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叙事

合集下载

文学性叙事

文学性叙事

文学性叙事文学性叙事,又称“文学式叙事”,是一种将一个叙述性故事写入文字的独特方式,得到观众的情感反应,产生某种特定的叙事效果。

它将抽象的文字表达为具体的叙事,以便读者能够在文字里感受出该叙事的主题、哲学思想、想象空间和精神力量。

文学性叙事的特点在于,它用文字的力量突出表达深度、密度和丰富的内容,令人信服、扣人心弦。

文学性叙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叙事,即通过明确的细节和逻辑的组织来表达;另一种是抒情性叙事,即通过感情的表达,以达到引起共鸣的效果。

抒情叙事通常利用符号性地表达角色动机,使角色的行为有更强烈的情感表现,这样能够更深层次地传达情感,而描述性叙事则注重细节的准确描述,从而实现引发共鸣的效果。

文学性叙事能够引发观众的深刻思考,而且通过叙事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使得叙事更加生动、有吸引力。

也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脱胎换骨般地改变他们对主题的看法。

文学性叙事能够激发读者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建立自己的观点,从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文学性叙事是一门艺术,需要作家熟练地使用文字、修辞、比喻和象征等,以丰富叙事的内容。

文学性叙事不仅需要关注叙述的敏感度,还要注重情感的发展过程,使叙事能够更有趣、更有深度。

文学性叙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因为它除了加强叙事效果外,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通过带有文学风格的叙述方式传达观念。

作者可以将叙事的底层结构展现出来,并将叙事的场景有效地展现出来,以便触发读者的想象,带领他们走进叙事的世界。

总之,文学性叙事是一种用文字把内容表达出来的有艺术风格的独特叙述方式,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让叙事深入人心。

只有非凡的才华和技巧,才能完美地实现文学性叙事。

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文学抒情和叙事是文学作品中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在形式、内容和目的上存在着主要区别。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几个主要区别:1.目的和焦点:文学抒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表达情感和个人感受来传递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抒情作品着重于情感的表达,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

叙事作品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一系列事件和情节来讲述故事,让读者参与其中并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

2.结构和表达方式:文学抒情作品通常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其结构建立在情感和意象的基础上。

抒情作品可以是诗歌、短篇散文或歌曲等,运用诗意的语言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叙事作品则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事件的安排来展现,其结构通常较为明确和连续。

3.视角和人物塑造:文学抒情通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和体验,着重于个人的情感、思考和感受。

抒情作品可能没有固定的人物,或通过人物独白来传达情感。

而叙事作品可以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视角,通过多个角色的行动和对话来展示故事与人物的发展。

4.时间安排和情节发展:文学抒情作品可能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情感和思想可以在作品中交替出现,没有严格的故事发展结构。

抒情作品可以表达一种情绪或情感状态,时间可以被拉长或压缩以适应诗意和意象的需要。

叙事作品则以线性时间安排故事的展开,具有开始、中间和结尾的故事进展和情节发展。

尽管文学抒情和叙事具有以上区别,但在实际创作中,它们经常相互交织和融合。

许多作品既具有叙事的情节结构,又包含着丰富的抒情元素,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情感力量。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一、叙事视角1.第一人称叙事:以讲述者自身的视角来展开故事,具有真实、亲切、主观等特点。

2.第二人称叙事:以讲述者对听众的称呼来展开故事,具有亲切、互动等特点。

3.第三人称叙事: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展开故事,具有客观、全面等特点。

二、叙事结构1.线性叙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故事情节,清晰、连贯。

2.非线性叙事:打破时间顺序,通过插叙、倒叙等方式展开故事,富有层次感。

3.环状叙事:故事情节首尾相接,形成一个闭环,增强故事的回味性。

三、叙事手法1.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事件,简洁明了。

2.倒叙:将故事结尾提前,增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主线故事中插入相关背景、人物经历等,丰富故事内容。

4.补叙:在故事结束后补充说明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或结局,使故事更加完整。

四、叙事语言1.口语化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易于理解。

2.书面化语言:庄重典雅,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作品深度。

3.象征性语言: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五、叙事节奏1.快节奏:紧凑激烈,紧张刺激,引人入胜。

2.慢节奏:舒缓悠扬,给人以思考、感悟的空间。

3.节奏变化: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调整叙事节奏,使故事富有变化。

六、叙事人称的转换1.人物转换: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叙述故事,展现多样化的视角。

2.叙述者转换:通过叙述者的变换,展现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情感态度。

七、叙事背景的设置1.现实背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使故事更具现实意义。

2.历史背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增加故事的历史厚重感。

3.虚构背景: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为故事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八、叙事主题的深化1.显性主题:直接表达作品的核心思想,具有明确性。

2.隐性主题: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暗示作品的主题,具有回味性。

九、叙事视角的创新1.动物视角:以动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展现独特的观察视角。

2.物体视角:以物体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增强故事的创意性。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课题,以上仅为其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文学上叙事的概念及作用

文学上叙事的概念及作用

文学上叙事的概念及作用叙事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之一,它通过一系列事件和情节的有序组织,描述一个或多个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经历和发展。

叙事不仅限于小说、故事和戏剧,也存在于诗歌、传记和历史等多种文学形式中。

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意义。

首先,叙事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了传达信息的重要角色。

通过叙事,作家可以向读者传达特定的意图、观点和价值观,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路历程,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叙事可以通过一种有机的方式将作品中的各个元素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使整个作品具有更强的内在逻辑性和连贯性。

其次,叙事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通过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下,并描述他们的欲望、挫折、冲突和成长,叙事能够唤起读者共鸣,使读者与人物之间建立情感联系。

读者可以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启示。

叙事通过创造情感的高点和低谷,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进一步加深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叙事还能够为读者带来艺术上的享受。

优秀的叙事作品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灵活多变的叙述语言以及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叙事作品中的节奏把控、悬念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都是影响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精心的叙事安排,作家能够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持续阅读下去,并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叙事也具有启发思考和批判的作用。

通过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机,叙事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类存在、道德观念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作家可以通过某个人物的命运和经历来抨击社会的不公和愚昧,激发读者思考和反思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叙事还可以通过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性,使读者对自身的动机和行为产生怀疑,进而扩展对人性和伦理的认识。

除此之外,叙事还能够记录和传承文化和历史。

通过叙事,作家可以塑造和传达特定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事技巧和结构是作品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以及故事线索的关键要素。

通过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作家能够创造出独特而引人入胜的作品。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并探讨它们对作品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声音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

同时,第一人称叙事也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示出其独特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主人公的孤独和反叛。

二、多重叙事视角多重叙事视角是指在一个作品中使用多个不同的叙事者,每个叙事者都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和经历。

通过这种方式,作家能够展示多个角色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例如,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各个人物的感受和想法,获得更全面的故事体验。

三、倒叙结构倒叙结构是指故事按照时间顺序的相反顺序进行叙述。

这种结构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强悬念和紧张感。

通过在作品早期暗示未来发生的事件,然后逐渐揭示细节,倒叙结构能够创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叙述效果。

例如,福克纳的《护身观音》运用了倒叙结构,引导读者逐步了解主人公的秘密和命运。

四、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指故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的叙事方式。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发展的脉络。

线性结构最常用于叙述简洁的故事情节,如童话故事或传记等。

例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小美人鱼》采用线性结构,通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来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和遭遇。

五、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指故事以非传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打乱了故事的发展顺序。

这种结构能够创造出复杂和非凡的叙事效果,挑战读者的阅读体验。

非线性结构常被用于揭示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思考过程,或者探索故事的多重意义。

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采用了非线性结构,以多个角色的视角和时间跳跃的方式讲述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对比

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对比

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对比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运用表达情感、探索人生、刻画人物形象等多重目的。

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作为文学的两大主要流派,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本文将对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

一、叙事文学叙事文学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它注重情节的发展,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编排展现故事的有机结构。

人们常常通过叙事文学来探索人类的生活和命运,从中获得启示和反思。

1. 故事性强:叙事文学主要通过讲述故事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故事通常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情节的发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角色鲜明:叙事文学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更好地理解人性。

3. 敘述方式多样:叙事文学可以采用多种敘述方式,例如直接敘述、第一人稱敘述、人稱語法中性别错误的统一等不同形式,以满足作者对叙述的需要。

二、抒情文学抒情文学是通过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思考和体验来打动读者。

它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具有强烈的个体和感性的特点。

抒情文学可以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共享作者的情感体验。

1. 情感表达:抒情文学以情感为核心,用词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个人经历。

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 主观性强:抒情文学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美好。

3. 语言艺术:抒情文学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文学性,通过运用修辞、比喻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三、对比与共同点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虽然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也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1. 都以文字为媒介:无论是叙事文学还是抒情文学,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和沟通的。

文字是它们共同的载体。

2. 引发共鸣与思考:不论是叙事文学还是抒情文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共鸣和思考。

无论是通过情节的推动,还是通过情感的传递,它们都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叙事是文学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故事的叙述将读者引入作者创作的世界。

一个好的叙事技巧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吸引人,并让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文学作品叙事技巧,并以适当的例子进行说明。

一、时间顺序的变化一种常用的叙事技巧是改变时间顺序。

这可以通过回溯、闪回或预示等手法实现。

回溯指的是在故事开始后,作者回到过去的时间点进行相关叙述。

例如,经典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作者村上春树在故事的开始部分通过回溯,回到主角童年时期的经历,引发了一系列后续事件的发生。

闪回则是在叙事过程中,突然回顾主人公的过去经历,并与当前的情节相互对比。

这种手法可以加深读者对主人公内心感受的理解。

例如,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嚣与骚动》中,通过闪回来展现主人公的家庭历史,将过去和当下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预示是通过提前展示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或细节,为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伏笔。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比如,《冰与火之歌》系列小说中的一些章节结束时,作者乔治·R·R·马丁会留下一些谜团或线索,预示着后续故事的发展。

二、视角的变化视角的变化是另一种常见的叙事技巧。

通过改变叙事的角度和人称,可以让读者获得更多信息,对故事更全面的了解。

例子有:1.第一人称叙事:这种叙事方式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来展开故事,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杰罗姆·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眼睛,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十几岁少年内心的困惑和迷茫。

2.多视角叙事:这种叙事方式通过改变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示故事的各个方面。

例如,妮基·吉姆的小说《古巴的世界》就运用了多视角叙事的方式,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和声音,揭示出古巴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问题。

三、意象的运用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来丰富叙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1.叙事的内容是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的内容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叙事的话语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叙事的动作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或假定。

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就好比文学语言不同于口语,日常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所指性,并且只是某种概念的载体,而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暗示性,且词语具有特定的意义,这两者之区主要在于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或假定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结构

文学叙事结构

文学叙事结构
文学叙事结构是指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它是一种对文学叙述的抽象。

它既可以用来表达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中的内容。

文学叙事结构包括:叙事框架、故事情节、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手法等等。

叙事框架是指文学作品的外部结构,可以分为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

其中,开头部分主要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发展部分会包括故事的情节和叙述;高潮部分可以表现出故事的重点和主要转折点;而结尾部分则可以将故事的情节圆满落幕。

故事情节指的是作品中的情节发展,也就是故事的内容,可以分为前提、冲突、发展、转折和结局五个部分。

前提部分主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冲突部分表现出主人公面临的问题;发展部分则是故事的发展;转折部分表明故事发生了转折;而结局部分则是故事的终结。

叙事视角指的是故事的视角,即故事中究竟由谁来讲述,以及故事的叙述者拥有多大的“视角”。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视角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叙事性等。

叙事语言是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语言,也就是作者使用的文体和修辞手法。

常见的叙事语言包括抒情、白话、排比、引用等等。

叙事手法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作者使用的不同的叙事方式,如直接叙述、讽刺、象征等。

不同的叙事手法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表达文学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叙事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叙事手法,作家能够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读者,传达主题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不同的叙事手法被运用,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并分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直接叙事直接叙事是最常见的叙事方式之一。

它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形式直接呈现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心理活动。

作者通过描述、描绘和对话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世界中。

直接叙事能够让读者更直接地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增强读者与故事之间的共鸣。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采用了直接叙事的方式,通过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的视角,描绘了他在贫民窟中的艰辛生活和遭遇。

读者可以通过奥利弗的感受和经历,深入体验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对主人公的遭遇产生情感共鸣。

二、间接叙事间接叙事是一种更为隐晦的叙事手法。

它通常不直接向读者揭示故事的情节,而是通过暗示、隐喻、象征等方式,间接传递信息。

作家通过刻画细节、描绘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让读者自行推断和解读故事的含义。

在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的变形为甲虫,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枷锁和个体的困境。

虽然故事情节中并没有明确交代出格雷戈尔发生变形的原因,但通过作家间接叙事的方式,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和对外界日益疏离的焦虑。

三、倒叙倒叙是一种将故事情节按照逆序进行叙述的手法。

通过倒叙,作家可以营造出悬疑和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倒叙常用于探索故事起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让读者在等待故事的发展中体验不同的情绪。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

小说以骗局的揭露为起点,然后逐渐向前推进,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回溯,讲述了布恩迈尔家族一百年的命运变迁。

这种倒叙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在探索家族秘密的过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情。

古代文学中的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中的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中的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一、叙事艺术1.1 叙事手法•顺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倒叙:将时间顺序倒置,产生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主线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或事件,丰富内容,增强表现力。

•补叙:在故事结束后,对某些情节进行补充说明,使故事更加完整。

1.2 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者以自己的视角讲述故事,真实亲切。

•第二人称:叙述者以对方的视角讲述故事,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第三人称:叙述者以第三方的视角讲述故事,客观全面。

1.3 叙事结构•开端:引起故事兴趣,为后续情节发展做铺垫。

•发展:故事情节逐渐深入,矛盾冲突逐渐升级。

•高潮:矛盾冲突达到顶点,紧张激烈。

•结局:故事矛盾解决,回归平静。

二、文化内涵2.1 古代文学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儒家:仁爱、忠诚、礼义、孝道等。

•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欲等。

•墨家: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

2.2 古代文学中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诸侯争霸、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兴起。

•秦汉时期:统一六国、封建制度确立、道教和佛教传入。

•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文人清谈、佛教和道教盛行。

•唐代:繁荣昌盛、诗歌盛行、文人墨客活跃。

•宋代:政治稳重、经济繁荣、词人辈出。

•元明清:小说、戏曲繁荣、文学样式丰富。

2.3 古代文学中的民间风俗•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婚丧习俗:婚礼、丧礼、寿礼等。

•生活习俗:饮食、服饰、居住、出行等。

2.4 古代文学中的自然景观•名山大川:长江、黄河、泰山、黄山等。

•风景名胜:西湖、园林、古刹等。

•边塞风光:大漠、草原、雪山等。

2.5 古代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

•宗教神话:道教、佛教神话故事。

•历史传说:黄帝、尧舜禹、春秋战国等。

本文档旨在概述古代文学中的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为中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丰富文化内涵。

文学叙事的名词解释

文学叙事的名词解释

文学叙事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叙事形式,无论是阅读小说、观看电影,还是听取他人的故事。

这些都属于文学叙事的范畴。

文学叙事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以及角色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文学叙事进行名词解释和分析,探讨其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叙事”的概念。

叙事是指通过言语或其他媒介来讲述故事的过程。

它可以以线性的方式进行,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故事情节,也可以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通过跳跃、倒叙等手法展示故事的片段。

叙事通过描述角色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及展示事件的发展和转折,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中,与人物共情。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文学叙事”的概念。

文学叙事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叙事,强调文学作品的创作性和艺术性。

它不仅仅是单纯地讲述一个故事,更注重通过语言的运用、情节的发展以及角色的塑造来传递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文学叙事可以通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呈现,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文学叙事中,情节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情节是指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和行动,它决定了故事的结构和发展。

情节的安排要合理且引人入胜,让读者或观众产生一种持续的紧张感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故事的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除了情节,角色也是文学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角色是故事的核心,他们通过言行举止和心理变化展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角色的塑造需要细腻入微,他们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让读者或观众对他们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投入。

同时,语言的运用也是文学叙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精准的用词、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叙述风格,作家能够创造出生动、细腻、富有感染力的叙事体验。

语言的运用能够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共鸣。

最后,文学叙事的目的是传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叙事,作家可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索人性和社会的本质,引发读者或观众对人生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叙事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示作品的主题,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涵。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运用各种各样的叙事手法,以丰富作品的表达效果。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直接叙述直接叙述是最为常见的叙事手法之一,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直接叙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作品的发展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如,经典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直接叙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恨情仇,使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二、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通过此种叙述方式,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能理解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孤独和叛逆情绪。

三、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是较为客观的叙事方式,通过观察者的角度来叙述故事。

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读者可以独立思考和判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中,运用第三人称叙述,生动刻画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物的命运,让读者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插叙插叙是一种常用的叙事手法,它通过在主线故事中穿插其他次要情节或者人物的叙述,以增加故事的层次和丰富度。

插叙常常用于揭示背景信息,拓展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中国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会通过插叙来描述武功的源流或者历史背景,使读者对武侠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

五、倒叙倒叙是指将故事情节按时间顺序的相反方向叙述,即从过去到现在。

这种叙事手法可以增加故事的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美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戏剧《温德尔夫人的扇子》中,运用倒叙让读者从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中逐渐了解事件的真相,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特点

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特点

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特点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作家通过语言的艺术创作出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叙事艺术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作家的文学素养和技巧,而且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故事世界。

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叙事空间、叙事方式和叙事意蕴等方面,详细探讨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特点。

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文学作品叙事方式的重要方面,它决定了故事信息的传递方式和读者接受信息的视角。

从叙事视角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对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以及所处环境等都了如指掌。

这种叙事视角使得叙述者能够自由地穿梭于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面、立体的故事世界。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指叙述者的认知范围受到限制,只能呈现故事中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的视角。

这种叙事视角使读者能够更加贴近故事人物,体验他们的情感与思考。

3.客观视角:客观视角是指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故事,不涉及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

这种叙事视角使得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客观。

二、叙事时序叙事时序是指故事时间的安排和叙述时间的顺序。

在文学作品中,叙事时序有以下几种类型:1.顺时序:顺时序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使故事呈现出线性发展的趋势。

这种叙事时序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2.倒叙:倒叙是指从故事结局开始叙述,逐渐回溯到故事开头。

这种叙事时序能够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使读者产生好奇心,想要了解更多故事情节。

3.插叙:插叙是指在主线故事进行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线故事相关但发生在不同时间背景的故事。

这种叙事时序丰富了故事内容,使故事更加立体、多元。

三、叙事空间叙事空间是指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这些地点之间的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叙事空间具有以下特点:1.现实空间:现实空间是指故事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地点,这些地点反映了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文学的叙事名词解释

文学的叙事名词解释

文学的叙事名词解释叙事是文学中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将事件和行动有机地连接起来,以此传递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在文学作品中,叙事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让读者沉浸在故事中,感受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

叙事的基本要素包括情节、人物和结构。

情节是叙事的骨架,是整个故事的发展和进展。

人物是故事的推动者和承载者,他们的行动与表达构成了叙事的主体。

结构则是叙事的组织形式,包括时间的安排、情节的展开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

在文学中,叙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最常见的是线性叙事,即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常见于传统小说和短篇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非线性叙事,它以非传统的方式处理时间和情节,通过回溯、前瞻、跳跃等手法来展示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常见于现代派作品和后现代作品。

在叙事中,叙述者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他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叙述者可以是第一人称,让读者亲身经历叙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让读者旁观故事。

叙述者的选择会对叙事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叙述者带来不同的解读。

叙事还可以通过口头传统、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形式进行。

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仅是作者通过书写来传递故事,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通过这些非虚构的叙事形式,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个人故事和历史事件。

叙事还可以通过图像、音乐和电影等媒介进行。

这些多媒体形式的叙事往往更加直观和感性,给予读者更多的视听享受。

比如,电影的叙事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手段,通过镜头语言、音效和音乐等元素,将故事呈现给观众。

叙事不仅仅是文学中的表达方式,它也可以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需求和行为。

人们通过叙述自己的故事,分享经历和情感,达到理解和共鸣。

叙事能够帮助人们组织自己的思绪,找到自我认同和生活意义。

总之,叙事是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情节、人物和结构等要素,将故事呈现给读者。

文学叙事的定义

文学叙事的定义

文学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叙事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二是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

叙事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叙述内容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

叙述话语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叙述动作是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而形成的关系。

按照故事发生顺序进行的叙述叫做顺叙,即顺着时间序列去叙述。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出现不协调方式,这就是逆时序,包括插叙和倒叙。

文学的叙事 名词解释

文学的叙事 名词解释

文学的叙事名词解释文学的叙事:从个人经历到人类智慧的传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通过故事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分享经验和表达情感。

这种以叙事方式表达的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交流中,更是文学创作的核心。

文学的叙事,可以被定义为以故事的形式叙述人类经历、情感和思想的过程。

文学的叙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它是一种表达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形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而借助叙事方式,个人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分享这些经历,让读者共鸣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的文学形式都提供了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平台。

通过叙事,个人可以将自己的故事编织成一个生动的、有吸引力的作品,激发读者的共情能力并传递他们的价值观。

其次,文学的叙事也是一种传承人类智慧的方式。

从古至今,人们将智慧的传递视为一种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文学创作就是人类智慧传承的一种方式。

通过叙事,作家可以将人类的智慧经验、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融入到作品中,以此来启发读者,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具有叙事性的作品,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叙述着人类的故事,传递着思想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以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带给读者剧情的乐趣,更能深入人心,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而马克·吐温的小说作品则以幽默犀利的笔触和丰富的讽刺手法,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人类的愚蠢和社会的荒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叙事传统,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个部分。

从《红楼梦》的详细描绘宫廷生活,到《西游记》的绚丽奇幻世界,这些作品都透过叙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

此外,现代文学也不断探索着新的叙事方式。

在20世纪,意识流小说以其复杂的叙述结构和流动的语言风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内心的思维流为基础,将一天中的普通事件变成了一部具有启蒙思想意义的作品。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解析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解析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解析一、叙事视角1.概述:叙事视角是叙述者从某个特定角度对事件进行观察和讲述的方式。

–客观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呈现事件。

–主观视角: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表达个人感受和看法。

–内视角:叙述者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外视角:叙述者站在人物外部,描述人物行为和外部环境。

二、叙事时间1.概述:叙事时间是叙述者对事件时间的处理和安排。

–顺序时间: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倒序时间:按照事件结果、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无序时间:跳跃式地呈现事件,打破时间顺序。

三、叙事空间1.概述:叙事空间是叙述者对事件发生地点的描写和安排。

–真实空间:按照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进行叙述。

–虚拟空间:叙述者创造出的虚构地点,反映人物心理或象征意义。

–转换空间:叙述者将现实空间与虚构空间相互转换,丰富叙事效果。

四、叙事手法1.概述:叙事手法是叙述者运用各种技巧展现事件的方式。

–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在主线故事中插入相关事件,丰富故事背景。

–补叙:在故事结束后,对前面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平叙:同时叙述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的事件。

五、叙事结构1.概述:叙事结构是叙述者组织和安排故事的方式。

–线性结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线索单一。

–非线性结构:故事时间顺序跳跃,线索复杂。

–环状结构:故事结局与开头相互呼应,形成闭环。

–碎片化结构:故事内容分散,通过碎片化叙述展现整体情节。

六、叙事风格1.概述:叙事风格是叙述者运用特定的语言、节奏、氛围等元素,展现故事的方式。

–现实主义:注重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

–浪漫主义:强调情感、个性、想象力的表达。

–魔幻现实主义:将现实与幻想相互融合,展现超现实情境。

–幽默讽刺: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社会现象或人性特点。

七、叙事人称1.概述:叙事人称是叙述者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方式。

–第一人称:叙述者以自己的角度讲述故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

文学叙事论文(5篇)

文学叙事论文(5篇)

文学叙事论文(5篇)文学叙事论文(5篇)文学叙事论文范文第1篇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现状。

不少中同学几乎不会叙事,在他们的叙事作文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叙事文,要么是不懂叙事技巧,单纯直白地记生活流水帐,要么是叙事枯燥乏味,缺乏细节或渲染,要么语言颠三倒四,缺乏流畅性。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缘由是作文叙事理论的缺失。

中学作文的叙事理论基本停留在记叙文的相关学问上,比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挨次、记叙人称、记叙详略等等,这些记叙文学问虽与叙事学学问有对应的地方,但是比较粗浅,也缺乏系统性。

叙事学的视角理论、叙述者理论、时间理论、情节理论、人物理论以及叙事语法等学问,比记叙文的学问更丰富、更系统,也更具有操作性。

本文将从叙事学理论动身,以人物和情节为主要切入点,试图架通叙事学与中学叙事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并期望通过这项探究寻求符合中学学情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记叙文写作教学途径,最终促进同学以记叙文写作力量为主的叙事力量的综合进展。

一、叙事情节的支配情节是指按因果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大事。

叙事学中的情节观虽然是基于小说而言的,但因其在“大事”这一角度上与记叙文存在交集,所以相关理论可以移植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所谓情节,指大事的支配。

”他把情节界定为对“大事的支配”,这种支配其实是对故事结构本身的建构。

基于这种熟悉,记叙文写作中情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完整的大事。

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借助叙事学情节观的相关内容,能够加深同学对“情节”的理解,从而把握处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一)结构的完整性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强调记叙文“六要素”,即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经过、结果,强调的是情节的完整性。

而叙事学情节观中关于结构的完整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有机完整性原则是情节的第一要义,强调情节“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减,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文学理论》第六章文学叙事

《文学理论》第六章文学叙事

《文学理论》第六章文学叙事“叙事”或者“叙述”,来自于西方的“narrative”。

我们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四类,但是西方传统的分类法并非如此,西方文类为抒情、叙事与戏剧三大类。

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在近现代和国际接轨,因此我们也经常用西方的理论术语探讨中国文学作品。

比如我们会说一部著作风格是“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这两个名词都是“舶来品”,并非中国本土的,但是我们从小学学习语文就开始接触到这样的名词。

中国本土的文学理论也并非是不存在,刘勰《文心雕龙》、王国维《人间词话》以及近现代大文学家都有理论著作,像《文心雕龙》这样的文学理论作品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读懂,语言非常华丽、意蕴深厚,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的文学传统是“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尤其是近现代以前)很少有单纯叙事的文学作品,回想一下我们从中小学开始接触的古诗词,无不是表现出...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都是落到思想感情上的。

没有无情的景语。

王国维的“境界说”,也不是无感情的境界。

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段我背下来了,太熟悉了,手打的hhh)西方的文学传统则正好相反,以叙事为传统,从华兹华斯开始的浪漫主义表现说才开始转向抒情。

其实西方的叙事传统并不难理解,想想西方最早的史诗《荷马史诗》,便是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叙事诗。

东西方的抒情和叙事相映成趣,叙事对应的是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对应的是表现(主观世界),一个是“再现说”,一个是“表现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提到了一个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的区别,“故事”和“情节”之分。

我们究竟怎样区分故事和情节呢?福斯特举的例子是这样的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

这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因悲痛过度而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文学叙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的构成2.了解叙述内容:故事;结构;行动3.了解叙述话语: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4.了解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知识谱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义:第一节叙事界定本节论述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概念——叙事。

分为四个问题来谈: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叙事的构成。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为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往往是丰富多样、魅力无穷的。

人们对叙事性作品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对叙事性作品进行研究,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叙事理论。

中国的古典小说理论则大致从明代开始获得了迅速发展。

随着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发展,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论逐渐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明清之际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和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

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兴起了叙事学。

这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作新的研究的产物。

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都致力于探讨叙事性作品的叙事奥秘,但在具体作法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其二,它不再把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选择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声音、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关系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

叙事学对于叙事性作品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往往忽略传统叙事理论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忽视了具体叙事性作品的特殊性,因而存在一定偏颇。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叙事理论和当代叙事学各自的成败得失,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便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问:传统叙事理论着重关注什么问题?答: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

相对于现代叙事学关注“故事是如何讲出来的”即话语而言,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已被讲出的故事”即内容,从而形成以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问:叙事理论在中国产生于何时?谁是突出代表?答:叙事理论在中国是从明代开始逐渐产生的。

它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而产生,其中明清之际金圣叹是突出代表,他在其小说和剧本评点中建立了以人物性格理论为特色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

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

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

故事,按汉语中“ 故事” 的本义来解释就是“ 过去的事” 。

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就叫《故事新编》。

英语中的“ 故事” (story)一词有“ 历史” 或“ 史话” 之义,当然也是“ 过去的事” 了。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这就引出叙事的基本特征: 1.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与抒情性作品注重主观情感表现、表意性作品强调观念表达不同,叙事性作品必须通过外在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具体刻画去把握社会现实。

2.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

这是说,叙事性作品所讲的故事,无需寻求客观社会现实事实的验证,而只需符合艺术世界的虚构性或假定性逻辑。

—————————————————————————————问: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答: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

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

问:什么是叙事?答: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文学叙事看起来是单纯的讲故事行为,但实际上与特定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

由于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而特定的文学叙事行为也必然会渗透进着特定的意识形态。

所以,叙事具有意识形态本质。

意识形态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着它的形式。

四、叙事的构成叙事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不妨结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来理解。

1.叙述内容。

这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

《狂人日记》的叙述内容,可以概括为“狂人”的故事:一个曾患“迫害狂”病症的人曾经有过的“狂人”梦魇。

在这梦魇中,发生了“狂人”与赵贵翁、古久先生、大哥、佃户、陈老五等关于“吃人”的故事。

这是读者读完小说后在头脑里还原出来的故事。

2.叙述话语。

这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叙述话语就是使故事得以成为故事的基本的语言系统。

读者要了解“狂人”故事,是必须通过阅读鲁迅所建构的叙述话语的:先是标题“狂人日记”,接着是本文第一段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的作者题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于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跟着就是以白话文形式书写的小说正文了(从“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直到“救救孩子……”)。

上一层面的叙述内容,是只能通过这一层面而被阅读和理解的。

没有这层叙述话语就不可能有叙述内容――“狂人”的故事。

3.叙述动作。

这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传统叙事理论很少关心这一层面,而叙事学对此格外重视。

小说总是由特定的叙述者来讲述的,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往往支配着叙述话语。

《狂人日记》设置了两重叙述者:首先是超越故事的旁观性叙述者――开头作者题记中出现的“余”,他是“狂人”昔日中学好友,得到“狂人”的日记二册并将它公之于众。

其次是故事内叙述者――“我”(即“狂人”),他在日记中“语颇错杂无伦次”地记录下自己的“荒唐之言”,这些“荒唐之言”正构成小说的正文。

问:什么是叙述内容?答:叙述内容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

问:什么是叙述话语?答:叙述话语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 叙述内容本节论述叙述内容问题。

主要谈三个问题:故事、结构和行动。

一、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

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四个层面: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

这可以结合鲁迅《药》去理解。

1.事件。

这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事情结合体。

事件有主有次、有大有小。

《药》讲述的是“人血馒头”事件,即华家如何为医治华小栓的痨病而寻求人血馒头的经过。

2.情节。

这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应是那种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导致矛盾冲突从而影响人物命运的一系列事件。

我们从《药》里了解到如下事件:华老栓为了医治儿子小栓的痨病,后半夜起来走到大街上,亲眼目击行刑场面,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获得“人血馒头”,作为治病的药;华老栓回到家,满含希望地让小栓吃下“人血馒头”;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等在店里谈论小栓的病和人血馒头,中间带出夏瑜的故事;同样失去儿子的华大妈与夏大妈在坟场相遇,表明人血馒头终于没能治愈小栓的病。

这些事件被依照前后因果关系逻辑组织起来,就构成了故事的情节。

3.人物。

这是叙事作品中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药》里先后出现的人物有: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康大叔、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大妈等。

4.场景。

这是由人物行为与其环境组合成的具体场面和情景。

叙事性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景。

《药》里的主要场景有:华家茶馆(卧室)、丁字街、刑场、华家茶馆、坟场。

正是人物行为与其环境构成的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使故事的进展线索显示出来。

没有场景的作品必然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问:什么是事件?答:事件是故事的层面之一,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事情结合体。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问:什么是情节?答:情节是故事的四个层面之一,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二、结构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表层结构。

这是叙事作品中按叙述顺序呈现的历时性发展关系形态。

其最小叙述单位叫做叙述句。

每个故事的表层结构的特征可以通过一定的句法关系显示出来。

2.深层结构。

这是叙事作品中位于叙述顺序背后的共时性内在关系形态。

其存在的依据是这种一种理论假设: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研究深层结构,需要打乱表层叙述顺序,从中寻找内在要素,然后将这些内在要素按照某种相似性原理排列组合起来,由此探究支配具体叙述话语的普遍而永恒的理性秩序。

不妨举例说明。

就《狂人日记》来说,其表层结构是一个“狂人”在病中以日记形式记下的与“吃人”梦魇相关的“胡言乱语”,而其深层结构则可以说是由上述表层结构而寓言式地揭示的当时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状况,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古代愚昧或蒙昧弊端的愤激批判或痛切反思。

在《药》里,华家以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过程,构成表层结构;在这一表层结构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地寄寓着小说的深层结构――夏瑜如何为革命而英勇献身,以及这种献身如何不被愚昧群众所理解;而更进一步看,夏瑜正隐喻现实中革命烈士秋瑾。

当然,对小说的表层与深层结构及其关系,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理解。

问:什么是结构?答: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问:什么是表层结构?答:表层结构是叙事作品中按叙述顺序呈现的历时性发展关系形态。

三、行动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叙事性作品中人物行动总是有自身逻辑的,叙述必然要力求揭示这种行动逻辑。

行动逻辑是支配故事中人物行动的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任何故事共有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使读者得以读懂故事。

而如果离开这种逻辑的制约,读者就无法读懂故事了。

二是每类或每个故事自身特有的逻辑,这是由特定的文化、文学体裁和作者风格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呈现为三段式序列:一是可能性,这是指一个行动合乎逻辑地具备了发生的必要条件;二是变为现实,这是说行动已合乎逻辑地进行,或者相反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阻止,从而没有变为现实;三是取得结果,这是说行动以成功而告终,或是相反以失败作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