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及注意原则通用范本
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为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防止职业疾病和职业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本企业从事劳动工作的员工。
三、职业危险因素的识别1. 建立健全职业危险因素识别的机制和制度,通过定期的职业危险因素评估和监测,识别出可能对员工安全与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
2. 制定职业危险因素的识别标准和方法,结合岗位特点和工作环境,明确各类职业危险因素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3. 定期组织职业危险因素的检查与评估工作,确保职业危险因素的及时识别和控制。
四、职业危险因素的检测1. 建立健全职业危险因素检测的机制和制度,确保对各类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检测。
2. 按照职业危险因素的识别结果和相关法规要求,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进行检测。
3. 确保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
4. 将职业危险因素的检测结果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组织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职业危险因素的管理1. 加强职业危险因素管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危险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2. 建立职业危险因素的台账和档案,包括职业危险因素的名称、来源、特征、危害程度、识别结果、检测结果、控制措施等信息。
3. 根据职业危险因素的识别结果和相关法规要求,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4. 对职业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5. 加强职业危险因素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六、职业危险因素的应急处理1. 定期组织职业危险因素的演练和应急处理训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2. 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设备和物资,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职业危险因素的事故和突发事件。
3. 制定职业危险因素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措施,规范各级员工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行为。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市职业病防治所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
包括: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1)化学因素:粉尘、铅、三氯乙烯、苯、正己烷等(2)物理因素:噪声、异常气象条件、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等。
如:作业人员因接触患有炭疽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或因接触受炭疽病传染的病畜皮毛、产品而罹患。
2、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不良体位操作等;3、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等。
粉尘类(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1、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矽肺2、行业举例:(1)煤炭采选业:岩巷凿岩、岩巷爆破、岩巷装载、出矸推车、喷浆砌碹、岩巷掘进、煤巷打眼、煤巷爆破、煤巷加固、采煤运输、井下通风(2)石油天然气采选业:泥浆配置、地质磨片(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矿穿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磁选、选矿辅助(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磁选、电选、选矿辅助(5)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土砂石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破碎、筛选、研磨、转运、开采辅助;河砂吸采、河砂手采、河砂筛选、河砂转运、河砂运输、化学矿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等。
(6)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石质工艺品雕刻(7)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水电施工(8)碱产品制造业:泡化碱制取(9)无机盐制造业:硅酸钾制取、氟化钠制取(10)化学肥料制造业:电炉制磷(11)涂料及颜料制造业:搪瓷色素备料、玻璃色素溶制、玻璃色素成品(12)催化剂及各种化学助剂制造业:两步共胶(13)橡胶制品业:胶辊辊芯处理(14)砖瓦、石灰和轻质建材制造业:砂石装卸、筛选、转运、堆垛、投料、拌和、浇注、辅助、石材切割、雕凿、研磨、整修、辅助、荒料锯切、板材研磨、板材切割(15)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玻璃备料、光学玻璃配料、玻璃喷砂、玻壳备料(灯具、荧屏)、玻璃纤维配料(16)陶瓷制品业:釉料选择、粉碎、陶瓷烘筛、灌砂(17)耐火材料制品业:耐材破碎、筛分、配料、混合、成型、耐火砖干燥、耐材烧成、物料输送、耐火材料磨制(18)矿物纤维及其制品业:玻纤备料(19)磨具磨料制造业:磨料备料(20)炼铁业:矿石装卸、转运、堆场、整粒、泥炮制作(21)炼钢业:炼钢铸模、炼钢砌炉(22)铁合金冶炼业:硅铁冶炼、铬铁冶炼、钛铁冶炼(23)重有色金属冶炼:铅锌配布料、铅电解液制备、矿石破碎(24)金属制品业:金属喷砂、模具喷砂、搪瓷喷花、焊药制备、焊条配粉(25)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业:镀件喷砂、工件喷砂、除油除锈、喷砂粗糙(26)机械工业:铸造型砂、铸造造型、铸造落砂、铸件清砂、熔模铸造、石英砂打磨、抛光(27)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镀层喷砂、玻粉制取、电子玻璃配料(28)交通水利基本建设业:隧道掘进、打眼、爆破、碎石装运、喷浆砌碹、辅助、路基砌碹、路面浇注、路面摊辅、坝基砌碹、坝基浇注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56类。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3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根据本项目工程内容、参考相近项目职业健康危害情况,按照集团公司项目管理标准要求,根据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要求,项目部安全总监督导、安质部组织施工技术部、物资设备部、综合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对本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汇总成表。
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此清单实施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及相应职业健康安全交底,确保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受控,安全目标顺利实现。
一、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____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1、识别要全面;2、分析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3、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同时要明确分布范围及危险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2)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就业问题的不断增加,职业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1. 调查问卷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询问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
2. 现场勘查法现场勘查法是指调查人员亲临现场进行观察和检测,通过对劳动者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工艺流程、劳动强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和程度。
3. 检测仪器法检测仪器法是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来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判断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以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为标题,本文将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识别原则以及相关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造成损害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
这些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并引发各种职业病。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原则1.综合性原则: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应该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要考虑工作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综合影响。
2.科学性原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应该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依据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判断和评估。
3.可行性原则:识别方法应该简单、实用、可行,方便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进行操作和判断。
4.预防性原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应该是为了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和控制,及早发现和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
5.依据性原则:识别方法和标准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等依据进行,确保识别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1.现场调查法:通过对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和记录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如噪声、粉尘、有害气体等。
2.检测分析法:通过对工作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等进行采样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危害因素,并进行定量分析。
3.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劳动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因素,如化学药品、放射性物质等。
4.生物学监测法:通过对劳动者的生物样本(如尿液、血液)进行采样和分析,检测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情况。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案例1.某化工厂职工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通过现场调查和检测分析,发现工作环境中存在有害化学物质的浓度超标情况,对职工的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2.某矿山工人暴露于粉尘:通过现场调查和生物学监测,发现工作环境中存在大量粉尘,导致工人患上尘肺病的风险较高。
3.某医院护士暴露于放射性物质:通过问卷调查和检测分析,发现护士在工作中频繁接触放射性物质,存在辐射危害的可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概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与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应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与预防•结论与展望目录0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概述定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估和判断,从而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其他因素。
定义与分类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工艺过程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各不相同。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多样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往往不易被察觉,需要通过科学的检测和评估才能发现。
隐蔽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
长期积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企业管理和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加强管理和监测,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
保障劳动者健康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可以为企业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重要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发展趋势检测技术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技术也不断提高,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手段。
强调预防和控制并重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检测和控制,还需要强调预防和控制并重,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职业卫生工作,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0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与分布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化工、采矿、冶炼等行业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粉尘、噪声、振动等。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范本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范本一、引言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伤害或威胁。
职业危害的存在是由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需要在工作场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知识。
二、职业危害的类型1. 物理危害物理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对劳动者身体产生直接伤害的物质或因素。
常见的物理危害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
噪声可以引起听力损伤,振动可以导致骨骼和肌肉疾病,辐射可以对人体的细胞造成损伤。
2. 化学危害化学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对劳动者身体产生的损害。
常见的化学危害包括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食入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皮肤、消化系统等造成损害。
3. 生物危害生物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或生物因素对劳动者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情况。
常见的生物危害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生物危害可以引起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
4. 精神危害精神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对劳动者心理健康造成威胁的因素。
常见的精神危害包括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劳动者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三、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1. 预防原则预防职业危害的根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即在工作环境设计、劳动组织、个体防护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危害源,降低危害的暴露程度,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2. 掌握危害源了解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源是预防职业危害的第一步。
需要对工作场所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危害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明确危害源的特点和可能对劳动者造成的伤害。
3. 优化工作环境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可以减少危害源对劳动者的影响。
例如,对噪声进行隔音处理,加装振动减震设备,优化照明条件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一、引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是保护职工健康和预防职业病的重要工具,对于企业提升职工工作环境、改善劳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套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模板,旨在为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1. 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的关键步骤。
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类别,并确定其具体存在的岗位及工作环境。
2. 危害辨识对于每一类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详细的危害辨识。
例如,对于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需要评估其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及可能引发的职业病;对于化学因素,包括有害物质的种类、浓度、暴露途径等,需要评估其毒性及浓度对职工健康的潜在危害。
三、职业健康危害评价1. 评价方法选择根据风险辨识结果,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职业健康危害评价。
常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观察记录、测量检测和实验室分析等。
2. 评价指标设定根据危害辨识结果,设定适当的评价指标。
例如,对于噪声危害评价,可以设定噪声测量值、工作场所等效声级等指标;对于化学物质危害评价,可以设定浓度值、接触时间等指标。
四、评价结果分析1.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评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计算各个岗位或工作环境的职业健康危害指数、危害因素的暴露程度等。
2. 结果解读根据评价结果,对职业健康危害程度进行解读。
根据评价指标的阈值,判断是否存在职业健康危害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评价结果应用1. 预警与提醒根据评价结果,预警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风险,并提醒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优化工作环境根据评价结果,优化现有工作环境,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六、监测与改进1. 监测措施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确保职工的工作环境持续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电磁辐射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源,如微波炉、 计算机等,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
02
响
化学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化学 物质可能导致急性中毒, 如呼吸困难、抽搐、昏迷 等。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化学物质 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如肝 肾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 。
案例四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办公楼内可能存在空气污染、电磁辐射、长时间坐姿等职 业病危害因素。
02 03
控制措施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空气污染。同时 ,采用低辐射办公设备,减少电磁辐射的危害。为工作人 员提供可调节的座椅和电脑支架,减轻长时间坐姿带来的 身体疲劳。
效果评估
办公楼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得到保 障,工作效率提高。
健康宣传
通过宣传栏、海报、微信 等渠道,向劳动者宣传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 和预防方法。
健康检查
鼓励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 业病问题。
心理疏导
为受到职业病影响的劳动 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 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
04
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控制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 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 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 手套、防护眼镜等。
培训和教育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 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职业 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 意识。
监督检查
对劳动者的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健康促进控制措施
健康教育
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范文(4篇)
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职业危险因素的识别、检测和管理工作,提高职工健康安全水平,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单位职工的识别、检测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职业危险因素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危害职工健康安全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心理因素等。
第四条职业健康是指职工在工作中不受职业危险因素侵害,身心健康状况符合相关健康标准的状态。
第五条全单位要建立健全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工作责任和管理措施,提供必要的保护设施和装备,加强职业健康监测和评估,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六条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的执行,定期组织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和知识培训,指导全单位职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设备。
第七条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实施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的原则,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滥用职权和违反职业道德。
第二章职业危险因素识别第八条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是指通过调查研究和评估分析等方式,确定全单位工作环境中危害职工健康安全的因素,并做出相应处理和措施的过程。
第九条全单位要建立职业危险因素清单,分类整理单位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类职业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识别标准和判定方法。
第十条职业危险因素识别工作应当由专业人员负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勘查和样本采集,确保识别结果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职业危险因素识别结果应当及时做出书面报告,并报相关部门备案。
对职业危险因素识别结果存在异议的,可以提出复核申请,复核结果作出书面报告,并报相关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职业危险因素识别结果应当向全单位职工公示,并定期组织职工对识别结果进行研讨和交流,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全单位要建立职业危险因素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职业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及时更新职业危险因素识别结果,并评估职业危险因素对职工健康安全的影响程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与方法
4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 3、化学物质类
(56) 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 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 中毒的危害因素:
0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卫生部卫法 监发63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的危害因素:石棉 (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的危害因素:联苯胺 (3)苯所致白血病的危害因素:苯 (4)氯甲醚所致肺癌的危害因素:氯甲醚 (5)砷所致肺癌、皮肤癌的危害因素:砷 (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的危害因素:氯乙烯 (7)焦炉工人肺癌的危害因素:焦炉烟气 (8)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的危害因素:铬酸盐
9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卫生部卫法监发63号《职业病危害因 素分类目录》):
◆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1)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
噪声 (2)导致铬鼻病的危害因素
铬及其化合物、铬酸盐 (3)导致牙酸蚀病的危害因素
氟化氢、 硫酸酸雾、硝酸酸雾、盐酸酸雾
9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卫生部 卫法监发63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
◆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1)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危害因素 (2)导致光敏性皮炎的危害因素 (3)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 (4)导致黑变病的危害因素 (5)导致痤疮的危害因素 (6)导致溃疡的危害因素 (7)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硫酸、硝酸等 (8)导致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示例
因此,“识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职业病危害评价 中的“灵魂”,是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可分为:
1 定性识别 是识别的基础,多用于全面识别。
2 定量识别 进一步明确其危害程度,是风险评价的基础。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义与分类
1. 职业病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
5 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诊断过程中除了要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 和实验室结果支持外,还必须有职业接触史的支持。对 患者职业接触史的判定过程,就是对患者职业活动中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识别的过程。
因此,从事职业病诊断工作也离不开职业病危害因 素识别。
6 职业卫生监督
职业卫生监督是国家卫生行政监督的一部分,是 保证职业卫生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
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也是检查考核职业卫 生工作者综合技术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必 须具备的基本功。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工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项 目、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接触的有 害物质越来越多。据最新报道,全世界新化学品每年以2万种 的速度猛增。面对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工业世界,职业卫 生工作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识别和认识。只有通过有害因素的识别,才能进一步对有 害因素进行认识,也才能加强对有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所 以,对职业卫生工作者来说,无论是从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 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还是从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 素定期评价等工作都离不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四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一、制度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旨在全面监测和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工作场所,包括生产车间、办公室等。
三、定义1. 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工作场所中可能对职工健康造成损害的物理、化学、生物、人因等因素。
2. 监测:指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实时或定期测量、观测、调查和记录的活动。
3. 评价:指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总结,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监测内容1. 物理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噪声、震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
2. 化学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物、有害液体等化学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采样分析,确定其浓度和暴露水平。
3. 生物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
4. 人因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作业方式、工时安排、工作强度等人因因素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职工的工作负荷和职业病诱因。
五、监测方法1. 物理因素监测方法采用仪器设备对噪声、震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测量,确保工作场所符合相关标准。
2. 化学因素监测方法采用气体监测仪、颗粒物采样器等仪器设备对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物、有害液体进行定期监测和采样分析,确保有害化学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水平符合相关要求。
3. 生物因素监测方法采用采样器、培养皿等仪器设备对细菌、病毒、真菌等进行定期监测和采样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
4. 人因因素监测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对职工的作业方式、工时安排、工作强度等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职工的工作负荷和职业病诱因。
六、监测频次1. 物理因素监测频次根据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对噪声、震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不少于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详解演示文稿
2022/1/88
第三十五页,共84页。
1、粉 尘 类
(1)矽尘(游离SiO2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2)煤 尘(煤矽尘) (3)石墨尘 (4)炭黑尘 (5)石棉尘 (6)滑石尘 (7)水泥尘 (8)云母尘 (9)陶 瓷尘 (10)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 (11)电焊烟尘 (12)铸造粉尘
2022/1/88
第十九页,共84页。
调查、检测法
概念:
在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基础上,应用采样分 析仪器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鉴别分析。
适用范围:
存在混合性、不确定的因素的项目。
优点:真实可靠,可以识别其他方法难以发现的 因素;
缺点:受仪器设备限制,耗费人力物力时间长。
2022/1/88
形态;
包装、储运;
废品废物(废气、废液、废渣)。
物料平衡——去向
2022/1/88
第二十七页,共8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随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 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2022//11//88
第二十八页,共84页。
事故与应急救援情况。
2022/1/88
第二十三页,共8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序
3 工程分析 涉及物料;
工艺水平、工艺过程与物资转化;
设备布局与交叉影响;
防护设施措施;
4危害筛选
用量大、挥发性高、毒性高、危害性大; 出现几率多、浓度或强度高; 接触人员多、机会多。
职业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完整版)
职业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为做好本项目的职业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使用有毒有害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在有职业危害的施工作业前后,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同时加强职业病防治安全教育,采用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提供符合职业病要求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以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安全,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
一、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1、职业中毒a、铅及其化合物中毒(电池,油漆、喷漆等)。
b、锰及其化合物中毒(电焊)。
c、硫化氢中毒(化粪池作业工人)。
d、苯中毒(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e、甲苯中毒(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f、二甲苯中毒(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g、汽油中毒(驾驶、汽修、机修等)。
h、氯乙稀中毒(粘接、塑料、焊接、堵漏、防水等)。
2、尘肺a、水泥尘肺(水泥库、装卸)。
b、电焊工尘肺(电焊、气焊)。
3、物理因素职业病a、中毒(露天作业)。
b、局部振动病(打夯机、振动棒、混凝土平板振动器等)。
4、职业性皮肤病a、接触性皮炎(中国漆)。
b、电光性皮炎(紫外线)。
5、职业性眼病a、化学性眼部烧伤(酸、碱、油漆)。
b、电光性眼炎(紫外线、电焊)。
c、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激光))。
6、职业性鼻喉口腔疾病a、噪声聋(铆工、校平、气锤)。
7、职业性肿癌a、苯所致白血病(接触苯及其化合物油漆、喷漆)。
8、其它职业病a、职业性病态反应性肺泡炎(接触中国漆、漆树等)。
b、金属烟热(锰烟、电焊镀锌管、熔铅锌)。
c、职业性哮喘(接触易过敏之土漆、樟木、苯及其化合物)。
二、职业危害的主要工种三、防治措施(一)、电焊工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电焊作业中有害因素种类繁多,危害较大,因此,为了降低电焊工的职业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通过提高焊接技术,使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的防护范文
职业病危害的防护范文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受到有害因素的暴露,导致工作者患上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预防职业病危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危害的防护措施。
一、了解有害因素及其危害特点了解有害因素和其危害特点是职业病防护的第一步。
各行各业存在不同类型的有害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粉尘、毒物等,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细菌、病毒等。
了解这些有害因素的特点和危害程度有助于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工作场所改进和环境治理工作场所改进和环境治理是预防职业病危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改进工作场所设计、改变工作方式,降低工作人员的暴露程度。
例如,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工作场所中,应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带出,合理设置通风设备,确保室内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此外,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测、监控和维护,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三、个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措施是保护工人健康的重要手段。
工作人员在接触有害物质时应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同时,还应加强个人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洗澡等,以减少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四、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是及早发现职业病危害的关键。
通过对工人的身体健康状态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此外,还应加强对职业病的研究和监测,不断完善工作环境和防护措施。
五、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培训和宣传是提高工人职业病防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企业应加强对工人的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要加强职业病防护宣传,提高公众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只有在广大工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六、监督检查和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检查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是保障职业病防护措施落实的重要保障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防治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防治措施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职业所致的疾病。
童工、青年工人及女工是职业病的高发人群。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从事特定的职业活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吸入、咽下、接触职业有毒、有害物质等原因引起的疾病。
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能直接或间接对人体造成损害的因素。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放射线、高温、低温、高空作业等。
•化学因素:如金属、粉尘、烟尘、气体、液体等。
常见职业病有铅中毒、砷中毒、硫化氢中毒等。
•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工人在造纸业、畜牧业、制药业、医院等职业易染上职业性感染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是广泛而且复杂的,在风险评估、危害监测、人员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对其进行排查。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有:数据库检索根据职业病的病因学和流行病学,在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中有一系列职业病数据。
政府或企业可根据试点行业、企业建立职业病数据库。
现场检测有关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或专业检测机构必须按照已批准的标准,对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进行现场的检测。
事件监测职业健康事件监测能够发现可疑的事故或突发事件,并对相关职业卫生问题进行管理和处理。
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在职业活动中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必须加强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职业病防治措施的主要措施有: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职业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措施有采配技术,使用技术,加强通风,尽量减少危害物质的使用。
管理措施管理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建立健康档案。
个体防护措施对于职业病防治,最常用的方法是个体防护措施。
常见的防护措施有:戴防护用品、操作规程、职业卫生教育。
结语职业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须实现政府部门、企业、工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一、引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工人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价对于确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制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供一份辨识和评价制度的范文,旨在为相关单位制定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中潜在的、可能对工人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在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工作环境因素:包括工作场所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辐射因素、噪声因素等。
例如,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化学物质、有害微生物等。
2.工作内容因素:包括工作方式、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负荷等。
例如,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加班过多等。
3.工作组织因素:包括工作时间安排、工作岗位设计、管理方式等。
例如,长时间工作、高强度工作等。
4.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
例如,疾病史、体质等。
辨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需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收集工作场所的相关信息,包括工作环境因素、工作内容因素、工作组织因素等。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辨别出潜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3.确定潜在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具体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4.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
三、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制度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评价制度是指根据辨识出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评价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定其危害程度,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定量方法:通过监测和测量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获取具体的数值数据,并与职业危害因子的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超过限值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编号:AN-QP-HT656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A Group Or Social Org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 o Abide By The Rules Or Rules Of Action And Require Its
Members To Abide By Them. Different Industries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Rules Of Ac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s According T o The Plan And Requirement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及注意原则
通用范本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及注意原则通
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团体或社会组织中,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规则,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
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
尽管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在职业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广泛,方法与手段众多,识别对象千变万化,且往往不同属性的识别对象要用不同的识别方法,但究其识别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而言仍是基本一致的。
在实际工作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思维方式与依据的理论统称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
常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有从因到果原理、类推原理和从量变到质变原理等。
1 从因到果原理
万事万物有因才有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生产工艺过程中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能量的转换以及物料的泄漏等是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直接原因;工作场所异常气象条件、通风不良、劳动组织与管理失误等则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增高的间接原因。
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并达到致病的浓度(或强度)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个因素耦合在一起导致的。
当缺少其中的必要因素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致病作用就会很大程度减弱或者消失。
这就是因果关系的识别。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借鉴科技文献、相同项目数据、典型事故案例等资料,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来源及其因果关系,即可科学地推断、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对
劳动者的影响,实现从定性识别到定量识别的转化。
2 类推原理
类推也称类比,是人们经常应用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它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之间存在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个已知对象具有某类属性来推出另一个对象具有同类属性的推理过程。
类推方法可分为定量类推和定性类推两大类。
常用的类推方法有代替推算法、因素推算法、平衡推算法、抽样推算法、比例推算法和概率推算法等。
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最常用到的是以同类或类似装置的职业卫生检测数据进行项目类比评价的方法。
也就是典型的代替推算法。
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在应用时要注意判断结论
的可靠性,其方法有:
①要尽量多地列举两个或两类对象所共有或共缺的属性;
②两个类比对象共有或共缺的属性愈本质,则推出的结论愈可靠;
③两个类比对象共有或共缺的事项与类推的属性之间具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则推出的结论可靠性较高。
3 从量变到质变原理
许多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同样存在着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氨气对人体的毒性作用随浓度增高逐渐增大:
①当氨气浓度在9 8mg/m3以下时,对
人体无刺激作用;
②当氨气浓度在140mg/m3时,人体感觉眼和呼吸道刺激反应;
③当氨气浓度在7000mg/m3以上时,人体吸入可立即致死。
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识别时,要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害物存在与否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存在的量。
因此在评价工作中,人们常常更多地关注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强度)是否超标以及超标倍数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基础。
在工作中应遵循全面识别、主次分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1 全面识别原则
一般来讲,某种工作场所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比较单纯的。
而对于一个建设项目,特别是工艺复杂的建设项目,其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错综复杂的。
为避免受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缺陷,或工作疏忽导致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不全,甚至发生重大的遗漏,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娴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职业卫生、卫生工程、卫生检验等,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工业技术常识。
在识别过程中,首先应遵守全面识别的原则,从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工艺流程、流料流程、维修检修等多方面入手,逐一识别,分类列出,然后对因素的危害程度作出进一步的识
别。
不仅要识别正常生产、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应分析开车、停车、检修及事故等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偶发性职业病危害因素。
2 主次分明原则
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遗漏。
而筛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则是为了去粗取精,抓住重点。
在工作中,对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也是为了筛选重点,抓住起主导作用的危害因素。
此外,每一种危害因素因其自身的理化特性、毒性、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浓度(强度)及接触机会等的不同,对作业人员的危害程度相差甚远。
因此,在识别过程中应做到主次分明,避免面面
俱到,分散精力。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在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定性识别后,通常还需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量识别。
通过现场采样分析,进一步判断其是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以此作为评价工作场所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的客观指标。
可在此位置输入公司或组织名字
You Can Enter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