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译文
我的鬓发已是斑白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注释
毵(sān)毵:毛发细长稀疏。
绛(jiàng)蜡:红蜡。
暮酣(hān):夜长。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子里,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
诗中寓情于景,用平淡自然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
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
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
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
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
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
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
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
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
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
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
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
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
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
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思乡情不会变。
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
“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色彩。
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
“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
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
诗人“忆江南”,不仅仅是因为春寒犹在的北国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为诗人年纪老大、仕途坎坷。
诗人在翰林时“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
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谗言一时不能奏效,“则相与摘集(虞集)文辞,指为讥讪”。
在此种情况下,诗人时时想退出政坛,告老还乡。
全诗言语平淡而自然,但却含有丰富的底蕴,浓浓思乡之情藏在淡淡哀愁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虞集在朝廷任翰林官时所作,具体时间不详。
公元1319年(虞集于延祐六年)时年49岁时,入翰林为院官,一直到元文宗在至顺三年(1332年)驾崩,诗人时年59岁,告病回乡。
从诗的内容看,当为诗人任翰林官时的中后期作品。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
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
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
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
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
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
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