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作者:戴继军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3期
新课改的浪潮层层推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是我们数学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

李庚南总结、提炼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全国初中数学教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读了李庚南老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一书后,受益匪浅。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体会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有教学模式
李老师认为,僵化的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只要抓住了教学规律和本质,教学流程完全可以灵活。

“自学·议论·引导” 教学法有教学模式,即自学、议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和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的教学形式,但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灵活地、交替地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形式,在“三结合”教学形式中贯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比如,每节数学课的研究课题是由若干个小课题组成的,每个小课题的学习一般都经历自学、议论、引导三个环节。

每节课的自学活动是这三种活动形式螺旋式上升的若干个循环,是生动、活动、动态变化的。

二、学程是教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是教学改革和教学论的永恒话题。

在中外教育史上,一些著名教育家都曾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陶行知语)。

但更多的是强调“教师中心”,“树立老师的不容争议的威信”,认为除了这种威信之外,“学生不会再重视任何其他的意见”(赫尔巴特)。

长期以来,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成为一种天经地义的教学理念和毋庸置疑的教学方式。

李老师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探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学程是教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研究、引导并参与学生的学程,才能使之更好地内化和发展。

教与学的研究是教育的本质——发展问题的研究,即老师自身获得发展,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获得全面发展。

学生是通过教学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过程获得发展的,因此教的教师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法与学法应统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互动共进。

李老师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强调让学生“自学”。

“自学”包含了两个基本要义。

一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觉自主地学习,乐于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精神;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包括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核心是要有好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两个要义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目的是使学生在想懂问题中达到懂想问题,在学会知识中达到会学知识,在自学中达到自主学习。

三、“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坚持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自学、议论、引导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独立自学”是基础,“相机引导”是关键,“群体议论”是枢纽。

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教学全过程。

相机引导,即教師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的方法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生成课题,激发研究兴趣,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是进行启发性的描述,使学生得到仿效和借鉴,或对有关问题的前景进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打开眼界,拓宽思路,或是列举一些矛盾的现象,选编一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等等。

这些外因对学生自主学习内需的激发关键,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地、智慧地发挥引导作用,将学生的自学活动提升为自主学习活动。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有意义的、有质量的、有效率的自学。

所谓“教学”,我的理解是“启发学生学,教会学生学”。

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学会的,在学会中达到会学的,在会学中既习得知识和技能,又掌握过程和方法,更发展情感。

四、教材是个“引子”,是个“参照材料”,是个仿效借鉴的“依据”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确定课题学习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应该说这是“一条底线”。

我们教学时,应该“保底(课程标准)”但不“封顶”,使每个学生获得各自最大的发展。

李老师认为:目前,中学教学教材的编写方法下是“演绎式”的,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有自己个性的探究和归纳。

因此,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否则,非但教师本人的个性、智慧不能彰显,而且还会湮灭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或课前自学(预习)的学习习惯。

所以,我们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研究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引例和例题的作用,书中练习、习题的类型、目的、要求等,对照学生的学习实际(知识与技能基础、思维水平和方法、学习兴趣等)用好教材。

总之,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努力改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钻研的局面,营造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情境,运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究问题,并引导学生自我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