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天灸的配方

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烘干磨粉,可加冰片少许。

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cm,厚约0.5cm大小饼状,正中可放少许麝香,备用。

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定喘(双)、膏肓俞(双)。

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cm×2cm大小的姜片备用,取精细艾绒制作成底阔1cm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数壮,每次敷贴药饼前先于大椎、风门行隔姜灸,每穴灸3壮,灸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4cm×4cm的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于每年夏季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

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按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品。

7月14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独家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医冬病夏治学术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代表参加,1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操作、方法、经验等各方面发表了主题发言,浅谈“冬病夏治”,引发了与会代表对中医冬病夏治疗法的学术讨论与理性思考。

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冬病夏治应“顺时达变”

冬病夏治是具有中医特色、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疗法,但它既不能包罗百病,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必须正确把握,科学运用。其应用原则是:整体认知、把握先机、顺时达变、辨证求本。

现在是“夏天敷贴热、冬天膏方热、南方凉茶热、北方药酒热”,归根结底,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东西地势迥异,南北气候不同,民众的生活习性差别很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尽相同。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原则,在不变的主导思想下寻求百变的防治疾病的途径,是中医学活的灵魂。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属阳虚类型者,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冬病夏治”的治疗,它并不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继承创新,开拓适宜病种,如现在社会上关注的热点:戒烟。

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冬病夏治”体现了丰富的中医思维智慧

中医认为,人如果能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生命的节奏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进行调整,就能延年益寿。

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正如张介宾所言:“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中医气机升降出入学说与《易经》的卦象相互为用,《易经》震、离、兑、坎等四卦象则具体演示了春夏秋冬四气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变化。

“冬病夏治”基于中医顺时养生、治病、调体的原则而生,指对冬季好发、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及阳气虚之体,在夏季时借助自然旺盛之阳气,通过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好转甚至治愈。

冬病夏治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运用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势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生活方式与阳虚质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关联。在现代社会,提倡冬病夏治,不仅要借助药物去养阳祛寒,亦需从生活方式调摄去养护阳气,方能全面突显冬病夏治的意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苏惠萍教授:“冬病夏治”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肺系“冬病”如:慢支、慢阻肺、哮喘、慢性鼻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等,通常具有反复发作,冬季或受寒后复发加重等特点,这些病人的中医病机大都为素体阳气亏损,伏痰血瘀为病理基础;夏季人体阳气得天助而正盛,寒痰伏饮受制而邪衰,正盛邪衰,病情相对缓解。

东直门医院的冬病夏治开展,一是辨证选药:辨舌象,分虚痰瘀;二是辨病取穴:分疾病,选穴位;三是内外同治:三伏贴,加内服。

对于冬病夏治的内服治疗,患者、医生过去重视不够,应需提高意识,并且一定要强调辨证治疗,以扶正为主,标本兼治。

此外,冬病夏治贵在坚持。“冬病夏治”是针对“冬病”稳定期的治疗,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意义在于减少发病,减缓病情进展。因此即时效果往往不明显。一些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常难以坚持三年的治疗。需要健康知识的普及。

中医“穴位贴敷”外治法不是万能的,只是疾病治疗方法的一种,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医务工作者应科学的去对待。一方面指导患者了解适应症,不能盲目跟风。二则要正确合理的联合内服药物治疗,并指导长期服用其他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贴敷期间的合理用药。

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杨思进教授:冬病夏治成为医院新品牌

2011年,医院三伏穴位敷贴服务达2.76万人次,较好地带动了医院相关科室发展,三伏天结束后,相关科室住院、门诊人次增长明显提速。同时,医院开展冬病夏治对川滇黔渝地区蓬勃开展冬病夏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医院将“冬病夏治”项目作为医院的一次事件营销活动,产生“眼球经济”,医院社会关注度不断高,取得了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具体做法是,医院充分利用传媒力量,宣传冬病夏治理念。一方面,医院组织专家在电台参加冬病夏治现场直播,在电视台播放冬病夏治专题宣传片,并在在报刊、网站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另一方面,医院依托健康教育学校,宣传冬病夏治。不仅在医院门诊大厅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还积极走进机关、走进社区、农村,向广大市民、基层医务人员和农村居民推广冬病夏治。此外,医院先后多次组织义诊活动,提供义诊、咨询达3000余人次,发放健康科普宣传资料5000余份。

在服务上,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也下足工夫,不断优化流程,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如:医院特地将挂号、收费、敷贴、中药调理全部集中在门诊大厅完成,让患者享受一站式服务,免去来回奔波之苦。此外还专门设立女性敷贴区,体现人文关怀。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力宁教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哮喘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儿科肺炎喘嗽协作组牵头单位。本专科开展有多种中医、壮医的特色疗法:药物敷背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纳气敷脐散”、“敷脐疗法”、“药浴风蛋”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火罐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枢经刮痧疗法、壮药清解液雾吸疗法。

小儿皮肤嫩薄,毛细血管丰富,穴位贴敷时药物更易吸收,疗效较成人更迅速,有研究证明,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能够提高呼吸道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呼吸道抗病能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同时,穴位贴敷对于小儿来说,无打针之无痛、无吃药之苦,接受治疗的依从性相对较高。因此冬病夏治位贴敷是防治小儿肺系疾病的有效方法。

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邪后有易虚易实的特点,治疗上在开闭宣肺清热化痰的同时强调保护正气,注重扶正早期介入。须注意的是,应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疾病种类进行判断,是否适宜使用贴敷疗法。

如:平喘咳外敷散(自拟方),由白芥子、细辛、甘遂、皂荚、五倍子、冰片组成。第1穴位组方:大椎、定喘、肺俞——阳气相对不足者。第2穴位组方:膏肓、肺俞、天突——用于痰湿明显者。加减配穴脾俞、肾俞穴。适用于: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辽宁省中医研究院,于雪峰教授: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评价

穴位贴敷疗法的优点可以用“简便廉验”来总结。

“简”:组方简单,伏灸穴位贴敷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为4~5味,另有1味引经药。组成简单,有效成分明确。操作简单,所选腧穴体表标志明显,即使没有中医基础的基层医生经培训亦能实施治疗。配制简单:白芥子等数味药物,共研成细粉,用生姜汁调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伏灸贴膏现用现配。

“便”:配药方便,伏灸穴位贴敷疗法所采用的药物均为中医临床常用饮片,获取方便。治疗方便,施治过程短,无创操作,有经验的贴敷医生1~2分钟内即可完成全部操作。社区诊室和农村卫生室均能开展。患者方便,夏季入伏日起,每10天贴1次,患者贴敷后即可离开,0.5~4小时自行取下贴膏,无打针吃药之苦,不影响日常生活。

“廉”:成本低廉,穴位贴敷的药物、耗材均简单易得,不需要器械辅助,成本低廉。特别适宜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推广应用。患者负担较低,每3次贴敷收费不足200元,相对舒利迭等进口西药,患者负担轻,依从性好。

“验”:有效,远期疗效明显,对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消除和预防复发均大有裨益,深受患者的认同与信赖。医院20余年来共有10余万人次接受了贴敷治疗,总有效率在95%以上。安全,伏灸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药物完全采用中药,根据中医辨证取穴,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

但是,穴位贴敷在技术推广上也遇到一些困难:1、辽宁接受过系统中医教育与培训的乡村医生比例偏低(11.2%),现阶段农村和社区基层的治疗手段主要以西医为主;2、部分地区一些疗效确切的中医适宜技术未能纳入新农合报销体系;3、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往城市流动人口巨大,导致一定比例的患者失访;4、因基层条件限制,肺功能检查等客观指标无法纳入疗效评价,主观指标偏多,更加科学客观结合农村实际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5、麝香作为名贵中药,无法在更大推广地区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疗效和技术的信誉度;6、条件所限,未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循证医学证据不足;7、经济与患者分布原因,部分村医推广适宜技术的积极性不高;8、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能力有限,少部分纳入患者诊断,依据欠充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赵鋆:冬病夏治治疗哮喘

中医认为哮喘病变主要在肺、脾、肾。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作喘;脾主运化水湿,脾虚痰壅,肾不纳气而作喘。

所以治疗哮喘应以宣肺、定喘为主。采取扶正培本、加强健脾、益气、补肾的方法,运用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方法治疗哮喘,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坚持贴敷,即可收到益肺健脾的功效。穴位敷贴疗法在三伏天治疗哮喘的外治法,属“冬病夏治”范畴。无毒副作用,对于增强机体“正气”,防止哮喘复发或减轻哮喘症状有明显的作用。

夏天是大多数哮喘病患者的相对缓解期,这时期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在穴位所贴药物更易由皮肤进入穴位。

这时通过中药,穴位和经皮给药系统,再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用一些温养的药物来调和脏腑,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辛香,逐痰,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温阳利气,祛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哮喘在冬季发作或减少发作。

治疗时将药饼或药垫敷贴在患者双侧百劳、肺俞、膏肓穴上,并以直流脉冲治疗机作中药电离子导入。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六次,三年定为一个疗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魏小维教授:冬病夏治与四时辨体捏脊疗法

近年来,我们在马融教授的带领下做了大量的冬病夏治方面的研究,创立了“四时辨体捏脊疗法”。与传统捏脊疗法比较,“四时辨体捏脊疗法”将四时、患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更符合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所谓四时辨体捏脊疗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指导下,以背脊部督脉为中心,结合四时配用脏腑背俞穴,通过捏拿刺激达到调理阴阳气血,防病治病目的的捏脊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体质学说。

捏拿背部督脉可起到振奋阳气,协调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具体操作步骤为:①患儿取俯卧屈肘位,背部裸露,涂抹适量爽身粉;②医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

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③用食指前半部顶住患儿皮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食指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边捻边提边放,继续重复此动作;④自长强沿督脉向上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此过程为捏脊一遍。

四时取穴:立春——加揉按肝俞、胆俞。立夏——加揉按心俞、小肠俞、胃俞。立秋——加揉按大肠俞。立冬——加揉按膀胱俞。每次行完6遍手法,并揉按(双拇指向外揉按法)上述四时相应穴位后,继续揉按肺俞、脾俞、肾俞。每穴均揉按1分钟。取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起的15天,每天按上述操作方法捏脊治疗一次。并按四时进行不同穴位的重点按揉。

辨体取穴:正常质—常规操作。痰湿质—加揉按三焦。内热质—加揉按肝俞、心俞、大椎。气虚质—加揉按气海俞。气阴两虚质—加揉按气海俞,重点揉按肾俞。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俐黎教授:冬病夏治范围还可以扩展

医院2002年以前仅是单纯的穴位贴敷,现在手段单一到丰富多样,创造和挖掘了很多特色鲜明、疗效显着的疗法。如针刺、火龙灸、督脉灸、太极阴阳罐法等。

火龙灸是在祖国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演变而来的一种通过经络加温给药的方式来调理任督二脉的新疗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整理归纳、改革创新,革新了操作的方法和使用的灸方,形成了固肾壮阳火龙灸、暖宫回春火龙灸、温经止痛火龙灸三个系列。

太极阴阳罐法,可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培元固本、消疲安神,特别适用于亚健康人群(疲劳、失眠、躯体疼痛、健忘、头昏等)的调理,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体虚抵抗力下降、性功能减退等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总结经验,我们认为:冬病夏治的理念体现了治未病的科学思想,体现了现今的医学理念,具有时代性。冬病夏治必须走中医特色鲜明的道路,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丰富。

冬病夏治可以开发新的制剂和剂型。贴敷的疗法减少了药物“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对其的破坏,而且加强了药物在局部的血药浓度,值得借鉴和推广。冬病夏治的范围还可以再扩展。

杭州市中医院,包烨华教授:灸法在冬病夏治中的应用

“铺灸”是浙江省已故名中医罗诗荣主任医师家传中医外治疗法。又称长蛇灸,是江南的传统灸法,多作强壮补虚以治疗虚劳顽痹之证。《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运用“铺灸”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某些疑难杂症,常常收到满意效果。

取穴:督脉,材料:⑴斑麝粉(麝香、班蝥粉、丁香粉、肉桂粉等组成)1.8克,⑵去皮大蒜捣烂成泥500克,⑶陈艾绒200克。

操作:1、患者俯卧床上,裸露背部。督脉穴(脊柱)上常规消毒后,涂以蒜汁;2、在灸穴上大椎至腰俞穴处脊柱正中线)敷上斑麝粉;3、斑麝粉上覆盖桃花纸,再铺敷上5厘米宽,2.5厘米高蒜泥一条;4、蒜泥条上再铺以3厘米宽、2.5厘米高似乌梢蛇脊背样长蛇形艾柱,点燃艾柱头身尾三点,让其自然烧灼施灸,待艾柱燃尽后,再铺上艾柱灸治;5、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灸后皮肤潮红,让其自

然出水泡(在此其间严防感染);6、至第三天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液,揩干后,搽以龙胆紫或聚维酮碘,以防感染,直至灸疤结痂脱落皮肤愈合。

适用于虚寒性的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腰肌劳伤、增生性脊柱炎、神经衰弱等。(浅谈“冬病夏治”)

为什么冬天的病夏天治?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增加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在冬天受凉受寒易发生的病,如呼吸道疾病、关节炎。到了夏天,这些病都在缓解期。疾病在发作的时候,治的是标,到缓解的时候,治的是本,所以我们到夏天,治疗一些在缓解期的疾病,就是冬病夏治的理念。

经常感觉颈肩腰腿痛的白领或老年人、椎间盘突出患者来说,夏天治疗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许多患者治愈的效果较明显。冬病夏治还可治疗内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体虚易感冒等;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年轻白领的亚健康等问题,也可选择“冬病夏治”。

错过了头伏,还有机会做敷贴么?

“冬病夏治”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三伏”的每个首日,贴敷效果最好,其余时间次之。

每次贴灸贴敷以晴天的10点至17点为佳。贴敷时间为4-6小时,小孩为2-4小时。一般而言,孩子越小,保留的时间宜短;天气越热、越潮湿时,保留的时间宜相应缩短;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把皮肤贴出水疱。若温热舒适或微痒可多贴几小时,待药物干后取下。每次在三伏天各敷一次,或者说每隔10天贴1次,连贴三年。

中医儿科今年继续开展“冬病夏治”药物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哮喘、过敏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者。

治疗时间:

初伏前十天:7月9日(连中午)

初伏:7月19日(连中午)

中伏:7月29日(连中午)

未伏:8月9日(连中午)

未伏:8月13日(连中午)——14日

禁忌:

高血压病、肺结核、血液病、严重皮肤病、孕妇、适逢经期者禁忌。

瘢痕灸(化脓灸)

本贴收到12朵鲜花

瘢痕灸(化脓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是直接灸的一种。用陈年的精制细艾绒,制成一定大小的艾炷。用大蒜汁涂在选定的穴位上,燃艾施灸。将规定壮数灸完后,贴淡水膏或橡皮胶布以保护灸后的伤面,并促使灸处化脓。化脓过程约需40天左右,故叫做化脓灸。灸后伤面愈合后,留下瘢痕,故又叫瘢痕灸。此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行气活血的功能。

适合于治疗大病重病、及陈年老病。

【适应症和禁忌症】

瘢痕灸主要是对一些慢性病疗效比较满意,如喘息、肺痨、胃脘痛、痞块、发育不良、癫痫、阳萎、痹症、脉管炎、月经不调、痛经及预防高血压中风等。

瘢痕灸的缺点:施灸时疼痛,灸后化脓,施灸穴位留永久之瘢痕。故对一般体质衰弱者及老年人、小孩应慎用,对急性热病、长期消耗性疾病的重症患者,如吐血过多的肺痨症和内脏实质病症,均不能施瘢痕灸治疗。施灸穴位的禁忌和一般灸法相同,对颜面有碍美观之穴不宜施灸。此外,如眼、心脏附近及睾丸、阴部均列为禁灸区。醉酒之后,大劳、大饥、大饱之时暂不宜施灸。雾、雪、雷、雨之日也不宜施灸。急症例外。

【收效期】

瘢痕灸的收效期和施灸的疗程问题各家说法不一。古代针灸医书有“疮发即愈”之说,根据临床观察,并非皆如此,对一般的痛经或胃脘痛可能收效,但对其它慢性病症,在化脓期间,虽有些症状得到改善,但大部分病症须到秋冬及明春才能应验。有些患者体质过差,或病重,尚须连灸两三年,每年按适令季节施灸一次,或隔三至六个月施灸一次,连灸二、三次,方能收效。如一些喘息病人,第一次施灸后,效果不显著,第二次施灸见显效,第三次施灸后,喘病不复发。对较重慢性病症,第一年灸后如未见大效,没有其它副作用,应当连续再灸,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也可配合其它疗法。

【操作方法】

1.原料艾绒,以陈年精制细艾绒为良,施灸时热力易透,并且瞬刻燃烬,若新制艾绒,则火力强而经燃,皮肤的灼痛感较为剧烈。保存方法:干燥密闭,防止潮湿生霉。

2.艾炷大小艾炷,分为大、中、小三号。常用者为中号艾炷,亦称标准艾炷,似豌豆大小的圆椎体,炷底直径为O.8厘米,炷高约1厘米,重量约O.1克,燃烧时间为4~5分钟。这是目前我国常用的施灸艾炷。对老弱者及小孩施灸可用小艾炷,外科施灸应用大

艾炷。

3.施灸壮数(刺激量)壮数是燃烧一个艾炷的时间。一般施灸的壮数:头颈部及四肢穴每次施灸3~5壮,胸背部穴每次施灸3~9壮,腹部灸每次施灸3~9壮为宜。对老年及10岁以下的小孩施灸壮数要适当的减少。另古代医家施灸的壮数,是按病症、年龄、和施灸部位规定的,进行分多次累积壮数(可达百壮千壮)。民间也有些地区常以大艾炷、多壮数、多取穴、一次性足量施灸(特别是“三伏灸”),易给病人带来恐惧心理。

4.施灸的季节和顺序一年四季均可施灸,对特定季节性发作的病症,可选定施灸时间范围。例如南方的疰夏症,选在立夏以前灸膏肓穴,不但当年夏季不发,而且可得以根治;冬季发作的哮喘,可在三伏天灸;夏天发作的哮喘,安排在春天灸。施灸的顺序: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施灸时空气要流通,冬天

室内要温暖,以免施灸时受凉伤风。

5.选穴和体位每次灸穴不必太多,一般每次灸2~5穴为宜。如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所致的手麻,灸大椎穴即可;根性坐骨神经痛,先灸腰阳关,干性坐骨神经痛,则直接灸环跳,不要一下子在放射区域多穴重灸。体位,以达到取穴正确、体位舒适、操作便利为

好。

6.具体步骤:

6.1点穴按病症不同,采取适当的体位后,取穴要准确,穴位定好后,用指甲掐个十字印。取穴的体位和施灸的体位务必一致。即坐位施灸以坐位点穴,卧位施灸以

卧位点穴。

6.2涂蒜汁固定艾炷将艾炷的底面放在涂好蒜汁的穴位上,借此固定艾炷,

再点燃施灸,每灸一壮涂敷蒜汁一次。也可用清水、凡士林等代替。

6.3点燃艾炷艾炷用蒜汁粘着皮肤后,用线香或纸媒的暗火点燃艾炷的上

端,每更换一次艾炷点燃一次。若中途自灭则再点燃施灸。

6.4双手拍击减痛法在艾火燃到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时,患者局部稍感灼痛时,用双手掌面,在灸穴的四周处,轮回地轻轻拍打。或用一手五指端在灸穴周围轻轻地扣打,以便减少疼痛。注:若有轻微灼痛时,体位不能乱动,手不能搔摸,以防艾炷脱落烧灼皮肤或烧毁衣物;施灸时发现患者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晕灸症状时,应立即把艾火熄灭,停止施灸。嘱患者仰卧,头放低.若症状不减,再刺人中、少商、合谷、足三里

穴,或饮温茶。

6.5换灸炷法第一壮艾炷燃尽后,即用镊子持湿棉球先将灸处余灰及粘附物濡湿,再用干棉球将余灰擦拭干净,取第二个艾炷放在涂好蒜汁的穴位上,点燃施灸。以

后重依上法,定壮数。

6.6灸疮保护施灸完毕后,将灸处用棉球擦拭干净,用火柴擦燃将清水膏烤熔,乘熔时将膏药展开,紧贴灸处,清水膏一般隔天一换。注:也可用橡皮胶布代替,或

不用膏药。

6.7辅助灸疮化脓施灸后,一般7~10天开始化脓,1个月左右灸疤自愈,

如超过10天不化脓,疾病症状未完全消失者,可辅助促使化脓,常用方法:(1)发物辅助化脓:在灸后十天内吃鸡肉、羊肉、鱼或豆腐等发物。化脓后则禁食发物及姜等刺激性食物。(2)用艾卷灸辅助化脓法:每施灸穴位灸10分钟。每日施灸1~2次,连灸2~3天即可化脓。(3)贴清水膏辅助化脓法:灸后贴清水膏,不仅能保护灸处,而且确有促使化脓的功效。但对毛发部位、指趾端,一般不需化脓,如疝气灸独阴、大敦;头晕灸百会;鼻炎灸上星。病在皮部亦不必化脓,如灸疣子、带状疱疹等,灸后就不必贴膏药。

6.8灸后调养灸后在化脓期间,调养是非常重要的。灸后要多休息,在两个月内避免作重体力劳动。注意避免灸疮面磨擦和受压,发痒时不能搔抓。在化脓期间不要吃发物,如鱼、蟹、虾、鸡肉、羊肉,及生姜、酒、辣椒之类刺激性食物,以免灸疮发痒。在化脓期间要禁行房事。不要游泳。擦浴时不要伤及施灸处。灸疮过大,疼痛较厉害,可

以选用一些外用治烫伤的药物。

艾炷大小准备材料点燃艾炷艾炷燃烧

拍击减痛灸疮保护灸疮化脓灸疮愈合

【常用要穴】关元、足三里、中脘、膏肓、气海、神阙、大椎、身柱、风门、三阴交、

脾俞、胃俞、肾俞等。

脑虚冷、脑衄、风寒入脑、久远头疼,宜灸囟会

食多而身瘦者,名食晦,宜灸脾俞。

食罢而贪睡卧者,名脾困,宜灸中脘。

饮食不消,心腹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肾病,宜灸中脘。

久冷伤惫脏腑,泻利不止,中风不省人事等疾,宜灸神阙。

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痞老者,宜灸气海。

脏腑虚乏,下元冷惫等疾,宜灸关元。

施延庆化脓灸法的经验

施延庆主任医师擅用化脓灸法起沉疴疗顽疾,疗效显著。认为化脓灸在辨证遣穴正确前提下,临床取效是取穴必准、施灸必熟,灸疮必发为三大要素。

取穴必准

《千金方说:“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施老告诫我们:“化脓灸治一穴,终身留下瘢痕,既不可复灸,一般亦不再受针。临诊针刺取穴,随手可得,而灸治取穴,则按、押、摩,煞费推敲敲,务求准确,取穴当审的,实为取效第一义也。”化脓灸多取强壮穴,强壮穴常以膏有穴为主,施老取膏肓穴之法是;先令患者正坐俯首,医者站在背后,视其项下隆起最高的颈骨,按其骨;嘱左右转动,能随其活动,即为第七颈椎,于其椎下用红印泥作一点记,定为大椎穴。再嘱患者俯伏坐位,用指自点记处向下

按四椎,椎下再作点记,在两点记之间作一条直线,并以下点记为中点,作一条水平横线至两肩胛骨旁,用中指同身寸之法,在竖横两线的变点向左右两侧各三寸处再作点记然后从上点记(即大椎穴)向横线两线的点记作两条斜线,即为一△形,测量两条斜线,要求相等。再嘱患者站立,平肩,视横线两端点记,高低要求相同,井恰好在胛骨内缘指许;再用拇指掌面按之,俊痛可引胸背,这两点记处定为膏肓穴。在施灸时,要患者两手交叉,手掌附肘,使其肩胛骨向外展开。不尔,胛骨覆盖穴不可得。施老如此反复验证,可见其

取穴定位之严。

施灸必熟

古今施灸取材均以艾叶为主。艾时其性生温熟热,有纯阳之性,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施老施灸选艾十分讲究,必用三年以上陈细艾绒,则燃烧时火力温和,能直透皮肉深处,制成艾炷亦结实,可免爆裂、脱落之弊。制艾炷采用自制铜质炷型板,上有大小不等的圆锥形孔洞,上尖下平,将陈细艾绒填入孔洞内,并掺合O.O3克麝香(以助灸热直透经隧)。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用于压入洞孔的圆棒,将艾绒压紧敲实,即成艾炷,最后用金属针自炷型板背面的小孔中将制成的艾炷顶出备用。艾炷务求结实、光滑、平正。一般艾炷分大,中、小三种,通常用的艾炷高度和底部直径为O.9cm大小。

灸前首先检查点位与施灸体位是否保持一致,体位必须平正,舒适。旋灸时先在点记的穴位皮肤上涂以少许蒜汁,把艾炷置于穴位上,用线香的暗火点燃艾炷上端。燃尽后,用镊子持消毒湿棉球将灸处余灰及粘附物清除,用干棉球将局部皮肤擦拭干净,再涂蒜汁,

易炷再灸,以灸熟为度。

灸之生熟,即灸少灸多之意,也指牡数的多寡。其原则是依据体质、年龄、病情及灸穴的部位而决定。如《千金要方》所说“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耐倍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施老则认为。凡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在头面,四肢、胸部皮薄肌少处施灸,艾灶不宜大,不可多灸;腰背、腹部皮厚肉多处则艾炷宜大,宜多灸。每穴施灸,必灸透、透熟,方能奏效。化脓灸以扶正固本而祛邪为治疗目的,一般多选用躯干都的穴位,故应多灸、灸熟。施灸致熟的标准,除施灸至周围皮肤发红,局部形成黑痴,中间呈凹陷外,施老还要求黑痴边缘皮肤起皱纹,纹势有细小水泡且皮肤温滑,才说明已“火足气到”,为灸疮化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穴灸毕l小时内,不得饮水、进食,恐解火气和滞经气。

为减轻患者施灸时灼痛,医者用两手指掌而,在灸穴闽围皮肤上,轮回轻轻拍打,切不可牵动艾炷,以免脱落并瞩患者张嘴,用力吐气,借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因疼痛引起

的肌肉紧张。

受治时间一般选择农历小暑至白露阶段。施老认为以三伏天最为适宜,故称“伏灸,时值伏天,天热时灸,阳气升腾,腠理开泄,易引邪外出,疗效显著。

灸疮必发

施灸后化脓,形成灸疮,而其化脓的过程,实为化脓灸法的重要治疗过程。历代医家都认为这是取效之关键。芷如《明堂灸经》指出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

疾布愈。故施灸结果,即进入“发灸”期(灸疮化脓期),一般在施灸后的20天左右,为促进灸疮之透发,除要求患者充分安静休息外,提倡多服发食以辅助化脓。施老还亲自编写《化脓灸须知》发给患者,其内容包括灸后调护及调养,灸疮的保护等。如为发灸,可将老母鸡煮烂熬汤、酌加笋尖调味,也可以鲜鲫鱼、蘑菇、香姑、鞭笋等作汤,宜自汤清淡,及适量吃点甜酒酿之类,每日轮换食用。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腻之品及酸、辣、腥臭等刺激食物。要勤换膏药。施老所用淡水膏是以广丹120克,麻油500克,熬膏制成当施灸完毕后,将淡水膏烤熔展开,紧贴灸疮四周,以保护疮面,促进化脓。换膏药时,用消毒棉球蘸些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再挤水,洗灸疮中心,使脓液随水外流,然后用干棉球将灸疮外围擦干,不可直接在疮面上揩拭,以防出血,影响疗效。化脓初期可2—3天调换一次,视脓液增多而增加更换次数。发食服至黑痂脱落为止。灸疮面发至黑痂一倍大小为宜,引发太过,易伤元气。脓黄白稠浓、润泽明净而量多,为气血充足之象,疗效满意。清稀色

白而量少,则为气血亏虚.宜增加调养。

黑痂脱落则进入“收口”期一般亦须2O天左右,视患者体质之强弱而有先后。为促使早日愈合,饮食调养要富有营养,但仍须清淡为好,如火腿肉、咸鸭蛋、新鲜蔬菜、豆制品之类,灸后调度得法则灸疮疤痕平整,色淡红,否则疤痕高实、色鲜红而影响疗效。灸疮愈合1个月出要忌发物和刺激食物,以免疮疤复发。疤痕处有痒感,可涂少量麻油,不可手抓,防止出血感染。灸后宜调补复元,施老常用家传食养之法,嘱患者买桂圆肉1斤,置盖碗中,以丝棉或纱布封口,在饭锅上蒸焖四、五十次,待桂圆肉呈紫褐色后备用。至当年冬至起,每晨一匙,加糖沙许冲服,服完为止,可使正气充沛、精力旺盛。大部分

患者第二年开春起即可见效。

典型病例

虚劳叶××,女,35岁,教师.1985年7月16日诊。困患甲状腺机能亢进面行手术治疗,1年后现记忆力减退,感觉迟钝,怕风畏寒,纳步乏力腰膝俊软,下肢轻度浮肿,月经不调。曾于原手术医院复查T6降低,血清促甲状腺激索增高,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甲状腺素片及激素治疗2年系未见好转.来诊时值酷暑,仍身穿夹衣,畏风怕玲,面色苍白、行动堪饨,语言低微,舌淡有齿痕,苔薄,脉沉而弱.证属瘿病术后,气血受损,累及脏腑,而面致脾肾阳虚,命门火衰.取大椎、膏盲(双)、关元化脓灸各7壮.以益气扶正,温补脾肾。灸毕自觉全身有温热感.1980年来院,精神饱满,诉诸证均除,各项检

查均为正常,己上班任教,随访至今健康。

征忡鲁××,女,20岁,大学生.1980年7月20日诊1年来心悸头晕,胸同心烦,夜寐恍惚多梦,纳少乏力,日趋加重。近半年记忆力减退,成绩下降明显,常服双宝素、安眠药及中药效乏。已影响学业。求诊时形瘦,精神萎顿。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数。此为思虑太过,劳伤心脾,气血两亏,心神失养。取大椎、膏育(双)化脓灸各7壮,以壮固本,补益气血。1988年来院,自诉灸后胃纳太增,体重增加,精力充沛,已以优异

成绩毕业。

梁桢医师化脓灸经验

绍兴市名老中医梁桢医师,行医40余年,以其精湛的针灸医术,高尚的行医品德而载誉四方,临床尤以传统化脓灸为其一大特色,治愈多种疑难杂病。

子宫脱垂

患者,女,52岁,农民,1991年月8日初诊子宫脱垂5年,身体本来虚弱,加之劳作过度,开始步腹有下坠感,继之子宫阴道壁全脱出于外。经多家医院检查治疗,均以子宫托使用,伴心悸、小便失控。先予下病上治之升提法,直接灸百会7壮,加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嘱半月后复诊。4月23日二诊:诸症减轻,但不能去掉子宫托,灸关元穴七壮,针刺同前。4月30日三诊:自诉去掉子宫托而子宫未脱出,余症亦明显减轻。此时灸疤已开始化脓,嘱其仍隔天换贴灸疮膏,直至灸疮痊愈。加针刺同前。两月后随访,子

宫未脱出,并参加日常劳动亦无妨。

角膜溃疡

患者,女,农民,37岁,1988年4月13日初诊患者于1988年1月8日起左眼结膜充血、偏头痛,继之角膜出现白点而去眼科住院治疗两次,共计75天,病情日益加重而就诊。症见头发脱4/5,颜面部水肿,伴失眠、头晕、头痛、纳差、全身无力。左眼视力消失,舌淡,苔厚腻,棘细。眼科检查:前房积脓,结膜l充血(++),眼底窥不清,虹膜后牯连,羊脂状KP(++)诊为左眼角膜溃疡。以急则治其标而隔天针刺百会、风池、命门、中脘、足三里、光明及左侧晴明。共针刺5次,头痛、水肿消失,胃纳增加。4月23日为增强体质,化脓受足三里(双侧),继针上星、晴明、风池、太阳、光明,隔天1次。5月1O日.诸症消失。唯凝脂翳不退,视力尚无。予化脓灸肝俞(双侧),嘱休养1月随访灸疤35天愈合受疮化脓期问,脂翳渐退,视力恢复,至今未发。

脊柱结核

患者,女,47岁,农民,1987年6月Z0日初诊。患者背痛半年,后呈进行性加重而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拍片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治疗两月,期间双下肢活动功能障碍症状未见好转,又固害怕手术治疗而自动出院。现症:胸椎7~8椎交界处凸起,脊柱向前弯曲,呈龟背畸形,病变部位疼痛,并有压痛,不能仰卧,双下肢张力增强,皮温下降.伴纳差、体倦血沉122mm/h。当时由两人扶持勉强行走就诊。先隔蒜灸脊柱凸部,加刺大椎、夹脊、腰阳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穴,隔天治疗1星期后,测血沉未降。6月28日直接灸至阳穴,加刺夹脊及结核上下椎闻切迹,配刺下肢诸穴,困下肢玲感重,均以温针灸之,仍隔天针刺,并嘱其在灸疤贴膏药治疗期间,下肢功能恢复较快,其余症状亦明显好转。半月后能拄拐步行lO分钟,下肢皮温增加,结核凸部变乎,胃纳好,面色变红润。后以同法针治1月而愈。

坐骨神经痛

患者,男,32岁,建筑工人,1992年7月2日初诊。患者1月前突然腰部疼痛,迅速影响右侧臀部及右下肢,沿小腿向下放射至足背部,当时不能行走及翻身5天。后到县

人民医院针灸科治疗,经X线片示:第4、5腰椎骨质唇样增生,椎间隙变窄经针刺及拨罐、电针,并配消炎镇痛药治疗2O多天,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而慕名就治。症见:痛苦憔悴面容,脊柱侧弯明显。予直接受腰阳关、环跳,针刺阳陵泉、委中、足三里、绝骨、丘墟等穴,嘱隔天针刺。以后针刺诸穴均温针灸,灸疮处贴受疮膏而未温针1O天后能弃拐行走,但脊柱仍侧弯,外踝处疼痛严重。予继灸阳陵泉、丘墟.仍隔天针刺相应穴,亦在受疤周围施行针刺。5次后嘱其在家休养,使受疮化脓,20天后复诊,见其行走如常人,自诉灸疮北脓

结痂后,疼痛随之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发。

平湖严肃容化脓灸

浙江平湖严肃容老大夫的化脓灸法,相传有五代历史,治病强身,疗效显著。

(一)灸法范围:

1.健康灸:适用于lO~25岁的身体矮小,先天或后天不足而致发育不良的病人,及

初期肺痨、童痨等患者。

2.疾病灸:适用于哮喘,痞块,腹胀(包括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肝胃气痛,妇

女月经病(如干血痨)等疾患。

健康灸与哮喘病的灸治,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疗效也尤为显著。

(二)灸治时间:每年只在农历小暑起到白露施灸,不在这个时期内,一般不予灸治。

(三)灸治穴位及壮数:

1.强壮穴:大椎(9壮),膏肓俞(9壮)双。

2.治疗灸:

①哮喘:10~15岁的只灸一次,即大椎(9壮),肺俞(9壮)双。成人一般分3年灸。第一年,天突(5壮),灵台(9壮),肺俞(9壮)双;第二年,风门(9壮)双,大椎(9壮),第三

年,大杼(9壮)双,膻中(7壮)。

②痫证:也分2~3年灸治。第一年,大椎(9壮),膏肓(9壮)双,身柱(9壮),前顶(3壮),第三年,百会(3壮),囟会(3壮),神道(9壮)。一般灸2年多能痊愈,如已灸二年疗

效不显,第三年再灸筋缩(9壮)。

③肝胃气痛:气海(9壮),上脘(9壮).

④痞块腹胀:气海(9壮),建里(9壮),上脘(9壮),中脘(9壮),下脘(9壮),水分(9

壮)。

⑤妇女月经病(干血痨):大椎(9壮),膏肓(9壮)双,中极(9壮)。

以上排列次序,均按灸治穴位先后为序。凡分三年灸治的,必须是连续三年,才能收

到确切疗效。

其它医家经验

不育症

王某,男,32岁。结婚已6年同居未育。其妻经妇科检查有生育能力。自诉时有阳

事不举或举面不坚,腰膝酸痛。患者面色苍白少华,畏寒肢冷,精神萎摩,神疲嗜卧,动则气短,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脉沉迟,尺脉细弱精液检查:精液量1.5mI,精子密度3000万ml,精子活动率40,液化时间lh,精子成活率60%,精子畸形率l2%。证属肾精不足肾阳虚衰。取关元,命门作化脓灸,用中艾炷(底径0.8cm.高lcm)连灸7壮。灸后患者即觉精神好转.畏寒明显减轻。灸疮愈合后.诸症基本消失,复查精液:精液量3ml,精子密度6500万/m1,精子活动率70,液化时间3O分钟,精子成活率8O%,精子畸形率

1O%。未过3月函告其妻已孕。

高血压病

吕某,男,56岁。患高血压病6年,经常头痛、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耳鸣、性情急躁.腰膝酸软、舌稍红、脉细弱略数。血压24/13.5kpa,血清总胆圃醇7.97mmol /L,甘油三脂2.18mmoI/L.眼底视网膜动脉轻度痉挛。证属肝肾亏虚,风阳上扰。取足三里、绝骨作化脓灸,用麦粒状艾炷每穴连灸7壮。灸后患者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即减轻。灸疮愈合后,症状基本消失,血压基本恢复正常(20/11.5kpa),血脂降低,随访

血压稳定。

慢性乙肝

方某,女,40岁。患乙肝lO年,肝区坠胀疼痛,脘闷纳呆,恶心,神疲乏力,近3个月来加重。患者面色黧黑,眼周黑晕,目睛不黄,腹胀胁痛,腰膝酸软,便溏,舌质黯红,苔白腻,脉细涩无力检查:肝肋下2cm,质偏硬,有轻触痛,脾肋下5cm谷丙转氨酶260球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6单位,白蛋白40g/L,球蛋白25g/L,A/G一1.6:1,HBsAg 阳性证属血瘀气滞,脾虚湿盛。取肝俞、隔俞、足三里作化脓灸.每穴用中艾炷连灸7壮灸疮痊愈后.患者除肿大的肝脾未能完全回缩外,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实验室指标均转正

常。

[ 本帖最后由 zhouxl2000 于 2007/3/11 19:13 编辑 ]

欢迎访问:

我的G宝盘(书籍):/

我的土豆(视频):/home/zhouxl2000/

我的淘宝(耗材):/

引用报告回复

[论坛推荐] 当当热卖:经方大家陈修园医书

zhouxl2000

中级用户

UID 10804

精华 3

积分 270

帖子 229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6/3/1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状态离线#2发表于 2007/3/11 18:15 资料个人空间短消息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麦粒灸

麦粒灸,属于艾灸疗法中小艾炷灸的范围,是用小如麦粒大小的艾炷在穴位上施灸以

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1艾绒制备

麦粒灸所用艾绒应为精绒(陈年尤佳),可以通过几种方式获得。

1.1 艾条艾绒将清艾条(纯艾,无其他成分)或药艾条拆散,因艾条所用艾绒为粗绒,须将其中的艾叶梗和粉尘颗粒反复仔细地挑除,所得的艾绒即可为麦粒灸所用。但此种艾绒较为粗糙,成团性不好,不是做麦粒灸的理想材料。如果无法获得精绒,可作

为临时代用品。

1.2 自制艾绒自制艾绒即自己采集生长良好、叶片肥厚的艾叶,在阳光下曝晒后,用木棒杵、手搓或药碾碾等方式将艾叶弄碎、弄细,即为粗绒,可作艾条制作之用。再将粗绒除梗后再晒、再杵、再搓碾除梗后即成精绒。精绒制成后,艾绒柔软,成团性好,没有任何细颗粒,是进行麦粒灸的上好之品。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地方,此法是获得

精绒的很好方式。

1.3 购买精绒在市面上购买已经制备好的精绒,这种艾绒制作精细,质地柔软均匀,可省却自制艾绒的繁琐,而且麦粒灸本身比较省材料,一袋精绒可用较长时间。条件许可,建议采用。不管用哪种方式都尽可能让艾绒精细柔软一些,以便于麦粒灸艾炷

的制作。

2艾绒的后期制备

精绒准备好之后,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需将艾绒进行后期加工,即酒醉和加

芳香药物。

2.1 艾绒酒醉将艾绒平铺于塑料纸或玻璃板上,厚约1-2cm,用牙刷或毛笔蘸75%酒精或白酒,轻轻洒于艾绒上,见艾绒表层微润即可,不可太多。洒完后将艾绒用塑料袋包好,反复揉匀,再放于玻璃或陶瓷罐中,旋紧盖子密封或加蜡密闭1周备用。

2.2 加芳香走窜药在临用前将酒醉好的艾绒取出少许,不要太多,用多少取多少,加少许麝香粉或丁桂散(丁香、肉桂末)或冰片粉(冰片与艾绒的比例为1:100),以加强艾绒的芳香走窜作用。注意不要加太多,否则,不但浪费药物,还会影响艾绒的成

团性,使艾炷制作难度加大。

3辅助用品

(1)镊子:镊子在麦粒灸中的作用主要有2个,一是将小艾炷固定于穴位上;二是将正在燃烧的艾炷移去。在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艾绒粘着在镊子上而影响操作,必须使用无齿镊。(2)垃圾缸:准备一个小缸子,将移去的未燃尽的艾炷弃于其中,不要乱丢,以防引起火灾。(3)火源:准备一盏酒精灯或者一根蜡烛,点燃备用。(4)棉球:准

备一块棉球,饱蘸水备用。

4操作步骤

将艾绒少许置于左手食、中指之间,用拇、食、中三指将艾绒揉匀,形成适当大小的艾团,然后将艾团置于拇、食二指之间,大拇指向前,用力将艾团搓紧,艾团即成纺锤形,如麦粒大。左手捏住艾团,露出大部分;右手用无齿镊尖端紧紧夹住艾团露出部分根部,横向用力扯下,即形成圆锥形艾炷。将扯下的艾炷尖端置于火焰上点燃,再用右手中指在棉球上蘸水后涂擦于穴位皮肤,使皮肤上沾上少许水后,迅速将燃烧着的艾炷用镊子按压于穴位上,艾炷即能稳稳地粘附于穴位皮肤上,即使晃动肢体也不易掉落。待患者觉局部温热感明显时,用镊子取下未燃尽的艾炷,置于垃圾缸中。

5注意事项

(1)艾炷要紧:艾炷不能松散,松散的艾炷一是不易粘于皮肤上,容易掉落,发生意外;二是燃烧快,热力不易渗透入皮肤。相反,搓得紧的艾炷燃烧缓慢,热力可徐徐透

入穴位深部,治疗效果明显。

(2)关于粘附材料:将艾炷粘附于皮肤上,习惯上多用蒜泥、凡士林等,但操作繁琐,且用凡士林作麦粒灸的粘附材料,会弄脏局部皮肤,而用水作粘附剂,不但局部清洁,

且粘附效果很好。

(3)将艾炷粘于皮肤上时镊子要用力平压,以确保艾炷稳稳地粘于皮肤上,如果艾

炷掉落,容易引起意外。

(4)关于移除艾炷的时机:在施灸时,患者先会感到温和的热力渗透到穴位深处,再后会感到烫、甚至痛。即使患者感到痛,也不一定会起泡。如果给患者轻的偏补的刺激,当患者有温热感时即可移去艾炷;如要加大刺激量,可以待患者呼痛时数1、2、3,再

准确无误地移去艾炷。

(5)麦粒灸的壮数:一般2、3壮,多则5~7壮。麦粒灸多以多穴治疗,重视整体治疗效果,故每穴并不重灸,但总的刺激量较大,故效果也好。

(6)患者的密切配合:在施灸的过程中,患者的治神很重要,意义有三:一是意守病所,加强疗效;二是及时反馈艾灸感觉,以便医生控制刺激量;三是患者在施灸过程中要精神集中,切不可随意移动肢体,如果因移动肢体而医生不能及时将艾炷取下,易烫伤局部皮肤,特别是初次接受麦粒灸治疗或在头面部施灸时更要注意。如果医生在情急时不能拿镊子去除艾炷,可以用手拈除,但动作要快,以防烫伤。

6适应证

麦粒灸临床主要适用于虚、寒、痰、瘀等证。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落枕、肩周炎、面瘫、失眠、痿证、阳萎、头痛、痛经、月经不调、胃下垂、

子宫脱垂、遗尿等症。

7特点

麦粒灸属艾炷灸范畴,与普通灸法相比有如下优点。

(1)节省材料:麦粒灸艾炷小,制作艾炷所需用的艾绒少,节省原料;

(2)定位准确:因艾炷小,施灸时作用部位小而精确,有利于提高疗效;

(3)灸疗效率高:因麦粒灸艾炷小,每一壮燃烧需时少,可以在较少时间内施灸多

次,增大刺激量;

(4)作用深透:制作合格的艾炷燃烧缓慢,作用徐缓而深透,临床疗效好;

(5)易于在头面和四肢远端施灸:麦粒灸因艾炷小,可以在全身各处施灸,特别是在普通艾炷不适合或不能操作的头面部和四肢远端,必要时甚至可以在眼睑痉挛的眼睑局

部施灸。

另外,麦粒灸用水作为粘附剂,使艾炷很容易粘附于皮肤,不容易掉落,也增加了其

适用范围。

三伏灸

三伏灸

天灸疗法是独具中医特色的子午流注时间治疗学与特定中药相结合,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又称发泡疗法,由医生将中药贴于患者穴位上,从而达到灸治的效果,既能防病又能治病,疗效显著,天灸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

三伏天灸疗法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伏天灸,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疗法,属于“冬病夏治”的一种疗法。“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反向思维的运用,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

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针刺(俗称“打伏针”)或艾灸(俗称“施伏灸”)、敷贴,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极好机会,它是采用在穴位上敷贴药物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方法,即在三伏里每伏的头一天,将配好的中药碾成粉末后,制成药膏,分别贴在人体不同的穴位上,过4-6小时后自行取下,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实用。其治疗慢性病效果最佳,天灸疗法能有效治疗各种鼻炎、哮喘、咳嗽、慢支、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痛、腰痛、关节痛等痛症,尤其是提高呼吸系统的抗病功能,有效率高达85%。另外,天灸疗法还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随着空调的广泛使用,“空调病”已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空调开得温度过低,时间过长,使得关节炎的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并向低龄化发展。关节疼痛容易反复发作,在治疗上比较棘手,而天灸疗法简单实用,效果显著,无疑开辟了一条治疗各种关节疼痛的新途径。除了上述症状外,天灸疗法因其温通经络、祛寒逐痹的作用对各类痛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三伏天的日期安排如下:初伏:7月15日,星期天。中伏:7月25 日,星期三。中伏加强:8月4日,星期六。末伏:8月14日,星期二。末伏加强:8月24日,星期五。此时为和煦阳气,是祛散寒气的最佳时机。一些慢性病如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经常性感冒、慢性颈、肩、腰、腿痛、慢性胃炎、结肠炎等,如能在此时进行天灸治疗,对于预防这些病在冬季

的复发有很大的帮助。

天灸方法: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然后用消?u>灸髯咏?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药灸:一、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二、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三、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四、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

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

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推荐】罗老灸法经验谈

罗诗荣,男,生于1923年,安徽合肥人氏,主任医师,现为杭州市、浙江省、国家级名老中医,杭州市针灸学会会长。1938年矢志岐黄,师从伯父罗茂洲。1943年悬壶杭州开业针灸从医。1958年参加联合诊所(杭州针灸专科医院)至今,从事针灸临床50余年。罗老重视督肾证治,善用“铺灸”疗法,享誉海内外。曾发表“铺灸治疗寒湿痹”、“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临床观察”等论文10余篇,其“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课题研究,获浙江省医药优秀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其多次荣获杭州市、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老临证50余年,运用各种艾灸疗法治疗疑难杂症而取得较好疗效,享誉海内外。现

将其临证点滴介绍如下。

重视督肾证治,擅用“铺灸”疗法

“铺灸”又称长蛇灸,是罗老在国内独一继承和发扬创导的独特灸法,临床多作强壮补虚以治疗虚劳顽痹之证。铺灸疗法时间选暑夏三伏天,以白天为宜。取督脉,从大椎穴至腰俞穴。灸料以斑麝粉、大蒜泥、陈艾绒组成。

操作时令患者俯卧,裸露背部。督脉穴(脊柱)上常规消毒后,涂以蒜汁,在大椎至腰俞穴处敷上斑麝粉,斑麝粉上铺5cm宽,2.5cm高蒜泥一条,蒜泥条上再铺以3cm宽,2.5cm高锥形艾炷,点燃艾炷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烧灼施灸,燃尽后,再铺上艾炷灸治。灸2~3壮,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灸后皮肤潮红,让其自然出水泡,在此期间严防感染。至第3d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液,揩干后搽以龙胆紫药水,覆盖一层消毒纱布,隔日1次,直至灸疤结痂脱落皮肤愈合。灸后1个月内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及鱼腥发物等。慎洗冷水,

可用温水,避风寒,忌房事,全休1个月。

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腰肌劳伤、增生性脊柱炎、神经衰弱等。孕妇及年幼老弱者或阴虚火旺之体,不适宜用本法治疗。

1.支气管哮喘案患者,男,16岁,农民,1980年7月16日初诊。咳喘气急反复发作10余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自汗畏风,易外感,呼吸短促,舌淡苔薄白,脉象细弱。法当温肾壮阳助运,补肺益气固表。铺灸2壮。经铺灸治疗后哮喘3年未发,参加劳动至今。未服其

他药物。

按哮喘一证,病由痰浊内伏,感新邪触发,肺失宣降所致。本例证系幼年外感伤肺气,后天失于调养,哮喘又反复发作,肺气受损,病久不愈,累及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而致痰浊伏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气虚易外感,而致咳喘频作,缠绵难愈。遵治病求本之训,用“铺灸”法治之,取其温肾壮阳助运以化宿痰,补肺益气固表以绝诱发之因,

从而使多年痼疾治愈。

2.类风湿性关节炎案患者,女,28岁,农民。1983年7月28日初诊。四肢关节肿痛变形6年余。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少口淡,四肢欠温,畏寒喜暖,经少带多,便溏,关节晨僵,两手指、腕及踝关节呈对称性棱状畸形,肿痛,昼轻夜重,行动艰难,颈部活动受限,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法当补肾壮阳散寒,行气活血通络。铺灸2壮。10月25日回访,各关节肿痛消退,指、腕、踝及颈部活动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做家务。12月27日来院复查:抗“O”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以后经多次实验室检查,均属正常,经追访2年,症状稳定,一直参加劳动,未服其他药物。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常由素体阳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湿邪,迁延日久,内舍肝肾,邪留肢节,脉络痹阻,用“铺灸”督脉意在补肾壮阳散寒,活血通络止痛,增强了机

体的抗病能力,病情从而获得了改善。

3.慢性肝炎案患者,男,28岁,工人,1986年7月13日初诊。右胁下隐痛,纳呆乏力2年余。面色苍白,两胁隐痛,腹胀,食后为甚,纳差,厌油,四肢酸软,溲黄,便溏,舌淡苔白腻,脉象细缓。黄疸指数6u,麝浊8u,锌浊7u,谷丙转氨酶151u,r-谷氨酰转肽酶99u;乙肝表面抗原(+),核心抗体(+)。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期。治拟行气血,调经气,温阳化湿健脾。“铺灸”3壮。8月25日回访,灸后两胁隐痛已除,腹胀消失,纳食增。谷丙转氨酶、r-谷氨酰转肽酶转为正常范围,唯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仍为阳性。3个月后,经多次肝功能检查均恢复正常,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转阴(乙肝三系检查均为阴性)。在此期间未服其他药物。

按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肝气郁结,血运失调,经气不利,则两胁隐痛;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则见神疲乏力,四肢酸软,纳呆脘胀便溏。证系肝郁气结,脾虚湿阻。用“铺灸”温运气血而疏调经气,温阳化湿健脾,则肝郁解,脾运健而病瘥也。

麦粒灸治带状疱疹

在最初发的疱疹首端,找寻水泡较密集的左右二处,俗称“蛇眼”穴上,在疱疹延伸尾端的前后一二处俗称“蛇尾”穴上,常规消毒后,搽以蒜汁,各放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后施灸。并且医者用口对准艾炷,微微吹风,速燃艾火,当病人感到灼痛甚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这样按先“眼”后“尾”顺序灸治3壮即可。如第2d“蛇尾”穴处继续出现红色小疹,可在这些疹点上再接上法施灸1次。也可在疱疹局部周围,用艾条距皮肤2.5cm左右,均匀回旋熏灸10min~15min,至局部温热,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每日1次,连续熏灸3次。以上灸法,可使郁热之邪气从皮毛而出,达到调和营卫,疏通经络之效。治疗本病大多只需灸治1次,水疱逐渐焦头结痂,3~5d即可痊愈。如患者,男,31岁,患带状疱疹2d来就诊。视患者右腹部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 天灸疗法作用机理 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 ●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三九天灸时间

2014?三九寒冬到?又是天灸时 天灸是我国中医瑰宝之一,坚持贴敷对头痛、颈肩腰腿痛、慢性鼻炎、免疫力低下等疾病疗效确切,天灸治疗处方由著名中医专家提供,在临床治疗多年疗效显著。连续3年,有序的连续贴敷疗效更好。 何为“三九天灸”: “三九天灸”是中医冬治“三九”中的一种独特治疗,与夏治“三伏”中的“三伏灸”同属中医治疗学中的“天灸”,它是依据人体经络循行规律和穴位功效,运用年历中24个节气规律和时间治疗学原理,针对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在冬季“三九天”将中药贴敷在特定穴位上而达到治疗祛除疾病的目的。此方法对一些虚寒性疾病也有明显治疗作用,部分病症还可达到根治效果。“三九天灸”治疗时间性强,适应病症范围广,疗效好,儿童、成人及老年人均可以接受。 三九天灸适应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经常感冒(尤其是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如虚寒性胃痛、慢性结肠炎;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过敏、痛经及妇科问题等。 三九天灸时间 头九加强:2013年12月15日--2013年12月22日 第一贴:2013年12月23日--2013年12月31日 第二贴:2014年01月01日--2014年01月09日 第三贴:2014年01月10日--2014年01月18日 第四贴:2014年01月19日--2014年01月27日 御瑶企业灸疗贴调理方法: 每次可跟身体状况增加穴位进行调理,相同的穴位3-5天敷药一次,一般成人10-12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连续三个月。 贴敷后的反应: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贴敷时间及注意事项: 1、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 2、敷贴期间慎食生冷、油腻、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 3、御瑶企业灸疗贴敷疗法针对陈年旧患及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调理时间。 不适宜贴敷的情况: 1、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 2、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3、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 4、妊娠期妇女。

天灸治疗别偷懒连贴3年才见效

天灸治疗别偷懒连贴3年才见效 专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教授.hzh 每年一次的三九天灸12月22日已经开始,还未结束。专家称,天灸穴位敷贴治疗的过程相对于打针 吃药、手术治疗时间更长,需要连续坚持3年(一个疗程)才能看到疗效,有效率可达80%。原则上,一个三九天灸疗程为3次,为了加强和巩固疗效,有的医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增加1-2次。如果可以连续几年都 贴天灸,效果会更好。但若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也不会有副作用,但疗效会打折扣。 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有效补充 天灸疗法(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选择三九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体容易遇寒腠 理不固密,卫外机能不健全容易患呼吸道疾病时,进行天灸治病及保健。 有人问,夏天已经贴过三伏天灸了,是不是就不用贴三九天灸?错! “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补充,可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教授这 样解释:三伏天重在补阳,给身体点“燃料”,以供冬天御寒;而三九天灸重在养阴,给身体补点“水分”,这样来年夏天身体不容易燥热。冬夏共治,疗效相得益彰。番禺玛莉亚医院中医科医生也表示, “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着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连贴3年,有效率可达80%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三天里进行穴位贴敷,也有的人敷过一次或两次药后,觉得症状没有多大改善,不禁怀疑“天灸疗效显着”的说法。对此,李滋平指出,天灸的原理是通过刺激 性的药物贴敷、持续刺激穴位,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周围组织营养,最主要的是起到预防保健、增 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由于天灸贴中还加入一些温经散寒的药物,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消 瘀止痛功效,所以其对颈肩腰腿痛、慢性盆腔炎、痛经等疾病有一定治疗功效。 “三九天灸跟三伏天灸一样,既能治病又能防病,不能机械地比较是‘防大于治’,还是‘治大于防’。况且,中医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防病也可以看作是治病的一部分。” 李滋平说。 然而,天灸贴敷不同于一般药物治疗,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广东省中医院近三年的调查统计发现, 贴天灸的效果一般要连续贴3年才看得出来,有效率可达80%。“如果觉得身体状态改善很多,还可以继续贴一个疗程。” 购药回家自己贴敷不靠谱 每年一到贴天灸的日子,医院往往会挤满贴敷的人龙,等候医生贴药,有市民提出干脆买药回家自己 贴敷。对此,李教授表示反对。由于天灸是药物作用于特定穴位上的一种疗法,穴位的准确与否对疗效好 坏起关键作用。所以,一般不提倡买药回家自己贴敷。需要注意的是,贴药后有很小的几率可能出现局部 皮肤水泡、过敏、破损,由于该疗法是“发泡”疗法,故这些反应是正常现象。但对皮肤容易过敏者,我 们不提倡使用“发泡”疗法,因为水泡可能会引起皮肤破损、瘙痒,影响日常生活。因此,贴药时间过长 引起水泡时,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前来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软膏,并注意饮食控制,不宜食 用“发物”,如鸡、鸭、烧鹅、牛肉、虾、蟹、海产品、花生、韭菜、芋头等;若个别出现皮肤过敏者, 可搽抗过敏药膏并及时前来医院处理。 4类人适合做三九天灸三九天灸适合于体质偏虚、阳虚以及风寒湿型痹症(疼痛)的人群。主要适应症有: 1.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感冒后咳嗽、多痰、虚人感冒等。 2.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虚寒性胃脘痛、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虚性便秘等。 3.疼痛性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劳损、膝骨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等。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盆腔炎、虚寒性痛经、遗尿、夜尿症等。 贴天灸前你必须知道的事1.因天灸药膏中含有较强的刺激性药物,故孕妇不宜进行三九天灸;由于天 灸药物药性偏温,易动血,建议月经期妇女不宜贴药。 2.湿热体质、体温超过38摄氏度患者不可进行三九天灸。

关于“三九”天灸,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关于“三九”天灸,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我中心将于12月开启今年“三九”天灸贴药服务,时间表如下: ◆引九:2019年12月13日-周五农历十一月十八 ◇一九:2019年12月22日-周日农历十一月廿七 ◆二九:2019年12月31日-周二农历十二月初六 ◇三九:2020年01月09日-周四农历十二月十五 ◆加强:2020年01月18日-周六农历十二月廿四 地点:阳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院(连江大道108号) 天灸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皮肤或腧穴中,所以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指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原理,在三伏天、三九天进行天灸的疗法。现代统称天灸为“药物发泡灸”。 三九灸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 2.消化道疾病:慢性腹泻、胃炎、消化不良等; 3.疼痛性疾病:慢性腰腿痛、筋骨肌肉痛、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等; 4.免疫力低下疾病:体虚易感冒等。小儿和老年人因抵抗力低下者,效果尤佳。 天灸的历史

天灸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就有以“蓟”(芥子泥)敷“中巅”(百会)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也载:“斑蝥,主恶疮……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去。”说明当时已用刺激性的药物外敷治病。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关于药物发泡灸的验方很多,该书载“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以发泡截疟:又载“治疔、痈、肿毒,以斑蝥一枚,无足、翅,捻破,复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之封上,候发赤起即揭去”:当时虽无“天灸”之称,但外敷药物发泡治病已被较广泛的运用。 宋代王执中明确提出“天灸疗法”,他在《针灸资生经》中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明清时期天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草纲目》卷十七毛茛条中记载:“山人截疟,采叶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之为天灸。”清朝张璐《张氏医通》中治冷哮灸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堪称治疗哮喘的经典天灸方,被后世广为应用。 晚清外治专家吴师机专著《理瀹骈文》的问世是天灸疗法成熟的标志:该书载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发泡剂型。发泡验方更是不胜枚举,吴氏认为“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提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 中医机理 ①药物发泡对局部的刺激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活血通络、消肿散结的作用。如《理瀹骈文》指出,天灸需“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简介: 天灸疗法是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有治疗作用药物的一种疗法。“三九天”天灸是“三伏天”天灸的延续和补充。 早在《内经》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记载。 三伏天灸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通过穴位贴药防治冬天寒冷时容易复发的支气管哮喘等顽固性疾病; 三九天灸则是在一年最寒冷的时候,通过穴位贴药来加强三伏天的作用,提前预防冬天容易复发的疾病。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够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 天灸疗法适应症: 1.肺系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感冒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消化不良等。 3.部分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4.亚健康人群:心慌、疲倦、失眠、消化功能下降、经常出虚汗、怕冷等。 天灸疗法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恶性肿瘤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 3.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天灸治疗每次贴敷时间

儿童:30分钟内 成人:30-90分钟为宜。 若自觉皮肤灼热难以忍受,可以提前揭除药贴,以防灼伤皮肤形成水泡。揭除药贴后,宜以柔软的纸巾擦拭干净,忌用冷水清洗贴敷部位。 贴药地点和时间: 地点:广宁县人民医院门诊三楼中医康复科 时间:8:00-12:00,14:30-17:30 天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衣着:天灸当天宜穿宽松,易于暴露贴药部位的深色衣物,不宜穿紧身衣服,连衣裙。不宜穿颜色太淡的衣物,以防药物粘在衣物上,影响美观。 2、饮食: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类等),戒食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 3、其他:天灸当天忌洗凉水澡及游泳。

天灸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简介 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主要种类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 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

三九天灸

一年两度的天灸日子又要临近了,很多人开始打听天灸,所以这一期就讲讲天灸。 天灸疗法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借助一些中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调整气血,以达到防治一些疾病的方法。这个说法其实没有说出天灸的精髓。天灸不用火,而是借助天力,在特定的天时,用一些特定的温阳利气的中药贴在特定的穴位,以补充人体阳气,以祛除体内的寒邪,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天灸分两种:夏天的天灸叫三伏天灸,冬天叫三九天灸。中医历来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夏补三伏,顾名思义是在夏天炎热的三伏天里做,而三九天灸是在冬至开始后的二十七天,这一段时间是比较冷的天气,跟三伏天相对应。为什么要在这两个时间段做天灸,而不是其他时间呢? 中医讲“天人相应”,天地之间的阳气一年中一升一降,循环一次,看看日历上的二十四节气就知道,阳气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两个天灸,一个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段,一个是阳气潜伏刚抬头最弱的时段,这两个时段做天灸,说白了,给力!在夏日三伏天里做,借天时驱邪外出;在冬日三九做,可以在身体的阳气像小孩没能站立独自走路时,扶一把,让阳气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以更好地抵抗外邪。其他时段帮忙有限。 有相当一部分人听到天灸,好像赶时髦就要去做了,可是,天灸不是万能的,它有适宜人群,并不是所有人都合适。那些常见的慢性病,比如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腹泻、慢性风湿病,免疫力差,因为身体虚弱,寒邪长期盘踞折磨的病人,比较适合天灸。这一类人因为身体阳气较弱,容易感冒,在寒冷的天气刺激下,容易上述这些病,而且是耐热不耐寒。相反的,那些容易上火、燥热、皮肤过敏偏实体质的人就不太合适了。 这里只是略讲。天灸对慢性病的效果还是有些,但毕竟是一种保健方式,所以现在的医院有些要求最好能连续做三年。疗效的好坏当然跟配方和选穴应该关系蛮大,平时的饮食起居保养也是很重要。以上仅供参考。 三九天灸时间: 引九:2017年12月13日周三 一九:2017年12月22日周五 二九:2017年12月31日周日 三九:2018年01月09日周二 加强:2018年01月18日周四 治疗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痛症: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 儿科疾病:调节免疫、增强体质、体虚易感冒、厌食、腹泻、遗尿、消化不良、汗证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