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循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重点:减压反射的过程。 ? 难点:减压反射的闭环工作点。
一、神经调节
? 神经调节定义:? ? 反射定义:? ? 反射的结构基础:? ? 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中枢
? 心血管主要反射 ? (一)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感受压力的变化或者压力变化引 起血管壁的扩张。 ? (二)化学感受性反射(升压反射)
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可通过两 种机制而控制:
(1)抢先占领
(2)超速驱动压抑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肾上腺素受体 拮抗剂—降低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为2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钙通道阻滞剂—4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3)阈电位水平
自律性升高是引起心律失常的一大原因。
七、 淋巴循环
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 要的辅助系统,全身的淋巴经淋巴管收 集,最后由右淋巴管和胸导管流入静脉 生理作用
回流蛋白质分子、红细胞、细菌及 分子较大的物质。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目标: 1. 掌握减压反射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 管系统的调节作用。 3. 熟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 反射。
压的平均值。 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正常值:100mmHg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血压升高, 收缩压更明显。
(2)心率: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舒张压更 明显。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舒张压更明显。
(4)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弹 性减退,脉压增大。
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平滑肌上 a受体(收缩)
血管平滑肌上 ?2受体(舒张)
(与?2受体结合能力弱,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 )
交感舒血管纤维: 乙酰胆碱
脊髓胸、腰段
骨骼肌血管舒张。(平时不起作用,只有处 于情绪激动和发生防御反应起作用,多见 于猫、狗等 动物)
? ② 副交感神经:舒血管神经纤维 节后纤维 与外生殖器等血管平滑肌上 乙酰胆碱 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心动周期
(三)心音的产生
? 心音:在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 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成的涡流和血液 撞击心室壁及大动脉壁引起的振动,可 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可 在胸部某些部位听到声音即心音。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比较:
音调 持续时间 出现时期 形成原因 1 低 较长 心室收缩期 房室瓣关闭
2 .直捷通路:血液尽快进入静脉。 3.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
(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 方式
1.扩散 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
2.滤过和重吸收 组织液生成的主要方 式
3.入胞和出胞 大分子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途径和动力 fig 血浆经过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 有效滤过压=(Pc+πif) - (πp+Pif) (二)影响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通透性 4.淋巴回流障碍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比 例减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
(二)动脉脉搏 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发生
周期性波动所引起的动脉血管的搏动
三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一)静脉血压: 1. 中心静脉压CVP :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
内的血压。正常值为4~12cmH2O。 2.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传导加快) 心房肌、心室肌:正性变力
(收缩力加强)
②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延髓
神经节 乙酰胆碱
心脏 窦房结 :负性变时(心率减慢) (M) 房室交界、房室束:负性变传导
(传导减慢) 心房肌、心室肌:负性变力
(收缩力减弱)
(2)血管的神经支配
? 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 ①交感神经 缩血管神经纤维 :脊髓胸、腰段
? 总结:人体内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神经 的单一支配,安静状态下,保持一定的 交感缩血管紧张(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 定程度的收缩状态),紧张性增强,血 管收缩加强,紧张性减弱,血管舒张。
3. 心血管中枢
? 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 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延髓心血管中枢—生命中枢。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2.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 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的动脉血压。
正常值:100-120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
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正常值:60-80mmHg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正常值:30-40mmHg。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某一瞬间动脉血
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都可分为收缩 期和舒张期。但心动周期通常指心 室的活动周期。
(二 )心脏的泵血过程
1、心室收缩期 2、心室舒张期
等容收缩期:0.05s 快速射血期:0.1s 减慢射血期:0.15s 等容舒张期:0.06s-0.08s 快速充盈期:0.11s 减慢充盈期:0.22s 心房收缩期:0.1s
主要讨论外功
1.每搏功:指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 的功,即心室完成一次心搏所做的 机械外功。
每搏功=搏出量 * 射血压+血流动能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所 做的功。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前负荷:前负荷可使骨骼肌在收缩 前处于一定的初长度。
1.心室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2.异长自身调节: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
3.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影响因素:心脏射血能力强,CVP低;静 脉回流速度加快,CVP升高。
意义: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以输液治疗休克的评判指标。
CVP偏低或有下降趋势:提示输液量不足 CVP偏高或有升高趋势:提示输液过快或
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二)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三)静脉血流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对心血管活 动和机体其他功能之间复杂的整合。
? 血液循环定义:心脏不停跳动,推动血 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 流动。
? 构成:心脏和血管,血管由动脉、静脉 和毛细血管构成。
? 主要功能:运输物质(营养物质、激 素)。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fig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一) 心动周期
定义: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 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三)心肌的传导性
1.传导途径: 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交界区 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蒲肯野纤维 心室肌 fig
2. 影响因素
(1)结构因素:直径、缝隙连接数 量
(2)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
(3)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三 心电图
? P波: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 QRS波群: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3.在最适初长度之前,随着前负荷增加,
心室收缩力逐渐增强,心搏出量增多。
(二)后负荷:心室收缩后遇到的负荷。
1、后负荷=大动脉血压。 2、大动脉血压增高,搏出量减少。
(三)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负荷和 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而 对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兴奋性 1.心肌细胞的不应性: 一次兴奋后不能立即 再产生第二次兴奋的特性 2.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ERP)-适当延长ERP 抗心律 失常。(3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3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 动的关系
期前收缩: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 后受到人工的或 S-A node之后的异 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 引起期前收缩
搏离子流: (1)Ik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进行性减少 (2)内向性钠流进行性增加 (3)钙内流 2. 0期:钙内流
(三)心肌细胞的分类:
工作细胞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非自律细胞)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
自律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
根据4期是否自动去极化分为自律细胞 和非自律细胞。
根据0期去极化速度分为快反应和慢反 应细胞。
左、右两侧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 等。
心输出量=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
的心输出量。
(二)心脏做功量
外功:心室收缩而产生和维持一定的压力 (室内压)并推到血液流动(心输出量) 所做的机械功。
内功:用于完成离子跨膜主动转运、产生 兴奋和收缩、产生和维持心壁张力、克 服心肌组织内部的粘滞阻力等所消耗的 能量。
(四)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是 心输出量增加。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 机制
(一)工作细胞膜电位及离子基础 fig 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2 动作电位各时相的离子基础
(二)自律细胞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 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差别主要有二: 1. 4期膜电位具有自动去极化现象,形成起
定义: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 下,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自律性 高低是指心肌细胞自动兴奋频率的高低。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自律性最高)。
窦性心率:由窦房结起搏而形成的心 脏节律。
潜在起搏点: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其他部位 的自律组织仅起兴奋传导作用,而不表现出 他们的自律性。
异位起搏点:某些病理情况下,潜在起搏 点表现出自律性,称为异位起搏点。
感受血液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
(一)减压反射
? 1. 效应器:心脏、血管。 ? 2. 传出神经—支配心脏和血管的神经。 (1)心脏的神经支配—自主神经(即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 配)。
①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脊髓胸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经节 去甲肾上腺素
心脏 窦房结 :正性变时(心率加快) (?1) 房室交界、房室束:正性变传导
? T波:心室的复极化过程。
? PR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 代表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到达心室所 需要的时间,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
? QT间期: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 表从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时 间。
? ST段: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 代表心室完全处于去极化。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 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称为 代偿性间歇
4.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 (1) 静息电位水平 ? (2) 阈电位水平 ? (3) 钠通道的状态
A. 电压门控性通道,受静息膜电位水 平影响。
B. 钠通道阻滞药—兴奋性、传导性降 低—1类抗心律失常药。
(二)心肌的自律性
第三节 血管生理
fig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 干及 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2.分配血管:中动脉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 4.毛起始部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
始部的平滑肌。
? 5.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 胞构成,通透性高,可进行物质交换。
心室壁振动 2 高 较短 心室舒张期 动脉瓣关闭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一)心脏的输出量 1.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 中射出的血液量,简称搏出量。约 70ml。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 容积的百分比。为55%-65%。
2. 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 的血液量,简称心输出量。
?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 7.容量血管:静脉,起着血液储存库的作 用。
? 8.短路血管:一些血管床中的小动脉和小 静脉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血管。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 (一)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 一截面的血量。
?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 所遇到的阻力。与长度和粘滞度成正比, 而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1.静脉回心血量决定因素: (1)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的差 (2)静脉血流阻力
静脉回心血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脏收缩力 体位改变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fig1 2 呼吸运动
五、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主要是进行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
换
fig
(一)微循环的组成
1.迂回通路:物质交换。
? (三)血压: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 血管壁的侧压力。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 (1)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足够的血量
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 (2)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形
成血压的两大因素 (3)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使
血压的波动幅度得到缓冲,使左心室的 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
一、神经调节
? 神经调节定义:? ? 反射定义:? ? 反射的结构基础:? ? 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中枢
? 心血管主要反射 ? (一)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感受压力的变化或者压力变化引 起血管壁的扩张。 ? (二)化学感受性反射(升压反射)
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可通过两 种机制而控制:
(1)抢先占领
(2)超速驱动压抑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肾上腺素受体 拮抗剂—降低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为2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钙通道阻滞剂—4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3)阈电位水平
自律性升高是引起心律失常的一大原因。
七、 淋巴循环
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 要的辅助系统,全身的淋巴经淋巴管收 集,最后由右淋巴管和胸导管流入静脉 生理作用
回流蛋白质分子、红细胞、细菌及 分子较大的物质。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目标: 1. 掌握减压反射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 管系统的调节作用。 3. 熟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 反射。
压的平均值。 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正常值:100mmHg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血压升高, 收缩压更明显。
(2)心率: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舒张压更 明显。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舒张压更明显。
(4)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弹 性减退,脉压增大。
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平滑肌上 a受体(收缩)
血管平滑肌上 ?2受体(舒张)
(与?2受体结合能力弱,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 )
交感舒血管纤维: 乙酰胆碱
脊髓胸、腰段
骨骼肌血管舒张。(平时不起作用,只有处 于情绪激动和发生防御反应起作用,多见 于猫、狗等 动物)
? ② 副交感神经:舒血管神经纤维 节后纤维 与外生殖器等血管平滑肌上 乙酰胆碱 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心动周期
(三)心音的产生
? 心音:在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 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成的涡流和血液 撞击心室壁及大动脉壁引起的振动,可 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可 在胸部某些部位听到声音即心音。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比较:
音调 持续时间 出现时期 形成原因 1 低 较长 心室收缩期 房室瓣关闭
2 .直捷通路:血液尽快进入静脉。 3.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
(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 方式
1.扩散 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
2.滤过和重吸收 组织液生成的主要方 式
3.入胞和出胞 大分子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途径和动力 fig 血浆经过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 有效滤过压=(Pc+πif) - (πp+Pif) (二)影响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通透性 4.淋巴回流障碍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比 例减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
(二)动脉脉搏 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发生
周期性波动所引起的动脉血管的搏动
三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一)静脉血压: 1. 中心静脉压CVP :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
内的血压。正常值为4~12cmH2O。 2.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传导加快) 心房肌、心室肌:正性变力
(收缩力加强)
②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延髓
神经节 乙酰胆碱
心脏 窦房结 :负性变时(心率减慢) (M) 房室交界、房室束:负性变传导
(传导减慢) 心房肌、心室肌:负性变力
(收缩力减弱)
(2)血管的神经支配
? 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 ①交感神经 缩血管神经纤维 :脊髓胸、腰段
? 总结:人体内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神经 的单一支配,安静状态下,保持一定的 交感缩血管紧张(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 定程度的收缩状态),紧张性增强,血 管收缩加强,紧张性减弱,血管舒张。
3. 心血管中枢
? 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 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延髓心血管中枢—生命中枢。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2.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 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的动脉血压。
正常值:100-120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
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正常值:60-80mmHg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正常值:30-40mmHg。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某一瞬间动脉血
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都可分为收缩 期和舒张期。但心动周期通常指心 室的活动周期。
(二 )心脏的泵血过程
1、心室收缩期 2、心室舒张期
等容收缩期:0.05s 快速射血期:0.1s 减慢射血期:0.15s 等容舒张期:0.06s-0.08s 快速充盈期:0.11s 减慢充盈期:0.22s 心房收缩期:0.1s
主要讨论外功
1.每搏功:指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 的功,即心室完成一次心搏所做的 机械外功。
每搏功=搏出量 * 射血压+血流动能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所 做的功。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前负荷:前负荷可使骨骼肌在收缩 前处于一定的初长度。
1.心室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2.异长自身调节: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
3.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影响因素:心脏射血能力强,CVP低;静 脉回流速度加快,CVP升高。
意义: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以输液治疗休克的评判指标。
CVP偏低或有下降趋势:提示输液量不足 CVP偏高或有升高趋势:提示输液过快或
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二)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三)静脉血流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对心血管活 动和机体其他功能之间复杂的整合。
? 血液循环定义:心脏不停跳动,推动血 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 流动。
? 构成:心脏和血管,血管由动脉、静脉 和毛细血管构成。
? 主要功能:运输物质(营养物质、激 素)。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fig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一) 心动周期
定义: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 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三)心肌的传导性
1.传导途径: 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交界区 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蒲肯野纤维 心室肌 fig
2. 影响因素
(1)结构因素:直径、缝隙连接数 量
(2)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
(3)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三 心电图
? P波: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 QRS波群: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3.在最适初长度之前,随着前负荷增加,
心室收缩力逐渐增强,心搏出量增多。
(二)后负荷:心室收缩后遇到的负荷。
1、后负荷=大动脉血压。 2、大动脉血压增高,搏出量减少。
(三)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负荷和 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而 对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兴奋性 1.心肌细胞的不应性: 一次兴奋后不能立即 再产生第二次兴奋的特性 2.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ERP)-适当延长ERP 抗心律 失常。(3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3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 动的关系
期前收缩: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 后受到人工的或 S-A node之后的异 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 引起期前收缩
搏离子流: (1)Ik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进行性减少 (2)内向性钠流进行性增加 (3)钙内流 2. 0期:钙内流
(三)心肌细胞的分类:
工作细胞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非自律细胞)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
自律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
根据4期是否自动去极化分为自律细胞 和非自律细胞。
根据0期去极化速度分为快反应和慢反 应细胞。
左、右两侧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 等。
心输出量=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
的心输出量。
(二)心脏做功量
外功:心室收缩而产生和维持一定的压力 (室内压)并推到血液流动(心输出量) 所做的机械功。
内功:用于完成离子跨膜主动转运、产生 兴奋和收缩、产生和维持心壁张力、克 服心肌组织内部的粘滞阻力等所消耗的 能量。
(四)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是 心输出量增加。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 机制
(一)工作细胞膜电位及离子基础 fig 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2 动作电位各时相的离子基础
(二)自律细胞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 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差别主要有二: 1. 4期膜电位具有自动去极化现象,形成起
定义: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 下,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自律性 高低是指心肌细胞自动兴奋频率的高低。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自律性最高)。
窦性心率:由窦房结起搏而形成的心 脏节律。
潜在起搏点: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其他部位 的自律组织仅起兴奋传导作用,而不表现出 他们的自律性。
异位起搏点:某些病理情况下,潜在起搏 点表现出自律性,称为异位起搏点。
感受血液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
(一)减压反射
? 1. 效应器:心脏、血管。 ? 2. 传出神经—支配心脏和血管的神经。 (1)心脏的神经支配—自主神经(即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 配)。
①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脊髓胸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经节 去甲肾上腺素
心脏 窦房结 :正性变时(心率加快) (?1) 房室交界、房室束:正性变传导
? T波:心室的复极化过程。
? PR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 代表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到达心室所 需要的时间,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
? QT间期: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 表从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时 间。
? ST段: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 代表心室完全处于去极化。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 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称为 代偿性间歇
4.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 (1) 静息电位水平 ? (2) 阈电位水平 ? (3) 钠通道的状态
A. 电压门控性通道,受静息膜电位水 平影响。
B. 钠通道阻滞药—兴奋性、传导性降 低—1类抗心律失常药。
(二)心肌的自律性
第三节 血管生理
fig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 干及 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2.分配血管:中动脉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 4.毛起始部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
始部的平滑肌。
? 5.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 胞构成,通透性高,可进行物质交换。
心室壁振动 2 高 较短 心室舒张期 动脉瓣关闭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一)心脏的输出量 1.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 中射出的血液量,简称搏出量。约 70ml。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 容积的百分比。为55%-65%。
2. 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 的血液量,简称心输出量。
?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 7.容量血管:静脉,起着血液储存库的作 用。
? 8.短路血管:一些血管床中的小动脉和小 静脉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血管。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 (一)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 一截面的血量。
?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 所遇到的阻力。与长度和粘滞度成正比, 而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1.静脉回心血量决定因素: (1)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的差 (2)静脉血流阻力
静脉回心血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脏收缩力 体位改变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fig1 2 呼吸运动
五、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主要是进行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
换
fig
(一)微循环的组成
1.迂回通路:物质交换。
? (三)血压: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 血管壁的侧压力。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 (1)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足够的血量
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 (2)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形
成血压的两大因素 (3)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使
血压的波动幅度得到缓冲,使左心室的 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