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二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职官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3.【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4.【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高中语文:官职科举类文常
官职、科举类文化常识微专题1.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 毋内诸侯。
(《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
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鸿门宴》)都尉:秦汉时期重要的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期,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孔雀东南飞》)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宋代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官名。
相传商代已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为掌管军事之职。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7.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都指贬官。
8.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其官吏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不再属太常寺。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
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
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文化常识 官职变动
六、辞官
1、[乞骸骨] 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告老][请老] 官吏年老辞官。
3、[乞身] 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4、[移疾] 也称“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5、[解官] 辞去官职。
6、[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视事] 治事,任职 [下车] 官吏初到任。 [解褐] 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
皇子,公主
3、卒:大夫及以上的高级官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 即遭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 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1、国讳。指诗文中不直接写在位,不在位 的君主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2、家讳或(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 提到自己的父亲,祖父。
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空字法;缺笔 法;改音法
1、崩:帝王 2、薨: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嫔妃,
一、表授予官职
1、[察] 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例:察臣孝廉。 2、[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3、[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4、[征] 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5、[拜] 授予官职 6、[除] 任命,授予官职。 7、[授] 授予官职 8、[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9、[拔] 提拔,选拔 10、[赏] 指皇帝赐给官衔或爵位 11、[封] 指皇帝将爵位赐给臣子
二、表提升官职
1、[迁] 晋升官职。 2、[擢] 提拔,选拔。 3、[升] 升官。 4、[加] 加封,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三、表降、免官职
1、[谪] 因罪被贬官降职或流放。 2、[迁] 贬谪,放逐。 3、[左迁、左除、左授、左转] 降职,贬官。 4、[罢] 解除,免去官职。 5、[免] 免职,罢免。 6、[废]废黜,放逐。 7、[黜] 贬退。 8、[贬] 降职。 9、[放]驱逐,流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
庙号≠谥号 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清圣祖
孝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 文皇后
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 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 位后首创年号。
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
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始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礼记》
上对下,长对晚等
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
2、号
号
自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贡士
会元
皇宫(会试 皇帝 同年四月)
进士及第 (一甲,3人)
状元
榜眼
进士出身
(鼎元)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传胪
(三甲,若干)
探花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
太尉 (军事)
皇帝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庙 (宫殿 (宫门 (马 (司法 礼仪) 警卫) 警卫) 政) 审判)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2)地方官职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2)地方官职【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例】《红楼梦》第一百零四回:“苏州刺史奏的贾范,是你一家了?”【京兆尹】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主管今西安即其附近地区,在西汉时期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京兆尹郑叔则。
”【节度使】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唐初在边境设置。
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
成为一种荣衔。
【例】《红楼梦》第十五回:“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悬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
”【总督】别称制军、制府、制台、制宪等,明代始置。
明代初期在用兵时派部院官总督军务,事毕即罢。
太平天国革命后,总督、巡抚握有实权。
同治年间,两江总督与直隶总督分兼南洋、北洋通商大臣,权势尤重。
另有漕运总督,主管运河漕粮运输;河道总督,主管疏浚河道、修筑堤防。
【例】《清史稿·职官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治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巡抚】古代朝廷偶派官员巡抚各地,称巡抚,如唐代曾遣狄仁杰为巡抚大使,宋代亦曾派巡抚使及副使访问民间疾苦,但非常设之官。
别称抚台、抚军,又因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叫抚院。
【例】《红楼梦》第八十五回:“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
”【布政使】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又称藩司、藩台、方伯等。
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宣德以后,全国的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髙行政长官。
后因加强统治力量,专设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渐轻。
清代始正式定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从二品,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教学目标:1、积累并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2、本节课重点掌握古代授官称谓相关内容;3、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古代授官称谓常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高考大纲对“古代文化常识”考点的要求,并了解其所包含的主要种类。
由此引入本节课重点内容——古代官职的授予及称谓。
二、介绍“官名”1、分类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2、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部门职责见ppt)3、地方官职(1)州、郡、道、路、府、省“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
大洲又称”府”。
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
“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
“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回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
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
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
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
(2)职官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又叫车右、陪乘。
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将军:武官名。
先秦以卿统率军队,故卿亦称将军。
郎:帝王侍卫官的通称。
执掌护卫配从,是皇帝的近臣。
有议郎、中郎、郎中、外郎、侍郎等各种名称。
古代文化常识190题(学生版)
古代文化常识190题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官职”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官职”的称谓(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隋唐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3.地方官职。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常见的官名释义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的变动1、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
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
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
如“故授洹水尉。
”(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
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
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关于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官职的起源和演变:古代官职起源于部落制时期的部落首领,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
展,官职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官职不断演变和改革,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迁。
2.官职的分类和等级:古代官职分为文武两类,按职位高低又分为不同的等级。
文官
主理政务,武官主掌军事,职位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卿、大夫、士三等。
在具体的朝代中,官职等级的设置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按照职位高低来划分。
3.官职的选拔和任用:古代官职的选拔和任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世袭、举荐、科举
等。
世袭制是最早的选拔方式,而后逐渐演变为举荐和科举制。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沿用,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4.官职的职责和权力:不同官职的职责和权力各不相同。
在中央官职中,有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等职务的设置;在地方官职中,有州牧、郡守、县令等职位的划分。
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互相协作,共同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
5.官职的变迁和影响:古代官职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例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官职设置不同,秦统一后实行三公九卿制,汉代以后又逐渐演化出三省六部制等。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同时,这些文化常识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2020年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2--古代官职课件(共32张PPT)
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
讲,是贬职。)
9.以下各句说法正确的有几句( B )
返回 课堂训练
√①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①对
×②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②错(是工部)
×③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
职权,多表示皇族的信任和恩宠。
D.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
劾皇帝的过失。
【答案】D,御史无权弹劾皇帝。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即一切财政事宜,其长官
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
B.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他们学识渊博,明清时期长
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
【答案】B(军机处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 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
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太尉是宋代最高一
级武官,《水浒传》中的高俅曾任此职、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
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D.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
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答案】B,廷尉是掌管刑法狱讼,掌管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官 员。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古代中国是一个官僚制度非常严密的国家。
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官职制度在古代中国,官职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官职被划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的官职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1.中央官职:最高官职是皇帝的官职,主要有内阁成员、内外宰相、尚书令等高级官员。
他们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直接侍奉皇帝。
2.地方官职:地方官职包括巡抚、督抚、知府等。
他们负责管理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
3.军事官职:军事官职主要负责统领军队。
军事官职等级较高的有统帅、将军,等级较低的有校尉、队正等。
4.文职官职:文职官职主要负责行政事务。
文职官职等级较高的有大学士、卿大夫,等级较低的有主事、员外郎等。
5.监察官职:监察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官僚系统的运行。
监察官职等级不高,但拥有极大的权力。
二、科举制度1.科举的起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士人选拔制度的一种形式。
早在汉代,科举就已经存在,唐代开始形成科举制度。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封建社会中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途径。
2.科举的目的: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
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3.科举的选拔过程: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由县、州、郡逐级选拔士人,取得乡试的人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由省级政府举行的考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参与,成为官员的最后一道考核。
4.科举考试的科目: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诗词、文章、策论等。
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才智和思维能力。
5.科举的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科举制度鼓励人们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也使得地位较低的人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高官厚禄,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总之,古代中国的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官职制度体现了权力的分工和等级,科举制度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官职官署
文职 官员)
户部 (户籍、 土地、赋
税、 财政)
(掌管户籍 、疆土 、田地 、财政 事宜)
门下省
(审核政 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礼部
(典礼、 学校、科 举)
(主管典 礼、教 育、科 举之事 )
兵部 (军事 武官任命
等)
刑部
(司法、
刑狱)
(主管刑 罚、审 核案件 )
工部 (工程、 营造、屯 田、水利)
答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5)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分科考试制度称为
制 ,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
创始于 ,确立于 ,完备于 ,明清时达到兴盛,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
答案:科举 隋朝 唐朝 宋朝
知识 讲解
二、官职官署
“三公九卿制”(秦汉) 皇帝
太尉 (军事)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学而 时习
(1)中书省的职责是
,门下省的职责是
,
。
的职责是 宰相
(2)“六部”指的是吏部、 、
,下有
、 、 等。
、兵部、刑部、
。各部长官的正职是
,副职是
答案: 户部 礼部 工部 尚书 左右侍郎 郎中 员外郎 主事
(3)掌管官吏任免、考绩、升降和调动的是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文化常识
18.“陶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越王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 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 代称。
19.古人称谓有多种,如柳永,又人称柳七,是按他的排行来称呼;柳屯 田,是按其籍贯来称呼。
解 析 : “柳屯田”是按其官职来称呼。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 原名三变,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以屯田员外 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补充
➢ 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注意概念和朝代的对应) ➢ 为避光武帝刘秀讳,称为“茂才”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长官考察、选取人才并进行推 荐,最后试用得以任命。孝廉和茂才都是汉代察举制的不同形式。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
【征辟制】 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 “辟”。(自上而下)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官
1-2 动 职 调
11.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 定年龄而离职。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 “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解析:“视事”指官员到职办公。
解析:“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户部”错误。在唐 代,三司主理刑狱。
11.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和平民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 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解析:学士不能指平民子弟。
古代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 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 ① 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泛指读书人。 ②职官名。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开元年 间设置学士院,称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 诏书。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常识二官职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二、官职常识
(一)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1.授官
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③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④拜:授予官职。
⑤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⑥除:任命,授职。
⑦授:授予官职。
⑧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⑨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⑩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2.免官
①罢:免去、解除官职。
②黜:废掉官职。
③免:罢免。
④夺:削除。
3.升官
①升:升官。
②擢:在原官上提拔。
③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④迁:一般指提升。
⑤陟:进用。
⑥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⑦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4.降官
①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②贬:降职。
③放:驱逐,流放。
④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
⑤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
⑥罢:解除,免去官职。
⑦免:免职。
⑧废:废黜,放逐。
⑨黜:贬退。
5.调官
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②徙:一般的官职调动。
③调:变换官职。
④转:调动官职。
⑤补:补充空缺官职。
⑥改:改任官职。
⑦出:京官外调。
6.兼、代
①兼:兼任。
②摄:暂代官职。
③守:暂时署理职务。
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④领:兼任。
⑤行:代理官职⑥署:代理,暂任
⑦权:暂代官职。
⑧判:高位兼低职。
7.辞官
①悬车:辞官居家。
②解官:辞去官职。
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④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⑤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⑥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⑦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8)其他
①视事:任职。
②下车:官吏初到任。
③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