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

1. (4分) (2019八上·西安期末) 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6)题中,任选五题:在第(7)-(9)题中,任选一题]

(1)岂不罹凝寒?________。

(2)剧哉边海民,________。

(3) ________,路远莫致之。

(4) 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

(5) 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6)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

(7) 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 ________,望峰息心;

(9)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

2. (3分) (2016七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3)

这首诗借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4分)

3. (8分)(2013·义乌)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

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计日以还/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

C .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所不为也

D . 或遇其叱咄/或以钱币乞之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辍耕之垄上

B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 . 肉食者谋之

D . 无丝竹之乱耳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

请你从选文内容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拟好参考答案。

4. (6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

①略无阙处:②沿溯阻

绝:③良多趣味:④哀转久绝:

(2)

翻译下列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填空:文中用“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结合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0分)

5. (7分)(2016·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圣坛

曹文轩

一九七七年秋,我北大毕业留校。

要上讲坛了。半个月前,我还无动于衷,全不当回事。可是在上讲坛的头一天,我忽然紧张起来:也就是说,明天,我将开始教学生涯了。教师的责任感似乎与生俱来,不做教师,你一辈子感觉不到,而你只要一做教师,它就会自动跳出来抓住你的灵魂。晚上,我敲开一位先生的门,问:怎么讲课?他像修炼很深的禅师面对未悟的弟子,头微微向上,少顷,说出四个字来:目中无人。我退出门外。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课就没有失败。下面安静极了,我能清楚地听见台下动人的喘息声,这全靠那四个字给我撑着。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一直信那四个字。我对“目中无人”似乎有所悟:目中无人非牛气哄哄,非内荏而色厉,非蔑视,非倨傲,非轻浮,非盛气凌人。无就是有,有却是无。是一种境界吧?人格上的、精神上的、气势上的?是对学术观点的诚实和对真理的自信吧?……此言似乎只可意会而不可细说。但有一点,似乎又是可以说的: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因此缘故,即使只给二十人的一个班上一年课,在课堂上我也往往难记住一个具体的面孔。似无人,但恰恰是把听课者看得很高的。

敢目中无人,却不敢再掉以轻心。我很景仰一位先生,既为他的人格又为他的学识。然而我想像不出,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一位凭他的学识,上课玩儿一样的先生,却在上课之前竟对明明认识的字一个个怀疑起来,然后像小学生一样,去查字典,把字音一一校对,标注。我敢说,他的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他对讲坛的高度神圣感引起的。这件小事使我不禁对他又景仰三分。我喜欢这份严肃,这份认真。当然,我并不排斥“名士风度”。我很钦佩有人不用讲稿,竟然雄辩滔滔,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我曾见过一位先生,他空着手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然后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