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一)文化基础差,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致使招到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被淘汰的,有的初中没有毕业,有学习成绩差的,有不想学习的被父母强迫送来的,有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

还有一部分家长送来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帮他们管,只要不让他们出去社会上跟坏人混在一起就可以了。

因此,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明晰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缺少学习的动力,思想不稳定,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

(二)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偏差较大。

生理上早熟,知道谈恋爱,16岁的人已有20岁的生理情景;心理上幼稚,不知为自已的前途担忧,不知关怀他人,不知为家人和社会负责任,管不住自已,16岁的人只有14岁的人的心态。

(三)学生来源复杂,教学难以兼顾。

目前,大多职业学校不但招收了初中毕业生,而且还跟其他职高和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因而在学生的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在年龄、生活背景、学习方法、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进校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四)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中职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

但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较多,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也是中职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不少中职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压力。

对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明显的厌学情绪。

(五)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自农村的占大部分。

由于农村家庭条件普遍较差,父母要外出务工养家,关注子女学习的时间很少。

特别是农村留守少年,有的留宿亲朋好友家,有的交给上一代照料,有的甚至无人照看,独自一人生活。

这样,缺少家庭、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严重缺乏,使孩子出现亲情和教育的空白区,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六)希望早点就业,但对就业又信心不足。

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学校和学生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都十分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渴望早**就业,但学生对自己不自信,担心自己不能承担复杂的工作任务,担心自己缺乏融入社会的能力。

(七)生性活泼,有着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但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他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也渴望取得进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社会在变,学生也在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对许多中职学生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同行们一起分析其成因,研究其对策,希望这些能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策略
一、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

又因用人制度的改革尚未完善,才起步,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
机制尚未建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方面
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是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等等。

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2.纪律卫生方面
厌学、懒散、纪律性差。

由于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扩招和高职学校的快速发展,加之社会对中职的偏见,以及自身定位的偏差,导致中职学生的就业难度更大,同时自身年龄的增长使其逐步产生了生存意识的思考,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对未来很茫然,危机感大大加大。

但是,中考的失败和对未来的茫然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很多学生在初中就不好好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厌学情绪。

人生追求的缺乏使其陷入了散漫性与惰性之中。

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追求低层次。

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自习、就寝讲话、随意走动、进出;个人生活用品不全、生活习惯不好,常用他人碗筷、毛巾、牙刷、梳子;衣服、袜子、鞋子、头发等不勤洗、勤换,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吃、乱吐、乱扔等。

3.心理障碍方面
(1)、自卑心理严重。

中职学生绝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

在中学,他们就是“差生”,是失落的群体,是被社会、老师、同学甚至家长定义为没有“成材”希望的一族。

他们是因为不能读普通高中而到了中职学校,还有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农村学生,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来到中职学校,他们心里是很痛苦的,读高中然后上大学才是他们的目标。

加之现在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评价,中职学生就业的形势,使得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他们害怕失败,有意回避可能会给他带来心理压力的实践活动。

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时常在他们身上发生。

(2)、逆反心理严重。

中职学生是学生中特殊的一个群体,我们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中职学生大多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他们大多在学习能力可能确实比以后上大学的学生差些,但他们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赋,他们的智商都不低,如果引导得当,他们中会有很多的“爱迪生”。

他们之所以上不了高中,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学习,或是不喜欢学习。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只要我们合理引导,方法得当,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是有很大的可塑性的。

但是,我们也感到,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是“差生”,是被批评的对象,是被冷落的群体,由于得不到表扬,自我成就感得不到满足,很多学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在管理中,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这个特点,没注意教育方法方式,很容易引起冲突,造成管理的难度。

(3)、盲从心理严重。

由于年龄的关系,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在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当有限,很容易盲从。

比如受到电影等媒体的影响,讲究“哥们”义气,好结帮斗殴;觉得抽烟很酷,就模仿抽烟;觉得喝酒够才象“爷们”,就拼命喝酒;看到别人谈“恋爱”,
自己也不能落后,就也跟着谈起“对象”;本来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还有“雄心壮志”,要好好学习,可是看到别的同学不学,自己也就不学了,还会嘲笑好学的同学。

4、行为意识方面
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以及赌博等。

5.勤俭自律方面
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强。

表现形式为:花钱无计划、奢侈浪费,还自诩为“日光族”;佩戴手饰、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伙称大哥。

6.礼仪交往方面
不善于与身边的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

表现形式为:不谦恭礼让,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给他人以侮辱性绰号,公开揭他人伤疤和隐私、男女交往过度等。

二、导致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喜欢用狭隘的视角、个人私利、宿命论的观点来为自己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作辩护,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人生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能准确理解社会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缺少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

(3)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时会产生某种方便,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从而又成为实施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为不道德行为。

(4)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从而产生许多利己、消极的行为。

(5)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追新猎奇,盲目模仿消极东西。

仅凭一时好奇或兴趣,便对新鲜事物不加辨别和选择的模仿、实践,误入歧途。

2.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

又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

如,有的家庭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等,但影响更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如,有的实行家长独裁,要求孩子唯家长命是从,不允许孩子有自主权和主见,否则就训斥、体罚或打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
对孩子百依百顺;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实行全方位监控,时时、事事唠叨、指教;有的家长实行放鸭,认为孩子自会成人,不需要家长管理和干涉;有的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意见不一,导致孩子经常处于家长争执、“我自得利”的教育空白地带;有的家庭家长缺乏对孩子内心的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因素:首先,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

其次,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等需求。

三、解决中职学生德育问题的策略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以职业能力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革命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用生命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需要实践者的开拓,莘莘学子为了追回十年浩劫给国家科技造成的损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科学武装生产力,用坚韧、勤劳和智慧创建了如联想、海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民族品牌。

今天的职校学生正处于历史上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我们与一些发达西方国家还有明显差距。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为此,职校学生应当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

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那就是最具体、最质朴的爱国主义表现。

2、加强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廉耻心。

在我们的德育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中职学生而言,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荣辱观、廉耻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中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无论市井与乡村,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荣辱观、廉耻心的体现俯拾即是,如“人穷志不穷”、“人要脸、树要皮”、“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等等。

进行荣辱观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即自尊心,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有利于“三观”教育。

古人云:“人有廉耻,百事可立;人无廉耻,百事不为。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这种主张当作封建糟粕而弃之如敝屣。

每每看到我们的国人违背了道德规范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时候;每当我们的国人触犯了法律,非但不投案自首,反而畏罪潜逃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他们廉耻心、荣辱观丧失的表现。

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某种渊源的日本人十分注重面子,脸面是他们受尊敬的标志。

日本人的行为均离不开对“面子”的维护。

这种观念的产生,植根于日本的“耻”文化,使多数日本人不会也不敢造假制假,日本人作了某种违背道德规范或法律的事,他们会因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寝食不安,甚至在法律还没有制裁时,就自寻短见,以死谢罪。

对于日本人这种过于看重“面子”而轻视生命的做法,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但是,重廉耻、知荣辱的观念已成为日本人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对日本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秩序井然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党提出“以德治国”和“以法制国”的今天,增强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已经迫在眉睫。

“徐力弑母”之后,人们普遍呼吁:改变人才标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竞争教育。

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发生后,有识之士一
语中的地指出这是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人格确实的表现;“马加爵事件”更是引起社会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

这些都是我们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

愿这些反思能对我们的德育走向完善、趋向成功有所推动,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德育,愿我们的德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3、严格行为规范,培养集体观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

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面。

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

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4、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中专职校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好的综合表现。

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

比如,让学生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

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心理咨询处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5、培养感恩习惯,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让学生列一张名单,写下他最感激的人,很快,他们写了,有的写父母,有的写××老师;我再让同学们写出感谢他们的理由,同样,感谢的往事就历历在目,很快他们就完成了。

最后,我让同学们写出最近一次向名单中的人员表示感谢的时间、行为,这时他们大多都有点窘迫了。

感谢需要表达,感谢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感恩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个学期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在爱父母的“感恩教育”中,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对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心生愧疚。

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总是非常乐意和同学们唱这首《感恩的心》。

歌词写到:…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

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便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和谐之光就会熠熠闪耀
6、笑对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本能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赞赏可以使学生走出自卑,获得自信。

教师要多给后进生以掌声,让掌声成为他们生命的起点,从此用微笑面对人生。

老师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弱点,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勤能补拙,教学生学会扬长避短。

教师要为学
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我,克服行为退缩,想方设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放弃任何一个争取好成绩的机会。

只要有了成功,成就感就增强了。

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不断表现自己,还会发展意志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7、用爱、真情去感化学生。

由于中职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的爱每一个学生,和他们成为朋友。

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

平时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动态,多和他们交流,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让他们感觉到你在时刻关心他们。

用“爱”的良药滋补他们。

8、教学管理要注意方式、方法。

中职学生,由于有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也就有着更为强烈的自尊心。

他们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同情,更需要得到人们的尊重。

所以我们在教学管理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我们要区分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

9、发挥“榜样”的力量。

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原因,有“从众”心理,我们在教育管理上可以好好利用这个特点。

我们在学校、在班级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做他们好的榜样。

同时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搜集学生们喜欢的明星,偶像们身上的优良品质,给学生们树立榜样。

当然也可以经常树立一些反面的榜样,注意不能是学生们自己,让他们自己对比,主动汲取营养。

10、合理的课程改革。

新的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已发生了改变,但现在很多中职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

很多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就业脱钩,和以后的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职业教育和以前的普通教育最基本的区别是强调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进行职教课程改革,让课程的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要让学生对职教生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才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生不愿读职业技术学校,许多人因此批评学生本身怕苦怕累。

其实,这是不全面的。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学而优则仕”,从未把读书当成是成为合格劳动者的必备条件和途径,读书就是为“做官”,就是为了“治人”。

当前,在新型工业化建设大阔步前进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现象己开始改变,假以时日,“做官、做工、经商”都将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要首先从改变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观念开始。

当前国家在职业分配,行业分配上的开始调整,将有助于人们观念的改变,如果工人的收入、地位很高,如果做官真的成为公务员,而且不再是学历高的人的专利,那么我们就不会再那么在意职业了,职业也就没有贵贱之分了。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比例,中国的各类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造成现在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和行业分配不平均造成的。

在新型工业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的背景下,在技术工人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职业技术人才一定会迎来大有作为的春天。

我们要让学生看到未来,看到希望,为了自己的明天,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稿源: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职业高级中学伍自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