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
捐款文化:美国人为何热衷捐款
捐款文化美国人为何热衷捐款内容导读:最能反映美国文化本质的,不是好莱坞大片,不是麦当劳快餐,而是强烈的捐赠文化。
最能反映美国文化本质的,不是好莱坞大片,不是麦当劳快餐,而是强烈的捐赠文化。
在美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印刻着的人名──马路、树木、建筑物,甚至是路边供游人歇息的长凳子,人们用这些记录来表达对捐赠者的感谢。
在纽约或其他财富集中的大城市,几乎每天都有各种慈善筹款晚宴,企业高管和社会名流云集,是都市社交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郊区和农村,各类慈善筹款活动是社区聚会的重要场合,人们在这里担任志愿者、捐赠者或参与者,与亲朋邻里好友一起享受欢乐时光的同时也在建设社区。
个人捐赠始终占美国民间慈善总额的绝大部分(2012年,来自个人的捐赠约要占到善款总额的88%),是非营利部门最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远远超过来自企业或独立基金会等其他民间捐赠渠道。
捐赠绝非富人的专利,数据表明,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超过70%的美国家庭定期向公益机构提供捐赠。
家庭年收入在5万至7.5万美元之间的中产阶级平均将7.6%的可支配收入捐给非营利机构,而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平均捐出4.2%,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捐赠一般占到总捐赠额的50%-80%。
可见,只要温饱有保证的人,大多每年都捐钱或从事义务劳动,这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当我和中国朋友讨论美国公益慈善时,人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美国人为什么要捐钱?人们之所以乐善好施,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无私的因素,也有自私的动机,体现着人性的两面性,是兴趣和利益共同促成的结果。
作为筹款者有必要对此加以深刻理解。
先说无私的因素。
这植根于文化道德传统。
在美国,慈善行为的自由是个人自由的表现方式之一,被视为做人的基本权利,私人开展公益活动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
纵观美国的建国史,这片土地上先产生志愿性民间组织,后建立中央政府,具有“大社会、小政府”的政治社会传统。
人们没有事事指望政府的习惯,而是喜欢发挥社会企业家的自主权,以创新和实践的精神来解决社会问题。
校友情结_美国高校捐赠的主要动因
一、校友捐赠:美国高校捐赠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即捐赠收入在资金来源中的地位急剧提升。
2006~ 2007年度,美国各大学捐赠的基金增加了6.3%,达298亿美元,这一数量再次打破历史纪录。
2007~ 2008年度美国高校捐赠突破300亿美元大关,达316亿美元。
校友捐赠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股捐赠力量,校友捐赠已逐步成为美国著名大学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和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重要策略之一。
美国高校校友工作者格林达·麦尔奇奥(Gerlinda M elchiorie)在1988年曾说:“对高等教育的慈善支持在1987年达到85亿美元,其中的一大部分都来自校友的捐赠,很多学校还希望保持这个数目并有所增长。
”[1]近年来,美国大学校友的捐赠数额庞大,并且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在大学经费来源构成中不仅占有一定比例,而且涨幅较快,比例甚至达到高等教育捐赠年度总额的30%左右。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1949~1950年度,校友捐赠只占学校年度总开支的21%,到1999~ 2000年度,就达到42%,校友捐赠已经成为学校收入最重要的支柱;属于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之一的佛罗里达大学,是佛罗里达州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1975~1976年度获得7,259人捐赠,捐赠数额达到237.4万美元,其捐赠总额中来源于校友的占到39.6%。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资料显示,1995~1996年度,获得校友捐赠前3位的高校为:哈佛大学2.2亿美元、斯坦福大学1.4亿美元、康奈尔大学1.1亿美元。
人均校友捐赠额前3位的高校为:加州理工学院2万美元、阿姆荷斯特学院1.4万美元、斯维特布里亚学院1.3万美元。
普林斯顿大学建校60年来,年度捐款总额高达4.5亿美元,仅1998~1999学年就有3,270万美元之多,相当于整个学校教学与日常开支预算的10%。
中美慈善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探析6500字
中美慈善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探析6500字[摘要]阐述了中美慈善的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民众捐赠积极性、捐赠的数额、慈善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慈善机构的性质等方面。
从传统价值观、慈善组织公信力和慈善法等方面分析中美慈善文化不同的原因,并对推进我国慈善文化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
[关键词]中美慈善文化;慈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财富观1慈善文化的含义慈善即“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换言之慈善是人们从慈爱、慈悲和善意、善良等意识出发,从事实际的善事、善举等行为举动,是一种人帮人的活动。
因此慈善是人对人的一种心态,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同情心、怜悯心、仁爱之心、博爱之心等,又是指建立在仁慈和慷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和相互帮助的自觉自愿的互助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善待别人,善待,善待自然”的精神和理念的体现。
慈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文化是基于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注重社会道义,强调社会责任,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把从社会得来的利益,再回报给社会,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平等性的特点,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其精髓在于个人对正义、和平和集体福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博爱、给予、利他、济世是慈善文化的基本内容[1]。
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的功能、慈善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大,由对特殊不幸者的施舍,拓展到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如、法律、宗教、科研,甚至环保等领域。
2中美慈善文化的共性“charity”(慈善),源自古法语“基督之爱”(Christianlove),意为“为上帝而普爱众生”,带有浓厚的宗教(基督教)色彩。
现代英汉词典将其解释为:“willingnesstojudgeotherpersonswithkindness”;“neighbou rlylove”;“helpthepersonwithmoney,food”,即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博爱;救济,施舍等。
美国捐赠国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捐赠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一,在捐赠国家法律制度方面有着较为完善的规定。
本文将从美国捐赠国家法律规定的起源、主要内容、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美国捐赠国家法律规定的起源1. 慈善事业的兴起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美国慈善事业开始兴起。
在这个时期,许多慈善家、宗教团体和社会组织开始关注贫困、疾病、教育等问题,并通过捐赠等方式来改善社会状况。
这一时期,美国捐赠国家法律规定的雏形逐渐形成。
2. 法律制度的完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捐赠国家法律规定逐渐完善。
这一时期,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捐赠行为进行规范。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捐赠监管、公益组织管理等。
三、美国捐赠国家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 税收优惠美国捐赠国家法律规定,捐赠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享受税收优惠。
具体包括:(1)个人所得税优惠:捐赠者可以将捐赠款项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2)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捐赠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3)遗产税优惠:捐赠者可以将捐赠款项在计算遗产税时予以扣除。
2. 捐赠监管美国捐赠国家法律规定,对捐赠行为进行监管,以确保捐赠资金的合理使用。
具体包括:(1)公益组织注册:公益组织必须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注册,并接受监管。
(2)财务报告:公益组织必须定期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财务报告,接受审计。
(3)信息披露:公益组织必须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包括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公益项目进展等。
3. 公益组织管理美国捐赠国家法律规定,对公益组织进行管理,以确保其合法、合规运营。
具体包括:(1)组织形式:公益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等形式。
(2)组织章程:公益组织必须制定章程,明确组织宗旨、业务范围、管理机制等。
(3)治理结构:公益组织必须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确保组织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作者:栗亚清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11期摘要:美国慈善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管模式,美国慈善组织异常活跃,捐赠形式多样化,慈善规模大,经济实力强,深入剖析美国发达的慈善发展模式,对我国慈善事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慈善事业发展借鉴启示一、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及原因(一)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在美国,慈善是一种财富境界,慈善更是一种理念,慈善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
美国慈善事业以基金会为主要组织形式,大基金会构成了美国权势集团的主要部分,但同时它特别注意保持自己的非官方性和独立性,与政府在主要政策上既配合默契又保持距离,有时还会有矛盾。
基金会把相对零散的捐赠变为合理化、组织化和职业化的公益事业,把探索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扶助弱势群体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理性的美国慈善事业基础上。
美国慈善事业非常发达,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组织异常活跃,捐赠形式多样化,慈善规模大。
据美国施惠基金会(Giving USA Foundation)与印第安纳大学慈善中心(Center on Philanthropy at Indiana University)发布的第57个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美国有1.17亿户家庭、1200万家企业、9.9万笔遗产和7.6万个基金会进行了慈善捐款;捐赠对象是大约110万个注册慈善机构和大约22.2万个美国宗教团体,2011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达到2984.2亿美元,其中近四分之三为个人捐款,个人捐款占可支配收入的1.9%。
接受捐赠最大的受益者是各类大学,其次是公益性基金会,再次就是医院、诊所及健康研究机构,还有博物馆、动物协会、宗教学校等。
(二)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分析美国慈善事业之所以如此发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美国政府的监督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美国制定了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制度,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大,例如1969 年的美国税法明确规定各类基金会每年必须向税务局作报告,慈善机构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并披露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如免税申请表、免税资格证明、有关证明文件以及最近三年的申报表等信息和资料。
美国慈善发展
公益慈善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个体方式,第二种是非正式的网络方式,第三种是组织化方式。
我着重讲第三种方式。
那么究竟何为非营利组织呢?学术界认为非营利组织有五个特征。
第一个是组织化,如果你只是停留在微信群或者几个朋友之间,还没有注册,那么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可能不适用。
第二个是非营利组织必须是私人的、非政府的形式,是民间行为。
第三个是自治性,它是自制化不受政府或其他部门干扰,有自主性和决定权,而且理事成员都是自愿加入,而且理事成员对这个组织有绝对的控制和决定权。
第四个是志愿性,行为非被迫发生。
第五个是它一定是为了创造公共福利而努力的。
我再总结一下,它一定是有组织性的,一定是民间行为,是自治的、志愿的、以及以公众利益为目标的。
公益慈善组织究竟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功能?第一,公益慈善组织承担着一个服务的角色。
比如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为灾后做重建、为农村儿童修建厨房或者课室等等。
这种方式比较常见。
第二,倡导性功能,为底层人民、那些声音被淹没、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发声。
这个功能在西方和其他国家更加活跃,比如人权组织、倡导游说性组织。
第三,表达功能,英文是expressive,比如表达宗教情怀的教会、表达艺术兴趣的博物馆、表达民族身份的犹太联合会等。
第四,社区构建功能,社区基金会、教会等服务于在地的组织促进社区的联接感,构建社会信任和增进社会资本。
最后,公益慈善组织还是价值的捍卫者,它们鼓励多元化、承担公民领袖的角色以及保护弱小和边缘群体。
公益慈善组织在功能上与商业组织的区别是,它们不仅仅提供服务,更多是价值性体现,像上面说的倡导、文化宗教身份的认同、在对社区构建当中的角色、价值捍卫当中的角色等,更多可能体现出多元的价值、草根的价值,体现出民主的精神。
这些都属于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角色和功能。
我们有时候在讨论如果社会发达了、国家强大了,社会还需不需要公益慈善组织。
从以上这几个功能角色来看,我们觉得还是依然需要的,因为公益慈善组织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服务,还有很多价值表达与捍卫、社区构建等功能。
慈善捐赠的动机与行为激励
教徒捐奉那 样 , 因为 捐奉 而 获得 内心 的 平衡 或内 心 的满 足。 和社会性的互爱、 互敬、 互帮、 互助的 社会活动。慈 善活动中 ,
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文化有其宗教和哲学 的基础。比如 美国 , 美国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早 , 并且秉承了欧洲慈 善家的传 统。美国人对于慈善事业充 满了 高度 的热情 , 宗 教是 慈善事 业得以发展 的一个大原 因。基督 徒的 赎罪观 认为 , 人 生来就 是有罪的 , 慈善捐赠就是赎罪。在美国人的 观念中 , 财产是上 帝赐予的 , 必然要贡献给上帝的子民。 4 优惠的税收政策 慈善捐赠不仅是一 种道德 行为 , 更 是一种 理性 行为。尽 管大多数捐赠者可能表示捐赠做善事不图名、 不图利 , 但如果 捐赠者能够名利双收 , 必然会 有更多 的人和 企业 加入 到捐赠 者队伍中来。因此 ,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 , 让捐赠者觉 得有些实 惠 , 可以有效地促进慈 善捐 赠的发 展。通过 对用 于捐 献的收 入或财产免征 ( 减征 ) 所 得税或财 产税 , 可使 捐赠 者捐 赠同样
及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几个方面来解释。 为此 , 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 , 就要积极倡导慈善意识 , 大力 发展慈善组织, 褒扬慈善行为 , 制定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 完善捐款筹集和使用的监督法规。
关键词 : 慈善; 捐赠动机; 捐赠行为 中图分类号 : C913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3600( 2006) 03- 0149- 03
慈善是一个让我们既陌生又熟 悉的字眼 , 它的历 史承载 了兴衰荣辱。近段时间以来 , 当有关富豪、 慈善及慈 善家排行 榜逐渐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的时候 , 以 理性分 析的 角度 再次审 视它时 , 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 而且有助于我 们深化对 这一问题的认识。 慈善不 单单是一种观念 意识 的东 西 , 它 还是 由实 际的善 事、 善举等行为对社会物质进行的第三次分 配 , 它是 对社会利 益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欧美富人为何热衷慈善
欧美富人为何热衷慈善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50期美国出产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也往往是世界上捐得最彻底的慈善家。
比尔·盖茨夫妇所创建的基金会目前已捐款300多亿美元,盖茨表示他95%的个人财富将在他与妻子去世后20年内全部捐出。
巴菲特也早就承诺将捐出99%的个人资产做慈善。
12月2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宣布他的女儿Max来到这个世界,新爸爸宣布,将他与华裔妻子普莉希拉·陈所持Facebook股份中的99%捐赠出来投入慈善事业,总价值约450亿美元。
爱捐钱的文化美国出产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也往往是世界上捐得最彻底的慈善家。
比尔·盖茨夫妇所创建的基金会目前已捐款300多亿美元,盖茨表示他95%的个人财富将在他与妻子去世后20年内全部捐出。
巴菲特也早就承诺将捐出99%的个人资产做慈善。
事实上,巨额捐款在美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过,早在1831年,一位名叫斯蒂芬·吉拉德的商人将700万美元的遗产捐赠给了费城,成为美国慈善史上的重要事件。
慈善组织的兴起要早于美国建国。
在从欧洲向北美艰苦的移民的过程中,很多初来的移民都得到过慈善团体或个人的某种慈善资助。
美国学者马修·比索普指出,殖民地时代,北美的社会慈善事业在实践上主要是仿效英国济贫法进行的,而在思想上,则由英国清教徒关于慈善的一系列主张占主导地位。
美国人为什么爱捐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教授资中筠认为,捐赠的背后存在着美国的志愿精神和基督教传统两种文化因素。
志愿精神在美国有悠久的传统,与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同时并存,是市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美国公益事业赖以发达的社会思想基础。
同时,基督教文化也是慈善事业发达的一大因素。
清教徒承认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但认为富人有义务帮助穷人,自己过简朴的生活。
较早的慈善家赛奇夫人、卡内基、洛克菲勒等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把基督福音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传教士精神在美国各大基金会的指导思想中也有充分的反映。
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动因探究.docx
一、宗教文化美国高校教育捐赠的文化内核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的创始人和高层管理人员无不是虔诚的基督徒,对《圣经》的教义坚信不移。
……洛克菲勒本人也将他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归因于自己对基督教浸礼会根深蒂固的信仰。
基于宗教的慈善比基于道德的慈善更能深入人心,低收入者也和富翁一样积极捐赠。
慈善捐赠成为人们自愿行为,继而成为大力倡导的社会文化传统。
基督教慈善精神成为美国社会捐赠制度化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驱动力。
二、募捐传统美国高校教育捐赠的历史沿革美国高校接受社会捐赠的传统由来已久,在美国高等教育创立初期,教育捐赠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学院到当下现代化高校,教育捐赠伴随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殖民地时期。
美国殖民地学院都是以英国剑桥和牛津为模板建立起来的。
1636年,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剑桥学院成立,约翰•哈佛在临终前将自己的一半财产捐赠给学院,开启了私人助学的先河,剑桥学院于次年更名为哈佛学院。
1718年,英格兰商人伊莱休•耶鲁向建立于1701年教会学校捐赠了大量财物,对学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人们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作为学校的校名,称为耶鲁学院。
哈佛和耶鲁的助学义举不仅推进了两所伟大高校的诞生,更激发了当时民众的助学热情,纷纷捐赠兴学。
此后,殖民地时期的各个学院,都利用与英国富商的关系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募捐活动,通过学校选址、向捐赠者授予名誉学位、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校名等各种形式吸引捐赠。
美国殖民地时期高校社会捐赠实践,对美国高校社会捐赠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之后的二、三百年来,美国高校捐赠制度逐渐形成,在宣传、筹集、管理等各方面都日趋完善,使得社会捐赠成为美国高校办学经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
三、个人主义、利他主义美国高校教育捐赠的道德伦理引导1、个人主义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方面,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个人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利己主义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其精髓在于个人权利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
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
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浅析美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制度被视为西方国家的典型模式。
美国高校对社会捐赠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进入市场化运作,而且逐渐形成体系。
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而社会捐赠是影响美国高校排名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更加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
本文在追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的发展史之余结合哈佛大学社会捐赠制度方面加以阐述。
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哈佛大学美国高等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朵奇葩,美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制度被当作典范被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美国高校的经费来源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政府资助,二是学生学费,三是社会收入,四是社会捐赠。
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成功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相连。
一、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一)历史起源殖民地时期的高校社会捐赠活动,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的初步成型就是借用了民间教育捐赠的力量。
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很小,到1776年独立战争时只有9所院校。
这时期的学院大部分靠私人捐赠,政府资助对于大学来说微乎其微。
其中以捐赠命名的学院包括哈佛、耶鲁等。
哈佛大学的前身为剑桥学院。
哈佛大学的第一个奖学金成立于1643年。
教育捐赠是欧洲国家的传统,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观念比较浓厚,而宗教观念也崇尚惩恶扬善。
美国社会上这种现象也是由来已久,大学对于捐赠者的各种政策也着实吸引了大批的捐赠者。
1.高校捐赠制度化的早期思想渊源英美上层社会的名人文士的思想影响广大民众,他们出书宣传自己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美国的慈善公益事业是和殖民开发同步经验的。
此外社会共同的文化理念与宗教信仰也为高校捐赠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撑,个人主义文化和“企业公民”的理念深深影响了美国社会,使社会捐赠成为一种美德在美国社会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捐赠而形成的社会公益事业日益发展起来,公益事业的雏形开始形成。
2.高校社会捐赠制度化的起点《伊丽莎白法规》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制度渊源。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贫富悬殊不断扩大,济贫工作所需的规模也不断增长。
宗教信仰_美国教育捐赠的基本动因
①本文为吕旭峰浙江大学博士生访学成果。
在本文的数据搜集过程中,得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中心M elissa S.Brown 副主任和Ke (Samuel )Wu 博士以及美国基金会Sharon Bond 博士的帮助,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李申申(1948-),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旭峰(1973-),男,河南陕县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浙江大学博士生访问学者。
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且宗教多元的国家,宗教对于美国社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宗教是美国教育捐赠行为背后的文化底蕴中最具显性的因素。
一、美国社会的宗教性1620年,一批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May Flowel )轮船抵达北美,和随后相继来到新大陆的欧洲移民先后建立了最初的13块殖民地。
因躲避宗教迫害而来到新大陆的移民怀有强烈的传教热情和卫道精神,他们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因此,在各殖民地,由于移民文化与殖民来源地的文化比较接近,宗教文化传统相对一致,因此形成了各殖民地浓重的宗教色彩。
这种浓厚的宗教色彩贯穿于美国国家发展的整个历程之中。
美国现有30多万个教堂,教会成员总数约1,370万,约占成年人口总数的3/5至3/4。
[1]普林斯顿大学的宗教研究中心的调查也显示,在美国的成年人中,70%的人从属某个教堂。
[2]有统计表明,除了正式的教会活动外,宗教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50%以上的人每天祈祷;30%以上的人认为每天都能从宗教中得到启发,并坚持每周收听、收看宗教节目;20%的人每天阅读圣经;10%的人是宗教组织的成员,并每天阅读宗教新闻;6%的人坚持每天传福音。
[3]二、美国的慈善事业起源于宗教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宗教在美国社会特别是慈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慈善思想直接起源于宗教。
美国著名哲学家亨利·艾伦·莫(Henry Allen M oe )曾就宗教与慈善事业的关系作过精辟的概括:“宗教乃慈善之母,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产生过程中,莫不如此。
美国慈善事业研究
01 一、研究现状
目录
02 二、历史背景
03 三、组织架构
04 四、资金来源
05 五、政策法规
06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美国慈善事业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发达和完善的慈善体系之一。它有着悠久的 历史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为弱势群体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支持。本次演示将从 美国慈善事业的研究现状、历史背景、组织架构、资金来源、政策法规等方面, 全面介绍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
慈善事业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福 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为慈善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 机会。因此,研究慈善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
3、慈善组织的运作机制
3、慈善组织的运作机制
慈善组织的运作机制是研究慈善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组织架构、资 金管理、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慈善组织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实现 社会效益最大化。
1、国外慈善事业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慈善事业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宗教慈善的时期。现代 慈善事业的发展则与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和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通过对慈善组 织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慈善事业的演化过程和未来发展趋 势。
2、慈善事业与社会的关系
2、慈善事业与社会的关系
三、组织架构
三、组织架构
美国慈善事业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董事会:负责制定慈善组织的战略规划、监督和管理资金的使用。
三、组织架构
2、执行官:负责慈善组织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包括项目实施、筹款等。 3、志愿者:参与慈善组织的各项活动,为组织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
4、捐款人:为慈善组织提供资 金支持的个人或组织。
美、英高校募捐之道
美、英高校募捐之道作者:陈健来源:《教育》2013年第14期美国:建学校基金,纳民间资本美国高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学费收入、政府支持、与社会合作的收入、社会捐赠的收入等各项收入。
与私立大学相比,公立大学获得的政府拨款一般比较多,但是,政府拨款也只是占到公立学校运转经费的30%左右,而且目前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所以,美国的高校一般都建有自己的学校基金,以广泛吸纳更多民间资本。
追溯美国慈善捐助教育的历史,有史可查的是哈佛学院(哈佛大学的前身),即为纪念1638年约翰·哈佛对而命名的。
近年来,在美国大学年度社会捐赠排名榜上,哈佛大学总是位居榜首,遥遥领先。
除了定期的年度捐赠之外,比如1994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轮为期5年的筹款运动,筹款目标为21亿美元。
到1999年底,大筹款运动圆满结束,实际取得26亿美元的成果。
超额完成任务,离不开哈佛大学校长的亲自募捐。
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每年都要抽出很多时间进行旅游和演讲,让有可能提供资助的机构和个人了解哈佛大学的计划和目标,以吸引更多的各界名流以及企业家慷慨解囊。
由于这26亿美元是他在这6年之内向1715万人募集的捐款,平均一天100 万美元,创下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新记录,所以被冠以“募款大王”的美称。
近几年来,哈佛大学董事会又把选聘校长的门槛提高到每年必须组织募集到10亿美元的办学资金。
设置专门募捐机构也是重要的条件。
哈佛大学有一个由300多人组成的筹集资金的专门组织。
他们利用校友会,联系全球的30多万人的哈佛毕业生,进而会把学校的计划告诉校友,以期获得帮助。
同时,在每年一度的校友返校庆祝大会前,校长面带微笑地站在会场入口,同校友们逐一握手问候。
这时,往往就是校友捐款的高峰。
对于不定期举办的大型募捐活动,学校还会授予捐赠者一些荣誉称号,作为永久纪念,对捐赠者产生精神上的丰厚回馈。
比如,在哈佛大学校园里的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随处可见镌刻着捐赠者姓名的标志。
美国慈善文化的影响
美国慈善文化的影响在美国,约85%的慈善捐款来自普通民众,13岁以上人口中有50%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共有160万个以上的非赢利机构,掌握的资金为67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印度或韩国的国民总收入,非赢利机构的雇员有1100万人;2005年,美国人的慈善捐助达到2603亿美元,人均捐款878美元。
美国慈善文化源于西方基督教“普世”的传统,在20 世纪20 年代末到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后,美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更为迅速。
据统计,目前美国非营利部门的年度支出约一万亿美元,占GDP的8%,提供全国10%的就业岗位。
虽然慈善捐助并不是美国非营利部门最重要的收入(不超过20%),甚至连第二重要的地位都没有,美国非营利部门的年度收入大部分是来自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各类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收入(大体将近占60%)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大体占30%左右)。
美国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但它所强调的个人主义,是集体个人主义。
他们认为,团体和社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大舞台,只有在它们保障时,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才是可以被承认的;当整个社会共同进步时,个人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做慈善事业看似为公众服务,其实也是美国个人主义的表现。
以下,我列举一些美国各类基金会的代表为社会所作贡献。
银行业:美国银行为中小型的慈善机构提供理财投资方面的顾问;推动其员工的志愿服务和在青少年中间建立公益服务的理念教育;提供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等。
零售业的代表沃尔玛基金会的宗旨是提供其商店所在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捐赠主要用于教育,职业教育,环境保护,和健康卫生。
同时对退伍军人,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和遭受自然灾害的家庭提供特别的救助、再就业培训,为青少年开发和保护妇女利益的机构捐款等等。
科技类的代表通用电气是一个国际化很强的公司,通用基金会的宗旨有三个:第一,援助世界各地的灾后援建;第二,支持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数理化教育;第三,支持公司员工的公益慈善和志愿者活动。
美国公益基金会兴盛原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美国公益基金会兴盛原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内容提要]本文试图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从文化、经济与法制三个方面分析美国公益基金会兴盛的原因。
本文认为,美国公益基金会的兴盛并非偶然,它得益于美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成熟的市场经济及健全的法治环境。
美国社会文化传统在民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益慈善观念,成为美国社会自发捐赠和建立公益基金会的思想源泉。
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美国社会有大量财富积累、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能够激励慈善捐赠的税收制度,这些条件为公益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与捐赠意愿。
美国健全的法治体系一方面维护了公益基金会的独立实体地位,使之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又将公益救济和置于政府的依法管理与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为公益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关键词:美国经济美国文化基金会制度美国的慈善团体众多,其中最具经济实力也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当属公益基金会。
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首先对公益基金会的概念进行界定。
根据基金会中心的定义,它是“一种依照各州法律建立的、以非营利性公司或慈善性质信托为形式的实体。
它的主要目的是向那些与己无关的、致力于科学教育文化宗教或其他慈善事业的组织、机构或个人,提供资金支持。
”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势头至今依然强劲,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2006年,美国有各类公益基金会7.2477万家,总资产达6147亿美元,比2005年总资产增长11.6%,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390亿美元,比2005年的拨款金额增长7.1%。
2007年美国公益基金会继续保持蓬勃发展势头,相对于2006年,总资产增长9%,拨款金额增长10%。
美国公益基金会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公共事业、艺术文化等领域,2006年这几个领域所占总拨款金额的比重分别为23%、23%、14%、12%,可以说,公益基金会的贡献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古今中外都不乏乐善好施的传统,但都不及当今的美国。
财富的归宿:美国富人为何如此热衷慈善?
财富的归宿:美国富人为何如此热衷慈善?.txt 在资中筠的观察中,美国人普遍认为,发财是自己有能力,但发了财就应该回报社会,每个公民、包括每个企业都应该对社会有责任感。
公益捐助在美国不但被看作是一项义务,而且是捐赠人的权利和精神寄托,从全社会的价值观而言,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要人们为社会尽义务。
20世纪初,美国国内贫富两极分化的尖锐社会矛盾催生公益慈善事业美国的制度本身令贫富两极分化的动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听其自然的话,将会越来越两极分化,那么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就会坚持不下去,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这样。
所以在十九世纪,就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年代,欧洲在贫富差距上的社会承受力已经到了一个极限程度,所以出现种种改良主义的思潮。
而美国则是较晚一些,它是在南北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方面生产力大大发展,财富的积累速度是空前的,任何一个社会无法比拟,而且财富主要集中在私人手中,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尖锐化,而且政治也有腐败的趋势。
它的政治腐化都是些诸如大资本家与国会议员勾结,在国会中通过有利于他们的法令,还有一种就是分赃。
在此形势下,在社会中必然出现各种力量或者反抗,或者平衡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
美国当时是如何缓解这种尖锐的贫富矛盾呢?第一是加强社会监督与媒体监督;第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的福利政策。
此外,就是大力推行私人的慈善公益事业,这对缓解当时美国的社会矛盾起了显著作用。
重点捐助教育与医疗公益事业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就是慈善事业,只要有贫富悬殊的地方就有慈善事业,特别是在欧洲国家的教会,它的责任之一就是搞慈善事业。
一般说来,一个社区的富人有责任捐钱捐物给社会,由教会再分发,这是最古老的形式,后来由法律将其确定下来。
法令规定,教区的富人必须为穷人捐钱物。
这是一种传统。
但是说到美国,之所以称现代基金事业是一个新事物,就是它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它是有组织的,它自称是治本不是治标的,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西方慈善的根源
以“博爱”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慈善传统的思想根源。
基督教从它诞生起就以其博爱精神培育着信徒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并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博爱”思想内含着“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两个方面。
因为上帝是全部存在的基石,给人以生命和归宿,所以信仰上帝和爱上帝是人生在世的最基本信念。
“博爱”有着不同于“仁爱”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伦理宗教基础上的“博爱”,是对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血缘亲情等自然情感的否定,因而是一种超越了民族、肤色、阶层、性别、文化和国家等界限的带有浓厚的普世主义色彩的爱。
二是它排除了对道德回报的期待,使“博爱”的道德信念成为一种与生具有的本能的意义,进而演绎为人的生活常态。
以博爱自身为价值目的的“为爱而爱”、“为道德而道德”的精神境界,乃是各种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天主教把慈善事业视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基础。
现代慈善虽然已世俗化,但基督教教义宣扬博爱、罪感和谦卑,仍是支持人们坚持慈善之路的原始动力。
其中,早期基督教谴责、否定世俗世界的财富和富人,认为其罪恶感甚至超过盗窃,富贵之人妄想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只能是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穷人。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即便人们呼喊上帝已死,但基督教义中关于富人原罪之说早已深入西方人骨髓,这一信念潜存在其文化的血脉中,推动后世之人继续慈善之路。
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2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3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4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5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6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7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9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10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11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12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13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14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15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16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7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18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19 英语商务演讲的技巧20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21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22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23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24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25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26 从《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27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28 乡村音乐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29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30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31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32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33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34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35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36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37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38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39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40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41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42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43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44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45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46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47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48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49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50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51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52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53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54 《红字》中的基督教因素初探55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56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57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58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59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60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61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62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63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64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65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66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67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68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69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70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71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72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 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73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74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75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76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77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78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79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80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81 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82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83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84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85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86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87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88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89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90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91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92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93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94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95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96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97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98 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99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00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101 重复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02 苔丝形象浅析103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104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105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106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107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108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109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10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111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12 宗教文化与翻译113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114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115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116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117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118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119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120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121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122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123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124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125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126 论《毒日头》中的生命价值观127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128 浅析当今网络英语交流中的缩略语129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130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131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132 功能对等与商务信函翻译133 浅析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134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35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136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137 An Analysis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in Robinson Crusoe138 O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iste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39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140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141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142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143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44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145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的成长146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147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48 活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安中学为例149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150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151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52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153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154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155 非言语交际在“别对我撒谎”中谎言分析的作用156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157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158 论《蝴蝶梦》哥特效果的整体性159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60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161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162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163 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164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165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166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167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168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169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70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71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172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173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174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175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176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177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178 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179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初探18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181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182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183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184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185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186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187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188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89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190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191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192 The Tragic Fate of Tess19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94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195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Catchwords 196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女性的“物化”现象197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198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199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200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