀子· 非相篇》《吕氏春秋· 月令》等均有论述,但体质做为一种自然 现象,最初人们只是将其看作是人类个体的固有差异,就象承认一切事 物之间都有差异一样,并不受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对体质的认识 和医学的起源几乎是同步的,甚至比医学的起步还要早些。 中医体质理论经历了从先秦、秦汉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 及近现代的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体质的表现形式
1.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体质的特异性是指某些个体表现为某些方面的超常特征,如对某种疾病的特 异性免疫力或易罹性,在某些方面具有特异能力或能力缺陷等,特异体质一般不 影响机体在其他方面的功能,也不能决定整体的健康水平。 体质的非特异性是指大多数个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体质的特异性和非特异 性,可以将体质分为特异体质和非特异体质两大类。 非特异性方面表现的体质强弱与特异性方面表现的体质强弱,并不完全一致, 甚至完全不同。 2.生理性和病理性(含义有二) 其一,指个体在环境中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性而言。生理上表现为形态、机 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受病邪作用时,不同个体在 病理就会表现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疾病发生、发展、 转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此时的体质的存在状态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病 理体质。 其二,指体质的存在状态和形成原因而言,生理体质是人体在正常生理状 态下表现出来的个体特殊性,又称为正常体质;病理体质是指个体内阴阳平衡 被破坏,出现相对固定的阴阳偏盛偏衰而表现的体质特征。此时,体质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性也就有生理反应性和病理反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