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变迁历程(电白水东)

三十年的变迁历程(电白水东)
三十年的变迁历程(电白水东)

三十年的变迁历程(电白水东)

(一)八十年代末期的水东镇全景

主城区分布在桥头至现在车站一带,当时水东最繁华的街道就是现今的东阳街和澄波街。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关草田那一片地方房子很少,从关草田一路沿着旧广湛公路(现西湖路)到电力局靠近西湖一带除了路边有数排建筑物,后面直到现在东城中学之间都是大片菜地,住在关草田附近大部分居民都会在菜地上耕种。从车站往北(旧广湛公路、今人民路),就属于郊区了。

海堤上有个码头,当时海湾的淤泥还比较少,一些渔船和货船能够进港靠岸停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县里还会在这片海上举行龙舟比赛,终点大概设在旧一中(现电白中学)后面运动场靠海附近。随着海里淤泥堆积,海不断变浅,如今这些码头已经废弃,海上长着稀稀乱乱的红树,码头也被一些夜市、啤酒烧烤档占据。东湖公园还是一片海,有一建于60年代的泥防洪堤,从海堤(上图右侧)开始,

沿着运动场、旧时情人坡(之前忘记那里是做什么的了)直到上排小学门前。退潮的时候,很多小孩子喜欢到淤泥上挖潮汐蟹玩。

海滨新区还没填海之前,水东就这么大了。

90年代以后,水东湾大酒店、杏花村、花都、陶然酒家、海月楼、冰室等,应该是当时比较出名的酒店了。

东阳街和中心台逐渐成为水东的繁华地带,当时人出行主要是自行车和走路。由于旧电白二小没有操场,学生做早操都排在公路上,自行车和人都是绕行。

中医院对面有很多小巷,以前住在那边的同学讲里面有录像厅放三级片看,有放当时很出名的“霞姐”、“叶子楣”、“夜生活”什么什么的。有一次他偷偷去看时见到当时电白一小的教导处主任也在里面看,那同学还以为是教导主任在那里守着专门抓我们的,叫大家千万不要去,所以大家一直都不敢去看录像了。。。90年代中期,新风街、木皮行是以前电白一小和三小不爱读书的学生经常出没的地方,大家成群结帮追逐、打架,还有还有当时流行玩电子游戏机(抽大台机)。工人文化宫和影剧院就是水东群众或学校组织看表演和电影的地方,我记得曾经在工人文化宫看过一部觉得很好看的电影,是讲一个城里女孩叫什么“尤其其”的,响应希望工程号召到农村去帮助贫困学生的,片名忘记了,有机会还想在网上找到再看一次。

灯光球场(现在已成为幼儿园)在工人文化宫旁边,经常会举办一些篮球赛和宣判会。举办篮球比赛的时候,都会有一些老人用个泡沫箱装着雪条来卖,记得是一角钱一条。

记得当时电白荔枝小姐亚军杨春彩,她跳的孔雀舞在水东家喻户晓。听说杨春彩从小家境不好,年幼丧父,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她和母亲在旧海滨百货当售

货员,后来她参加了首届电白荔枝小姐选美比赛得奖,被一个水东高官的儿子看中娶走,后来不知什么事情离婚了,又改嫁一个经商的人,那商人对她一直很粗暴,命运很悲惨。

(二)上图2009年前的卫星照片,这一带已经成为水东的老城区

大概是90年代中期,水东镇采取填海向水东港湾要土地,填海范围即现上排小学至县委大会堂约800米,并向海延伸约500米的海滨新区,并逐步建成了新海堤。随着县委县政府搬迁,海滨新区成了近15年水东镇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机关单位办公楼,商品房和高档私住宅纷纷“落户”海滨新区。当时新的电白县委、县政府、政协三座办公大楼被电白人民笑称作“压迫电白人民的三座大山”!直到2004年,县委县政府对东湖公园进行全面改造,将水东旧海堤全面拆除,整改,建成了现今的冼夫人广场和东湖广场,围绕东湖建造围栏和绿化,成为了新的东湖公园,当年的情人坡(以前我们踢球的好地方)也逐步被一些有深层背景的人占用来搞公园娱乐设施生意,随着东湖公园的游人增多,特别是节假日,原本非常安静清新的地方变得嘈杂不亢。另外,西湖公园和新县政府门前大草坪也重新进行改建。

2004年,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水东湾人工红树林,加上不间断的养护,目前红树林长势茂盛,成为水东的一大景点。

自东湖公园改建以来,每逢春节期间都在海滨新区到东湖公园一带举行彩灯会,这种活动已从2010年开始消失。大年初一烟花汇演、花车巡游也连续举办了十年,从2010年开始也不再举办了。

大概是2005年开始,海滨大道的建设将水东镇的城区逐步向陈村镇寨头桥一带

扩展,海滨大道全长约3公里,新电白一中、聚龙湾,海景湾国际大酒店等建成。2006年电白一中搬迁新校区,之后还换了新校长,而旧校区改名为电白中学。搬迁后一中的教学质量一届不如一届,而且还有几个学生发生了意外。个人认为电白一中教学质量巅峰时期是2001-2003年,连续出现考上清华北大或状元的学生。当时还没搬迁新校区,旧校区里面的“三元石”听说就是为了“纪念”连续出现三个高考状元而建造的!在我们高考前老师都会叫学生去摸一下“三元石”,希望带来好运。然而搬迁新校区后,“三元石”却未搬走!

电白一中搬迁后,近年不少在上大学或已经工作的电白一中校友,都会回到旧校区(电白中学)打篮球或到澄波街吃牛腩粉、珍珠奶茶,重拾青春年少时的味道。2009年末至2010年春节前,原连通G325国道到县政府的向阳大道通过高标准改造,建成了现今的迎宾大道。2010和2011年春节还在迎宾大道举行了迎春长跑,全程7.3公里。迎宾大道已经成了电白水东的门面,同时也拉动了两旁商品房的建设热潮。

2012年搁置了多年的电白县体育馆终于建成,除了开馆仪式,还举办了冼夫人文化节、中韩篮球对抗赛、北部湾小姐选美等活动。旁边的体育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正规划建设。

2013年,水东城区及其周边市政建设力度加大,“七路一桥一广场”拓宽了城区建设框架,为融入茂名滨海新区建设以及电白撤县设区奠定了基础。

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茂名市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以原茂港区和电白县的行政区域为电白区的行政区域,标志着茂名向东向南靠海发展、建设组团式城市的滨海发展战略实现重大突破。同时水东湾海域清障工作实施由于补偿问题难以和养殖户达成一致,为减少养殖户的损失,政府以

定指标、分任务的手段,将买鱼分摊到每一位干部职工身上,被戏称“买鱼政府”!(三)2013年水东镇东部新城区全景图

按照茂名市建设滨海新城的规划,近期将会打通东西走向的主干道水东大道连接已建成的迎宾大道和海滨大道,同时加快海滨大道连接G325国道的建设,新建造水东跨海大桥、向洋大道等道路,并打通水东县城多个连接国道出口,道路框

架形成环城路线。届时环水东湾新城的框架逐步拉开!

(四)转自水东湾论坛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全景图(2013年5月照片)

来源:网络

2020高考语文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2020高考语文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一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然而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军队变化感悟体会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军队变化感悟体会 20XX年10月24日,随着一声巨响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初入军营的我十分荣幸地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性时刻,欣喜之间突然电话铃响起,是父亲的电话,然而接通之后,话筒里却传来另一个久违的声音,稍事迟疑之后,我不禁脱口而出:“幺爷爷。”“你们真了不起,你是我们家的骄傲!”颤抖的声音中渗显露出他那与生俱来的刚毅。 幺爷爷,父亲的姨爹,一个规范的蒙古汉子。六十年前在那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年仅十六岁的他骑着自己心爱的战马随着南下的队伍从蒙古草原一直打到了川西高原。父亲告诉我,他是一名优秀的骑兵,曾经在大凉山区追歼胡宗南残匪的战斗中,单枪匹马一人抓获了五个俘虏。后来在进军西藏的途中由于受伤而不得不告别心爱的战马,然而天性好强的他又一次征服当时部队其实不多见的“洋马儿”,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兵。 父亲告诉我幺爷爷是他儿时的偶像,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父亲走进了军营。三十年前在交通闭塞的川西高原当一名长途货车驾驶员无疑是最受人青睐工作,然而父亲却决然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时机,来到遥远的省城成都当上一名炮兵。二十多年前在那场南国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作为炮兵班长的父亲曾指挥一门迫击炮单发命中敌军指挥所而立下战功。 听爷爷和父亲的故事是我儿时最愉悦的记忆,从小便想往部队,于是

在后来高考中我填报了国防科大,五年之后,我来到了爷爷当年曾经战斗过地方,并成为了一名航天兵,成为了家族行列中第三代军人。正当我沉醉于对往日回忆之时,猛然发现电话那端已经换作父亲的声音,父亲告诉我他和幺爷爷下周要来西昌。 一周之后,在山沟里的一个小火车站上,我见到了两个走过硝烟和战火的老军人,此时他们都已经离开部队,而我则刚刚踏入军营。 站在卫星发射场,望着发射塔架,年龄之差逾越了半个世纪的三代军人回想着过去,也展望着将来。我和父亲都看着幺爷爷,他始终缄默不语,微睁的眼睛一直都盯着塔架。好半天才谈谈地说了一句:“六十年了,一切都变了”。父亲接着对我说:“将来是属于你们的,我们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幺爷爷和父亲的话让我的思绪再一次活泼起来。 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队的相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代军人的三个不同梦想即是最有力的见证。六十年前爷爷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骑兵,三十年前父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炮兵,而今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兵。 在爷爷的时代,一人一匹马,横刀立马驰骋疆场,在父亲的时代,八人一门炮,隔山打牛威震一方,在我的时代,万人一杆枪,角逐太空决胜千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骑兵、炮兵、航天兵,三代军人的三段不同经历在我军开展强盛的历史长河中标定了三个不同的坐标。 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军人,我清醒地知道现代战争的相貌已是今非昔比,

论述类文本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然而由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 身。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 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 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 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 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中国 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 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 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 挥。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 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 “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 为“八路军”。新四军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 的人民军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检测试卷 (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检测试题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60分) 1.英国人安德鲁?翰德森说:“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想报复 C.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 D.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2.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英联军 D.八国联军 3.太平天国运动持续14年,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其开始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 B.永安封王 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 4.“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持这种观点的派别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5.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它是 A.戊戌变法 B. 义和团运动 C. 护国战争 D.新文化运动 7.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的地点是 A.广州 B.武汉 C.日本东京 D.南京 8.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他是 A.秋瑾 B.章炳麟 C.陈天华 D.孙中山 9.“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材料反映的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

我国战国时代的精锐军队名称

中国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军队!要有称谓的,带上朝代和将领!如三国时期高顺的“陷阵营”,宋朝岳飞的“背魏军”等! 我国战国时代的精锐军队(从游侠网搜集整理的) 史书记载的战国时代七国四强勇,是战国时代最能战的部队。有兴趣做战国Mod的人看看吧……嘿嘿 1.铁鹰卫士(携盾郎) 所属:秦国 创立者:司马错 个人评价:百战之精英 闻名战绩:横扫东亚(六国、匈奴和百越蛮族) 老秦军时期,铁鹰剑士名闻天下,全军也只有堪堪百余人。司马错做上将军后,在保留铁鹰剑士简拔制的同时,创立了铁鹰锐士制。这铁鹰锐士不单剑术超凡,且要马战步战一样精通,任何兵器到手也都是一样娴熟。秦国变法后的新军在收复河西的大战中横空出世,被天下惊呼为“锐士”。凡能成为铁鹰锐士者,便几乎个个都是无敌勇士!秦国新军二十万,铁鹰锐士却堪堪只有一千六百人,而其中一半都来自曾经的杀神白起千人队,岂非异数? 2.武陵铁骑(胡刀骑士) 所属:赵国 创立者:武陵王 闻名战绩:北击匈奴200里…… 个人评价:传说中的“胡服骑射”是中国第一支精锐骑兵 汉族的人打仗,原来都是用车。将官们乘车,每辆车后跟几十名步兵。车是计算兵力和国力的单位,如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一乘就是一辆兵车。当时的胡人(匈奴)打仗是用骑兵。比较起来,胡人的骑兵比汉人的兵车机动、轻便得多。赵武灵王鉴于这种情况,在赵国也练骑兵,叫赵国人都学骑射,这在巩固国防上有重大的改革意义。可是要学胡人骑马,必须改穿胡人便于骑马的衣服。武灵王叫当时的贵族大臣都改穿胡人的衣服,这就叫“易胡服”而其中精锐则称为胡刀骑士。 3.技击骑士 所属:齐国 创立者:孙膑 闻名战绩:围魏救赵 个人评价:武技高手 齐国最重训练其中以技击骑士为最,分能力敌合则布阵,技击骑士个个弓马娴熟,能征善战。荀子说:“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锱金。”“技击”即武艺,齐国的士卒个人技艺很高。 4.武卒 所属:魏国 创立者:吴起 个人评价:步战之王者 闻名战绩:大破50万老秦军

军队的发展与改革

军队的发展与改革 2017年是建军九十周年,中国的军队这九十年来的发展是有目共睹,是跨越时代、令人振奋的。一个国家的军队力量的强大,是这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必要保障。 一个国家的发展少不了军队这把利剑,一个强大的国家更离不开一支强大军队。在九十年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宣告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晃便走过了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这九十年来的峥嵘岁月,人民军队高举着党的旗帜,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浴血奋战,勇往直前,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指导方针下,中国的军队越来越强大,每当看到军人挺拔的身姿,我都忍不住赞叹,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在这九十年的军队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明白如何去让我们的军队强大起来。 回忆过去,中国军队的强大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首先,是强大不可撼动的军魂。我们的人民军队之所以战无不胜,就是因为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在支撑着我们,不管是建军之初的物资匮乏的艰苦年代,还是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军队的力量,可以说是来源于建军之初就树立起来的强大军魂,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支柱,从军队内部强有力地将军队凝结在一起,于是中国军队攻无不克。其次,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只有当经济实力上升了,我们才有能力去武装

我们的军队,让军队更先进,更精良,在建军之初,我们的人民军队因为装备弱于敌人,让我们军队的实力大打折扣,也让我们的胜利迟来了些许,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也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军队,因此,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在当今社会强大军队不可忽视的东西——科技的发展,这也是世界各国所强力推崇的,不断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着自己的军队,我国的军队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一支一流的高精尖部队了,有着精良的武器,海陆空三军皆具备。最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当代的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但是更需要的是能运用这些科技,具备军事才能得军人,古话说得好:事在人为,因此我们有了天时地利,还需要人和,高素质的军人,也是军队强大的关键。 时代在变化,九十年的岁月教会了中国很多,九十年的岁月也让中国的军队成长壮大。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中国的军队,心中的自豪感,一定油然而生!中国军队的强大,不是梦!

近代史国民性报告1

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国民性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国民性是一国大多 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 心因素。这是比较官方的解释,但我个人认为解释国民性一句话就可以,就是国民素质。国民性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 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最近翻阅了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一书,里面有一句话我看了以后觉 得很有意思。该句如下:“今天中国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也是由历史塑造的。——张宏杰”。照此 所说,我国现今社会国民性的变化也能够从历史中找到答案。这就为我们对国民性的 思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那现在就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中国国民性的变化。 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 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而此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启超说:“凡是经过重重内乱的国家是不可能产生纯洁国民性的,内乱会在老百姓 心目中培养起六种倾向:侥幸、残忍、彼此倾轧、虚伪狡诈、冷漠凉薄、苟且”。纵 观我们这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战争的不断进行,各种争斗持续,我们民众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复杂,侥幸、残忍、彼此倾轧、虚伪狡诈、冷漠凉薄、苟且,这些都是在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的。 为了更具体的来看待这个问题,在这主要以元明清以来的历史为主,来细致的分 析一下我们国民性的变化。 中国文明的倒退,参考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我认为是从元朝开始的,宋朝以前中国都是由汉族人统治,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巅峰;而到了元朝,蒙古人 一直比较残暴,靠暴力统治;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先生是农民出身,则是专制集权到 顶峰,他认为凡是威胁到朱家统治的,文人、商人阶级,有目的地进行清除和屠杀, 往往是满门抄斩;到了清朝也是如此,扬州十日屠城,杀死80万人;嘉定三屠,浮尸满河。 清史记载,清朝入关以前,经常跑到关内烧杀抢掠,非常残忍,从东北跑到山东,就是为了抢牲口、抢人,清兵向努尔哈赤汇报时,是把人、马、牛、驴混到一起的, 因为满族人是从奴隶社会直接发展过来的,所以满族大臣喜欢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张宏杰的书一贯好看,这本《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也不例外。题目相当宏大,但是本书的水平和他以前的相比,相差很多。 作者用了半本书,详细描写了中国人是怎么从勇武开放走到怯懦犬儒的过程,后半本论述专制的起源和发展,对我来说,大部分内容都知道,简单翻翻就行了。唯一有新意的,我觉得是后面对胡适和鲁迅的论述。作者认为,鲁迅过于理想化,而且过于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一生的思想也经过几次重大转向,而胡适则始终坚持改良,立足中国的实际,为当时的执政党提建设性意见。如果蒋介石做得太过分,胡适也会激烈地批评。但是鲁迅一贯以批评嘲讽为主,却提不出建设性意见。 作者对胡适和鲁迅的论述给了我很大教益。最近几十年,尤其是在大陆上,鲁迅的地位被拔得很高,而胡适的地位则低多了,貌似是一个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只会写政论文章的半吊子文人。因此在绝大部人心里,胡适的地位不仅远不如鲁迅,甚至可能不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巴金等人。但作者的详细论述,至少彻底改变了我的观点。 但纵观全书,我感觉颇为支离破碎,似乎不同章节的内容没有很好地整合,某些篇章的内容似乎应该大量取自于其他某本书。这是我长期看书后的感受,作者旁征博引揉化观点,和主要取自于一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书的不同部分的风格肯定不一致。看了后记才知道,我的感觉完全得到了证实。 首先,作者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着作,里面也许有太多的感性,太多的个人化感受,关于国民性的演说显然更粗糙一些。显然,作者也认识到这不是一本高水平学术着作。我甚至觉得这是一本愤青水平的书。因为我觉得,对于一国国民性的探讨,除了历史文化、制度等因素,还应该有地理、经济因素,可惜这方面探讨的都不多。尤其是地理因素,历史学有一个重要的地理决定论思路,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主流,但我始终认为很有道理。比如在南方人中,湖南人为什么骠悍勇武、热情洋溢但又忧国忧民?这和湖南的山水有很大关系。为什么四川人同样热情洋溢、讲究袍哥义气但却比较安闲?也和四川的山水有关。虽然作者对中国的地理有探讨,但我觉得远远不够。 其次,作者罗列了几十本参考资料,最重要的一本书是《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我觉得他引用的资料或许更有参考价值,因此把我感兴趣的罗列在下面,以后阅读: 《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邵建着,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秦晖关于制度与文化的系列论述 《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徐良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关于我国上古文化的入门着作

中国军队名称演变

资料:中国军队称谓的历史演变 工农红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诞生于1927年8月1日,诞生以来曾先后使用过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等名称。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部队改名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月6日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从八路军、新四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6年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国共两党签定的《停战协定》,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各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从1946年9月中旬起,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和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司令。从此,我军一直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当时战事繁忙,各部队改称的时间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

军队改革最新版本方案2019年中国军队改革目标.doc

军队改革最新版本方案2019年中国军队改 革目标 军队改革最新版本方案中国军队改革目标 为期四天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闭幕,会议规划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蓝图,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虽然五中全会已经过去了4天,但各种解读仍然占据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版面,新华社今天(11月3日)将受权发布“建议”全文。 “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

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

让世界了解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征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7987843.html, 让世界了解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征程 作者:张晓刚吕正韬 来源:《对外传播》2014年第01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论述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眼球,激起了国内外舆论的热议。在主流媒体归纳评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十大看点”中,涉及到国防和军队的就占据了两席,分别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这种舆论聚焦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军事和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最为核心、最为敏感的领域,一个国家在这方面的动向必定是其他国家关注的重点。如何向国际社会更好地宣介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避免歪曲解读和凭空臆测,进而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外部舆论环境添油加力显得非常必要。 抓准宣传重点,搞好话语设计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每当中国军队有较为重大的动向时,都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引发国际舆论井喷,而且会包含不少的负面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公布后,在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这股舆论流中,也有两种较为明显的负面倾向。一种是老调重弹,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说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不断扩张军事实力,打破地区军事平衡,“中国通过改革实现军力大幅提升是对地区安全的威胁。”另一种则是唱衰论,说中国军队长时间没有战争历练,改革很多是主观上的构想或对外军的借鉴,而不是来自战争实践,“改革会给中国军队带来巨大风险”。针对这些不良舆论倾向,在对外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问题时,要抓准宣传重点,搞好话语内容设计,有的放矢地展开针对性宣介。 要充分阐释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的。向世界表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我们国家整体推进改革的一部分,是由一系列的内外现实需求决定的。从安全形势上看,我们国家的安全环境并不乐观,一些国家对我们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觊觎和蚕食较多,我们地缘政治也很复杂,周边有朝核、印巴等一系列敏感热点问题;在内部,分裂势力、极端势力还在破坏国家的统一和安全,这都迫切要求中国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体系作为国家安全的支撑。从自身建设上看,中国军队经过长期建设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传统军事力量结构与维护海洋、太空、网络等领域权益的矛盾;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不足与现代战争联合作战基本趋势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需要改革来破解。要重点宣传好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我们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的是建设一支与我们自身安全需求相一致的强大军队,不针对任何国家。中国谋求军事力量的提升只会给地区和世界安全提供正能量而不是相反。 要详尽说明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内涵。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重点话题,外界的信息需求量大,媒体渴望度高。在确保军事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保证信息供给足量,把我们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标、重心、方式、组织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地说明和介绍。我们要自信客观地展示我们的改革路线图,要有战略释然的姿态,明确我们的改革就是为了军队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革命军。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部队改名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师和直属队。全军共4. 6万人。同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第二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这个名称已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国民政府令其改变番号,但一般情况下,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八路军。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月6日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 03万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为对抗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反动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与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扣),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并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9万余人,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 从八路军、新四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独占胜利果实,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蓄谋发动内战。为适应国民党将要发动内战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各战略区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调整战略部署:由关内各解放军抽调11万主力部队及2万余名党政军干部挺进东北;浙江、苏南、皖南、皖中地区的新四军撤至长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国军(即八路路军南下支队)及我河南军区部队分别撤至以桐柏为中心的鄂豫解放军,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1945年10月31日,由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的部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

部队改革个人心得体会

部队改革个人心得体会 部队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都称为部队(bgrave;dugrave;)。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部队改革个人心得体会,欢迎借鉴。 【部队改革个人心得体会】 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军队一定要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对全军官兵来说,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完成好肩负的改革使命,就是要不断强化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刻理解改革、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勇敢承担起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用实际行动书写强军兴军的时代篇章。 用强军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认同改革的思想自觉,坚定改革志在必胜的信心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信念是行动的前提。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广大官兵只有从强军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的重大意义,从感情认同上升到思想认同,增强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思想自觉,增强改革必胜的信心。 不改革是打不了胜仗的。实现强军目标,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以变革求强盛,是强军兴军的内在规律。从我国古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王安石的"变法强军"、戚继光的训练改革,到美军越战后通过新军事变革赢得近几场局部战争等,都印证了这一"铁律"。军队的根本职能是能打仗、打胜仗,背离了这一职能,军队就失去其

存在的价值。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与我军历次改革有着明显不同,它不是在局部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而是着眼全局重在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国防和军队建设、制约我军战斗力提升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这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不解决,我军就很难在世界新一轮军事革命大潮中争得战略先机、赢得战略主动权和话语权,就很难承载起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历史重任。唯有深化改革,军队才能有效履行新的使命任务,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驱散思想迷雾,方能更好前行。改革走的是前人未走过的新路,谋的是新篇、布的是大局。改革之际,人们往往因前途的未知而产生困惑、疑虑,形成思想上的"迷雾",给前行带来障碍。面对当前"深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难度也前所未有"的改革,一些基层官兵认为改革是高层领导和统帅机关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固守既有利益的藩篱,担心改革改到自己头上,革掉自己"饭碗";有的因循守旧,求稳怕变,怕吃苦、嫌麻烦等等。思想迷雾常常产生于知之不深或偏听偏信所导致的认知偏差。对此,要引导官兵深入学习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根本指向,全面理解改革的丰富内涵,在领会科学理论精髓要义、把握改革精神实质中驱散思想迷雾、排除各种干扰,打通顺利推进改革的思想通道。 信心能给人以无穷力量。有些官兵认为这次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太大,对改革能否破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信心不足。

瞿秋白与人民军队早期名称的演变

收稿日期:2007212215 作者简介:翟爱东(19512),男,江苏东海人,副教授,编辑,主要从事瞿秋白研究。 第23卷第3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3月Vol.23No.3 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R 12008 瞿秋白与人民军队早期名称的演变 翟爱东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瞿秋白在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史上,尊重来自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积极贯彻共产国际关于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工农红军的决议精神,对于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 队名称的演变,起到了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瞿秋白;国民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中图分类号:I2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0704(2008)0320086203 在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史 上,曾先后用过国民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的名称。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是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勇于创新的产物。这其中,瞿秋白曾起到过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到1927年春季,革命势力就由广东推进到长江流域。此前,瞿秋白虽已是中共中央局委员,但他的具体工作主要是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随着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此时的瞿秋白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1927年7月3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点名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认为陈不组织讨论共产国际关于发动土地革命、组织新的革命军队等紧急指示精神,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结果是迁就了国民党右派而压制了农民运动,丧失了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192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称为国民革命军,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南昌起义使用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起义后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在筹划及领导南昌起义的过程中,瞿秋白充分显示出他的政治敏感性。7月21日,瞿秋白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日,李立三、邓中夏提出举行 南昌起义的建议,得到瞿秋白的支持和赞同。其次, 瞿秋白为南昌起义作了许多具体工作。7月25日,瞿秋白在武汉向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他在庐山与鲍罗廷商定的关于南昌暴动与秋收起义联动的提议,7月26日,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加仑也出席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在南昌暴动的方针。南昌起义失败之后,国民革命军余部于11月到了湘粤赣边境。1928年4月,朱德、陈毅挥师东进,在毛泽东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的接应和掩护下,到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的湖南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以瞿秋白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南昌起义,对于我党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打响向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革命壮举,揭开了其后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中国革命史。 二 1927年8月19、20日,湖南省委就讨论贯彻中央关于秋收起义的情况向中央写信报告。信中说明了关于秋收起义的革命性质和政权问题,关于秋收起义打什么旗子的问题,等等。8月23日,中共中央同时收到湖南省委19、20日发出的两封信件,瞿秋白随即组织召集中央常委开会,专门讨论湖南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湖南省委关于秋收起义纲领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指示。 ? 68?

部队改革思想汇报

部队改革思想汇报 篇一:精选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指明 精选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指明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决定》中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内容日趋引发国内外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昨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研究员、首席专家张幼明做客人民强国论坛,以“如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题与友进行在线交换。张幼明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防和军队改革纳进了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这样一个战略全局,并作为一个重要部份进行部署最少源于两个缘由。 张幼明以为,首先是为了加强党对国防军队改革的领导。中国我党的领导是我国国防和军队的一项根本制度,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件大事,改甚么、怎样改,这些重大的题目都要由党中心来决策,都要充分体现党中心的意图。因此,这次全会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第一个因素。 他谈到,第二个因素是为了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

调和发展。我们国家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和增进国家的全面、调和、可延续发展,国家的全面、调和、可延续发展,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题目,也包括国防和军队的发展题目,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兼顾。事实上,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我们党指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向战略思想。 张幼明指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伟人的就提出,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军队和建立强大的经济气力,这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件大事。改革开放之初,伟人的明确提出以产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为标志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将经济现代化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兼顾斟酌。***把建设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作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确立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调和发展的方针。 ***总书记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实现富国强军的同一,并决定编制新中国成立的第一部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规划。从这些 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把我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纳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就是为了使国防和军队改革与国家其他方面的改革相调和、相配套,通过兼顾国防和军队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调和推动,增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调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