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自序

合集下载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

经典摘记鲁迅论中国国民性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呐喊·自序》(1922)昏乱的祖先,养出昏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

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又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者,但却又绝得日见其光荣。

——《坟·论睁了眼看》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

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两地书·第一集(八)》(1925年)中国国民性的堕落,我觉得并不是因为国家,他们也未必为“家”设想。

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但这是历史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去掉。

我对于攻打这些病根的工作,倘有可为,现在还不想放手,但即使有效,也恐很迟,我自己看不见了。

——《两地书·第一集(十)》(1925)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中国社会的“性之变”与“性恐慌”-最新资料

中国社会的“性之变”与“性恐慌”-最新资料

中国社会的“性之变”与“性恐慌”七年前,在越南举办的一次国际“性”研讨会上,越南某大学的一位女士跳起来质问我们:中国怎么会出来《上海宝贝》?中国的女人怎么了?中国人的“性”怎么了?语气中带着不解与气愤。

中国人的“性”怎么了?这个问题一方面隐含着人们对于“性”(行为、关系、观念)的迅速变化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表达着强烈的焦虑与恐慌。

1980年代初期,婚外恋(尤其是现代陈世美现象)、性教育(包括对自慰的讨论)、婚前性行为、离婚等话题就引发过社会大讨论。

1999年的《上海宝贝》是一枚重型炸弹,把美女作家们推向风口浪尖。

接踵而来的木子美性爱日记、换妻聚会、各种嫖娼卖淫案件、少女怀孕、援交、忠贞联盟、贞操女神等等,无时无刻不在挑拨着国人的神经。

那么,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性,实际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潘绥铭曾经从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性的公开表达、女性之性的变化以及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的显性化等方面总结过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性革命”。

性革命,既不等同于性解放或者性自由,也不等同于中国社会每个方面、每个人都在朝着性开放的方向变化。

它是指,在一段比较短的时间内(主要指“文革”之后)中国社会和普通大众的性发生了一种整体上的迅速变化。

这场性革命根源于由婚姻、家庭、生殖、爱情、社会性别与“性”共同组成的中国人的“初级生活圈”,在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

这样的认知来源于性社会学的诸多调查研究。

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从2000年开始,针对中国成年人(包含流动人口)的性行为、性观念、性关系开展过三次全国随机抽样调查(2000,2006、2010)。

最近一次调查,除了包含18~61岁的成年人,还涵盖了14~17岁的青少年人群(包含校内外少年)。

数据在方法、内容上具有可比性。

性,涵盖着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被分解来讨论。

下面仅列举被社会大众津津乐道的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商业性行为以及青少年的性四个方面的调查数据,结合数据所透露的社会事实与社会层面的相关讨论,思考十余年来,中国人的“性之变”与人们对于这种变化的情绪反应及其背后的道德情感。

中国人的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的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的性观念之演变
江 晓 原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9. 15.
三千年来的剧烈变化
中它很长时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
先秦时代贵族的性观念
“蒸”、“报”、“因”:收继 婚 “通”、“奔”:婚外性关系 卫灵公与南子的故事
先秦时代的礼教
《礼记》中的“男女大防” 但它只是儒家的理论 贵族们普遍不把它当回事 它至少还要等待1500年
欢迎提问
欢迎访问“科学·历史·文化”网站

宋明时期的转折
二程兄弟的故事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所谓“节”与“烈” 政府的经济、精神鼓励政策 文人们的呼应
自觉禁欲的措施与观念
“功过格”
日记中的检讨与自责 “色能伤身” “万恶淫为首”
明末:一场短暂的性解放? 明末:一场短暂的性解放?
奇怪的晚明社会 文人们的道德反叛 李贽的故事 色情文艺的病态繁荣
清代:对礼教的反思和攻击 清代:
戴震的正面攻击 “理欲之辩”是杀人工具 不近情理的禁欲主张导致虚伪 纪晓岚的侧面攻击
二十世纪的震荡
开局:激进的开放主张和实践
挑战婚姻制度,研究淫秽歌谣 张竞生和他的《性史》风波 中局:回到禁锢的道路 结局:不可阻挡的再度开放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性张力”的概念 张力的强弱随着时代而演变 人人都要设法在张力下求得平衡 步入越来越开放和宽容的时代
汉唐盛世中的性观念
男女都不要求从一而终 汉景帝王皇后的故事 “主人翁”的故事 武则天的收继婚与雅量 唐中宗与韦皇后的故事 敦煌卷子中的离婚协议
“蛾眉买死”的故事类型 蛾眉买死”
楚庄王的“绝缨大会” 孟尝君与袁盎的故事 唐玄宗的故事 宋仁宗与宋祁的故事
男性贵族对待姬妾的态度
男权主义,视女性为财物 杨素、郭暧的故事 “司空见惯”的故事 赠送、分享、强取、送还

中华性观念演变观察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性解放

中华性观念演变观察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性解放

中华性观念演变观察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性解放每次看见关于性侵犯的社会新闻,都觉得国家欠我们一个性教育。

对于中国式家长而言,性教育和恋爱教育总是略显尴尬和拧巴,像个无处安放的定时炸弹。

青春期时,性和爱是会引发灾难的洪水猛兽,是羞于启齿的难言之隐。

可一旦过了某个年龄段,家长又希望孩子赶紧恋爱成家,火速结婚生娃。

但怎么表达爱,怎么和喜欢的人相处,如果对方不喜欢你怎么办,喜欢上不该喜欢的人怎么办,第一次要做什么准备……这些关键信息,家长又从没对我们说过。

不过也不用过于苛责长辈,因为虽然时代发展快得像高铁,但观念的演变却慢得像EMS ,有矛盾和落差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性观念就是在对“性”与“爱”扭曲中形成的,动物本能让我们享受快乐,儒家伦理教我们克制隐忍,这个中国式死疙瘩,需要一场真正的“性解放”来解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性压抑。

”“放屁!”李安在电影《喜宴》里向外国人解释中国人“闹洞房”的婚俗,于是后来很多人用这句台词给中国人的性观念做注脚:其实,动辄就批判“中国人经历了几千年的性压抑”,儒家文化害死人……而事情的真相根本不是这样。

真正的历史环境中,从孔子那一代开始,中国人对于“性”的观念就相当豪迈豁达,根本没怎么care 这事儿:秦国宣太后在外国大臣面前公开描写性交姿式,说自己丈夫一屁股坐上来,因为体重太集中一点,就吃不消;可是全身压上来,因为体重平均分担,所以就无所谓了。

这种妙文…在清朝王士桢《池北偶谈》里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其实他们全都大惊小怪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古代文明中,在性的看法上,确曾有过开通的一面。

大多的性禁忌其实是以后的事。

——李敖《中国性研究》另一个例子是《诗经》,儒家经典,中国文学的源头,四书五经之一,孔子收集编辑的民间诗歌总辑,这样一本中国古代高考必修课本里,男欢女爱的情诗相当之多,其中还有首描写3000 年前西周小青年打野战的日常记事: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中国人的性观念变化的轨迹

中国人的性观念变化的轨迹

中国人的性观念变化的轨迹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2-18从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将近20年快要过去了。

中国人在性方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又是因为什么呢?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跨进21世纪。

1980年,两个表面看来与性无关的事物横空出世了,它们给中国人性观念的巨变打开了大门……它们就是1980年公布的新《婚姻法》和1980年开始提倡和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在新《婚姻法》中,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

这似乎无关大局的一改,其实真够得上石破天惊。

从此,中国人逐步地确立了一系列新观念:爱情是婚姻的灵魂、爱情至高无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不道德的……;从此,"五四"以来无数先进分子所苦苦追求的理想,终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了。

于是,我们麻木惯了的心灵必然出现慌乱与盲动。

80年代初期,哪一家传媒没有开设过"道德法庭"来诅咒"当代陈世美"?多少人为"秦香莲上访团"撒下了一掬同情之泪?人们都天真地以为,那些钻《婚姻法》空子的家伙只是支流和一小撮。

有谁想到过,十几年以后,处处高歌"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我们一直在批判西方的性关系解放,一直在打"飞进来的几只苍蝇";可是时至如今,我们应该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旦高扬起爱情的旗帜,不管什么样的民族,它的婚姻形态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巨变。

从1980年起,独生子女政策如同无尽的涌浪,如同水银泄地,不但成为国策,而且成为绝大多数城市夫妻的自觉行为。

它改变了我们的什么?不仅是核心家庭化,不仅是对于"小太阳"的争论,而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合法地、铺天盖地般地宣称:人们之所以过性生活,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甚至不允许仅仅为了生儿育女。

二百多年前的中国国民性

二百多年前的中国国民性

二百多年前的中国国民性二百多年前的中国国民性2013-12-20中国旧闻日报本报讯(记者:陈事美)刚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话说联合国公布全球国民素质道德水平调查及排名。

小日本居然排第1,而且还是连续三十多年的第一。

中国居然排在第167,也是连续三十多年排在160名开外。

当时我就震惊了。

不过让我骄傲的是,中国还是比阿富汗高的。

废话不说,最近看到一篇张宏杰的好文章。

说的就是国民性。

英国人在二百多年前的观察。

那时还是大清盛世的乾隆时期。

——同志们那,这篇3100字的文章可是我从书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到电脑上的,不容易啊。

你们谁要不仔细看我跟谁急!!说到中国国民性,我们还要从欧洲人和乾隆皇帝的那次见面说起。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的一个外交使团成功抵达中国,使团的团长叫马戛尔尼。

他是一个“中国迷”。

那个时代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也就是向往和崇拜的中国人。

今天的中国积极向西方学习,与世界接轨。

那时欧洲学者们却说,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

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马戛尔尼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经过九个月的艰难行驶,他们终于抵达中国的海面,见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

但是一到中国,英国人就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吃惊。

他们发现中国和他们想象的如隔天渊。

他们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的事情,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剧变。

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

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夫子的理论来指导国家,整个国家就和大家庭一样那样亲爱和睦。

“皇帝被认为是臣民之父。

……总督被认为是一省之父,知州为一州之父,他们像一家之父照料管理家庭生活那样,用同样的权威,关心和慈爱来主持工作。

”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

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

莱布尼茨说: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

……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都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

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

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中国性观念大事记》30年来,中国社会曾出现两次有关性的社会大讨论:一次发生在1979年6月,导火线是一张电影的接吻剧照;另一次发生在2008年4月,导火线是一堂婚前守贞课。

性,这个伴随着五千年人类史的字眼,在30年前的中国好像洪水猛兽一样。

然而在30年后的今天,性走入了高堂雅室、走进了学校课堂。

接吻剧照1979年6月18日上午,一封言辞激烈的读者来信摆在了时任《大众电影》主编林杉的桌头。

“我看了你们编辑出版的一九七九年第五期的封底影照,非常愤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万没想到在毛主席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你们竟堕落到这种和资产阶级杂志没什么区别的程度,实在遗憾!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这封署名向问英的读者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让他如此愤慨,以至于连用了三个问号的质问缘自《大众电影》复刊后第5期的封底——一张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男女主人公接吻的剧照。

时任《大众电影》副主编的唐家仁回忆,这是改革开放后公开发行的刊物首次刊登接吻照片。

选择这个封底时,编辑部下了很大决心,但还是没有想到这么快便有读者发来了措辞如此强烈的来信。

林杉与唐家仁拿着这封信,到影协书记处请示后,决定将这封信全文发表在下一期的杂志中,并请读者就“接吻剧照”进行讨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11200余封关于“接吻剧照”的讨论信像雪花一样飞入了《大众电影》的编辑部,其中反对的声音有三分之一多。

这场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关于“接吻”的全国性公开讨论,后来成为当代性学家研究“性解禁”后的第一个事例而不断引用。

著名的性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潘绥铭将1978年之前的中国归为“无性社会”,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场“性革命”迅速结束了“无性社会”。

“当时的中国社会,任何一个领域出现跟性相关的话题,都会吸引起全社会的目光,接吻的电影剧照引起的讨论不过是开篇而已。

中国国民性格:两千五百年的演变轨迹

中国国民性格:两千五百年的演变轨迹

中国国民性格:两千五百年的演变轨迹导读: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不过,民族性格却不断变迁。

翻开《春秋列国传》,你会发现,那时的中国人特别有血性。

赵氏孤儿,七百壮士,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演绎了那个时候男人们的壮烈与决绝,告诉后代什么叫轻生重义,生死相许。

读春秋故事,你会惊异于他们的单纯和透明。

春秋战国时的中国人,活得有声有色,死得爽快清白。

在后人看来,他们也许有点幼稚,有点简单,但却像少年人一样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挺拔和亮丽。

在周边民族还处于沉睡中时,中国人已经开始了思想启蒙。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思想活跃,智慧奔放,智者辈出,学说林立。

进入思想青春期的他们充满了创造的冲动和诉说的欲望,在早期中国文明史的天空中喷发成一道道绚丽的朝霞。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

一个叫嬴政的外表孱弱内心冷酷的男子挥剑过早结束了中国的青春期。

秦始皇的过错不在于他统一天下,也不在于他修筑长城,而在于他视天下人为自己的猎物。

他的老师韩非子告诉他,人是一种本性卑劣的动物,他们渴望的只有利益而惧怕的只有暴力,所以,人不值得尊重也不能相信。

统治天下的方法就是“执长鞭以御宇内”,用法、术、势来束缚和操纵,就像对待拴在车子前面的牲畜一样。

这个历来被中国人视为雄才大略的人创立了一整套暴力基础上的统治方法,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奴隶,变成了劳工,变成了为他驾车的牲畜。

他“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愚黔首”,取消了民众的自尊和思想,终于达到“偶语者弃市,腹诽者诛,道路以目”的程度。

中国人的群体人格受到了第一次粗暴摧残,人的尊严大打折扣,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者开始更能适应这个严酷的社会。

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楚汉战争中,刘邦被杀得大败,带着一对儿女和谋士滕公坐着一辆大车逃跑。

为了让车子跑得快点,刘邦好几次把两个孩子推下车,都被滕公又拉了上来,气得刘邦“欲斩之者十余”。

项羽威胁刘邦要杀了他的父亲做肉酱,刘邦却一副嬉皮笑脸,告诉项羽做成了肉酱别忘了分他一杯尝尝。

中国性学发展史

中国性学发展史

中国性学发展史中国性学发展史一、始源于远古商周:宇宙间当生物出现就有了“性”(不管它是单性生殖或两性生殖)。

当进化到人类,我国原始部落曾由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并有着“性”的催化作用的因素,故人类“性”的存在远远超前于人类文明史诞生的岁月。

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人类直接受自然的影响远过于今日,故对于自然现象不能不深切关心,尤其是对动、植物的繁衍生殖作用更感惊诧。

久之,由此而悟出宇宙的基本原理:一是主动的,一是受动的,在生物为雄与雌;在人类为男与女,父与母…故古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都有着阴阳的相对,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从而便用阴阳来理解宇宙的一切现象,并认为有似动、植物雌雄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也由阴阳的结合而产生和发展,因而把表现阴阳作用的人体的一部分—男女生殖器官,视为神圣而渐衍成性器崇拜的习俗。

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古老民族,对“性”的张扬与性器官的崇拜是较普遍的。

1988年,在我国的内蒙古境内,曾陆续发现了一批性器崇拜的岩画。

这些大多出自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内容可分为男根女阴、男女交媾,感生脚印,求育舞蹈等四类,反映出阴山远古居民生殖器崇拜的特有心理状态。

在性文化方面,我国远古即有“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即阴阳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等黄老学说的概括。

此外,在周《易序卦》中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并以美、柔、弱作为女子的自然属性。

《易.家人》云:“女正乎内,男正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义也”(女的正常职责是搞好家内事务,男子则主外务,男女的这种内外分工是天地间自然的道理)。

这说明远古即有根据性别差异而作不同社会分工的规定。

现在,虽然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已有较显著的变化,但男女最佳适应的社会工种仍还是不无区别的。

在男女间的情爱方面,远古常将“男女”喻为两性性生活的代词。

如《礼.礼运》中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反映了这一概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素材

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国社会精英都在反思、批判,痛骂甚至诅咒国人的劣根性。

为改造国民的冷漠、自私、迷信等劣性,戊戌维新以后梁启超就提出“新民说",力求培养起国人的公德意识、国家意识,成就中国的“新民”。

新文化运动期的鲁迅,主张学西方的民主、科学,在全新的西方文化基础上造就新一代中国人,“用文艺唤醒灵魂”,鲁迅一以贯之的进行着“国民性“的改造。

深受西方民主体制影响的胡适,坚持着通过制度“渐进改良”之路来改造国民性;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乃至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实质都是力图塑造新的“国人”,为推进社会进步服务。

中国的国民性话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该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国民性的发展历程?中西方之间的国民性格形成的根源何在?对中国的国民性该如何评判?细读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一书,让我们对国民性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近代国人给人们的形象,永远是紧张的、怯弱的,有着“顺民”的心态.近代之前,西方人赞许中国有着贤明的君主、良好的法律、健全的行政机构,对中国文化也大为推崇。

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西间交往联系的加强,外国人看清在清政府暴力统治之下,中国人国民性格中缺乏自尊心、冷漠、麻木,冷酷无情的现象,从而使得西方人对中国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直到今天,我依旧质疑,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场景中“数千中国士兵驯服而默认地经过堆积如山的同伴尸体,走向死亡而毫不反抗。

”难道,我们中国人的国民性就是这样的一直麻木不仁、一直这样冷漠屈服吗?其实,原本中国的国民性同样有着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重要特征.历史课堂上我们经常提及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士人活跃,文化繁荣,缔造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贵族精神、“任侠”之风盛行,贵族恪守着“礼",即使在血腥的战争中,优雅仍然是春秋时代贵族的基本追求(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彰显着那个时代的贵族风度)。

春秋时代的战争规则,是足以与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相媲美,勇敢、敢于担当,保持着贵族的尊严和风度。

中国性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性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性文化发展简史
虽然中国古代的不少统治者对民众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但是,也不能认为中国的古代社会在性问题上是十分封闭与保守。

这种看法就像过去外国人总认为中国人全是男人拖长辫、女人裹小脚那样。

其实,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性用品的国家,历史上曾有各种石制的“男根”、“石祖”,也有青铜的、木制的、玉制的、象牙制的各种助兴工具。

在现存的文物中,就有汉朝时的铜制双*,可供后宫中没有机会受到皇帝临幸的嫔妃们自娱使用。

由于古代大多是父母指婚,新郎新娘在洞房前一般都没有见过对方,所以第一次见面时就要脱光衣服实在有些尴尬。

下图这样一个开裆裤就是专门新娘洞房花烛专用品。

在春秋战国期间,人们对闺房之事并未视为隐私,可以公开谈论,甚至宫廷里讨论国家大事时也谈论。

到了汉代,闺房之事便被视为男女的私事,不公开谈论了,但也未视为丑事。

在唐代,民风更为开放。

只是到了宋代理学盛行以后,中国社会才实行了其八百年的性禁锢与性封闭,但也是禁下不禁上,表面上禁而实际上禁不住。

总括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所受到儒、佛、道教的熏陶甚深:儒家视性为人类自然的本性与需要之一;佛家认为诸天神佛大部分都是男女同体、集雌雄于一身;道家更进了一步,视男女交合是采阴补阳、长生不老之道。

传至现代的一些中国古代性书籍,在当时具有十分先进的内容。

应该说,中国古代性文化从总的看来,成人用品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是十分丰富、复杂,但又是曲折发展的。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是一部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专著,作者通过详细的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国民性的演变过程,为我们了解中国国民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和思考角度。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受益匪浅。

首先,作者对中国国民性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中国国民性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

它既包含了对自身民族特性的认同,也涵盖了社会公德、家庭观念、劳动习惯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案例,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

这使我对中国国民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晰了国民性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其次,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

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和思想潮流的分析,描绘了中国国民性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从封建社会的尊卑有序、义务和权益的平衡,到现代社会的平等与自由、个人权利的凸显,中国国民性的演变过程承载着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变革,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价值观念的追求。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国民性变迁的过程,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心理的变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第三,书中对中国国民性的当代表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国民性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作者通过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中国国民性的时代表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猜测。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国民性逐渐呈现出开放、包容、多元的新特点,而同时也保持了传统价值的传承和认同。

这让我对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我深刻地认识到国民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

了解和认同自己的国民性,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性观念的发展演变

中国人性观念的发展演变

性的地位
• 《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 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 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 礼仪有所错。” • 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pì n ;玄牝之 门,是谓天地之根。 • 天人合一,阴阳和谐。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除了对医药学的贡献外对有关性学知识也有精辟论述在他所著的惫急千金要方房内补益33宋代开始的性禁锢宋代开始的性禁锢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宋元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强调对社会道德理法的规范和约束强调超越人性的理学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性
1、性的地位 2、性文化的发展 3、性观念的发展和文化的关系
• 风诗绝大部分是反映爱情、婚姻和家庭生 活的诗篇。有许多篇章,如《关睢》(周 南)、《静女》(邶风)、《溱洧》(郑 风)等, • 孔雀东南飞 • 野合
2、先秦以后至隋唐—性学的巨大发展与成就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竹(木)简和帛书, 其中出土的200支竹(木)简书,即《十问》、 《合阴阳方》、《杂禁方》及《天下至道谈》四 种医书,实属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性医 学专著; • 晋隋以后,如《素女秘道经》、《玄女经》、 《养生要素》; •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除了对医 药学的贡献外,对有关性学知识也有精辟论述, 在他所著的《惫急千金要方· 房内补益》
• 因此男女之间的性交就成为天与地、阴与 阳、刚与柔、动与静这些对立因素之间的 沟通,这些对立因 性交中相交相济、相辅 相承,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当时的性 观念不认为性交是什么丑事坏事,反而是 合乎宇宙规律的自然之道。
性文化的发展
• 1、生殖器崇拜 • 2、性交崇拜 • 3、生殖崇拜

【推荐下载】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的历程及其现实启示浅谈

【推荐下载】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的历程及其现实启示浅谈

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的历程及其现实启示浅谈 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的历程及其现实启示,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文化、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特征总和。

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代许多先进知识分子都对国民性改造进行了精细翔实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思想.在近代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国民性改造思潮。

认真研究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于今天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的历程 谈到中国国民性问题,必须回溯到18世纪末期.随着大量的传教士、访华使团的到来,欧美等西方世界开始了较为集中论述中国国民性的时代。

他们以感性认识为主要依据,较多地从负面来评价中国人.不少西方学者也以此为依据,分析中国国民性及其形成原因。

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明恩溥)对中国国民性的论述和归纳成为西方一个多世纪有关中国国民性讨论的终结.其著作《中国人的特性》(又译《中国人的素质》、《支那人气质》等),于189o年在上海英文《北华捷报》连载,后由纽约一家公司结集出版。

该书以事例为论据从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等三方面将中国国民性概括为26种性格特征.其中概括有忍耐、节俭、勤劳、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知足常乐等优良品质,也包括拖沓、无所作为、逆来顺受、因循守旧、不求进取、缺乏同情、相互猜疑、缺乏诚信等国民劣根性.是第一部系统地分析中国人性格和文化心理特征的著作。

此后,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西方人讨论中国的国民性,在特征范畴上都囿于明恩溥对中国人特性的概括。

《中国人的特性》不仅广泛影响了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的性格的见解.也影响了东方。

 中国人对改造国民性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带有很强的救亡色彩。

专制带坏国民性

专制带坏国民性

专制带坏国民性作者:罗光来源:《当代工人》2015年第05期中国全民性话题很多,如国民性。

每每提及,任谁都觉得有话要说,尤其央视曝光一些游客的劣行时,人们更是不吐不快。

其中一些愤青,可能刚从景点践踏完草坪回来。

做一套,说一套。

似乎也算一种国民性。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的作者张宏杰,应该是愤青,但无疑是思索型、考证型、知识型愤青。

他1972年生于辽宁,是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多部著作。

这本书的内容,可用书的副标题一语概括:专制制度的演进导致国民性格大倒退。

张宏杰为本书作的自序,只有2200多字。

其中有两句话,一、中华民族最大的发明创造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专制技术;二、专制技术发展史的另一面,或者说这种技术成果的体现,就是一部漫长的国民性演变史。

他用键盘敲下这两句话时,我相信,他的内心一定在呐喊。

著名学者葛剑雄评价这本书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主题是清算中国国民性。

这个思潮直至今日都没有真正结束,鲁迅、柏杨等人最为突出,陈独秀以及1980年代一大批思想者最为激进。

百年过去了,中国国民性究竟是怎样一回事?除了鲁迅对国民麻木的描述、柏杨的酱缸文化,我们只是在抽象意义上谈论一般国民性,并不了解中国国民性来龙去脉。

”张宏杰的这本书,就是对这一来龙去脉做的一番细致梳理。

任何一国的国民性都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国人性格越来越恶化。

春秋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尚武;进入明清,流氓气越来越重。

这种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做了23万字剖析后,张宏杰认为,是落后的制度造就了国民劣根性。

近代以来,从梁启超、鲁迅到蒋介石、毛泽东,都为改造国民性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收效甚微,其根源在于制度建设与国民性改造不同步。

因此有人建议:改造国民性,须从制度方面努力。

只是,若无信仰,制度又将怎样?经济学家张宇燕曾说:没有信仰,制度等于形同虚设。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
第十二章清代:世人 皆为奴隶
第十三章先秦: 专制的源头
第十四章秦始 皇:历史下的 蛋
第十六章鲁迅:国 民性改造运动的旗

第十五章梁启超: 国民性改造的奠基

第十七章胡适的改 良国民性思路
第十八章胡适 的渐进式改造
路径
第十九章 “思 想革命”式的 国民性改造之 路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张宏杰(Zhang Hongjie),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虚构历史写作、公共史学传 播。 1972年4月出生于辽宁,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出版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简读中国史》《简读日本史》《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专著十余部。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专制的原则是恐怖,专制的目的是平静。”(孟德斯鸠《论法的精 神》)
中国人的性格历史如同黄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见底;汉唐是中游,虽泥沙俱下,毕竟有波涛汹涌之雄大气 象;明清是下游,经常断流,已奄奄一息。
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 毫无创造力。
谢谢观看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视神
平民
国民性
另类
国民性 中国
盛世
演变史
改造
民族
胡适
脊梁
贵族
流氓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国民性格的演变历程。作者认为,国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 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站在空间与时间的 双重视角中,本书可说是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也为中国未来的改造和发展寻找真正的出路。

论中国之过国民性

论中国之过国民性

论中国之国民性芒果的毛毛兔长期以来,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但是,他们也渴望着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人,理解中国社会。

有人说如今与中国人的交往中有三条途径可以进入他们的生活:研究他们的小说、民谣、戏剧,但看来还有第四条途径,比起前三条来更有价值——在中国人的家里研究中国人的家庭生活。

在西方人看来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

也许某些中国人会为之辩护说“我们信得是儒教”,但这种说法会让不了解儒家的西方人人感到枯燥乏味,幼稚可笑。

这也是许多西方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升入天国是一种信仰,这一种信仰比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执念好得多。

那些典型的中国人都具有哪些特征呢?且听我一一为您道来。

第一点就是死要面子。

面子并不仅仅是头部前面的那一层薄皮,其含义要深得多。

有事处理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公正,完全只是为了考虑当事各方的面子的摆平,所以许多事情只能不了了之。

泛泛地说东方人爱面子甚于生命,饭碗可以不要,脸皮却不能不要。

其次,中国人面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动于衷的态度,佛山的小悦悦正是在17位路人的无动于衷的态度中死去的。

再次,中国人墨守成规,喜欢消磨时间见面寒暄。

墨守成规的本性使得中国人过分的看重旧规,消磨时间指的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淡薄。

说了这么多净是些缺陷,其实中国人还是有许多优点的:中国人很讲究孝道。

百善孝为先。

据孔子说,父母死,要守孝三年,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娩于父母之怀。

”守孝三年似乎成了对父母这三年哺育之恩的回报羊羔跪乳是众所周知的典范。

《二十四孝》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怀橘遗亲、恣蚊饱血、卧冰求鲤、为母埋儿、割骨疗亲等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知足常乐使得中国人生命力顽强。

面对任何困难,中国人都有一种极强的忍受力。

明明已经毫无希望了,他们却没有表现出任何失望,甚至还经常反对其抱有希望,这就是所谓的阿Q精神可以说阿Q所阐述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

中国人相信“善有仁报”,由善我们可以联想到恻隐之心。

论述类文本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中)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中)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中)上篇说到宋朝在历代王朝中属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权指数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

宋以前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宋是中国政治文化长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篇分享一下元、明、清三朝政治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格的影响。

铁骑踏断民族脊梁中国人原本是世界上最骄傲的民族,自认为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最光荣的种群。

中国领导世界,中国统治四夷,中国人高高在上,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维定式。

从南蛮、北狄、东貉、西羌这些字眼,可看出汉民族在嘲笑和侮辱其它民族时,从不加掩饰。

古人认为中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居天地之中,而其它国家居天地之偏,这是上天的安排。

然而,1276年蒙古骑兵的铁蹄踏上海南岛,大宋王朝被掀翻,“夷狄”成了整个中国的统治者,世界颠倒了。

蒙古可以说是最善于使用暴力的民族,“屠城”是最为广为人知的战争手段,“凡抗拒他的帝王、君主、城镇长官,破城后一律屠城。

为避免血腥画面,我们从简掠过,据人口统计,金国境内人口比战争前减少了百分之九十。

四川当时人口近两千万,蒙古大兵过后,仅剩八十万……。

数十年的抗元战争,最可怕的后果是消耗掉了汉民族最精英的人物。

那些有血性、有骨气、有胆量的人都大面积地被消灭,凡是顽强抵抗地城池,城内百姓几乎被屠尽。

鞑靼统治不但压榨了人民的膏血,还凌辱和消灭汉民族的灵魂。

有人说,在文天祥赋诗而死、陆秀夫负幼主蹈海而亡后,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体已经灭亡:“崖山之后,已无中华。

”这一方面是指中国文化受到毁灭性打击,另一方面也指中国地脊梁已被打断,中华精神已经灭绝。

和后来的满族人不同,粗豪的蒙古人以赤裸裸地征服者心态来对待汉人,手段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将全国人分为四等,汉人为最低等,蒙古人杀死汉人,只需打五十七下,征烧埋银即可。

蒙古大汗可以随时把汉人视如生命的农田,连同农田上的汉人,赏赐给王公功臣,而汉人突然失去赖以生存的农田而沦为奴仆却无处申诉。

汉人每二十家被编成一个“甲”,由蒙古人做“甲主”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中华民族最大的发明创造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专制技术。这一技术,有高深的理论,有精密的设计,有庞大的体系。从韩非子到董仲舒,它背后有许多理论提供者。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是这一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开始。汉武帝“独尊儒术”给秦始皇创立的硬制度,配合上了非常适用的意识形态体系。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把社会的智力资源统一到“皓首穷经”这一条路上来,有力地从制度上控制住了知识分子的头脑。清代诸君则大兴文字狱,在人们头脑里直接建立监狱,终于把专制制度推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停滞”“僵化”,正是专制制度所要达到的目标,正反映了专制技术不断发展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专制的原则是恐怖,专制的目的是平静。”(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农民的典型神态:在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之外,他们永远是紧张的、怯懦的,似乎周围充满不可测的危险。
我想起了作家关仁山讲过的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河北滦县进行扫荡。他们把一个村子三百多口人集中起来,叫他们挖一个大坑。村民们知道这个坑是用来埋葬自己的,然而还是一锹一镐,认认真真地挖好了这个坑。然后,三百多人全部被枪杀,埋在这个坑里。
抗日战争过去六十多年了,我们在电视上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个歹徒,两天之内,仅凭手里的一把小小的水果刀,就能在长途客车上,当着大家的面连续强奸几个女孩,全车乘客,包括其中一个女孩的亲哥哥,都一言不发。
汉语里有一个独特的词——“顺民”,我不知道还有哪个民族的语言里有。那些农村老太太的神态,就是“顺民神态”。这种“顺民神态”告诉你,他们准备在任何公权力、暴力和不合理现象面前低头。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会选择顺从,而不是反抗。
因此,认识清楚古老中国的内核,是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必须做的。这是我们走下去的前提和基础。
是什么,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顺民性格”?
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和独特的政治文化。
黑格尔说中国是个“停滞的帝国”,汤因比说中国几千年里处于“僵化状态”。如果因此而认为中国的传统社会没有发展,那无疑是错误的。几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专制技术发展史。
专制制度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一种制度。为了让这一家一姓能够千秋万代享有全天下的膏脂,它尽最大可能地压缩社会其他人群的权利和利益,尽最大可能地消灭一切对专有权力的觊觎和挑战,尽最大可能地维持稳定,保持现状,防止社会发展变化。套用鲁迅在《春末闲谈》中的比喻,专制技术就是掠夺者刺在中国社会神经上的一根毒针,它使得中国社会麻痹、僵化,失去反抗力,以利于乘公共汽车去农村。农村青壮大都打工去了,沿途停车上来的多是走亲访友的蹒跚老人。这些老人乘车大都以同样奇怪的姿态:他们蜷进座位的角落,枯瘦的手紧紧锁住边上的栏杆。那几个坐在过道包袱上的老太太神色更加紧张,她们尽量把自己的身体蜷缩到最小,眼睛不安地盯在地板上,一旦有谁上下车从她们身边经过时,她们都毫无必要地颤颤巍巍地把小脚盘起来让路,人过去许久才小心翼翼地放下来。
在现代化的外衣之下,传统中国的内核正在如几千年前一样安详地、不动声色地可怕地静静旋转。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错,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变幻莫测、光怪陆离。这种错综复杂,不但让外国人迷惑,也让中国人眩晕。世界诸重要国家中,只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为崎岖曲折,多次重复缴纳高昂的学费,依然在同一个地方不断跌倒。西方国家的事物移植到中国,似乎逃不了被染上“中国特色”的命运。到现在为止,在中国人与中国人的面对面斗争中,成功者无一不是更“中国”的人。在晚清,慈禧太后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斗争中,那个深懂中国权力运作机要的老太太胜了。在民国初,从海外回来的孙中山被土生土长的官僚袁世凯轻而易举地打败了。
因此专制技术发展史的另一面,或者说这种技术成果的体现,就是一部漫长曲折的国民性演变史。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汇的河口,传统与现代,在各个层次交错重叠。从表面上看,或者用一句学术术语,从“器物层面”上看,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全面西化了。西服领带早已取代了长袍马褂,大巴和小汽车取代了马车和轿子。在“文化大革命”把“四旧”破坏殆尽的基础上,我们再以现代化的名义,扫荡掉古老民居,建起一幢幢面目雷同的钢筋水泥大厦。但是,这仅仅是表象。改造一座城市远比改变一个头脑容易。请问,我们那些坐奥迪、用笔记本电脑的官员,他们跑官、买官、贪污腐败的方式,和明清那些坐八抬大轿的官僚,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吗?我们那些施用化肥、使用含激素饲料、每天晚上在电视前兴高采烈地看《康熙王朝》的农民父兄,在政府、权力和暴力面前的表情,和秦汉时代,有什么不同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