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膜分离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滤技术的分离规律
• (4)对于阴离子,依NO3-、Cl-、OH-、SO42-、CO32-的顺 序,截留率递增,而膜的表面带有负电荷,所以多价的阴 离子因受到排斥而无法进入膜中,当浓度高时,可以发生 屏蔽; • (5)一般来说,浓度越高,膜的截留率越低,一是由于屏蔽 作用;另一方面,破坏了平衡;
• 耗能少 • 浓差极化 • 常温操作,方便简 • 膜污染 单 • 适用范围广,适用 • 预处理要求高 性强
膜的分类
有机膜
膜材料
无机膜
无孔膜
膜的 分类
膜结构 膜形态
有孔膜
平板膜
中空纤维 膜
管状膜
膜过程的分类
• 发展:
超滤(UItrafiltration)
• 1748年,Schmidt用棉花胶膜或璐膜分滤溶液, 发现当施加一定压力时,溶液(水)透过膜,而 蛋白质、胶体等物质则被截留下来,其过滤精度 远远超过滤纸,于是他提出超滤一语。 • 1896年,Martin制出了第一张人工超滤膜,其 20世纪60年代,分子量级概念的提出,是现代超 滤的开始,70年代和80年代是高速发展期,90年 代以后开始趋于成熟。
超滤膜具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具有一定大小和 形状的空的表层;聚合物的化学性质
超滤的特点
无相变 设备体积小 工艺流程简单 无质的变化,适于热敏性物质 适合稀溶液中微量贵重大分子的回收和低 浓度大分子物质的浓缩 • 无杂质脱落 • • • • •
超滤膜
• 常用超滤膜是由一层非常薄的、具有一定孔径的多孔"皮 肤层"(厚约0.1mm~1.0mm),和一层相对厚得多的( 约1mm)更易通渗的、作为支撑用的"海绵层"组成的一 种各向异性扩散膜。皮肤层决定了膜的选择性,而海绵层 增加了机械强度。由于皮肤层非常薄,因此高效、通透性 好、流量大,且不易被溶质阻塞而导致流速下降。
超滤的原理
• 超滤膜,是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0.0010.02微米的微孔过滤膜。在膜的一侧施以适当压力,就能 筛出小于孔径的溶质分子,以分离分子量大于500道尔顿( 原子质量单位)、粒径大于10纳米的颗粒。 • 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在一 定的压力下,当原液流过膜表面时,超滤膜表面密布的许 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溶质 则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
固体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 膜分离是指在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压力差,浓度差等) 形成的推动作用下,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选择性的半 透膜对混合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浓 缩的方法。
Retentate (residue) (截留液) FeedPermea Nhomakorabeae 透过液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优点 缺点
纳滤(Nanofiltration)
• 发展:与其他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相比,纳滤
出现较晚。可追溯到70年代末J.E. Cadotte的NS3 0 0膜的研究。之后,纳滤发展得很快,膜组器 于80年代中期商品化,而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 衍化而来。
纳滤的原理
• 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 程。 • 滤膜的分离机理为筛分和溶解扩散并存,但是纳 滤膜本体带有电荷性,所以同时又具有电荷排斥 效应。这使它在低压力下仍具有较高脱盐性能, 可以有效地去除二价和多价离子、去除分子量大 于200的各类物质,可部分去除单价离子和分子 量低于200的物质。
超滤膜污染
• • 可逆膜污染 不可逆膜污染
研制抗污染膜的主要方法
膜材料改造 膜表面改造
• 接枝 • 共聚 • 共混
• • • •
等离子体改性 辐照接枝 表面化学反应 表面活性剂改性
应用——净水器
配套设备:
• 超滤膜、增压泵、减压阀、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 系统、消毒灭菌系统、自动化计量、监控和仪表
• 基本性能指标:水通量[cm3/(cm2·h)];截留率(以百分 率%表示);化学物理稳定性(包括机械强度)等。
超滤膜污染
• 浓差极化
• 超滤膜污染 • 膜污染机理研究现状
浓差极化现象
• 在超滤过程中,由于被截留的杂质在膜表面上不断积累,会 产生浓差极化现象,当膜面溶质浓度达到某一极限时即生成 凝胶层,使膜的透水量急剧下降。而超滤法处理的液体多数 是含有水溶性生物大分子、有机胶体、多糖及微生物等。这 些物质极易粘附和沉积于膜表面上,造成严重的浓差极化和 堵塞。 • 为了克服浓度极化现象,增加流速,通常可加大液体流量, 加强湍流和加强搅拌。
固体膜分离技术简介
膜分离的发现与发展
• • • • • • 1748年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膜分离现象 第一张膜的产生 微孔渗透(Microfiltration) 渗析(Dialysis)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超滤(Ultrafuiltration)
固体膜分离技术
(超滤、纳滤、渗析、反渗透)
四种主要分离技术的比较
•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 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 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 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 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已广泛 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 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 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 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纳滤膜的两大特征
• 1.对于液体中分子量为数百的有机小分子具有分 离性能。 • 2.因为纳滤膜是荷电膜,能进行电性吸附。对于 不同价态的阴离子存在道南效应。所以物料的荷 电性,离子价数和浓度对膜的分离效应有很大影 响。
纳滤技术的分离规律
• 纳滤的分离特性评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表观截留 率(Robv%),;另一个是膜通量Jv(L.m-2.h-1)[15]. • 纳滤膜分离针对这两个特性,有以下的规律性: • (1)截留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200-1000,适于分子大小 为1nm的溶解组分的分离; • (2)对于多价阴离子具有高截留率,而对一、二价离子有良 好的选择性; • (3)对于阳离子,依H+、Na+、K+、Ca2+、Mg2+、Cu2+的 顺序,截留率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