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现象有所了解。
但法律意识尚不够强烈,对于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还需要引导。
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对于生活中的例子容易产生共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自觉遵守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如何自觉遵守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角色扮演剧本,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案例:小明在校园里被同学欺负,他选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让学生谈谈对这个案例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更多类似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法律在这些案例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自觉遵守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每组给出具体的建议和策略。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组的讨论成果,总结出遵守法律、维护权益的方法。
5.拓展(5分钟)角色扮演: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如: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秀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优秀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对于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款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2.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讨论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2.法律案例资料。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讲述一个因为不了解法律而遭受损失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法律,生活会怎样。
2.呈现(10分钟)呈现更多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分析该案例中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情况?”(如购物维权、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法律在生活中的奥秘。
4.法律的遵守与维护:培养自觉遵守法律、积极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
5.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法律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法治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培养道德素养: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权利,维护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提高道德品质。
3.提升思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判断力。
4.增进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强化实践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法律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明确法律是什么,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
b.法律原则的应用:讨论分享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如网约车司机遵守交通法规、诚信服务,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在法律中的重要性。
c.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法律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运用生动案例、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表格教学设计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表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第一课。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规范和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护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保护作用。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材料。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3.划分小组,准备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如警察执法、法庭审判等场景,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存在。
2.呈现(15分钟)呈现相关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如案例:小明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妈妈带他去报警。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个人权益的保护作用。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如交通安全、知识产权等。
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讨论法律对这个问题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4.巩固(10分钟)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通过交流,巩固学生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播放法治教育视频,如法治动画片、纪录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感受生活中法律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法律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每一个案例都蕴含着深刻的法律知识。
本文将结合生活中的法律教学案例,探讨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一:邻里纠纷案例背景:张先生和李先生是邻居,两家房屋相邻。
近年来,张先生在自家的院墙上搭建了一个棚子,用于存放杂物。
然而,这个棚子却严重影响了李先生的采光和通风。
李先生多次与张先生协商,希望张先生拆除棚子,但张先生始终不予理睬。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本案中,张先生搭建的棚子侵犯了李先生的相邻权,李先生有权要求张先生拆除。
教学启示:生活中,邻里纠纷时有发生。
了解相邻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二:劳动合同纠纷案例背景:王女士在某公司工作,公司规定员工每月工作时间为8小时,王女士经常加班至晚上10点。
王女士多次向公司提出加班费的要求,但公司以“自愿加班”为由拒绝支付加班费。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本案中,公司安排王女士加班至晚上10点,已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公司应当支付加班费。
教学启示:劳动者要了解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工作中,遇到加班费、休假等问题,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案例三: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例背景:李先生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手机,使用过程中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
李先生联系商家要求退货,商家以“不影响正常使用”为由拒绝退货。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等责任。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法律;
2.学会正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3.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如何正确应对有关法律事务。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2.如何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主体环节
1. 什么是法律
教师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法律,并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交通事故、违章建房、侵犯知识产权等。
3. 如何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教师通过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例如:如何与他人签订合同、如何安全驾驶、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等。
总结环节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掌握处理法律事务的正确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和教育。
同时,我们认为,法律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是保障个人权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学会遵守法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认识较为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感受法律的影响。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准备模拟法庭道具、法律知识问答题目等。
3.提前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法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案例,如交通违规、盗窃等,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讨论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掌握常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主动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法律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法律的看法和感受。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律场景,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法律相关的新闻视频或讲述一个引人深思的法律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二)知识讲解1、什么是法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法律的定义,强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2、法律的作用(1)规范作用:讲解法律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例如禁止盗窃、欺诈等违法行为。
(2)保护作用:举例说明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如财产权、人身权等。
3、生活中的法律(1)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如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子女抚养等方面的规定。
(2)学校生活中的法律:如教育法中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障。
(3)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交通安全法等。
(三)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在学校里遭遇校园欺凌、在商场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
3、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角色扮演1、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一些常见的法律场景,如消费者维权、邻里纠纷等。
2、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察并思考表演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3、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探讨正确的法律处理方式。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公开课优秀教案部编版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设计课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三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六年级学习 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行事、依法维权。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3、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作用,在生活中学会依法行使、依法维权。
重点 了解法律的作用。
难点 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生活小镜头:假如你是小郑,你可以怎么做?你的依据是什么?2、导入语:法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想生活得更好,就需要法律为我们提供保障。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感受到了法律的作用了吗?法律都有着怎样的作用呢?思考。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法律的作用】1、讨论:(1)你是如何看待这名运动员的做法的?这样做对其他参赛选手来说,公平吗?(2运动员的做法违规吗?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能怎么办?2、总结:比赛不能缺少规则,只有制定全面合理的规则,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才能避免同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而社会生活更离不开规则,缺乏规则的社会只能导致混乱。
3、小见解:没有语言,人和人就无法顺畅地沟通;没有规则,人和人便无法正常地交往。
游戏和比赛如果没有规则,就无法正常进行。
社会交往如果没有法律,又会怎样呢?4、视频:高铁霸座女最新消息:被罚200元。
讨论。
想象没有法律的后果。
通过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规则的作为切入点进行讨论,从缺乏规则的后果中联想到缺乏法律的后果,懂得法律的重要性。
5、深度思考:(1)如果没有法律,这个霸座的女子可能会有多少种结局?(2)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6、图片展示: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会......7、视频:法治让生活更美好8、法律作用大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作用了吗?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9、法律作用我发现: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归纳。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法律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为我们提供了外部保障。
2.了解法律能够通过明示规则指引人们的行为,理解法律可以维护秩序与安全,实现公平与正义。
3.认识法律规范和保护作用。
树立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公平正义。
二、教学重难点: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作用;如何申请法律援助。
三、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3分钟)
拓展活动:故事分享
法律就在我身边:与朋友讲一讲自己身边与法律有关的故事,说说它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最新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精品教学设计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1课。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日常生活,感受法律无处不在,树立法律意识。
其中《法律是什么》这一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的概念,了解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也要求我们履行义务,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让学生知道法律对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维护公平正义发挥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随着年龄增长,六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虽然对法律知识感到好奇、兴趣很浓,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忽略的法律的保障作用,缺乏法律意识。
尤其是对“法律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未成年人有什么合法权益”等问题,并没有很多的了解。
但他们对法律知识感到好奇,兴趣很浓。
如果一开始学习就碰到非常抽象的法律概念,这势必会造成他们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怎样才能既讲清楚一些抽象的内容,又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教学上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设计思想本课内容设计了四个闯关活动,分别是“第一关:想想,怎么办?”“第二关:我是小柯南”“第三关:法律人生路”“第四关:法律巧分辨”。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我们身边常见的旅游、看病等都与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有关系。
通过课前调查活动,让学生清楚了解到从生到死,法律都在保护着我们,让知法守法的观念厚植于学生心中。
四、课标分析2023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下第三学段内容“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在第三学段“法治教育”学习主题中的第一条提出“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及特征,感受法律对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日常生活,感受法律无处不在,树立法律意识。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并且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遵守法律、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且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中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应用法律知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实例、幻灯片、小组讨论活动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书本、作业本、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内容,例如:在学校遵守纪律、停红灯过马路等。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是如何与法律相关联的。
步骤二:学习法律的概念和意义(15分钟)1.教师讲解法律的概念和意义,简单介绍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一些他们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例子,并且让学生讨论这些例子中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步骤三:实例分析(2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选择一些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一个学生因为在学校欺负同学而被处罚的情况。
2.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个实例中学生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法律如何保护受欺负的同学,以及违法行为的后果。
3.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果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如何应对。
步骤四:问题解决(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发现同学在课堂上作弊、延迟交作业等。
2.学生根据已学的法律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生将各小组的答案反馈给全班,共同讨论最佳解决方案。
步骤五:总结和课堂作业(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体会到了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明白法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法律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2、教学难点区分不同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法律相关的新闻视频或讲述一个引人深思的法律案例,引起学生对法律话题的兴趣,提问学生对法律的初步认识和感受,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法律就在我们身边(10 分钟)(1)列举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如交通出行、购物消费、家庭关系等,说明法律在这些方面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2)讲解法律的定义和特征,强调法律的普遍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法律保障我们的权利(10 分钟)(1)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
(2)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说明法律如何保障这些权利不受侵犯。
3、法律规范我们的行为(10 分钟)(1)讲解违法行为的种类和后果,如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刑事违法等。
(2)强调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三)课堂活动(15 分钟)1、小组讨论(10 分钟)给出一些生活中的法律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2、角色扮演(5 分钟)选择一个简单的法律纠纷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法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五)布置作业(5 分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法律现象,记录下来并简单分析,下次课进行交流分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第一课。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法律对生活的规范作用,学会遵守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较为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知识的资料,如案例、图片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案例、动画等。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人数适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如交通安全法规。
让学生观看后,提问:“你们认为这个案例中的法律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个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案例中法律的作用。
最新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案)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极参与社会法律生活。
2.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3.能够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相关的法律问题。
教学重难点1.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则。
2.法律保障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秩序。
3.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义务。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一些常见交通标识的含义;准备PPT。
学生准备:通过询问家长、同学交流、自己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几个交通标识的含义,并尝试向同学介绍自己了解的交通标识。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情景中走进课堂1.教师出示几个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交通标识。
2.学生交流讨论。
(1)这些交通标识的含义是什么?(2)在交通中违反这些禁令标识会有什么后果?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学习。
(1)这些交通标识是国家哪个部门制定的?(2)这些交通标识和我们学校里的纪律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遵守交通规则是学生比较熟知的法律规则。
由此引入本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把交通禁令标识与学校的纪律作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法律与纪律的不同。
]二、法律就在我们身边1.PPT出示课本第2页“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的情景图。
2.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1)组织秋游时,老师会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问题预设:准时到校上车、排队上车、车内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自己乱走等。
(2)乘坐大巴去秋游,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问题预设: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听从导游安排、遵守景区规则、乘车系好安全带等。
(3)乘坐大巴去秋游,我们不能做哪些事情?问题预设:车内追逐打闹、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乱动车内消防设备等。
巴车和司机,学校会有哪些要求呢?问题预设:准时停靠指定地点、保证车辆运行安全、驾驶员驾驶资质等。
[设计意图:问题(1)老师对学生多是纪律方面的要求。
问题(2)有道德要求、纪律要求,也涉及法律要求。
问题(3)旨在引导学生更多从法律角度思考,如不能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等。
问题(4)启发学生从法律要求方面思考,学校提出的要求更多会是保证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要求。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说课稿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是什么,它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遵守法律。
而本节课作为单元的开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法律,感受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为后续学习法律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和特征,知道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初步判断生活中的行为是否合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开始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但对于法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法律相关的事情,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感受法律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说教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讲授法对于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和知识,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法律相关的视频,如法庭审判的场景,或者一些法律纠纷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导入新课。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公开课教案部编版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公开课教案部编版1课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科目:道德与法治提供者:教学对象:六年级单位:课时: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研究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研究内容的重要性)本课是六年级法治专册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一课,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法律是什么、法律与生活、法律作用大。
“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与生活”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三部分“法律作用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三个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作用;法律维护我们权利的保障作用。
作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象感知生活中的法律,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二、讲授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代价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估计要达到的讲授目标做出一个团体描述)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讲授指导学生感受法律维护我们的正常生活,认识法律公平公理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巧用形象的比喻,体会法律的指引、评价、保障作用。
3.情感态度代价观:懂得珍惜权力,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加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三、研究者特征分析(说明研究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准备(研究起点),以及学生的研究风格。
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研究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本课针对的讲授对象为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六年级学生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接洽,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资料:
民法呵护人的一生
这部共206条的总则,被称为“民事权利的百科全书”,将影响每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我们假设一个名叫“小明”、寿命75岁的中国人,在从摇篮走向坟墓的约27375天里,看看总则将如何保护好他(她)的一生。
本报记者采访了民法学、商法学专家,一起讲述“小明”一生与总则的故事。
①出生
权利从妈妈肚子里开始拥有
假设在今年10月1日,小明在他(她)妈妈的肚子里开始孕育。
从这天起,小明就受到总则保护了。
这时的小明有哪些权利呢?根据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可见,如果有人指明由小明来继承遗产或者接受赠予的财物,小明是有这个权利的。
“这条规定的亮点是确认了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谢鸿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是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做法。
这条规定不仅承认了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还在其他方面明确了保护胎儿利益。
“比如,如果胎儿在母体受到侵害,导致具有先天缺陷,出生后依然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
时间过了快一年,小明呱呱落地了。
从出生那一刻起,根据总则,小明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虽然他(她)这时还不能独立保护自己的权益,但已进入总则保护的网络。
②儿童
8岁开始为自己行为负责
在信息时代,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
一天天长大的小明也不例外,他(她)可能在很小时就会玩网络游戏、买游戏装备、发网络红包,变成让父母头疼的“熊孩子”。
不过,到了8岁,小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总则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谢鸿飞表示,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未成年人的心智能力发展得更快,其信息接受能力也明显提高,但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程度可能还存在差异,因此,总则最后采取了较为折衷的8周岁为标准。
到了8岁,小明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零食,也可以与班上同学交换价值差不多的玩具。
当然,如果他(她)把爸爸妈妈的钱打赏了一名网络主播,那么这种赠予行为在法律上也是有效的,不过这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打赏要与小明的年龄、智力相适应,巨额打赏还是不行的。
小明玩游戏产生的“网游装备”等网络虚拟财产,别人也不能觊觎。
总则首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③少年
父母不尽责或被“撤职”
少年时期的小明将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关爱、教育和保护下成长。
在未成年期间,小明享有的权利很多。
如果他(她)的父母尽不到应有责任,总则会主持公道,必要时甚至会撤销其父母的监护资格,并指定新的监护人。
在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前,小明也不会挨饿受冻。
根据总则第31条规定,他(她)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将担任临时监护人。
上学期间,聪明的小明如果有了发明创造,成果也是受到承认和保护的。
在课外时间,小明可能会参加一些私立的兴趣培训班,他(她)可以自己签订合同,承担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
此外,如果小明不幸遭受性侵害,到了18岁仍然可以追究对方责任。
总则第191条规
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也就是说,小明在年满18周岁后仍可追究侵害方责任,要求其给予民事赔偿。
“中国民法总则对未成年人民事权利的特殊保护制度,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
”谢鸿飞说,总则顺应了社会生活变化,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更深更多的关爱和呵护。
④成年
民商事行为受更多保障
一转眼,小明到了18周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人了,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如果小明属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类型的,早两年就可以独立了。
总则第18条规定,“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也就是说,小明虽然只有16岁,但只要自食其力,通过合法劳动取得收入,法律照样将他(她)看作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这将极大激发无数像小明这样热心创新创业的青年的工作热情。
如果小明选择创业,成为个体工商户,只要依法登记,同样是民事主体。
目前,中国的个体工商户已超过5900万户,并且正以平均每天新增2万多户的速度增长。
无数个小明正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为整个世界发展贡献新动能。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如果继续小时候发明创造的梦想,所享有的知识产权将是“专有的”。
总则第123条规定,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这是保护知识创新、技术发展和技术利用的重要规则,能鼓励更多人从事智力开发,创造更多商业品牌,推动生产经营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商法学研究会会长赵旭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小明如果生活在农村,今后参加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上也有“名分”了。
总则规定,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具有“特别法人”地位。
“这解决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合法性问题,凝结着中国立法者的心血和智慧。
”赵旭东表示,农村的村委会、居委会涉及中国约2.3亿农户的利益,既是自治组织,又是集体经济组织,其民事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规定,总则赋予其法人资格,将为集体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大方便。
随后,创业成功的小明会完成人生大事,结婚、生子,也由此产生新的法律上承认的亲属关系,小明和家人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逐渐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⑤中年
麻烦事都能找到法律依据
中年时期的小明可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烦恼,比如婚姻中出现财产和子女抚养纠纷,朋友借钱多年不还,楼上住户的空调往家里滴水……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可以在民法总则中找到原则依据。
如果小明有一天发现自己外出旅游的订房信息被旅游公司泄露,他(她)完全可以将这家公司告上法庭。
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
”
“这明确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立法态度。
”赵旭东表示,相关企业可以获取、利用个人信息,但要承担法律义务,保护个人信息。
经常见义勇为的小明再也不用担心被讹上了。
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且删去了民法总则草案中“救助人因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的句子。
同时,总则第183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
“规定特别强调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彰显了法律与道德的互动。
”谢鸿飞表示,救助人不担责,能够使他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从事见义勇为行为,无需担心在救助过程中造成对方损害时承担赔偿责任。
⑥老年
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人生七十古来稀,小明也终将老去。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占人口近1/5的老人需要得到妥善照顾。
不过,小明不用担心“老无所依”。
总则首次增设了成年人监护制度,小明可以与儿女或者养老院等事先协商,自己设定监护人。
等到小明年老丧失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由自己设定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如果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监护争议,总则还规定了“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在给小明指定监护人时,会优先尊重他(她)的真实意愿。
谢鸿飞表示,这是为了防止老人在进行一些重大交易时受到损失,并充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情感利益。
此外,即使小明膝下无儿女,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当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也会“托底”,担任监护人,陪伴他(她)安度晚年、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小明留下的财产,将按其生前意愿得到妥善处理,哪怕他(她)指定赠予当时仍是母亲腹中的胎儿,仍受法律保护。
这就是作为中国人的小明一生可能与民法总则发生的故事,总则的温暖将呵护每个中国人走完一生。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孙宪忠教授所说,有了民法总则,13亿中国人的生活之路将走得更安全、更踏实、更有平等机会、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