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呐喊》欣赏课教案
油画《呐喊》赏析

油画《呐喊》赏析《呐喊》创作于1893年,(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Friezeof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
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
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
——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6�7生命组画�6�8中的这幅《呐喊》。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
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精选7篇】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精选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精选7篇】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呐喊整书阅读教学设计

药:揭示民众的愚昧和社会的 冷漠
语言特色鉴赏
语言风格:独特的语言风格,如讽刺、夸张等手法,增强作品表现力。 语言技巧: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语言内涵:通过语言表现作品深层含义,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语言与人物塑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03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和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小组合作学习在呐喊整书阅读 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和注意事 项
教师引导讲解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提高学习 兴趣。
讲解重点: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 容。
XXX
呐喊整书阅读教学设计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03 05
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01
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主题
掌握小说的主题 思想
理解小说中人物 形象的意义
分析小说情节的 内在逻辑
探究小说的社会 意义和价值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中人物 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在 小说中的作用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方法是否得 当
课堂氛围是否活 跃
学生反馈是否良 好
教学目标是否达 成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整书阅读,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组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测验、小组报告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深入研读
《呐喊》画作赏析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09届西方绘画艺术赏析之《呐喊》班级:09电信(2)学号:0902040242姓名:吴晓勇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1863-1944)是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人们发现,在绘画艺术中,精神分裂症能唤起没有艺术素养的人的艺术活力,有时还能增加已成名的艺术家的创造力。
也许像心理学家们所表明的那样,艺术家确实存在潜在的精神病的倾向,而艺术创作则有助于防止潜在的精神错乱表面化。
有位作家曾说过:“有时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写作、谱曲或画画的人是怎样做到得以逃避发疯、忧郁、惊恐这些人类境遇中总是存在的东西。
”这种绘画的治疗作用在表现主义绘画之父爱德华.蒙克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
蒙克于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军医,母亲也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
在他5岁那年,母亲因患肺结核而去世,姐弟五人由姨母代养,母亲去世后,父亲难过得好几天没有走出家门,他抑郁的神经强烈地感染了失去母亲的蒙克,这是他一生中首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怖。
蒙克13岁那年,年长两岁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
蒙克与姐姐关系十分相好,感情极深,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经。
接下来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
这一系列的打击所引发的伤痛,深深地印在了蒙克的内心里,决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创作的基调。
从他的《病孩》、《母亲之死》和《在灵床旁》等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特别在1889年父亲去世后,他的精神更是无法寄托,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蒙克,到了非表达不可的程度。
他要呐喊,他要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呼吸、感觉和受苦受难.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呐喊》。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形似成形婴儿的小人张着口从桥上跑来,远景是海湾和落日景象。
《呐喊》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的艺术手法
讽刺手法:通过 夸张、反讽等手 法,对当时社会 的丑恶现象进行 揭露和批判。
白描手段:用简 洁的笔墨,对人 物形象进行生动 的描绘,突出人 物性格特点。
象征手法:通过 象征、暗示等手 法,表达作者对 当时社会的深刻 思考和感悟。
叙述方式:采用 第一人称叙述方 式,让读者更深 入地了解故事情 节和人物内心世 界。
《呐喊》的主题思想
揭示社会矛盾: 通过描绘社会底 层人物的生活, 展示封建社会的 腐朽和人民的苦 难。
批判现实主义: 对当时社会的黑 暗和不公进行了 深刻的揭露和批 判。
呼唤人性解放: 呼吁人们摆脱封 建束缚,追求自 由、平等和个性 解放。
忧国忧民情怀: 关心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表现 出强烈的民族意 识和爱国精神。
课堂讲解
教学方法:教师 讲解,学生听讲
讲解内容:对 《呐喊》的背景、 主题、艺术特色 等进行深入剖析
讲解方式:采用 启发式、互动式 等多种方式,引 导学生思考和讨 论
讲解目的:帮助 学生理解作品, 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和思想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呐喊的背景、 作者生平、文学特色等,帮助学 生全面了解作品
《呐喊》的影响和价值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呐喊》中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呐喊》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呐喊》中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03
教学方法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测试和 作业,了解学生 对呐喊的课外阅 读的掌握情况。
蒙克呐喊作品课程设计

蒙克呐喊作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蒙克呐喊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及象征意义;2. 学生能够掌握蒙克呐喊作品中所运用的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艺术表现手法;3. 学生能够了解蒙克呐喊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评价等方法,对蒙克呐喊作品进行深入解读;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模仿或改编作品;3.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展示等形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艺术见解和创作心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2. 学生能够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理解艺术作品的多样性;3. 学生能够通过蒙克呐喊作品,认识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欣赏和分析蒙克呐喊作品为主题,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对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评价等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蒙克呐喊作品背景介绍:包括蒙克的生平、创作时期及呐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课本章节:第五章 艺术家及其作品鉴赏,第二节 蒙克与呐喊2. 蒙克呐喊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课本章节:第五章 艺术家及其作品鉴赏,第三节 蒙克呐喊作品的艺术特点3. 蒙克呐喊作品象征意义解读:探讨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所表达的情感;- 课本章节:第五章 艺术家及其作品鉴赏,第四节 蒙克呐喊作品的象征意义4. 蒙克呐喊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分析其对现代艺术及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课本章节:第五章 艺术家及其作品鉴赏,第五节 蒙克呐喊作品的影响及评价5. 学生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模仿或改编的呐喊作品;- 课本章节:第六章 艺术创作实践,第一节 艺术创作方法与技巧6.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 课本章节:第六章 艺术创作实践,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2课时

第2课时【学习任务与情境】:有一项读者调查:读完《呐喊》后,小说中的许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你最讨厌的人物是你最同情的人物是你最的人物是你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爱抑或憎,或怒其不争,请作出选择、评价并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内容与目标】通读作品,品读《呐喊》中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重点分析旧知识分子形象。
【学习活动概述】通过人物的梳理,把握《呐喊》中人物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揭示典型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
【学习活动设计】一、课前各自列出:《呐喊》人物一览●《一件小事》:车夫,老女人,巡警●《狂人日记》: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狼子村的佃户,狂人(吃人的事,对吗?救救孩子)●《鸭的喜剧》:(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端午节》:方玄绰,方太太●《故乡》:(侄儿)宏儿,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迅哥儿,水生●《孔乙己》:小伙计,孔乙己,丁举人●《药》: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驼背五少爷(帮闲),康大叔(刽子手),红眼睛阿义(管牢),夏瑜(革命者)●阿Q正传》(未庄):举人老爷赵太爷(压迫者)(你怎么配姓赵,你怎么敢姓赵?),王胡(阿Q与之比赛捉虱子),钱太爷的儿子,小尼姑,吴妈,小D(阿Q与之打架),钱太爷,白举人,邹七嫂,赵白眼,赵司晨,赵太太,洪哥,阿Q(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头发的故事》:N先生,监督,本多博士“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让他们”●《兔和猫》:三太太,小狗S●《社戏》:双喜,阿发,铁头老生,桂生,老六一家,六一公公,龚云浦●《风波》(鲁镇):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六斤,七斤,七斤嫂子,赵七爷,八一嫂●《明天》(鲁镇):红鼻子老拱,单四嫂子,宝儿,何小仙,蓝皮阿五,王九妈,咸亨的掌柜●《白光》(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陈士成二、归纳类型,总结人物特征。
1、学生各自用一周时间独立阅读《呐喊》,将自己印象深刻的小说人物记录下来,并按要求给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分类。
蒙克《呐喊》欣赏课教案

蒙克《呐喊》欣赏课教案《呐喊》欣赏课教案一、意义:《呐喊》是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都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2012年5月2日早上7点(北京时间) ,蒙克的《呐喊》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以1.199亿美元成交,一举创造了艺术品公开拍卖的最高纪录!二、格式:(1)课题:世界名画《呐喊》——欣赏课(2)年级班次:高二(3)班(3)教科书:《蒙克画选》,上海书画出版社(4)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了解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创作手法;3、领会布面油画《呐喊》所表现的思想和对后世的意义。
(5)教学时间:一课时(6)课型:单一课,欣赏课(7)教学重点与难度:1、重点:探究作者的所处的时代与创作背景、作品表现的思想之间的关系;2、难点:对表现主义手法的鉴赏与掌握。
(8)教学方法: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9)教具与学具:多媒体、粉笔、黑板(10)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进行阐述,《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也是书中的重点章节,其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去赏析和探究。
(11)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上节课我们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位画家的杰作——《呐喊》,让我们听听,这位不幸的画家到底要“呐喊”些什么……2、讲授新课:<1> 作者简介: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他于1863年12月12日出生在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使得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
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
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
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
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
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
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蒙克《呐喊》赏析PPT课件

.
8
主题思想:
《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 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它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 孤独和焦虑的呐喊:表现出在工业社会潮流的席卷下,对 个人的渺小、心灵的机械化、理性的泛滥和科学主义的霸 权等严重的不安和反抗,试图从这种现代性笼罩的绝境中 杀出一条血路。表达了他绝望与逃亡的路。这不仅是蒙克 自身灵魂的“呐喊”,也是他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关 切。
.
9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在于“借夸张 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在印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的自然主义被 放弃,而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入更多的 情感因素加以发挥”。正是蒙克的《呐喊》 等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
10
《呐喊》的表现手法
一、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
.
3
蒙克自画像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 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 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 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 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 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 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 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 中得到启发。他对心理苦闷的强 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 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 要的影响。
1944年 1月23日, 蒙克在他过80岁生日 後一个月后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 (Ekely)与世长辞。
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
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呐喊》描绘一个面容近于骷髅的人物,双手捂着耳朵,站在一条看不到头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狂喊。
色彩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
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
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
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构图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
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
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
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
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
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
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我个人特别喜欢这幅画作,因为我觉得它形象地表达了,我们在特殊情况下由于得不到理解,或是得不到认同,在这种极端孤独下所产生的惊恐情绪。
有时候,我也会因为长时间待在这个格格不入的世界,突然觉得眼前一黑,有种极端压抑的窒息感,于是整个人扭曲地尖着嗓子狂喊:噢噢噢噢噢噢!情愿世界跟自己的惊恐一起歪掉也不想自己的声音消失,想放下一切,呐喊。
世界名画《呐喊》赏析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 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 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 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 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 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 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 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 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 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 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 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
幼儿园艺术课教案世界名画欣赏

幼儿园艺术课教案世界名画欣赏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世界名画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2. 培养幼儿对不同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用不同的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学内容:1. 通过幻灯片和图片展示,介绍世界名画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例如,蒙克的《呐喊》、梵高的《星月夜》等。
2. 针对每幅作品,分别讲解它的艺术风格、画面元素、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蒙克的《呐喊》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恐惧,采用了强烈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
3. 鼓励幼儿观察、分析、感知世界名画,并提供不同的媒介让幼儿进行艺术创作。
例如,画布、色彩纸、丝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以往所学的绘画技巧,引出世界名画欣赏课程。
2. 学习(30分钟)幼儿围绕幻灯片欣赏名画,听取教师讲解。
教师可以在讲解中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幼儿探究名画作品的特点。
3. 实践(45分钟)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素材提供不同的媒介,让幼儿进行艺术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开放性的主题,例如“家庭”,“季节”等,让幼儿自由发挥。
4. 展示(10分钟)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励其他幼儿进行评价和分享。
5. 结束(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课程的内容,鼓励幼儿持续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表现力、思考深度等。
2. 收集幼儿的创作作品,评估其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1. 课程安排:在课程安排上,应该更多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技能发挥创造力。
2. 教学方法:在讲解名画时,应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讲故事、展示动画等,让幼儿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拓展:1. 带领幼儿参观美术馆,深入了解名画作品。
2. 学习和模仿名画作品,促进幼儿的绘画技能的提高。
蒙克-呐喊 (2)

心园·米罗国际美术教育主编:心园·米罗教学研发中心创意漫画(人物结合场景创作)一、命题与说明:课件名称:《蒙克-呐喊》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呐喊》为主题,收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有人以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参考ppt的作画步骤以及参考图片)学生通过呐喊进行自由的创作(建议学生在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注意:改编的时候保持呐喊的基本特点即可,建议学生把人物换掉或者把人物换成动物进行创作),创作风格不限制。
(工具材料:铅笔、针管笔、钢笔、水彩、水粉、彩铅笔、水彩笔等等)目的:让学生了作者的背景以及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并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创意漫画的形式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引导、提示、示范、启发式教学二、实物与材料1、实物三、导入与热身四、绘画与过程五、评价与展示六、科普与交流1、科普《呐喊》又名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有人以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作品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迸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孟克博物馆的版本、藏于国度画廊的版本、藏于孟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和彼得.奥尔森的珍藏版本。
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
自1994年起,其中两个版本先后被盗去,幸亏皆失而复得。
中文名蒙克呐喊作者爱德华·蒙克规格90.8X73.7厘米类别油画、名画属地奥斯陆国家画廊藏年代1893年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他出生于挪威洛顿。
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呐喊》教案_人物分类解读(1) (1)

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
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们来看鲁迅先生对其中的人是如何
3
来分类的。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无论怎样的梳理、归类,都是进一步增强 对文本的理解。
环节三:深入探究,思考领悟
教的活动 3
(三)鲁迅先生对呐喊小说中知识分子几乎 都持批评、批判态度。鲁迅写小说只是为了 批判和否定吗?如果不是,那作者的写作意 图是什么? 探讨 1: (1)《呐喊》中知识分子有没有可能打“破 铁屋子”呢?(小组讨论) 1.如果有,谁最有可能?为什么? 2.如果没有,为什么?
1
(2)学生读小说往往为了兴趣,一旦从小说中找不到乐趣,就会放弃阅读行为;更不会通过小说了解 解故事背后社会人生,培养自身情感与审美情趣。 (3)学生已处在高二上学期,对鲁迅所处时代背景有了较多的了解,对那个时代的作品也有了较多的 涉猎,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品文识人成为可能。
学习目标确定
1.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塑造的不同人物命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2)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的纵横比较,整合,赏析,拓展。 (3)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以及独立深入的分析能力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单篇阅读----多篇比较阅读 ----- 整体专题阅读-----拓展阅读-----专题研究
(请结合作品来谈)
学的活动 3 探讨 1 (1)针对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否定,分析明确:
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
2. 在课前自行预习的基础上交流下面表格(小组交
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 流,小组长填写)。
蒙克的《呐喊》

课题名称:一位画家的一幅画——爱德华·蒙克的《呐喊》课题知识结构框架一、该作品诞生的归因1、社会历史环境(客观)2、作者自身的内因(主观)蒙克(1863——1944)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挪威著名艺术家。
曾长期居住在德国柏林,对德国表现主义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863年12月12日蒙克出生于一个相对贫困的挪威家庭。
父亲是位部队的随军医生,笃信基督教,带有明显的神经质和宗教性的忧郁质。
祖父死于精神病院。
5岁时母亲死于结核病,14岁时姐姐索菲亚也死于结核病。
妹妹又患有精神病。
17岁蒙克进挪威首都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习画,受到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
22岁获得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学习。
之后主要在巴黎和德国柏林工作,受到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
后来发展了带有个人特色的表现主义风格。
45岁蒙克曾出现较为明显的精神障碍(有慢性失眠、滥用酒精等),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私人精神病院门诊接受治疗,后回到挪威休养,并继续从事艺术创作。
1944年1月23日卒于奥斯陆,享年81岁。
二、作品《呐喊》的介绍《呐喊》1893年,纸上油画、色粉《呐喊》是以作者对生与死的切身体验为基础创作出的一幅作品。
在这幅作品里,画家要传达的是死亡和绝望的凄凉感觉,画面中骷髅般的头颅、扭曲的身体和烈焰般一样的红色传达出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将孤独、绝望、悲观、恐惧通过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他自己谈到这幅作品时说过的:“我和二个友人一起走在路上,太阳将要落山了。
这时天空被染成了鲜血般的红色,我感到风刮得很厉害。
忽然我像死了一样地疲倦不堪,一动不动地停立下来。
蓝色的海湾和小镇上空的血色在蔓延。
我画下这幅画,把云彩画得像真正的血的颜色,是这些色彩在呐喊。
”整个画面呈现了一种强烈的心神不宁感,那个双手捧头呼叫的人显然是蒙克自己,他曾在这幅画上部潦草地写着:“只能是疯子画的。
”蒙克曾说:“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
我不是画我们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们所经历的东西。
呐喊蒙克作品赏析

呐喊蒙克作品赏析
《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93年,是表现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
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剧烈的情感冲动,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悲鸣和痛苦。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被离散化处理,没有明确的轮廓线,造型扭曲,色彩激烈且充满活力和张力。
整个画面的氛围非常沉重而压抑,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绝望。
整幅画面的主题在于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挣扎和痛苦,呈现出一种深沉而震撼人心的感觉。
作者通过画面上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传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悲观看法。
总的来说,蒙克的《呐喊》是一幅充满激情和情感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震撼和打动着观众的内心。
2019年蒙克呐喊赏析-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蒙克呐喊赏析篇一: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名作《呐喊》解析龙源期刊网 .cn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名作《呐喊》解析作者:靳小云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X年第03期摘要:自二十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艺术发展都呈现出了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思潮,各种狂放不羁、惊人的艺术理论由此产生,过去的传统文化思想在这样一种文化井喷式发展的形势下被彻底的冲垮。
而在表现主义绘画派系中,蒙克的经典作品《呐喊》就属于一个典型,它将蒙克的自我主观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呐喊》这幅作品的艺术美感蕴藏于画面的色彩、线条以及造型之中,并尝试从这三方面出发对这幅名作展开解析。
关键词:蒙克;《呐喊》;思考;艺术一、引言蒙克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绘画派系中的先驱者,他于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普通家庭中。
从小蒙克体弱多病,父母早亡,姐姐与弟弟在其童年时期也相继离他而去,而唯一的亲人——妹妹,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加之后来蒙克在情感遭遇上遇到了很大的打击,这就让他的绘画作品多偏向于表现疾病、死亡和爱情的主题。
蒙克17岁时开始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当时的蒙克加入“波希米亚人”团体。
1885年蒙克首次旅游到法国接触到印象派绘画,受到高更等著名画家以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极大的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
22岁之后蒙克在巴黎与柏林工作,后期印象主义画派对他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后来在他45岁时患上精神分裂症,直到1944年辞世。
蒙克的作品集中表达出了人类内心的声音,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
二、对《呐喊》的艺术赏析当艺术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他本身的情感流露是非常重要的,当他选择好主题之后,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作品之中而传达出去,便是这幅作品是否拥有灵性的关键。
《呐喊》这幅作品中的色彩、线条以及造型的运用便做到了“不画所看见的东西,而画自己经历的东西”,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体验而不是感官层面上能简单感受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欣赏课教案一、意义:《呐喊》是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都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2012年5月2日早上7点(北京时间) ,蒙克的《呐喊》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以1.199亿美元成交,一举创造了艺术品公开拍卖的最高纪录!二、格式:(1)课题:世界名画《呐喊》——欣赏课(2)年级班次:高二(3)班(3)教科书:《蒙克画选》,上海书画出版社(4)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了解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创作手法;3、领会布面油画《呐喊》所表现的思想和对后世的意义。
(5)教学时间:一课时(6)课型:单一课,欣赏课(7)教学重点与难度:1、重点:探究作者的所处的时代与创作背景、作品表现的思想之间的关系;2、难点:对表现主义手法的鉴赏与掌握。
(8)教学方法: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9)教具与学具:多媒体、粉笔、黑板(10)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进行阐述,《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也是书中的重点章节,其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去赏析和探究。
(11)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上节课我们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位画家的杰作——《呐喊》,让我们听听,这位不幸的画家到底要“呐喊”些什么……2、讲授新课:<1> 作者简介: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他于1863年12月12日出生在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使得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
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
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
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
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
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
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
<2>创作背景: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
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
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
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
那些色彩在尖叫。
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和两名友人在落日余晖中散步,心中感到一股淡淡的哀愁,突然天空变得一片血红,我停下脚步,疲惫地靠在栏杆上,凝视着像剑尖鲜血般悬挂在阴暗峡湾和城市上空的云彩,我的朋友已经走了,我全身颤抖的站在原处,仿佛听到一声尖锐的呐喊,划破寂静。
”<3>画面内容及主题:这幅画的英文原名其实叫做Scream,一直翻译成“呐喊”,实际应译作“尖叫”,画面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
那扭曲的桥上人,目光无着,脸和嘴巴都被拉长,继而融入天空暮色的大旋涡里,他完全是恐惶恐的,因为存在的迷失境地而惊骇。
然而尖叫者身后有两个衣冠楚楚的人走过,对他毫无同情,甚至好像听不到任何叫喊……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
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
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
它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孤独和焦虑的呐喊:表现出在工业社会潮流的席卷下,对个人的渺小、心灵的机械化、理性的泛滥和科学主义的霸权等严重的不安和反抗,试图从这种现代性笼罩的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表达了他绝望与逃亡的路。
这不仅是蒙克自身灵魂的“呐喊”,也是他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关切。
<4>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在于“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在印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的自然主义被放弃,而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加以发挥”。
正是蒙克的《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具体来看《呐喊》的表现手法:首先,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
他捂着耳朵,似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已被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他就像一个尖叫的鬼魂,让观赏者恐惧,不自觉得也想要尖叫呐喊。
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只是一个被抽象了的代表恐惧的形象。
其次,压抑与鲜艳的色彩的同时运用表达情绪的恐惧与不安。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
同时,他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
一方面,画中的天空颜色十分刺眼,就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
另一方面,全画的色彩又是郁闷的:画面中的色彩混浊压抑,除了天空,其它景物的颜色中都参入了黑色,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海面阴暗处的紫色伸向远处显得阴沉。
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
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燃烧的血红色彩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了一种极度恐惧的情感。
最后,画面的构图与绘画技巧滋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幅画长一米,宽75厘米,构图比较垂直,将焦点集中在画中人身上,为呐喊的声音创作了更多的空间。
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的、弯曲的、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观众,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
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
所有的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
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
蒙克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
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5> 作品的意义:《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所以这幅画之于后世有很大的意义。
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在于“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在印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的自然主义被放弃,而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加以发挥”。
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
如今,《呐喊》中那个捂着脸扭曲着的人物形象被广泛的应用到商业、娱乐业中,人们用它来表达某种讽刺或恐慌的情绪。
然而,《呐喊》最大的意义可能是它让人们找到了宣泄焦虑恐惧情感的出口,找到了人与人灵魂的孤独的相互映照。
<.6>作品最新信息:蒙克的《呐喊》是被偷窃次数最多的画作,曾在1994年和2004年被盗过两次。
2012年5月2日早上7点(北京时间),纽约苏富比拍卖上,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作为第20件拍品在众人瞩目中登场。
现场共有8位竞标者,从4000万美元开始起价后便引起激烈竞争,很快竞价便飙升至8000万美元。
最终,一电话竞标者以1.199亿美元拍走该幅作品(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
<7> 作者其他作品展示:1、蒙克《病中的孩子》2、蒙克《圣母玛利亚》3、蒙克《生命之舞》4、蒙克《病室里的死亡》、《桥和三个女人》5、蒙克《卡尔约翰大家的傍晚》6、蒙克《红葡萄藤》、《绝望》<8>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世界名画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其夸张的色彩、扭曲的线条使视觉的符号传达出听觉的感受,让人恐惧、不安。
下来后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探究其表现主义的手法,并以此手法画一张自己的作品,下次课交。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