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讲稿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4110430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运行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运用,以及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了解宏观经济变量的衡量和计算方法。
熟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能够对宏观经济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能够撰写简单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经济意识。
三、课程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和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实际 GDP 与名义 GDP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的概念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乘数理论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LM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含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和含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6、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特征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7、通货膨胀和失业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失业的类型和原因菲利普斯曲线8、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解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纲《宏观经济学》教学⼤纲【前⾔】宏观经济学就是⼀门理论经济学,它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得研究,揭⽰宏观经济运⾏过程中得⽭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得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得影响。
宏观经济学得主要内容可分为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这就是由其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决定得。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核算理论,收⼊⽀出分析理论、IS—LM模型理论,总供求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收⽀与国内经济得理论等。
宏观经济政策部分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得⽬标、政策⼿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政策等.在分析政府得经济政策时,重点放在企业如何预期与适应政府政策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得影响等⽅⾯。
宏观经济学⾃成为⼀门独⽴得学科以来,内容不断演进,材料不断更新,对宏观经济运⾏过程中得各种⽭盾得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宏观经济运⾏得规律得探索越来越具体深⼊。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学⽣应对宏观经济运⾏机制有全⾯系统得了解,能⽤宏观经济学得基本理论与⽅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理解宏观经济环境得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得影响,懂得如何预期与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得变化,提⾼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得能⼒。
第⼀章导论(⼀)⽬得与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得特点;2、掌握国民收⼊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得概念以及相互之间得换算关系;3、会⽤两种⽅法计算国民⽣产总值;4、了解什么就是实际国民⽣产总值与名义国民⽣产总值;5、了解什么就是国民⽣产总值与国内⽣产总值;6、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得收⼊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教学内容第⼀节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对象与⽅法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对象与⽅法.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什么就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得研究⽅法。
3.问题与应⽤(能⼒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得研究内容与所利⽤得研究⼿段。
第⼆节宏观经济学得基本概念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得基本概念.2。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工商管理系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课程编码:1111203 学分:3分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适应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同时也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和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本章为宏观经济学的导言,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问题,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分析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1、定义和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2、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3、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投资--储蓄恒等式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所有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的流程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投资、货币供求理论、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图形进行分析,并能适当掌握一些数学分析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32个理论课时,课堂实践采用课前发言、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成绩考核形式包括:第一,日常性考核:以平时的考勤、课前自由发言情况、课堂提问成绩和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中的平时成绩;第二,期中考核:开卷考试;第三,期末考核:闭卷考试(统一命题、流水阅卷)。
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期末课程总成绩。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掌握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重要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宏观经济学、失业、通胀等基本概念,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4.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二、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三、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研究宏观经济中各有关总量是如何核算的,使学生掌握:(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核心指标;(2)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际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及其计算,两部门、三部门以及四部门的均衡条件,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投资函数,乘数理论,加速数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GDP的五点含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难点是支出法及其计算。
4.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一、国民产品和国民收入二、支出法核算GDP三、收入法核算GDP四、生产法核算GDP第三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二、国民生产总值GNP三、国民收入四、个人收入五、个人可支配收入第四节国民收入恒等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第五节名义GDP和实际GDP一、名义GDP和实际GDP二、价格指数三、潜在GDP与实际GDP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述在简单的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如何决定,以及乘数原理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的作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使用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2)当税收为定量税时,四种乘数的推导及说明;(3)乘数—加速数原理如何相互作用,决定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凯恩斯定律;乘数原理。
难点是使用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
4.教学内容第一节均衡产出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两部门)成立的假设条件二、均衡产出三、均衡产出的简单模型S=I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四、家户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第三节其它关于消费的理论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第五节乘数论一、投资乘数二、投资与居民收入三、乘数原理发生作用的限制条件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一、三部门经济及其恒等等式二、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收入三、比例税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四、定量税和定价税条件下收入决定的比较第七节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Kg=1/(1-β)二、税收乘数: Kt=-1/(1-β)三、转移支付乘数:Ktr= β/(1-β)四、平衡预算乘数: Kb=1第四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IS-LM模型勾画出凯恩斯的整个思想体系,并对包括货币市场在内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IS-LM模型;(2)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均衡利率的原理;(3)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IS-LM模型;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
难点是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4.教学内容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投资与利率二、资本边际效率MEC三、资本的边际效率曲线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五、预期收益与投资六、风险与投资七、托宾的“q”理论第二节 IS曲线一、IS曲线及其推导(熟练掌握)二、IS曲线的斜率三、IS曲线的移动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一、利率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二、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三、流动偏好陷阱四、货币需求函数五、其他货币需求理论六、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第四节 LM曲线一、LM曲线及其推导二、LM曲线的斜率三、LM曲线的移动第五节IS-LM分析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教学基本要求在上一章对IS-LM模型系统介绍的基础上,本章主要运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和特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关内容,并能够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工具;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难点是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其大小的因素;运用IS-LM模型分析一些宏观经济现象。
4.教学内容第一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财政政策效果二、货币政策效果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概述二、财政政策效果三、挤出效应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效果一、货币政策概述二、货币政策效果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二、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图形分析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四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与第五章不同的是,本章侧重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自动稳定器的内涵及其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难点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4.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一、经济政策二、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二、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第三节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第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推导过程,了解长、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形状及成因,并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一些宏观经济现象。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总需求、总供给的内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难点是劳动市场均衡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第二节总供给曲线一、总供给的一般说明二、短期总供给曲线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解决通货膨胀的方法,掌握失业的分类,能够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通货膨胀、失业、奥肯定律的内涵,掌握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难点是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4.教学内容第一节失业的描述一、失业的数据二、失业的分类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第二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一、失业的影响二、奥肯定律第三节通货膨胀的描述一、通货膨胀的数据二、通货膨胀的衡量三、通货膨胀的分类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成因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四、结构性通货膨胀五、通货膨胀的持续第五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第六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介绍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着重说明国民收入在长期的增长与波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2)掌握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3)了解经济增长理论的渊源;(4)了解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内生增长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经济周期理论。
难点是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4.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二、经济发展三、经济增长的源泉四、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哈罗德模型二、多马模型三、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存在问题和稳定性问题四、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意义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二、稳态增长三、储蓄率的增加四、人口增长五、资本的黄金律水平第四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述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二、经济周期的类型三、经济周期理论概述四、乘数—加速数模型四、学时分配表五、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主编:高鸿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
(二)参考书:1.《宏观经济学》主编:袁志刚、欧阳明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
2.《宏观经济学》主编:多恩布什、费希尔出版社:中国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
3.《宏观经济学》主编:格里高利·曼昆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
4.《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主编:罗伯特·巴罗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