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
三伏灸处方
三伏灸参考穴位(六次天灸,各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哮喘、慢支炎、肺气肿、咳嗽:
(一)天突穴、大椎穴、身柱、肺俞穴、丰隆。
(二)定喘穴、风门穴、脾俞穴、足三里、膏肓。
(三)膻中穴、百劳穴、命门穴、肾俞穴、关元。
六次天灸,三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2、过敏性鼻炎:
(一)百劳穴、肺俞穴、膏肓;
(二)大椎穴、风门、脾俞;
(三)大杼穴、肺俞穴、肾俞、足三里
3、易感冒(预防感冒):
(一)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
(二)定喘穴、膏肓、命门。
(三)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
二、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肠道炎:
(一)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天枢、中脘、足三里。
(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虚寒性便秘:神阙、足三里、气海、天枢。
三、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
(一)内关、心俞、大椎。
(二)郄门、巨阙、脾俞。
(三)心俞、胃俞、足三里。
2、高血压:神阙、内关、肝俞、太溪、涌泉。
四、骨关节疾病:
1、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大椎、肾俞
2、颈椎病:华佗夹脊阿是穴
3、腰椎病: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五、儿科病:
1、遗尿: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命门。
2、小儿疳积、食积(消化不良):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天枢。
3、小儿哮喘:参考前面。
谨慎贴敷:发热患者;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皮肤过敏患者、接触性皮炎者;孕妇;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灸类疗法天灸技术操作规程
天灸技术操作规程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
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操作方法】(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
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Iffi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于颊车、额髅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4)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脸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喝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
【注意事项】(一)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
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
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
(三)施灸的禁忌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二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
三九天灸配方推荐
三九天灸配方推荐三九天针灸最好的配方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九天灸配方推荐,欢迎大家阅读!三九天灸配方推荐穴位敷贴药物配方:麻黄、细辛、白芥子和甘遂,按3:3:3:1的比例配制。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细辛: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
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甘遂:泻水饮,破积聚。
通二便。
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癥瘕积聚,二便不通。
制作方法:用粉碎机打粉后再用200目筛筛均匀。
用鲜姜榨汁调和以上备用药粉和成黄豆粒大小的小丸,现用现制,做好了应该马上用,不然药物中的一些成分会挥发掉。
用胶布固定在选定的穴位上,成人每次敷贴2小时,小孩每次敷贴1小时。
艾灸对人体有哪些好处?人体拥有神奇而强大的自愈力。
这是我们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的能力。
古代先贤形象地把它称作“正气”,概而言之,从人生命形成的那刻起,我们人体固有的“随身医生”——自愈防护系统,便同时形成并在我们身体里安家落户了。
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指的是在病人康复过程中,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只占百分之三十,身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也就是修复自愈力的过程。
尽量依靠自愈力来治愈疾病,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
自愈力就象人的某些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发挥它的作用,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弃它于不顾,一味寻医问药追着疾病跑,它就会越来越弱,被放逐于身体的角落。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增强和复原人体原本的自愈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天灸
天灸技术一、技术适应症1、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诊断标准。
2、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级轻、中度者。
二、禁忌症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划分为重度,重危者。
3、孕妇、血证、发热、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三、技术特色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后,预期可减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
四、治疗方法1、药物配备白芥子40% 、细辛40%、甘遂10%、元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1)肺腧、胃腧、志室、膻中(2)脾腧、风门、膏肓、天突(3)肾腧、定喘、心腧、中脘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1次1组,3组。
3、方法及疗程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一小时,10天贴一次,治疗3个月,共9次。
五、技术关键环节1.贴敷前向患者讲明该技术的特点,患者应坚持治疗,完成疗程。
2.正确取穴,保证疗效。
六、注意事项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及易致化脓食物,贴药当天避免冷水浴。
七、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可能引起并发症,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擦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
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天灸疗法概述
灸法
火热灸法:艾炷灸 艾卷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 非火热灸法:灯草灸 天灸 化学灸
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定义 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 天 灸,又称发泡疗法,它是用对皮肤有
刺激性的药物(如白芥子,斑蝥等)敷 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发 泡,甚至化脓,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机理
由于“天灸”所用的药物多为辛温性质的, 通过药物与腧穴经络的双重作用达到温 阳利气,驱散寒邪伏痰,使肺气升降正 常,温补脾肾,通经活络,增强机体抗 病能力的作用。
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适应症
①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②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 ;③频发感冒尤其是小儿反复感冒、咳喘; ④虚寒性胃痛、腹痛、慢性腹泻; ⑤寒湿性关节痛、老寒腿、冻疮。 虚寒型的慢性疾病 “天灸”一定要讲究辨证,只有对“证”了,才能
1.3.2中度稍事活动气短,喜坐位,讲话常有中断,呼吸频率 增加,可有辅助呼吸肌活动和三凹征,双肺闻及响亮、弥漫哮呜 音,有出汗,时有焦虑或尚安静,脉率100~l20次/分,使用 , 激动药后PEF占正常预测值或本人平素最高值50%~70%,PaO, 60~80 mmHg,PaCO,
1.3.3重度休息时气短,端坐呼吸, 讲话单字, 呼吸频率常 >30次/分,常有辅助呼吸肌活动和三凹征,双肺闻及响亮、弥 漫哮呜音,大汗淋漓,常有焦虑或尚安静。
目前
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广东省中医院 3.64万人次
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分类
天灸的分类:直接发泡法和间接发泡法。 直接发泡法是将药物直接贴敷于人体敏感的穴
第一章天灸疗法概论
天灸疗法讲义第一章天灸疗法概论第一节天灸概述一、天灸的含义天灸是指利用有刺激性的药物,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通过刺激相应的腧穴或患处,调理脏腑,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达到医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因为其能够引发皮肤局部起泡因此也叫做“发泡灸”;相关于火灸、艾灸来讲,因为不需要热源,因此也叫做“冷灸”;利用药物本身对皮肤的刺激性就能够够达到灸的成效,因此也叫做“自灸”。
古代天灸一词并非是发泡灸的专出名称,含义有四:一是指发泡灸。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所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
谓之天灸。
”(《针灸资生经第三·疟》)即天灸是一种医治疾病的方式。
既本书所讲天灸外治法。
二是指露珠灸。
“露珠,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
”(《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 三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石龙芮,今有两种,水生者叶光而末圆,地生者其叶毛而末锐,入药用水生者,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臂上,一晚上作大泡如火烧,是也。
”(《苏沈良方·卷第一》)《本草纲目别名录》记载:“毛茛(毛建草、毛堇、自灸、水茛、天灸、猴蒜)”(《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石龙芮、毛茛别名都叫做自灸、天灸,与其功能有发泡作用有关。
四是指朱贴贴顶。
明徐春甫在其月令摄养中曰:“八月七日沐,令人伶俐,十日以朱贴小儿头上,名曰天灸,以厌疾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是用来预防疾病的一种方式。
二、艾灸与天灸灸,《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中医的火灸法起源于远古时期,与火的发明有关,从用树枝灸到用艾灸,从单纯的艾灸进展到隔物灸、瘢痕灸、雷火灸,慢慢形成了灸法体系。
一样有火参与的医治方式为灸法,天灸是用自然界生长的药物做为刺激物,刺激腧穴或局部产生类似火灸的效应,因此被称为天灸。
药灸疗法及七种药灸制品配方
药灸疗法及七种药灸制品配方从古到今之灸都单用艾叶作条温灸治病,只用于治疗风、寒、湿之类疾病,治病种类少而单一,还多是结合针法治疗。
我们发明将各类中药制末和艾绒制为药灸,这样配入的中药就能借艾灸温热之力进入经络、肌肉、筋骨及脏腑各部治病,并能随各种配入中药的不同而治疗各科疾病,扩大了治疗范围且疗效神奇。
这是古今中外的新发明,故请保护专有发明权利。
七种药灸配方如下:1.癫痫晕痛神灸:明麻10g、川芎30g、菊花30g、牙皂10g、檀香10g、全蝎10g、梅片10g、寸香5g、艾叶500g,诸药为末,和艾叶制为神灸,外用熏灸。
功能:清热熄风,祛痰、行气,活血通络、开窍,止痛、晕、痫。
主治:风、热、痰、气滞、血阏所致的癫痫、眩晕、疼痛。
2.头面五官止痛神灸:玄胡50g、细辛50g、羌活30g、白芷30g、梅片10g、寸香5g、艾叶500g,诸药为末,和入艾叶制为神灸,外用熏灸。
功能:散寒祛风,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头面五官疼痛。
3.行气止痛神灸:檀香30g、沉香30g、玫瑰20g、橘花20g、梅片10g、寸香5g、小茴20g、艾叶500g,诸药为末,入艾叶制为神灸,外用熏灸。
功能:理气、止痛、消胀。
主治:胃、肠、肝、胆病的气滞胀痛,经期小腹胀痛。
4.活血止痛神灸:乳香30g、川芎30g、玄胡50g、血竭30g、梅片10g、西红花20g、寸香5g、艾叶500g,诸药制末,入艾叶制为神灸,外用熏灸。
功能: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治疗气滞血瘀的胃、肠、肝、胆疼痛及痛经等病。
5.四痹神灸:寸香5g、独活30g、羌活20g、地龙10g、和尚偷绣鞋10g、樟脑10g、乳香15g、金钱落地10g、艾叶500g,诸药制末,和入艾叶做条,外用熏灸。
功能:散寒祛风,除湿、止痛、行瘀、消肿、消痹。
主治:风、寒、湿、瘀、痹。
6.一号神灸:和尚偷绣鞋5g、金钱落地5g、独活10g、没药20g、牙皂20g、天麻10g、香附10g、当门子5g、樟脑15g、艾叶500g,诸药制末,入艾叶制为神灸,外用熏灸。
冷灸11法
冷灸11法冷灸法冷灸法,亦称天灸法、敷灸发泡法、无热源灸法。
是指用某种或几种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中药或草药作成适当的剂型涂抹或贴敷于穴位或病所。
通过刺激肌表使之充血发泡而达到类似灸法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虫元见于……以蒯角印其中颠”,指用芥子泥贴头顶中央治病的冷灸之法。
天灸法一词,则见于《针灸资生经•卷三》:“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本法与穴位敷贴疗法相似而有区别,后者虽亦同为敷贴穴位,但不使局部穴区充血发泡。
漆灸【概述】漆灸法,源于民间,在古籍中未查见。
它是采取叩剌加上有色药物敷灸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疗法。
因治疗后局部可出现色斑,故名漆灸。
本法具有针药双重作用,其中,麝香等药物有辛温开窍、通络散瘀之功效,精墨有收敛止血作用,再加上酸温活血之醋和七星针叩刺皮肤,令药气直达病所,从而使痹阻的气血得以畅行,达到益气活血通络的目的。
本法临床应用的地区尚较局限,报道的资料也不多,仅供读者参考。
【操作方法】灸药制备取适量陈醋倒入砚池中,其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麝香、樟脑及蛋清少许,用精制香墨研磨成均匀糊状,以滴在纸上不易散开为度,然后倒入容器中密封备用。
具体操作常规消毒所取穴位,用棉签蘸取灸液分别点敷穴位,然后用特制七星针(一般可用0.45mm~0.5mm规格的不锈钢针灸针焊制而成)叩刺所点敷的穴位,要求叩剌力量适中,部位准确,叩刺次数为5~7次。
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轮流选用。
7~10 次为一疗程。
【主治病证】漆灸法主要用于陈旧性损伤、瘀血内阻、风湿疼痛等病证,对临床上较棘手的腕管综合症、跟骨骨刺、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等亦有较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1.应用本疗法时,必须注意针具和皮肤的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的发生。
2.面部及其它体表易暴露的部位不宜用本法。
【病案举例】张××,女,57岁,1995年2月15日就诊。
天灸疗法PPT课件
•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 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 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 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 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 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 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 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 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 例如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 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慢性支气管炎,以 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 计3个月,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支气管哮喘,临 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 泡沫痰,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 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脾为生痰之 源”,脾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 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 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 咳。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 的空气少,就上气不接下气。内脏的虚弱,功能 低下,这是致病的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 低下有关。
• 是在三九天进行,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 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 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 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同时,三九天灸还可以 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
• 三九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果: •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 炎 ●体虚感冒咳嗽,虚寒头痛 ●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慢性腹泻 ●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关 节骨性关节炎
•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 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 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 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 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 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 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 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家传的天灸秘方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 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肺俞(见劳伤。) 灵台(六节骨下窔中。) 气海(见劳伤。)
奇方绝方专治牛皮藓
取霜打桑叶一大把,大炉灰渣一大块(透明的为好)花椒一大摄,食盐一小摄,大料一个,蒜辨一大块,加水3000ml左右,煎熬好后,先薰后洗,每付药可洗3天,40天可愈。禁忌:三年内不能吃牛羊肉,和白酒。如有不明,请留言
A组:全蝎50 僵蚕20 白附子20 蜈蚣9条 生马钱子9 冰片3 樟脑6 麝香1
每穴只贴8-12小时便取下,用无菌针刺破灸泡防出毒液。
病例某男40岁患有肱骨外上髁炎5年,曾经做封闭针灸针刀治疗10余次疗效不佳,我用天灸3次即愈,随访2年无复发。 原发痛经:在L5棘突下找到压痛点,按压一分钟,针后拔罐,自己试试就知道疗效如何了
艾灸与天灸
艾灸与天灸一、适应症凡是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痞块、寒性胆病、头部和四肢的“黄水”症、瘰疬、炭疽、虚热证、神经错乱、健忘症、脉病、热病的后期等,皆可用火灸法施治。
总之,凡是“培根”与“龙”型的寒性病、脉病、“黄水”病等,皆可以火灸施治。
二、禁忌症所有的热性胆病、血病、五官疾病、男女生育脉道病等,均禁忌火灸施治。
在脉位于前后阴之间的会阴部,有三脉并行,中为水脉,右为命脉,左侧即为在脉。
此外,在阴毛之间隙上部有一动脉,该处亦不宜艾灸,误灸则阳痿不举,但对老年人、两性人及欲求绝育者,亦可破例灸治。
三、艾灸的制作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待干后,用棍把它打碎,再揉成团。
艾绒团的大小因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
一般做成下宽上尖的圆锥体,便于点燃。
用于关节者,大小如拇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和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四、灸治部位艾灸取穴,包括依据病人自诉症状部位定穴(阿是穴)和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两类。
阿是穴患病的穴位按之则疼痛而且舒适,按后肌的,恢复原状,脉象数,疾病在何处即在何处火灸。
医生选定穴位1.背部穴位第一椎为“龙”穴,主治疯癫、痴呆、颤抖等疾病,左右旁开各一寸,连同本穴三处进行灸治,对老年病人最有良效。
第二椎为“赤巴”穴,用于治疗寒型“赤巴”病、瘿瘤、上肢沉重等症。
第三椎为“培根”穴,用于治疗肺、心、头部病症,如鼻塞不通、口干舌燥等症。
第四椎为母肺穴,第五椎为子肺穴,用于治疗目中流泪和风痰入肺等病。
灸四椎三口,治食不知味,肺病胸痛,陈旧热病及高热昏迷等症;灸五椎三口,治肺病咯血,瘟病,背部刺痛及恶心呕吐等症。
第六椎为心包穴,第七椎为心窍,火灸主治疯癫、心跳、昏厥、“培根”与“龙”的合并症。
第八椎为膈膜穴,第九椎为肝窍,火灸主治噎气、呕吐、肝区和膈膜疼痛、受寒疼痛、肝脏痞块、“培根”与“龙”犯肝等症。
第十椎是胆穴,主治消化不良、目黄、胆痞瘤、呕吐胆汁、经常头痛、胃火衰败等症。
天灸秘方
天灸秘方天灸秘方。
天灸之后是有疤痕的,不太敢用。
蓖麻仁10 红娘子3 斑蝥3 樟脑少许共研为丸绿豆大小备用。
适应症;各种痛症。
软组织疼痛贴压痛点,鼻窦炎贴印堂立效。
每穴只贴8-12小时便取下,用无菌针刺破灸泡防出毒液。
病例某男40岁患有肱骨外上髁炎5年,曾经做封闭针灸针刀治疗10余次疗效不佳,我用天灸3次即愈,随访2年无复发.原发痛经:在L5棘突下找到压痛点,按压一分钟,针后拔罐,自己试试就知道疗效如何了.舒鸿飞老师外用方云南白药治疖案1:李某,男,5O岁,2004年5月17日初诊。
右额生疖肿数天,约一角硬币大小,色红,按之疼痛,服消炎药少效。
舒师诊其舌红苔黄,脉之浮数,认为是热毒所致。
嘱其用云南白药适量,以食醋调成糊状,置消毒纱布上,外敷患处,用胶布固定之。
每日睡前洗净患处再敷,次晨取下。
如是3日而愈。
按:疖多为热毒蕴于肌肤,导致气血凝滞而为患。
云南白药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和消炎散肿之功,用之则气行血畅,炎消肿散,故有较满意的疗效.2 明矾葱白治疗疮初起案2:舒某,男,9岁,病发于1995年7月。
其母代诉:患儿初起时右手食指顶端仅为一绿豆大小颗粒,继之红肿疼痛,且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
舒师据《验方新编》所载:以明矾一两碾细,葱白七个捣烂,混匀后外敷患处,并禁辛辣厚味。
不意次日热退,红肿疼痛明显减轻,至第3日红肿完全消退。
按:疔疮为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为病。
本例所患即蛇头疔,所幸尚属初起,故用外治法,以缩短疗程,减少痛苦。
《本草纲目》谓明矾能“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可“治痛疽疔肿恶疮”。
葱白辛温,能疏畅肌表,有利于邪毒外透。
二药合用,既能解毒消肿,又能疏表驱毒,因而能取佳效.功能性子宫出血.地榆,贯众.白头翁.各30-50克.水煎1-3次愈特效.门金穴疗痛经水沟疗急性腰扭伤绝骨穴疗落枕合谷疗牙痛大椎灸疗鼻塞、过敏鼻炎、鼻流清涕等涌泉疗癔瘫玉枕疗口腔溃疡中渚疗颈痛手法不用介绍了吧,意会的难言传。
天灸治病
天灸天灸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
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
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
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二、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
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
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三、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
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四、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蒜泥灸
蒜泥灸蒜泥灸属于天灸。
天灸也称自灸,为非热源性非艾灸法,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灸法,其主要方法是用斑蝥、大蒜泥、吴茱萸、白芥子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位上覆盖包扎,使其局部产生刺激或发泡,从而达到灸治目的。
本文主要介绍蒜泥灸。
蒜泥灸【施灸方法】先将所敷穴位或患处用75%酒精消毒,再将新鲜大蒜捣成糊状,涂在选定的穴位上或患处,每次涂5-10分钟,局部感到灼热为度,即可去掉蒜泥。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nv)、咯血、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高血压病、腹泻、痢疾、呕吐、胃痛、痛经等。
【注意事项】(1)有的穴位或患处贴上蒜泥容易脱落,所以在所贴蒜泥上再贴一小条胶布固定更好。
(2)蒜泥面积直径以1-1.5cm较适合,即以贴敷面积大一点为佳。
(3)蒜泥在穴位上最多贴10分钟,一有灼热感立即去掉,否则将烧灼起泡。
一旦时间过长起了水泡,可用消毒的针刺破,放出液体,涂上龙胆紫,再用消毒纱布固定即可。
1、头痛头痛是临床常见自觉症状之一,可出现于许多急慢性疾病之中,在现代医学中,头痛常见于感染性疾病、高血压、颅内肿瘤、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而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辩证】(1)气血不足:头痛绵绵不愈,肢体倦怠,兼有气短心慌,每在劳累后病势加重,舌淡。
(2)肝火上炎: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耳暴聋暴鸣,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苔黄腻。
(3)痰阻清窍:头痛,头沉重如裹,肢体沉重,困倦,恶心,口中粘腻,舌苔白滑则腻。
(4)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痛,两目干涩,口干或心烦,失眠,潮热,舌质红。
【治疗】(1)气血不足:治宜补气养血。
取穴:蒜泥灸(敷灸)灸足三里、中脘、大椎个10分钟。
(2)肝火上炎:治宜清肝泻火。
取穴:蒜泥灸灸双侧太冲10分钟、灸双侧列缺10分钟,灸行间10分钟。
(3)痰阻清窍:治宜祛痰止痛。
取穴:蒜泥灸(敷灸)灸公孙10分钟、灸内关10分钟、灸大椎10分钟。
2017年02月11日天灸秘方
2017年02月11日天灸秘方天灸秘方。
蓖麻仁10 红娘子3 斑蝥3 樟脑少许共研为丸绿豆大小备用。
适应症;各种痛症。
软组织疼痛贴压痛点,鼻窦炎贴印堂立效。
每穴只贴8-12小时便取下,用无菌针刺破灸泡防出毒液。
蜈蚣鸡蛋治疗急、慢性肾炎36例,获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治疗方法:蜈蚣一条,生鸡蛋一个。
将娱蚣去头足焙干为末,纳入鸡蛋(先打一小洞)内搅匀,外用湿纸及黄土泥糊住,放灶内煨熟,剥取鸡蛋吃,每日吃一个,7天为一疗程,病不愈隔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1 肩周炎 1.健侧肾关,外三关之中关。
2.按脾经,在大腿上找结节,压住、揉。
2 乳腺增生因坐月子受凉,现背部凉、乳腺增生轻度,小腹凉,手脚凉,膝盖疼,手指不灵活。
放血:委中、委阳;中指尖,第三节指缝,掌心。
木火穴:中指背面远端指缝中点;沿皮横刺,向小指头方向。
可加董枢穴,三焦经原穴阳池穴(风府穴与哑门穴之间)晚上5—9点灸艾条。
另外,宗经两侧拨开,再按足底反射区的“胸腺”,15分钟,肿块消失。
3 妇科疾病中年人以肝郁居多;青年人为肾亏;而老年人脾虚、肾亏。
用火主穴(肝郁),下三皇(脾肾双补)4 丰胸(1)补肾:下三皇,加强穴:灵谷,太白(大肠经)。
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也行。
(2)调肾经、肝经、心包经,用门经,火种相配。
上臂:用手捏心包经所过之处,有小颗粒,也可拍打。
5 乳房过大在足胃经,小腿区域放血。
6 乳头缩进如果乳头突然陷进去,是肝脉绝。
如果本来就陷的,只是肝缩。
7 乳腺炎红肿病,在大陵穴到肘横纹之间,心包经上选7个点刺血。
8 产后缺乳补脾胃、疏肝。
(轻揉宗筋)9 胸闷、憋气胸闷、憋气,双肩架着:自述胳膊疼了5年,同侧腿麻了4年。
小腿上瘀络,放血,止。
10 咳嗽是肺,肺失宣降的功能,还有是肾不纳气,引起。
二十六岁女孩,咳嗽7个月,起因是生气时感冒咳,是由于肝引起的咳嗽。
怒伤肝,金难伐木,要疏肝。
肝与大肠别通。
皮肤的呼吸出了问题,如何打开皮肤:抓皮、击打、擦皮。
民间治病绝招之发泡疗法
民间治病绝招之发泡疗法(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鹤膝风、黄痘型传染性肝炎、疟疾、白喉、小儿消化不良、颜面神经麻痹、过敏性鼻炎、牙周炎)发泡疗法又称天灸疗法和水灸疗法。
是用一些能引起发泡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斑蝥等)捣碎敷在一定穴位上,使之发泡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发泡疗法都有详细的记载。
【操作方法】根据病情选择发泡药物,常用的发泡药物有大蒜、斑蝥、白芥子、鲜毛莨、巴豆、红娘子、吴茱萸、甘遂等,一般只选用一二种。
根据病情确定发泡的穴位(或部位)。
将发泡药物捣如泥,敷在选定的需要发泡的穴位(或部位)上,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好,不要将药弄掉或滑脱到别的部位去。
敷发泡药后停一段时间,有的4小时后敷药处即起小泡,有的6小时后起泡,有的10小时后起泡,有的1日后起泡,有的则需3天后才起泡。
待起泡后,揭去敷药。
将水泡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
发泡处的皮肤愈合恢复后,还可再次发泡。
【主治病症】一、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将斑蝥、石黄各等量研为细末,放在粘性强、不漏气的小膏药中心(若漏气,则不宜发泡),贴在关节病灶部位。
如关节腔内积液过多,须先用注射器抽尽其中积液,然后发泡。
大关节贴4张,贴成梅花形。
腕、踝等较小关节贴3张,指关节贴1张,贴在外侧。
24小时后(冷天可稍延长>将膏药取掉,表皮即起水泡。
将水泡表皮剥落干净,揩干黄水,再贴上膏药。
膏药须将大贝9g、花粉9g、赤芍9g、青黛9g,煅石膏120g、冰片2.4g,共研细末,拌匀入膏药内摊贴。
24小时后再将此膏药揭下,贴上发散膏药(将桂心6g、公丁香6g、甘松9g、血竭9g、山羊血9g、制乳没各15g、麝香1。
5g,研极细末,拌匀入膏药内),经四昼夜取下。
在贴第3次发散膏时,患处有奇痒,不要轻易取下,也不要抓搔。
如此3个疗程(约六七天为1疗程),可以治愈。
当1个疗程结束后,须停数日,待发泡处的皮肤愈合恢复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最全艾灸处方
最全艾灸处方本书所列之灸法处方,也可以用于针法,由医师临床斟酌,灵活运用。
治疗总则,《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大意是说,属实的病证就要用泻法,属虚的病症就要用补法,属热性的病症刺针就要快速,属寒性的病症就要留针,阳气不足而下陷不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取治于本经,虚实夹杂的病证就要分经推求,调其虚实。
临床上具体应用时,凡属实热的病证应泻宜针;凡属虚寒的病证应补宜灸。
但又不能完全以补泻来分针灸,而是针亦有补泻,灸亦有补泻,要在方法上运用技巧。
灸疗原则大致如下:•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佳。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1、常见症状及杂病【头痛】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偏头痛】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盗汗】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腹水】肾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孙、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
2、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哮喘】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咯血】肺俞、曲池、尺泽、三阳络、郄门、血海。
【衄血】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泽、温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肾俞、次髎、委中、承山。
【脚跟痛】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毛茛
毛茛草发泡疗法治疗肝炎375例收藏本文分享发泡疗法,《梦溪笔谈》称之为“天灸”, 《本草纲目》称之为〔“自灸”。
笔者自1979年5月~1984年11月,应用毛莫草发泡疗法治疗传染性肝炎375例,有效率达96帕,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检查明确诊断。
375例肝炎中,男252人,女123人;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一其中20岁以下者16人。
二、药物及用法(一)药物制备:夏、秋时节,采集新鲜毛蓑全草,并连根须,洗净阴干切碎,加入食盐少许,捣成药糊备用。
制备好的药物切不可超过4小时以上再用,否则,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二)用法: 1.将药糊放入直径约4厘米的酒杯内(或链霉素瓶的橡皮盖凹内),以平口为度,不要压紧。
2.倒扣酒杯在所取的穴位上。
两种穴位任选一组:①列缺穴,肝俞。
②上臂三角肌范围内,足三里。
两组也可交叉使用。
3.外敷后用脱脂棉条围在杯周围,再用胶布固定,防止药液外流。
4.敷药20~60分钟左右,病员即觉有蚁行之感,进而产生烧灼感,此时即可除去上药。
如发泡,不必刺破,任其自行吸收。
发泡比较大的,可用注射器吸出液体。
5.放泡后,局部用无菌敷料覆盖。
如果局部有渗出液,可以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天灸的配方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烘干磨粉,可加冰片少许。
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cm,厚约0.5cm大小饼状,正中可放少许麝香,备用。
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定喘(双)、膏肓俞(双)。
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cm×2cm大小的姜片备用,取精细艾绒制作成底阔1cm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数壮,每次敷贴药饼前先于大椎、风门行隔姜灸,每穴灸3壮,灸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4cm×4cm的风湿膏固定。
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于每年夏季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
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
按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
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品。
7月14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独家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医冬病夏治学术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代表参加,1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操作、方法、经验等各方面发表了主题发言,浅谈“冬病夏治”,引发了与会代表对中医冬病夏治疗法的学术讨论与理性思考。
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冬病夏治应“顺时达变”冬病夏治是具有中医特色、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疗法,但它既不能包罗百病,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必须正确把握,科学运用。
其应用原则是:整体认知、把握先机、顺时达变、辨证求本。
现在是“夏天敷贴热、冬天膏方热、南方凉茶热、北方药酒热”,归根结底,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东西地势迥异,南北气候不同,民众的生活习性差别很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尽相同。
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原则,在不变的主导思想下寻求百变的防治疾病的途径,是中医学活的灵魂。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属阳虚类型者,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冬病夏治”的治疗,它并不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继承创新,开拓适宜病种,如现在社会上关注的热点:戒烟。
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冬病夏治”体现了丰富的中医思维智慧中医认为,人如果能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生命的节奏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进行调整,就能延年益寿。
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
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正如张介宾所言:“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中医气机升降出入学说与《易经》的卦象相互为用,《易经》震、离、兑、坎等四卦象则具体演示了春夏秋冬四气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变化。
“冬病夏治”基于中医顺时养生、治病、调体的原则而生,指对冬季好发、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及阳气虚之体,在夏季时借助自然旺盛之阳气,通过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好转甚至治愈。
冬病夏治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运用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势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生活方式与阳虚质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现代社会,提倡冬病夏治,不仅要借助药物去养阳祛寒,亦需从生活方式调摄去养护阳气,方能全面突显冬病夏治的意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苏惠萍教授:“冬病夏治”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肺系“冬病”如:慢支、慢阻肺、哮喘、慢性鼻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等,通常具有反复发作,冬季或受寒后复发加重等特点,这些病人的中医病机大都为素体阳气亏损,伏痰血瘀为病理基础;夏季人体阳气得天助而正盛,寒痰伏饮受制而邪衰,正盛邪衰,病情相对缓解。
东直门医院的冬病夏治开展,一是辨证选药:辨舌象,分虚痰瘀;二是辨病取穴:分疾病,选穴位;三是内外同治:三伏贴,加内服。
对于冬病夏治的内服治疗,患者、医生过去重视不够,应需提高意识,并且一定要强调辨证治疗,以扶正为主,标本兼治。
此外,冬病夏治贵在坚持。
“冬病夏治”是针对“冬病”稳定期的治疗,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意义在于减少发病,减缓病情进展。
因此即时效果往往不明显。
一些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常难以坚持三年的治疗。
需要健康知识的普及。
中医“穴位贴敷”外治法不是万能的,只是疾病治疗方法的一种,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
医务工作者应科学的去对待。
一方面指导患者了解适应症,不能盲目跟风。
二则要正确合理的联合内服药物治疗,并指导长期服用其他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贴敷期间的合理用药。
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杨思进教授:冬病夏治成为医院新品牌2011年,医院三伏穴位敷贴服务达2.76万人次,较好地带动了医院相关科室发展,三伏天结束后,相关科室住院、门诊人次增长明显提速。
同时,医院开展冬病夏治对川滇黔渝地区蓬勃开展冬病夏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医院将“冬病夏治”项目作为医院的一次事件营销活动,产生“眼球经济”,医院社会关注度不断高,取得了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具体做法是,医院充分利用传媒力量,宣传冬病夏治理念。
一方面,医院组织专家在电台参加冬病夏治现场直播,在电视台播放冬病夏治专题宣传片,并在在报刊、网站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
另一方面,医院依托健康教育学校,宣传冬病夏治。
不仅在医院门诊大厅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还积极走进机关、走进社区、农村,向广大市民、基层医务人员和农村居民推广冬病夏治。
此外,医院先后多次组织义诊活动,提供义诊、咨询达3000余人次,发放健康科普宣传资料5000余份。
在服务上,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也下足工夫,不断优化流程,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如:医院特地将挂号、收费、敷贴、中药调理全部集中在门诊大厅完成,让患者享受一站式服务,免去来回奔波之苦。
此外还专门设立女性敷贴区,体现人文关怀。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力宁教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哮喘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儿科肺炎喘嗽协作组牵头单位。
本专科开展有多种中医、壮医的特色疗法:药物敷背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纳气敷脐散”、“敷脐疗法”、“药浴风蛋”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火罐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枢经刮痧疗法、壮药清解液雾吸疗法。
小儿皮肤嫩薄,毛细血管丰富,穴位贴敷时药物更易吸收,疗效较成人更迅速,有研究证明,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能够提高呼吸道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呼吸道抗病能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同时,穴位贴敷对于小儿来说,无打针之无痛、无吃药之苦,接受治疗的依从性相对较高。
因此冬病夏治位贴敷是防治小儿肺系疾病的有效方法。
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邪后有易虚易实的特点,治疗上在开闭宣肺清热化痰的同时强调保护正气,注重扶正早期介入。
须注意的是,应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疾病种类进行判断,是否适宜使用贴敷疗法。
如:平喘咳外敷散(自拟方),由白芥子、细辛、甘遂、皂荚、五倍子、冰片组成。
第1穴位组方:大椎、定喘、肺俞——阳气相对不足者。
第2穴位组方:膏肓、肺俞、天突——用于痰湿明显者。
加减配穴脾俞、肾俞穴。
适用于: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辽宁省中医研究院,于雪峰教授: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评价穴位贴敷疗法的优点可以用“简便廉验”来总结。
“简”:组方简单,伏灸穴位贴敷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为4~5味,另有1味引经药。
组成简单,有效成分明确。
操作简单,所选腧穴体表标志明显,即使没有中医基础的基层医生经培训亦能实施治疗。
配制简单:白芥子等数味药物,共研成细粉,用生姜汁调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伏灸贴膏现用现配。
“便”:配药方便,伏灸穴位贴敷疗法所采用的药物均为中医临床常用饮片,获取方便。
治疗方便,施治过程短,无创操作,有经验的贴敷医生1~2分钟内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社区诊室和农村卫生室均能开展。
患者方便,夏季入伏日起,每10天贴1次,患者贴敷后即可离开,0.5~4小时自行取下贴膏,无打针吃药之苦,不影响日常生活。
“廉”:成本低廉,穴位贴敷的药物、耗材均简单易得,不需要器械辅助,成本低廉。
特别适宜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推广应用。
患者负担较低,每3次贴敷收费不足200元,相对舒利迭等进口西药,患者负担轻,依从性好。
“验”:有效,远期疗效明显,对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消除和预防复发均大有裨益,深受患者的认同与信赖。
医院20余年来共有10余万人次接受了贴敷治疗,总有效率在95%以上。
安全,伏灸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药物完全采用中药,根据中医辨证取穴,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
但是,穴位贴敷在技术推广上也遇到一些困难:1、辽宁接受过系统中医教育与培训的乡村医生比例偏低(11.2%),现阶段农村和社区基层的治疗手段主要以西医为主;2、部分地区一些疗效确切的中医适宜技术未能纳入新农合报销体系;3、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往城市流动人口巨大,导致一定比例的患者失访;4、因基层条件限制,肺功能检查等客观指标无法纳入疗效评价,主观指标偏多,更加科学客观结合农村实际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5、麝香作为名贵中药,无法在更大推广地区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疗效和技术的信誉度;6、条件所限,未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循证医学证据不足;7、经济与患者分布原因,部分村医推广适宜技术的积极性不高;8、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能力有限,少部分纳入患者诊断,依据欠充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赵鋆:冬病夏治治疗哮喘中医认为哮喘病变主要在肺、脾、肾。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作喘;脾主运化水湿,脾虚痰壅,肾不纳气而作喘。
所以治疗哮喘应以宣肺、定喘为主。
采取扶正培本、加强健脾、益气、补肾的方法,运用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方法治疗哮喘,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坚持贴敷,即可收到益肺健脾的功效。
穴位敷贴疗法在三伏天治疗哮喘的外治法,属“冬病夏治”范畴。
无毒副作用,对于增强机体“正气”,防止哮喘复发或减轻哮喘症状有明显的作用。
夏天是大多数哮喘病患者的相对缓解期,这时期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在穴位所贴药物更易由皮肤进入穴位。
这时通过中药,穴位和经皮给药系统,再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用一些温养的药物来调和脏腑,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辛香,逐痰,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温阳利气,祛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哮喘在冬季发作或减少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