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周可真《君子之道“智”“仁”“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周可真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
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④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⑤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
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
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
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
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
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
因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
所谓‚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
论述类文本冯晨(君子人格与道德实践》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其中“君子”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
如“君子义以为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人修养,都体现出对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与强调。
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君子人格?“君”,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本意是发布命令。
“子”,是对男子的尊称。
“君”“子”合称,是对贵族统治者的尊称。
“君子”较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除《尚书》外,《易经》《诗经》中也有关于“君子”的记述。
在这些典籍中,君子一词已经涉及仁、义、礼等概念,但此时君子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不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的内涵。
完成君子内涵的建构并设定其人格特征的是孔子。
孔子对君子做了品德、情感、行为甚至生活情态等多方面的界定,赋予君子以近乎完美的人格意义。
此后,君子成为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并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和道德实践的标准。
君子人格首先表现为内在品德。
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
在儒家看来,道德自觉主要表现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爱”,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在道德情感基础上,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与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君子人格构成的基本条件。
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性,这一点体现在孔子对仁的追求中。
《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的道德自觉并非只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
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一种能力。
儒家把这种能力称为中庸或絮矩之道。
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认知,还有应对具体事务的能力,保证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
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
孔子一方面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另一方面又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024大兴初三(上)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上)期中练习语文2023.11一、基础·运用(共14分)校学生会拟举办“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文化展览活动,请你协助筹划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君子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代中华儿女,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君子在个人修养方面要能做到“君子坦荡荡”“君子泰而不骄”“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君子”内涵与时xié行。
新时代,“君子”仍是世人共同推崇的高尚人格。
淬炼君子人格是当代青年立身处世的价值标杆。
1.请将“自强不息”用正楷或行楷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分)2.负责该部分展板介绍的同学在研读文字后做了以下几处批注,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潜移默化”一词中“潜”的读音是“qián”,意为“隐藏,不露在表面”。
B.“xié行”中“xié”的字形应为“偕”,因为“偕”可表达“一同”的意思。
C.“淬炼”也可写作“淬练”,因为“淬炼”君子人格只需反复练习。
D.“处世”中“处”的读音为“chǔ”,因为“处世”有“跟人往来相处”的意思。
3.你想知道文段中“君子泰而不骄”的意思,通过查《古代汉语词典》,发现“泰”作为形容词的几种解释:①骄纵;②通,通畅;③安定,安详;④过分;⑤上,远;⑥大方。
根据文段内容,你认为“君子泰而不骄”的意思是_______。
(2分)第二部分自强不息——古今榜样的精神引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
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忍,持之以恒,努力奋进【甲】古有屈原行于长路,上下求索;有李白长风破浪,扬帆济海;有郑燮千磨万击,迎风坚韧【乙】今有冬奥会上徐梦桃不惧伤病,勇于夺冠,为国争光;有身残志坚的陆鸿虽患脑瘫,但逆流而上扶贫创业;有华坪女高学子面对坎坷求学路,仍刚强勤敏心怀远志。
《君子之道(节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君子之道(节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君子之道(节选)》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荣格指出,“集体人格”并不是形成于当代人们的有生之年。
最早的种子,可能在神话中就播下了。
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很多神话,这就是荣格所说的“梦”。
神话或者梦,都会以“原型”(archetype)“原始意象”(primordialimages)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的“自画像”(seif-portrait),反复出现在集体心理活动中。
这样一来,“集体人格”就有了长期稳定的象征意义。
照荣格的一个漂壳说法,成了“有故乡的灵魂”。
顺着这个思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也是有“故乡”的。
那“故乡”,首先是神话,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
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埋藏着这些遥远的“故乡”。
当然,神话只是起点,“集体人格”的原型建立,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工程。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模式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
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
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
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
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
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理想人格。
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
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
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君子之道,推己及人(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君子之道,推己及人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遇见一个乞丐,他很想有所施舍,但他翻遍所有的口袋却没找到一分钱。
见乞丐的手高高地举着,他握着乞丐的手说:“兄弟,实在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出来。
”乞丐流着泪说:“您能叫我兄弟,让我和您站在同一条线上就已经让我感激不尽了。
”(2)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一学校学生萧钰隆因患病掉光头发不敢上学,班上同学展现同窗大爱,并以同理心呼应钰隆,迎接他重返班上。
虽然钰隆家境贫寒清苦,又遭遇家庭离异变故,但现在他仍坚定地说“我不能被打败!”请综合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现实生活中,我们欣赏且提倡的是三种对待他人的态度——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正己化人。
如果我们把这三种态度进行不同的排序,则可能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
你愿意对这三种态度进行怎样的排序?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应该推己及人。
材料二:《孟子》又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也是相互的。
材料三:《乡土中国》的“长老统治”一节中提到: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严父亲子也是教化性的,“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
”“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为了社会。
”爱在传统的教化中体现。
这个世界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充满了爱。
爱无处不在,表达爱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请结合一则材料或综合几则材料进行分析,以“爱”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2021年江西省九江市杨洲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年江西省九江市杨洲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
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
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
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
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
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
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 2022-2023学年2月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然山水人格化的观念,在《论语》当中表述的很明确。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当其弟子问其缘故时,孔子作了解释:高山,草木生长,鸟兽繁殖,无私地供给四方以用。
正因为高山具有与仁者无私的品德相媲美的特征,所以它也是美的。
而大水具有“智者”的德、仁、义、智、勇、善、正、志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也是美的。
在这里,自然的山与水,无疑成了人格的象征。
孔子这种把自然山水人格化的思想,构成了自然山水审美的一种传统观点,从而影响了后来的山水审美精神倾向。
人格朝向物的转化,依据自然山水的特性来比托人格。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因为松柏具有这种物象特征。
不论是人格向物的转化,还是人情以物为显现,这是人与自然在山水审美过程中的双向流通,它形成了我们自然山水审美的特殊的审美定式。
看松柏,总感到它们是一种崇高伟岸人格的化身,因为它们与英雄所具有的不避艰险、坚定不移的品格有相似之处,因此习惯性地常比托为类似英雄式的气概和品行;观梅竹,总是联想到一种傲然清高的人品象征;临江涛,总是感到一种豪情壮志的奔涌。
这种联想,总是按照已经沉积了多少代的思维模式而下意识地伸展。
以自然山水象征人格品位,把自然山水作为人的道德精神比拟的象征物。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正是以一种道德眼光去寻求人与自然内在精神契合。
在儒家看来,山可以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给人们带来利益而自己无所求,水滋润万物,所到之处给大地以生机,水有深浅,浅可流行,深不可测,蕴涵着智慧。
人们之所以喜欢观山、赏水,就是因为山与水体现着仁者、智者的美好品德。
山峦巍然不动的静态与仁者坚定稳重守一的情操,流水流淌不息的动态与智者绵延不断的思绪,都有着对应相称的关系。
儒家的自然山水人格化,究其根源,是用伦理眼光看待一切的必然结果。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的阅读题及答案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的阅读题及答案关于《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的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2020年南宁市第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南宁市第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张舜清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
在当代,儒家君子观在培育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人生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首先需要我们明确何谓儒家的“君子”,这是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实践这种观念的基本前提。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级的成员。
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
最后,在儒家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
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称为君子。
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体来说,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它涉及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道德水准、智慧水平、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评价。
这正如荀子所说:“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不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君子主要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
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
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
因此,在儒家这里,一个人是否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是否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是,“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也是我们在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要把儒家君子观的基本精神与人类的未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结合。
儒家的君子观从根本上说是要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特性有一种精神自觉,明确人类自身存在的义务,从而以正确的方式建构人类自身、谋求人类的未来。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
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
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
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
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
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而把另一种拒斥在“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
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
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持褒黛贬钗的立场。
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
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
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
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
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
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辨析。
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
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
2021届上海市紫阳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1届上海市紫阳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前景蒙上前所未有的阴霾。
许多方面都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的中国,应该确立什么发展目标?为此,笔者提出把“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健康不仅是个体状态,更重要的是社会状态。
没有社会健康,个体健康就没有依托和意义。
“健康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升华。
健康是相对疾患而言的,人类罹病原因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传统社会中,贫穷是罹病的主要社会原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情况逐渐倒置。
现代社会高度融合,如果风气不正,便很难抵制国内外精神污染,体质健康也无法保证。
改革开放后蔓延的艾滋病等许多恶疾,如果主要归结于贫穷,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相反,普遍高发的心脑瘀塞、恶性肿瘤等致命疾患,不少就被称为“富贵病”。
青少年的衰弱,与呵护过头有关。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揭露了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该病已经浸染到穷乡僻壤。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首先要保证物质文化的健康性质。
目前显性的生态破坏在道义上已无容身之地,而建设项目对原生自然的冲击却在上扬。
为了改善民生和增强国防,必须要力推技术开发,但即使是重大项目,也应当尽量减小代价。
坚决制止对城市规模的盲目追求,留下足够的自然空间。
高技术应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逆原则做应用选择,高风险技术以国家掌握为限。
应当警惕:在社会大面上过分采用智能技术,会导致体力脑力倒退!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其次要保证行为文化的健康性质。
《本草纲目》早有野生动物毒性的记载,现代野味食用不能归咎传统文化,而是与猎奇炫富心理被商家利用相关。
生态文明已成国本,用它可以规范全部消费行为。
文明是从知耻开始的。
如果为寻求刺激而不懂收敛,是向动物倒退。
倒退的危害可能超过动物,以致山河暴殓与灾祸横生。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再次要保证制度文化的健康性质。
制度的优势,在疫病抗击中已得到再次显现。
2024年《君子之道》阅读附答案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⑥君子之道,在于信守承诺。君子之言,言必行,行必果。荆轲刺秦王,风萧萧易水寒,壮士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义无返顾,断然出征,抛却性命,为的就是一个“信”字。君子之诺,重于泰山;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与君子相交,可以袒怀心思,可以全然相托,因为君子一旦承诺,必然是以性命践行之,绝无无半点反悔。
⑦何谓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时下某些人,喜欢照搬西方,处处学做绅士,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素质与涵养。中华浩瀚五千年文化所孕育的君子之道,足以与所谓的绅士礼仪相媲美。君子之道,体现着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灵魂与傲骨,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脊梁。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顺着这个思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也是有“故乡”的。那“故乡”,首先是神话,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埋藏着这些遥远的“故乡”。当然,神话只是起点,“集体人格”的原型建立,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工程。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模式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参考答案:
1.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2. 不忧不惧 (或是反躬自省,无所愧疚);
“对全班同学倡导践行君子人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
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其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说到底都以提升人的素质,塑造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为旨归。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
冯友兰曾说,孔子一辈子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
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
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大相径庭。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
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抽丝剥茧,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君子的意义楼宇烈①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
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
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
《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
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
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
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②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
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
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
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
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
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
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
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
2023届锦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锦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札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掐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姆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而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札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
孔子言“都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
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属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治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
宝兄宝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搜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
2021届西南街道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西南街道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君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君子文化,孔子的意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转折性的、根本性的和特殊性的。
转折性,是从孔子对于君子内涵的改变角度来说的。
君子这个概念并非孔子发明的,而大体上是在社会身份和地位意义上使用,指的是那些具有崇高地位的士大夫形象。
将身份君子转变为道德君子,是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转折性意义所在。
在孔子这里,作为身份意识的君子还是存在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君子具有了道德的意义。
对孔子来说,君子重要的不是社会身份,而是能自觉承担道义。
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对于君子形象最为根本性的改造。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是君子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
在孔子之前,君子就是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
既然有社会地位,那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即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其实,儒家的伦理原则也非常强调对等,儒家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道德的,既然是关系,那自然是双向的、对等的。
当孔子把道德的责任置于君子之上时,就清楚地表达出了儒家道德理想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层面:在道德实现方式上,孔子或者说儒家并不是没有任何区别地要求所有人都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是强调君子必须承担道义。
孔子就很清楚地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样一来,君子的主导、教化意义就非常明显了。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是需要被教化的,而君子是这种教化得以实现的关键。
由此,在儒家这里,对于道德的实现,形成了一个框架设计: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
从道德境界上来说,儒家追求的是圣人,那是最高的理想。
但是,孔子为什么要更多地强调君子?因为君子虽然不是最高的道德形象,却是一个以道德为己任的现实中人。
勉为真君子现代文的阅读答案
勉为真君子现代文的阅读答案勉为真君子现代文的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勉为真君子现代文的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勉为真君子楼宇烈①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给清华学子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并引用《周易》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
时过境迁,“勉为真君子”依然应该成为青年学子追求的人生目标。
②“君子”这个词的内涵,在历史上也是有演变的。
起初它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后来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而促进这个演变发生的关键人物就是孔子。
怎样做“君子”也就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立志做君子,这是一种使命与担当,于古今皆然。
君子,就应当在引领风气和弘传文化两方面有所建树。
④君子的首要责任就是引领风气。
君子的德行是社会风尚的源头活水。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为己之学”,不慕名利的君子数不胜数。
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蔡元培就是其中一位。
“国事渐平,教育宜急”,1916年,怀揣着教育救国信念的蔡元培先生,毫不迟疑地回到了祖国,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当时被人们称为“大染缸”的北大,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
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
从绍兴山阴县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了风气。
世人云:“时髦不能跟!”在我看来,跟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君子引领风气。
如果世间多一些像蔡先生这样的“大先生”来引领,哪还怕什么世浊之风呢?因此,时代呼唤更多独立不倚、和而不流、刚健有为的君子,躬行践履,共同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
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D.“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一切的眼光与视野。
B.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
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C.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D.君子知礼好礼。
与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相比,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更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一下说法不对的的一项是
A.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B.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C.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D.无论在道德上迸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试题答案:(一)(9分)
1.(3分)C 2.(3分)C 3.(3分)C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阅读题及答案由高中语文题库()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