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 八年级下:2吆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我到县城仙桃上中学,就很少听到这些吆喝了。 再后来,又时兴“割资本主义尾巴”,农妇家里养了五 只鸡,中间准有两只或三只被“资本主义”,走村串户 的买卖人和手艺人就更难看到了。那时在农村,几乎所 有的日用品和副食品都由供销社、食品所经营。在短缺 经济年代,市场是由卖方说了算的,营业员做买卖根本 就用不着吆喝,这吆喝就绝迹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十八课
吆喝
(第二课时)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 喝声的哪些方面? 1、吆喝的经营种类 2、吆喝声的具体内容 3、吆喝的表现方式
4、吆喝的音韵节奏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 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作者为什么要大量运用京味 十足的“京白”呢?
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 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 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 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 真实,更有表现力。
• 读完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章,体会一下,文章流露了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 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 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 失而感到惋惜。
1.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 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 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 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2.馄饨不但要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 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3.我对卖蛤蟆骨朵(蝌蚪)的最有好感, 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 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方言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共 性。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脉 融化在悠扬的叫卖声中, 折射出北京人的从容和自 信。
周中林《吆喝》
买卖人和手艺人,都要用不同的方式吆喝。 孩提时代听到的吆喝至今难忘。 夏日的正午,知了在树枝上一个劲地叫,使得天
气更显得闷热。“冰糖——薄荷糖——桂花冰糖—— 姜冰糖”,挑着担子叫卖各色糖块的老头一声吆喝, 打破了夏日的寂静。正四处玩耍的孩子们冲到老头的 担子前,兜里有钱的,买上几颗称心如意的糖,在小 伙伴面前咂着嘴,挤着眼,得意极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你们的家乡有什么吆 喝吗?把这些吆喝声记录下来,为我们这种独 特的文化作一份贡献吧。
吆喝词设计
生活中离不了各色 的物品,请你来当民间 的艺人,来为商品设计 吆喝词。
吆喝词欣赏
卖袜——南来的,北往的,上班的,下 岗的,骑车的,挂档的,走过路过不要 错过。花小钱,买好货。五块钱买四双, 有跟有底有包装。自己挑,自己拣,自 己挑来最保险。五块大钱又不多,打的 不够爬个坡,五块大钱又不贵,俺只收 个广告费
洪湖水浪打浪,男女袜子都一样,一个 爹来一个妈,一个藤上结的瓜,小小袜 子带弹簧,一拽能扯二尺长,从上海到 沈阳,要多长有多长。我的袜子好,上 过电视登过报,全国人民都知道。大姐 你仔细挑仔细选,不着急,歇歇腿,保 你回家不后悔。这位大姐你真好,家里 家外是领导,五块钱买回家,大的笑小 的夸,夸你会花钱,夸你会当家,大姐
4.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 “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 怕。
5.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 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 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6.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 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 我瞎编的。
语言特点:
1. 运用轻声 2. 有儿化音 3. 方言词语 4. 合辙押韵
算命先生的吆喝更为独特。一般刮风下雨不出门,晴 天朗日之下,他们右手用细竹篙子探路,左手打着一把考 究的阳伞,手腕上吊着一块锃亮的圆铜板,手上的铜锤一 敲,“当——”,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这东西“铛” 一声,一听就知道是谁来了。
不同凡响的是邻村黄旺岭的黄先生。他也是个算命的,但 他的吆喝不是敲铛而是拉四胡。四胡比普通二胡的琴杆略长 略粗,琴筒要大些,四根弦。在我们小孩子看来,四胡这东 西很难掌握,可在黄先生手上却十分听话。他将琴筒搁在腰 带之上,边走边拉,边拉边唱。四胡的声音略显粗粝,但浑 厚而悠扬。他拉的曲子诸如《湖南湖北好风光》、《孟姜女 哭长城》,有时还拉楚剧、汉剧的唱段。我的家在汉江边上, 与汉川隔江相望,所以听到汉剧格外亲切。黄先生有不少 “粉丝”。他的四胡在湾里一响起,人们就围拢来听。有的 人端来凳子,让黄先生坐着唱,还有的人手上有事停不下来, 就边做事边侧耳倾听。黄先生拉得起劲,唱得高兴,无神的 眼睛一眨一眨的,边唱边用脚板打着节拍,倒把给人算命的 正事给忘了。
买回家,大哥快活的乐哈哈!”
卖药糖——卖药糖啊!吃块 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 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 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 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 乐,,比吃包子还解饿
卖面——吃呀不?吃呀来!面白味正,我能给你 扯出圆的、扁的、长的、短的、宽的、细的、薄 的、厚的;油泼的、杂酱的、酱水的、臊子 的……
吆喝词尽量压韵,尽量口语化,贴近生活。
卖汤圆 卖汤圆 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一碗汤圆满又满 三毛钱呀买一碗 汤圆汤圆卖汤圆 汤圆一样可以当茶饭 唉嗨哟 汤圆汤圆卖汤圆 汤圆一样可以当茶饭 卖汤圆 卖汤圆 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一碗汤圆满又满 三毛钱呀买一碗 汤圆汤圆卖汤圆 公平交易可以包退还 唉嗨哟 汤圆汤圆卖汤圆 公平交易可以包退还
下雨天,不用下田,年轻姑娘们聚在一块儿纳鞋底、说 家常。只见雨地里走来一个打着油布伞、肩背玻璃柜子的 中年人,手拿一个装有约半尺长手柄,一上一下、一小一 大两个小铜锣似的玩意儿,旁边装有带珠的链子,像玩拨 浪鼓似的一摇,那玩意儿顿时发出“叮铃咣啷”的响声。 这是卖“花样子”的。他用这特有的响声代替了吆喝。姑 娘们立刻兴奋起来,把汉子叫进屋,团团围住,各自挑选 喜欢的“花样子”。这“花样子”就是剪纸的图案,有绣 枕头用的,有绣蚊帐沿子的,有绣门帘的,还有绣花鞋子 的,图案五花八门,喜鹊登梅、丹凤朝阳、鸳鸯戏水、花 开并蒂、鲤鱼跳龙门,荷花、牡丹、菊花、芍药,应有尽 有。卖“花样子”的汉子穿得干干净净,打扮得利利索索, 说话带点娘娘腔。他带给姑娘们的,是一场美的盛宴和她 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手艺人的吆喝响亮而短促,从不拖泥带水。“镪刀—— 磨剪!”“修——雨伞呐!”“补缸——补碗呐!”多是 前面拖着长音,尽量往高处叫,然后有力地收束。手艺人 行当不同,吆喝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在湾子里转悠着, 相信总会有人叫住他们。铜匠的吆喝与众不同,手上拿着 一串铜片当响器,手一抖,铜片顿时发出一连串敲击声, 煞是好听。他的身份绝不会与别人弄混淆。
卖汤圆 卖汤圆 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要吃汤圆快来买 吃了汤圆好团圆 汤圆汤圆卖汤圆 慢了一步只怕要卖完 唉嗨哟 汤圆汤圆卖汤圆 慢了一步只怕要卖完
如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众多, 形形色色的广告铺天盖地,充盈着人们的耳目。这广告 其实就是吆喝,只不过借助了科技手段罢了,有的还用 扭捏作态的美女吸引人们的眼球。广告虽好看,但跟当 年买卖人和手艺人的吆喝声相比,少了那份悠长而独特 的韵味。
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 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 不同。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可是,由于社会 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 力,更值得我们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