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等板高度法 理论级:不平衡的气液两相在一段填料层内相互接 触,离开该段填料的气液两相达到相平衡, 此段填料为一个理论级。 等板高度:分离效果达到一个理论级所需的填料 层高度。 Z=HETP×NT NT——完成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级数; HETP——等板高度。
y
操作线
B
平衡线
NOG A
例题 (1)对于一定的逆流操作体系,若解吸 因数1/A 1,则理论板数N必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OG 。 N (2)若1/A = 1 ,则理论板数N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OG 。 解:(1) 操作线方程(Y-Y1)/ (X-X1) =L/ V,斜率为L/V,平衡线y*=mx,斜率 为m 1/A=mV/L 1, L/Vm, 由图可见: NOG N (2)若1/A =1, L/V=m, 则: NOG =N (3)推广:若1/A 1 , L/V m, 则: NOG N
2.设计型计算的任务(5个) (1)确定合适的吸收剂用量L或液气比L/V i)(L/V)mi n的选择 在Y1 ,Y2,X2已知的条件下,在Y-X图(如右图所示)中a点位置已确定。随 着L改变,则 (L/ V )改变,绕a 点旋转。 当(L/V)降低到操作线首次与平衡线相交时,L/V为最小液气比(L/V)mi n 。 此时塔底流出的液相浓度为X1 max(即X1*) (L/V)mi n =(Y1-Y2 )/(X1*- X2) =(Y1-Y2 )/(Y1/m- X2) ii) L/V的范围 根据前已述内容,操作线不能和平衡线相交,所以必须满足 L/V>(L/V)mi n 才能完成规定的吸收操作任务。
2. 填料与填料装填方式的确定以及传质速率的查取和计算。 3. 塔径的确定:V=( /4)u D2 D=[Fra Baidu bibliotekV/ ( u )] 1 / 2 4. 填料层高(H)的计算:首先确定该吸收过程为哪一相 (气、液)控制, 以便确定相应的计算式,算出传质单元高度( HOG 、 HOL)和传 质单元数( NOG 、NOL ),即可确定所需的填料层高度(H= HOG × NOG 或 H= HOL × NOL )。 5.附属设备的选定和计算。(管路、泵、底座、换热器等)
计算目的:气液两相出口浓度(y2 ,x1)。
(2)第二类命题 给定条件:吸收塔的高度及其它有关尺寸,气体的流量(V) 及进、 出口浓度( Y1,Y2 或 回收率 ),吸收液的进口浓度 (X2 ),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Y*=f(X)],两相总传质Kya或 Kxa 。 计算目的:吸收剂的用量(L)及其出口浓度(x1) 5. 操作性问题的解法(计算方法) (1)所用的方程 两类问题(设计,操作)皆可联立下式: 吸收过程基本方程式: H= HOG × NOG 或 H= HOL × NOL 全塔物衡; V(Y1-Y2)=L(Y1-Y2) 相平衡方程式:Y* = f (X) 联式以上式可以获得解。
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1.对气体吸收操作的描述,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气液物系(体系)、温度T、压强P —— 相平衡关系; (2)设备条件——填料种类、尺寸、装填方式,塔径,填料层高度; (传质效率) (3)气液摩尔流率V、L及进口浓度Y1 、Y2 ; (4)吸收效果——尾气浓度Y2和出塔液体浓度X1 。 2.操作型计算与设计型计算的区别 设计型计算 ——目的:是计算填料层高度和塔径,根据的已知条件 有两方面:设计任务给出,设计者选定。 操作型计算 ——以某一定态吸收操作为出发点,由于改变了一些条件 (另外一些条件不变)对其吸收过程的影响(如:能否 承受操作等)。
y1 y 操作线 L/G (L/G)min b c 一般从技术、经济的范围 来考虑, L/G=(1.1~2.0)(L/G)mi n
y2
a
x2
平衡线
x1
x x1
max
iii) L/V的范围确定的原因解释 在允许操作范围内,若L/V小,虽使用的液量少,但操作线靠 近平衡线,传质推动力小,所需要的填料层高度较大,若 L 小, 则所需填料层高,设备投资大。 若L/V大,则相反,推动力较大,但所需的液流量大,不仅能 耗大,而且吸收剂再生困难;
(2)求解过程的适当简化( Y*=mX) 在一般情况下,相平衡方程式 Y*=f(X) 和吸收过程基 本方程式都是非线性的,求解必须试差或迭代。如果平衡 线在操作范围内可近似看成直线 (Y*=mX) ,吸收过程基 本方程式可写为如下形式:
KY a Y1-△Y2 △Y2 KY a △Ym H= ln = 1 2 1 G Y -Y △Y G Y1-Y2
y* =mx x
三.小结(以上介绍的四种方法):
i) 吸收推动力法:最为经典,适用范围最广。 ii)吸收因数法:在吸收操作型计算中有时用起来较为方便; iii)图解梯级法:有时比计算来得直观,快捷,也要求能 够掌握; iv)图解积分法:较为繁琐(手算),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 展,特别是辛普生(Simpson)法,较为简单,精度也高。
六.填料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 1.设计型计算的已知条件(四个) 进行设计型计算的已知条件一般如下: (1)待分离混合气中溶质A的组成Y1(即进塔气相浓度Y1) 和处理量G’(kmol/h) 或 G—kmol/m2.s ; (2)吸收剂的种类及操作温度T和操作压强P,即: 已知吸收体系的相平衡关系Y*=f(X);
五、 塔径的计算
• 气体沿塔上升可视为通过一个空管,按流量公式计算 塔径 • • • • DT--塔径(m) Vs--在操作条件下混合气体的体积流量(m/s) u-- 混合气体的空塔速度(m3/s) 塔径设计要做多方案比较以求经济上既是优化的, 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一般适宜操作气速通常取泛点气 速的50%∽85%。 • 算出的塔径还要按压力容器公称直径标准圆整。
Kxa △X1-△X 2 △X 2 Kxa △Xm H= ln = L X1-X 2 △X1 L X1-X 2
八、吸收过程的强化
吸收推动力 NA 吸收阻力
目标:提高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降低吸收过程的阻力。 1. 提高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1)逆流操作比并流操作的推动力大;
(2)提高吸收剂的流量;
对于给定的气体混合物,一般可选用数种不同的吸收剂: 以CO2吸收为例,可用Na2CO3、K2CO3、Na OH、乙醇胺或 二乙醇胺的水溶液为吸收剂,亦可同清水为吸收剂,对于不 同的吸收剂,各有其适用的操作温度T、压强P和浓度范围。 (3)吸收剂中的溶质A的初始组成X2或已知吸收剂的再生效果。
(a)若进塔液体为纯溶剂X2=0,吸收效果固然好,但溶 剂只能一次性使用,吸收完即放弃之或把溶液作为产品。
3. 影响因素: (1)气温的变化——对相平衡的影响; (2)物料的流量——可能波动,对吸收效果影响; (3)物料的浓度——可能波动,对吸收效果影响;
在一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氨-空气中的低浓氨气,若清 水量适量加大,其余操作条件不变,则Y2、X1何变化?(已 知体积传质系数随流量变化关系为 k a V 0.8)
(b)若需吸收剂循环使用,采用吸收与解吸联合操作, 这时,降低X2值必提高对解吸的要求。因此X2值确定不 能单从吸收角度考虑,要两方面综合考虑: 在塔顶气体浓度为Y2的条件下,X2的最大值X2*(X2*=Y2 /m)。操作中必须满足X2<X2* ,若X2=X2* ,则:塔顶无 传质推动力△X=0。 所以:要实现气体吸收,操作线不 能和平衡线相交,在塔内任一截面处都不能存在气液平 衡。可在X2<X2* 范围内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X2值。 (4)分离要求:塔顶排气的浓度Y2或回收率。
Y
问题:吸收温度降低, Y2、X1、吸收操作线如何变化?
X2降低, Y2、X1 、吸收操作线如何变化?
吸收压力提高, Y2、X1 、吸收操作线如何变化?
4. 操作性问题分类及解法 生产实际中,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问题是经常碰到的。有两 种类型: (1)第一类命题 给定条件:吸收塔的高度及其它有关尺寸,气液两相的流量 L、V,进口浓度(Y1,Y2),平衡关系[Y*=f(X)]、流动方式 (并流、 逆流),两相总传质系数Kya或Kxa 。
Y1
Y2
Y 2’ X2 X1’
X1
(3)吸收过程为气膜控制时,降低吸收剂入口温度; (4)降低吸收剂入口溶质的浓度;
(5)吸收过程为气膜控制时,提高吸收的压力。
2. 降低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 (1)提高流体流动的湍动程度;
(2)改善填料的性能,开发新型填料,提高填料的比 表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