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3.乎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1)助词,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2)助词,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助词,表揣测语气。
相当于“吧”(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吕氏春秋》)(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
相当于“啊”或“呀”(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7)介词,相当于“于”[实战高考](1)(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2)(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乎:(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4)(2015·湖北高考)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5)(2015·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4.乃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代词,译为“你,你的”(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就是”(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乃:(2)(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3)(2016·山东高考)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答案:3.(1)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揣测语气,吧(4)表感叹语气,啊(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4.(1)表顺承,于是、就(2)副词,表判断,是(3)表转折,却、竟然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其、且)5.其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及练习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 这样"。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高中18个文言虚词课文例句整理及练习
18个虚词词义·课文例句整理及练习—1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四)固定词语【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文言虚词练习(一)--而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练习及助记材料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练习(附: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助记材料及注释)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思也。
众应之。
既而(),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2.何“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无乃()自高耳。
5.其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
”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
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6.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亡,必矣。
且夫()志士且如()河水清且()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
(完整版)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docx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而: A 连词,表并列; B 连词,表递进; C 连词,表承接; D 连词,表转折; E 连词,表假设; F 连词,表因果;G 连词,表修饰;H 代词,你,你的; I 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J 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人非生而知之者()14.去今之墓而葬焉()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4.抱明月而长终()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17.潦水尽而寒潭清()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8.酌贪泉而觉爽()7.赂秦而力亏()19.忽然奔腾而澎湃()8.穷山之高而止()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10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2.而母立于兹()11 .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12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 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详解与练习题汇编考试说明里列出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卷,文言虚词考查题中“之”“于”“以”“而”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其”“为”“何”“乃”等。
而一、连词1、表并列关系。
可译为“既……又……”,或不译。
例:(1)剑阁峥嵘而.崔嵬。
《蜀道难》(2)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2、表修饰关系。
“而”字不必译出。
例:(1)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2)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3)吾恂恂而起。
我小心谨慎地起来。
《捕蛇者说》(以上数例中,“而”字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因此,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加上状语的语尾“地”字,但并非“而”译为“地”。
)(4)夜缒而出。
《烛之武退秦师》(5)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以上数例中,“而”字连接的两项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项表示主要动作,前项表示动作的方式。
)3、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而且”。
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4、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例:(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赤壁之战》(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1)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6、表承接关系。
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上启下,先后相继相接,先后的顺序不能颠倒。
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便”等,或不译。
例:(1)学而时习之。
《论语》(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3)简能而用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4)因释其耒而守株。
便放下他的农具守着树桩。
《五蠹》7、表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但是”、“却”等。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含参答)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诸庙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4.然则何时而乐耶?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以:[介词]把;用;拿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②輮以为轮(《劝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十八个文言虚词巧记、辨析、训练题(上课用).docx
十八文言虚词用法巧记忆文言虚词的用法繁多,学生不易掌握,难以记忆,现将课本屮常见的十八个常考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编成顺口溜的形式(口诀),并从配套教材屮选句举例说明,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一、【Z】“Z”有五用要记牢,一“代”二“的”、三“往”、“到”,时间词后不翻译,主谓之间作取消。
I举例:1、君子疾夫舍曰欲Z而必为Z辞(前一个“Z”,这样。
后一个“Z”,它)《季氏将伐颛臾》2、子而思报父母Z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之:的《勾践灭吴》3、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Z,曰:“牛何Z?” 之:到……去《齐桓晋文之事》4、怅恨久Z Z:不译《陈涉世家》5、客Z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消独,不译《邹忌讽齐王纳谏》补充说明:1、“Z”也可以代一、二人称。
如:且公子纵轻胜,弃Z降秦,独不怜公了姊邪?乙我《信陵右窃符救赵》然语Z,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Z:你《与妻书》2、将宾语前置。
如:句读Z不知/何陋之有《师说》《陋室銘》3、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Z利,筋骨Z强《劝学》2.会其怒,不敢献。
其:3.专其利三世矣。
其: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5.其孰能讥Z乎其:6.尔其无亡乃父Z志其:补充说明:“其”还可代一、二人称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Z兀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举例:1、秦自缪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考也者: ............ 的人(《廉颇蔺相如列传》)2、一岁Z犯死者二焉者: ....... 的事情《捕蛇者说》他的《鸿门宴》。
他《鸿门宴》那《捕蛇者说》其屮《狼》反问,译作“难道”《游褒禅山记》表祈使《怜官传序》其:我白己《游褒禅山记》其:你(的)《触告说赵太后》二.【其】举例: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其:三、【者】3、望Z 躋然而深秀者,琅玖也<..... 的(物)4、夫积除者,天下Z 大命也。
者. ....语气停顿 《论积储蔬》5、今者有小人Z 言者:不译1、 使不辱于诸侯于:被 《廉颇蔺相如传》 2、燕王欲结于君。
语文通用版:特色训练48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与、则)+Word版含答案.doc
特色训练48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与、则) 15.与[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Ⅰ)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与:(2)(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与:(3)(2017·浙江高考)如足下天与.①之性,万万与.②仆(自称)相远与:(4)(2016·全国卷Ⅲ)(傅珪)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与:16.则[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Ⅲ)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则:(2)(2017·浙江高考)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则:(3)(2017·江苏高考)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则:(4)(2015·湖北高考)我蔬食则.①喜,肉食则.②不喜则:答案:15.(1)介词,和、跟、同(2)连词,和、跟、同(3)①动词,给予,授予;②介词,和、跟、同(4)动词,读“yù”,参加,参与16.(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便(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3)连词,那么,就(4)①连词,就;②连词,表示转折,却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一)而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2、当堂检测:判断“而”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
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案:①连词,并列关系;②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③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④连词,递进关系;⑤连词,修饰关系;⑥连词,承接关系;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何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2、当堂检测: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常见18个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020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10)名词,通“能”,才能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1)限止语气,罢了(《师说》)(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12)何况(《谏太宗十思疏》)(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13)不久,一会儿(《五人墓碑记》)[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Ⅰ)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而:(2)(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3)(2017·全国卷Ⅱ)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而:(4)(2017·浙江高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5)(2017·山东高考)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记忆18个虚词记忆总诀窍
史上最全记忆18个虚词记忆总诀窍小故事方法记忆 趣味方法记忆 释义举例小故事方法记忆 趣味方法记忆 释义举例1、18个虚词:.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2、谐音记忆法: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3、【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小故事方法记忆 趣味方法记忆 释义举例1.于 于“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
于是(6)吾有叹焉。
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不亦乐乎?(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
(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
(6)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
(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3.乎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1)助词,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2)助词,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助词,表揣测语气。
相当于“吧”(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吕氏春秋》)(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
相当于“啊”或“呀”(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7)介词,相当于“于”[实战高考](1)(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2)(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乎:(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4)(2015·湖北高考)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5)(2015·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4.乃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代词,译为“你,你的”(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就是”(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乃:(2)(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3)(2016·山东高考)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答案:3.(1)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揣测语气,吧(4)表感叹语气,啊(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4.(1)表顺承,于是、就(2)副词,表判断,是(3)表转折,却、竟然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其、且)5.其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
“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4)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
译为“那”“那些”(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5)指示代词,表特指。
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6)其可怪也欤!(《师说》)(6)副词,表反问语气。
译为“难道”“怎么”(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7)表示揣测语气。
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8)表示祈使语气。
译为“可要、一定”(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9)表示商量语气。
译为“还是”(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11)表示假设关系。
译为“如果,假如”(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静女》)(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其:(2)(2017·浙江高考)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其:(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其:6.且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1)副词,译为“将要”(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副词,译为“将近,几近”(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3)副词,译为“暂且”(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5)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6)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7)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8)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且:(2)(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且:(3)(2017·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且:答案:5.(1)第三人称代词,他的(2)指代第三人称,他们(3)表示揣测语气,或许、大概5.(1)副词,译为“暂且”(2)副词,译为“将要”(3)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若、所)7.若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1)人称代词,译为“你”(2)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5)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6)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7)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若:(2)(2017·全国卷Ⅱ)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若:8.所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Ⅰ)混(人名)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所:(2)(2017·天津高考)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所:(3)(2017·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所以:答案:7.(1)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8.(1)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交往的人”(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3)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为、焉)9.为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1)介词,读wèi,译为“被”,表示被动(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2)介词,译为“给,替”(3)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3)介词,译为“对,向”(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4)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5)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6)动词,读wéi,“是”,表判断(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译为“做”“担任”)(《廉颇蔺相如列传》)(7)“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
如担任、治理等[实战高考](1)(2017·全国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为:(2)(2017·全国卷Ⅱ)既引见,即除为郎中为:(3)(2017·全国卷Ⅱ)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为:(4)(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为:(5)(2017·天津高考)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为:10.焉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老师”(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4)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4)句末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5)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6)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实战高考](1)(2017·天津高考)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焉:(2)(2017·江苏高考)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焉:(3)(2016·全国卷Ⅰ)(曾)公亮明练文法……首相韩琦每咨访焉焉:答案:9.(1)动词,做(2)动词,担任(3)介词,译为“给,替”(4)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5)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10.(1)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2)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了、啊(3)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他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也、以)11.也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