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避免少年宫沦为应试教育的第二课堂新快报报道,前日上午,广州市各区新(扩)建少年宫建设项目征询意见会召开,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咨委的16名委员向参会的市有关部门及9个区代表就各区少年宫的选址和建设提出了疑问和建议,最终原则上同意了各区推荐的选址方案,同时要求各区新建少年宫选址要注意公共交通配套和周边环境安全问题。本次新建少年宫项目,将新增超过7.2万个校外教育学位,可以为更多青少年提供公益性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学位。
多建少年宫,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乐园,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念。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带有过多的功利性,其教育目的是大人的要求,而不是儿童的天性。目前,我们的少年宫更多地沦为应试教育的第二课堂,这样的少年宫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们难免心生疑虑。
面对少年宫学位难求,家长半夜排队轮候报名的现状,个人赞成在各区新(扩)建少年宫,但每周看着小小年纪的孩子,抱着小提琴,天黑了才从少年宫回来,我又总觉得这少年宫还不如不建。
要是孩子们喜欢,把这些都作为一种“宁可不吃糖、不吃饼干、不穿新衣服”也要学着玩的游戏,就如中大附小小提琴组的孩子们也就罢了。但如果孩子们不喜欢,你却硬要他为了“特长”去争取那些要他命的“几级证书”,这样的少年宫,不建也罢。
另外,这次少年宫的选址,是在现有条件下,共青团市委的同志们尽最大努力选出
来的,要选比现有的更好的地址、更大的地块,恐怕也选不出来。但我的感觉还是,建筑面积多了,真正的地面少了。如果只求建筑面积,也就是只求有上课的教室,不求有游玩的操场,那实际上就是“第二课堂”!
新西兰的朋友告诉我,为什么他们的小学是9点上课、3点就放学,而且上课的课堂乱哄哄,孩子们奔走追逐老师也熟视无睹,因为他们看10岁的孩子,就像10个月的牛犊,是个撒欢的年龄,要的就是一辈子身体好的撒欢。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但怎么才算是“强”?健康是“强”的基础,欢乐就是“强”的载体,没有基础、没有载体,那就不会有什么“强”。因此,少年宫更重要的是“百草园”,而不是“三味书屋”。
不可否认,学琴、学棋、学书法、学陶艺、学各种兴趣班,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爱好。这些兴趣活动,比起单独的课堂课本学习,是孩子们的另外一片天地,这能启迪他们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确实是很好的一件事。
但凡事都不能过头,一搞比赛,一搞奖励,而且获奖还与学校的录取挂钩,兴趣就变成了压力,变成了负担,变成了一种摧残少年的苦差事,那就完全会与素质教育南辕北
辙了!这是我最担心的事。但愿我们新建扩建的少年宫,能是孩子们的乐园而不是死都不愿意进的另一个课堂。
少年宫应该是孩子们的乐园,它应该更多的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在他们家的社区里。我是最关心少年宫的社区分园建设的,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建设和布局,希望不仅要扩建、新建少年宫,更要同步建设它的社区分园。让孩子们在家附近就能得到少年宫的乐趣。
尽管广州市各区新(扩)建少年宫建设项目向公咨委征询意见的会开过了,各区也
很快就要新建、扩建少年宫了。但我更希望广州市再次启动各区少年体校的建设项目,把更多的乐园送给孩子们
不必要求人人都去阅读莫言
莫言小说中的性描写让中学生感到慌乱和无措,读还是不读,这是一个问题。莫言热一方面说明了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名人效应的轰动性,同时,也暴露了国人盲目从众的劣根性。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中大开讲《我小说中的原型》,现场一中学生直率提问,老师推荐读莫言,可是小说一开头就许多性行为描写呐,还读吗?全场一片哗然。莫言直接回答:“建议中学生现在不要读我的小说。你们长大结婚后再读我的小说。”“现在可以读我的散文,写母亲的,写乡村风景的,写读书的……”他幽默地说,当
时写小说没有考虑过会有中小学生读到,没有预设阅读人群,写作会稍微露骨放肆。(《南方都市报》11月30日)
显然,莫言小说中的性描写让中学生感到慌乱和无措,读还是不读,这是一个问题。读,露骨的性描写容易对中学生产生误导和坏的示范。不读,莫言可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样的大家的作品怎么能不读?别人会怎么看?
而面对孩子的提问,莫言的回答很直接:“现在不要读我的小说。你们长大结婚后再读我的小说。”因为莫言写的小说,其读者群体并非针对中学生,因此,也就没有考虑到中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这也说明,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象,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并非人人皆宜,而是有特定群体和有针对性的。儿童应该阅读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成人有成人的阅读范围。如果让儿童去阅读成人的文学作品,他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让成人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成人不一定有兴趣。
一部电影《红高粱》,捧红了女演员巩俐,也让导演张艺谋变得天下皆知,但是,却没能捧红《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而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却让莫言变得炙手可热,其作品随之风靡全国。一时间,只要与莫言有关的东西都变得流行起来,就连莫言老家的萝卜都变得有“灵性”了,很多游客蜂拥而至莫言的老家,拔几颗“莫言家的萝卜”,梦想也沾点莫言的文气。莫言的一些原本无人问津的作品,也随之大卖特卖,一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这种跟风现象,再一次让国人的从众心理一览无余。
莫言热一方面说明了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名人效应的轰动性,同时,也暴露了国人盲目从众的劣根性。
确实,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增了光,对国人是一种振奋和鼓励,莫言也值得崇拜,但是,“莫言热”不能变成“莫名热”,莫名其妙的跟风,更不能变成“一时热”,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把莫言和莫言的作品扔到了爪哇国。
虽然诺贝尔文学奖为莫言在文坛奠定了地位,但是,不一定人人都要去追捧莫言、崇拜莫言,也并非人人都要去阅读莫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阅读对象。莫言的作品也并非适合每一个人去阅读,比如莫言小说中的性描写,就让中学生产生了疑惑。而莫言的建议就是“现在不要读,等你们长大结婚后再读我的小说”,这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所以,我们不必要求人人都去阅读莫言。