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
作者:姜明珠
来源:《大观》2019年第01期
摘要:汉代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墓室壁画,作为汉代绘画的重要组成,显现出了极强的代表性和时代特征。汉代墓室壁画以洛阳为最,其以对汉代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的直观展现,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有的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从创作技法、题材内容和精神内涵等三个维度着手,试对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洛阳;汉代墓室壁画;创作技法;题材内容;精神内涵
一、引言
洛阳地处黄河南岸,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被视为“天下之中”。先后有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等或长或短的十三个王朝定都,洛阳也因此有了“十三朝古都”之美誉。
洛阳在两汉时期是重要的都城和陪都。从目前在洛阳地区发现的两汉壁画墓的地域分布上看,大多都在洛阳东西约50公里的区域之内,而这里正是西汉时期河南郡、河南县、洛阳县和东汉都城洛阳的境域。当时,洛阳城内文人墨客、富商大贾云集,民间与宫廷画工更是高手
如云。故而,洛阳地区的汉墓壁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高度体现了汉民族本土文化的艺术特色,承载了中国早期社会的思想信仰。汉代亦是中国绘画技艺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因历史久远且战火频仍,使得秦汉绘画的地面遗物已无迹可寻。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洛阳汉墓壁画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极盛时期,经济富庶,政治安定,文化繁荣,在“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响下,丧葬文化和丧葬礼仪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时人为了死后能够继续享受奢靡生活或羽化升仙,对墓葬的营造莫不尽心,墓室壁画应运而生。汉代墓室壁画(简称汉墓壁画)的题材包罗万象,如生活百态、日月星象、历史典故、神仙幻境等,将当时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一一展现。
迄今为止,洛阳地区发现的汉代壁画墓占全国总数的40%,其中较大规模的有十三座,覆盖了西汉、东汉、曹魏等多个时期,延续时间久,规模庞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全国均为罕见。洛阳汉墓壁画是汉代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与赤峰墓室壁画、西安墓室壁画并称为“中国三大墓室壁画”。
二、洛阳汉墓壁画的技法特征:以线条传神,以没骨写意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洛阳汉墓壁画中的线条已不再仅局限于写实与造型,而更加注重物象内在神韵的表达,开始追求线条的“生动传神”,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并将战国以来的游丝细描、均匀勾勒、粗狂泼抹、变速运转等笔法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具有了轻重、强弱、抑扬、顿挫、虚实有致的铿锵节奏,如西汉中后期的卜千秋墓室壁画中“龙”的造型以及东汉晚期壁画墓中的《车骑出行图》。
在中国,龙是众人皆知的神物,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尊崇、敬畏的且具有顽强命力与深厚文化内涵的符号。在轩辕黄帝统一华夏之后,“龙”就开始有了特殊的含义,被视为九州大地的象征,并演化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洛阳卜千秋壁画墓中的龙位于画面正中,龙头昂扬向上,龙的身躯蜿蜒盘旋呈S形,畫工用S形的线条将龙的曲线与力量诠释得淋漓尽致,腾云驾雾、一飞冲天的气势跃然呈现。
东汉晚期的《车骑出行图》画幅巨大,画面长达12米,宽0.6米,上下各一条红线作为界栏。画中共计九乘安车、七十余个人物、五十余匹奔马,浩浩荡荡,气势宏大。画工以娴熟的笔触、流畅的线条、准确的构图、写实的手法,把人物与奔马描绘得形神兼备,极富动感。骑吏右手执缰,左手执鞭或刀戟,或注视前方,或回首顾盼,无不炯炯有神;伍伯大步而行,衣裙逸荡,沉着稳健。画中马匹的描绘也都异常精细,头颅昂挺、颈部宽厚、躯干圆润。尤其是在马腿及马蹄的部分使用纤细的线条,将其与骠壮的身躯形成对比鲜明。
“没骨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技法,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不用线条勾勒,而直接用色彩来描绘物象,在造型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写意性,使画面气韵生动更具艺术感。没骨法强调色彩所构成的体面关系,而不注重轮廓的骨骼架构,这种技法在后世花鸟画中的运用尤为
常见。在洛阳汉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至汉代,“没骨法”就已经开始有所显现,画工们已经掌握了用晕染与渲染的技法去塑造物体的明暗和体积,这种技法是在平涂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如洛阳偃师辛村及金谷园发现的新莽时期壁画墓中的《宴饮图》与《太一阴阳图》。
在洛阳偃师辛村新莽墓室壁画中,有大面积以“没骨法”绘制的人物形象,如辛村墓中的《宴饮图》,刻画了一位微醺的妇人,其体态丰腴,袒露胸腹,被左右两个仆人扶持着。作者在刻画这个妇人形象时,没有使用线条勾勒,而直接涂刷大面积色彩,用以衬托妇人微醉的媚态,开没骨画法之先河。
《太一阴阳图》位于金谷园新莽墓的墓室顶部,其中以菱形部位绘四个谷璧,其间缭绕彩云。上部璧好中涂朱,有雌雄二登龙从左右璧中穿过,盘绕张口承托上部谷璧。后土制四方图,其中亦在菱形部位绘四个谷璧,其间亦绘萦绕彩云。上部左角绘一朱雀,长尾卷翘,右边浮雕一操蛇神人,蛇从上部璧中穿过;下部两角各绘一似猿怪兽,其右下角怪兽作仰面跪卧状。这四枚谷璧均由白色涂绘而成,雌雄双龙也以红色直接描绘,色彩面积随着双龙的姿态翻转时大时小,造型精准,视觉效果生动逼真,给人以“笔不周而意周”的写意效果。
三、洛阳汉墓壁画的内容特征:羽化飞升,得道成仙
老子认为人有幼、少、壮、老,就像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一样,亦如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的变化,人死就像昆虫从蛹羽化为成虫,因此称作羽化。汉代道教长生成仙思想甚为风靡,传说仙人能飞升变化,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致使与升仙相关的驱邪打鬼、瑞云天象以及日月星辰等题材,成为洛阳西汉早期墓室壁画中的主要内容。
在表现羽化飞升的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卜千秋壁画墓中的升仙图,其绘于墓室脊顶,长达4.51米,描绘了卜千秋夫妇死后升天的场景。画中身披羽衣的持节方士腾云驾雾在前作
引导状,其后依次是瑞云、女娲、月、双龙、枭羊、朱雀、白虎、仙女及一旁口含仙草的玉兔;仙女面朝卜千秋夫妇,卜千秋乘坐舟形蛇,手持弓箭,其夫人乘三头鸟,手捧三足乌;夫妇二人皆双目紧闭,表示为灵魂;在其身后为九尾狐、蟾蜍、伏羲、日及半人半蛇的异兽,详实地表现了汉代时期对于升仙和驱邪的想象。
洛阳烧沟六十一号壁画墓也是一座和卜千秋壁画墓形制相似的西汉晚期墓葬,墓中绘制的星象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天文资料。因受到墓形限制,壁画呈现狭长形状,绘有二十多种星宿,是当时人们常见而又便于确定方位的主要星座,体现了对升仙与天堂的向往。
四、洛阳汉墓壁画的精神特征:天人合一,浪漫乐观
汉代经济生产相对发达,“今文经”儒学盛行,一系列的儒家伦理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其中“孝道”更是被格外推崇,《孝经》立于官学,并被奉为儒家七经之一。两汉时期实施察举、征辟制度,其中一项为举“孝廉”,“孝”“廉”之中,又以孝为先,荀子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荀子·礼论》)在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时人莫不尽心尽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