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化学总结

合集下载

药用植物学详细总结

药用植物学详细总结

第十一章被子植物门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一、具有真正的花(具有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且位置不变)二、胚珠包藏在心皮形成的子房内(雌蕊由心皮组成,每个心皮包括子房、花柱、柱头3部分;胚珠包藏于子房内,受精后发育成果实,保护、扩散种子)三、具有双受精现象(形成三倍体胚乳,所有被子植物都有双受精现象,精+卵=合子,精+2极核=胚乳)四、孢子体高度发达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被子植物分类依据的一般原则➢被子植物的分类是以形态学特征(花、果实的形态)为依据➢器官演化的过程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器官分化或特化的同时,常伴随着简化或退化现象➢综合分析植物体各部分的演化情况来确定某特征的地位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假花学说真花学说假花学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的花序演变而来,每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1个极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主要观点:认为无花瓣、单性、木本、风媒花为原始特征,有花瓣,两性,虫媒花为进化特征。

认为木兰目、毛莨目是被子植物的进化类型)真花学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原始裸子植物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主要论点:单性花由两性花退化而来,无被花是有被花退化而来,认为木兰目、毛莨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型)❖恩格勒系统 1897年假花学说❖哈钦松系统 1926年真花学说❖塔赫他间系统 1954年真花学说❖克朗奎斯特系统 1968年真花学说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多为草本,茎节常膨大➢单叶互生;托叶包于茎节形成托叶鞘,多呈膜质➢花两性或单性异株;穗状、总状或圆锥花序,单被,花被3-6,宿存;雄蕊6-9,子房上位,心皮2-3,合生成1室,1胚珠,基生胎座➢瘦果或小坚果,常包于宿存花被内,多有翅➢种子有胚乳7.蓼科Polygonaceae♀*P3~6,(3~6)A3~9G(2~3:1:1)↑[重要药用植物]药用大黄:多年生草本。

根和根茎肥厚,断面黄色。

叶片近圆形,掌状浅裂,圆锥花序,黄白色花,根茎(大黄)泻热通便掌叶大黄:多年生高大草本。

药用植物学总结

药用植物学总结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1、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一般细胞的直径为10~100μm3、一个典型的植物细胞是由原生质体、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细胞壁三部分组成。

4、原生质体细胞质细胞器包括细胞核、质体、线粒体、液泡系、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体和溶酶体。

5、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核液、染色质等四部分。

6、质体是植物体特有的细胞器,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贮藏有密切关系。

质体按照有无色素可分为:叶绿体、有色体(含色素)和白色体(不含色素)7、有色体和色素的区别:有色体是一种细胞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存在于细胞质中,主要是黄色、橙红色或橙色;色素是溶解在细胞液(液泡)中,呈均匀状态,主要是红色、蓝色或紫色。

8、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的动力工厂,线粒体对物质合成、盐类的积累等起着很大的作用。

9、液泡是植物体的特有结构,细胞液中存在草酸钙结晶等不少化学成分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物质,是植物药的有效成分。

10、内质网——合成输出蛋白质;高尔基体——合成和运输多糖,合成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参与细胞壁的构成;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溶酶体——分解大分子(消化和消除残余物)、保护作用(保护细胞免于自身消耗)11、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细胞后含物的特征是中药鉴定的依据之一;单粒淀粉粒①淀粉粒复粒淀粉粒鉴定:加氯化锌碘液,显蓝色或红紫色半复粒淀粉粒②菊糖:(多含在菊科、龙胆科、桔梗科部分植物根的薄壁组织中)细胞后含物鉴定:10%α—萘酚乙醇+硫酸紫红色并很快溶解③糊粉粒(蛋白质粒):加硫酸铜和苛性钠水溶液显紫红色④脂肪和脂肪油:加苏丹Ⅲ溶液显橙红色;加锇酸变黑色⑤晶体——代谢废物12、代谢废物——晶体草酸钙结晶:方晶(甘草、黄柏)、针晶(半夏、苍术)、簇晶(大黄、人参)、砂晶(牛膝、曼陀罗)、柱晶(射干、淫羊藿)代谢废物鉴定:不溶于醋酸,遇20%的硫酸溶解,形成硫酸钙针晶碳酸钙结晶:多存在于爵床科、桑科、荨麻科等植物叶表皮细胞中鉴定:加醋酸溶解并放出二氧化碳气泡13、细胞壁、液泡、质体一起构成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上的三大区别;光学显微镜结构下,将细胞壁分为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三层;胞间层——果胶类物质,易被酸或酶溶解(组织解离法的原理)初生壁、次生壁——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单纹孔存在于薄壁细胞、韧型纤维、石细胞;具缘纹孔存在于纤维导管、孔纹导管和管胞;14、纹孔对——松科和柏科等裸子植物的具缘纹孔形成纹孔塞,有三个同心圆半缘纹孔存在于导管、管胞与薄壁细胞——被子植物的导管口15、细胞壁的特化常见的细胞壁的特化16、植物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章节要点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2.什么是原生质体?质膜有哪些特征?3.简述细胞核的光学结构及其生理功能4.质体包括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的联系5.简述淀粉粒的类型、各自特点、存在部位及检验方法?6.菊糖有何分布特点?如何检验?7.草酸钙结晶有几种类型?如何检验、区别草酸钙结晶和碳酸钙结晶8.常见的细胞壁特化有几种?如何鉴别?名词解释——细胞器、质体、具缘纹孔、木质化第二章植物的组织组织是由许多具有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而又紧密联系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

兰科药用植物所含化学成分

兰科药用植物所含化学成分

兰科药用植物所含化学成分兰科药用植物是指属于兰科植物家族的草本植物,因其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这些兰科药用植物含有许多功效强大的化学成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兰科药用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

1.多糖类兰科药用植物中含有大量的多糖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和岩藻糖等单糖组成。

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它们还可以促进肝、肾等器官的代谢能力,帮助人体维持健康状态。

2.单萜类兰科药用植物中还含有丰富的单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活性。

其中,朝天椒、花椒、丁香等兰科药用植物中所含的丰富单萜类化合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医药和调味用途。

3.生物碱类兰科药用植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解热镇痛、兴奋神经、收缩血管等作用。

兰科药用植物中的兰花、虎头兰、鹿角兰等都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鹿角兰所含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被认为具有抗肿瘤活性。

4.酚类兰科药用植物中还含有大量的酚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其中,大豆、金银花等草药中所含的酚类化合物已经被广泛研究,其具有显著的防癌、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5.营养成分兰科药用植物中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些营养成分具有维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综上所述,兰科药用植物是一类具有丰富化学成分的植物,其所含多糖类、单萜类、生物碱类、酚类及营养成分等化合物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医学、保健、美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中提取药用成分并利用这些成分来治疗人类疾病和改善人类健康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药用植物学的核心知识点总结。

1. 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学的第一步是了解植物的分类系统。

植物分类学将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家族,其中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包括双子叶植物、蔷薇科、唇形科、兰科、豆科、禾本科等。

2. 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学的第二步是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

药用植物学家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器官功能等生理过程,以便了解植物中提取药用成分的潜力。

3. 植物化学:药用植物学的第三步是了解植物中药用成分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

植物中的药用成分包括植物中的黄酮类、苷类、脂肪酸、氨基酸等。

这些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菌等。

4. 植物鉴定:药用植物学的第四步是进行植物鉴定。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药用植物学家能够确定植物的科属、年代和产地等基本信息。

5. 植物生态学:药用植物学的第五步是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分布规律。

药用植物学家研究植物在不同地区的生长和发育情况,以便更好地利用植物资源。

除了以上知识点,还可以拓展以下内容:1. 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药用植物学家研究如何从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

这包括黄酮类、苷类、脂肪酸、氨基酸等药用成分的提取方法和技术。

2. 植物安全性:由于药用植物中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成分,所以需要对植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这包括植物中成分的毒性、药代动力学、生物活性等的研究。

3. 植物国际合作:随着药用植物学的发展,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各国药用植物学家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推动药用植物学的发展。

4. 药用植物学的应用前景:随着药用植物学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学、保健品、农药等领域。

未来,药用植物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做出贡献。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复习总结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复习总结

药植部分第一章植物的细胞模式细胞分成 3 个部分;细胞壁,原生质体和后含物。

(一)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与液泡、质体一起构成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区别的三大结构特征。

细胞壁的特化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1)木质化:加浓盐酸和间苯三酚,显红色(2)木栓化:加苏丹川,显示深红色(3)角质化:加苏丹川,显示桔红色(4)粘液质化:钉红试剂-红色;玫红酸钠醇试剂一玫瑰红色。

( 5)矿质化硅质能溶于氟化氢,但不溶于醋酸或浓硫酸(二)原生质体包括细胞内所有的生命物质,是细胞的最主要部分,主要成分是以蛋白质、核酸为主的复合物,其中可形成各种细胞器。

(三)后含物是指细胞代谢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非生命物质的总称。

1. 淀粉淀粉粒有单粒、复粒和半复粒 3 种类型;淀粉依其结构可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遇稀碘- 碘化钾溶液呈蓝紫色。

2.菊糖菊糖是淀粉的异构体,由果糖分子聚合而成。

常分布在菊科、桔梗科中。

菊糖溶于水,不溶于酒精。

遇25%勺a -萘酚溶液及浓硫酸呈紫堇色而溶解<:3.蛋白质蛋白质加入碘-碘化钾稀溶液显暗黄色;遇硫酸铜加苛性碱水溶液显紫红色。

4.脂肪和油加入苏丹川试液染成橙红色。

5.晶体( 1)草酸钙结晶类型有:方晶针晶簇晶砂晶柱晶草酸钙结晶不溶于醋酸和水合氯醛,但遇10〜20僦酸溶液则溶解。

( 2)碳酸钙结晶加入醋酸则溶解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第二章植物勺组织来源和机能相同,形态结构相似,而且互相紧密联系勺细胞群称为组织。

第一节植物组织勺种类和特点一般分为分生组织、基本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分泌组织6种类型,后5类又统称为成熟组织。

一、分生组织位于植物体勺生长部位,由一群具有分生能力勺细胞组成。

二、基本组织可分为:1.同化薄壁组织2. 一般薄壁组织3. 贮藏薄壁组织4. 通气薄壁组织5. 输导薄壁组织三、保护组织位于植物体各个器官的表面,分为表皮和周皮(一)表皮1.气孔保卫细胞相邻的表皮细胞称为副卫细胞。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药用植物,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用来治疗疾病或维护健康的植物。

药用植物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传统的医学体系中都使用了草药或植物的部分或全部。

其中,药用植物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是其产生药理作用的关键因素。

药用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多糖、氨基酸、特殊糖类、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中,最常见的药物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它是许多药物的主要成分。

例如,我们常用的乌头、鸦胆子、风信子、白附子等等,都含有大量的生物碱,因此可以对人体产生镇痛、镇静、降压等多种作用。

酚类化合物也是药用植物的重要成分之一。

这类成分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后,通常会制成各种营养保健品或药物。

例如,生姜中的姜醇、辣椒中的辣椒素、芹菜中的豆状花扁桃酮等等,都具有消炎、解热、抗肿瘤等作用。

此外,药用植物的多糖也是许多中药的重要成分,常常被用于调理人体免疫系统。

多糖的化学结构特殊,可以与人体中的多种细胞结合,从而提高免疫细胞的活力和抵抗力。

以枸杞子为例,其提取的多糖具有免疫调节、降血压、保肝的作用。

氨基酸、特殊糖类等种类的药用植物成分同样应该受到重视。

以人参为例,它所含有的三大类成分中,就包括了许多氨基酸和多糖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提高体力、增强免疫力。

此外,还有一些天然的抗生素,如百部、菊花、鼠妇等,它们所含的特殊糖类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各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

药用植物通过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在使用时需遵循一定的规律。

首先是药量,药用植物的药量通常要按照医嘱调整,过量的使用会导致身体不适或中毒。

其次是药效,药用植物的药效与口服的时间、方式、人体状况等因素都有关,需要给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再次是质量,药用植物的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使用药用植物前需要确保其真实、优质、安全。

最后还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药用植物在现代医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大二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化学)重点整理

大二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化学)重点整理

药用植物化学总结总论1.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2.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及相对性有效成分:有生理活性,能治病的单体物质。

无效成分:无生理活性,不能治病的成分。

(注意:有效与无效是相对的)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群体物质。

有毒成分:能致病的成分叫有毒成分。

3.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意义1、探讨天然药物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2、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3、降低原植物毒性,提高疗效4、开辟新药源5、为新化合物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4.主要类型药用植物化学成分1、糖及苷类2、醌类化合物3、苯丙素类化合物4、黄酮类化合物5、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6、三萜类化合物7、甾体类化合物8、生物碱类化合物第二章提取分离1.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水、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其极性大小如下:吡啶>水>乙腈>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己烷(石油醚)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一、提取1、选择溶剂的原则: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最小。

2、常用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①水可以溶解: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②亲水性有机溶剂可溶解(与水混溶):甲醇、乙醇、丙酮(与水任意比例混溶):苷类、生物碱、鞣质等。

特点:介电常数较大,水溶性较大对植物细胞穿透能力较对许多成分的溶解性能好,提取完全毒性低,价格便宜,回收方便。

乙醇提取天然产物成分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③亲脂性有机溶剂可溶解(与水不能任意混溶):石油醚或汽油:油脂、蜡、叶绿素、挥发油、游离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氯仿或乙酸乙酯:游离的生物碱、有机酸、黄酮、香豆素等苷元特点:沸点低,浓缩回收方便,易燃,有毒,价贵,设备要求较高,穿透药材组织的能力较差,有局限性。

3、溶剂提取的方法:⑴溶剂提取法①水作溶剂: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

②有机溶剂: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⑵其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常用于挥发油)、升华法、CO2-SFE、超声提取方法、微波辅助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原料中药的原料通常是指天然药材,是指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的种子、茎、根、叶、花、果实、树皮、树干等加工而成的药材。

中药的原料主要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中药原材料的来源决定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多样性,因此在中药化学研究中必须深入了解并掌握各类中药原料的特点、提取方法、质量标准等内容。

1. 植物药材植物药材是中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其种类繁多,如人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等。

植物药材通常包含大量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鞣质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这些成分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研究中需要掌握植物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2. 动物药材动物药材是指以动物或其部分组织为原料制成的药材,常见的有鹿茸、海马、熊胆等。

动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植物药材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还包括对动物药材的提取、鉴定和分析等内容。

3. 矿物药材矿物药材是指以天然矿物为材料加工而成的中药,如砒霜、雄黄、硫磺等。

矿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与植物和动物药材有所差异,中药化学研究中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从中药原料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实现其纯化和分离。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色谱分离、电泳分离与鉴定等。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剂提取溶剂提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的方法。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醋酸乙酯、甲醇等。

溶剂提取方法简单、经济,适用范围广,但需要注意不同中药原料的适宜溶剂的选择。

2. 萃取萃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进行连续或间歇提取的方法,其优点是提取效果好,但需要严格控制提取温度、时间、介质酸碱度等参数。

3. 色谱分离色谱分离是指利用色谱柱将中药提取液中的混合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常见的色谱包括硅胶柱色谱、逆相色谱、层析色谱等。

药用植物学复习总结

药用植物学复习总结

药用植物学复习总结第一章植物的细胞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基本结构一、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是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分为细胞质、细胞核和质体三部分。

(一)细胞质原生质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二)细胞核分为核膜、核液、核仁和染色质(三)细胞器包括质体、液泡、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微管、高尔基体、圆球体、溶酶体、微体等。

前三者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其余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

质体: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它们起源上均由前肢体衍生而来,而且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植物细胞的后含物植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活动而产生的的各种非生命物质,统称为后含物。

(一)淀粉淀粉由多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其分子是为(C6H12O5)n。

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同化淀粉→葡萄糖→贮藏淀粉。

贮藏淀粉是以淀粉粒的形式贮藏在植物根、块茎和种子等的薄壁细胞。

淀粉按脐点分单粒、复粒和半复粒。

含有直链淀粉的淀粉粒遇稀碘液显蓝紫色,支链淀粉则显紫红色。

(二)菊糖菊糖由果糖分子聚合而成,多含在菊糖、桔梗科和龙胆科部分植物根的细胞里。

菊糖遇25%α-萘酚溶液再加浓硫酸显紫红色二溶解。

(三)蛋白质植物中的贮藏蛋白质是化学性质稳定的无生命物质,在种子的胚乳和子叶细胞里多含丰富的蛋白质,它们通常是以糊粉粒的状态贮存在细胞质或液泡里,体积很小。

它们遇碘呈暗黄色;遇硫酸铜加苛性碱水溶液显紫红色。

(四)脂肪和脂肪油脂肪和脂肪油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酯,也是贮藏的一种营养物质,存在于植物和器官中,特别是种子中。

它们遇碱则皂化,遇苏丹Ⅲ溶液显橙红色、红色和紫红色,遇锇酸变成黑色。

(五)晶体1、草酸钙晶体:形状有单晶、针晶、簇晶、砂晶和柱晶。

草酸钙结晶不溶于醋酸,但遇20%硫酸便溶解并形成硫酸钙针状结晶析出。

2、碳酸钙结晶:加醋酸则溶解并放出二氧化碳,可与草酸钙结晶区别。

3、其他结晶三、细胞壁细胞壁中也含有少量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与液泡、质体一起构成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区别的三大结构。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中药学研究的基础。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性质、作用机理及质量评价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化学成分、药物活性、分析方法等方面总结中药化学350的知识点。

一、化学成分中药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多糖、黄酮、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对于中药的药效都起着重要作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碱基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生物碱的结构复杂多样,包括吲哚类生物碱、吡咯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等。

常见的中药生物碱有阿霉酸、茴香碱、烟碱等。

2.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有儿茶酚、黄酮、鞣酸等。

3. 多糖多糖是一类具有多个单糖单位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药材中。

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4. 黄酮黄酮是一类具有苯环和噻吩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

常见的中药黄酮有芦荟素、花青素、槐黄素等。

5. 皂苷皂苷是一类含有糖基和萜类基团的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药理活性。

6.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挥发油主要是指具有强烈香气的有机化合物,如薄荷油、薰衣草油等。

二、药物活性中药的药物活性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活性具体表现为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的作用,反映了中药的药用价值。

1. 药理作用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

药理作用主要指中药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影响。

2.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治疗效果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药效学研究来评价药物的临床效果,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3.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毒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中药药材和制剂的毒性评价、毒理机制等研究。

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与药效研究

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与药效研究

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与药效研究植物经常被用作药物来治疗各种疾病。

由于其广泛的潜在治疗作用,对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效进行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并阐述现代科学技术对这些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一.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植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脂肪、蛋白质、多糖、酸、碱、甙、黄酮类、生物碱等。

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来自不同的化学类别。

例如,某些药用植物(如黄芪)富含多糖,它们被认为可以增加人体免疫力,促进心脑血管健康。

其他药用植物富含黄酮(如丹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稳定血压,并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另一方面,苯丙酮类、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被证实拥有许多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

二. 药用植物的药效药用植物的药效能够针对不同的疾病产生作用。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药效,因此对草药的充分了解对于治疗特定病症非常重要。

例如,酸枣仁能够治疗失眠和焦虑,槐花可以对付感冒和喉咙疼痛。

银杏叶能够增强记忆和改善大脑功能,有效对付老年痴呆症患者。

蜂蜜夹杏仁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药食同源药物,在中国民间被视为治疗感冒和保持身体健康的良方。

三. 现代技术对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影响现代科技使得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变得更加简单和准确。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使用方法和仪器来确定植物中存在的药物化学成分,并评估它们的活性和用途。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中。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分离和识别复杂的生物活性分子,能够鉴定植物分子的类型和量,并确定特定的生物和医疗效应。

此外,依靠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手段,现代生物学家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探索那些难以提取或纯化的化学成分。

这将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草药中那些隐藏的潜力成分,并可能为植物化学药理学领域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结论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研究是一项可持续发展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人们已经从草药获得了许多彩色的生物活性和医疗效应。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生态、化学成分、药用价值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是中药学、药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以下是对药用植物学主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药用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一)根根是植物的地下部分,通常具有吸收、固着和支持的作用。

根的形态多样,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之分。

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次生结构则包括周皮、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等。

(二)茎茎是植物的地上部分,主要承担着支持、输导和繁殖的功能。

茎的形态有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等。

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次生结构包括形成层活动产生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

(三)叶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的形态多种多样,通常由叶片、叶柄和托叶组成。

叶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

(四)花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

花的类型有两性花、单性花、辐射对称花和两侧对称花等。

(五)果实果实是由子房或连同花的其他部分发育而成的。

果实的类型有真果和假果、单果、聚合果和聚花果等。

(六)种子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是植物繁殖的重要方式。

二、药用植物的分类(一)按药用部位分类可分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等。

(二)按自然分类系统分类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将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

(三)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含生物碱类、含苷类、含挥发油类、含黄酮类等药用植物。

三、药用植物的生理生态(一)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质。

(二)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三)水分代谢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经过茎的运输,到达叶片进行蒸腾作用。

(四)矿质营养植物需要吸收氮、磷、钾等多种矿质元素来维持生长和发育。

药用植物总结(天然药物化学)

药用植物总结(天然药物化学)

药⽤植物总结(天然药物化学)药⽤植物化学总结第⼀章总论1.药⽤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2.有效成分与⽆效成分的概念及相对性有效成分:有⽣理活性,能治病的单体物质。

⽆效成分:⽆⽣理活性,不能治病的成分。

(注意:有效与⽆效是相对的)有效部位:具有⽣理活性的群体物质。

有毒成分:能致病的成分叫有毒成分。

3.药⽤植物化学的研究意义1、探讨天然药物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2、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3、降低原植物毒性,提⾼疗效4、开辟新药源5、为新化合物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4.主要类型药⽤植物化学成分1、糖及苷类2、醌类化合物3、苯丙素类化合物4、黄酮类化合物5、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6、三萜类化合物7、甾体类化合物8、⽣物碱类化合物5.主要⽣物合成的类型1、醋酸-丙⼆酸(AA-MA)途径:脂肪酸类、酚类、蒽醌类2、甲戊⼆羟酸类(MVA)途径:萜类、甾类3、桂⽪酸及莽草酸途径:苯丙素类、黄酮类4、氨基酸(amino acid pathway)途径:→→⽣物碱5、复合途径:复杂的化合物①醋酸-丙⼆酸-莽草酸途径(AA-MA-SA)②醋酸-丙⼆酸-甲羟戊酸途径(AA-MA-MVA)③氨基酸-甲羟戊酸途径(A.A-MVA)④氨基酸-醋酸-丙⼆酸(A.A-AA-MA)⑤氨基酸-莽草酸途径(A.A-SA)6.常见药⽤植物化学成分的⽣物合成类型7.常⽤溶剂的极性⼤⼩⽔、亲⽔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其极性⼤⼩如下:吡啶>⽔>⼄腈>甲醇>⼄醇>丙酮>⼄酸⼄酯>⼄醚>氯仿>苯>⼰烷(⽯油醚)亲⽔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8. 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原则,⽬前最常⽤的溶剂1、选择溶剂的原则: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最⼩。

2、常⽤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①⽔可以溶解:氨基酸、糖类、⽆机盐等。

②甲醇、⼄醇、丙酮(与⽔任意⽐例混溶):苷类、⽣物碱、鞣质等。

特点:介电常数较⼤,⽔溶性较⼤对植物细胞穿透能⼒较对许多成分的溶解性能好,提取完全毒性低,价格便宜,回收⽅便。

完整版)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n1.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asks of medicinal XXXResearch content: XXX。

XXX。

tissue。

logical ns。

n and XXX。

resource development。

XXX.XXX:1.Research and XXX.2.XXX.3.Search for XXX.2.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rend of XXX China1."XXX" - Eastern Han Dynasty。

XXX。

collected 365kinds of medicines。

including 237 medicinal plants.2."Xin XXX" - Tang Dynasty。

Li Xian and Su Jing。

XXX。

known as "Tang Bencao"。

the world's first ancient pharmacopoeia。

collected about 850 kinds of medicines。

XXX.3."Bencao Gangmu" - Ming Dynasty。

Li Shizhen。

the most famous ancient pharmacopoeia。

with 1,892 medicines and over 11,000 ns。

including 374 new medicines。

XXX of Chinesepeople in recognizing。

collecting。

planting。

processing。

and using medicines before the 16th century.4.The 2015 n of the pharmacopoeia was released on June 5th and implemented on December 1st.Chapter One: Plant Cells (Exam ns)1) Plant cells are the basic unit of plant structure and life activities.2)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plant cells requires the use ofa XXXXXX not more than 1600 times。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成分和作用的学科。

以下是药用植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植物药物:药用植物可以提供各种药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这些植物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治疗作用。

2. 植物中的化学成分:药用植物中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体和多酚类物质等。

这些成分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3. 药理学:药用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药理学研究了药物如何在人体内起作用以及它们对机体的影响。

4. 植物药的分类:植物药可以根据其来源、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单味药、复方药、中药和西药等。

5. 药用植物的采集和质量控制:药用植物的采集和质量控制对于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采集方法和质量评估指标等。

6. 药用植物的应用:药用植物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和现代药物研发中。

许多传统草药已经被科学验证其治疗功效,并被用于制备药物。

植物药物也可以作为保健品和天然药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7. 药用植物的毒性和药物相互作用:药用植物虽然具有治疗功效,但一些植物也含有毒性成分,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药物相互作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同时使用多种草药或药物的情况下。

8. 现代药物发展中的药用植物:由于其天然来源和多样性,药用植物在现代药物研发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料来自药用植物,或是以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为基础进行合成。

药用植物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到植物学、化学、药理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通过深入理解药用植物的特性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界的资源来改善人们的健康。

中药学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学科,它涉及到草药的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药效学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中药学中的一些重要化学知识点,包括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提取方法、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等内容。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总结,能够让读者对中药学的化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中药药材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类是中药药材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其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抗炎、镇痛、抗癌等作用。

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马兜铃、连翘、秦皮等。

2.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药材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金银花、茯苓、川芎等。

3. 皂苷类皂苷类化合物是中药药材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降血脂、抗血栓、抗炎等作用。

皂苷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人参、当归、甘草等。

4.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药材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镇静等作用。

挥发油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薄荷、丁香、薏苡仁等。

5. 多糖类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药材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多糖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灵芝、枸杞、银耳等。

以上仅列举了中药药材中常见的几类化学成分,中药药材中还含有多种其他化学成分,如酚类化合物、多醣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共同构成了中药药材的药效成分,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药材的化学提取方法1. 水提取法水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水对中药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进行提取。

水提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因此在中药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醇提取法醇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醇类溶剂对中药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

醇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新型的中药药材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对中药药材中的成分进行提取。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植物学1.定根和不定根:凡有一定生长部位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在主根和主根所产生的侧根以外的部分,如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其着生位置不固定,故称不定根。

块根和块茎2.小鳞茎和鳞茎小鳞茎:有些植物在叶腋或花序处由腋芽或花芽形成小鳞茎。

鳞茎:球形或扁球形,茎极度缩短称鳞茎盘,被肉质肥厚的鳞叶包围;顶端有顶芽,叶腋有腋芽,基部生不定根3.单身复叶和复叶:单身复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复叶。

其复叶中也有一个叶轴,但只有一个叶片,叶轴与小叶之间具有关节。

如柑、橙等植物的叶。

单身复叶可能是三出复叶中的两个侧生小叶退化,仅留一顶生小叶所形成。

复叶每一叶柄上有两个以上的叶片叫做复叶。

复叶的叶柄称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称小叶柄。

由于叶片排列方式不同,复叶可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复叶三类。

4.二强雄蕊和四强雄蕊:四强雄蕊一朵花中具六枚离生雄蕊,两轮着生。

外轮两枚花丝较短,内轮四枚花丝较长。

这种四长二短的雄蕊称为四强雄蕊。

如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

5.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无限花序又称总状类花序或向心花序,其开花的顺序是花轴下部的花先开,渐及上部,或由边缘开向中心,如油菜的总状花序。

有限花序又称聚伞类花序或离心花序,它的特点与无限花序相反,花序中最顶点或最中心的花先开,渐及下边或周围,如番茄的聚伞花序6.荚果和角果:由2心皮合生的子房发育而成,内具假隔膜,种子生于假隔膜上,成熟时两侧腹缝线同时开裂,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

荚果;由单心皮发育而成,成熟时沿腹、背缝线同时开裂,为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7.圆锥花序和总状花序(圆锥花序:花序轴产生许多分枝,每一分枝各成一总状花序,整个花序似圆锥状,又称援助花序。

总状花序:花序轴细长,其上着生许多花梗近等长的小花。

)8.隐头花序和头状花序:(隐头花序:花序轴肉质膨大而下凹成中空的球状体,其凹陷的内壁上着生许多五梗的单性小花,顶端仅有1小孔与外界相通,如无花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1.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2.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及相对性
▪有效成分:有生理活性,能治病的单体物质。

▪无效成分:无生理活性,不能治病的成分。

注意:有效与无效是相对的
3.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意义
1).探讨天然药物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
2).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
3).降低原植物毒性,提高疗效
4).开辟新药源
5).为新化合物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
4.主要类型药用植物化学成分
1)糖及苷类
2)醌类化合物
3)苯丙素类化合物
4)黄酮类化合物
5)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
6)三萜类化合物
7)甾体类化合物
8)生物碱类化合物
5.主要生物合成的类型
1.醋酸-丙二酸(AA-MA)途径:脂肪酸类、酚类、蒽醌类
2. 甲戊二羟酸类(MV A)途径:萜类、甾类
3.桂皮酸(cinnamic acid pathway)及莽草酸(shikimic acid pathway)途径:苯丙素类、黄酮类
4.氨基酸(amino acid pathway)途径:→→生物碱
5.复合途径:复杂的化合物
(1)醋酸-丙二酸-莽草酸途径(AA-MA-SA)
(2)醋酸-丙二酸-甲羟戊酸途径(AA-MA-MV A)
(3)氨基酸-甲羟戊酸途径(A.A-MV A)
(4)氨基酸-醋酸-丙二酸(A.A-AA-MA)
(5)氨基酸-莽草酸途径(A.A-SA)
7.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
吡啶>水>乙腈>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己烷(石油醚)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8.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原则,目前最常用的溶剂。

选择溶剂的原则: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最小。

①水可以溶解: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②甲醇、乙醇、丙酮(与水任意比例混溶):苷类、生物碱、鞣质等。

③亲脂性有机溶剂可溶解:(与水不能任意混溶)挥发油、油脂、叶绿素、树脂、内酯、某些生物碱及一些苷元。

9.药用植物分离与精制的依据(5种差异:溶解度、两相分配比、吸附性、分子大小、解离程度)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结晶与沉淀法
1.结晶与重结晶
2.溶剂沉淀法
3.酸碱沉淀法
4.沉淀试剂沉淀法
5.盐析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常见的分离方法:液-液萃取法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气液分配色谱法(GC或GLC)液-液分配色谱法(LC或LLC)(三) 根据物质吸附性差异进行分离
吸附的类型:(10.吸附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
物理吸附(physical adsorption):也称表面吸附,常见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吸附。

化学吸附(chemical adsorption):如黄酮、酚酸与碱性氧化铝。

半化学吸附(semi-chemical-adsorption):聚酰胺对黄酮、醌类的氢键吸附。

(四) 根据物质的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1.透析法:
2.超滤法:利用分子大小不同引起的扩散速度差异进行分离的。

3.超速离心法:利用溶质在超速离心作用下具有不同的沉降性或浮游性而分离。

4.凝胶过滤法:(也称分子筛过滤法、凝胶渗透色谱法) 利用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分子
筛滤过作用使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得以分离。

(五)根据物质的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层析
阳离子交换树脂:RSO3ˉH++ Na+ClˉRSO3ˉNa++ H+Clˉ
阴离子交换树脂:RN+OHˉ+ Na+ClˉRN+Clˉ+ Na+OHˉ
11.硅胶在正相分配色谱与吸附色谱中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1)正相分配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成分)中硅胶吸水超过17%,不作吸附剂,只
作为载体。

而吸附色谱中硅胶做吸附剂。

硅胶吸附原理:1)硅醇基与化合物形成氢键,2)硅醇基与水形成氢键,3)硅胶吸附的水分愈多,吸附其他化合物的能力愈弱。

4) 吸水量超过17%,不能作为吸附剂了。

5) 加热到100~110℃时即可除去水,恢复吸附活力,这一过程称为硅胶的活化。

12.化合物纯度判定方法
1.结晶均匀、一致。

2.熔点明确、敏锐(0.5~1.0℃)
3.TLC (PPC):三种以上不同展开剂展开,均呈现单一斑点。

4.HPLC 、GC 也可以用于化合物纯度的判断。

13.化合物结构鉴定的四大光谱
质谱(MS ) 紫外 — 可见光谱(UV -VIS ) 红外光谱(IR ) 核磁共振光谱(NMR )
第二章 糖及苷类
1.重要单糖的构型
2.典型二糖蔗糖的结构及特点
D-葡萄糖1α→2β-D-果糖,属非还原糖
3.植物多糖的种类,如何区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重要的微生物多糖。

CH 2OH CHO CHO CH 3CHO CH 2OH O CHO CH 2OH D-木糖L-鼠李糖D-葡萄糖
D-果糖五碳醛糖甲基五碳醛糖六碳醛糖六碳酮糖H 2OH CHO CHO CH 3CHO CH 2OH O
CHO CH 2OH D-木糖L-鼠李糖D-葡萄糖D-果糖五碳醛糖甲基五碳醛糖六碳醛糖六碳酮糖
淀粉:通常由直链的糖淀粉和支链的胶淀粉组成,聚合度分别为300~500和3000
纤维素:由β(1-4)结合的葡聚糖,聚合度3000~10000
半纤维素:不溶于水能被稀碱溶出的酸性多糖的总称。

包括木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等,也包含两种以上糖的杂多糖。

其它葡聚糖:高等植物、细菌、真菌和藻类中产生的其它类型葡聚糖。

果聚糖:如菊淀粉
树胶:如阿拉伯胶和西黄耆胶
黏液质和黏液胶:如果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