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点四边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中点四边形
伊州区第四中学 赵丽娟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主意:小张大学毕业后在哈密开了一家装潢店,现需要从一张任意四边形纸片上取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作装饰材料,你们帮他想一想,怎样做才能既简单又可靠?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联系生活实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既简单明了,又轻松自然,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的
学习兴趣 学生交流: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依次取四边形的四边中点E,F,G,H,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四边形EFGH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已经有了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思考问题的经历,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四边形E F G H 是平行四边形,你认为可靠吗?
请同学们证明自己的判断这个证明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可靠性”的置疑,引导学生从直观中得出结论,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考引导到“证明的必要性”上来 结论:作四边形A B C D 的对角线A C (或B D )将四边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然后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明E F G H 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所得到的证明过程进行评价,并提出新的问题, 对教学进行反思,揭示了证明中点四边形的一般规律,并为后面的一 系列探究与证明作好铺垫,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十分必要。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所得到的证明过程进行评价,并提出新的问题,对教学进行反思,揭示了证明中点四边形的一般规律,并为后面的一系列探究与证明作好铺垫,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十分必要
学生交流:我们能否给这个四边形EFGH一个合适的命名?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
设计意图:这一命名虽然简单,但具有一定的创意,命名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数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的过程。
教学环节二:改变图形,提出猜想
试一试:如果我们改变四边形ABCD的形状,它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形状,你能不能提出新的问题或猜想?你能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四边形A B C D的演变以及中点四边形的形状都不给出,全部由学生猜想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思想的应用,又顺应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交流一
如果学生不能顺利说出四边形A B C D的四种变化,就借助几何画板,拖动四边形A B C D的顶点,使之分别变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通过观察,猜想E F G H的形状。提出猜想:
1、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3、菱形的中点四边形矩形;
4、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学生交流二
1、学生相互评价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2、总结证明的思路和关键:
思路:平行四边形+(特殊条件)=特殊四边形。
关键:作对角线,将四边形ABCD 转化成两个三角形,然后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主动猜想和思考的基础上,自觉上升到理性思考,进行严谨的证明,同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环节三:转换成逆命题,进一步探索规律
探究:把上面四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过来还成立吗? m ∠HEF = 90.00︒EH = 2.55 厘米
FE = 2.55 厘米
m ∠GFE = 90.00︒HG = 2.55 厘米EH = 2.55 厘米m ∠APD = 90.00︒
AC = 5.11 厘米DB = 5.11 厘米m ∠APD = 90.00︒DB = 5.11 厘米AC = 5.11 厘米
HE = 2.01 厘米
HG = 2.61 厘米
EF = 2.61 厘米
设计意图:可以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思维障碍,运用几何画板拖动四边形A B C D ,通过对角线的变化让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同时体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交流:
结论:原来四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倒过来所得到的命题并不正确,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的决定因素不是ABCD的边,而是它的对角线,正确的判断是:
1、如果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原四边形ABCD是任意四边形;
2、如果中点四边形EFGH是菱形,那么原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等;
3、如果中点四边形EFGH是矩形,那么原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4、如果中点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那么原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设计意图:经过实验、观察和推理学生终于看到了中点四边形的一般规律与本质——对角线是决定性的因素,同时教师从命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一个命题正确,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正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四:总结反思,完善认知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或感想是什么?
1、对角线是一种常用的辅助线——将四边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
2、归纳与猜想是创新与发明的重要步骤,然而,猜想只是归纳的结果而非可靠的判断,它的正确性有赖于用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
3、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对本课进行回顾与反思,体会学习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把主动学习、师生互动贯穿于课堂始终。
教学环节五:感悟问题,发挥联想,
想一想:下面这个图形是一个叫“美菱”的品牌的商标,当A B C D 是矩形或菱形时,此时中点四边形之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变化有什么规律?面积变化呢?重复做下去,直到第2004次中点四边形,结果如何?
进一步联想: 三角形的中点三角形的形状演变有没有规律性,它的周长和面积怎样随原三角形的变化而变化?把你的发现写成数学小论文。
设计意图:下课并不是问题的终结,更不是一种思维的结束,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断的质疑,不断地发现,通过本课的学习,已为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指明方向,本课的作业的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
教学反思:
1、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三个原则:围绕课题的学习,自主探索式学习,多元开放式的学习;
2、学生师友互助学习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