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天灸新疗法与应用毛进军

合集下载

毛进军:六经方证病机辩治医案

毛进军:六经方证病机辩治医案

毛进军:六经方证病机辩治医案(5)痰核(多发淋巴结肿大),痞满(胃炎,胆囊炎)胡某,23岁。

2013年8月7日初诊。

主诉:多发淋巴结肿痛伴胁腹胀满半年余。

病史:患者自己开店做生意,因为经营压力大而经常心情郁闷。

半年前,发现颌下、颈部、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肿大,最大如鸡蛋黄,按之疼痛,并伴胁部及心下有塞堵胀满的感觉,非常难受,曾到多家医院检查,排除了淋巴结核等病变,诊为淋巴结炎、胃炎、胆囊炎。

长期服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并静脉点滴抗生素等药10余天,没有明显疗效,非常痛苦,求治。

刻诊:淋巴结肿大疼痛(右颈部5个,右腋下1个,腹股沟2个),因静脉点滴时加有地塞米松针而致使面部眼睑虚肿。

心烦,眠可,头懵痛,时出虚汗,心下及两胁处都胀满难受,纳差,时恶心,口苦不渴,无咽干,无恶寒发热,大便可,小便淡黄。

舌淡,苔薄白水滑,脉弦,寸关滑尺沉。

六经脉证解析:多发淋巴结肿大疼痛,心烦郁闷,心下及两胁处胀满,纳差,时恶心,口苦,小便淡黄,脉弦,为少阳病,枢机不利,郁热结滞,气机不畅。

头懵痛,时出虚汗,舌淡苔薄白水滑,脉沉,为太阴中风证,营卫阴阳不和。

淋巴结肿大,面部眼睑虚肿,纳差,舌淡,苔薄白水滑,脉弦,寸关滑尺沉,为太阴病,水饮内停。

六经辨证:少阳太阴合病。

病机:枢机不利,郁热水饮互结,营卫阴阳不和。

治疗:柴胡桂枝汤加夏枯草:柴胡30g,黄芩10g,党参10g,旱半夏30g,炙甘草10g,桂枝20g,白芍20g,夏枯草30g,大枣8枚(掰开),生姜20g(切片)。

因是外县人,来一趟较远,所以开7剂药。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第二天,患者来电话说,服第一剂药后干呕4次,呕吐1次,但干呕或呕吐后心里没有啥不舒服的感觉。

我说,继续服药观察,再有不适可随时来电话告知。

7剂药服完,患者来诊时说,服第二剂药后就再没有干呕或呕吐的反应了。

药后淋巴结逐渐变小了,疼痛也减轻了,心烦减轻了。

现在仍然心下及两胁处胀满,特别是饭后,胃口堵得慌,比前稍有减轻。

天灸概述及应用

天灸概述及应用
天灸概述及应用ຫໍສະໝຸດ 大学城医院传统疗法科 樊莉
第一部分 天灸疗法
一、什么是天灸疗法?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
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
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
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
所以又称 “自然灸”或“自灸”。
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
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 “冷



作用途径: 药物-俞穴-经络-脏腑,调
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治病。
特点: 内病外治,且常常结合时间治疗
学特色,以三伏天灸疗法为代表。 现我院还开展三九天灸、节气灸。
二、源流
1.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 到马王堆帛书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 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 ):“蚖……以蓟 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 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
2、药物
辛温之药——驱逐寒邪。
常用: 白芥子、甘遂、细辛、
延胡、 生姜、麻黄、吴茱萸
白芥子
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 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 。
细辛
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散 寒、开窍之功用。
甘遂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 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
延胡
1、天人相应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 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 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 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2、春夏养阳-治未病思想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毛进军------经方中医学徒

毛进军------经方中医学徒

毛进军------经方中医学徒转载-木易经方中医学徒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经方高手毛进军以“疗效是硬道理”来振兴中医!是货真价实的“临床家”。

其对伤寒辨六经方证之学的钟爱之情、学习痴情、研讨深情和发凡豪情。

是有目共睹的!读毛师之书,余倍觉“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宋.张君房《云笈七笺》)余为弘扬医门法教,正本清源,而拙此文。

希冀能够起到启发思路,抛砖引玉的作用,旨在希望同仁能够加深对仲景“辨六经辨方证”学说的认识,用心去学得真传,精心去悟出心法。

读伤寒,用经方,做临床,继承弘扬经典,提升中医疗效。

余近年来一直身体力行投入到“经方”的实践和探索之中。

漫漫十三年学医的过程中,我先后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相关临床书籍,想方设法搜集学习古今一些伤寒大家的学术思想,力求帮助理解经方应用的内涵,术参多家。

尤崇拜胡希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的思想,能够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遵"大医精诚"之训,悉心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尝试后,从实践中看到“十拿九稳、药到病除”的临床实效,对经方临床产生了浓厚兴趣,乐以学之、勤而求之。

对《伤寒杂病论》更有了深切体会和感悟。

余认为中医必须是也应当是运用经方辨证论治的高手。

《伤寒杂病论》乃历代中医必读之圣典,是中医辨证之圭臬,众方之本源,其中既有辨证之严谨法度,更有用方之圆机活法,中医欲求提升疗效,济世救人,非仲景经方而莫能为之。

只有学好并善于运用好经方,才能真正突出中医特色,才能在西医难以治疗的大病、重症、疑难病(证)上大显身手,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必须下苦功,努力学好经典著作,特别是学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而事实上,“老中医不会看病”、“教授博导疗效平平”的现象并不罕见。

实际中医临床,往往要超出教科书的常规框架,从经方各种角度入手、用各种方药施治,不偏离“病机之靶心”,才是正确的。

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及运用

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及运用

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及运用一、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以药代针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药发泡疗法,或叫天灸疗法。

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有效疗法,它历尽千年而不衰,临床应用效验非常,现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中药发泡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利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明显效果的一种方法。

现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发泡治病验方,患者不妨一试,该法只要掌握得当,就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有如下几种:1、斑蝥发泡法:临床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

2、白芥子发泡法:贴大椎、身柱、肺俞主治寒哮;贴下关、颊车主治口眼歪斜。

3、白降丹发泡法:用白降丹极少许点于适宜的穴位,外贴黑膏药,24小时取下,肤起水泡即可,主要用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

4、大蒜发泡法:用于治疗喉肿痛合谷、涌泉治疗扁桃体炎、鼻衄等症。

5、巴豆发泡法:12小时起泡后取下。

临床上用于治疗便秘、积滞。

6、吴茱萸发泡法:外敷于百会、涌泉穴,治疗脱肛、子宫脱垂、小儿水肿等。

7、威灵仙发泡法:取鲜嫩威灵仙叶加少量红糖捣成糊状,贴穴位上,覆盖油纸,胶布固定,如贴足三里穴可治痔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穴治疗顿咳等。

8、毛茛发泡法:取鲜嫩的毛茛草药切碎、捣拦,捏成直径约1cm 的药饼,将制好的药饼敷于需要的部位,如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黄疸、高血压敷于内关穴等。

一、历史渊源: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战国时期和晋代:发泡治病,历史悠久。

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 (芥子泥 ) 敷“中颠” ( 百会 ) 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

天 灸 疗 法(二期)

天 灸 疗 法(二期)

吴师机指出: 膏药贴法, 吴师机指出:“膏药贴法,不专主一 膏药治太阳经外感, 穴”,如“膏药治太阳经外感,初起以膏 贴两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 贴两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更用药 敷天庭” 理瀹骈文·略言》 敷天庭”(《理瀹骈文·略言》)。 他常用中药熬制成多种剂型的膏药, 他常用中药熬制成多种剂型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 膏药和腧穴进行贴敷治疗,包括内、 膏药和腧穴进行贴敷治疗,包括内、外、 五官各科病症,往往“ 妇、儿、五官各科病症,往往“效如桴 当时就治者达到每天数十人至二、 鼓”,当时就治者达到每天数十人至二、 三百人之多。 三百人之多。 除此之外, 除此之外,该书还对穴位敷贴疗法的作 用机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量、 用机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量、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都作了详细介绍。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都作了详细介绍。 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太平圣惠 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 圣济总录》 普济本事方》 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 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 《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 如《普济本事方》中指出:“治妇人生产 普济本事方》中指出: 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 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用蓖麻 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当于涌泉) 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当于涌泉), 才下,便急洗之” 并介绍一病例。 才下,便急洗之”,并介绍一病例。 又如《南阳活人书》 又如《南阳活人书》,以葱白烘热敷脐 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 上,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 欲绝者” 欲绝者”。
四、敷贴疗法的药物及穴位选取
敷贴药物多选用化痰平喘、辛温通散、 敷贴药物多选用化痰平喘、辛温通散、祛风 活血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的首推《张氏医通· 活血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的首推《张氏医通·诸 气门》中的消喘膏,由白芥子、细辛、甘遂、 气门》中的消喘膏,由白芥子、细辛、甘遂、元 胡构成,或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用药。 胡构成,或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用药。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白芥子、细辛、甘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白芥子、细辛、 元胡、麝香、冰片、香附、生姜、肉桂、 遂、元胡、麝香、冰片、香附、生姜、肉桂、苏 川芎、半夏等。 子、川芎、半夏等。 敷贴穴位方面, 敷贴穴位方面,选用频率较高的有督脉的大椎 任脉的膻中穴,膀胱经的肺俞、心俞、膈俞、 穴,任脉的膻中穴,膀胱经的肺俞、心俞、膈俞、 脾俞、肾俞、膏肓,以及一些经外奇穴如定喘、 脾俞、肾俞、膏肓,以及一些经外奇穴如定喘、 百劳。这些穴位大多具有止咳平喘、 百劳。这些穴位大多具有止咳平喘、温阳化痰之 功。

天灸疗法与应用ppt课件

天灸疗法与应用ppt课件
损 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寻常疣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等
18
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 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胃肠炎等使用最广泛
19
九、天灸的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 肝、肾、造血系统等疾 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 3、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
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 接的穴位
阿是穴 经验选穴:如吴茱萸敷贴涌泉治疗小
儿流涎;威灵仙敷贴身柱穴治疗百 日咳等
15
七、天灸的优点 简便、效好、安全、价廉。
是一种内病外治的疗法,既具有穴 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 定部位的吸收,发挥1、药物浓度处于稳态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
的破坏 3、药物副作用低 4、避免多剂量给药,病人易于接受 5、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6、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17
八、天灸的适应症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呼吸疾病:虚人感冒、鼻炎、慢支、哮喘等 胃肠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胆囊炎等 骨科疾病:骨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
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帖穴位
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
性疾病。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的一种天灸疗法。
27
(二)三伏天天灸理论依据:
“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冬病夏治”
28
1、天人相应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 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 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11

经方简药巧治痛症

经方简药巧治痛症

经方简药巧治痛症
毛进军;毛进伟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1(010)006
【摘要】@@ 1 血虚寒凝之胃痛刘某,男,68岁,1998年11月2日诊.胃脘部反复疼痛伴心悸1月余,曾用中西药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而求治.诊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手足厥冷,心中悸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细欲绝.脉症合参,乃血虚感寒,寒邪伤营,凝滞胃腑而拘急作痛,内伤心阳而悸动不安.治宜养血散寒,调营通阳.予以当归四逆汤化裁:当归30g,肉桂9g,白芍30g,通草9g,炙甘草12g,大枣12枚(擘).上方服2剂而疼痛缓解,5剂而痛不再作,但仍感心下悸动不安,虚而喜按,又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20g,炙甘草12g,3剂而愈.
【总页数】2页(P376-377)
【作者】毛进军;毛进伟
【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1
【相关文献】
1.临床运用3首经方治痛症浅析 [J], 温桂荣
2.急痛症经方治验举隅 [J], 严东标
3.经方中治咳“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 [J], 刘晓静
4.女药巧治男性病男药巧治女性病 [J], 常怡勇
5.经方治呕吐的临床应用简析 [J], 温桂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进军:经方治重症慢支,肺气肿医案

毛进军:经方治重症慢支,肺气肿医案

毛进军:经方治重症慢支,肺气肿医案俗话说:“经方不传之秘在于量”,“古方之妙,全在药量”。

在使用经方时,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是提升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危重疑难病症的辨治,应用经方时,药物的剂量一定要与病证相合,当重则重,否则,难以取得明显疗效。

特别是对于峻药,更应当认证准确,胸有定见,放胆投用,才能起沉疴大证,当然,这个认证准确,胸有定见,是基于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透彻理解和掌握之上的。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近现代伤寒大家范中林和吴佩衡,皆是善用经方的临床实力派医家,他们都擅长应用大剂量的附子辨治危重病证,常常一次用量就多达上百克,甚至几百克,很多急危重症,往往因附子的用量奇大而药到病除,人称他们“范附子”、“吴附子”。

民国时期中西医结合大家张锡纯,也是一位伤寒大家,以善用重量石膏而著称,他辨治阳明实热炽盛者,常常重用至200克以上,不少顽症因药量奇大而豁然痊愈,人称“张石膏”。

同时代的另一位北京名医陆仲安常常以重用黄芪而著称,曾辨治肾炎水肿,黄芪用至300克,有“陆黄芪”之称。

当代临床家李可老中医创制的有效名方“破格救心汤”,救治心系重证的主要特点就是重用附子。

李老治疗重症,如救治心力衰竭、呼吸、循环衰竭等,为启动真阳,回阳救逆,附子用量常常在100克以上,挽救了不少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患者。

实际上,几千年来,中医发展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量效关系。

《伤寒论》经方药量按汉代度量衡测算是比较大的,汉代一斤约为现在的250克,一两约为现在的15.625克,附子大者1枚约30克,中者1枚约15克,半夏1升约为现在的130克,柴胡半斤约为现在的124克。

常言道,经方药简效宏,实际上,效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量较大。

我们应用经方,虽然不是按照原方药量,但也不能用量过小。

应用经方,药量的大小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还要结合病人的体质状况而定,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需用多大量全凭辨证。

毛进军编著的《经方心得》

毛进军编著的《经方心得》

毛进军编著的《经方心得》
毛进军编著的《经方心得》的内容,主要就是我所作系列讲座的内容,共分为十讲,每一讲先详细辨析和演绎《伤寒论》有关方证的条文,力求条文解析深入浅出,涵义理解准确圆满,字词句子辨析细化,重在抓住方证病机的要点。

然后结合有关经方方证,举出我所辨治的医案案例,在医案的解读中,着重提出我的临证辨析思路,以及活用经方的临证心得,力求理论结合实际,实战性强,可操作性强,启迪圆机活法应用经方的思维。

目录
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第一讲学习《伤寒》方悟真开篇首讲麻附辛
第二讲寒热错杂心下痞三泻心汤显神奇
第三讲六经阳证半表里通和阴阳柴胡剂
第四讲莫道咳喘难治疗经方活用有奇效
第五讲三阴水停津不布阳气津血各兼顾
第六讲心悸病机津血饮方证相应须辨明
第七讲真阳虚衰寒饮盛回阳通阳建奇功
第八讲中焦虚寒中阳伤理中建中功效强
第九讲自古中风续命雄外感内伤皆可用
第十讲方证辨证是尖端六经七证二元辨。

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天灸疗法,又称为艾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早在古代就有记录。

它是利用罐、灸、拔罐等工具,结合熏蒸手段,通过燃烧艾草制成的条状物或短小物,置于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理疗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

天灸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一、天灸疗法的原理天灸疗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烟气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皮肤、黏膜等途径,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艾草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祛风湿、调养气血、消毒杀菌等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调整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天灸疗法在中医理论上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二、1. 治疗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常见的风寒湿邪入侵人体所致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天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病的治疗中,通过热力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2. 缓解肌肉疼痛:天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疼痛,例如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疾病。

通过热力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恢复肌肉的功能。

3. 调节内分泌系统:天灸疗法对于一些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平衡体内的阴阳气血,缓解内分泌失调带来的不适。

4. 改善免疫力:天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增强体内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冒、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

5. 促进身体的康复:天灸疗法在古代就被广泛用于术后恢复、疗养保健等方面,可以帮助身体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三、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在接受天灸疗法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避免在不正规的环境下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2. 在接受天灸疗法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过敏史,以便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 在治疗时应保持放松的状态,避免受到外界干扰,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天灸疗法介绍---2

天灸疗法介绍---2

天灸疗法介绍---2天灸疗法介绍---2 一、历史渊源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

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已相当普遍。

明、清时期:2 现代应用及研究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

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临床例证不胜枚举。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奠基于晋代,定名于宋代,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二、客观评价1、确有一定疗效,但非秘方、也非祖传族祖传。

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

经文献检索,近年来也有数十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

尽管对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疗效也相似。

“八五”攻关课题中有一个中医药项目主要诊对发泡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这足以说明,发泡疗法已纳入现代中医学研2、应加强病例的科学总结发泡疗法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或达到100%,或治愈率高达90%以上,或称之能将慢性疾病“一次根治”“一次治愈”,可谓比神药还灵,这似乎有夸大疗效之嫌。

毛进军老师: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讲解

毛进军老师: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讲解

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毛进军主任医师尊敬的各位同道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辨方证和活用经方方面有一些体会,想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

我今天要讨论的题目是“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辨方证,我最为推崇经方大师胡希恕胡老的学说。

当代的经方医家,像冯世纶教授、黄煌教授等,他们学术思想的精髓也是方证相应,并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冯教授秉承胡老的学术思想,将辨方证、方证相应的理念应用的炉火纯青。

黄煌教授是用体质来辩,就是比如说柴胡体质、黄芪体质、白术体质呀,他这个体质学说到最终还是一种方证相应。

冯教授、黄教授在经方方证相应这方面造诣都是很深的,屡起沉疴大症。

辨方证而论治,它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伤寒论》有辨六经的方法,而具体辨别出不同的方证,才是最根本的辨证方法。

这种辩证方法我认为是由博返约、大道至简的辨治方法,越是大道越是至简,越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越是最好的辨证方法。

为什么现在一说起胡希恕教授,国内、国外都称他是经方大师呢?他没疗效能称经方大师吗?所以说辨方证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很强的中医学术,关键是这个方法的可重复性强。

我在临床上使用经方的比例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好,这几年总结了几句话,也就是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

明辨六经。

也就是辨方证的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首先要明辨六经的病位和病性,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它多么错综复杂,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即辨证首明阴阳,中医治病就是临证首明阴阳,你辨明了六经阴阳,就是明医。

我们首先要通过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原则,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

确定病位,然后区分病性,也就是阴阳盛衰所表现出的寒、热、虚、实,这就是明辨六经。

顾及兼证。

辨六经,辨方证,还要注意顾及病证所挟杂的兼症,因为这个病证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不是按照咱们书上给的条文来得病的,张仲景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法,一个原则,具体如何辨治,还要我们依据这些方法和原则来操作和实施,一个病除主证外,兼证也多见,我在临床上认为在病变过程中,水、湿、痰、饮、瘀血、气郁、积滞、痞证也非常多见,这些兼证既是发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一)经方的“道”是六经方证辨治法则我注意到,咱们师承班的创建有这么一个愿景:“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

这句话说的很好,是一个充满自信心的祈望。

“行道”,道是什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句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个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道”的意义就是道理、法则和规律。

我们经方的道,就是《伤寒论》的六经方证辨证施治的大法和总规律。

我们能在这里共同学习、研究和探讨这个经方的“道”,首先要感谢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创立的《伤寒》“方证辨证”学说。

胡老的学说明白易懂,崇尚实效而无一丝浮华,将六经思辨步步落实在方证上,辨证识机,方证相应,药症相对,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六经方证辨证施治体系。

这个体系,大道至简,疗效彰明,可操作性强,真正是发皇了《伤寒》经方济世救人的古义。

还要感谢胡希恕先生的学术继承人,著名经方医家冯世纶教授的无私奉献。

冯老不遗余力地传授、弘扬和创新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使得胡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不被湮灭,真正是造福于世,功莫大焉。

三年学成而行道救人,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时间是非常紧迫的,也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不能光是说说而已,重要的是要下真功夫。

唐代文人吕岩有句诗:“莫言大道人难得,只是功夫不到头”,这句话说的很实在,这就是说,不要说高深的道理和学问不易学到手, 只是你下的功夫还不到家罢了。

说到这个吕岩,他的名字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而说到中国的神话传说八仙过海,大家可能就人人皆知了,这个吕岩就是吕洞宾,吕洞宾一生博学多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苦心修道有成后,下山云游四方,广为百姓解除病痛,深得百姓敬仰,百姓认为他有神仙手眼,奉他为八仙之一。

我们读《伤寒论》,学习应用仲景经方,也要有这种苦心修道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即使达不到这个“神仙手眼”的功夫,最起码也能成为一个明白医。

毛进军:准确辨方证 活用经方

毛进军:准确辨方证 活用经方

毛进军:准确辨方证活用经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和经方,因其法度谨严、方药精当、疗效肯定而被历代医家公认为中医学的精华和典范。

辨方证就是辨六经之证,从而准确选用某方的指征和证据。

活用经方的首要条件就是会辨方证,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经方大师胡希恕教授有句名言,“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并特别强调,“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

”这充分说明了用《伤寒论》经方治病辨方证的重要性。

刘渡舟教授曾指出:“《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

”所谓“辨证知机”,实际上就是识病机,辨方证。

刘老在谈到辨方证时,深有体会地说:“《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

在临床辨证时,应先抓主证。

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

所以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对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刘老的这番话,道出了辨方证的精义。

方证相应:辨病证与某方相符合,即为某方的应用指征,就可以服用某方实际上,辨方证和方证相应的观点,始于仲景,《伤寒论》在第317条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条文中说的“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已经点出了“方证相应”的主旨,那就是所辨病证与某方相符合,即为某方的应用指征,就可以服用某方。

后世不少医家在学习应用《伤寒论》时,对于经方辨治的方证相应多有体悟,如清代医家陈修园特别重视病证与方药相应,如其在《长沙方歌括》中指出:“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药,其义精,其法严,毫厘千里之判,无一不了然于心,而后从心变化而不穷。

论中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以方名证,明明提出大眼目,读者弗悟也。

然而可以谓之方者,非圣人不能作,非明者不能达。

”说明其对经方方证相应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在辨方证上,胡希恕的研究最为透彻。

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体会到不论是脏腑、经络、八纲辨证,还是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开创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实施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

天灸的应用与展望

天灸的应用与展望

天灸的应用与展望
孙德利;王月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科技》
【年(卷),期】2000(007)006
【总页数】2页(P424-425)
【作者】孙德利;王月芳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杭州;浙江中医学院,杭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82
【相关文献】
1.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思考 [J], 姚问;吴碧雯;张江松;姜硕;林咸明
2.天灸的作用机理和展望 [J], 钟珊;吴曦;梁繁荣
3.天灸的作用机理和展望 [J], 钟珊;吴曦;梁繁荣
4.多用磨浆机在粉碎天灸药物白芥子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 [J], 褟昭银;辛振杰;廖羽明;陈宗武;钟志冰;罗杏
5.过敏性鼻炎应用天灸疗法过程中伴发水泡程度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J], 李立双;温美兰;万金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灸的概念
• 天灸,是中医灸疗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自灸 ”,“冷灸”,也称 “中药贴敷”,“药物发泡”, “敷贴发泡”。又称发泡疗法。
• “天灸疗法”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应 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外治法,是中医 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 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 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 冬病夏治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运用四时阴阳变 化规律顺势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体现了中医“治未 病”的理念。
• “冬病夏治”是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平衡观 点,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学说观点 及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基础,对冬季易发疾病或冬季症 状加重的疾病以及虚性体质,在夏季时借助自然旺盛 之阳气,通过温阳补益祛寒的治疗手段,扶正祛寒, 调整人体阴阳,使机体趋于阴平阳秘,缓解或控制疾 病发作。
体质调查研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调查人群中以亚健康状态人群所占的比例相对 较高(60.63%)。
体质调查研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调查人群中以平和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41.8%)。偏颇 体质以阳虚质(16.63%)、气虚质(10.26%)所占的比例 相对较高。
体质调查研究——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
家张景岳·《景岳全书》)
• “今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
以至秋冬多息疟泄,以阴胜之为病也。”(张景岳·
《 《类经》)
三伏天天灸理论依据
“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 中医学受阴阳五行为构架、“天人合一” 思想的深刻影响,而提 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应”的原理,在《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体质调查研究——阳虚质不适症状特点
体质调查研究——阳虚质亚健康类型特点
失眠亚健康、疲劳亚健康、疼痛亚健康阳虚质的 发生率较高。
体质调查研究
• 经研究显示人群中阳虚质在偏颇体 质类型中发生率较高,其伴随的不 适症状亦令人困扰不已,因此,如 何通过调养,改善体质,提高生活 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调
中药汤剂、膏滋药
食疗
冬病夏治
外调
针、灸
春 夏
天灸贴敷

精神调摄

其他 起居调摄
运动疗法
天灸疗法历史沿革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 二病方》:“蚖……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 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主恶疮,以其 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 揭出。”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露水,八月朔日收取, 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 灸”
◎李时珍《本草纲目》也介绍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
天灸疗法历史沿革
◎清代外治名医吴师机是一位专擅膏药疗法且卓有成就 的医生。其著作《理瀹骈文》对天灸疗法做了精辟的 论述:
➢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天灸疗法历史沿革
◎天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宗懔(约500——约563 )《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 额,名为天灸,以厌疾。”古代旧俗以朱水点额或身 以去病灾,谓天灸。
◎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编纂《说郛》卷三二引《潜居 录》:“八月朔,以碗盛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筯 染点身上,百病俱消,谓之天灸。”
• 中医学强调辨体论治、辨证论治,冬病 夏治适合虚寒证、阳虚质之人。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从生活方式看养阳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生活调摄不慎导致阳气耗损: • “凡寒病之由于外者,或由风寒以伤形,或由生冷以
伤脏;其由于内者,或由劳欲以败阳,或由禀赋之气 弱;盖阳虚之候,多得之愁忧思虑以伤神,或劳役不 节以伤力,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或素禀元阳不足 而寒凉致伤等,病皆阳气受损之所由也。” (明代医
• 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体之生气与自然界之生机同步,这 是古人在养生之道中获知的“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之理。
• 阴阳变化是自然界四季气候更替、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天人 合一,人体之阴阳亦如此循环无端,此消彼长,互相根本。冬病 夏治乃顺阴阳之变化。
• 三伏天,伏者,言金之降气,地面之阳气降伏入于土内,此时人 之阳亦盛于表,肌腠疏松,吸取自然下降之阳气,即可补阳而祛 寒,从而达到顺气养生、顺势而治的目的。
➢ “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 之品为引。”
➢ “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
天灸疗法历史沿革
• ◎天灸治疗哮喘最早见于清代医家张璐著《张 氏医通》。
• 《张氏医通》:“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 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 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 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 匀,姜汁调匀涂肺俞、膏盲、百劳等穴。涂后 麻木疼痛,切勿便去,侯三柱香,方可去之, 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
经方天灸疗法与应用
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毛进军
2013-07-06
古代天灸图
体质调查研究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亚健康状态中 医辨识与分类研究》课题,采用《个体身心健 康调查量表》对华东、华北、华南、西南9家 合作单位的体检人员(共 8627 人)进行了亚 健康状态辨识、体质辨识及其它相关因素的调 查,已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 生活方式与阳虚质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关 联。在现代社会,提倡冬病夏治,不仅要借助 药物去养阳祛寒,亦需从生活方式调摄去养护 阳气,方能全面突显冬病夏治的意义。
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 清代医家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人身阴阳 体用论》中指出:“夫医为性命所系, 治病之要 ,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 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察之之道,审其形 、色、气、脉而已”。
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平和质所占比例相对较高(31.70%), 其次为阳虚质(19.61%)。
体质调查研究——阳虚质年龄特点
年龄越大阳虚质的发生率偏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质调查研究——阳虚质性别特点
调查人群中,男性4467人,其中阳虚质440人,占9.85 %;女性4160人,其中阳虚质963人,占23.15%。女 性人群阳虚质的发生率偏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